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地理论文

地理地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2 22:37: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地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地理论文

第1篇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不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1)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现状。虽然素质教育早就提了出来,但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我们的教学。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紧跟着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转动。长久以来,地理都不是中考科目,在高考中也曾被取消过好几年,这就使地理在人们的心目中真正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忽略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功能,而注重它是不是中考、高考科目,学习它是不是和考大学有关。如果与此无关,那么,这门课就似乎有些“多余”。

(2)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而言,目前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学习负担过重,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各科教师都对学生施以重压,惟恐有一个知识点、一种题型被漏掉,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地理课的学习。其次,对地理怀有畏难情绪,因为地理课开篇关于宇宙部分比较难,如果教师再不注意教学方法,就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3)教师的现状。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启用的都是教学能力较弱的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也有的是由一名主科教师兼职,且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带着学生读一遍书,有的则让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上别的“主科”。在这种情形下,又何谈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二、消除消极影响的措施

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而且这种努力必须是长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变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给“主科”让路,地理课被一再压缩,由规定的3课时压缩为2课时或1课时;在课程表上地理课主要被用来填补空白,“主科”、升学考试科目优先安排后,才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地理教师的素质若不能提高,想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3)完善教学用具。在大多数学校,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电化教学很难走进地理课堂。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不过是在进行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时做个样子。所以完善教学用具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

2.高中地理教学应克服一些不利影响

(1)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的知识观需要改变,应由“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能让学生变成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必须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此外,应由“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获得知识。其次教师能力需要提高。长期以来,能够钻透地理教学大纲,吃透地理教材,讲透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沟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以往的那些知识已显得不够用。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触及本学科的知识前沿。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除具备中学教材所需的地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①比较法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的。由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类型呈现多样化。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②多媒体教学。这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能好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体方法如下:①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如果让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可用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让地理课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②运用古代诗歌,寓教于乐。我国古代诗歌,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如:反映气候的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地形的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映自然景观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它们适时适量地应用于教学,就可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报、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讨论热点问题;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第2篇

高中地理教学的同类比较法即是将同类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行比较,目前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的同类比较法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新地理知识和内容进行比较,向学生展示地理事物和内容间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新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在进行北美温带气候环境的相关教学时,可以将其与之前的亚洲温带气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回顾要亚洲温带气候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加深学生在学习北美温带气候环境时对北美温带气候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同类比较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记忆地理知识,然后通过知识之间的比较,加深记忆,同时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概念比较法教学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教学概念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时,往往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如笔者在讲解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关内容时,学生极易混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二者的概念,笔者对实际教学中采用概念比较法后,学生很快理解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本质差别是不同类型的灾害.又如笔者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相关地理知识点时,学生都知道天气和气候存在着一定差异,然而让学生准确二者进行区别时,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笔者采用了概念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天气”和“气候”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天气是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而气候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高中地理图表比较法教学

为了更好地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材均配备了许多相关地理知识的地图和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采用图表比较法教学,通过对相关插图和图表的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和用图能力.如笔者在讲解潜水与承压水相关地理知识时,便采用了图像和图表的方式来转化抽象内容,通过图像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潜水和承压水都是地下水,二者所处位置不同,潜水位于隔水层上面,而承压水着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同时,通过相关图像对比,潜水和承压水的深度也各不相同.通过这种图像比较法,学生便能轻松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又如地理教材在介绍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时,配备了三江种植区和青藏高原放牧区的相关图片,笔者在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讲解时,采用了图表比较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可以看出,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农作物的耕种,且三江平原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良好,青藏高原则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只适合放牧业.通过这种图表比较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两种地貌的差异,也能更好地了解影响农作物生产的相关地理因素,这样便于学生对比记忆,一目了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下一堂课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高中地理综合比较法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地理知识和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地理知识,通常采用综合比较法来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高中地理综合比较法教学大多情况下用于地理复习课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系统复习和掌握.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三个大的自然区的相关地理知识,将它们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列出其异同点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三个大的自然区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就学生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直接关系到地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它是评价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区位;区域经济

一、产业地理集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捷径

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蔟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工业化时代的代表性产业像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造船业等大规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硅谷高技术产业和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是单一产业的地理聚集的两个最有名的案例。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个例外而是具有规律性。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发现,产业聚集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在美国,有名的聚集还有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利福尼亚的酿酒业、华盛顿的炼铝业等等。伊利森和格拉泽(EllisonandGlaeser)通过对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每个产业都显示出过度的集中,459个四位数SIC产业中的446个有明显的聚集。波特(Porter)指出产业地理集中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波特教授所说;“贫困国家由于缺乏发展完善的蔟群,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要超越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欲从中等收入转入发达经济行列的国家来说,蔟群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制约性因素”。风行世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形形的园区不是产业区位理论或产业地理集中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无非是运用政府的力量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蔟群,从而获取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人们不禁要问,在网络经济时代,通过鼠标的点击就能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和生产要素,就能完成各种交易活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区位还能像以前那样发挥作用吗?或者说产业区位在全球性竞争中还那么重要吗?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波特所提出的“全球经济中地理位置的悖论:即全球经济中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却在远方竞争者无法匹敌的当地要素——知识、关系和动机中日益重要”。有鲜明的依据表明在众多的领域中,产业地理集中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创新和竞争优势在地理位置上是越来越集中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了。

二、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解释

某一产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自然聚集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一个漫长过程。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地方的“名、优、特”产品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早期聚集过程很难考究清楚。据目前的研究来看,产业地理集中引力有:

第一,自然优势聚集力(naturaladvantageagglomerationforces)。自然优势聚集力是产业地理集中的基本作用之一。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单个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如某一地区有发展某一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地不适合于该产业的发展,则这种自然资源优势的聚集力将相当弱。伊利森和格拉译(EllisonandGlaeser)通过对美国产业聚集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自然优势聚集力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聚集现象。自然优势可以说明种植业、酿酒业、食品制造加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造船业、采掘业与冶炼业等原材料产业的聚集现象。但自然优势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地区具有发展某产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优势,但该地区却并未发生产业聚集的现象。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包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等。交通运输条件一直是古典区位理论中的最基本要素,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和低成本是许多产业聚集的基本动力。现代企业行为理论也指出,一些产业中的企业选址决策对区位成本是高度敏感的,区位是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选址中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外溢聚集力。这里的外溢是区位外溢,是指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它厂商的成本或提高它们的竞争力的现象,包括物理外溢(比如一家厂商的建成降低了第二家厂商的运输成本)和智力外溢。智力外溢可以较好地解释高科技产业大量聚集于大学或研究机构附近的现象,如硅谷型聚集等。物理外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中存在较普遍。我们经常会见到,在一个荒芜的地区一旦建成了较大的企业后,小企业将鱼贯而至。这主要是由于大企业的外溢聚集力的缘故。外溢聚集力较常见于城镇的形成过程中,在由乡村到镇再到城市的扩大过程中,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外溢聚集力越来越大,产品差异化程度也不断增加。传统商业(店铺商业)中外溢聚集力也较显著,如各种商业小区、商业街在实质上是商业的集中,可称为商业蔟群,外溢聚集力是蔟群形成的基本动力。伊利森和格拉泽认为,外溢是产业地理集中除自然优势以外的另一个主要动力。

第三,人文凝聚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全世界华人移居的地方都能形成有活力的华人经济区,美国的唐人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意大利和我国的台湾省是小企业主宰的经济系统,小企业聚集极为普遍,不同的社区小企业聚集的产业类型是不尽一致的,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就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主的聚集在我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如浙、闽、粤等也很普遍,其中以家族团体(血缘、亲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蔟群占主体。这种蔟群产生的动力就是人文关系,系统赖以运行的基本因素是信任和承诺,现代交易的最基本方式契约交易并没有取代信任和承诺成为系统内成员的交易方式,交易成本也相当低,信誉是成员间信任和承诺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源源流长、丰富多彩,不同的社区其人文环境迥异,劳动分工和交易的秩序很难扩展到不同人文环境的社区之间。因此,蔟群的范围也往往囿于社区的人文边界以内。波特教授也指出,不寻常的、复杂的或紧迫的地方需求也可以产生蔟群。作者认为地方需求形成聚集的动力就是人文凝聚力。人文聚集力在与文化有关的产业如文体娱乐(戏曲、歌舞、体育项目等)、古迹名胜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和饮食等的聚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日常所讲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产品或工艺也只局限于该地区的某一个小区域内,离开了特定的区域就无所谓“特”了,这是由人文聚集力的引力场决定的。

当然,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能是单个起作用,也可能是多个力的产物,或者还有别的作用力在起作用。一旦产业地理集中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

三、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的应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抓大放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举措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影响。产业地理集中既是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也应是其有效手段。

第4篇

1.集体备课。

(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讨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校本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分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提出破解方法。

(2)教学案的研讨、编制。教学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再现、补充或删减,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参考。所以教学案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备课组长尤其要把好教学案的出口关。

(3)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对于新授课,我们的一般做法是:?→?→?→?→课前检测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教师点拨课堂检测,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课、评课。

听课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一节公开课,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甚至是跨年级、跨学科,这些对教师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评课是对听课的进一步延伸,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参加评课都要发言,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参加。我们力争做到评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样对于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促进、提高。

3.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

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如何进行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学习。例如我们这学期教研活动的中关于课题研究的讨论主题是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组内教师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示范引领

首先,备课组长要敢于管理。集体备课、听课、阅卷等教研活动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参加的,这个时候备课组长要敢于拉下脸来,严肃认真,明确纪律,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准时参加教研活动,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必须事先请假。要把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整体意识、合作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其次,备课组长要科学管理。备课组长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绝对不能够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备课组长与组内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注重组内的和谐,营造组内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以达到备课组最佳的整体“作战能力”。再次,备课组长要率先示范。备课组长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求组员做到的事情,备课组长首先要做到,更要做好。例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备课组长至少听三节,并且带头在教学改革、课题实验等方面一起与组内教师合作完成。

三、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活动实效

1.重教学质量,轻教学研究:

主要表现为备课组内教师只关心分数和名次,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程改革等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造成组内教师的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长时间得不到提高。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质量:

在有的备课组活动中,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可以了,是备课组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重组内和谐,轻相互交流:

备课组内教师往往顾及同事之间的面子,在涉及到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一部分教师的发言有所保留。例如,公开课的评课,大家的发言都是一片好评声,具体的不足之处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是避而不谈。长此以往,无论对于听课教师,还是被听课的教师,都得不到提高。

4.重组内奋战,轻前后传承:

第5篇

(一)科学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整体来看,尽管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范围内容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但就某些方面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老师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学校还未认识到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国际上地理教学内容及教育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其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对国际教育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其教育内容也较为单一,没有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最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教育模式多为集体式授课,在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灌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仅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仅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加之,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影响其地理教学质量。制约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分析

(一)改革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主要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地理教育按其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文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类教学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地理内容僵硬化、教条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积极改善地理教学方法。如举行一些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是一门充满时空广远性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不断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学中多穿插一些奇异事物或者奇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四)充分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第6篇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不是教师的追随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地理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交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从而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以“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好”为正方辩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倾听、补充观点和依据、总结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技巧。

2.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改变地理教学拘泥于教材、局限于教师视野的做法,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能积极参与、主动分享、互相交流,形成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3.互动性原则

课堂如果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氛围,课堂讨论就无法深入,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发挥教育智慧,面对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能积极引导,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师生之间的交互达到和谐统一的教学过程。

4.过程性原则

地理活动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摒弃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现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

1.问题解决类活动教学

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教师要将问题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养成科学的求学态度。

(1)提出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抛出问题,要在学生困惑处提问,能切中要害,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中,教者出示课件,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干湿地区图等图片,提出问题:“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由一名同学对版图探究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主动暴露问题,再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

(2)理解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清问题的实质,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相机点拨,在学生困惑时、疑难处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设计活动方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经过理性思考、交流讨论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初步的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有限,有些方案的设计存在不切合实际、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教师不可一味批评指责,这样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寻求可能的答案。

(4)验证活动

学生借助于知识经验进行检验猜想、探索分析,从而发现规律,归纳出初步的结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捕捉活动信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技能操作类活动教学

技能操作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运用地理知识完成地理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课题,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初步感知所学内容;其次学生再围绕活动内容,动脑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在教师点拨、学生纠正中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最后,由学生展示操作成果,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对操作不断改进,从而形成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类活动教学

体验性的活动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情感得到发展。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悬疑情境,引发学生心理的不和谐,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体验感悟

学生通过亲身尝试,积极投入,引发理性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交流、互相探讨、共同感悟。

(3)情感生成

第7篇

1.设计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探索性

问题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探索。由此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突破疑点时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层次,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

2.注重学生体验加强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

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裨益。因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想探究和发言的。学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二、巩固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1.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激趣性

巩固性提问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再现过程,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因此巩固性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想参与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只有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教师设计巩固性提问要避免直来直去的复习性提问,尽可能的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别致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当中。例如我在教学经常应用各种谚语成语,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表示什么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表示什么天气“;沧海桑田”体现什么地壳运动“;稳如泰山”“、坚如磬石”从地质学观点上讲,正确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观点去判断,正确吗?这样的提问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应用性

第8篇

1.活动

我国于二十世纪将活动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慢慢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与动手动眼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构造,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污染性企业。在动手动眼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完成该任务,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现状,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始讨论、研究与交流,最后得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案例应用于教学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更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真正学习到有益于他们生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与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节内容中,编制教材者将“洞庭湖的湿地”作为本节内容的案例。教材编制者将本地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为教材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也让学生觉得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双语教学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地理新课程》中指出地理课堂也要开展双语教学,确保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会减少学生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双语教学这部分与人地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相关的图片,这样的教材是非常生动的。

二、“新”内容教学方略

1.活动教学的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来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动时间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镇)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达自我思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师均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比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老工业区治理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工业区要求学生思考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双语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度使用双语教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潜能,加深对记忆内容的巩固,更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英语提出一个上节课所学过的问题,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引导学生巩固了地理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英语发音标准的学生来朗读教材中的内容,并且让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将双语教学落实到位。对高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四大主题可以用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来表达即“PRED”,要求学生猜想哪四大问题。

三、对高中地理“新”内容教学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