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2 13:5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益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益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精益管理;医院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立项呈瀑布式增长,因此,如何快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目前,大多数医院中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者一般来自以下两类人员:①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的研究人员,转行做科研管理,即“学而优则管”。他们的优势是对于科研相关流程十分熟悉,在科研管理中容易与科研人员沟通,利用自身优势快速提升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但相应的,由于能者多劳,这类科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精力容易被分散,对于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往往体会不深。②具有管理学背景,并未从事过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无相关医学背景,凭借管理经验和相对较强的管理能力,来进行科研管理,即“外行领导内行”。他们的优势是尊重制度,严格按程序管理。但缺乏变通,由于对具体科研工作的理解有限,管理容易流于形式,增加科研人员的额外工作,难以把握科研发展的关键机遇。客观的说,目前多数医院的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根本无法匹配科研的相关投入与发展,为什么只见盖大楼,不见出大师?为什么只见投入,不见收入?为什么临床大夫总是抱怨科研工作繁重?医院的科研管理应做哪些调整来与我们不断发展的学术水平相匹配?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只能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来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精益管理”是源自于制造业的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医院系统的科研管理工作。

1精益管理的定义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衍生于“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的一种管理哲学。二次世界大战后,丰田公司大力发展和应用TPS系统一跃成为汽车业巨头。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沃麦克等将TPS系统总结为“精益生产”,并开始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大量实践证实,“精益生产”能够降低成本和浪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1]。随后,“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为“精益管理”,其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并提高产出。“精”即为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益”即为多产出效益,最大化创造价值,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精益管理,要树立“精益思想”,如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确定“精益目标”,如生产过程中的零差错、零浪费、零事故;掌握“精益原理和原则”,实现向优化管理程序要效益,向个性化服务要效益,向细节管理要效益,向沟通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建立“精益组织”,即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而非多层的管理结构;采用“精益技术”,如标准化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对医院科研管理水平提升,实现医院科研工作的高效管理有重要意义。

2精益管理用于医院科研管理的优势

2.1精益管理带来创新

科研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是一种切实的、有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在一般性的创新活动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称为“感知”。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对于任何一个科研工作来说,这个阶段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命题/假说。②第二个阶段称为“创造”。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所提出的命题/假说,进行解构、思考并产生大量的方案。这一阶段也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不断对自我的否定和提升,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解决命题或验证假说。③第三个阶段称为“价值捕获”,这一阶段也是创新活动达到的最终目的,比如科研成果的、专利的获取,成果的转化、市场化等。这一阶段不可轻视,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价值捕获,那么这一轮创新不能完成,甚至可能被评估为不成功的创新。分析“创新”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精益管理在科研管理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促进作用。在“感知”阶段,精益管理就是要主动审视当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思路,及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瓶颈问题,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前景对立项评估的权重。从国家层面讲,精益管理能够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优中选优,从而避免盲目上新项目,避免“大而空”和“小而偏”。从立项角度来讲,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益理念下,又能最大化避免立项不透明。只有加强多方的评估和论证,才能够增加科研立项的可行性,保证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在“创造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既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又要熟知科研工作需要借用和调动的资源,为科技人员组织和协调相关资源,但又不过多干涉和影响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研究项目遇到困难或者偏离方向时,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知晓,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支持,对于经过评估已经没有意义继续下去的科研项目,及时终止以降低损失。这样真正去实现有“管”有“理”。在“价值捕获”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最大程度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要求管理人员在熟悉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有最客观的评估和最准确的认知,进而才能指导研究人员将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如推荐报奖、临床推广或联系转化等。这对医院的科研水平提升,对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对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都将大有裨益。

2.2精益管理带来效率

效率的低下,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粗放、随意的管理体系中,由于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精确把握,容易出现管理流程繁冗、节奏失控、管理条目反复等情况,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及临床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重要的工作重复做,重要的信息被丢失;不重要的工作和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无论是管理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事倍功半。精益管理,就是要对科研工作具有全面、细致、准确的把握,把科研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对不同项目的立项、进度、预算、人力资源分配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安排,最大程度解放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整体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对许多传统行业都进行了颠覆和再发展,这就是“互联网+”的概念,其核心是“大数据”。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也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建立和使用相关的“大数据”,如临床生物样本库。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医院的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优势病种,把巨大的临床资源向科研资源转化,使优势病种的研究能够形成体系和传承,不断积累,更加有利于优势病种所在学科和专科的良性发展。这样,可以将现有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调配和使用,激励科技人员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最终建立起精益管理的高效科研管理体制。

2.3精益管理促进科研产出

管理是一种生产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科研的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科研管理,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对于医院的科研工作来说,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科研优势,明确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要和医学发展主流方向和医院的医疗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实际需求;也不能闭门造车,与其他同类医院的发展方向脱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制定好发展路线图,做好顶层设计,然后相应的制订出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做好的“顶层设计”之后,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就都要围绕着规划来布局和进行资源分配。以精益管理的理念来看,应该集中优势资源来扶持进入规划的平台、科室、团队、人才,探索符合医院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对于重复性的、类似的项目,也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进行甄选和合并。当科研成果出来之后,由于“顶层设计”已经做好,那么就要毫不犹豫、不遗余力的推动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医院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在这一环节,“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不断优化成果转化程序、制定推动成果转化和推广方案,积累成果转化的资源和渠道,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因此,“精益管理”能够不断优化科研工作中的生产关系,也就能够不断促进科研的产出。

3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实践

3.1“精益管理”管理的范围

“精益管理”是一种理念,在具体工作中要贯穿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医院的科研规划和策略,科研制度的制定和优化,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评估,科研周期和节点的控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执行,科研项目的验收,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激励等。按照“精益管理”思维,管理者要对科研工作有足够深的理解,建立符合医院科研发展需求的“大数据”,如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据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对每个科研工作管理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SOP,每年对SOP进行更新和优化,最大化的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效率;借助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提高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信息统计、成果管理的效率。能够对医院科研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更精确的把握,合理制定和调整相应规章制度,避免“拍脑门决定”。按照“精益管理”的理念,对“大数据”平台的管理要更加实际,不能只停留于“建设”层面,更要向“大数据”平台要成果,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助力医院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助力医院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助力医院参与更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要“投入”更要“产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个概念:“精益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精益管理”不是一味的追求细致,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工作环节中,要“高屋建瓴”,不要“事无巨细”,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维,讲求的是“精、准、细、严”[2],但更适用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对于科研管理这种需要鼓励创新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来说,显然“精益管理”更加适合。

3.2“精益管理”管理的方法

(1)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相应的SOP,建立了科研制度和流程,就可以淡化人为色彩,使任何工作和步骤都有据可循,让科研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坚定的执行制度和流程,并不断优化更新,对于长期不使用和过时不适用的制度和流程,及时废止,从而让制度和流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2)要推广和使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管理科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已经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它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3]。在科研管理和项目管理中,也有很多进行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专业系统与软件。但这些系统都相对独立,或偏于项目申报,或偏于经费管理,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中诸如信息统计、人员、成果转化跟踪等的工作需求,时效性也低于企业资源计划。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更体现出它巨大的力量。在精益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学会善用新的管理手段,谁先进入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谁就实现了管理的转型升级,就更能精确、快速、高质量的实施管理工作。(3)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管理的升级,最终的效果还是体现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精益管理下,对于科研的每个环节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不要再保留“模糊地带”“灰色地带”,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升。如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建立科研数据溯源机制,既能从源头上把关科学研究质量,避免数据造假及学术不端,又能保证临床资源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3.3科研团队的精益思维建设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对人的思想管理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在建立了精益的科研管理模式之后,对科研工作的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但为了让“精益管理”不断发展,就需要管理者致力于建立精益求精的科研团队文化。让精益思维深入每一位科技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人人自觉自愿的按照“精益管理”的要求去工作。在遇到没有具体制度和流程的特殊情况时,能够按照精益思维去做出最佳选择,到那时,科研团队的精益文化就已经建立,而具体的科研工作也会进入一个蓬勃繁荣的高速健康发展期。

4结语

精益管理原本是来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学名词,但管理总是相通的,虽然医院系统的科研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但精益管理同样适用于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对“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剖析,认为应该对“精益管理”进行深入理解和大力推广,相信随着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不断实践,一定能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质量,“精益管理”的思维也一定会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马智宏,王治华.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洋航务,2006(6):36-40.

[2]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6(1):31-33.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精益化标准;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从管理学理论教学、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推广。

一、标准化、流程再造是实现精益化管理源动力

1.标准化是管理提升的基础。企业通过对核心价值链相关重要标准的可持续建设,有助于企业确定发展定位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标准对重点业务领域的覆盖,促进各项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做到简化、清晰,明了、可操作、可复制、可实施、可度量。应该说如果没有标准化,管理不可能取得不断的改善。

2.流程再造是管理提升的途径。流程再造是一种企业活动,是对企业系统改进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的最有效途径。

3.管理的三轮定律。标准化注重的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复性活动,是防止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流程再造着眼点是企业管理的流程,关注各个流程的相互作用、匹配、相互促进,是介于驱动力与制动力之间的平衡力;精益化管理注重的是企业管理所有环节、所有过程、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是管理提升的驱动力。标准化、流程再造、精益化三者关系就像三个紧密的齿轮咬合,通过精益化管理指导流程再造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流程再造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是实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精益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加大成本管控手段与措施,使企业成本管理精益化

精益管理的理念就是以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活动,体现在财务精益管理上,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使成本得到控制和持续降低,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使成本控制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控机制,不能因产品或项目投资投产不久,企业就要因成本问题进行设计改进,不仅给组织生产带来困难,也给企业造成了浪费。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适应自身的如材料管理、保管、验收、出入库、消耗制度,成本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与控制成本有关的规章制度,避免成本控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坚持效益和效率相结合的方针,立足内部挖潜,强化精益化管理,努力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低成本运营的模式。

(二)转变会计职能,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使会计核算体系精益化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构建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是提升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集中核算就是将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核算,实行财务委派的形式,并且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在这一模式下,要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核算标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税费缴纳,统一预算编制,统一流程运作,使会计核算模式标准精益。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一是可以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同时缩短会计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使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相分离。如过去的会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体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负责人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相互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会计信息不会失真,经营成果真实可靠。三是转变会计职能,使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多端,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管理层对财务人员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站在财务战略的角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行业内部管理监督中的关键性作用,科学决策,依法理财,依法管理,严格把关,提高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加强成本费用考核来增强成本竞争力,加强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精益化。

(三)运用精益化理念,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安全效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是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施目标管理的方法和重要工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预算跟踪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各个环节,全面预算是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科学管理和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方法。由于预算的执行涉及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所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要以各责任中心的自我控制为主体,在财务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一是预算执行监控不能有任何“盲区”和“盲点”,真正做到精益化; 二是要有健全的监控措施; 三是全面预算与会计、审计、纪检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道安保防线。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要将预算精益化,把预算跟踪分析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财务部门专人对各月度的预算数据与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差异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环境的判断,形成较为详细的月度预算完成情况分析报告。报告可以作为经营管理者顺利完成年度经营计划,适度调整经营的策略,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安全效益最大化。

三、企业加强精益会计应用建议

(一)建立精益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当企业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后,传统的业绩指标往往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传统的指标多以产品为对象,报告员工的工作效率、机器利用率以及间接制造费用分摊等。传统的报告方式往往采用每月,这样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会浪费掉过多的人工资源。所以精益会计主要精简传统的衡量指标,从质量、成本、速度三个层面用精益生产单元业绩指标来对成本管理的业绩进行评价。新的计量指标主要有小时报告、首次合格品报告、在产品/标准在产品和总体设备效率。这些指标主要关注企业的战略与客户的需求,简化了复杂的信息,使业绩评价更加直观和简便。由于指标比较简易,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也会比较迅速及时,减少尤其对指标理解不当和信息沟通不畅所造成的摩擦,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恰当适合的信息。另外,对于精益会计业绩的评价还可以从财务业绩指标入手,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二)消除不必要的浪费,精益求精

精益会计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减少企业提品和服务价值流链条各个环节的浪费,不断完善目标,持续改进生产系统优化的管理会计活动。消除浪费使企业转型为精益企业首先要采购精益会计管理方法,找出价值流环节中那些不必要的耗费和不能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的活动,只有首先明确这些不必要的环节才能进行后续的监督控制和整改。企业价值流管理人员应该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分析每一项活动是否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增值。价值流管理人员在进行价值流成本管理时还需要与各个生产活动负责人相协调,制定价值流成本优化方案。这样,根据信息的记录与方案的修改与执行便可以消除传统会计管理中所忽略的许多浪费企业资源的活动。

(三)完善以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信息计分卡可以清楚准确地反映价值流的成本信息情况,还能够提供信息来进行差异对比以便于制定未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精益会计的有效实施,企业应该建立按照价值流进行成本核算的岗位,会计人员应该积极融入新的角色中,成为企业推进精益会计改革的先驱。另外,企业应按价值流核算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对以前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精简会计管理工作,使每个价值流都有人员负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能够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准确的计算各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还能有效简化成本核算程序,能够消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价值流成本信息还能为企业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提供依据,能为企业制定未来的目标计划提供详细的信息。

(四)加强精益会计管理观念

企业加强精益会计应用很大的一个障碍是现代企业中管理人员一般对精益会计的了解少之又少,对于精益会计的实际作用与意义认识不足。传统管理会计是组织结构是控制式结构,而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会计需要平行协作的组织环境。在精益会计的管理环境下,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要积极参与到精益会计的管理工作中来,都要及时传递价值流信息,为企业精益会计工作的决策做出贡献。会计人员需要指导价值流中的员工有效的收集和分析信息,价值流管理人员是促进价值流成本核算活动的开展而不是施令者。会计人员和价值流管理人员都应该适时参加相关的课程培训,提升在精益会计管理方法的专业技能,增加运用精益会计为企业提高效益的经验。

四、精益化管理,系统提升

1.企业精益化管理,先期分四大模块全力推进和实施。即“安全、营销、服务、文化”领域进行精益化管理;通过“改善计划、改善检查记录、改善提案” 应用工具的实施,形成相应的改善举措并全力推进实施,推动企业管理上转型升级,向管理要效益,最终实现全系统精益化管理。

2.精益化管理最终目标(“零缺陷,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追求尽善尽美),使精益化管理模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企业管理管理升级的重要通道。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精益化管理必将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内容、方式乃至整个财务管理机制,企业要生存并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改革与未来面临的挑战,根据新的财务管理要求,探索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智俊.第三方物流企业精益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第3篇

商业世界遵从绩效为导向,讲究成败论英雄,于是很自然地,人们开始关注丰田,关注支撑丰田成功的管理方式。在《改变世界的机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一书中,首次以“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为核心介绍丰田的生产方式。自此,一种直接以丰田命名的“丰田生产方式”(或称为“精益生产方式”)正式诞生,并陆续为众多公司学习、借鉴,这里面,包括了索尼、NEC、佳能、富士通等国际知名企业。

然而,究竟什么是丰田生产方式?对此,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日本研究丰田生产方式的第一人藤本隆宏指出,人们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理解往往有三个层次:初级者认为是“减少库存”;中级者理解为“发现问题、提高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高级者则认为“在为解决出现的问题而反复作业期间,没有问题会产生不安,大家都拼命地发现问题”。

不管是哪一个层次,首先要肯定的是,丰田生产方式核心思想是“彻底杜绝浪费”,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是“及时化”与“自动化”。有两本书可作为我们全面且准确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入门指导,一本是《丰田生产方式》(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版),另一本是《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这两本书都出自大野耐一之手,之所以选择他的作品,是因为大野耐一曾历任丰田董事、公司副社长,一手创造了超越“福特生产方式”的丰田生产方式。他构建了新式的经营思想,并以此指导产业实践,被称为“日本复活之父”和“生产管理教父”。对于丰田生产方式,大野耐一曾精辟地归纳为:“必要的产品,只在必要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必要的数量。”至于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运用的“零库存”理念、合理化思想、看板方式、提案制度、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生产体制(JIT)、全员生产维修(TPM),都只是对这一根本思想的演绎、实践而已。

除上述两本书之外,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精益思想”丛书也是全面透露丰田核心竞争力的必读书目。它们是:弗雷迪・伯乐和迈克・伯乐的《金矿:精益管理,挖掘利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马蒂亚斯・霍尔韦格和弗里茨・K・皮尔的《第二汽车世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约翰・德鲁等人的《精益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柿内幸夫的《现场改善入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若松义夫和近藤哲夫的《丰田生产力》、《丰田改善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这些书或者围绕丰田公司重新解读其生产方式,或者运用大量跨行业案例论证精益思想的重大贡献,或者以语录的形式普及精益管理、持续改善的经营理念。

其别要推荐《现场改善》和《第二汽车世纪》这两本书。

前一本书的作者为日本改善学大师,他在书中指出:丰田成功的关键其实在于贯彻了Kaizen(持续改善)的经营思想。这一方法是指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改进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时间、不断地激励员工。设计过程中确定的产品各功能和企业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是产品制造及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利用Kaizen来逐步降低成本,以达到或超过这一目标,并分阶段、有计划地达到预定的利润水平。正是因为如此,今井正明曾不无赞赏地写道:“观看运行中的丰田生产系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工人们以清扫、分类、筛选、整洁4条为工作原则……丰田公司的装配厂有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懒散现象,在一般的工厂你会看到一堆堆未加工完的零件,装配线停下来检修,工人站在那里无所事事。而在丰田,生产过程就像设计的舞蹈,工人看上去就像舞蹈演员:取零件,进行安装,检查质量……这一切都是在完美的环境中进行的。”丰田视浪费为莫大的罪恶,正如大野耐一所说:“只有使无效劳动(浪费)成为零而使工作的比例接近百分之百,才是真正的提高效率。丰田生产方式追求按需生产,因此,要将人员减少,以使多余的生产能力同所需求的生产量相吻合。”

而《第二汽车世纪》以美、日、欧有代表性的汽车企业为背景,集中研究了当今全球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效益低下的问题,揭示了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批评了单靠扩大产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恶性循环的折扣促销手段,分析了传统的“预测驱动式”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行按订单生产(BTO)的“订单驱动式”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缩短订货周期、提高顾客响应性的具体方法,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过量生产,找到真正的利润源泉。从理论渊源上讲,BTO以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管理思想为基础,但进一步丰富了其主题和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制造环节,而是延伸到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全过程,且重点放在对顾客的响应时间上。这一理论无疑是对精细生产的观念改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选择丰田生产方式或及其演变而成的精益管理的企业都能成功。早在1999年9月,哈佛商学院的肯特・鲍恩(H. Kent Bowen)教授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夺回制造业的主导权》的研究报告,指出丰田公司具有其独特的DNA,并不是其他企业能够轻易效仿的。丰田模式的成功一大半得益于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活方式、制造业的传统以及农耕民族的特性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大野耐一对这些制造业传统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几年后,肯特・鲍恩又在该杂志上发表《破译丰田生产体系的DNA》的文章。在该文中,他首先提出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明显的悖论,即一方面,在丰田工厂中,每一项作业活动、每一处工作衔接和每一条流程路线都是硬性规定的,不容许出现任何偏差;另一方面,丰田的生产运作又具有极强的柔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经过历时4年的对丰田40多个工厂的考察和深入研究,作者发现破解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丰田的运作可以被视为一系列严格控制下的实验。每当制订一项流程规定时,丰田制订的实际上都是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改进。这种科学方法在丰田已经根深蒂固,丰田造就了人人都是科学家的一个生产组织。在这里,丰田生产方式或精益管理实际上又再一次被归结到了一个点――持续改善,即Kaizen。

第4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改善;浪费;利益;节流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揭开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序幕,把制造业从手工生产推进到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同时将美国的汽车、钢铁、机械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其他行业带人了鼎盛辉煌的时期;到了20世纪

五、六十年代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根据日本本国的实际生产条件,创立了以适时生产JIT为核心,以降低成本、杜绝浪费为日标的精益生产方式。日本汽车企业实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之后,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就将汽车产业落后于欧美的地位完全改观,甚至超过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在世界的汽车舞台上独占鳌头。

一、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

“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自主化。准时化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合适的时间生产高质量和合适数量的产品,以“平准化”为前提条件、以市场来拉动生产。所谓拉动生产是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即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根据本工序在制品所需要的用量从前道工序领取相同数量的在制品,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向前推动,从而形成全过程的拉动控制系统,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人员自主化是指人员与机械设备的有机配合行为。生产线上一旦产生质量、数量、品种上的问题机械设备就自动停机,并有指示显示,同时任何人发现故障问题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主动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并且将质量管理溶入生产过程,将质量管理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行为,将一切工作变为有效劳动。“一大基础”是指改善。改善是精益生产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改善就没有精益生产。这里的改善是指:①从局部到整体永远存在着改进与提高的余地。在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②消除一切浪费。精益意味着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多余的动作,不良品的返工等)都是浪费,这些浪费必须经过全员努力不断消除。③连续改善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提高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

二、成本控制方法——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作业成本

在企业的经营核算中,成本是其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是除了利润指标之外综合程度最高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原材料消耗的高低、产量的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质量的好与坏、费用的增减、资金周转的快慢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都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因此,成本水平的高低就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的价格成为各个商家竞争的焦点,因而成本管理就成为各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满足客户的前提下,在不断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为。

在经历了第一次生产技术革命之后,科学管理的普遍运用,使得企业管理从单纯的生产管理中脱离出来,成为包含生产管理的庞大体系。到了20世纪70年代,从二战废墟中恢复过来的日本,经过战后三十年的奋斗,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通过学习研究欧美国家的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结合日本的国情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方式。

由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的经济现实,如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的破灭等,迫使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开始将管理的范围从制造现场作更广的延伸,努力寻求事前的控制对象,这种思路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生产作业成本是由丰田汽车公司首推的,在丰田公司1959年的社史中首次出现了“生产作业成本”这一术语,它是这样描述的:“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阶段,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达成目标成本,这样就逐渐开始走向所谓‘生产作业成本’的体制”。

由精益生产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的理论思想可以看到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企业管理的独特思路:从企业的下游——最终用户出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重新安排企业运作的流程,由最终用户开始倒推至源头,以目标成本为目的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层层推拉,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达到目标成本;同时将JIT适时生产系统引入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实现零库存、零时生产,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精益生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成本管理必须能够满足精益管理的要求,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控制成本的发生,并能适应JIT生产系统对成本核算的要求。生产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法从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这两个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方面人手将先进的控制与核算方法引进企业的成本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决策,并能够对企业的成本实施更有效的控制。

现代成本控制论认为,成本控制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所谓事前控制是指在成本计划执行之前,为防止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而采取的管理行动,它规定了完成成本计划的各项要求、措施和职责。通过对成本计划制定的监控,在成本计划实施之前就能发现和纠正偏差,保证成本计划符合要求。事中控制则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直接观察、检查、监督成本活动,有两种控制方法:一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进行控制;二是现场的控制,成本管理人员深入生产经营活动,检查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与有关的技术、经营人员一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所获取的成本信息资料进行归集、整理和分析之后,与最终的目标进行比较,并且以这些成本分析数据为依据,评价和指导未来的成本管理活动。

成本控制要求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企业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调控,发现偏差及时揭示,并采用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成本范围内。运用工程学原理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发现其中不增值的作业,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善,减少任何不增加企业价值的耗费,从而降低成本。

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而目标成本规划则基本上完成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及成本计划这三个方面,在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的事中控制以及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事后控制这两阶段的控制则相对较弱,特别是生产作业成本在核算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使得成本核算无法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影响成本分析。有可能因为成本信息的误差导致该降低成本的项目(作业)没有降低;而有些本已达到最佳成本状态的作业却仍在挤压成本。

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出发,以目标成本为核心展开成本管理活动,运用生产作业成本对产品投产前的开发设计实施成本控制;运用作业成本法先进的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分析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及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实施控制;最后以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平衡计分卡作为成本控制实施的考核体系,为成本的持续改善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改善——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浪费消除方法

《改善一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书的作者,今井正明先生,他认为丰田成功的关键在于贯彻了Kaizen(持续改善)的经营思想。Kaizen是一个日语词汇,意指小的、连续的、渐进的改进,这一方法是指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改进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时间、不断地激励员工。设计过程中确定的产品各功能和企业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是产品制造及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依据。

Kaizen似乎显得小打小闹,润物无声。但相对于一触即发式的创新思想而言,Kaizen思想所带来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微效果其往往终局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它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要以相对较少的费用来连续不断地改进工作。长期而言,这种阶梯式的持续进步足以获得巨大的回报。与此同时,Kaizen也是一种低风险的方式,因为在改善的过程中,如果发觉有不妥当之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回复到原来的工作方法,而不需耗费高昂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丰田Kaizen生产方式作为一种不做无用功的精干型生产系统其核心思想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杜绝浪费”(即有效的成本控制),第二是“持续改善”(出自戴明“连续改进质量”的思想,即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大野耐一在《丰田生产方式》这本全面透露丰田核心竞争力的经典图书中曾这么解释他所理解的Kaizen。他说:“‘彻底杜绝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及时化与自动化”。构成该思想的两大支柱,“及时化”是指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件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这么一来,就能使物资和财务上给经营管理造成负担的“库存”问题几乎可以得到解决。而“自动化”是指“带自动停车装置的机器”。这个构想来自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发明的自动织布机。他的自动织布机,在经线断了一根或者纬线用完的时候,能够立即停止运转。因为装上了“使机器能够判断状态好坏的装置”,所以它不会出现次品。类似地,一旦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这意味着管理的含义将被大大改变。因为当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用不到人,人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去处理就可以了。所以,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几台机器,随着人员的逐渐减少,生产效率就会有飞跃地提高。

Kaizen是“以客户为导向”。精益生产方式追求按需生产,要将人员减少,以使多余的生产能力同所需求的生产量相吻合。因此,要使Kaizen发挥最大功效,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揭出无效劳动和浪费现象出来,并及时地予以清除。这些现象包括:过量生产的无效劳动;等待的时间浪费;运送的无效劳动;加工本身的无效劳动和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上的无效劳动;制造次品的无效劳动和浪费,等等。在此,丰田式的Kaizen给我们的启发是,企业要提高效率只有与降低成本结合起来才有意义。为此,必须朝着以最少量的人员、只生产所需要数量的产品这一方向努力i关于效率,必须从每一个操作人员以及由他们组织起来的生产线,进而以生产线为中心的整个工厂着眼,每个环节都要提高,以收到整体效果。

当然,从丰田式的Kaizen管理中,我们时常能隐约看到其他若干商业思想的影子。譬如,大野耐一提倡要突破传统“要有库存”的想法,坚持追求“零库存”的理念像极了迈克尔·戴尔(戴尔电脑)的战略手法,后者采用直销的方式,一来可以绕开销售商从而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来可以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又如,丰田内部采用的“看板”管理(即在运往生产线的零件箱边上,附着一张标准作业表,它一方面指示要把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刻拿到必要的数量对实际加工件的工序做出提示,另一方面又发挥作业指令的功能)取自美国自选超市经营模式,顾客这边刚买走商品超市这边就按买走的数量及时补充同类商品,而不再需要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卖出去的东西搬来搬去。

正是这种还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生产体制(JIT)、全员生产维修(TPM)等管理思想的Kaizen已然成为了丰田的企业哲学,并且它将继续主导丰田的稳健前进。当丰田的品牌扩张、不断进步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提供参考,当Kaizen被视为最明确、最简单、最迅捷通向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之路,丰田生产方式是否也会像丰田汽车,“山穷水复疑无路,有路必有丰田车”那样成为人们啧啧称赞的主流选择?大野耐一的坚定给了我们信心,他说:“如果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生前就看到的话,他一定会采取丰田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池海文,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研克[D],暨南大学,2003

[2]吕亚奇,SDM公司精益生产理论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第5篇

一、认知篇:“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以最短时间熟悉、适应工作环境”。

在精益办公室工作期间,我认真的学习了《丰田生产方式》、《制造管理体系csps》、《精益实施流程与细化工具》、《精益生产之jit管理实战》等相关精益生产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大量的下载相关方面的文件进行自学,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确保能合理的运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以“精益即信仰”的理念为核心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在推进精益工作中的觉悟和思想认知。业务学习方面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期间,通过公司提供的培训平台,学习精益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在精益推进方面的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实践篇:“积极配合、踏实肯干,以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精益推进的一年中,力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精益推进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切实可行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运用;

(1)“一串葡萄”计划的底板编写;

协助完成“一串葡萄”计划课题项目,这是我进入精益办公室在师傅的指导下做的第一项实践工作,也是最初开始了解精益生产中的‘jit’,同时也是通过这项工作认识到“一串葡萄”计划的重要性,此课题的运用为日后的拉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bjps体系文件的编写与修订;

在与各专业组的协同作业下,完成了bjps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bjps体系的落地为北机公司在XX年的精益生产搭起了战略与执行的桥梁。

(3)模块的运行与“一带二”团队;

在精益生产的模块分解过程中,专业组方面上我主要负责质量管理、安全模块、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这四大模块,同时也对设备工装、物流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对实施组的指导上我主要负责金属结构分公司,同时也兼顾到消防器材分公司和军品二分厂。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制胜的不二法则,在此谢谢我的同事们!

“一带二”机制中,我主要负责金属结构分公司的车工班,通过与张鹏班长的接触,使我了解员工们对精益生产的认知程度,及时的反馈给领导,在后期的培训工作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精益推进过程的改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价值流工具”案例的完成;

应我公司生产实际生产过程和XX年精益达级评估工作的需要,面对之前无专家培训的历程,我主动要求对价值流工具进行学习与运用,从开始的价值流工具的书籍的阅读,到网上下载相关材料的学习,确定产品族,到相关的专业组了解生产计划、相应的零部件的在库状态,实施组工序人员的ct、设备设备可动率、现有生产方式下的批量数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完成了初步的易爆灭火瓶案例分析。后期公司又聘请爱波瑞公司的沈运峰老师进行价值流工具的培训,有如抛开云雾见明月,对价值流工具有新的理解,了解到自己已做完的价值流案例的种种不足,解开自己不曾解开的困惑,再次重制价值流的案例,到最终完成价值流案例分析,共用去1个多月的时间。虽然案例可能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因素,但我本着“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无愧于心”的工作作风,力求将价值流案例做到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在这项工作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困难是有的,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有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希望它能为我公司推式生产到拉式生产的转变起到应有的作用。

(5)改善提案方面;

一直以来,改善提案是我公司最头疼的问题,乘着班组管理模块建立改善提案机制的这股春风,通过与专业组的交流,了解到‘它需及我与’的状态,组织金属结构分公司班组长进行改善提案的相关培训工作,大家的热情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面对明年的新的目标,我面露笑容,看到希望。

三、感悟篇:“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以谦虚、认真的态度迎接美好的明天”。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锻炼了自身沟通能力和应对困难、自我调试的能力。在实践工作中间,不断积累、总结工作经验,使自身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1)对精益生产的基础知识的把握还不够扎实,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力求将现有知识熟记于心,并不断的运用到实战中去。

(2)公文写作与要求还有差距。在格式、用语、主题词等方面还不能熟练运用,文学水平不高,再加上公文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写作的文章缺乏深度。

第6篇

精益管理最早开始于丰田汽车公司所采用的丰田生产方式。它是一种持续改进方法,最初应用于制造车间,然后遍及整个企业。现在,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纯服务行业也意识到了精益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五常法是精益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又称五常卓越管理法,也称5s(源于5个日本字,全部都是S字头)。即常组织(Seiri)、常整顿(seiton)、常清洁(Seiso)、常规范(seiketeu)、常自律(shitsuke)。

为适应医院深化改革,转变医学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员满意度,我院探索将五常法运用到病区环境管理。

1 准备实施方法

在总院邀请GE公司中国集团医疗咨询部给全院干部培训后,护理部组织护士长和全体护士学习五常法的概念、意义,讲述实行五常法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环境管理的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改进人们的思维过程,对护理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大家统一认识,推广行动,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具体实施:

1. 1 常组织:运用分层管理法。正确区分物品需要和想要、保管和保存的方法。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物品明确区分要用的和不用的两类,按物品的需要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合适的位置,把不需要的物品和数量降到最低程度,多余的退回或者给需要使用的部门,把需保存的资料、文件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收藏。建立单一就是好的新理念,同类的产品,只能使用一包拆封一包,(如一次性护理用品、无菌消毒包等),掌握“一就是最好”的原则。

1.2 常整顿:运用质疑思考法。善于发现问题,认真落实第一个S。妥善放置物品,将工作场所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把握整顿的原则,清除过多的积压物品,物品按类放置,标识明确,橱柜内无杂物,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提高办事效率。

1.3 常清洁:运用目视管理法。物品放置尽量采用开架式和玻璃透明橱柜。按照物品的清洁、无菌要求划分区域和界限,清除死角和污染源,对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养,将护士台、注射室、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等每一处都落实专人管理,提倡管理越简单越好。

1.4 常规范:运用标准管理法。通过制度的强化与落实,将前3S行动成果进行巩固,形成完整的制度,持续正常的进行并加以监督,定期的进行评估,改进不足之处。

1.5 常自律:运用自我管理法。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及场所。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增加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各人职责,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保持仪容、仪表整齐大方,文明礼貌,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给病员带来信赖和安全感,由此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2 预期效果和目标

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安全,改善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我们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2. 1 提高工作效率:物品摆放各在其位,过目知数,一目了然,标识明确,取用时不用寻找,迅速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增加护理安全:加强了护士责任心和自律性,提高护士素质,保证了护理质量。如:明显的红兰标识用于区分外用和内服药品,将差错和事故隐患处理在萌芽中;走廊安全出口的标识和无杂物无障碍的通道,可以在突发事件时起到紧急疏散作用。

2. 3 规范病区环境:优美的环境,让护士和病员有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空间,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信心,增加病员对医院的信誉度。

2.4 提升病区整体形象:从环境的改善起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服务品质的提升,提高了病员满意度。

3 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3.1 不被员工认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加强教育和宣传,了解和感觉五常法所带来的好处和重要性并从中得到收益。

3. 2 积极性不高:需要更高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

3.3 自律性不强:不能持续坚持五常法的实行。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坚持起带头作用。

五常法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日本企业向来以干净整齐而闻名世界,这应当归功于他们历来十分注重对每位员工进行五常法则的教育,培育了员工高度的责任性和纪律性,它在日本民间流传超过二百年,近来逐步推向世界。它是用来维持品质环境的一种有效技术,宣传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是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模式之一。可谓众多企业所引鉴。香港玛嘉莉医院、屯门医院率先将五常法运用到医疗界,得到了实际效益,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其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也将精益服务方式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试行探索。

运用企业精益管理中五常法管理病区环境是我们的一种尝试,现在仅仅是初步阶段,希望能通过人人参与实践,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降低病区运营成本,达到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英, 王芳, 贺廷芳. 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的做法和体会[J]. 吉林医学, 2007,(02)

[2] 李若惠, 杨顺秋. 新形势下抓好护理质量检查的做法[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02)

第7篇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精益管理

一、基本原理

企业标准化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而这种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就是标准,标准的本质是一种规范性文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企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等程序。而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由此可见,企业标准是构建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企业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实施的好坏是我们的工作能否获得最佳秩序或成效的基础。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益管理可以专题针对某一项工作,也可以是研究整体工程。精益管理要求企业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因此,精益管理的本质是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活动,主要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具体来讲,我们现行的贯标文件就是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它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制度和记录表格清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而如何运用这一套体系文件来规范管理、优化流程,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合格和提升就是质量管理。

二、概念理解

从上面的概念解释我们可以得出,标准化、质量管理、精益管理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括为“三同两异”:一方面,首先是管理对象相同。三者都属于管理学范畴,均为一种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的工具,管理对象均围绕提高和保证产品、服务质量,均属于企业管理子系统。其次是管理目的相同。开展标准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精益管理,都是为了优化流程、规范管理、降本减耗、提高质量,都是为了向管理要效率、强管理增效益,都是为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再次是运行手段相同。三者均遵循PDCA(即计划、实施、检验、改进)循环模式,都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闭环管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首先是功能定位不同。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各项管理体系之中最大的工作系统,是企业各类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的基础性、支撑性体系,其建立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在产品、技术、生产、人事、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以各自标准为依据的管理体系,它几乎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所有环节,并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体现了管理上的全息性。而企业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是对企业技术规范的补充,主要覆盖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等方面,这些内容也属于标准化体系所覆盖范围。可以说,标准化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就是产品和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验证和修订的过程。企业精益管理是建立在扎实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其开展的精益营销、精益物流、精益研发等工作,追求的“质量零缺陷、过程零浪费、现场零无序”的目标,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标准再优化、质量再提升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标准管理是基础,精益管理是手段,质量管理是目的。其次是管理侧重点不同。标准化体系侧重于研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工作领域或事项,形成协商一致、公认的标准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则围绕产品质量做文章,建立全面覆盖、全程受控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精益管理则侧重于研究营销、物流、研发等具体工作领域或流程,通常以项目研究为切入口,达到流程优化、质量理想、效益提升等效果。

三、模式探索

在实践中,采取的做法主要是以精益管理为指导思想,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精益管理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在当前卷烟行业发展背景下,全力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从市场把握、运行调控、货源供应、品牌培育、客户分类评价以及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探索卷烟营销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不产生价值的流程,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企业标准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精益管理 高校管理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4-01

多年以来,我们判断一所高校管理得到位与否,很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出操是否整齐划一,就是看教师课堂是否安安静静,就是看师生进餐是否井然有序。然而,虽然这样的教育局面实现了管理的秩序感,但却掩盖了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与特性。高校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的有序,但我们往往为了简单有序,容易把浅层次的事情当重要的事情来统一规范,把细枝末节的事情当重大事情来统一要求,并且把将视为精细管理的代表。殊不知正是在这样的误解中,在看起来极其容易满足我们的秩序感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中,反而失去对更高管理效率的追求机会。

一、从“规范保障”走向“精细发展”

不管这所高校办得好还是办得差,只要将这所高校的学生,和其他高校的学生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这所高校的办学风格,感受到这所高校学生独有的素养和韵味。只不过对于办得好的高校来说,在他的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素养,让我们觉得更舒服,让人觉得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对于办得不好的高校来说,在他们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素养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这样的学生需要得到更多教养而不仅是教学。因此,一所高校一定会在他的学生身上打下烙印,而且这样的烙印会有着这所高校独有的办学个性。但是,是不是为了在学生身上留下这样的烙印,高校教育就必须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呢,比如要求学生在穿着打扮上要有相对统一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与高校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整齐划一可以让所有的人,不管是高校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都会有一种秩序感和安全感,事实上整齐划一也的确可以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得到统一,从而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一旦统一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这就意味着这种统一必定是在低水平上的统一,也只有低水平上的统一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落实。像这样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是起到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这对于高校管理来讲虽然层次低了,但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让高校管理仅仅停留在规范和保障的层次上,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能够细分不同学生的潜质和成长可能性,细分不同教师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在现有的规范和保障平台上,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进行精心的策划,这应该是高校在度过规范保障之后,所需要步入的新的境界和面临的新的任务。

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斤斤计较”

一提到精细化管理,就容易让人想到,把高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进行全面的管理;要让高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尽其所能地做到精细的程度。如果用这样的想法,来理解高校的精细管理,既没有可能性,也没有必要性。不要说一所高校中的事情,就连家庭中的事,如果你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到位,那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全日在家的主妇,也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办学成功的高校,并不是把高校中的每一件事都做成功了,而是尽其所能地集中资源,把高校最重要的事情做成功了。所以精细管理中的“细”,并不是细枝末节的意思,应该是“细分”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哪些重要的事情,哪些不重要的事情;把哪些有发展空间的事情,哪些没有发展空间的事情;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区分开来,从而集中优势资源将其做好。

三、高校管理中的精细化策略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但好的教育教学并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为了上好课而开展的备课工作,还包括为了补习课而开展的辅导工作(主要是指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于是,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能够把备课、上课、辅导做一个整体上的规划和设计。事实上,对于这三项工作,没有一所高校不重视,也没有一位老师不重视,但为什么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却难见成效呢?其实,一方面要考试如何让教师把这项工作都尽可能做得好一点。要不断地提高做这三件事情的能力,但对高校管理来说,似乎更应该考虑如何把三者的关系协调起来,既要让教师们对三件事情的时间配置保持科学性,毕竟教师们改作业的时间多了,他们备课的时间就少了;还要考虑三者间的前后呼应关系,改作业得为备课做准备,备课要为上课做准备,上课要为作业埋下伏笔。因此,虽然教师应该在这三项工作上进一步提高水平,但高校管理者却不能在细枝末节上做到“精细”的程度,而是应该通过对教师三项工作的精心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促进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四、结束语

高校精益化管理,肯定不是要求高校把方方面面的小事当成很大的事管,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既然这本身就是平凡的事,就不应该用不平凡的标准来要求,所以小事就是得当小事管,并不是放大了管理效果就出来了,反而会降低管理成效。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容易忽视的“连接点”或者“研究点”的科学分析,从而能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看起来的“细节问题”做“精心分析”,起到四两拔千斤的管理功效,使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成效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昊;精益管理:当今高校转型之匙[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翁卓君;浅谈精益管理活动[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2期

[3]许征,谷媛媛;精益管理培训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发展[J];大众教育;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