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 12:50: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在职研究生申请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一部分:申请书类型
第二部分:基金项目评价指标
第三部分:申请项目不预资助的主要原因
第四部分:申报书写作要点
一、申请书类型
“科学问题”型申请书
“科学目标”型申请书
“科学方法建立”型申请书
混合型申请书(较少)
1 “科学问题”型申请书
申请者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新现象或规律,且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申请者基于初步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并期望通过实验予以验证的研究。
1.1 对申请书的要求:
(1)前期研究中应有新的发现;
(2)应有一定量的前期研究,足以能形成“工作假说”;
(3)提出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1.2 申请书中的常见问题:
(1)前期研究的新发现:
是否是新的发现(无重复性、无科学的对照)
是否是有意义的发现
(2)问题的分析:
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样的新发现有不同的分析和结论
科学论证不是想当然的推测
(3)问题的解决:
是否是成功有效的研究方案
是否考虑每个实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1.3 研究基本思路
领域的基本概况——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前期研究的结果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提出——提出验证工作假说的思路
1.4实例
项目:微小RNA对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lpha)的调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立项依据:微小RNA 的一般特点
微小RNA 与肿瘤的关系
前列腺癌中HIF-1α的表达异常及其意义
提出的假说:前列腺癌中miRNA 表达异常导致HIF-1α过表达
对可能调控HIF-1α 的miRNA 的进一步分析
对假说的初步验证:前列腺癌中miRNA199 表达异常及其与HIF-1α的关系
2 “科学目标”型申请书
申请者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基于已掌握的研究资源和研究手段,提出明确的科学目标,并通过研究以达到该目标。科学目标是指客观存在的、不需要前期研究便被研究者所认识的或共识的、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才能达到的研究目标。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自然形成:农业研究(作物、生产需要、?)
(2)研究者的选择:
新发现的或感兴趣的基因,重要的科学意义,尚未被他人研究或报道。
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特殊的性状,适合研究的具有特点的生理现象。
2.2 科学目标的确定
(1)科学目标类型:
功能基因的鉴定
模型的建立
相关性研究的阐明
(2)科学目标决定研究价值:不能太大、不能太小、要适当
(3)研究资源的掌握
遗传资源:疾病家系、野生资源、遗传改造后的生物(疾病模型、突变体等)
前期研究中获得的资源:可行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系统、阶段性成果
2.3易出现的问题::
研究资源缺少创新性
研究资源的优势阐述不清
研究手段或方法使用不当
科学目标不恰当
2.4研究基本思路: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科学目标的确定——研究资源和研究手段的阐述——研究的初步结果
3“科学方法建立”型申请书
3.1科学方法产生的条件:科学研究的需求、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环境
3.2对申请书的要求:
(1)对拟解决的问题应有较深刻的分析
(2)应有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3)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3.3易出现的问题:
(1)对拟解决的问题缺乏深刻分析
(2)缺少创新的研究思路
(3)缺少可行性分析
3.4研究基本思路:
研究问题或实际问题的介绍——已有方法在解决瓶颈问题中的作用及局限性——新方法的提出或改进——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
二 基金项目评价指标
1、研究意义
A:有重要科学意义或属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科技问题B:对学科发展有促进作用或有应用前景C:属一般问题D: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不大
2、学术思想的创新性
A:有明显的创新B:有一定的创新和特色C:创新性不明显D:无创新
3、立项依据
A:充分,科学性强B:较充分,有科学性C:不够充分,科学性不强D:不充分或缺乏科学
4、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A:清楚,且分析准确、全面B:较清楚,分析较准确C:只了解部分情况,分析不够准确 D:不了解现状,分析不准确
5、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范围合适,重点突出;关键问题选择准确B:基本合适,关键问题选择较准确C:不够合适,只抓住了部分关键问题D:不合适,没有抓住关键问题
6、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A:先进,且有创新B:可行,对现行方法有所改进C:可行性不足或不够恰当D:不可行
7、设计的技术路线
A:合理可行,且有创新B:较合理可行C:不够合理D:不可行
8、研究的预期目标
A:明确,能达到B:基本明确,可能达到C:不够明确或不够恰当D:不明确
9、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
A:是原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B:有一定相关工作的积累,基础较好C:做过类似工作,基础一般D: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基础
10、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A:好,或有条件与国家或部门重点实验室合作B:较好C:一般,有某些不足D:较差
11、项目组成员
A: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强B:结构较合理,研究力量较强C:结构不够合理,研究力量有待加强D:结构不合理,研究力量薄弱
12、申请者承担(或参加)以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情况
A:完成质量优秀B:完成质量一般C:完成质量较差,或项目被中止撤消D:未承担(或参加)国家基金项目
三、我校申请项目不预资助的主要原因
1、内容不合适、过多、重点不突出
2、学术思想无明显创新
3、方案不合理、不具体、可行性差
4、研究基础和积累差
5、其它问题:选题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与过去项目重复、经费预算不合理、书写不认真、
实验条件差等
四、申报书写作要点(他山之石、仅供参考)
选题立项:
1、基金成败关键还是选题要好,提前半年,刚入行的提前一年进行课题搜索
2、好课题是对学科深刻理解的条件下产生的,要大量翻阅文献,汲取知识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思考,你发现别人存在漏洞的时候,好课题就离你不远了。
3、选题最好以问题为导向,不要以技术为导向,找到问题了,课题就找到了。而拿着新技术去找能解决的问题,效果多数不好,但还是大有人在,比如RNAi。
4、 发散思维,多方法多学科交叉,一般都会比较受人青睐,容易申请到基金,但不能为了交叉而强行交叉。
5、创新性新技术、新理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最好有工作基础,没有你也要东拼西凑。
6、选择自己熟悉,有工作基础的领域,别跨越太远。你不装的象个行家,NSFC是不会给钱的。
7、重要科学问题的切入点准确,切忌过宽、过大,只要体现一定的新意和研究价值就行了,能得诺贝尔奖的课题NSFC是不给钱的。
8、如果是捕捉科研前沿性的课题,最好设计周密,尤其是目的和结果的一致性、可获得性和可预期性,通过课题实施所获得的结果必须能充分支持与研究目标相一致的结论。
9、热点课题不一定是好课题,热点上的人也很热。但在还没热起来的热点,一定是一个好课题,标书评审滞后半年呢,比如最开始的一批SARS课题。有时也不防设计一些非热点但是对与科研有价值的课题,发挥出奇不意的效果。
10、本人不主张以最新的重量级文献作为选题指导,你会发现,很多人跟你的想法惊人的一致。
11、一定要到NSFC检索一下类似课题的历年资助情况,太多、太少都不好。最好是最近二年逐渐增加的资助领域。
立题依据
1、题目要有新意,吸引人,既要概括主题,容易懂,又要有些少见的新词或缩写,调胃口。
2、5000字左右,最多两页,不包括文献,行距字体大小适中。
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定要准确,甚至是中庸,绝不能偏激,不然不同意你的专家会带着逆反心理看你的标书。
4、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研究意义,则必须说的声泪俱下。应该达到的境界是:连你自己都认为这个课题不做就没有天理。当然如果有实力,可以解决关键的科学性问题,那再好不过。然而课题意义不是最重要的,但常常被撰写得份量过重,课题总体构想、大体实施方案及可能的预期结果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5、要把复杂的事说简单。既要论述充分,写作又要简练,最多两页半(不算文献)。剔除所有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理论和概念。越简单,出错越少,专家不懂的越少(他们有时确实有知识盲点)。有人主张“要让评委看过之后,感叹您idea的精妙,却不太明白您的理论依据”,我认为在面上项目不太合适,在重点项目还可以。我赞同“写出来的理论,要让人家能欣赏”。写出来的理论,要让人家看不懂“,这份申请书很危险。
6、立论依据要非常突出:理论性课题一定要有新观点,应用性一定要实用,与现有理论或方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总之要让人感觉到有意义。
7、任何重要的论点都要有文献标注,有文献就等于没有疑问。参考文献要新,最好是当年的。而且一定要引上高水平杂志的近期文献,增加自己立论依据的权威性。最好包括已有工
作基础,将已有相关结果以及发表的杂志列上,可以增加可信度。
8、标书的评委参差不齐,评审意见也差异悬殊。好的标书最容易受到高水平评委的赏识,只要你的题好,这些评委是好征服的。难就难在如何让水平差的评委通过你的标书。我认为除了运气好,少碰到一些这样的评委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看懂你的标书;第二就是标书不能太长,他是看不下去的;第三就是实验设计在不失科学性、先进性的条件下,尽可能简单,千万别让他觉得你比他高很多。所以一份好的标书是在高水平教授和低水平教授之间的平衡,写的非常玄妙的标书通常中不了。
9、评审专家通常是本专业的,也可能不是,尤其是交叉学科投递的项目,评审专家未必对你的研究领域特别熟悉。所以尽可能少引入非常专业的概念,如果不可避免,也要解释清楚。
10、文字写作要有适当的弹性,不能把话说死,留有余地。因为你肯定会碰到不同意你课题的专家,除非你运气实在好。对于赞同你课题的同行,只需证明你具备完成课题的实力就行了,这点容易做到。标书的目的其实就是征服对你课题不同意,甚至存在偏见的评审。所以立题依据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诱导过程,你开始的观点应该处于偏见评委和你真实观点之间,稍偏你一方,处于容忍范围,他不会立即提出反对,下一步再偏一点儿,逐渐下去到最后,他还是没提出反对,你就胜利了。
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要明确要精,提法要准确、恰当;内容要详细但文字不宜过多,且一定不能写得太具体。关键的问题要突出,一定要准确,且要有一定难度,但不必写的太具体。
2、可行性分析是你说服评委的第二次机会,可按成熟的理论基础(理论上可行)、研究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可实现性(技术上可行)、本单位现有技术设备实验材料的完备(设备材料可行)、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能力(知识技能上可行)等几方面分层论述。可以找一家比自己单位强的合作伙伴,把他们的软硬件条件也加进去。
3、创新点要切合实际,又要有所发挥了,但语气要肯定,指出国际国内研究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点明理论和现实意义。
4、研究内容要集中,与研究目标紧密一致,只作支撑课题最关键最必要的内容。不可为多作实验显示劳动量或增加预算而使研究内容过泛。
5、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可靠、可行,没漏洞是最重要的。思路好,材料独特,方法独特新颖,会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技术当然是越新越好,但未必需要采用最时髦的研究手段,不能为了技术而研究。
6、研究内容及方案切忌复杂,步骤最好有一流程图。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不能太具体化,容易出漏洞。但你必须让评委认为你十分了解实验技术的整个过程,可以尽可能多的应用技术术语和技术缩写,写出主要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7、技术方法一定是本实验是已经建立的,至少是有相关实验基础,或虚拟的基础。所有关键技术要有文献出处,最好是自己实验室发表的,有文献就等于没有疑问。如果本单位力量弱,可挂靠较强的研究机构,从而使评审相信你能完成课题。关键实验材料必须已经具备,或可以获得。这些问题应该附有相应的证据。
预期研究结果
1、预期结果要考虑对基础和实用双重的价值。
2、以和申请专利结题比较容易。最好突出SCI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给基金委的专家们觉得,您的实力确实不一般。因为最终结题情况,是基金委专家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当然愿意把基金支持能发表高水平文章的人。
工作基础
1、工作基础是你说服评委的第三次机会。课题科学先进、技术路线新颖合理可行、工作基础雄厚这三方面表述要紧密联系、前后呼应。
2、一定要有基础。把实验室发表的所有文章搜集起来,找出与你设计课题相关的,只要沾边,都列上。文章与课题关系远一些无所谓,最好既相关,又不同。
3、预实验结果很重要,而且是有硬data的结果,一定附上。但一定要慎重掌握,不要写的太多,评委会认为你的工作做的差不多了,没必要再申请基金了。只预期你的课题肯定有好的结果就行了。
4、工作基础可以找个较强的合作单位,你就强壮起来了。
5、有针对性地把研究队伍的相关工作经历、论文、成果等展示出来,但相关基金就最好别露富了。
人员组成
1、 主要成员6-10名,结构合理
高级研究人员(1-2人)
中级研究人员(2-3人)
技术人员及研究生(3-5人)
2、参加人员技术力量的配备要合适,必须保证一定的劳动力。
3、1名高职足够,多了浪费资源,现在NSFC限项很死。
4、中级人员是骨干,但在职的不要太多,1-2名
5、技术员2名左右,很重要,这是专业技术保障
6、研究生不能少于2名,这是主要劳力。
7、成员介绍要紧扣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既注重梯队、比例、技术力量等科研综合实力的展示,又注意与本课题相关
8、最好不加入老先生,除非他是院士,答应给你基金。不过找个好的副高作课题指导,他的工作就相当于你的了。
个人简历
1、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及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所有复印件一定要附上,眼见才为实,别忘了扫描到电子版里去,评委看的是那个。
2、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完成的可以都列上,没结题的一定不要写了。
3、中级技术职称的推荐信或在职研究生申请项目的导师推荐信一定不要忘了。
4、个人简历一定有针对性的倾向于课题方向,并与课题中各人的分工相一致。所从事的研究项目可适当给出,但不能过多,保证课题组有充足时间完成基金课题。
经费预算篇
1、要求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认真填写,
2、 劳务费:15 % ,管理费:5 %雷打不动。
3、实验材料费:60-70%必须占大头
4、了解当年NSFC资助力度,面上项目自由申请经费以此为标准
摘要写作
1、摘要可能是标书最后写的部分了,但却是评委最先看的部分,很多标书在这一关就倒下了。
2、摘要字数少,但最忌讳写的平淡无奇。要么钩起评委浓厚的兴趣,要么激发他万丈怒火,都算胜利。但遇到对课题有偏见的专家,能做到后者就不错了,至少他没把你的标书扔一边去。
3、基于以上认识,摘要一定要语气坚定,旗帜鲜明,一反立题依据中的中庸之道。其实语
句的变化不大,只是删除了有弹性的话就是了。
4、摘要字数有限,资源宝贵,惜字如金,因此要特别注意重点突出,讲明现状、课题意义、课题构想和预期结果。
5、防止“头重脚轻”,削减一般性细节描述,多用概括性语句,讲明现状、课题意义、课题构想和预期结果部分要相互平衡。
学科选择
1、申报的方向和学部很重要,往往结果天壤之别。尽量避重就轻,在竞争不很激烈的领域申请,除非您有充分的把握。
2、投到你人脉关系比较集中的学科,是第一选择。
3、仔细研读基金申报指南,洞悉各专业领域倾斜性项目和优先资助方向。
美国培养研究生的大学基本都设立研究院,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进行科研发明创造为主;另一类以培养本科学士为主,同时也培养研究生。60年代,美国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这个组织对于全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其培养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全美的研究生数量,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年代达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2]研究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l/100。7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培养硕士生达到30万人,博士生3•3万人。每年在读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995年在读研究生243•2万人[3]。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4]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了1:1[5]。据统计,在学研究生其中约31%从事社会与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约有26%从事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环境科学等理科学习研究,约16%从事生物工程、生命基因、遗传科学、农业科学等学习研究,约25%从事材料工程、工艺过程和制造等学科的学习研究。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正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发展,全美这类大学约有200所,其中最优秀的有50所,堪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本•维斯所说:“美国有20所著名大学,尤其是这些大学的研究院,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于科研和培养研究人员的园地”。《中国教育年鉴》1995年统计,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80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高校627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402所。[6]1997年增加到421所。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全国共授予硕士学位178195人。1995年全国招收硕士生4171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2•79万人。[7]90年代中国高校在学研究生与大学生之比。美国大学数量是我国的3•4倍;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是我国的3•7倍;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是我国的5•13倍(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2倍),接近世界大学生总数的1/4;美国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近20倍(我国从80年代至今平均每年培养硕士生为1•7万人)。1995年美国在学研究生,接近我国在学大学生人数。1995年中美两国在学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比例。
二、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特点
1.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一般程序为:①提交大学学习成绩;②GRE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申请书。各校一般都规定了入学最低标准,有的学校对上述材料审阅后,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不再进行入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录取后的研究生还要进行一次能力考试,目的是决定采取何种培养方式。哈佛大学地质系、生物化学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工程系,耶鲁大学交叉科学系、建筑与环境设计等专业,均不要求GRE成绩,主要看推荐人和面试的评价。麻省理工学院商业管理专业重视学生领导与创造能力的素质。各校都没有入学年龄限制。中国采取严格的研究生考试入学制度,有年龄限制。外语、政治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由招生高校命题,考试要求“面广、量大、综合性强”。各校贯彻“保证质量、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这种过分注重卷面考试成绩的制度,经常使一些各方面条件不错的考生仅以几分之差而失去深造的机会。
2.基础理论学习
美国社会各行业需要大量的硕士研究生,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工作达6次以上,求职者仅仅掌握一二门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美国各大学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硕士中有许多人要再攻读博士学位,由一般人才向专家人才发展,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生的培养阶段一定要掌握好。基于这些思想指导,美国对硕士生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训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内都要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有广泛知识的通用型人才,其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除了4~5门学位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必修课外,基础理论课程授课时数大约为总课程时数的25%,这与我国硕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较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关,但对硕士生将来承担多学科教学和科研均不利。
3.美国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和跨学科
美国高校为了适应现代科研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在生产、管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及各种职业对现代知识的综合要求,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从专业来看,跨学科授予的硕士到90年代已达到17•2万人。[8]学校不但开设了较多的跨学科课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也可以跨学校聘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高校,除了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以外,还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教授带领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科研活动,培养跨学科科研意识和能力。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40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美国政府为集中大学的科研优势,鼓励大学直接从事有益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应用型科研,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在一些大学建立了著名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等离子物理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的光电子研究中心德雷珀实验室(研究宇宙空间技术)、人工智能实验室、空间系统研究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核科学研究中心;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超导研究所、地震研究中心,等等,成为美国跨学科研究的科研基地。美国每年在生物工程、细胞基因工程、地面、空间技术等方面跨学科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都是来自这些科研基地。国家每年向这些研究中心投入上亿美元。美国许多大学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实验中心等来协调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培养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中国课程范围显得过窄。我国规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本学科教师担任。国内高校跨学科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由于课程范围的局限性,研究生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往往视野不够宽阔,科研能力受到限制。90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及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适当扩大了研究生专业范围,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
4.科研活动
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科研能力往往体现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美国著名的研究生教育学者梅黑幽在《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一书中阐明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研究的培养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进行机械的教学训练,而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发智力潜能,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上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对研究生教学计划的3个要求是:①列出参加科研工作的领域,导师审核批准学生科研课题和立项;②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科研活动;③设立研究生科研专家指导小组,在教授中由有名望的学术带头人领导。美国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的研究生参与。正如前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人格林•西博格所说:“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学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美国30年来的经验说明了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使美国科技领先、高水平专家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生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除少数专业外,大多为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文科研究生进行社会调查,理科研究生在实验室安排专题和综合实验。5.关于淘汰制美国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取得学位的只占在学研究生人数的三分之二。名牌大学淘汰率更高,录取的学生往往多于应授予的学位数,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实行学分制,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年。我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引入“淘汰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主动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在我国400所培养研究生的学校中,仅有三分之一实行学分制,其余均是学年制。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差异,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我国发展“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克服教学过程中“同步化”和“一刀切”现象,使教学计划富有弹性,获得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人才培养获得最大教育效益成为可能。
三、研究生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
开放化和国际化是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开放的办学思想、优越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1994~1995学年,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已达到45•3万人,占全世界在国外留学学生总数的35%;分别在2758所大学学习,其中留学生达千人以上的学校已有100多所。据统计,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9]。从导师来看,外籍教师也占了相当比例。各研究院经常举行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参加,这些学术报告大都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在聘请著名学者科学家方面,各大学不惜重金,对在美拥有科研成果的博士,以高薪长期聘用;对外国有才华的科学家,实施优惠移民。据苏联1977年出版的《美国的科学潜力》统计,仅1972~1977年美国吸引外国专家即达22万人,节省教育投资达200亿美元。
美国一些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国外大公司,美国40余所大学联合出台的国际工业联络开发计划,吸引了400多个外国大公司参加,外国公司为这些研究中心投入的经费达4亿多美元[10]。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赞助了一个或数个美国大学内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州伯克利大学5年中从日本大公司共获得了500万美元赠款[11]。纽约大学、加州大学等还将一些研究生派到国外大学或大公司进行交流和实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MBA。美国对研究生教育投资巨大,近十几年来,美国高校每年得到1400亿美元的经费[12],其中85%拨给了20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企业界向大学投入的赞助每年也在15亿美元以上[13]。美国有20所以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每年办学经费都在10亿美元左右[14]。一些大企业如IBM、英特尔公司、施乐公司等,均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近几年来,我国开放了办学思想,研究生教育也积极地向开放式和国际化迈进。1993年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为9067人,加上各省市院校自行接受的计划外留学生共1•8万余人,当年毕业4494人[15];自1978年至1995年,我国向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派了27万名留学生,已有近9万人学成回国[16],其中绝大多数获硕士以上学位。我国一些大企业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也已出现,中国海尔集团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办海尔经贸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化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石油大学联合办学,石油大学科技合作获2000万元经费。[17]1992年,东风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联合培养出工学硕士23名。1993年东风公司又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建研究生院分部,双方商定10年内,联合培养100名在职研究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