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03 00:06: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有关于爱情的诗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第1篇

它通身浑绿,有长长的腰身,茎脉清晰可见。如果用手折断它翠嫩的茎,晶莹透明的汁液就会自然地流到你的手上。记得春天里有一种玻璃脆芹菜,白嫩嫩的如同小葱一样,吃在嘴里不但有嚼头,而且带着一种清爽气息。轻轻挑开它绿色光亮的皮,里面的裸肉好像浸在水里一样。即便是像鸭的脚掌一般的芹菜叶,不但形状与其他蔬菜的叶子截然不同,而且光滑清翠、清鲜凉爽,成为北方少绿色的春天里一个精彩的注脚。

我国芹菜的栽培历史久远,至少也有2000年。在阅览中方才知道,芹与葵有关。葵是什么?不是一心向阳的葵花,而是很古老的一种菜。在中国最早的葵、韭、瓜、壶(瓠)四种蔬菜中,葵就列在带头大哥的位置。在古人的话中,芹是“楚地之葵”,“唯楚有才”的楚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小的分量。《吕氏春秋》这样称赞:“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春水生楚葵,弥望碧无际。”云梦大泽,水意充沛,春雨伴着荡漾的江水,水沟旁、湿地上,绿油油一片鲜活漫开来的是芹菜。这般情景,在诗人徐志摩散文里可以读到:“水芹菜的全身都充满了一种特异的芳香,在小池塘抑或是小河旁,那一丛丛矮小的植株却有着诱人的景色,伞形细碎的白花,中空有棱的嫩茎……”烟雨迷蒙的天地间,淡淡的芹香弥漫,芬芳如梦,似雨如云。

我不知道的是芹菜竟然与读书人有关。

早年读《红楼梦》,看到元妃省亲时宝玉曾有一联曰“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便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写“采摘芹菜的人”,后来与人谈话被狠狠嘲笑了一番,方才明白读书不求甚解的劣处。采芹是何意呢?原来是“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秀才)就被称为“采芹人”。

《诗・鲁颂・泮水》有这样的句子:“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其筏筏,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传说泮水之畔的泮宫曾为鲁国的学宫,学子们幸得高中,要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后人就将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并且赠芹以示祝贺。 据说,的翼王石达开20岁以前文名已遍大江南北。他曾经在劝降时写过“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佳蕊趁秋风”的诗句,大意是说自己也曾经得意科场的。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是后人的伪作。

这种与读书人有着密切关系的芹菜,有人却不喜欢。《列子・杨朱》就记载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认为芹菜这一类的东西是人间美味,便把它献给了乡豪,可乡豪吃了却并不觉得好吃,结果招致一顿埋怨。真可谓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难免要碰一鼻子灰。因此,古人在请客之前加上一句“笑纳芹意”以作自谦。《红楼梦》里,甄士隐曾对贾雨村说:“邀兄到敝斋一饮,可不知纳芹意否?”同样的物什,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自己要献给对方的东西,在自己心里总是分量最重的。“野意重殷勤,持以君王献”,杜甫的“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和李白“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的诗句也有这样的期待。

芹菜有水、旱两种,性能相近,但旱芹香气更浓,又名香芹,入药较佳,故又称药芹。我们经常吃的是水芹。《诗经》中的“薄采其芹”,采的就是水芹。

芹是很平常的一种青蔬,家家户户都会做,是美国人做色拉的主要蔬菜。据说,芹菜可以帮助人体减肥。芹菜的茎、叶都可以吃,可以凉拌或炒食,与肉片拌炒或是清炒也各具风味。春天雨水多,芹菜长得梗嫩叶鲜,味道最是香脆。夏日的饭桌上,通常有一道家常菜――凉拌芹菜。被切成寸许长短、沸水中焯过的它,依旧满目鲜嫩碧绿,清新如小家碧玉,在香干丝、姜丝、蒜蓉、椒丝的陪衬下,绵延不绝香气悠然飘出,令人不禁想起杜甫“饭煮青泥坊底芹”和苏轼“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诗意。很多青蔬入诗入文,读来都有一份新鲜的泥土芬芳,自然留下不少人文佳话。

坡被贬黄州后,发现此地盛产芹菜,做菜脆嫩味美。此时穷困潦倒而不失豪迈之风的坡灵感顿现,就想起家乡眉州“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便创《蕲芹春鸠脍》菜肴,取斑鸠胸脯肉配以芹菜,从而留下了一道美味、一段佳话和“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的美好诗句。赊酒食粥的曹雪芹最爱吃雪底(地)芹菜,曾经取坡诗情,写下了“泥芽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烩”和“园父初挑雪底芹”,以示心情和古人相通,以慰自己无尽的寂寥。明人陈继儒的境界就更高了,“春水渐宽,青青者芹,君且留此,弹余素琴”,满目温婉的春水边,看你簇我拥的芹菜生出一派绿色,能和知己弹琴抒声,何等的快意与散淡?只是如今,这般的境界很多人难以抵达了。

第2篇

1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2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朦胧诗 追寻 现时意义

“朦胧诗”,一般认为是1980年前后出现的,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朦胧诗历史地位的被认可,与诗歌评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三个崛起”有关,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这三位评论家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为朦胧诗后来引起广泛关注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自身的艺术性和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当代汉语诗歌中,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存在,成为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朦胧诗是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绑定的,但是,它在“追寻”的主题下对人们心灵的慰藉,对灵魂的拷问,对人性的探索,不会因为历史的前行失去意义。时代在前进,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方面积聚的问题也越来越值得人们反思,思想和精神的层面尤当重视。历史的创伤不会再循环,但是心灵的彷徨和困惑从没有消失过。这样来看,朦胧诗歌不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它的“追寻”主题对解决当下国人的心灵浮躁和精神危机仍有现时意义,我们也期盼着能够出现新的像朦胧诗那样,饱含价值思考和精神力量的文学作品,来启迪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

诗人必定是一个有信仰的群体,信仰可以抚平一个人心灵的浮躁,充实一个人的灵魂。朦胧诗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直在追寻自己内心深处坚守的,最美好的关于人最本质的信仰。相比之下,现时代的我们,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之后,精神的匮乏和危机愈发突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朦胧诗人在以下几方面的追寻,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和对灵魂的探索。

一.永恒的人性主题

毫无疑问,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温情都被无情的消噬掉,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如同生活在一个冰冷的寒冬,冬去春来,冰冻的大地终将融化,敏感的诗人对人性的复苏和呐喊终于得到回声。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开始,诗人开始在茫茫黑夜中,坚守那难得的人性之光,到“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的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北岛《结局或开始》) 以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北岛《回答》)诗人已经从苦闷中的徘徊和对希望的坚守,逐渐转变到对现实的质疑与渴望重建现实。这种愿望愈加强烈,于是北岛终于发出了“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北岛《结局或开始》)的呼喊。既然这种愿望是理所应当的,诗人也就不必再压抑内心的心潮涌动,可以大胆的去呼喊、去表达自己心中对真情的渴望。北岛《结局或开始》另一部分更是对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作出了描绘,对未来世界发出了殷切的呼唤:“心灵不再躲到幕布后面/书打开窗户/ 让群鸟自由地飞翔/老树不再打鼾/不再用枯藤/缠住孩子们灵活的小腿/少女们从沐浴中归来/摇曳着星星和辽远的月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声音/爱情和愿望”生活的美好是每个人渴求的应该享有的幸福,它可以涵盖很多元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性的力量之美,它包括很多内容:渴望爱与被爱、合理的欲望得以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等等,可惜的是,这种基于人性的力量带来的美好,很容易被世人淡忘。就现在看来,诗人彼时苦苦的追寻没有,也不可能永远解决人性的冷漠和迷失。我们面对日趋复杂和利益化的社会,现时金钱名利等物质的诱惑,总是披着一层外衣,让当下的世人遗忘还有一个人性的准则需要我们去坚守。无论是学历造假,食品造假,还是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都在昭示着社会层面的精神和心灵的扭曲。当我们再次阅读这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诗歌时,我们理应回味人性的所求与现时脚下的浮躁,由此得到一些警示和反思。

二.祖国及人生道路的追寻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的大街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 我的钥匙丢了》) “钥匙”、“大街”、“荒野”这些割裂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貌似荒诞,其实它们构成的是非常感人的诗句。诗人把自己的忧虑和真情,真正融入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与祝福之中,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诗人不会用“钥匙丢了”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与担心。当谈到童话诗人顾城,人们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是他在诗句中建立的童话世界和理想王国,可是一句“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谁又能联想到,这短短的诗句透露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的心灵形象。“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舒婷《献给我们的同代人》),特殊的时代在这代人身上寄托了年轻诗人们的理想、希望、追求和憧憬,他们在不停的追寻之中,体现出朦胧诗人对人生之路的重新认识和确定。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选择背后所隐藏的某种动态,追求个人价值和幸福是理所应当的,可是个人价值和幸福追求的支撑,是国家及民族梦想的实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应当去衡量,这也是个人价值追求正确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民族梦”,大的国家民族梦想的实现,需要个人梦想的实现来填充,个人梦想的实现又应自觉以国家民族梦想为衡量标准,不可做出格,甚至违法之事来达到自身目的,如此则不叫实现个人梦想。现时来说,我们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在距离上与那个年代相比,似乎有了很大的区别,联想到诗人诗句背后隐藏的厚重的国家民族意识,我们不禁慨问,除了我们自己,我们还剩下什么?祖国如同母亲,我们不止需要母亲的庇护,更应该用个人价值的实现,去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这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三.朴素情感的渴望和追寻

人之所以称之为感情动物,是靠各种各样的情感所支撑的,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这些都是人世间无比宝贵的财富。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主题。,使人的美好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无情的破坏,人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恣意的践踏,也造成了人和人之间情感的隔膜,观念的颠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不断受到考验和质疑。在北岛的系列诗作中,《触电》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他们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总是把手藏在背后/可当我祈祷上苍/ 双手合十/一声惨叫/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诗作中充满深邃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隔膜、伤害以及内心的失落在诗中有充分的展现。不过,这种横亘在人与人感情上的鸿沟终将随着“”的结束而被填平。“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宽阔的肩膀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聚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我真想/真想....../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 说也说不出”(北岛《我们每天早上的太阳》)。从这里开始,诗人们开始大胆地倾诉着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怀着强烈地渴望表达真情、直率地流露真情的愿望,诗人们试着踏上追寻并重建感情世界之路,到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为止,我们已经幸运的看到,独特风格与立意的爱情诗已经向我们传达除了这样一种信号:诗人们大体已经经历和完成了这种情感的重建。当一个人经历过痛苦,然后开始重新关注生活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心灵创伤在弥合和恢复,时代也是如此。舒婷说过:“我从未想我是个诗人, 我只是为人写诗而已。”“我通过我自己深深地认识到: 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真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的,而这情感要建立在精神的纯洁和相信未来的基础上。当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友情,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时候,让我们回头看看朦胧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些洗礼和舒缓,减少人性的暴戾,让社会添一份美好和温暖。

“追寻”, 是朦胧诗人生活的那个特定年代连接人们心灵的独特意象和共同情结,也是朦胧诗得以传唱和具备生命力的支点。“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还乡的真正本源和意义是追寻,追寻也是诗人注定的工作和与生俱来的使命。追溯到中国诗歌的源头并一路看来,各个时代突出追寻主题的诗歌并不缺乏,且各个时代带有自身特色,但像朦胧诗这样集中而又强烈,浓郁而又温情,影响力如此大的诗群并不多见,这正凸显了朦胧诗的伟大之处,凸显了研究朦胧诗的重要之处。既然研究,那么就不能让如此宝贵的资源,局限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将它所携带的价值和意义,融入到现时代的时代价值追寻中。

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不幸,凸出了朦胧诗人通过诗歌创作来寻找和唤醒人们的心灵精神力量的可贵。朦胧诗人们已经完成了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追寻”任务,“追寻”本身的意义和追寻到的主题不会也不应过时,我们从未失去过前行的动力,当我们在这条追寻的路上走的远了或者迷茫的时候,我们回过头重新看看朦胧诗,我们能得到些许精神的慰藉和新的启发,这就足矣。

参考文献

[1]喻大翔,刘秋玲.朦胧诗精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长沙窑 诗文 装饰

中图分类号:TM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9-01

目前发掘已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中,初步统计共有三百多首唐诗。这些诗在被发掘前,绝大多数未见任何资料记载。录写的诗文不过十余件。如韦承庆的《南中咏雁》,刘长卿的《苔溪酬梁耿别后赋》《南行别弟》。贾岛的《过海联句》,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但长沙窑大多数诗文为长沙佚名者所写,多反映民间、习俗,如“二月春丰(风)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气好,能饮杯无”。将诗文写在素坯上,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釉的保护下,诗文才得以长久保存。从诗文依附的载体来看,长沙窑自“乐府诗”多为田园诗,与钟鼎铭文,摩崖题刻、园林庙宇匾额、题画诗文一样相互辉映,是中国题铭文学的一个分支。采用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将诗文作为装饰写在瓷器上,长沙窑先人一步。[1]

(1)诗文题材充满诗情画意

唐代是诗的时代,长沙窑正处于这个时代,许多诗都充满画意,读这些诗如见其画,仿佛置身其中。如“夜浅何须唤、房门先自开。知他人熟睡,奴自禁语来。”唐代长沙人为讨男女之情,以诗的形式写在产品上,令人感受盛唐开放之风这首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性的诗,是反映现实的人生的图画,虽与画的形式不同,但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诗,是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特殊的境界,是富于意的,是诗与艺术的结合。[1]

(2)诗文题材表现真挚情感

在已发掘的长沙窑诗中,据统计,仅10%的诗是抄录《唐诗集》,90%为长沙佚名者的民诗,这些民诗、多以白话文撰写,语言真切、通俗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反映了唐代平民百姓的思想情趣。诗虽没有李白、杜甫的包容、博大的气派,也没有孟郊、韩愈那样刻意推敲,追求奇异的风格,有的甚至是脱口而出的打油诗,但都表现了人们的真挚情感。如“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去来。”或是传于民间喜闻乐见的段子,如:“一别行千里,归来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这些诗作为装饰赋予在瓷器上,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一经发掘,惊座四方。成为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唐诗通俗版本。[1]

(3)诗文题材激发心灵认同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最初长沙人将诗文写在瓷器上的真正动机。但这种创新产品市场的出现,就展现出它无穷无尽的活力和融入生活中的惟妙,让人看了开心并有好感、还能触发内心情感兴致的萌动,瞬间激起心灵认同的效应,如诗物相融的“枕铭诗”写与女子和爱情有关的内容。“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存,更向妆合重注目,无那萧郎悭煞人。”诗以枕显优,生冷的瓷枕得诗而活,相映生辉,又如写在酒壶上的诗物相融的酒铭诗更让人回味无穷。[1]

(4)诗文题材反映民间风俗

诗文反映民间、市井文化喜、怒、哀、乐和风俗。如搬家道喜诗“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日日斗量金。”这样的白话诗,老百姓读得出、看得懂,又稍显文采,买下此罐给搬家人道喜、是绝好的礼品。关于爱情诗、长沙人更有绝招、常博人一笑。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与(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全诗共二十宇,琅琅上口,浅显易懂,有意到言未止之感,读后常让人开怀大笑,笑古人心知肚明朋友圈内,总有能对号人座的熟人。每每读出壶上二十个字、足叫人乐上半天,让人乐不思归。[1]

(5)诗文题材包含商业特性

诗文的文学内容与瓷器上的使用功能趋同吻合。比如,在注子(壶)上写饮酒诗,在瓷枕上写爱情诗,在碗上写茶盏子等,迎合买者心理。较为策略的是有时会针对买者心理写文,以起到沟通,交流相互信任作用。达到卖出目的。如“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诗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买卖双方的心理一方面是买者害怕仓促成交带来悔恨而犹豫不决,另一方面是卖者在生意未成交之前的忐忑不安。这种买卖双方心理互动过程是神秘而不确定的,即诗中所说的“惆怅”和“不安”。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卖方“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委婉地暗示,此物是价廉物美,质量有保证,有产家出处的,请放心购买。[1]

(6)诗文题材体现生活气息

茶、酒在唐代不仅盛行,也较为普及,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长沙窑诗文大量与茶、酒有关的诗文,初步统计有20余首。多写在壶、罐、碗、盏上。唐代长沙人好酒、不论大小事均以嗜酒为快。如“那日君大醉、昨日始自星(醒)今日与君饮,明日用斗量。”该诗用了那日、昨日、今日、和明日四个时间一起喝酒,说明长沙人喝酒已成习,且每次要喝到不醉不归的地步。[1]

(7)诗文题材反映社会精神

随朝实行“科举制”后,长沙窑诗文也表现在对读书做官,科举取士制度的认同。如“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处来。”又如描写唐代人的精神风貌“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为了事业、长沙人“旧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等表明了唐代社会民间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拼搏的进取精神。[1]

(8)诗文题材记载重要历史

与长沙窑绘画风格一样,长沙窑诗文都是长沙人对生活、社会的当时的事、物、心理、观念等真实的写照。正因为是这样,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文,真实地记录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重要历史信息。使我们能了解到1000多年前一些重大事情。许多人都知道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过东非索马里。在长沙窑许多诗指证,在这之前唐代长沙人已有人驾船去过西亚、东非等国。如“离国离家整日寥,一朝白尽少年头。为转(寻)亲故知何处,南海南边第一洲。”这首诗真实地描述、记载了长沙窑人走“海上丝绸之路”到南亚、西亚、进行贸易、离国离家有很长的日子了。“一朝白尽少年头”与“离国离家整日愁”的心情。并指出了家乡的地理位置是海南边第一洲。[1]

唐代长沙人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用文字书写在瓷器上,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内笔的广泛、丰富、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内容,完全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将诗文作为装饰书写在瓷器上,这不仅扩大和延伸了瓷器装饰艺术所要表达的意境,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民间文学和社会历史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我国瓷器装饰艺术领域的一大创新,为后世瓷器上普遍题诗开了先河。[1]

参考文献

[1] 吴小平主编.《百问长沙窑》(上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

第5篇

先锋也好,沉郁也好,怀疑也好,批判也好,这一切都只是诗学的表象。从本质上说,江雪在骨子里却是一个童真诗人,他的真来自于他的大地,来自于他的土壤,来自于他的血脉。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的诗歌地理是最典型的中国乡村,他的精神母体又更多地来自遥远异域的现代思潮,而他的诗篇内质却又偏于纯真和纯粹。好在江雪真的做到了,他以自在的真纯化解一切“诗学与真理”的难题。这是他写于1994年的《萨福》:

萨福。梦中的一块千年琥珀

我鬯,爱的是它不透明的那一部分

这个杰出的女性,在我的诗歌中

永久地袒露着。她的高尚,她迷狂的笑

古希腊的月亮,

也并非遥远,就在我们浑浊的镜子里

一个人忧伤的时候

就会把这古希腊的月亮挂在祖国大地 上空

江雪诗歌的调性基本是平和的,但骨质却是硬朗的,词锋偏于中性,但有时又暗含刀锋。他的诗句沉着多于桀骜,他的诗思情深而又偏于叛逆追问,偶有嶙峋之句。在《送病中人回故乡》中他写到“必死者的面貌”,在《他们的愤怒》中他写到“甲壳虫突然制成标本”,但更多的,他的诗句还是温暖、宽阔而悠然的:“她的可爱之处/是我再也看不到茅山落日,在江水里长长的动荡的影子”(摘自《忆茅山码头》)。

从一开始,江雪的童真设定就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儿童,而是一个迷惘的带着追寻渴念的少年,清水河、马桥、茅山码头这些地方都是在他早期青春萌动的岁月烙上很深很深的生命印迹所在。这份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既代表一个赤子的血缘,也代表出发地和离开地;既代表青春年少的面影,也代表生命和精神的皈依之所。

少年渴望和青春萌芽是人生最早的密码,同时也是诗性种子的播撒。没有忧郁就没有青春,没有青春的躁动就没有生命力的焕然勃发,没有渴求与神往就没有生命的远足与追寻。童年记忆和青春回想不仅仅是江雪诗歌反复回溯的诗歌母题,也是其诗意生命的重要基石,正如在他生命中先后呈现的黄瑰堡和牧羊湖,江雪个人重要的诗歌地理几乎是以他长期稳定居住地为标志的。在清水河他生活了16年,在老村生活了11年,在黄瑰堡居住了8年,在深圳居住了1年,在黄石(朱家咀、交通里、牧羊湖等地)居住了10年,每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地,都承载着他的一段特殊人生。这些反映在他的诗篇中既是一种生命的回溯与沉淀,也是他对自我精神原乡的寻源与叩问,当他试图把个人的生命际遇和时代的诗意相融和的时候,我们在他的这些诗篇里似乎既可看到惊讶,看到回归者的迷惘,看到童真,又可看到时光永逝的流连,看到一种反复回归与反复悖离,既亲近而又疏远,既叛逆又归顺的彷徨者身姿;在这样的情怀与身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看到了李白,看到了杜甫,看到了贺知章,看到了杜牧,耳边一时奏响所有原乡者过往诗篇中以“思乡曲”命名的交响乐章。

童年命题和思乡是交织的,作为诗人江雪的精神底色是黯淡中透出渴望的光明。而在他的记忆深处,他与现实人生的遭遇,暗淡似乎是真正的实景底色,光明是一种精神的理想与渴求:“记忆多么美好啊,童年伴有忧伤。/童年多么美好啊,记忆埋有忧伤。”(《向死而生的秘密》之《童年》)

草木是饥饿的,所以大地奉献河流,

人类是饥饿的,所以上帝释放欲望,

我也是饥饿的,所以母亲埋下粮仓。

――《向死而生的秘密》之《饥饿》

忧伤、暗淡而又美好的童年是一副人生图画的底色。同时也奠定了江雪诗歌的基本音调:暗哑而苍茫,忧伤而深执。生命的密码已给定,解开了,是诗,解不开,就是混沌与毁灭。

毁灭和新生,死亡和活着,诗意与当下。对于一个忧郁的少年,这些人生命题的挑战与诱惑是如此之巨大。“昔日,母亲和我,在某山码头,/坐机帆船,过长江/怀揣家乡饥饿的山药/到南方小镇,看望有一块上海牌手表的父亲”(摘自《忆茅山码头》)。这个母亲形象是原乡的替身,这个父亲形象是他乡的召唤。“母亲”与“山药”,是属于原乡的精神符号,“父亲”与“上海牌手表”,是属于他乡的新标识。他的离开不无牵挂,他的到达充满惶恐。

我时常在白日梦里飞翔,飞过家乡的清水河,

飞过黄瑰堡,飞过深南东路,飞过余华寺,

飞过牧羊湖疯人院,飞过黄荆山上的黑色 塔尖。

――《向死而生的秘密》之《黑色塔尖》

这些反复出现在他的诗篇中的重要地名,是他安放生命的地方,也是他时刻都想逃离的软禁之地。逃离与安居,逾越与困守,对于江雪而言,精神上的选择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选择却如此艰难。他只有在白日梦里飞翔,只有在“黑色塔尖”上去寻找新的希望。暗色调既非代表黑暗,也不代表毁灭,有时候却恰恰代表希望,代表美好。就像庞德的名句:“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在江雪两组重要的青春回忆主题组诗《向死而生的秘密》和《口语:冷记忆》里,我看到了星光闪烁的品质。巨大的背景是黑色的幽暗的,但穹顶上却闪烁着不息的光亮。这不是炽热的燃烧的光,而是顽强地透过云层晕散开来的光,微弱,但顽强,有时候也可能会被遮蔽,但最终总会透露出来。

《口语:冷记忆》和《向死而生的秘密》是他较晚的作品,分别写于2012年和2015年,既是组诗,又类似于截句。前一组十篇,后一组二十篇,前一组兼有两句式、三句式和多句式,后一组完全是两句式。这种精炼的短制写作是要有力量和情绪凝聚的。江雪的两组都写得开合有度,蕴藉有力。在后一组里,他似乎尝试着用口语来表达,以其沉郁的语风而言,轻口语写作对于他来说未免适合,但在这一组的尝试里,他却很好地避免了他对“口语诗”的尴尬,他从口语中借鉴到的是质朴而粗粝的表达,而不是纯口语的随意:“清水河北岸,有座小山,山顶上有一根旗杆,一个操场,三排房子。/那就是上五松小学。后来,小学不见了,山上长满了土豆、红苕和麦子。”(《口语:冷记忆》之《上五松小学》)

弯曲的马桥,弯曲的田野,河滩,弯曲的星空。

你们的叫喊,包括月亮的躯干,饥饿的子 宫,也是弯曲的。

――《口语:冷记忆》之《那些弯曲的孩子》

在这里,他试图着变化,试图接近那些细小的在记忆中早已深埋的事件,试图用更平实的态度和口语追问,试图还原某些场景,试图在那些场景中找到迷踪:“鹅塘在老屋前面,三亩地大,因塘里盛养白鹅,所以叫鹅塘/ 塘消失了,白鹅也没有了,村里人把鹅塘分了,盖上了房子。”(《口Z:冷记忆》之《鹅塘》)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六岁,全村人都背着干 粮和被窝,躲在屋后竹林里。

夜里,我看见一男一女在竹林里还偷偷那 个,我睡不着,一直感觉竹林在晃。

――《口语:冷记忆》之《唐山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江雪的童年记忆并非苦难、艰辛、饥饿和荒谬,而是山川、土地、池塘与村庄。他的冷记忆看似属于童年的,故土的,实际上却是属于时代的,人性的,历史与未来的。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珍重着那个质朴的原乡。没有了河水的河流,没有了人群的茅山码头,没有了旗杆的乡村小学,没有了草垛的稻场,没有了牛群的田野和没有了羊群的山。这是一种时代的忧郁症,物质的乡土的原乡似乎已经回不去了,而精神的原乡,心灵的原乡又在哪里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江雪就曾写出关于他热爱的小说家卡夫卡的随笔《怀疑理想的病中人:弗朗茨・卡夫卡》,我觉得“怀疑理想的病中人”这一界定是有价值意义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有价值意义的诗人都可以纳入这个界定――“怀疑理想的病中人”。的确,当我们心中怀揣圣洁理想,而不断地遭遇现实的抵牾与幻灭之后,我们内心的疾病又复发了。抑郁、盲视、悲情、孤独,纷至袭来。就在此时,怀揣原乡梦的童真诗人已经蜕变为罹患时代忧郁症的悲情壮士,这就是始终交织在江雪诗歌中的沉郁和愤懑,暗哑与苍茫的暗黑诗学的源头。

深夜,想着童年的事,神庙屋顶上的衰草

十八年前乌鸦在故乡呼喊什么

我不可知,正如我为何经受不起

异乡人的召唤,去别处

在陌生城市里吹着海风,吃着南方泡菜

坐在她的湿地,我仍然想不出

必死者的面貌。我只能在这个夏天,在诗中

虚构一段旅程,送病中人回故乡

回到他的天真之歌里,正如你

在五月,让我重新回到这个城市的子宫,鞋 子相遇

让鞋子们学会相爱,学会在微笑中

表达,你不要的生活,花儿和马车要离开的 理由

――《送病中人回故乡》

臆想中的“病中人”也是要回到故乡的。他们在另一片土地上永远都是暂住者和局外人,思乡病让他更愿意回到故乡,“城市的子宫”(《钟鼓楼》)。那里尽管同样有着阴暗和潮湿,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更好地学会相爱,“学会在微笑中表达,你不要的生活,花儿和马车要离开的理由。”在另一首关于故乡的诗里,他这样写道:

这十月,我的家乡

不可能像南方,遍地是黄金,到处是花街

所以我爱她

爱她干净

爱她的亲人出走天涯

爱她,有人把野插在酥油头上,有人

插在牛粪上

――《十月》

在这种他乡和故土的摇摆中,在这种“病中人”的暗示和臆想里,诗人实际上始终都抱有一种自我身份的犹疑,疾病抑或健康,游子抑或归人,冷眼抑或热情,诗人需要而且期待一种“自我”的正名。在现时性的语境中,江雪写于2004年的《送病中人回故乡》似乎恰巧契合了某种时代的暗喻,契合了他的随笔《怀疑理想的病中人:弗朗茨・卡夫卡》。精神的故乡何其遥远,我们仿佛都回不去了;在异乡,我们漂泊着,暂住着,在疾病和困境中,无法完成“原乡”的救赎。也许那个精神的原乡虚幻而飘渺,但即使是虚构的,也必须寻找来路,努力回去。可归途是迷茫的,个人的困境交织着时代的困境,于是,“解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艰巨的文化使命,如何解决?解决什么?怎么救赎我们日益悲怆的灵魂?诗人自始至终都在这种悲怆中歌哭:

我的故乡

不只一个

还有另一个

我的故乡

在天上

在地下

在水底

在母亲的身体里

在冷的记忆里……

――《故乡》

这是一种悲怆的无奈,是一种高远理想的无奈,无论是现实的困局,还是精神的困局,诗人都无力破解,自屈原始,到李白、杜甫、辛弃疾、以至鲁迅,中国诗歌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都在悲怆地歌哭着他们的时代,每一个时代中,最痛彻的灵魂,最痛彻的心都属于充满着希望、热血和悲悯情怀的诗人。江雪诗歌的沉郁来自哪里?就是这种解决的困境,就是这种解决的渴求与内在焦虑。它仿佛一种永不停息的内驱原动力,迫使他在不断地自我深究。

今夜

我的心是不纯净的

身体在退避,在犹疑

火车抵达的理由

快乐的人们不像我

一点也不像我

我愿把心中爱恋的火车

缩小成受伤的蚯蚓,或者

有毒的蜈蚣

安慰它,吞噬它

可是又害怕它

一截一截地离开我

――《火车》

“火车”预示什么?时代、历史与时间?我的身体在犹疑、退避,我的心是不纯净的。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间是弯曲的,在某种宗教观念中,历史是轮回的。人在宇宙中是最微弱的星辰,被时间裹挟前行的人类似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但无论我们是多么的犹疑与惶惑,“火车”总在前行。诗人在时间和历史的惯性前行中的渺茫感,促使他在所有的片刻与须臾之间是如此努力地寻找和保存这样的一些诗性片刻:偶在的或瞬间的永恒。“我追赶着,蝴蝶消失在雨中”,“一场时代旧雾的到来,一片被雪花深深吻过的湿草地”。还乡之途是艰难的,未被确认;解决之途,亦如此。

难道一切只是徒劳?不!沉沦中的挣扎,退避中的前行,泥沼中的奋起,都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光明始自微光与黑暗,正如人类永远都在黑夜与光明的交织中活着,正如历史永远都不可能一直飙行在正确的轨道,所有内在的激情、渴望与祈祷都是时间能量的聚集。一方面,我们所看到的是偏离;另一方面,人类潜在的精神动能也在不停地消解我们的原罪。悲怆的灵魂,悲怆的人生,悲怆的归途。《策兰的一个下午》一诗,则写出一位ゴ笫人的幽暗之心和一个幽深的祖国:“策兰的一个下午,在河边,观察德国的倒影。/ 当它依旧模糊不清的时候,他在河底睡着了。”如果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是彻底不可救赎的,那么是人的存在还是正义的么?不,救赎是必须的,抚平我们灵魂伤口的还得靠我们自身的血。

在树叶的吹拂中,夜莺

见证月亮的影子。

洁白中,暗藏的浑浊

并不能影响它的残缺与完美。

而在风中,我感触到的,会有疼痛

会有虚空,亦有麻木

甚至我想放弃伪善的修辞

在空中挖一口井,一个黑洞

漫长而扭曲,可它正是自由的出处。

这是我仅仅能赋予它的

最可靠的想象,或史前的记忆。

――《自由考》

“洁白中,暗藏的浑浊”。这是非常清醒的认识,现实是这样,人性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改变,解决的唯一途径是认知,每一个认知者都是努力的脱罪者,脱去我们自身的原罪,还我们以纯洁的心灵。这种妥协式的解决也许是更好的更为客观的途径。“伪善的修辞”,谎言、现实认同者、妥协者和把持者、操纵者,无一例外,我们很难自由地说出人话,出口即空虚和扭曲,真意无法表达,言辞的惯性已经失去它所应该具备的活力和生命体征,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我们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言说困境,约定俗成的谎言比谎言制造者更加可怕,失真的灵魂再也经不起“真”的拷问。于是诗人天真地幻想“在空中挖一口井,一个黑洞,漫长而扭曲,可它正是自由的出处”。“自由”是什么?是随性所欲?是反抗和言说?也许是,但不全是,自由是回归自我,回归本真,回归最初的淳朴。自由是剥去“伪善的修辞”的诗性正义与灵魂话语。

江雪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心怀理想主义的光环,头戴自由的枷锁,既自我放逐而又自我囚禁,试图解决之道,追问后天而又梦回原乡之路,内敛而奔放,开阔而潜藏,自由而蜗居,纠结而决绝,哲学而感性,童真而苍茫,自断后路而又果决前行。他同时又是一个试图努力建构自我的独立诗学理想的诗人,他孤愤而执着的坚持犹如夤夜中的探索与守候,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对于个体困境和时代困境的双重叙事与介入。解决与救赎,解决与摒弃,自我救赎与时代救赎,这些沉重的诗学主题似乎是一抹浓重的黑色蕴晕于他所有的诗篇中,使其诗篇独有一种沉郁的黑铁之光,就像梵高的向日癸:金黄、热烈而夺目,他的沉郁与黑铁之光虽然内敛,但反复阅读,自可发现从最深的地方所顽强折射出的黑色光芒,自发照耀,灼灼其华。

他的死,成了安慰时代的理由。

他那么安详,而我们如此疯狂。

他恐惧,我们坠落。

节日的炮声,在反复

轰炸,它无法构成我们

欢愉的一部分。

我们在午夜,在闪电中

书写一条河,书写

河的黑暗,深远,书写

鳗鱼的尖叫,月光下的冷血。

我们倾听雨滴

在书斋里,无边的黑暗里

闭上眼睛,闭上嘴。

三十年的肥胖记忆

再度癫狂起来

我们再度成为见证者

成为同谋,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午夜》

从《口语:冷记忆》《向死而生的秘密》《幼年的历史》等后期诗篇的写作中,看以看出江雪在其诗歌美学上的转变和企图,他希望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诗篇的内容更真切和靠近,诗句更简朴和随意,但总的调子还是属于他自己的,江雪自己曾经说过,没有“介入”特质的诗,是他不太喜欢的。我想,这里所谓的“介入”,就是诗人对于时代和人性在诗学上的承担使命,是一种时代良心角色的选择与扮演。我不知道《午夜》一诗的缘起,但我相信诗里的死亡者应该实有所指,关涉自我,关涉时代,关涉每一个人的社会性命运。

江雪的诗歌一般很少直接而明朗的直指历史人物、现实事件,他对时代和历史的介入方式是内心的忧患,是当下式的批判和D谋解决,这种时代悲悯可能与他个人幼年的经历有关。在现实中,他曾经是热血乖张的少年,并因此而备受磨难。所以,他的诗歌中呈现的批判和隐忧,显得曲折而隐晦,他对时代和现实的忧患夹杂于个体的生命表达之中,相对于其它的诗篇,《午夜》是较为直接的“介入”:“他的死,成了安慰时代的理由”。是的,即便是在我们这样“和平而昌荣”的时代,仍有很多的死亡最终被确证为“牺牲”。“我们在午夜中,书写一条河,书写河的黑暗、深远,书写鳗鱼的尖叫,月光下的冷血”,历史的河流就是历史的书页,就像鲁迅所言,页页都有带血的字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人性的麻木,人心的问题,则是我们每一个时代的大问题,“我们再度成为见证者,成为同谋,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何等刻骨的麻木,人心的疾病是比时代病更为可怕的绝症。这种忧患是久远的,无可回避的,所以,那个热血乖张的少年江雪,多少年过去了,一直都在渴望解决之道,“解决”就像鲁迅当年深沉的“救救孩子”的呼唤。

2005年,江雪以诗人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创办民间重要独立艺术杂志《后天》,并设立“后天文化艺术双年奖”,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年份。《后天》的创办,“后天双年奖”的设立更加坚定地确立了他的诗学观念和艺术理想,他将更加宽泛地接纳和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更开阔地寻找和发现诗意的栖居地。他将更多地尝试除诗歌外其他的艺术种类和形式,后天不是一段的短暂时光,而是属于他的恒远无涯的艺术理想。《后天》创办十年来的艺术品格,它所追求的开阔而先锋的艺术视野,以及它的独立品质和理想坚守,已经获得深度认可和赞誉。它的不媚俗、不妥协、不搞小圈子的纯正和纯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珍贵和稀有。“后天双年奖”五届以来,以其独立的价值评判、严格而慎重的选择获奖对象,所有的获奖者已集结成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继续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先锋姿态和中坚力量。在我们的许多国家级的文学艺术大奖普遍遭受质疑与嘲讽的时候,没有奖金的“后天奖”被誉为中国文艺界的“龚古尔奖”,已赢得大家的尊敬和致意。

《后天》的存在堪称奇迹,这是一个底层诗人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几乎是独立支撑的文化坚守,《后天》的存在也更加牢固地树立了江雪作为独立诗人与自由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这也是他个人对自己的一种非常严苛的艺术要求:必须广阔、博大和更具包容,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断地增加重量,无论是题材、篇幅、语言乃至创作的密度都在不断地整体地向前递进。

长诗《黑暗时代的人们》《乡村史》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创作,至今仍未展示全貌。2014年9月,他写出长诗《冷血》;2015年2月,他写出长诗《洛丽塔》;2016年8月,写出长诗《德令哈》。《冷血》是一场关于“故园与故国”的歌哭,在《冷血》中,诗人再一次踏上生命原乡追寻之旅,蕲河,清水河,石鼓寺,在这生命的原乡中,诗人理想主义的光芒始终都在与现代人的无可退避的精神困境相交织,相对抗,热血的大地既未开满胜利之花,也未结出丰硕之果,而像当代人的精神境况一样,布满荒凉。

沉睡中的蕲河,草木荒凉的蕲河

在暗夜中,悄悄绕过石鼓寺。

蕲河的两岸,是群山、村落,是城市、钟楼

而此刻,你听不到任何一种钟声,

唯有月光,被夜行人像雪一样披在身上,

匆匆穿过走马岭……

……夜行人的足迹,在月光下,闪耀暗褐的 血色。

――《冷血》

米沃什说:“关于诗人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因为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些儿童的东西,……也即他童年的感知力有着伟大的持久性,他最初的那些半孩子气的诗作已包含他后来全部诗作的某些特征”。的确如此,江雪的全部关于故乡的诗作都是他久远的童真情怀的一再抒发,是他关于那个再也回去不的生命和精神的原乡的深沉祭奠。《冷血》完成之后的第五个月,江雪又创作出重要长诗《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吗?这里面肯定有爱情的生发,但诗人的主旨似乎却不在歌唱爱情,却似乎是爱情的挽歌。

或许,这是一个奇迹。心灵的旷野

巨大的蜈蚣,带毒的蜈蚣

游走于你喘息的胸口,你的呼吸

伴随它的轰鸣。一场春雨,让我们相拥

在树下,谈论阿尔的天空

精致的美,忧郁的美,皎洁的美

写在你的脸上,写在随风而逝的花朵里

――《洛丽塔》

在江雪的全部诗作里,直接歌唱爱情的长诗比较少,《洛丽塔》和《游神》是我仅见的关于爱情的长诗。可读完《《洛丽塔》》全诗,给我的感觉,与其说这首诗关乎爱情,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厘清当代人爱的困境:“我们的眼神,在贫乏中交换,彼此的街心花园,细小的蓓蕾,草尖上的露珠”;“我们都是病人,病人的爱,充满朴素与天真”;“夜太黑,没有时间交谈,我们开始吻吧”;“一群病态的人,生活在病态的大地上,病态的枝丫”。在这样的年代,我们还能够相爱吗?我们还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吗?我们还有相爱的力量和勇气吗?“整个冬天,他在幻想中思念你,洛丽塔”。爱不在现实里,爱在幻想和奢望中。《德令哈》则是江雪赴青海德令哈参加诗歌节之后写就的长诗,这部长诗关涉到当代诗人在时代的“冷抒情”中遭受的普遍境遇。几乎在所有时代,诗人的存在都是尴尬的,他们是另类的族群,他们高傲而卑微,清醒而迷醉;他们狂妄而诚挚,愤怒而默然。江雪在诗中这样写道:“羞愧与羞辱,有着极大区别/ 我羞愧于活在人世,一副死皮囊,一个落难之徒/ 我们时常被羞辱,包括诗人的傲慢与理想/ 这让我想起,国王的靴子与睡衣”(摘自《德令哈》)。原乡、理想、爱情、自由、当代人的精神,所有的荒漠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未来,后天,在哪里?关于未来,关于后天,一个诗人,一个自由艺术家的全部希望都将寄托于我们不断地自我净化和自我纯洁的不死的灵魂。

冰雪尚未消融,大地开始

罂粟的萌芽。一只黑狐飞过蓝色客栈

着魔的猎人,放下枪支

歌唱茅山民谣,迎接策湖的春天

而它的足迹,已变成绿色峡谷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闹洞房,习俗,原始,形态,诗经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首诗看法古今比较一致,大多承认所写内容是关于婚姻的。《毛诗序》:“《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生拉硬扯一个刺字,实在太牵强。朱熹《诗集传》认为是一对新婚夫妇“喜之甚而相庆之词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认为是“贺新婚”之诗。可见,通常的解释都认为《绸缪》是一首与婚礼有关的诗。这几句诗文一般都被当作庆贺新婚的寄语,正如朱熹所说此乃“相得而喜之词”。

《诗经》中描写婚姻嫁娶的诗还有《樛木》、《桃夭》、《鹊巢》等好几首,但《绸缪》读来却独具一格,别有情趣。《樛木》是一首为新郎祈福的颂歌,“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先生结婚真快乐,上天降幅赐给他,贺喜者估计都是男家的亲友乡邻。《桃夭》和《鹊巢》则是贺新娘的诗,后者唱道“百辆车子来接她”,前者又嘱咐要“和顺对待您夫家”,时间和地点显然是在未过门时的娘家。诗意热情而比较严肃、庄重。《绸缪》则与众不同,除了每章开头的兴句已点明这是新婚洞房之夜外,还使用了一连串戏谑性的问句,唱问新娘和新郎,使整首诗的格调显得格外清新、活泼而富有生活情趣。由此可以推测,这大约是民间闹新房时闹房者唱的口头歌谣。

闹洞房,又称闹新房,即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房中向新郎、新娘戏谑逗闹,古代又称为戏妇或戏婿。《绸缪》表现的就是这种习俗的“原始形态”。绸缪是指紧密缠绕。束薪、束楚,都是婚礼时照明之用,如后世的花烛。“先秦无灯而有烛,烛非现代的用蜡或柏油制成,而为火炬,以松苇竹麻等为中心,经缠束后灌上油膏”。“绸缪束薪,则燎炬以为烛,盖古嫁娶之礼然也”。薪为柴火,《诗经》中常以“薪”喻婚事,如《周南·汉广》的“翘翘错薪”,以兴女子出嫁。《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以兴男子的娶妻。“三星在天”,是描写结婚之夜。新婚之夜,星星在天上闪烁,以示天人共欢,接下是戏弄逗趣的话:今天夜里是什么日子?看见这丈夫喜欢不喜欢?新娘啊新娘,你把丈夫怎么办?一惊一乍的口气,带着戏谑和夸张,转脸却跟同伴调皮地眨一眨眼睛,分明是要可着劲儿煽乎那不知所措的新郎官,为两个人的洞房花烛夜做足铺垫———被大伙儿这么着一撩拨,刚见面的这俩人,不会再拿对方当陌生人了吧?“今夕何夕”,这是闹新房人故意戏问新娘的话。接着转而对新郎打趣地唱道:“今天夜里啥日子?见这美人恋不恋?叫新郎,问新郎,你把美人怎么办?”见新郎、新娘羞答答不肯吐言,又闹着耍小两口一起回答:“今天夜里啥日子?两口心里甜不甜?叫新娘,问新郎,你把爱人怎么办?”朴实无华的诗句,风趣而形象地再现了民间办婚事、闹新房时的热闹情景。第二章的“邂逅”,本为不期而遇的偶然相逢,“当时新婚夫妇,婚前并不相熟,如今合在一起,也近于邂逅,如后边的良缘,含喜出望外之意。”此诗和一般的新婚诗不同,明显带有戏谑、开玩笑的味道。可视为闹洞房习俗的“原始形态”。从此,该诗为“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仲长统《昌言》卷下记载了汉代闹洞房的情景:“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宣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长奸,莫此之甚。”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婚仪”一节中考证云:“而为之宾客者,汉时即已有之。”至此,闹洞房的习俗也逐渐形成。又葛洪《抱朴子·疾缪》中云:“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其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由此可见这种习俗的传承情况。

这是贺婚者闹新房时唱的歌,那此诗当然是描写新婚之夜的缠绵与喜悦。诗借“束薪”作象征,用“三星”当背景,通过“在天、在隅、在户”位置标志着时间流逝,描写了新婚之夜的过程。随着时光缓缓的流动,新婚夫妇的缠绵还是那样的深厚,内心一遍遍自吟“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真是情深意长美妙不止。新郎觉得新娘美不可言,新娘觉得新郎好不可言,这个夜晚也更是妙不可言,喜不自胜,简直不晓该怎么办好了。

全诗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兴句以象征嫁娶的束薪、三星入景,章末以谐谑新妇新郎的呼告、设问作结,把婚礼上热闹的场面、贺客艳羡的神态描写得如在眼前。尤其是“今夕何夕”四字,虽出自旁人之口,却将一对新人羞怯怯、喜滋滋的仪容、心理刻划得细致入微。本诗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戴君恩《读诗臆评》说:“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牛运震《诗志》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都是确有体会的灼见。

同是这首诗,是否还能作不同的欣赏呢?除了当贺新婚之诗理解外,我认为此诗还可以是男女夜晚邂逅相会时的欢喜之词。

邂逅虽然一般指偶然相遇、不期而遇,但是并不肯定相遇前是不相识的,因此有情男女的邂逅其实更是一种美丽的浪漫感觉。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相会当夜,男女双方都遇到心中的可心人,自然欢喜,自然缠绵不止,不知不觉时间匆匆流逝。惊喜过后,眼望可心人,也许才感觉到一丝羞涩,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才会发出怎么办的感慨。

第7篇

关键词:徐志摩 爱 美 自由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秋重游剑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成。作者对于康桥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因此再见她、离开她、回忆她时便产生一种起伏跌宕的情感。关于康桥,他曾经写过《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康桥西野暮景》《康桥晚照即景》《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文,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再别康桥》。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如上文所述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一、对康桥“爱”的潜在层面解读

就《再别康桥》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便是对已经离开的康桥的怀念之情。党秀成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写到“此时,他政治失意,婚姻不幸,生活枯窘,反映在诗歌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康桥的无限眷恋”,[2]从整首诗歌的字面解读来看,确实是表现出一种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徐志摩有着浓厚的康桥情结,康桥对他的影响是终身的,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为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在康河的面前觉得自己特别渺小,这是一种对康河深深的依恋,不忍离去。即使是一条水草也好,心甘情愿。作者将自己比作水草,水草的茎叶在在水中飘摇,水草的根永远都深扎在康河的水底,这就象征了诗人,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都想念着自己的母校。诗人对母校的爱是深沉的,诗的首段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同样诗的尾段连用了三个“悄悄的”,除了不愿惊扰这美丽的母校,独自承受离别的愁绪之外,更带有一层寂寞的伤感,这是对康桥“爱”的一种升华。不可置疑,诗人深深地爱着康桥,然而这首诗仅仅体现了诗人对母校的爱意吗?徐志摩曾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3]对于他的一生,这句话是非常贴切的。诗人周折的生活与他的“灵魂伴侣”林徽因是脱不了干系的,徐志摩曾经在与梁启超的回信中大胆表明自己的爱“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4]诗人的第一次回国,便是为了支持林徽因的文学团体,而后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亲自聆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这首诗也就是作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有太多的感情难以吐露,有多少感情深埋在心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节诗人用离别意象“柳”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在夕阳照耀下河畔的柳条被染成金黄色,在河堤上随着微风翩翩起舞的美妙景象,康河是诗人所认为的世界上最美的河,这么美的景象里,其中运用的意象“金柳”“新娘”“艳影”多多少少都是和女性有关的,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说是代表着诗人对林徽因情愫的美好幻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再别康桥》这首诗竟也可以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林徽因爱慕情感的一首爱情诗。

二、“自由”的遐想

徐志摩这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不愿意被束缚,无论是对待感情还是对待生活。他最终是在飞机失事的事故中丧生的。其实我想这也是他诗意人生的写照,他自由观念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鸟一样翱翔在天空中,最终也像鸟一般坠落。对自由的追求深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自由”表现在感情上就是他从不考虑其他的,也不会故意隐瞒自己的情感,他用实际行动去表明自己对自由、爱的向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诗人的行为是不受拘束而随意的,诗人的感情是深沉的。诗人轻轻地挥手,告别西天漂浮的朵朵云彩,“云彩”这个意象是飘忽不定的,在中国的诗歌里,云彩也一直作为游子形象的传统意象,如“浮云游子意”“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诗人就像这云彩一样,飘忽在母校康桥的上方,虽不忍离去,但诗人终究也像这浮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愿被束缚。他的生活是疯狂的,他这一生的曲折也与他这自由自在追寻自己内心理想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在表现诗人对康桥眷恋的同时也潜在地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青荇”“招摇”可以想像,这是一幅水草在水中自由自在随着水波飘摇的画面,诗人就像这水草一样,对母校的眷恋扎根于内心深处,但终究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自由”是诗人的一个梦,这梦里不仅仅有着留学剑桥两年的美好生活回忆,还有着对爱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原本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环境中,后在外地求学,呼吸的更多的是民主自由的空气,接触的是新思想,新思潮。而他的妻子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这与徐志摩幻想中的“新式女性”格格不入,这场包办婚姻,对于徐志摩来说是一把沉重的精神枷锁,对于这样一个热爱自由,受自由观念熏陶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要追求自由,他的感情不受限制,在这康桥里形成了一个有关自由,有关爱的梦。诗人的感情热烈奔放,对爱、自由的追求永不止息,他在康桥寻到了梦,回忆着当初与林徽因的心心相惜,回忆着留学的时光,情绪达到,但,这终究是一个梦。诗人对爱与自由的追逐是永不停歇的,精神的枷锁始终没有办法牵制住他,最终的最终,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挣脱世俗的偏见,摆脱旧式婚姻,さ么表着自由的陆小曼。

三、“美”的艺术表现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里面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5]徐志摩十分推崇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并在自己的诗作《再别康桥》中实践了该诗歌理论,以声、色、情并茂,极为精美动人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获得美的审美享受。对于康桥,诗人是愿意用一首美妙的乐曲来颂扬的。在音乐美的建构上,最明显的是诗歌中每节都有押韵,韵脚整齐,节奏轻柔舒缓、和悦、犹如一曲柔美的夜歌,例如来-彩,娘-漾,摇-草等,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协律可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其中“轻轻地我”――“我轻轻地”用词相同而词序颠倒,这样就构成了语音和语义上的回环往复,首段三个“轻轻的”更给读者在朗读时呈现出一种舒缓的音乐节奏,这种往复回环的语言结构极为妥贴地传达出诗人的柔情,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深沉的爱意,给读者带来音乐上独特的审美感受。“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3]在诗人的心里,康桥是最有灵性的地方,康河是最美的河,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灵动的精灵,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副让人赞叹的美丽图画。诗人将心里的康桥“画”在诗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每一段都是一副美丽的康河风景图,里面的画面灵动,读这首诗,就像放映了一场电影。河畔的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穿上了金黄的衣裳,就像要初嫁的新娘一样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显出害羞的姿态,这美妙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将诗人的心也扰乱了,就像是看到昔日的情人。康河清澈见底,水草快活地随着水流游荡,诗人感觉自己快要融入康河母亲的怀抱了。树荫下的一泓清泉,却偏不说它是清泉,而是天上那五彩斑斓的彩虹,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映照在清泉上,就像将美丽的彩虹揉成了碎片,五颜六色的碎片闪耀着,跳跃着。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若将王维的诗比作中国传统水墨画,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便是一副色彩浓厚的西方油画。在色彩的层面上,诗人所选用的金色、青色、彩虹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艳丽热烈地扩展了读者自身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绚丽美妙的画面。诗人不仅仅在诗歌的建构中注意音乐节奏,画面色彩,更是将诗歌当做建筑物一样塑造出一种对称美的结构样式,诗人赞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理论,但并不按部就班,闻一多喜爱诗句排列整齐划一,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如他的诗作《死水》《红烛》等,全诗正正方方,就像他的诗名一样,如死水一般,波澜不惊没有起伏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四行一节,错落排列,每一节字数相近,全诗的开头结尾两段相似,产生回环的对称美,就像是中国传统建筑,左右两端总是非常对称,这也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徐志摩的这首诗,也便是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古典美的完美结合。

诗人一生都体现他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再别康桥》一诗不仅仅是抒发了再别康桥的依恋之情,而且还是诗人当年如彩虹般美妙恋情的咏叹调,更是诗人一生对“爱”“自由”“美”单纯信仰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注释:

[1]:《追忆志摩》,新月月刊,1932年,第1期。

[2]党秀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徐志摩:《致梁启超》,《徐志摩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再别康桥[A].徐志摩经典作品选[C].北京:当代世界文学出版社,2002,

[2]党秀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A].徐志摩经典作品选[C].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闻一多.诗的格律[J].晨报.诗镌(第7号),1925-5-13.

[5].追悼志摩[J].新月月刊(第4卷),1932,(1).

第8篇

1、真想,将时光折成经卷,来装点温馨的画面。那些写过的诗句,那些生命里走过的人,那些从没有说出的话,如花瓣般的飘过,香染了心海。

2、唯夜,我终是徘徊着。那温馨的画面让我心痛,唯有我没落得无可依靠,惨淡失色,游魂般颤抖。无奈中我挑开窗帘,临近了月色的凄美。灯火阑珊,河水孤寂,竟那样孤单,如同此刻的我,没有了依靠,伶仃伫立。

3、秋的美,是静谧的,没有了春的温馨浪漫;退去了夏的浮躁繁华;也没有冬的深沉老练;秋的美是自然的,是安静的,是质朴的。喜欢在秋叶飘飞的季节,倾听季节醇厚的回声,将过往中点点滴滴的幸福沉淀。

4、倘若,时间只留下一段温馨的文字来证明我们的过往,已干的墨迹记载着爱时的美好,而关于爱情里的主角也不再是当年模样,那么你会不会亦和我一样,多年后等待一场梨花似雪的相逢。

5、跨过季节的更替,感受过春的温馨活力,夏的火辣激情。夏日还是孩童般顽皮,说变就变,甜蜜温柔的笑脸被风吹散在了烟云里,乌黑的聚集,驱散了饭后悠闲的人儿。他的善变,总在不经意间,快的让人措手不及,无处可藏。

6、流水年华,我们总是害怕,时光会带走温馨的相遇。其实,光阴带走的只是虚幻的拥有,沉淀下来的是真情守候。滚滚红尘,学会随缘聚散;世事沧桑,自已妥善安放。留下来的,一起春暖花开,倾心珍惜;错过了的,要相信下一站会柳暗花明。

7、【安慰自己的温馨话】1、最重要的是今天你要开心;2、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3、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4、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6、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7、不必一味讨好别人;8、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9、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10、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8、一片落叶,一只小蝶,一幅温馨的生活情景给我深深启迪,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沿途中处处都是风景。

9、幸福是什么?是小家的温馨,是相互的关怀与牵挂,是彼此的鼓励和支持,是伤心时的宽容和解释。是不和谐的意见和分歧,是时间逝后的思考和原谅。

10、想象着,十指紧扣,漫步花前的温馨。等待着,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的凝眸。心相依,情相连,等你将我拥入怀中,在你温暖的怀抱中入梦。

11、生命中有你,感觉精彩;回忆中有你,感觉温馨;旅程中有你,感觉快乐;失落中有你,感觉坚毅;沉默中有你,感觉灿烂;朋友中有你,我不再孤单!

12、四季如歌,春赏花烂漫,夏盈温馨韵,秋沉静丰硕,冬恬静雅美。冬天的阳光很暖很暖,沐浴阳光感受温暖,雪花晶莹,飘逸随风蝶舞翩,冰清玉洁品高洁,带着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品格,冬韵飘舞者吟赋诗篇。蕴满希望和梦想,独具魅力默默温婉颂歌谣。

13、懂得忧伤,懂得伤感,情感才最丰富,情愫才最温馨,心境才最善良。心不再躁动,脑海自然平静,脑海若是无法平静,今夜唯美的月色只怕要成永恒,静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不可及的影子。其实有那么一刻,我也曾那么平静,平静的等待月光的远去。

14、周日温馨小提示:休息,休息,休息。不要为了赚多点钱,不要为了赢得多些别人的肯定。休息是继空气、水、阳光、呼吸之后,被人忽视之生存必要第五元素。只有充分休息,你才能享受情爱与尊严,才能沉溺于幻象与虚荣。

15、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旅途疲乏了,可以好好休息,再起航;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家是温暖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家是永远的岸,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家是一扇门,有了门就不再害怕坏人到我们家来。

16、人生的路上,如果懂得体谅,懂得宽容,日子就会很温馨,也会很安宁。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体谅,不能理解,没有谦让,日子就会越过越烦恼。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过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

17、那些一个又一个或温馨或感动的画面,或寂静或淡然的想念,我于月下思念,风中想念,于季节中婉转,于流年中游走,只为能与你相守,都说心念一座人,不语亦倾城,那我心念一个人,是否想念就只隔了一座城?我于城中呼唤你的名字,你可曾听见,我于城里思念你的微笑,你可曾知道?

18、翻阅时光的画卷,日子,匆匆,温馨浪漫,你的一声轻语,唤醒了我甜美的梦乡,睁开眼,你的眉宇,你的笑颜,你的拥抱,便是我这一天最幸福的回味。一杯温水,一缕饭香,便是这世上最真实最惬意的人间烟火。携一抹温暖,于寻常里感悟爱的真谛,让心素雅,清浅;让生活简单,禅意;让人生如许,生香。

19、记忆一段往事,淡淡的透着温馨,谁不曾有过朝阳般的灿烂年华呢。每天清晨,当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忙碌、充实、浪漫美好的一天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始了。经历过爱情的人生才是美好,经不起考验的爱情是不深刻的。美好的爱情使人生丰富,经的起考验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20、温馨梦,已无痕,漫漫余生谁与共?雪霜明,映苍穹,泪撒夜空,悲泣独自行。孤鸿独雁终离散,流水高山来生见。旧时欢,夜无眠,恍若眼前,心痛淡尘烟。

21、爱心是一壶刚沏好的绿茶,使劳累的家人感到无比的温馨。爱心是一朵芬芳的花朵,使人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气息。 爱心一滴晴日里的雨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爱心是一座照亮在夜间的灯塔,让迷途的航船找到港湾。

22、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家不在于大小,在于温馨;生活不单单是一种姿态,还需要一份掌控自如的心性调节自己,更不要为了外在的物质而把人生改写。知足是幸福的根源,浅释一份名利,就赢取一份心安。

23、拈一指温馨,推开了那一抹念的重门,用记忆和思念,在季节的深处,寻觅万千风景。桃红万丈,尘缘雾霭,镂花案上,墨香未干,红笺小字,诉遍相思意,所有关于你的往事,关于你的片段,如古诗词韵里欢然散句,悄然坠入零落的诗行,字字踟躇,行行如许,深深地篆刻着心底。

24、岁月不能留住渐行渐远的过往,能够留住的只是温馨的记忆…平淡的日子过得好快,转眼时令已是岁尾的冬天。又是一场淋漓的秋雨,确切地说应该是大阪的冬雨。这绵绵不断寒凉的雨滴,落在身上,淋湿了心情。也给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冬的寒冷与肃煞。

25、两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为好。一味地温馨,试图去抹去一切不和的谐音,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26、偶尔,夜不能寐时,翻开记忆的碎片,读着曾经的温馨,然后坐在无人的角落,哽咽着喉咙,湿润着眼眶,抑或长叹一声,曾牵手走过的画面,曾拥抱温暖的悸动,已随时光悠悠,随记忆远逝。人生要有目标,而不能只有目的。目标是人生的希望,没有它,人生就会陷入迷茫和困惑。

27、在我不属于自己的时候,我渴望朋友的温馨,而这个时候,最简单最实效的办法就是听音乐,此刻音乐就象一股清凉的泉水,淌入我的心灵深处,给我一个宁静灿烂的天空。我在痴凝之际忘却一切,犹如一朵被蓝天拥吻的悠悠白云,一任思绪的轨迹随那音乐的荡涤,把自己心灵孤独的希翼。?

28、顺着记忆,我只需前行,有些温馨就会不知不觉落到指尖,把我孤独而呆板的文字染香,令我惊喜。真不知道那些美好的词语怎么就一下子冒出来,把我多情的心思装扮得更可爱。恰似一朵花,开在篱笆木桩上,害羞又张扬。

29、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感情的事常常说不明白,不是不想爱,不是不去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争取,有一种爱叫放弃,如果很爱只要有一点希望在一起,你都要努力争取,因为错过就是一辈子。如果很爱却让大家都痛苦,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给对方一个空间。

30、幸福就是千里奔袭后,远远地看见家中那一团温馨的灯火;就是千里归家看到爸妈的第一个瞬间;就是午后,躺在阳台的睡椅上晒着太阳,看着妈妈微笑地忙活年夜饭;幸福就是外面刮着北风,可以和爸妈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饭菜;幸福是看到爸妈挂在脸上的笑容;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或喧闹,或平淡。

31、游一游,让自然荡涤你的心胸;读一读,让文字温馨你的沉静;养一养,让清闲调理你的疲惫;放一放,让琐事跳出你的脑海。乐一乐,让笑语缠住你的心窝;唱一唱,让歌声表达你的回忆;让一让,让狭路留住你的宽容;说一说,让知己解开你的疑惑;望一望,让远方捎来你的希望。

32、人生总有许多偶然和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人生又有许多意外和错过,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33、如果你是一朵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色;如果你是一片树叶,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阴;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

34、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当然好的前提是——彼此思念。否则,单相思是一种哀愁,只被别人思念是一种负担。

35、母爱就像一把大伞,在急风骤雨中为儿女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母爱就像一把扇子,在烈日炎炎下为儿女扇起一阵凉爽的清风;母爱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大海中为儿女照着一束指引的光芒。

36、"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会相信有一种人一认识就觉得温馨。假如人生不曾相遇,不曾想过牵挂一个人。假如人生不曾相遇,就不知道自己喜欢收集你的喜怒哀乐。我们是颠沛旅途上偶然结识的路人,因为灵魂某处的相似。牵了手彼此微笑。如果世界上有两条可以相交的平行线,那能不能通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37、幸福,这是多么温馨而美丽的字眼,改变心态,就是改变人生。小时候,幸福很简单,一件新衣服,一个好玩具,一块棒棒糖;长大了,简单很幸福,一杯茶,一本书,一米阳光。

38、【安慰自己的10句温馨话】1、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3、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4、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5、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6、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7、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8、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9、不必一味讨好别人;10、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39、有了牵挂,亲情就多了一份温馨;有了牵挂,友情就多了一种幸福;有了牵挂,爱情就多了一缕相思。牵挂别人是甜蜜的,被人牵挂则是世上最美妙的幸福。亲友问候,让你从不孤单;朋友祝福,让你信心倍增;爱人的思念,让你的心灵充满阳光。知道吗,我是你最甜蜜的负担,你是我最温柔的牵挂。

40、为人不比名利,自尊自爱就好。房子不比宽窄,住得温馨就好。车子不比有无,一路平安就好。票子不比多少,够花够用就好。吃穿不比贵贱,身体健康就好。日子不比贫富,活得开心就好。朋友不比高低,相互真诚就好。相貌不比美丑,心态平衡就好。做事不比圆滑,问心无愧就好。

41、家,多么亲切温馨的字眼,家给我们温暖,给我们遮风挡雨,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在人生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我是一叶浮萍,家就是大海中的港湾,无论漂得多远,总会找到归宿。

42、一直以来都觉得,拥抱,较之亲吻更加真实、温馨,那个可以让你依靠的胸膛一定是很温暖的,肩膀也一定很坚实。不然为什么大家在伤心哭泣的时候,总想找个肩膀来依靠呢。-拥抱的时候,内心会溢满一种叫甜蜜的情愫,拥抱的感觉是真实和安全的,因为拥抱是有温度的,拥抱是有声音的……

43、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事物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可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成毫无美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