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药学专业本科论文

药学专业本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8: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药学专业本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药学专业本科论文

第1篇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及规范 

下载WORD版:沈阳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及规范

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和装订,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学生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格式,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一、毕业论文的写作结构

学生毕业论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l、封面;2、摘要3、目录;4、引言;5、正文;6、结论;7、参考文献;8、附录等几个部分。

二、毕业论文内容的要求及规范

(一)封面

封面包括系、专业、毕业时间、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题目用宋体三号,居中;专业、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用宋体三号,居中。封面由学院统一印制,统一装订。

(二)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一般不少于300字。关键词,每份毕业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包括中文关键词和英文关键词。“摘要”二字用黑体小三号,字间空两格,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四号,加粗。

(三)目录

目录包括论文正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章节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其组成部分的标题。“目录”二字用黑体三号,字间空两格,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用宋体小四号。

(四)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正文一般包括引言(绪论)、正文主体两部分。正文的第一段为 引言,“引言”二字用黑体三号,字间空两格,居中,加粗,正文一律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标题格式规定如下:

1、第一层次标题居中,上下各空一行,用黑体,小三号。

2、第二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宋体加粗,小四号占一行。

3、第三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宋体,小四号占一行。

(五)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也可以提出建议、设想等。“结论”二字用黑体小三号,字间空两格,居中,加粗。

(六)参考文献

第2篇

要做好毕业实习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包括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及系、督导老师职责明确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由学生处、教务处、二级院系相关领导组成的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委员会,分别制定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由教务处提出实习目标的指标,学生处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由二级院系负责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沟通工作,对实习基地的技术水平和老师进行考察,了解情况,改善关系,交流学术,沟通思想,合理分工,组成统一协调、职责明确、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保证在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保证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要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近几年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药学系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药学专业实习手册》、《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中,对毕业实习时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规定。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中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在《药学专业实习手册》中对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和要求、请假制度等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3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所在的实习基地密切相关。我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刚开始的几年内,实习基地以省内外的药检所为主,实习内容主要为药品检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省内的地市级药检所,在实习期间,检验任务少,学生实际参与动手的机会少,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主的实习基地,并与20余家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国内知名的药品研发公司,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门类齐全;同时拥有一批学历较高,科研经验丰富,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教师,具有较好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4抓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学生实习的兼职带教老师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有实习老师带教,而且要求每位老师的带教学生不能超过5人,以保证带教效果;带教老师至少要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善于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掌握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了解、熟悉有关资料,并作好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和答疑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兼职老师聘任制度,兼职老师根据其相应职称,由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并发给聘书,聘期为3年,学院现在共聘任兼职教师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根据兼职老师带教情况,按照25%的比例每年评选先进带教老师,对先进带教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提高实习质量和积累带教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

5.1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在各实习基地的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基地科研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均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实习成本较高,不同的实习单位提供的生活条件不同,因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家庭经济状况、实习基地生活条件等因素,开展细致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合理分配。在学生分配完成后,要在系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一次学生实习的动员会议,对学生实习进行引导和教育,说明实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重点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以减少失误,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5.2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一段时间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院、系领导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专业教师要了解这个实习基地的实习安排、内容、进度以及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征求实习基地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汇报会,要求各实习小组写出总结,和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改进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

5.3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无障碍沟通渠道。为及时掌握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活、实习情况,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管理,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即学校辅导员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实习小组组长与辅导老师的信息沟通机制。由各实习基地小组长每周定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包括学生课题进展、实习考勤执行、请假情况等。由于每年3~4月份正是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的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考研调剂、参加复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时间的保证;同时,由于有的学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也会提前参加一些工作面试,甚至要求提前进入试用阶段。面对这些不同的问题,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及时联系,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原则上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实习课题的顺利完成,不允许提前参加工作。外出参加研究生复试和调剂一定要提前和带教老师及学校辅导员写出书面请假条或者电话请假,请假期间要随时与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信息畅通。

第3篇

1.1多方式自主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院于2013年制订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药学师承工作管理办法》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奖励办法》。办法实施以来,充分调动了导师们带教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踊跃,获批第二课堂项目77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59项。导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包括临床见习带教、课堂病案讨论、毕业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指导等教学活动,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训练和强化了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中医药专业理论内涵的认识和学术体系的领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体会,2008—2014年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科生导师制和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学论文32篇,指导中医药专业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

1.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效果显著通过9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度大学英语4、6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6.2%和53.2%;近3年学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平均比率为49.4%,其中中医学专业为54.4%,中药学专业为44.4%。学院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7%以上。《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显示,近3年,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绩平均通过率为9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达24.9%之多。

1.3完善评价体系,学生对导师制评价积极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效表现复杂,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从激励调动导师们的积极性出发,全面系统地反映导师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我院在曾凡东[4]构建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学院中医、中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量表。2014年年初,我院组织262名不同年级的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对导师的导学工作进行评价。在学生反馈意见中,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总体持肯定态度,平均得分为94.92分,得分≥90分占92.1%。对于导师工作方法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选项,总体平均分为4.72分(满分为5分),其中,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平均分为4.66分;定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计划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平均分为4.77分;采取集体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平均分为4.8分;能采用多种形式启发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平均分为4.65分。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导师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持肯定态度,同时希望导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机会。在学院每学期举办的导师制师生座谈会上,学生们反馈的问题也是主要集中在学习计划的个性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尚存不足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成效显著。但是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1管理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我院虽然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和工作指南,但对导师制工作的执行情况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现行的奖励办法也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2.2缺乏个性化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导师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制订的学习计划个性化还不是很强,专业特色不突出,个别导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充分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3学生对导师制工作参与不够导师由于平时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联系学生,而有些学生又缺乏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以致学生在导师制工作中受益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建立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师制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实施方案,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3.1继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理由学院全程统管,成立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院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修订和完善导师制细则来规范导师制工作,定期对导师制师生双方进行考核、评价并组织交流、座谈等;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导师的遴选、指导和监督工作,定期召开导师小组会议,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不断提高导学水平。学院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机制,调动本科生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在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评价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量化,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纳入到日常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考核教师教书育人效果、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岗位聘任、评优时占有一定的权重。评价过程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系管理机构的评价等。严格执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奖励办法》,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

3.2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在导师制工作手册中进一步细化导师的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导师应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教授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关心学习过程和效果,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有余力并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并向其介绍学术研究动态,培养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可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介绍硕士研究生考试等内容。指导方式可多样化,主要结合导师自己所在学科及其专业优势或特长,制订出具体的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可集中指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可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个别指导;或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跟师出诊、野外认药、参观药材市场、举办或参加讲座和小组讨论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各导师小组间也应建立联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间可以通过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共同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3全面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4年,学校组织修订了本科生课程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介绍,将课堂学习和导师课后辅导相结合,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注重过程学习和形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学院需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 本科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14-02

在探讨我国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之前,先回顾国内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发展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

一、国内外GMP简介

制药工业起源于18世纪末,随着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同时药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1935年发现磺胺类药物后,一家公司将二甘醇用于口服的磺胺醑剂中,导致107人死亡,其中多数为儿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沙利度胺事件引起全世界对用药安全的高度关注。此后有关药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仍大量出现。正是基于保护消费者,严格控制药品生产过程,保证药品质量,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订GMP,并于1963年由美国国会第一次颁布实施。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WHO向其成员国推荐GMP,并确定其为WHO的法规之一。此后世界各国陆续出台GMP,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兽药的GMP规范。

我国在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稿)》,1985年编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92年卫生部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修订,并以法令形式颁布实施,要求国内企业必须遵守。2001年出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2011年3月1日,经过大幅修订的新版GMP颁布实施。

二、早期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立

按照GMP规范设计并建造制药车间、厂房,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工程设计人员要求非常高。原有的化工设计者由于缺乏药品生产的专业知识,如洁净车间的设计,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控制等,而难以胜任。[1]因此,1995年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设立第一个制药工程专业,为研究生教育。此后美国、英国等其他大学也相继设立制药工程专业。早期的制药工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1998年,加州大学Fullerton分校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设立第一个本科制药工程专业。[2]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药工业快速发展,但行业标准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不一,为配合我国制药工业的调整,适应制药行业在GMP下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中增设制药工程专业,同时取消了一批与制药相关的专业名称,包括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微生物制药等。

三、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设立到现在已经过了14个年头,各学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

制药工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课程授课内容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近年来围绕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专业英语》等十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改革发表了大量文章。除了授课内容进行优化之外,也有对一些课程进行优化和组合,比如有些学校开设《微生物与发酵》《生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与分析》等。此外也有一些新课出现,如《制药工程导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等。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本科生培养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困难比较大

随着GMP的实施,尤其是GMP(2010版)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以往制药及相关企业为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提供各种参观和实习的机会,现在逐渐成为一种奢求。许多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都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有些院校按照GMP要求建造中试车间,甚至是生产车间。

(三)课程体系构建上问题多,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制药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既涉及化工与制药的工程设计、制药过程中的工程技术,也包含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分离、工艺、制剂、设备、分析、质检等,按照我国药品分类,又包括生物制品、化学药和中药。除专业课程外,公共课程的门数和深度要求也很高,如数学、化学、经济学、计算机、CAD辅助设计等,学分普遍达到80分以上。所以,纵观全国各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一般在190分以上,学生毕业实际所修学分普遍在200学分左右,低于180学分的寥寥无几。早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除了一些老牌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下只设置一个方向,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下设置2~3方向,如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等,通过分流缓解课程设置难、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3-5]

(四)各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各有侧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到底应当怎么做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从能力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专才教育到通才教育,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公共课方面,哲学、心理学等课程早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课程,是国内许多专业的素质拓展课;我校许多一线教师反映应当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语文课,相对的,像英语、政治等一些课程的学时应当相对调整。近日走访了修正集团通化产业基地和东宝药业,反馈出来的信息是,企业招聘时需要学生在某一方面突出,然后选择性地针对一些员工进行培养。换句话说,毕业生到企业要经过一个从专才到通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本科生接受的通识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展现出来。

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界定不明,作为工科专业,它的专业基础课程到底是工程课程,还是药学课程?如果是药学课程,那与药学专业有何区别?进一步,是化学药、中药,还是生物药?当下确实是到了创新教育时期,理应深思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

1998年教育部一刀切,取消十多个老专业名称,统一名称改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制药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从研发到工程设计,到生产,到管理,到销售,面面俱到,这让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无所适从。既不能违背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又要满足制药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矛盾重重。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再一味追求高大全,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层面确立自己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四、浅析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设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初制药相关专业调整时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日益展现出来。随着GMP(2010版)的颁布实施,和2015年12月31日全部制药企业均需通过新版GMP认证这一大限的临近,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2008年全国制药工程教育委员会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和业务要求分别为,培养目标: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无论是生产、研发、还是管理,这都需经四年制本科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让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四年时间里达到上述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业务要求: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毒理学、药理学、制药工艺学和制药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面面俱到的培养模式,能否让本科生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实在是值得商榷。

目前全国近两百所高校设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在1998年专业调整,以及此后大批高校设置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时,多数学校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应该去做什么,没有达成一个明确的共识。许多制药工程专业在设置之初,就是换个名。一些制药工程专业是仿照其他兄弟院校的情况,进行培养方案制订。从1998年到2012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制药工程”为关键词,在篇名检索中,检索到与制药工程相关的论文,30%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有关。除了少数学校确立明确的目标外,多数情况还是中药、化药、生物药大杂烩,工程设计与工程技术,以及研发、生产、质检等一锅端。正是这些少数明确其本科生培养方向,放弃高大全培养模式的学校,在众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其学校网站上介绍:全国第一,其特点就是培养方案围绕制药工程设计和制药工程中关键技术进行设定。再如中国药科大学近年特别设置生物制药专业,围绕生物药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开展课程,凸显其生物制药的特点。还有江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其核心是围绕发酵工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制订培养方案,突出学校老牌专业的特色。上述三个专业均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高厅函(2011)40号,(2012)7号)。此外还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特别设置的中药制药专业,结合自身中医院校的特点,突出中药制药环节。再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就是围绕农药展开。2012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召开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研讨会,确立其生物制药方向。此外,许多地方院校采用订单式培养。这些兄弟院校的举措正是对这十多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到底应当怎么做的一个深度反思。

综上,制药工程应当是与一些相关专业互补的,而不是笼统放在一起。制药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应当相互配合,各有特点,并且特色突出。有选择性地适当恢复几个专业应当是现在比较合适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光荣,元英进,蒋建兰,李霞.美国制药工程教育一瞥[J].药学教育,2005,21(1):56-58.

[2]徐明丽,赵光荣,白鹏,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39.

第5篇

当前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医药行业加速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科技高投入下强化专利保护的严峻现实,医药工业需要进行从仿制到创新的战略转移,需要强化工业化生产过程,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等药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深化改革,拓宽药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办学的力量和积极性。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为唯一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第一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在修第一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第一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最好相结合。第一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实验中心 管理模式 综合实践能力

我校园艺学院中药材科学系始建于1985年,是部属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方向唯一的一个新兴特色专业,是一个跨越农学和中药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中药材相关专业的科技指导和中药研发与营销高级专业人才[1]。我校中药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3年,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作为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特别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学校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和共享,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对21世纪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起着重要作用[3]。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历来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加强基本动手能力和强化基础的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4]。笔者将实验中心成立前后仪器设备的变化以及中心目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中心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组成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主要由4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组成,即中药鉴定实验室与中药炮制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与中药制剂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与药用真菌栽培实验室、药用植物育种实验室与GAP研究室和中药实验准备室,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中心教师负责,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与各项相关工作。教学中心实验员主要承担中心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协助教师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与各类专业实习任务。

2 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成立前,中药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均由系主任承担,实验室的具体事务主要由一名实验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人数较少时能很好地运行。但是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后,实验室面积增加的同时功能实验室也有所增加,若再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实验的需求。为此,经中药系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实验中心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心主任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则由教师直接进行管理运行。实验中心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外,学生可进入实验中心开展相关实验实习任务。学生先与指导教师协商后向实验员提出申请,然后依次请指导教师、实验室负责教师签字,最后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签字同意交实验员备案,实验员负责学生实验室使用与相关仪器设备的借用工作。

图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3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仪器设备对比分析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药学的发展极为迅速,自1985年成立本专业以来,历经了专科向本科的发展,学位从农学学士向理学学士的转变,到目前具有医学硕士点和农学博士点的规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正是由于中药专业的迅速发展,2003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自此学校逐年拨发经费用以加强中心建设。中心实验室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100平方米扩展到近400平方米,为原来实验室面积的4倍,实验室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建设实验中心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使目前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能够承担中药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并承担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论文的相关实验。

从1985年建立本专业至2002年实验中心成立之前,购置了1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8.33万元,2003~2007年的5年间共投入30.18万元,添置45套设备,2008~2012年的5年间总投入135.5万元,购置了88套设备。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校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用于购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例如2003~2004年购置了20台XTB-1生物显微镜,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植物种子学等课程的相关实验,2003年购置的TOP单冲压片机,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制剂实验与制剂综合实习,2005年与2006年购置的756CRT紫外分光光度计和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用于中药材的质量分析。2007年2个功能实验室各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获得教育部仪器修购计划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添置了部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如用于药用植物光合参数测定的光合仪,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显微镜等,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条件得到了改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学校又投入10万元,用于改善校内实习基地―中药调剂实验室,使学生的校内实习能更为顺利的开展。

4 实验中心的开放管理

实验中心实行以学院为主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与部分药学类实验中心的管理体制相似[5]。不同的是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一名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责任人,具体负责该实验室的使用及安全管理,负责学生进出实验室的审批,并为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服务;实验员负责中心各功能实验室相关实验的准备、仪器设备管理、日常维护与报修等。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对中药系全体学生开放,开放的内容主要有: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验、SRT项目、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实验。开放内容还包括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的程序:由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审批后由相关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再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审批,最后将申请交给专职实验员,由实验员安排实验室、仪器使用的相关内容。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后需由学生本人、实验员与指导教师共同检查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如此的管理既利于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责任心。

5 实验中心开放管理的效果

实验中心在开放管理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6],2003年至今,中心已承担了本科生科研训练SRT项目近50项,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4项,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国家创新项目与SRT项目,经历了从课题申请到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的实验的过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学生完成的SRT项目已整理发表了近20篇文章。此外中药学专业本科四年级

毕业生多数通过实验中心的4个功能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实验。

实验中心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本专业研究生的部分实验。研究生首先向其导师申请,再向实验中心申请进入实验室完成其科研任务。

6 开放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实验中心在开放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进入实验中心的大部分学生,均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能对其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负责。但是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实验中不能认真地对待实验中的问题,出现马虎了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心。(2)仪器设备使用的问题。个别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造成仪器的损伤,由此必须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

实验中心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在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向全体中药专业的学生开放,为更好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7],中心的开放与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提出了利于中心管理的建议:(1)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安全是实验中心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在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加强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对责任心差的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3)定期开展仪器设备使用培训。面向中药学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提高实验过程得安全性和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与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康才,吴健,陈暄,唐晓清.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1-12.

[2]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54-257.

[3]陈大鹏.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3):70-72.

[4]张楠,关怀,王地,赵晖.关于中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的调研[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76-178.

[5]徐珍霞,钟玲,龚莉桂.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11-112,115.

第7篇

关键词:海洋药物学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药物学是应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技术从海洋生物中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学科,是新药开发的一个新的领域[1]。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生活着约40万种生物,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并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和功能的物质,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海洋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担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实用性的综合型海洋药物专业人才的任务,开展应用型海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海洋药物学专业是新兴的学科,海洋药学本科教育是海洋药物学科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石,是海洋药物学事业发展的航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教育教学载体。

海洋药物学课程设置要遵循追踪学科前沿研究,符合应用需求,并具有个性化特色。过去,由于教学投资不足,教学实践课、科学研究实践的教学数量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学教育实践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掌握海洋药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共性与自己的特色之间的平衡,掌握传统课程、传统理论与海洋药物学新的发展成果之间的平衡,掌握国家、社会得现实需求的课程与海洋药物学未来发展而超前引导的课程之间的平衡,掌握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与应用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平衡。

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通过不同学科的有机组合,构建新型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2]。20世纪以来,交叉学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纷纷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结构,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层次上的种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态。海洋的这一基本属性客观地决定了海洋研究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特征。

2.全面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药学本科生导师遴选制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学生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和学术品格的设计者和构建者,也是学生工作的指导者与监控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3]。

3.营造“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氛围,提供创新成果产出的平台

科研素质,是在个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品质,它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等很多内涵。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4]。为此,在学生培养中从三个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第一,推行“三多三动”教育措施。三多:多听多看多思想。在培养中要学生多听学术报告、科技讲座;多看海洋药物科学研究论文、多看科普知识。三动:动手动脚动嘴巴。在实验中要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设立专项基金。学校拨出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一部分作为项目培育和科研基金,另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制定“本科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有成果的项目得到学校的奖励。激励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调动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为此能够多出成果、多出成绩。第三,注重“由点及面”的培育。在课题组中以优秀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教育引导其他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整个课题组或学校的学风建设。

4.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培养,提高海洋药学本科生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海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端海洋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加强学生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氛围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5.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6]。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有优势,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产业部门在产品研制和市场开发方面有经验,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聚合三者的优势,使创新成果的价值及时得到市场的检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7]。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能有效整合教育、科研和企业资源,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世界各国凭科技实力在海洋上激烈竞争的世纪,海洋生物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大批高素质海洋药物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海洋药物人才,应对国内外日趋复杂和激烈的竞争,仍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为海洋药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索出更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易杨华,焦炳华.现代海洋药物学.科学出版社,2006.

[2]南春容.医学院校中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3]王燕,温红,张学农.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4):14-16.

[4]冯志华,徐军田,张兵之,等.浅谈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69.

[5]张燕,王文全,刘长利,等.中药资源专业研究生Seminar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4):39-40.

第8篇

关键词:新医科;人才培养方案;药学

1引言

新医科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是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设置于1978年,是新疆历史最悠久的药学专业。药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创新创业示范专业,是疆内唯一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药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单位,药学一级学科是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高原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级。

2现状与问题

2.1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药学专业开设了必修课程34门(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程10门,共计44门,其中28门课程开设了实验课程,同时大学有60余门选修课供学生们选择[2.3]。系列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本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五大系列课程来实现,即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数学、物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化学基础课程体系,药学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2.2存在问题

2.2.1实验实践课程占比较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教学的时间多于实验实践。在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学习时间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医学建设背景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会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会阻碍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想法,降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在教学中急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来提高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2.2.2选修课程占比过低目前,我校选修课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选课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利于灵活的人才培养,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我校的新医学建设发展[4]。

2.2.3缺少创新创业训练的课程在新医学建设的大环境下,教师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应增加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加强电信专业产学研结合,提高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修订方案的思路

3.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以培养视野开阔、药学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为目标,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精选教学内容,及时整合课程内容。

3.2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要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业评价中强化形成性评价,形成综合评价考核,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课堂讨论、测验、课程论文、设计方案、项目答辩等多种形式构成平时成绩并纳入总成绩。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评价中所占比例大于50%;总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使学生在认识、理解创新创业价值的前提下,感受创新创业的真谛,并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训练,真正投入到活动中。

4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

从课程体系设置入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让学生忙起来。第一,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第二,一入学就进入药剂科见习,实现“劳”的培养过程;第三,以培养主动学习型人才为目标,将多个药学学科有机联系起来[5.6]。

4.1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措施包括:学生入学前即完成先修课“药学导论”的自主学习;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波谱学”“色谱学”“质谱学”等分析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从“大学英语”中减下来的课时用于开设“药学英语”;调整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0.8左右。

4.2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从基础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综合素养、专业实训、科学思维等多层次、多环节设置实践环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需要,形成从自治区级、校级、院级、个人四个层面开展的,暑期、周末、日常三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体系。增加GMP实训及药厂实习。现我校新疆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已建成GMP实训基地,后续将穿插安排药房实习、GMP实训和药厂实训实践活动,并增加学时和学分。

4.3模块化设计专业选修课

丰富专业选修课,如在药效学研究模块开设药理学毒理学,在药学质量标准研究模块开设药物分析、质谱、色谱等,在中试生产模块开设GMP课程。这样既使学生能够按照兴趣选课,又增加了各课程的竞争力度,提高了课程质量,从而提高被选率。选修课的比例应提高到10%左右。

4.4增设研讨课

以培养主动学习型人才为目标,借助于新药研发的思路,将多个药学分支学科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增设“药学专业知识研讨课”,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基调,精选研讨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技术及新药进展,进行创造性学习,再进行PPT汇报,从而有利于构建大药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5增加一体化实验课程

在药学实验中,以新药研发程序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设计型实验,开设以新药研发为主的药物制备与评价一体化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研究实验技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术能力。这为综合型和创新型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也为培养“一带一路”倡议紧缺的新药研发人员奠定了基础。

5为保障新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2)构建多渠道、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教学反馈闭环体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用人单位走访和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价等,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效果、后续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等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3)从专业软硬件建设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施与基地同质化建设,从教学地位、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育实施与管理、教学改革与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基地同质化建设。各实习基地的单位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应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6思考与总结

当前药学专业已经开始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提高首期课程比例、提高实验实习课程比例、模块化选修课程、增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等一系列手段,我校药学专业积极适应新医学建设的要求,不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科学创新,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能表,石定芳.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贯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2):1-5.

[2]新疆医科大学药学培养方案[Z].2017,2019.

[3]马国芳,迪里胡玛阿不力米提,铁梅,等.新疆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对比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8(4):64-67.

[4]林宏,周传璘.新工科背景下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探索——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3):64-68.

[5]苏明明,杨华靖,沈毅,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9(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