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1 04:1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第1篇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提升的核心动力,笔者通过医院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建立博士培养专项资助项目构建及实践,提出具体实践的创新举措,提升青年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核心竞争力 专项资助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53

我院是天津市卫生局直属最大的医疗机构,是天津市医学中心之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 600余人,高级职称37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3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名,天津市政府授衔医学专家4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613人,硕士以上占70%。医院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规划目标:立足于天津市医学中心,建成设施完善、管理现代、学科一流的辐射北方并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医学中心[1],建立和打造一支梯队完善、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国内及天津市领先水平的学科的人才队伍,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保障创新型医院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医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构建和完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案、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实施方案。

1医院博士培养专项资助项目的建立

1.1实施背景

近年,医院实际工作中,对于中青年人才的缺乏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于科室和完全个人自由发展,随意性和主观性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青年人才(特别是新招聘博士研究生)成长缓慢,潜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无法达到预期培养目标,中青年人才队伍中缺乏拔尖人才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医院每年引进新毕业博士研究生15~20名,这部分人是医院中青年人才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较大的培养潜质,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事业心;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对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提出专业发展规划和设想,有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有探索医学科学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精神,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进取。

鉴于上述原因,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近10年人才培养整体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充分调研中青年人才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着重提出了针对新招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构建实施,建立医院博士培养专项资助项目,规范医院青年人才培养。

1.2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型人力资源[2]是医院学科建设的战略性资源,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博士培养专项资助项目着眼于新引进博士研究生,旨在通过系统规范化的培养,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其具备成为医院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潜力,为学科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厚度和水平。

1.3培养模式建立

培养项目实施实行周期管理[3],2~3年为一培养期,根据项目前期考核情况,对培养个体设立2~3年的培养周期。

建立院、科两级培养管理模式:一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培养过程的指导、监管和考核,人才培养成果作为人力资源部门业绩考核重要指标;二是明确临床科室科主任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第一责任人,综合考虑学科建设及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指导培养对象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并为其选择合适的临床技能培养导师,协助其制定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成果作为科室主任的聘期考核重要业绩指标。

1.4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1.4.1项目培养立足于临床和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临床工作能力培养,根据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制定和完成住院医师轮转学习计划,安排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主任医师作为临床能力培养导师,对其进行“手把手”培养,强化期临床技能培养,使其具备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临床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二是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结合本人专业学习及所在学科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基础研究,申报医院博士培养基金资助,医院聘请具有较强科研工作能力的导师进行指导,旨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着力加强其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培养,每年安排参加一次高水平国内外本学科学术会议,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展其专业视野和知识先进性。

1.4.2设置理论培训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的设置在广泛征集各类专家、科室主任、新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意见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固定每月一次,采取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内容涵盖医学知识前沿、相关法律、科研课题申请、人文科学等方面,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提升其理论知识容量、综合素养及临床业务水平,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和主治医师资格。

2.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具体实践措施与认识

2.1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2.1.1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担任人才工作小组组长,聘请在医院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为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承担日常事务及具体工作,财务处、科技处、总务处及其他职能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协调和落实。主要负责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监测评估及人才引进、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具体实施,积极推进医院人才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2.1.2设立培养专项“种子”基金[4]

医院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种子”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参加各类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交流,资助自选课题的启动资金等。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审批、使用管理,依据上一年度资金使用情况及本年度的人才培养规划,申报人才培养专项“种子”基金;财务物价处负责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核拨及资金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每年年初向院长办公会汇报上一年度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并制定本年度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着力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针对入围项目资助人员,建立个人专款账户,医院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资金划转。

2.1.3加强考核监管培养期内实施年度考核与培养期满考核,医院人力资源部负责考核的组织安排实施,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及人事处、医务处、财务处部门负责人为组成考核小组,科室主任列席旁听,实施公开述职考核。由本人进行年度或期满工作述职,专家提问答辩并进行点评,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建立明确的激励和退出机制,培养期期满,考核合格人员优先推荐纳入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推荐申报天津市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对于培养期内取得突出成绩人员(如对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依据影响因子),予以奖励;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进行资金匹配;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视情况责令退出,严重者解除聘用合同。

2.2建立导师培养制度

当前,医院对于年青人才培养多局限于上级临床医师带教模式,缺乏系统的培养,我们在入围培养专项资助项目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创新性的学习和引进高等院校的多导师培养制度[5],针对培养对象,聘请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和专职基础研究专家作为培养导师,与培养对象及单位签订培养合同,保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提升,培养其进行临床研究的创新性思维。每年定期安排培养对象前往导师所在学科单位工作一定时间,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组织学术沙龙,定期聘请导师和老专家来院教学,与中青年医师进行交流会,用老专家的经验帮助中青年医师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

2.3搭建公共学术交流平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医院网络学术沙龙[6]和交流群,为青年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自由交流平台,可以即时就一些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问题、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定期选择热点问题,在群内展开讨论,逐步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引进高校“英语角”模式,固定时间组织创新学术论坛,由每位培养对象选择一个国内外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如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奖者研究成果、国内外重大医学成果等,展开现场讨论,聘请相关专家现场进行指导和点评。

自2011年医院博士生专项培养资助项目正式实施以来,已有三批次共计25人入选培养项目。首批入选8人中全部完成培养目标,均受聘为专业主治医师,临床工作水平达到较大提高,成为临床经治医师组的骨干力量;科研工作水平也获得较大提升,目前承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项,天津市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项目1项。

参考文献

[1]刘水文.对创建研究型医院的认识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6):456-457.

[2]高燕,谭群鸣.论医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5):826-827.

[3]刘忠奇.广州市卫生局优秀科技人才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3,13(2):113-114.

[4]李凤如,沈颖.从人力资源管理谈医院人才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97-798.

第2篇

王敏是一个就读于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由于兴趣的转变想要报考清华大学资本投资系的研究生,然而地域和学科间的差异成了最让她头疼的问题,历年报考的分数线是多少?资本投资系的专业课采用什么教材?授课向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在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学教育)旗下的海文考研学习中心中发生,与常规考研辅导中介仅仅提供课程补习的方式相比,万学教育不仅提供常规的重点是什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分散了王敏紧张的复习时间和备战精力,就在这时,王敏通过“海文考研”学习中心的相关协同部门及时与其在清华大学投资系的专业咨询师进行了沟通,获得了实时的相关信息,推动她各个复习阶段的辅导课程,还能够为每一位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制定全程复习计划,并进行全程监控和调整。通过完整的数字建模体系对每一个学员进行能力测试之后,万学教育将通过由2-3名教师和咨询师所组成的顾问团队为其制定学习方案,并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调配最恰当的学习资料和课程。“我们就像是一个厨房配菜师,根据客户不同的胃口配备不同的菜式。”万学教育董事长兼C E O奚春华表示。正是万学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体系吸引到了风险投资家的目光,并于2008年2月22日正式获得联想投资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千万美元的投资。

抢占制高点

2004年4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这就为风险投资介入其中敞开了大门。2006年新东方的上市成为了教育市场火热的引爆点,而2007年巨人教育、安博教育、新世界教育、华育国际陆续获得动辄几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据统计,仅2007年教育领域中披露的投资案例就达13起,投资金额高达1.67亿美元,而万学教育的融资则延续了教育领域的投资热潮。

纵观教育培训领域中获得风险投资的教育机构,学大教育经过了6年的修炼,巨人教育度过了7年的漫长时间,中华学习网从创建到获得投资历时1 0年,而被称为行业引爆点的新东方为了在纳斯达克上市整整用了13年之久,相形之下,万学教育在创建49天就获得了天使投资,两年之内又获得了国内两大投资机构千万级美元的投资,不禁令人刮目相看。是什么原因使得万学教育能够如此得资本的青睐呢?奚春华的一句话道破了个中缘由。“从技术角度来讲,研究生考试之下包括高中、初中、小学所有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可以说这些教育阶段的知识内容都涵盖在了研究生考试的知识内容范围之内,万学教育如果可以整合处于行业制高点的考研培训领域,那么,在未来依此为基础发展其他领域的教育培训都是相当容易的。”

奚春华于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微软总部任职。万学教育总裁张锐在人大读博士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当时的考研机构――海文培训学校做兼职。 两个对教育有着同样热情的人相遇之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创建中国教育行业的一个优秀企业。

奚春华所带领的团队全部毕业于耶鲁、北大、清华、人大、南开等名校,这不仅仅是万学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资产。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谢娜表示:“万学教育的团队不仅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对教育行业的深刻理解、对教育技术有着透彻与前瞻性研究,而且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成熟的管理能力。”而一向以“人和事相匹配”作为投资要诀的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刘二海也相当满意万学教育的团队组合,“不论是这个团队所掌握的先进教育与服务技术、成熟的管理机制与能力,还是全国市场份额和渠道格局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为考生“配菜”

中国的消费市场一直是最令人期待的,餐饮、消费品、医疗,无一不是资本关注的重点。而教育培训领域也殊途同归,少儿教育、英语培训、I T培训、考研辅导,每一个细分领域中都有着大大小小数百家机构,常规考研辅导机构一般采用“两头牵线”的运作模式,一方面招收学生,另一方面聘请老师,实质上就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相比之下万学教育则将自己定位于针对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人群的教育内容和服务供应商,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在常规的大班授课中也包括基础班、强化班、点睛班、冲刺班、串讲班等系列性的阶段式课程,除此之外,万学教育还开办一种“高端产品”,考生不仅可以学到上述的普通课程,还会根据考生的实际能力来计划其余课程,为不同的用户搭配出不同的复习“套餐”。

“如果采用我们的高级辅导课程,我们则会为客户提供授课现场的V I P专座,除此之外,我们会根据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字建模体系测试出每个用户的能力,为其制定出专属的学习方案,包括用户需要投入学习的时间周期,每门课程需要复习多少知识点,需要练习多少习题。”在制定学习计划后,还会为用户进行定期的学习效果评估,评估之后根据用户新的学习程度修订原来的学习计划。“及时修订学习计划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的专业课已经复习到位了,那么用户通过修订学习计划就可以将复习重点转移到其他课程上。”奚春华表示,“另外,我们的高级辅导会为用户配备一台专属电脑和一个教师团队,用户可以在我们的辅导中心里进行小班授课,还可以使用我们庞大的数据库资料。”

研究生考试主要分为六大部分,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以及复试中的笔试及面试。2004年国家明文禁止了高等院校私自开设专业课辅导班,由于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中介模式的考研辅导机构只能够辅导前三门公共课程。“十年来,这个行业中另外三门课程的辅导产品全部都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张锐如是说。“每一个学校的专业课考过什么、由谁命题、什么题型,题量有多大我们一清二楚。”据介绍,万学教育现在已经将行业内2000多个侧重点都进行了通透的研究,伴随着资本的介入,万学教育将会把整个工程快速推进并完成全部课程的研究。除了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之外,万学教育的研发产品还包括帮助学员解决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焦躁、厌学情绪的心理驱动课程,范围涉及到用户关心的所有内容,甚至还会为用户提供不同阶段的营养和维生素摄入的相关建议并为其推荐最有效的锻炼方式。独特的课程设置在中国百家考研辅导机构中独树一帜。

分享250亿元的蛋糕

中国每年在1 月份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有100多万,除此之外参加每年5月和10月两季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咨询和辅导的也有100多万考生,整个大学以上学历辅导培训有250亿元的市场。据奚春华介绍,万学教育在中国所设教学点共计覆盖数百个地区级城市,在2007年下半年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考研培训市场排名第一,而培训人数超过了10万人次,其培训课程中70%领先同行其他机构,40%的课程具有垄断优势。据行业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平均利润在15%-30%左右,尽管万学教育一再表示不能够透露其销售额、盈利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的相关财务数据,但是内部人士透露万学教育的利润一定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据透露,万学教育23家直营分公司的建立所用的很大一部分费用“是盈利所得”。

通过联想投资的调查可以发现,万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投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市场上60%以上的产品都是由万学教育所独有的。这种优势反映在价格上,从万学教育高端培训的各种考研套餐价格来看,从8900元到上万元不等,特别是万元以上的V I P产品将会是未来的主打产品,而市场上普通机构的考研培训价格仅为单科500元,相当于万学教育最底端的产品价格。

第3篇

近年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院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办学与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与综合竞争能力。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院系间教授互访,聘请著名外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学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教学模式,优化我院课程设置,邀请外籍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院积极主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会议,给学院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舞台。学院还注重与海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保持互利合作的关系,建立了多个长期运行的联合实验室。

1基本认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要在21世纪成为研究型学院,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这个推动力。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则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学院必须要形成一股合力,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支队伍,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创造满意的内部环境和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构建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使国际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切实走入科研、教学、学生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主要思路

2.1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议和策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外著名大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推进和加强学院优势学科与他们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共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等,逐步构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核心网络。同时,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协助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政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院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针对优先发展的学科及方向,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作长、短期合作研究工作,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资讯。

2.2为人才培养服务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把国际知名专家“请进来”的策略,提供与世界大师和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营造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选派计算机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讲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经费使用提出参考建议。同时,争取在上海大学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藉此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物色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3为留学生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更多地关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依靠这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进一步促进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目的。

2.4为管理决策服务

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工作委员会从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管理决策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在不断完善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强学院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学院教师人人增强外事能力,承担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员会组织牵头,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密切跟踪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数据库,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大公司、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情况和信息,使得学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3主要工作

3.1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助力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结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实际开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学院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首先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突破。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国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共招收了国外留学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级进修生4人,普通进修生8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23个国家。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继续留在学院进一步深造,从本科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爱德,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资助继续在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院注重高水平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短期进修人员前来学习深造。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学院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向他们介绍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等,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设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在本科生层次开展海外实习计划。每年利用短学期和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境外实习。学生们前往美国休斯顿多个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实习基地学习后,纷纷反映海外的实习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国外大学教育和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价值、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能力。还有些优秀学生通过海外实习计划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该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机会。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计划。学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双方留学生交流互换计划。双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协助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计划至今已执行三年,效果良好,达到了拓展研究生学术思维的目的。今年学院又与日本会津大学签订了国际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该项目充分利用双方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进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筹措与美国田纳西大学(Knoxville)、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学院开展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项目。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引进国际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外先进的IT技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结合国内IT企业的现状,定制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们将继续开拓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3.2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积极鼓励并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学院高性能计算学科平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高性能计算与应用专家主讲,向大家展示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研讨吸引了学院乃至学校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前来,并多次入选为上海市的“东方讲坛”系列讲座。

学院积极与国际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与HP公司共同研发了 “自强3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该机曾在200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高校网格平台。该平台为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交流创造了合作环境,为解决前沿学科领域的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提供了机会。学院同美国SYBASE公司联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实验室”,来自SYBASE的专家定期与计算机学院师生研讨应用技术难题,在WEB数据库和XML数据管理研究、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广泛展开合作研究,推动了学院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学院还与安世亚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学-ANSYS联合实验室”以及“ANSYS软件上海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该合作项目将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为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十分重视与兼职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选择若干研究方向,探讨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曾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学计算机系李为民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戴兴德教授、新加坡国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刘子顺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专家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来校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带来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师生好评。学院还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项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双赢方向发展。目前担任我院兼职的海外教授有18人,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国际大公司。

近几年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多次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图灵奖得主N. Wirth教授, 美国SYBASE公司总裁程守宗先生等。通过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优秀人才提供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学院营造培养国际人才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来院作学术交流的知名教授越来越多,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层次也逐步提高。

学院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与海外高水平的大学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挑选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进修学习。该工作作为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些进修回国后的教师,在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勇挑重担,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4篇

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下属的22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截止2012年10月,我校已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2人。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与水平,关系到学校办学的声誉。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国家教委在1986年《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和农业部颁发的农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都提出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中期考核制度的要求。因此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理论知识学习、科研能力、教学工作、临床工作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评定,可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及学校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同时对导师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督促,为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好基础。

一、我校中期考核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排周密,成绩良好

我校对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的时间定为第四学期末,在中期考核前,研究生学院专门下达了考核文件,对考核的内容、形式等做了严格的要求;各二级学院能按照学院文件要求,认真开展考核工作,分别制定了中期考核方案;成立了考核小组和考核复审小组,对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临床技能操作、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较圆满地完成了考核任务。临床医学院针对中期考核制定了各二级学科点的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规定了临床能力要求和考核内容,并制定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基础医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科研课题的期中考核,重点检查跨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是否与授予学位相符,并对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保证课题能够按计划顺利完成。

(二)中期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跨学科招生存在隐患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由于我校尚有一些学科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如药学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导师是跨学科门类、跨一级学科招生,这种现象在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学科中尤为突出。从中期检查情况来看,这种跨专业招生对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隐患。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跨学科招生的导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很难对学生起到足够的指导作用;二是部分导师没有很好地履行导师职责;三是一些导师,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或对外合作项目,而无暇指导学生。另外,研究生三级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

2.过程管理,宽严不一

我们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阶段性检测时发现在整个考核组织工作中有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过程管理不严格,对考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基础管理不够,影响考核质量。不同学科命题的难度有差异,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的宽严不一。中期考核虽然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但中期考核结果未能拉开层次,未能使研究生经过中期考核后进行分流,未能真正将奖优汰劣的机制引入到培养过程中。

3.临床能力极待提高

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生源为调剂生,而且广西区外的研究生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有些研究生是跨专业报考我校的,由于各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造成我校研究生入学时的临床能力参差不一;在中期考核阶段,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存在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临床诊断知识、临床轮转时间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些研究生至今仍未能完成二级学科临床轮转和三级学科临床定点培训等工作,研究生临床能力彰显不足。

二、完善中期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对我校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按照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督导等方面不断完善中期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

(一)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有着主导地位,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是研究生培养中最关键的因素,导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术力量与水平,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要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按照我校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规定》严格审核导师资格,导师遴选包括导师年龄、学历知识结构、近三年科研情况及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数、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是否曾协助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人员情况等内容。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导师遴选更为严格,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和正高职称,具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及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尽量减少我校在研究生招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导师的培训。定期召开导师会议,对导师尤其是新增导师进行业务培训。要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制定遴选量化指标,重点对导师的基本素质、科研经费、现有学术成果、与著作、发明专利、获奖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情况进行评测。三是对导师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导师的科研经费、课题立项等情况,权衡研究生导师是否具备指导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导师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厅局级的科研课题,同时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出台政策扶持资助无课题的导师,特别是年轻导师,鼓励他们申报校级课题。对于培养条件良好,工作认真负责,既教书育人,又培养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导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能很好履行导师职责,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导师将被限制招生。

(二)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我校目前培养的是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参加科学研究,参与临床的医疗活动较少。然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生需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经过临床实践来积累知识。从目前我国的医学生

就业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医疗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因其侧重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与技能的培训而备受医院的青睐。相比之下,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面则相对狭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要重视和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延长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导师和教研室应该根据每一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各个专科轮转的时间。要从基本功的训练开始,研究生应亲身参与诊疗过程,应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对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应能独立进行初步的处理,使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要加强对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和临床思维的考核。一是要加大对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出科考核力度。按照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考核,相关学科的全体研究生在同一天由同一批专家进行考核,使考核真正分出优劣,也使临床轮转得到研究生应有的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临床能力培养质量。二是要不断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应在广泛征求临床专家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培养考核研究生的实际,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三是要制定多学科点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形成文件,规范管理。

(三)加强管理,强化督导指导,严格落实中期考核制度

我校于2010年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时,我校研究生学院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重点检查各学科的考核方案、考核人员组成、研究生临床轮转情况、研究生的考勤情况等方面,督促各二级学院将中期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我校要求各二级学院要规范考核管理,严格标准,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落实科室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研究生的考勤制度,使临床科室对研究生的培养予以重视,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使其认识到高超的临床医疗水平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缜密的临床思维之上。

三、结语

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已5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迄今为止,我们在临床能力中期考核方面所做的工作仅仅只是一种尝试,囿于主、客观的种种制约因素,还很不成熟。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总结完善,走出一条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之路,是我们今后将为之而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吉丽,刘军.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中期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12-114.

[2]周健,田宝鹏,张力伟.加强中期汇报考核,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638-639.

[3]杜振宗,宋剑非,夏学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华夏医学,2009,22(5):949-951.

[4]訾秀娟,杜晓红,铁剑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2009,31(5):706-707.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3]刘惠林.我国重点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第6篇

【关键词】肿瘤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日趋升高,目前已跃居至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1],严重威胁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公共卫生机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我国的卫生人才培养机构能够快速输出大量的精通肿瘤防治工作的专业医师用于解决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2]。可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是在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阶段并没有肿瘤学专业,仅作为选修课存在于本科教学的一个较短的阶段之中[3],而肿瘤学专业被放在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如何能使肿瘤学研究生快速而熟练地掌握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技能就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如何处理临床技能锻炼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中的关键之一[4],本文将探讨本团队在肿瘤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

1加强不同阶段间肿瘤学教学的连续性

早在19世纪90年代,欧洲的大多数医学教育学家就达成了在医学院校中开设肿瘤学课程的共识[5],但在我国的大多數医学院校中,在本科教育阶段并没有将肿瘤学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系统的授课,仅将其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初步了解,同时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肿瘤学教材,这就造成了本科生在毕业时对肿瘤学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其他多个学科知识的拼凑,例如,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无法对同一种肿瘤疾病从流行病学特征到基础发病机制再到临床诊治规范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认知,这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恶性肿瘤的威胁严重不符,使得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对恶性肿瘤的诊治“力不从心”,也使得刚入门槛的肿瘤学研究生“无所适从”。如何能够使刚入学的肿瘤学研究生快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成为打好基础的关键。笔者的经验是“提前介入”。首先,在选择考试教材时将目前比较权威的《现代肿瘤学》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使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对肿瘤学整体的知识构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某些关键知识点做到熟练掌握;其次,组织开展“临床实践暑期夏令营”活动,吸引更多的本科生体验肿瘤医生的临床诊治工作,激发本科生从事肿瘤诊治工作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开始相关知识的积累;第三,在研究生入学前的暑期为学生制定“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快速弥补相关知识的薄弱点,为入学后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对于肿瘤外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的初始阶段还应强化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任何外科手术的开展都离不开应用解剖学的支持,只有充分掌握了手术部位的基本组织解剖结构才能够保证外科手术安全顺利的实施,这一点对于肿瘤外科手术更为重要,因为恶性肿瘤细胞可以侵犯邻近的正常组织脏器,可能会造成正常解剖结构的明显变异,如果对正常情况下的解剖结构都不能了然于胸,在组织结构变异的情况下就更可能茫然失措,盲目的手术操作会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甚至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强化应用解剖学的教学对于肿瘤外科学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团队的经验如下:(1)所有的肿瘤外科专业研究生必须将《应用解剖学》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并且在学校考核合格的基础上,科室将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有资格参与手术操作。(2)手术实施过程中,由主刀医师进行现场讲解相关知识点,手术结束后由研究生绘制解剖结构示意图并由主刀医师给予点评纠正。此外,有学者采用了以器官为中心、解剖与手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2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临床诊治技能的基础,没有一个合理的诊治思路,“治病救人”就无从谈起。如何能够让研究生从原先对肿瘤学模糊不清的认识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就成为第二个关键问题。本团队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串联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乳腺癌,初学者既往对乳腺癌的了解多来源于多个学科,流行病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都会出现乳腺癌相关的知识点,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整合,从而无法对乳腺癌这一疾病形成整体化的诊治思路,而PBL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笔者会选择一个新入院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典型病例,让学生以“主治医师”的身份对该患者进行相关诊治方案的制定并说明制定该方案的依据,随后由该患者的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对其制定的诊治方案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由学生现场解答,最后由带教老师对学生在制定诊疗方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详细的纠正、解答并延伸相关的知识点及最新进展,使学生能够以问题为线索做到各知识点的系统整合,从而做到对单一疾病的整体认知,形成完整的临床思维能力,后期再通过对其他至少3名乳腺癌患者诊治方案的制定来巩固这种针对乳腺癌的临床思维模式。经过对30余名研究生培养效果的观察,证实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其他学者运用PBL模式也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中显著改善了教学质量[7,8]。

其次,在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规范化时代,正规的医疗机构在为肿瘤患者制定诊治方案时多遵循于国际通行的“NCCN(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指南”[9],而NCCN指南的依据来源于EBM证据,即以目前国际上公认证实某种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作为最佳的临床证据[10],使学生树立起“任何医疗行为和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客观最佳证据”这一正确的思维理念,使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为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不能仅依靠教科书或经验主义,必须查询最新最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不断更新的临床实践,整合每个患者对其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最终制定最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11]。此外,“精准医疗”模式也已经逐渐渗透入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中,应使学生对这些先进的治疗理念有所了解。

第三,定期召开全科教学Seminar。Seminar被称为讨论会,主要是指大学高年级学生或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特定专题进行讨论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学者认为在临床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Seminar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结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12]。因为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索,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以点带面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Seminar教学模式则是由带教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某一特定的专题,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这样就可以巩固PBL教学的成果并进一步在横向和纵向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两种教学模式均为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结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临床技能的锻炼

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增强肿瘤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经过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肿瘤专科医师能否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恶性肿瘤诊治压力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关注的重点。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现有医疗服务政策法规以及医患关系可能无法给予研究生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研究生的模拟临床训练,本单位的教学部有专用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配备有专业的用于诊断、内科、外科临床技能训练的仪器设备,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进行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学时并且由指定的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监督指导,使学生在接触患者前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训练其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只有正确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務的高尚情操,在内心做到视患者如亲人,在进行临床操作时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谨小慎微、周密细致[13]。此外,与肿瘤患者的沟通技巧有别于其他疾病的患者,对于一些敏感词的使用要特别注意,例如“癌症”、“肿瘤”、“转移”等。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医患关系的背景条件下,如果没有患者的理解与配合,研究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只能是一句空话。第三,鼓励学生定期参加科室组织的各类义诊活动,在义诊活动中可以接触到更为“原始”的患者,而不是由门诊医师初诊后收住入院的患者;在义诊活动中还可能遭遇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使研究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在义诊活动中还以接触到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通过与这些对象的交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沟通能力[14]。最后,应该建立科室层面的综合评估体系并由专人负责指导[15]。只有经过科室综合评估合格的研究生才有资格进行一些与患者身体有接触的医疗操作,并且在操作时必须由指定的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监督指导,做到“放手不放眼”。

此外,有学者采用了“三明治”教学模式也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技能[16]。所谓的“三明治”教学法也可称为“夹心面包”式教学法,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教师主要讲授难点重点及注意事项,学生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临床实践,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纠错。

4重视团队合作

首先,科室应建立起统一的疾病诊治标准和规范,做到“同病同治”,如果在不同医疗组间对同一种肿瘤疾病出现过于差异化的诊治模式,很容易会使初学者产生一种迷惑心理,难以建立起正确牢固的思维模式。其次,当学生在不同医疗组间轮转学习时,各组应指定专门的带教老师,各位带教老师间应做到有效沟通,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方案。第三,建立有效的规范培养及轮转体系,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轮转方案并在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科室指定专门的带教教师,相关科室轮转结束后由考核小组统一考核,包括理论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科室继续轮转学习,所有科室均轮转学习完毕方有资格申请毕业。这样使学生能够从诊断到治疗全面地掌握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医院中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仍然是以不同的治疗手段为基础进行学科划分的,例如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很少有以某一个肿瘤为基础的专业学科。这种体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科的纵向深入发展,但同时也使研究生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对肿瘤治疗同样重要的其他相关领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忽视了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17]。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临床型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场所主要是在医院中,因此这种分科治疗的模式不利于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MDT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随着肿瘤诊治技术和手段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飞跃,当今恶性肿瘤的治疗已成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的典范[18]。MDT是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病理特点,结合肿瘤分子生物学的行为,科学、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19]。MDT的有效开展需要多个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射治疗科、中医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教学时,应就某一个疾病(例如,乳腺癌)成立多学科联合教学组,充分培养学生对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最后,应在科室教学主任的主持下,带教老师共同参与制定科室层面的考核评估机制,只有准入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同样,只有临床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准许毕业,做到既对患者负责也对学生负责。

5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现途径

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青年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以谋求个体发展。其中,国内访学是比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

一、国内访问学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访学继续教育对于高校教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它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但就目前国内访问学者的情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推荐单位对国内访学的宣传不够

目前,国内访学事宜归属于单位的人事部门管理,其流程基本是各教学单位提交申报名单,然后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申请者就可以联系要访问的学校和导师。但事实上,人事部门很少对所选派的教师进行访学前的培训,使得被选教师对访学的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合理

推荐单位过于注重访学者的科研成果,只注重教师在访学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从立体的视角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将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明显地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职称挂钩。[2]这种只重眼前教师科研成果、轻视教师长远发展结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推荐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

推荐单位很少与接收单位沟通,不能及时了解访学者的动态情况。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机制落后,大部分接受访问学者的高校,有的制定了国内访问学者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但有的对访问学者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如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等。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3]

二、国内访问学者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对访学的正确定位

1对访学态度的正确定位

作为访问学者,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有清晰的认识,访学目的要纯正。在访学期间,有的教师想借访学的机会,处理平时耗时较长的私事;有的教师则想借访学机会,缓冲一下疲惫的身心,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也有少部分人想利用访学的机会实现个人的其他计划,如准备考研、考博,准备职称外语或计算机考试等。[4]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访问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作用。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如果访学思想不纯正,其访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因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在此期间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对访学目的的正确定位

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访学目的:一是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掌握。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资助高校教师访学的各项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访问学习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因而,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在专业学习上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当前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二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每个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作为访问学者应该对不同院校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比对研究,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三是参与专业实践。目前在高校的师资中,最缺少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它对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访问学者应该在访学期间重视专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职业素养。3对访学身份的正确定位因访问学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与所访院校的指导教师是同行,这就需要访问学者放下“教师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意见,与其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交流,如主动帮指导教师查找科研项目的资料、指导研究生撰写小论文等。同时,高校教师在访学前,只有在思想上和职业素养规划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会真正重视、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从而顺理成章地达到访学的目的,提高访问学习的效率。

(二)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及协作关系

访问学者不仅要将各方面情况向导师进行简单汇报,更重要的是要与导师之间就科研、教学、学术思想、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在申请访问学者资格之前,应该事先与接收单位的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让指导教师对自己有初步的了解。被接收之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访问学习计划表,与指导教师共同商榷其中内容的合理程度。这里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对选修课程的建议。通过与导师沟通后,导师根据访问学者的专业情况及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选择需要加强学习或了解的课程(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所学课程)。其二,对参与教学及科研的请求。访问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地表达自己参与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及学术活动的请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秩序和质量以及科研机密,不允许访问学者正式参与,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担任指导教师的助研或助教。其三,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建议。通过与导师进行沟通,可以让其对今后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特别是在科研、学术发展、教学方面,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有益。

2与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作为访问学者,要想在专业水平上得到提高,就要与导师经常沟通。既要体谅导师工作的繁忙与劳苦,又要找机会与之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学习、做项目,这样既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也可以与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互动。

3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际建设项目等活动

访问学者其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5]根据各接受单位的不同,有的要求访问学者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有的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只让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导师商量后,访问学者可根据导师的意见,来担任其助教,帮助导师查找备课资料或进行课前教具的准备等工作。这既和导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又学到了教学中的经验、方法。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可以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中。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会开阔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视野。能够参与指导教师的实际建设项目,对于访问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实践锻炼。不仅能够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丰富自己操作实际项目的经验。反过来,这些经验又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及其它活动

访问学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倾听指导教师的建议,参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可以认识学术圈内的知名学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广泛参加所访高校的学术活动。一般情况下,高校每周都有一些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包括专业的、相近专业的、非专业的。对于这些学术活动,有选择地参加是有必要的,选择范围可以广泛一点,因为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时会启发自己在专业研究上获得更好的突破点。参加学术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帮助自己找准今后科研发展的方向。如果想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本学科领域的一些成果展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各种展会。在这些展览会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运用情况。

(四)及时总结访学中的得失

访学虽然是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成长的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对于这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经验、知识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实时地把一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转化成其它成果形式,以便其他人借鉴。其它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另外对于自己在访学期间的不足之处,更要总结分析,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三、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教师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

当前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评价较单一,即只要求在访学期间(一般是一年的时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访问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发生了变化,让大部分教师认为访学就是为了在核心期刊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但事实上教师的访学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访学的一年期间,访问学者不仅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其他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访学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推荐单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合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把科研成果当做唯一量化考核的标准,应该注重访学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二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评价实行延时性考核。如有的访学教师在访学期间并没有取得相关标志性的成果,但因在访学期间学术思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促使其在访学后的一两年内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也应该纳入到对访学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这种延时性的考核办法就是弥补对教师访学期间实时性成果考核办法的不足,让访学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推荐单位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者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内访问学者政策为广大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单位对访学工作不够重视、评价机制单一、教师对访问学习目的定位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影响着教师访学期间访学任务的完成。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国内访问学者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提高访问学者的继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平.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8.

[2]杜丽丽,方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38.

[3]刘寿堂.继续教育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9.

[4]王晓华,赵春娟,周燕.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国内访问学者”模式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77.

第8篇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必要性

旅游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学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主要在酒店,因为酒店实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酒店实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校学生学到的永远是理论知识,旅游管理非常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且,这门学科由于师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滞后于行业需要。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让理论与实践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笔者曾于今年暑假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进酒店实习,事后学生普遍反映,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让他们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激发了他们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为就业做铺垫。

服务意识是酒店行业的基本要求,服务是酒店业最主要的产品,酒店业的经营要点是优质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要说为别人服务。而酒店业是服务性产业,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要求高,学生经过专业素质的实习,可以进一步本文由收集整理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酒店顶岗实习也锻炼了学生很多专业操作技能,为以后就业做好了铺垫。

(三)通过实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旅游专业的学生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都觉得好玩,没有压力,接触专业课之后,很多学生对于酒店的认知停留在穿着制服的光鲜亮丽的服务员层面上。通过酒店实习,学生能实际的了解酒店行业,从而在以后的学生中,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学习计划,并进一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笔者曾在学生实习前做过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很迷茫,实习回来后,笔者再去调查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母体高校,这些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大多在文化、地理、历史、管理等前提下注重研究旅游理论,对实践教学研究较少。二是独立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师大多缺乏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践能力较差,与岗位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缺乏酒店经验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少量从行业企业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职业经理人,这些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教育知识及教学经验,缺乏对所服务院校的特色的掌握等,这样势必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对学院没有认同感,缺乏主人翁意识。同时因其自身有正常的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学生,与学生缺乏交流。因此,独立学院教师缺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要。

(二)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去实习只是为了修学分,对他们来讲,顶岗实习是一次难得的能暂时摆脱枯燥的课堂、讨厌的考试的机会。同时大多数学生对酒店行业没有真正客观、全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学习是旅游管理,侧重于“管理”二字,这种思想导致了学生在实习之前过多的关注酒店的环境、条件与工资,而忽略了实习的根本目的。在实习中,学生一般都是从基层、从服务员做起,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岗位工作平凡、重复和无聊,再加上实习生工资又比正式员工低,还不能轮岗实习,无法了解各部门运营情况,这些都使得实习生感觉没意思,没前途,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回避、退缩的想法。

(三)酒店经营目标与学生实习目标不对称

作为企业,酒店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酒店与学校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同时希望通过使用文化素质较高的实习生来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这些因素导致酒店单从经济效益出发,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在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分配时,只考虑到饭店各部门的用人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而酒店给学生安排的岗位一般是酒店的一线生产部门,如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康乐部甚至是安保部,尤其是客房部和餐饮部对实习生的需求量特别大。酒店要赢利,需要稳定的服务质量,要求员工技能熟练,因此酒店给实习学生安排了部门岗位之后,整个实习期基本不会安排轮岗。从学校角度来讲,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酒店的经营运作规律,学习酒店的管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巩固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毕业以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学校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前往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锻炼。因此造成了酒店用人政策与学校实习目标的冲突。

三. 改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对学校而言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双证型”教师,而应是对本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实际工作体会,具有过硬技能的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青年教师多、职称低、科研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应安排专业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将酒店行业最新的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影响着实习效果。与知名度较高、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的高星级酒店达成长期可信的实习合作是提高实习效果的保证。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应尽量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这些酒店在经营管理上、服务操作上一般具有严格合理的制度,酒店管理层和酒店员工对实习生比较重视,能够针对实习生这些“特殊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得到较多的帮助和关心,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优先重点建设那些领导高度重视、条件好、有特色、双方合作愉快的校外实习基地。

3.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

实习之前的动员大会是非常重要的。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酒店的具体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与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说明实习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明白实习中的工作学习任务,实现实习的意义。除此之外,实习前的教育要帮助学生们正确的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如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紧张、劳动强度高、等级制度严格等等。适度的提醒学生们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状况,是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帮助学生实习过程中较快的度过心理难关,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酒店工作。

(二)对酒店而言

1.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酒店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渡过实习关。实行人性化管理,实习生是来实习的,酒店应该尊重他们,耐心教育他们,对实习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实习生工作不顺利或出差错时也不要简单处以罚款,并且在工作量的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到位。要结合实习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挑战性和乐趣。在实习岗位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最基础、技术含量最低的劳动岗位,可以适当考虑设立见习领班、见习主管或部门经理助理等基础管理岗位,让学生能接触到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对酒店的认可度,树立从事酒店服务行业的信心。同时要考虑到实习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尽量减少复杂的人际关系维度,从而减少其心理上的负担。

2.加强实习生培训工作

目前国内酒店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一般分为以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实施,包括军训、酒店基础礼仪、基础英语、职业道德意识与星级酒店服务意识灌输、酒店奖罚制度、酒店文化背景等,侧重于知识传递为主,时间侧重在上岗前,培训方式一般采用公开课方式。第二阶段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进行,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多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两个阶段的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保证了新员工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新员工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工作。

良好的培训制度,可以让实习学生尽快了解工作内容,也可以拉近实习生与管理者、与正式员工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使实习生感受酒店文化,培养实习生对酒店的忠诚度,提高酒店凝聚力。酒店在实习培训时尽量因人因岗进行,避免形式主义和“大锅饭”,培训时做到操作性和管理性相结合,综合使用课堂培训、观察模仿、在职训练等多种培训方法,使实习生真正在培训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