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1 22:1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清塘荷韵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分析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题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深刻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建立和谐关系,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爱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这样,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成为情知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研究教材,挖掘情感,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得到和谐与统一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研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又如,思想政治教材中,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美丽的大自然,同样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将这些情感变成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热情评价,升华师生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与途径,因为在教学评价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自己有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思想情感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努力使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情感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三、真情相呼,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通过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情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能力新的突破。
教学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去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次,有一位一贯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为此,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我没有去批评他,而是给予一种鼓励的目光,结果,这位同学下次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科学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只有热爱科学的人,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教育家的精彩的一段话,清晰地道明了教师对科学态度、感情,对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任何教师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必须树立对科学知识的满腔热情的态度与信心,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用自己的爱心,为学生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世界,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与体验,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树立自信、自强从容的信念,这就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我们认为真情呼唤、激发求知欲望,这种真情必须体现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放射爱的无限能量,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发展获得双赢。
关键词:英语;情景教学;生动
所谓英语情景教学,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是真实的运用英语去思考,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坚持用英语进行组织教学,诱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教师通过自己自然、形象、生动的表演,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设计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如:在学生进教室时,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一边敲门,一边说May I come in?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逼真的再现对话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一、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就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就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七年级英语Unit 3 Topic 3 Section A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先看看课件中的食物和课文中的动画,让同学们处于真实的环境当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同学们好奇、求趣、注意力特别集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创设的情景让同学们模拟表演,他们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对话表演。
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一)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老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地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Dialogue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是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三、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能坚持4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者小声讲话等不良的习惯。为了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四、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学习内容
在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中学生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如Unit 4 Topic 1 Section A What can I do for you?时,设计一位学生扮演Maria,一位学生扮演her mother,一位扮演Saleswoman或者Salesman,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复习巩固,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调节了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 乐学教学模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5-02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招收初中生,学制五年,前两年学习文化基础课(相当于高中课程),后三年进入相关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所修课程全部合格后颁发大专毕业证书。语文是高等职业学校五高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和五高生源的特殊性,目前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机械式运输教学为主,教师是“苦”教,苦口婆心,学生是“苦”学,索然无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基于此,将五年制高职语文由“苦”的教与学变革为“乐”的教与学,实施针对性的五年制高职语文乐学教学,构建乐学教学模式成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乐学教学的内涵
乐学教学是一种基于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新的教学艺术形式,其本质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情感为纽带,突出学科性质,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中的乐学教学因素,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法,寓教于乐,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并在愉快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让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取学习的成功。乐学教学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而且也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乐学教学模式
乐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旨在帮助学生最终获取学习成功的快乐,其基本特征就是寓教于乐,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学生于愉快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可实施“分类定向‘明乐’分步探疑‘产乐’分向反馈‘调乐’分层练习‘存乐’”的“四分模式”。
1.分类定向“明乐”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及已习得知识等的差异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定向明乐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将学生划分为A类、B类和C类三个类别。A类为认知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B类为认知能力及基础知识一般,有上进心,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成绩较好的学生;C类为认知和接受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划分学生层次时应当注意,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划分层次时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而应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分层,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具体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到心灵暗示效应,采用“隐形分类”的方式并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尽可能地避免“分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适当的调整,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臆断。将学生分层分类后为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明晰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明乐”。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根据各类别学生的特点制定从易到难不同层次的目标。以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清塘荷韵》为例,可制定A、B、C三个级别的目标。A级为基础目标,包括掌握字词,熟读全文,划分结构,了解作品中心思想,这一目标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针对C类的学生,要求促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B级为提高目标,包括理清行文线索,归纳总结段落大意,提炼主题思想等。如这篇文章以时间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起伏为暗线,通过写景状物,寄情于理来表现作者关注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此目标主要针对B类学生而设定;C级目标为体验目标,主要面对A类学生,包括领略语言特色,分析写作技巧,感受艺术手法等,能够赏析作品品味文本。
2.分步探疑“产乐”
分步探疑产乐是以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逐步分解成由易到难的相应的问题,通过逐步探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乐在其中”,产生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主要是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就将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等学习内容和盘托出的教学方式,而是随着学习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分步揭示,有序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有所乐”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以《清塘荷韵》一文为例,根据教学的目的,可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首先是难度较低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课文围绕荷写了那几个过程?每一过程伴随作者怎样的情感的变化?其次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主要是遣词用句方面,体会用词的精妙,体会文中古诗文的运用。如题目“清塘荷韵”中的“韵”的运用,如果把“韵”改为“花”前后有怎样的差异?课文中作者引用古诗文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古诗文的引用有什么作用?最后是较难的问题,比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这段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这一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深入,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达到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3.分向反馈“调乐”
教学中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评价教学实效性,并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堂中的反馈主要是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当堂做出诊断评价,告知学生学习的正确、恰当程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轻松,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分项反馈有单向反馈、双向反馈和多向反馈。教学中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可采用单向反馈,即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直截了当,能够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难易适中的问题可采用双向反馈,学生回答出不同词的差异后,教师可总结,有时一字之差在表达效果上会产生极大的差异,意境也相去甚远,古人作文章时也常为一字反复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多向反馈的方法,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开阔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环节,让其学生就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或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增强生生间的互动,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4.分层练习“存乐”
练习是促使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习得的知识,巩固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乐学教学中,练习也应当分层次进行,在能够满足不同类别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为学习能力强,学有所余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布置练习题时,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要贴近该层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实效性,使C类学生能够巩固基础知识,B类学生有一定的提高,A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仍以《清塘荷韵》为例,对于C类的学生可以课文中的基础练习题作为主要的练习,着重提高C层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对B类的学生可让学生寻找文本中古诗文引用语句、用词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体会,A类认知能力强,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学生就写荷的同类作品比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郑伯琛的《荷叶颂》分析这三篇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对比来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赏析作品的美学意蕴。通过不同级别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能在通过努力后达到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五年制高职学生寻找曾经失落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功。
三、结语
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乐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催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自觉、兴趣盎然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实施乐学教学的“四分模式”,更好地发挥出乐学教学的效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洁.探讨职高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6):126-127.
[2]吴玲.师生共建有效高职语文课堂教学[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3-54.
[3]范志云.关于高职语文生本课堂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7-108.
[关键词] 阅读 对话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的训练是提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它有诸多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有效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细细读、理解读、入情读,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更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读,在感知中走向厚实
语文课应该是厚实的,即扎实、充实、丰实,三者皆而有之,第一课时的初读感知更应如此。扎实即有意义,要让学生通过初读既学到新的知识、锻炼能力,又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充实即高效率,读的活动既要简洁又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有了变化”。丰实即有生成性,初读既要有预设,但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
以《水》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老师布置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按自由读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后还要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且明确表明只有认真按要求读才能顺利地通过随后的检查。在随后的自读检查中,以这样三组词语有效检查了初读的效果,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查促读,以读促感,以感携思,收效明显。
第一组词语:骄阳 炎热 晒干 风干
第二组词语:一担 一勺 (“勺”为生字,用红色凸显) 一滴
第三组词语:缺水 珍贵 期盼 储藏(“储”为生字,用红色凸显)
第一组词语先让学生会读,接着比较“风干”和“晒干”的相同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读着这些词语想象相应的的画面?最后再带着情感把画面读出来。
第二组词语,红字凸显生字,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三个词语的规律,为它们排序,之后的读,不须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水之珍贵。
第三组词语,同样红字凸显生字,指名让学生理解“储”的意思即“藏”,接着让学生从记忆中搜索“储藏”这样类型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么让初读有效,一要求要明,二初读后的检查要扎实有效,让检查不枯燥,而且功能要多元。上文仅仅以词块检查为例就很好地落实了初读感知中的相关要求,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真正体现着初读感知应达到的扎实的、充实的、丰实。首先,词语组块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不会因为词语教学割裂思维破坏营造的情境。其次,有利于多手段的理解,多层次地积累,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再次,给了学生多角度运用的机会,使词语“活”起来。在这儿既有画面描述,有量词的巧妙渗透、感悟,有特殊词语类型的活学、引申,有连词成句、连词成段的说话训练,还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可谓“多功能、全方位”。
初读感知,有要求,就有检查,让多功能、全方位的检查替代单向的一对一的检查,更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感知的时效性,真正让初读感知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美读,在情真中走向灵动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夹竹桃》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月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许多的幻想,每一种幻想都精妙绝伦,风情独具,怎样引导学生做到代文者说话,替作者抒情呢?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学文之前,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和同学的介绍对作者已有所了解:曾远渡重洋赴德留学、曾回忆“我一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每日都要到楼前的数亩清塘前漫步,还写下了《清塘荷韵》……
学文之时,我这样设计:自由选择三种幻想之一,细细揣摩作者在月光的沐浴下,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芳香袭人的意境中,心头涌起的缕缕情思,把这种情思通过朗读加以表现。
生1:此时作者似乎想起了远渡重洋赴德留学的一段经历,游子在外,时时思念自己的祖国,回回梦中都会梦到自己乘着海轮回来与亲人、朋友团聚的情景,月是祖国明,人是故乡亲啊!
于是读文时便有了殷殷期盼、缱缱思乡情。
生2:家乡的小院后就是一个清澈的小池塘,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塘边看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让人回味无穷!
于是读文时便有了游鱼般的自由灵动,有了孩子般的天真无邪,有了一份回味、一份渴望。
生3:故乡院子前的那一片竹林,不仅记录着作者童年时的很多趣事,还因为作者在离别故乡的时候,母亲送别是那样不舍,又那样期盼,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深情的叮咛,竹林随着风儿摇摆,也好像在唱着送别的歌儿。
于是读文时便有了慈母的细细嘱托,似三月的和风,如小溪的流水,绵绵不绝,永远流淌在作者的心间;栩栩如生,永远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不同的学生在“思”的浓烈间品味着不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个性化的朗读又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幻想境界。文中虽然只写了区区三种幻想,却在学生智慧的碰撞中衍生出更多不同的精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让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不知品了多少离情别愁、童真童趣、感慨叹息……真是句句动人心弦、声声让人浮想联翩,这无穷无尽的美妙幻想和这入情入境的深情悟读,怎能不让人不爱上夹竹桃啊!
当然,语文课堂还可以有多种形式的阅读,比如说:默读,于无声处欢歌,在静心默读中与文、与景、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悟读,于言简处升华,无字处更拓展思维,提升情感体验,但不管哪一种读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只有时刻关注效率,设计有效读的环节,让学生乐读、善读、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咀嚼文本内容,积累优美语言,体会文章的美妙,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不同时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得。学生精彩生成的丰厚之韵自然释放,超越了课前的预设,闪现着个性化的领悟、多元性的智慧、丰富多彩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让课堂活起来,其意义之深远,自不待言;而尊重学生,不轻易批评、责怪学生,不抑制学生思考表达的欲望为前提、基础,亦不必细说,就具体实施途径而言,可谓丰富多彩。
文本质疑,探究研讨,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文本研读始终是关键,任何抛离文本的拓展活动,即使形式再丰富、氛围再热烈,都是舍本逐末之举。教师应将自己对文本重难点的理解把握通过预设来呈现,同时又应注重课堂生成,放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研读,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质量。如教读刘志成的《红狐》时,可通过对文篇末尾处“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一关键句研读的预设来充分展开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而教读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一文时,让学生质疑,围绕下面这句话进行讨论:“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轻的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在讨论质疑中,解决作者对女性是否存在歧视的争议,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山居闲逸生活的热切向往,无比珍惜。
音画资料,渲染氛围,让课堂活起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课堂教学多媒体穿插运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浓郁氛围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用之适时,用之适度,必然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读柳永《雨霖铃》时,补充朗诵名家焦晃的诵读录音,让学生通过比照诵读,真切体会到作品中情人离别之时的凄切,从而准确把握情感;教读丰子恺的《送考》时,投影丰子恺的几幅关于童真和教育的漫画,通过形象的感知,学生在眼前一亮会心一笑的同时,理解了作者对童真的期待和对应试教育压抑、摧残孩子天真个性的不满;教读《傅雷家书三则》时,在充分阅读理解了作者对儿子的牵挂眷爱之情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享受、感悟父母之爱后,反哺回报父母,此时补充播放李春波《一封家书》,在品赏动人的音乐中,在简练朴素的歌词中感受领略到子女对跪乳之恩的回报,学生也受到了较好的情感熏陶。
设置支点,小组讨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很多小组讨论常常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成了少数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因此,小组讨论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巧妙设置值得研讨的支点,同时又要明确职责,激发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提高。比如,教读杨绛的《老王》,重点围绕“愧怍”一词,引导学生比较老王对杨绛一家的付出和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关心、照顾,从而感受人物形象品质美,参悟文篇的主旨。又如教读丰子恺的《送考》时,让学生根据“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一句,想象情境,模仿学生骂那学校。在小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有的学生口讷无言,有的义正词严,有的软弱无力,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在嬉笑怒骂中,比较甄别中,学生深入体会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锻炼提升了审题及表达能力。
巧妙拓展,训练反馈,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紧扣文本,深入研磨是重点,而恰当的延伸,巧妙拓展,亦是激活课堂的亮点,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教读《清塘荷韵》一文,拓展阅读训练《依米花》,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坚强毅力;教读《傅雷家书三则》时,拓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写写印象中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再加以交流。如此,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对培养学生日常观察、思悟能力均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读本》 现状 应对策略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我们需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加大学生情感的熏陶力度,积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努力培养人文批判精神,使学生练就语言表达技巧。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都配备了读本,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课外阅读一下子变得“有章可循”,让师生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是,读本在平时学习中该怎样应用呢?教师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读本呢?很多就是留给学生们课后自己阅读,让它一直隐居课后,教师不闻不问,似乎不够重视,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恐怕也不会自觉地去读;将它搬到课堂上来讲,语文课时也不允许,而且读本毕竟是作为课本的补充教材出现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
一、现状分析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1]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高中《语文读本》。但据了解,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如基层教研员、一线教师,往往忽视《语文读本》的作用,甚至忽视《语文读本》的存在。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限于时间的不足,方法的缺乏,条件的欠缺,很少有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语文读本》的内容,更不用说钻研教学方法了。
1.教师主观上的错误认识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读本》是在加重语文教师的负担。语文教材安排的课文很多,加之课时有限,而现行的考试和教材本身却无多大直接联系。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学任务压力,教师要讲深讲透新教材,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正常的备课上。对于读本,有些教师也就是口头上布置学生自己读一读。我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就不曾有一个通读过《语文读本》的。上有所行,下有所效,教师对《语文读本》的不重视,迅速感染了学生。
2.学生阅读时间严重缺乏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又由于《语文读本》中大部分文章篇幅较长,且阅读难度较大,不少学生不愿花费时间进行阅读,更有学生将《语文读本》视若无物。开学初,在新鲜感的支配下尚能随手翻翻,随后就将其束之高阁。《语文读本》在具体的学生的学习中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高中的学业负担本身就重,在那么多题海的强压下,要学生有时间去翻阅《语文读本》,确实比较为难学生。农村高中学生尤其不重视阅读,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题上。
二、对策初探
《语文读本》作为学生身边很好的“课外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需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1.教师的教育观念需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推广使用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旨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做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我认为第三项改革是真正的创新。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内容教学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本位的问题。当然不得不提班主任的问题,学校的压力使更多的班主任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闲书”,在一些班主任看来,学生看“闲书”是在做无用功。更多的束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上的缺失,更不用说是去翻阅在他们看来不算重要的《语文读本》了。
2.考试形式亟待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的江苏高考,也确实把更多的考点放在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比如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一题找错别字,让全江苏省的考生都很吃惊,高中三年的一成不变的拼音训练,完全做了无用功;第四题考鲁迅的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让很多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完全理不清头绪,考后直后悔自己没有多多阅读。现在的高中生,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更愿意学生不沦为考试的机器,而是真正有思想力度的优秀的年轻人。
3.开创“智能型”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机械,是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总是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全部给学生才觉得踏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质疑、思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维分析,真正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摘录与每个单元讲读课文联系紧密的篇章,组织学生课后阅读。课上我以提问研究的方式进行,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配合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前者写月夜的静态,力求描绘出物境之美,淡淡的喜怒忧愁弥漫在字里行间;后者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与希望。同为文学大师,文章风格各有千秋。同学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还带着愉悦欣赏了美文,净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读本;育人功能;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03-02
上《荷塘月色》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荷塘月色》抒发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虽然语言优美,但我不喜欢。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语文读本》中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抒发的是那种顽强惊人的生命力,带有着浓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使我读后感觉内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我很惊奇这个学生的发现,《语文读本》在我的教学中几乎没用到过,发下来时,我也只是强调学生课外时多去看看,欣赏其中优美文章,完全是作为课外阅读处理,更没想过有学生去思考比较。带着新的眼光,我开始重新审视《语文读本》,并开始把它溶入教学中。实践后发现,中学《语文读本》在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中语文读本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选文的育人功效,比如从思想教育方面、艺术审美方面、文化熏陶方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语文读本》的育人功能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4编者在必修二教科书中精选了《我与地坛》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课文表达出生命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的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写的极为充分,让我们在感喟母爱伟大的同时,又不得不为史铁生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精神感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现了作者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表露出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尽管作者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
为更让同学们能够真正感悟这种精神,编者在《语文读本》中又编排了了食指的《热爱生命》和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等文章,在《热爱生命》中,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意识
课本选取了《安妮日记》,安妮本是一个有理想,善思考、热情开朗的花季少女。在正常情况下,他应该过着幸福、安静、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战争和迫害剥夺了这一切。但即使躲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即使被捕进入集中营,也管不住安妮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历史画外音"这一板块用了两组图片来描述战争,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流血、死亡、毁灭等无尽的伤痛,人在战争中总是那么脆弱,从图片中我们读出了战争的罪恶和和平的可贵。
《语文读本》中选取了阿斯塔菲耶夫的《禁忌》,小说通过老妇人的不幸遭遇,倾诉了战争给人造成的无尽的灾难;《记得那年清早》的口述者全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他从一名士兵的角度叙述了战争的过程,最有价值的是他对华战争中人性的泯灭所做的反思,战争中的心灵变化轨迹清晰地展现出来。 同学们通过这些作品,真正读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让他们意识到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每个人都会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也更加会珍惜和平的不易。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元营;在国家危亡之际,烛之武不计前嫌,毅然"夜缒而出",出使前途未测的秦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忠于社稷、热爱祖国的责任;
同样的话题,读本中选了麦克阿瑟视察西点军校时的演讲《责任-荣誉-国家》,这些"神圣的名词"的准则,贯穿着最高的道德准则,并接受任何未提高人类文明儿传播的伦理或哲学的检验。从文章中,要让孩子们知道当丧失勇气时由此鼓起勇气;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时重建信念;当信心快要失去的时候,由此产生希望。这就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从读本的选文中我们相互参照着加深了对"责任"这个永恒的跨民族的话题的理解!要让孩子真正从文章中感悟到,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并且要把这种对自己、对别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以真正提升自己的素质。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在追求美,可美到底是什么?美的评判标准即审美标准又是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人所具有的审美观也是不一样的。一切美的追求、美的鉴赏、美的创造都必须以正确的审美观作为指导。审美观的培养自然离不开我们的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材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从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审美对象来看,它蕴涵着宽广而深厚的生命意识和充满人性、人情的审美情趣。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对自然美的健康审美情趣。而那些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背影》、《清塘荷韵》等饱含着积极、进步、健康、高尚的激情,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更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去追求美的境界。应当指出,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腐朽没落的审美情趣与错误的审美标准,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付这些消极东西,只靠枯燥的、单调的说教,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而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却能在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方面发挥出不同凡响的优势。当今社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方面的修养,认识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原则,把握好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将美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一味良药。总而言之,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首先都应该有注重培养正确审美观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教育中。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仅是对美的事物的发现。这就要求我们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然而,语文美育又完全不同于老庄“自然无为”的美育思想,把世间万物仅仅看作观照、欣赏的对象,以求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育,则不应是理性的启发、诱导和吸引,而是融化在教学过程始终的无形操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自己充满激情外,还要根据所授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精心组织教学流程,细致考虑课本中的情感因素,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功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与作品的人、事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通过鉴赏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创设情景,激绪,加深对作品的理想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石乱而穿空,实写赤壁矶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尺涛拍岸,为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吹”、“拍”、“卷”,用语雄劲凌力,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笔力飞动,可谓用词精妙的典范。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文学语言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
此外,我们也可通过分析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如《祝福》,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