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11:5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奥数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注重提升品质,发散性培养,以趣塑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教辅可以看出,趣味性强、思维性强的奥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起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如速算与巧算、找规律、归一归等趣味性奥数题,对这些趣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2.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
趣味性的奥数题更多的是“弯弯绕”,在未了解题意、题干,没找准解题思路时,往往无从下手,但通过教师的指点辅导,往往是“一点即透”“一学就通”。这样的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的积极探索解法,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习品质,为更好地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优良的数学审美观
数学是有美感的,在许多的趣味性奥数题目中可以出现很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特别是对一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较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些趣味性的题目就是一种考验,就是一种乐趣,可给予学生在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二、注重趣味切入,多途径引导,以趣诱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问题切入法
大凡是教学,时间长了就会枯燥,就会乏味。教学趣味数学就要考虑从多方面入手,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教学可以从问题切入,如一些城区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农村养的鸡、兔等家禽,可以启发性地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没见过鸡和兔呀?”“鸡和兔长什么样子呀?”“你们知道鸡、兔都长了几只脚呀?”慢慢可以引出“鸡兔同笼”的趣味性奥数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就高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一些,掌握得也就更快一些了,记忆也比较深刻。
2.故事切入法
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如曹冲称象、高斯算数等,如课堂上以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大家知道高斯是谁吗,谁能告诉老师呢?”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高斯是著名的数学家,知道了高斯的“1+2+3+4+…+99+100=5050”的故事,这时,再适时引出题目,大家算一算“1+2+3+…+1999=?”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引导大家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了等差数列。得出: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从而推出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切入法
情境切入法主要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游戏来进行教学。如教学“数字迷”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写有1、2、3、4、5、6、7、8、9的数字卡片,把1~9这九个数字填到九个方框里,组成三个等式,让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填写进去,多试多验算,同学之间还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可以相互交流,看谁算得最快。如果从加法与减法两个算式入手,那么就会出现多种情形。如果从乘法算式入手,那么只有下面两种可能:3×2=6或4×2=8,所以应当从乘法算式入手。因为在加法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数相等,所以加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是偶数;而减法算式-=可以变形为加法算式=+,所以减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也是偶数。于是可知,原题加减法算式中的六个数的和应该是偶数。若乘法算式是2×4=8,则剩下的六个数1,3,5,6,7,9的和是奇数,不合题意;若乘法算式是2×3=6,则剩下的六个数1,4,5,7,8,9可分为两组:4+5=9,8-7=1(或8-1=7);1+7=8,9-5=4(或9-4=5)。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是:7+1=8,9-4=5(其中1和7,4和5,2和3可以对调),2×3=6与4+5=9,8-7=1(其中4和5,7和1,2和3可以对调),2×3=6。
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奥数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趣味奥数的奥妙。
三、注重课堂铺垫,差异化辅导,以趣育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去繁从简
数学的教育是简练的,是点拨式、直接性的,在趣味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在教学思想上,要讲究科学指导,在搞清题意、题干、思路等方面,做到重点突出,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习惯,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要尽量删除繁文缛节,多采用剥除法,层层剔除题中多余的“旁门左道”,尽量直奔主题,减少歧义;在教学课后总结时,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直白语言对题目或题型进行总结,让学生迅速明白,避免走弯路。
2.趣味语言
趣味数学的教学重在趣味中学,在乐趣中领会趣味数学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趣味些语言,避免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课前准备,平时多注意收集一些生活或学习中的趣味知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运用,通过这些趣味知识,让学生们学得快乐、提高兴趣,从而让趣味数学充满吸引力。
3.个别辅导
不可否认,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入门快,接受能力强;有的理解慢,思路差,接受能力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差别化教育,对接受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从简入难:对接受快的尖子生,可以单独辅导,注意多用概括性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不同题型的多种思路进行拓展性补充,好让学生不断提高。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着,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着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农业劳动与数学又是紧密联系,我们在农业劳动中解决数量,重量,质量,长度面积等等,这时数学的加减乘除,数形结合就产生出了它们的独特魅力!
我们知道在现代小学教学是用的多媒体,多途径教学,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这种教学是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
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就想怎么再给孩子们提高,这时奥数这个“怪胎”就出现了。
通过竞赛的课程教学与常规的教学对比,提出了竞赛教学设计的特点,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竞赛类课程的教学法.
【关键词】 竞赛类课程;一解多题;口诀教学法;类比教学法
一、竞赛类课程特点及竞赛类课程新教师常见问题
1. 课程特点
优秀的竞赛类课程应该有明确的重难点及解题方法的总结.
竞赛类课程属于短期课程,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 目标性和节奏性都很强. 课程本身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能太多,要让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解题.
对于课程本身,练习的时间并不会很多,主要是例题的基础知识、方法、技巧的讲解,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消化和吸收.
2. 学生特点
竞赛班级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模糊的知识体系,但是掌握得并不会非常扎实. 而能够参加竞赛班级的学生对本身学科的兴趣很大,所以在课堂控制方面教师并不会遇见很大的困难,但对学生的重点是否能提升他们的技能,开阔他们的思路.
3. 教师特点
教授竞赛课程的老师应该对奥数的常规课程非常了解,并知道每个年级知识点的重难点分布及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 对整体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把握,且教师要有强大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并能将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进行区分.
对竞赛本身,能够做到非常熟悉,了解不同竞赛的侧重点、难度等级及自己的特色,至少了解近三年的竞赛试题规律,知道高频考点的内容及解法.
4. 竞赛类课程新教师的常见问题
(1)知识体系把握不透彻
(2)竞赛重难点掌握不全面
(3)解题技巧局限
(4)不熟悉竞赛类课程的教学教法
二、竞赛类课程的课前准备
1. 奥数体系整理
(1)确定专题:如计算专题、应用专题、计数专题、几何专题、数论专题、行程专题、数学三大原理等
(2)二级专题名称确定:如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
(3)知识点分步:了解每个二级专题中的主要知识点及例题可以参照现有的知识体系,但是必须做到本地化.
例如上海奥数知识体系
2. 主流竞赛了解
至少了解当地两大杯赛,其中包括举办单位、举办年份、包含几项比赛(初赛、复赛、决赛)、参赛年级及难度定位等.
上海竞赛简介:
北京、广州竞赛简介:
3. 近三年试题分析
(1)收集
收集近三年的试题真题及杯赛组委会发放的竞赛辅导资料.
(2)答案制作及题型归类
需要进行详细的试题分析,并将题型对应奥数体系进行归类,至少分类至二级知识点,如:行程问题——火车问题.
给予题目的难度判定:可以用基础、提高、难点或者是五角星个数表示.
在解题方法中需要进行主流解法的讨论,也需要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
(3)试题分析
三年考点统计,然后分析出高频考点,再提出最重要的几种题型对详解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初步的得分项及得分技巧.
通过高频考点可以确定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至少为二级知识点),特征是:考频率高;题目具有一定的特征;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容易掌握.
当然在竞赛类课程中难点一定要成为教学的重点.
一般至少可以提取5项重要考点进行深度分析,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考题进行分析,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衍生题进行分析.
例 中环杯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分析
三、竞赛类题目解题技巧
1. 常规解题方法
略
2. 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
一题多解是常见的解题过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解题中不仅可以使用常规方法,还可以借助于方程、方程组、设而不求法等来解题.
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题目的解法进行选择,所以其实一解多题在教学中更重要. 以下举出常见的一个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
递推计数法:
a)最短路线问题:
例题1 如下的图形如果要从AB,分别有多少种方法(不能走回头路).
解析 使用递推法,我们注意到每一个节点都是由上面的和左面的节点走过来的,而且没有重复,所以该节点被经过的种数应该是上面和左边的节点经过数目的总和. 于是将所有的结果标注在图上,得到:总共210种.
b)衍生线路问题:
例题2 有10个编好号码的房间,你可以从小号码房间走到相邻的大号码房间,但不能从大号码房间走到小号码房间,从1号房间走到10号房间共有 种不同的走法. 由上面可知,2号房间只能由1走过来,3由1,2走过来,4由2走过来…的最后递推方法为22种.
四、竞赛类课程教学法
1. 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的过程对比
对于竞赛类教学不需要常规教学中的步步引入,开门见山式的引入、突出重点更适用,且解法需要强烈的模式化.
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位数相同)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没有,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练习后进行校对,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或整数减小数),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练练评评一节课,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4 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分析后发现,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也就是,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重新建构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都认为答案是3.59,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1.23米=123厘米,2.36米=236厘米,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2.36是236个0.01,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 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而3.81有两位小数,在4.6后面添上1个0,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并且为后续的知识(如分数加减计算)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计数单位不同,那就要通过转化,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8.27+7.73)。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我喜欢算第2个,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京翰教育简介
本着“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的治学理念,京翰教育在业内率先推出“4个1”辅导模式:1位学习规划师、1套个性化学习方案、1位精英学科教师、1位专职班主任,目前众多学子经过京翰的辅导实现快速提分,实现了升学的梦想。因为完善温馨的服务、现代时尚的学习环境,被家长和孩子亲切的称为“孩子的第二个家”。
校区分布:历下区、市中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33 (先拨打前十位分机,接通后听到语音提示后,输入后五位分机,可以和机构老师一对一咨询)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招生年级:
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
小学课程:语文、数学、奥数、英语、小升初专项辅导
初中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高中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校区分布
多个校区,详情请拨打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了解
*具体地址
济南市 历下区 济南泺源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33
济南市 历下区 济南山师大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11
济南市 市中区 济南阳光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10
------------------------部分课程介绍------------------------
新学期伊始,作为专业从事中小学课外教育的我们根据个性化教学特点针对高一年级课程特点推出高一同步拓宽拔高辅导课程,课程主要以总结方法、确立体系、同步超前为目的,同步辅导,快速提高。
1、招生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2、主要班型:
一对一突破班
3、辅导课程:
化学
4、课程介绍: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高一阶段可了解到高中化学的所有知识面,但层次不高,同时把“化学计量”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双基知识放到高一学年。因此高一化学要注重基础的巩固。
1、重点把握微观世界、化学计量、离子反应、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知识;
小学生学数学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记忆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量做题,然后记背做过的题,考试时靠记忆解题。这种学生用记忆代替思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当他们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明显增大,难以理解也记不住,因此,这种学生很快就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2、模仿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模仿老师讲的例题和做过的练习题,考试时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解题。这种学生训练出来的是模仿性思维,思维能力提升甚少,当他们升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题型太多,千变万化,他们已经很难模仿,学习很累,事倍功半,成绩自然不理想。
3、思维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思考、寻找知识与题目的联系,通过做通做透一题,学会一片题。考试时活用知识解题,这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升入高中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既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又能轻松考高分。
由此可知,小学升入初中后,不能再用记忆、模仿的思维方式学习,必须转变学习习惯。
二、思维模式
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明显加宽,难度明显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自然增强。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① 理性思维能力
② 逆向思维能力
③ 多角度思维能力
④ 抽象问题的思维能力
⑤ 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
⑥ 陌生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学习肯定会受影响,轻者学习跟不上,重者会导致厌学。而这些思维,全部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
三、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有人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大量做题,有错必改,经常复习。就是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和疲劳顽强抵抗,用刻苦与之抗争。对于这种做法,专家认为:“精神诚可贵,效果未必好”。因为学习本身是一门科学,讲究技术、方法和技巧。真正学习好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不用怎么花时间就可以学得很好。因此,小升初的学生必须开始掌握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深入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联系和规律,做到融会贯通;
② 做题时要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通过做题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③ 主动学习,超前思维,对于书本的例题,在老师未讲之前提前思考,在老师讲时与之对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四、做好小升初数学衔接
第一,从知识能做好小升初数学衔接学习的必要性力上来看,小学学得太“浮”(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对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小学老师要负一定的责任)。如前所述,小学学习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但是从初中开始,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就开始加强了。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和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引入负数、数轴和字母后,分类讨论的思想就随之而来,很多时候答案不再,这与小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另外,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基本功——计算能力很欠缺,进入初一上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后,计算能力跟不上,作业和考试经常计算出错,弄得自己焦头烂额,信心大大受损,接下来的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对探究能力要求又高,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这两单元学下来,信心彻底被摧垮,后面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第二,从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来看,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很多。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学奥数几乎不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高很多,如果没有提前的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信息化;系统化
一、课堂教学问题探析
1.学生脱离实际死记硬背
小学生处于知识初识阶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由于现阶段每个班容量逐渐扩大,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认知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不会通过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结合现有知识进行扩展记忆。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的确需要学生背很多东西,这也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的,但是在记忆过程中忽视技巧性记忆,导致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吃力,长期死记硬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2.教学模式传统,创新有偏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任务和知识的落实,忽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大部分人,就是数学教师也很难将数学看成是一门人文学科,从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情感的奠基,数学其实在深入了解后也是富有趣味性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教师有必要在事物的起步阶段就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数学教学课程设置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学生听,互动性不强,即使教师布置任务下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高,并且现阶段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对家长也进行“捆绑”式结合,布置很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作业,这种方式有利有弊,目的出于让家长督促学生学习,但是实际上效果不明显,比如让家长给学生出题、出卷子,很多家长首先没有时间,其次并非专业,也不了解进度很难将卷子和题出好,这种创新偏离了初始目的,并且效果也不显著。
3.学生知识点混乱,条例不清晰
小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差,对所学知识很难通过自己的归纳系统化,但这一阶段又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必要阶段,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上产生障碍,教师没有辅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串联在一起,学生在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上就产生了吃力感。知识在学生脑子里都是零碎的拼图,教师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拼出一个清晰的图形,然而这一方面在很多数学教学中被教师忽略。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究
1.生活式情景教学
小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全面,对数学的应用和认知不清楚,不明白如何将数学和实际生活融合起来。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把数学中的公式和模型融入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升华教学内容。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同时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活是相关联的。在数学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算和应用题所涉及的搬到课堂让学生表演出来,比如将课堂模拟成菜市场,应用题是买菜之类的,就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买菜进行数学公式的计算。这种形式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增强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调动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
2.灵活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
多媒体有利有弊,很多教师反映多媒体教学导致课堂笔记变少,学生手变懒,不爱动笔。教师应当将扩展性内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操作,针对重点公式等需要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依旧采取板书形式,将传统与新兴模式相结合,相辅相成。比如,遇到作图或者图形变换等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动性将图形准确呈现给学生,避免板书作图带来的误差。再比如,教师若想加深教学难度,讲解有关奥数问题追击问题时,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追击图,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每个时段的变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问题。
3.系统化地梳理课堂教学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课之前和一堂课结束后对上节课和本节课的所学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在特定章节讲完后对章节进行总结,不仅是要求总结,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自己使用总结本,引导学生自己逐渐学会总结。教师在总结时板书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做好板书,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板书格式做笔记,这种硬性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培养总结的笔记习惯,在日后学生希望自己总结时可以灵活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师总结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总结之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的形式,调动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培养目标与自己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乐趣,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采用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方式,做到结合学生、结合当代、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案设计。给学生一个新的课堂授课模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宋乃庆.数学课程中的算法知识“集中显性教学”与“分散隐性渗透”相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2013(2).
一、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做,就会想方设法把它做好。但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是必须先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同学老想做难题,看到别人上奥数班,自己也要去。如果这些同学连课内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上奥数班也是滥竽充数,对学习并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看一些数学名人小故事、趣味数学等知识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回家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地把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再把明天要学的内容做一下预习,这样,学起来会轻松,理解得更加深刻些。
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要使学习成绩提高,不能着急,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要指望一夜之间什么都学会了。即使进步慢一点,只要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获得成功!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怕丢面子。其实无论知识难易,只要学会了,弄懂了,那才是最大的面子!
三、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四、提高听课效率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学生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要注重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不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律,而是要靠分析、理解,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特别是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和分析练习的时候,不能思想开小差,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遇到不懂题目时要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和同学进行探讨,做好查漏补缺。
六、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数学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数学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数学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数学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的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数学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数学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过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等,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七、及时复结
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会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而形成孤立地、呆板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数学内容一大片,概念、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数学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连贯,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数学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