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5 20:2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探究式教学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结论设问教学法 创新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方法。设疑导学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点燃智慧火花,调动思维活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的作用
其基本作用分为可递进关系的两级:首先,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和观念。其次,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史实,理解历史结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只注意历史事实的具体情节,而不会认真探究历史结论,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结论。结果是学生对史实只有“浮光掠影”的感觉,对历史结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应将历史结论作为设疑教学的中心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其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这样就能把史实和历史结论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奠定基础?其史实依据是了英国殖民统治(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的民主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1789年联邦政府的成立)。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史实,又加深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理论和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结论的得出,还要有科学理论和观点的指导,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可以再现编写者下结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史实,但主观性题目却难以答正确,这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史学理论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就可改善这种情况。课本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结论,通过对这些结论的设问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凡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我们就应给予肯定。通过类似的经常性的训练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立新结论。社会的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更新的。历史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针对历史事实的一个特定范围和角度作出的,不一定是对与历史事实相关的各个要素的全面评价。因此,教会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突破思维定势,勇创新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汉发明了纸”。这个结论将随着考古的新发展而被改写,教师可对此进行设疑教学。“已经”是什么意思?判定最早人类的依据是什么?说明这些问题后,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法的实践思路
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应该做科学合理的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一)归整式设疑。将整个结论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整理这个结论的依据,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如:“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师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并鼓励学生依据所学,分析整理出答案。教师提示和总结出以下要点: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以下问题也可以设问:“为什么说《》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为什么说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史实。
(二)点化式设疑。对历史结论中的关键词进行设疑,起到点明实质、化解难点的作用。如“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用“客观上”一词?经过设疑、思考和解释,学生加深了对这段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进行改革的主观目的和改革性质的理解。如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句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进行点化设疑。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本质的鉴别,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精确度。
(三)扩展式设疑。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一般都有扩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扩展,以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二是引起了价格革命。这显然不是全部。教师可设疑:“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哪些意义?”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难得出:①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②西欧列强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扩张活动,等等。“的影响”也可以用做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或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
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
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
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
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案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1.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感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如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等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几句诗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备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历史,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2.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很适合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先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序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
4.撰写小论文,巩固探究成果。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家乡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功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离不开组内合作。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4.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有成效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研究任务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教会学生“会学”。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主体
在问题探究式历史教学法中,课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教师只是在扮演“导演”的角色,起点拨和引导作用。教师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的动脑思索,解决问题,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摄取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心理学原则
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只是长时间听教师讲述,缺乏积极参与。很容易引起大脑的疲劳,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中,学生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而且,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1.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人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等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几句诗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备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历史,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2.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很适合为题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如选择这一讨论题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而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
3.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先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序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目前,我校制定了《马尾船政校本课程读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马尾船政”的研究性学习,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他们在课外游览了船政文化博物馆,走访了家乡的一些老人,收集了一些民问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撰写小论文,巩固探究成果。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家乡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功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离不开组内合作。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质量 最优化教学法
近年关于问题式教学法的著作颇丰,笔者详尽阅览其中佳作,并观摩多节有关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疑虑也随之而来: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及该法在课堂具体环节的实践和反思,探索一条问题式教学法的实用之路。促使问题式教学法由传统向最优化教学法转化,以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据此,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感知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课后记忆问题的疏导等环节。
近年笔者参加了几次规格较高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参加上课和演课的教师都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大于实效。
首先,从感知历史环节上看,问题的设置多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学生课堂预习时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
其次,从探究历史环节上看,有的教师直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组讨论形同虚设;有的问题设置过易或过难,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有的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直接打断学生,示意其他同学回答。
最后,从运用历史环节上看,多位教师都是选用做选择题对答案的形式,没有方法解析。在新课结束之时,也未把关键史实再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之,面对问题式教学,教师不知如何操作方能有效,学生不知如何配合方能奏效。新课改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运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从本校各科实施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笔者抽取了本校100位一线教师,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贯穿始终:5%;偶尔提问:16%;针对某一问题提问:21%;师生问答为主:58%(本校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问题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在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具体环节如何操作的未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是望尘莫及。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对历史学科而言,感知史实中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掌握是起点,探究历史中思维的锻炼是桥梁,运用历史中史实的巩固及迁移运用是阳光大道,配合其它环节的维护作为保障。
(一)感知历史
教师展示问题,说明具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寻找问题答案并做好圈划,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掌握课文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史实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单一地选用填空题的方式,学生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会割裂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才能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的环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历史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史料研读为依托,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和感悟主题。
1.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要有主题,而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本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转折”二字,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设计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围绕农村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城市以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繁荣富裕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是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转折。每一步的设计均围绕在“转折”二字,整节课的主题鲜明。
2.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制造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创新点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以七下《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梳理完毕基础史实后,进行如下设计:
展示“韩国圣水大桥坍塌事故”、“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等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由希而图片中的这些国内外大桥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学生陷入沉思,随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桥梁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桥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希望国内外各级政府搞建设要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这样的问题设计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之处点亮课堂。
3.探究历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回答问题有时会显得肤浅和幼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回答,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进而促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显。
(三)运用历史
运用历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史实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可以利用题中隐含的信息转换成问答题的形式,深刻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与运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运用历史还可以采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剧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补充环节
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史实的记忆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清晰地展示一课该掌握的问题,为学生课后背诵以及以后的单元复习明确方向,使知识尽可能在长时间,甚至终身能够为“我”所用。
四、关于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笔者在历史学科践行问题式教学法已经有两年之久,在近几次的诊断性测试中,所带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学生百分之百的响应,有较大y度。
(二)问题式教学法聚焦在教师的“会问”,良策居多,但关于“会引导解答”的方案却不够充分。
(三)问题教学法关注教师“会问”,而问题是构建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该法在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自主提问,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不够,问题的双向性失衡。
五、结束语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充分注重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详细探究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促进实际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应用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应用,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就能有助于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中地理只有充分注重讲解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采用的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地理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比较被动,再加上教师只注重灌输给学生地理知识,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无法得以提高。基于此,教师就要充分关注这些问题,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
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无疑对课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学生也有着很大挑战,即在学习的条件上以及要求上有着变化。教师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对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也能加强。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利。在学生相互学习下,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并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有所发展。教师只有充分重视这些层面,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和方法
(一)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分析
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把握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节奏,减少了课堂教学容量,这样就造成了整体教学效率比较低,难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再有,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加以评价与引导,这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体验式教学应用的作用发挥也会有着很大影响。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分析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科学应用,教师就要充分
注重方法的合理应用。对此,我结合实际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得出应用以下方法,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比较有利。第一,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先要能够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上及时改变,注重教学思维的创新应用。在新的教学发展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能保持融洽,这与学生体验式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展开针对性的体验教学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最为显著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通过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置身情景中,这样就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全球气温变暖的课程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对气候变暖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以及技术人员等角色,然后模拟到热带雨林以及荒漠和草原中旅行,进而对不同的地理景观以及现象进行观察。接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法,这样就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地理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较有利。地理教学过程中,为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就可让学生进行制作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地理教学的气氛得以活跃。地理教材中涉及岩石以及矿物等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对这些物质进行收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便让学生对这些矿物加深认识。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要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丽,郝静.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2]金万能.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求知导刊,2015(01).
良好的方法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怎样去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没能切实地去解答,就不能很好地算注重了方式方法。”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它们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行文脉络。不同的作者在写相同体裁的文章时也会因为个人文学修养、意趣爱好、侧重习惯等的不一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习惯和突出的语言文字风格等。
在给学生授课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逐渐去发现这些差异和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分类,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叙文时,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重点去品味叙述部分和议论抒情叙述部分。一般来说,初中学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但偶尔也有出现在句中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因为一般性特征而湮没了特殊性存在,亦不能一概而论。学习说明文时要仔细分析其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找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根据关键字词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不同的知识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点,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现代文学习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是关键。
二、鼓励学生适度扩大阅读视野,涉猎课外美文,加大阅读量,进行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的,是没有上限的。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和必须方法。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学好教材里面的课文之外,还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读物和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了强化和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今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具体措施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优秀作品,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知识积累之余深化文意认知。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佳文中,词句运用写作技巧无一不蕴藏着作者无限寓意、深情,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设置与课文写作背景、引申含义、留白手法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解答,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其次是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即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有所掌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以引导,详细说明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以及注意事项等。再者是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2.注意事项据笔者教学经验,建议采用上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计划,即在计划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规划,并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妥善分配课时。二是设计新教案,即教师先要全面加强对此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以往教学案例,并对此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在已有的教案基础上创新。三是充分教课准备,即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大致介绍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式教学法有所了解。四是充分备课,即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应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五是将课堂提问设置为开放性。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物理,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将语文问答设作开放性的答题方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使想象力和联想力得以充分锻炼。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紧扣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3.效果分析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睡觉不听课、听讲但不互动、听讲且参与互动、积极提问与考试成绩”等课堂指标调查结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由此,说明了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升学习成绩等改善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