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9 21:4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本课程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本课程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实践能力;院校特色

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是多领域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机器视觉、自动控制、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很多理工科院校都已开设了相关课程,由于课时以及学生基础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本科阶段图形处理和图像处理这两门学科大都是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采用图形图像一体化教学的方式进行[2]。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图形图像处理过程中的概念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算法原理以及实现方法,为在相关领域更好地应用以及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基础。

公安类本科院校在教学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针对性。

本文以甘肃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公安类院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实效、学生动手能力。

一、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发散的创新思维。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我院以公安、法学为学校特色,整体上的定位是文科学校;另一方面由于我院地处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图形图像处理这门学科上的基础较差,主要体现为:对基本的编程手段、方法掌握较差,欠缺使用计算机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视野较为局限,缺乏创新能力。这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

2.教材选择范围小

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两门单独的课程,有大量的经典教材可供选用,整个课程体系也较为完善,但当将二者融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时,相关教材的选择余地就非常少。目前公开的就只有唐波等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可供使用[3]。教材选用的缺乏导致授课过程仅仅基于教师的讲义再辅以大量参考书目,学生手头没有一个权威、系统化的指导书籍,不能很好地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3.课时和课程内容不匹配

图形图像处理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一共安排72个课时,其中理论讲授42课时,实践操作30课时。但是按照常见的课程体系,单是数字图像处理这一门课程,就有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复原、图像压缩、图像变换处理等多个可以单独开课的研讨内容。想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图形和图像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就只有选择最基础的内容泛泛而讲,或者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模式[4]。这样就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

二、教学改革措施

1.语言平台选择

图形图像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成熟的产品和库提供给开发人员使用,通过对接口的简单调用,可以快速实现各种复杂、高级功能。使用已有库进行产品开发非常高效快捷,但如果将这些库直接纳入教学,则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例如在使用MATLAB从磁盘中读取位图图像只需要调用相关接口imread即可,但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位图文件中文件头、信息头、调色板以及颜色值这样的组成结构以及相关原理。看似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功能,实则损害了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选择C/C++作为基本编程语言,从数据的位和字节开始读起,从开始处打好动手实践的基础。

2.实验教学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实验在增强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理解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平均基础水平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并提出不同层次的考核要求;二是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选择最基础、最经典的知识点进行实验设计;三是从学校的专业特色出发,结合学校应用背景,以刑侦、安全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

3.专业竞赛与教学结合

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有限的理论讲授以及实践操作课时中仅能完成一些基础理论方法的学习。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就必须利用课外时间,而课外时间的利用需要一个好的引导方法,相关的学科专业竞赛正好充当这一激励和引导的角色。

目前有众多全国性质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竞赛,奖励级别很高,其选题也大都涉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内容。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在指导过程中只对思路以及技术方案进行指导,而不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进行干涉,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代替学生比赛的情况。

三、结合学校学科背景

1.识别技术

如何从犯罪现场获取犯罪嫌疑人残留特征是初期刑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纹作为一项重要特征已有很长的实践历史。从早期的人工比对,到现在的指纹图像自动识别,该项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可以将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开发作为课程最后的综合设计题目,在实现时提倡组队开发,并与侦查专业的同学配合完成。

另一项较为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是人脸识别,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商业。但该项技术实现起来较为复杂,不宜直接引入教学实践,可以进行基本原理以及流程的讲授,并作为进阶的高级要求。目前类似的识别技术还有基于掌纹、静脉纹、瞳孔、个人运动特征的等,都可以作为扩展性内容进行介绍。

2.安全技术

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特别是图像数据的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5]。在司法裁判中很多证据都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出现,但数字图像易于编辑篡改,图像的篡改监测是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图像篡改监测通常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监测手段。最常见的主动监测技术是添加数字水印。可以在讲授时演示添加与未添加数字水印的同一幅图像,并让学生对两幅图像进行直观分辨。被动监测技术则是基于原始图像自身的相关性对篡改进行监测,可以以近期著名的新闻造假、学术造假事件进行演示讲授。

公安类本科院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开设有自身特点,也有一定的局限。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基于现有的条件,结合学校专业背景特色,通过对课程、学生现状的研究,合理地使用相应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海芳.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研讨式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0(24):93―97.

[2][3]谭光华,李仁发.本科图形图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4(08):41―43.

[4]沈晓晶,王艳,赵慧娟.应用型院校数字图像处理本科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01):86―88.

[5]黄晓生.数字图像安全技术研究进展[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1):82―86.

第2篇

课后反思:本课题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吸引学生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很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通过姓氏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样的现象?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溯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借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第3篇

1、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含着需要我们传承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有“垂垂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2、为老龄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新风尚成为上海发展的闪亮名片是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考量,是对上海市民的精神考量。重阳节的教育价值应该体现在让我们的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尊重老者、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凸显“祝福老人长寿,祝愿生活美好”的教育主题,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孝亲敬老”中“感谢在言,感动在心,感激在情,感恩在行”的正能量。

二、 课程内容

(一) 了解“重阳节”的节日由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据考证,古代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且秋季是一年中喜获丰收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重阳佳节由此得名,寓意深远。

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的习俗,老百姓把“求长寿、除凶秽、招吉祥”作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又叫“敬老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纪念日子。

(二)确立课程的分层目标

总目标:

重阳节教育活动,应突出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了解“孝”文化的民族内涵,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孝行”中悟“孝道”、尽“孝心”、履“孝责”。

1、 预备年级

重点了解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叫“敬老节”。通过生动直观地感受了解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习俗,体会重阳节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懂得要体现在行动之中。

2、 初一年级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知行合一”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有积极向善的“孝行孝道”,并在践行中不断体现其“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的正能量。

3、 初二、初三年级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能够为积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做出努力,发掘重阳节的社会意义和中国元素,从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提升到给予老人“精神关怀、心灵慰藉、情感支持”,培养学生基于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情怀,让“生命关怀”的理念充盈学生的心灵。

(二) 确立课程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个层面

1、 学校层面――主题宣讲

(1)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经典故事点读宣讲 (已制作光盘);

(2) 历届感动中国“孝心英雄”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3) 学校历届“孝亲敬老之星”事迹宣讲(已制作光盘);

(4) 评选以及表彰当届“孝亲敬老之星”;

2、 班级层面――主题班会

依据校本“四航”课程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以“小故事,大智慧”样式编写的“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心需求、接受程度”等相关要素,期间的每个篇章均以“案例分享,故事链接,锦囊妙计,智慧点金,行动感召”等来呈现,启发同学们在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展望自己的“美好未来”,在“爱国家、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中生动绽放“真、善、美”的人文之花。

(3)学生层面――主题实践

结合“一班一居委”开展敬老实践活动(提供和积累优秀教案)

提供参考:

(1) “夕阳关怀忘年交”温情对话: (2)“举手之劳表孝心”动情时刻;

(3) “事事礼让老人先”传美倡议; (4)“别样亲情敬老心”助困行动;

三、课程实施

(一)时间安排

每年10月份开展“我的孝,你的笑――重阳敬老月”系列活动

1、 结合“一班一品”的建设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内)

2、 结合“一班一居委”共建开展“重阳敬老活动”(校外)

(二)分层实施

1、 预备年级

建议: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汲取精华,懂得“百善孝为先”。让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心有楷模,学有模范,行有榜样”。读一本敬老的书、学一位敬老明星、讲一个敬老故事、画一幅敬老的画、唱一首敬老的歌、做一件敬老的事。充分体现“生动性、形象性”。

2、 初一年级

建议:让学生在“孝亲敬老”中,立足身边小事,学会“爱的奉献”,通过“生日贺会”的温馨欢聚、“老少结对”的牵手互助、“雪中送炭”的热心解难、“举手之劳”的忘年交情等夕阳关怀形式,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体验性、实践性”。

3、 初二、初三年级

建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在体现学生“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精神品质、美德风范、价值导向”等,通过“我的孝,你的笑”系列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题探究、调研考察、辩论宣讲”等方式,主动思考“老龄化社会”与城市文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式敬老”的利弊与改善等。充分体现“主体性、思辨性”。

(三)确立原则

1、整合性原则――资源巧整合;2、体验性原则――用心去感悟

3、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4、过程性原则――参与很重要

5、实践性原则――知行要统一;6、有效性原则――启发有收获

7、继承性原则――美德需发扬;8、坚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

(四)拓宽途径

总要求:

在整体推进重阳节活动的过程中,以有效生动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了解重阳节,并在具体的情境和文化环境中完成自我建构,内化认同重阳节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并逐步作用于自己的行为。

1、资源整合

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取决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活动资源的巧妙整合:

(1) 向革命老人表达敬意

拜访“老战士、老革命、老英雄、老模范”等;

(2) 向困难老人表达爱意

走访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慰问病重老人等;

(3) 向工作老人表达谢意

感谢依旧坚守工作岗位、发挥余热的老人家们;

(4) 向家里老人表达诚意

为父母、长辈送上温暖、送上真诚,亲情无价;

(5) 向陌生老人表达笑意

把微笑和温馨送给陌生老人,举手之劳最快乐。

2、多元展示

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聚焦和达成预期目标,生动地呈现活动过程。

(1) 宣传展示

通过“黑板报、专栏、电子小报、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

(2) 才艺展示

通过“小品、歌舞、演讲、故事、说唱”等形式进行展示;

(3) 探究展示

通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展示;

(4) 会议展示

通过“报告会、亲子家长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展示。

3、校外延伸

活动的“外显”固然重要,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观意识和行为上的“内化”,能自觉践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活动本身的终极目标。

(1) 走进社区践行――依托“一班一居委”,关爱社区老人;

(2) 走向社会践行――积极“争当志愿者”,关注社会老人;

(3) 回归家庭践行――体会“亲亲父母心”,关心身边老人。

(五)评价反馈

总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成为评价和反馈的主体,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价值判断、态度方法”等把握,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及时调整和完善活动设计方案。

1、 预备年级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等进行评价与反馈。

(六)实施说明

1、立足长效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变“消极”为“积极”――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3)变“单日”为“常态”――提高参与活动的坚持性;

“爱你365天”――重阳节的“孝行”应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一天,成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动中,要多关注可持续发展,避免“突击”和“一次性”。

2、 把握策略

(1) 整理好、运用好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性资料;

(2) 计划好、安排好活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

第4篇

一、校本课程的规划

学校要建立的是校本课程体系,要注意区分体系和课程的区别,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校本课程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多个相互独立的课程。一般来说,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下三个阶段。

1.摸索中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毕竟不是必修课,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同时,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宣传,引导教师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同时引导教师深层体会课程建设的原则,杜绝同质化校本课程,杜绝以师为本的授课方式,重过程,轻结果。在这个阶段,要强调课程的量,在推进中对各课程做好分析评价,对于同质化的课程必须积极进行优化,甚至取消。

2.丰富中强化规范

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要积极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强化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的操作规范。要积极开展优秀校本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学期末要开展校本课程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状况、教材教案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量化,推行精品校本课。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校本课程原则,保持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活力。

3.提升中进行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学校应强化校本课程分类,提倡多学科整合,坚决杜绝同质化课程。要注意,不要将这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必修课混淆。国家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而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状况,强调的是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另外,校本课程还要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流程

要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小组。一般来说,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要统筹校本课程建设,有明确的校本课程规划思路。教务主任任副组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推进者,要坚决贯彻课程规划思路,通盘考虑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及时召开课程启动会、反馈总结会等,实时监督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在教研组会上要充分讨论,建立符合学校情况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班主任要做好学生选课的引导工作,要特别注意学生本身个性特长和学生兴趣的情况,千万注意不要搞一刀切、包办学生选课。各部门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申报

由教研组长召开组会,充分讨论校本课程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心,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填写申报表。申报表中要有课程提出背景、完整的课程内容、授课计划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信息。由教研组汇总后统一上报教务处。

2.审核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审核,并及时、充分地和教研组交流,确定下学期最终的校本课程,并将全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汇总和分类。

3.选课系统准备

将校本课程的详细内容导入网上选课系统,明确校本课程的学分修习政策、选课对象(如果有多个校区的要分开,尽量避免跨校区选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在此期间,班主任通知学生查看相应的课程介绍,引导学生做好选课准备。

4.网上选课

在指定时间段开放选课系统,学生选课后,可以锁定选课信息。在第一轮选课结束后,对于开课人数不足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进行反思,同时取消该课程,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二次选课。整个网上选课结束后,要形成总课程表,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给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校本课程学生花名册。

5.授课和结业

教师根据选课系统确定的时间、地点上课。教务处组织督学,对教师的教材、教案、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期末,选课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时并通过考核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6.校本课程考核评价

学期末,教师上交总结。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师网上互评和学生网上评价。结合日常学生反映情况,充分讨论后,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并在下学期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对于评价不及格的,教研组和上课教师要拿出整改意见,直至取消该课程。校本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校优秀教研组和校优秀教师评选的组成部分。

第5篇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是在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后,以我校曾经成功开展过的、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即园林漏窗的研究)为蓝本展开的。课程的主旨内容“漏窗”,是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门园林“小景”艺术,在吴江也能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漏窗文化”,以及由此涉及家乡吴江的一些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着眼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成长

我校是吴江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特色学校,曾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市艺术教育学科基地”。由于“漏窗”艺术也是吴江地区一门乡土艺术,所以本课程的开发也将为我校的艺术特色更添亮丽一笔。此外,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所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势必会形成一个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通过自我学习、集体培训之后迅速成长,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同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与资料,为我校今后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打下基础。

二、回顾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实践

1.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开发以“漏窗”为主题内容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另外,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每课体例、编写人员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还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页”,开辟了“课程最新动态”与“课程学习资料”等栏目。

2.全面推开课程建设

首先,拟定制度,激励开发。学校在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以及编委会的基础上,还拟定了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配套的《评价方案》和《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并与编委会的教师签订《开发责任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其次,因材设人,纲要为先。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即了解漏窗、欣赏漏窗、吟咏漏窗、设计漏窗、制作漏窗,共10课时。编委会根据每个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编写这一部分。比如历史教师侧重编写“了解漏窗”部分、语文教师侧重编写“吟咏漏窗”部分等。另外,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委会还挤出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大家研讨了课程专家崔允、吴刚平等教授撰写的论文30多篇,掌握了开发课程的主要环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通过学习,老师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了工作“抓手”,对课程的成功开发信心更足了。

再次,开发竣工,更需完善。编委们还一同走进吴江建筑设计院、图书馆、退思园等地,深入调研收集有关“漏窗”的资料。2008年9月,历经8个月,带有原创性质的、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第一版)诞生了。当然,本书在编辑方面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所以,我校将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课程的后续完善、乃至于“二次开发”,积累充足的经验。

3.宣传实施校本课程

首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立足班级,利用班会、家长会、教师会,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介绍校本教材《漏窗艺想》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同时,利用“校本课程”专题网页以及校刊《笠泽》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吴江日报》还分三期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专题报道。校本课程不断走近家长、走进师生之间。

其次,组建备课小组并确定备课组长,开展备课工作。备课原则上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分工合作,探讨沟通。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既符合共同要求,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接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同时,依照《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即备好本课程教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要求有学生练习或其他形式的反馈材料(纸质或电子档)。并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巡课”督导。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开设讲座、观看视频,还带学生去计成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课程实施与学校艺术特色相结合。比如从学生制作出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群中把一些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的专题展示。此外,把一些好作品(纸质、石膏)放入学校校史展览室或拍下照片、装点教室及学校环境。

最后,依据《评价方案》,积极施行积极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对《漏窗艺想》上的“探究学习”等练习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另外,还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或通过对学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的考核,或通过对学生作品(物件的制作、撰写小论文)的考核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成果

学校艺术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授课任务后,将就实施深度作进一步拓展。比如艺术教师俞红珍与组内同事集思广益、创作了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并在2009年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以及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了像纸质漏窗、石膏漏窗、漏窗电子小报、漏窗研究小论文、漏窗小诗、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等多元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佳品。学校适时开展了各类“优秀作品展评”活动,布置了橱窗,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部分班级的师生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漏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结合校本课程教材《漏窗艺想》里的相关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访了吴江退思园、静思园、计成纪念馆等地,通过拍摄漏窗、临摹漏窗、丈量漏窗等方式,展开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增添了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各类教科研活动。艺术组胡银凤老师开设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公开课,探讨如何实施本课程,校教科室还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录像分析法在课堂观察中的运用研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对“如何上好校本课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课题作了深入研究。

四、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反思

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觉得这样的课程开不开都无所谓。其实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习一定课时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意味着校本课程获得了与国家课程同等的待遇。此外,课程专家崔允也指出“学生必须修习校本课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权利”,因此,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要加深教师在认识范畴的“软开发”。

第6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目标,学进度,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误区;对策

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但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在课程资源的研发方面,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本文拟对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及其对策做一探究。

一、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现状

随着课程评价的不断变革,原有教育评价的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发展功能;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式注重纸笔,过分量化;注重结果,淡化过程”。弊端,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加之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与新课程实施日益接轨,助推了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热情,一时之间,校本研发蔚然成风。笔者对我校及周边学校做了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

(一)校本研发不能体现学校传统和优势,研发动机与目标不明确,为研发而研发

不容否认,不少学校从校本课程的开设、开发到成果展示,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也从“零的纪录”发展到农村中学的抢眼位置。但细究起来,不少农村中学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重名称,轻研究。名义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时期,成绩全区名列前茅,经验之一就是“水多泡倒墙”,可取之处就是师生的务实肯干的作风。所以,即使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如何的翔实完备,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即使是教师的教案准备得如何充分,课时安排得如何有序,也只不过是照本宣科,吆喝别人的东西。试想,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也只能浅尝辄止,根本谈不上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更不要说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二)校本研发属于教师、学生个人行为,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合力

不少农村学校,校本研发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师本人也极愿发挥培养学生的意趣。学生方面,既考虑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更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应该说在形式上是两个积极因素的有机组合。但基于现在学校学科教师的配备现状,许多校本课程停留在一科一师,或者根本就是师资严重缺乏,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的观点恰恰相左。学生呢,也只是换了地方,再次承受内容的被动接收与行为的机械训练,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毫无创新可言。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不了交集,很难谈到教学行为的持久。缺乏教育合力的行为,极易产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弊”的后果。

(三)校本研发缺乏发挥当地社区及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农村学校在校本课程的选择和研发上,往往遵循驾轻就熟的思路。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浅层次地发掘。出发点较低,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势必造成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忽视及学校决策者对校本研发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校本研发很难根植于当地资源的沃土,“校本课程”只能徒有其名。

(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国家课程的评价标准差别太大

很多学校,在校本研发方面,积极主动,很有创造性。为激发教师学生的研发热情,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对校本课程研发及其评价,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远远不能激发教师学生的研发热情。特别是在评价方面,只注重了对教师的简单评价,缺乏更深层次的引领与指导。这与对国家课程的评价大相径庭,结果难免“南辕北辙”。

其实,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误区不止这些,但这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二、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策略

鉴于农村学校在课程研发方面存在的明显的误区,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不断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领导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二)校本课程要融入学生身心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不竭动力

改变以学科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三)学校要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第8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参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15-1

一、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克服畏难情绪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当然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也可以与学生合作。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因此,校本课程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难度大、各有特色。这三大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角色,由一元角色转变为多元角色: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决策者”,从课程“消费者”到课程“生产者”,从课程“实施者”到课程“评价者”,角色态度上由被动消极走向积极自主;角色关系上由个体独立走向与人合作。这也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难度较大,不象写一份教案那么容易,但教师必须克服畏难情绪,不要让难度束缚自己的手脚。

二、学生参与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于这一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既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的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也照顾个别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的充实,生活幸福,是校本课程也是一切课程的终极目标。所以,让校本课程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让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如何把成语中蕴含的哲理及其实践意义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开发。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成语或成语故事自孩子学语和记事起,就被父母和长辈们深深地植入了脑海,打上了烙印,成为孩子终生不忘的记忆。随着孩子的成长,日常用语、作文引用,甚至参加相关成语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对成语有了更多的接触、更深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运用。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成语的起源、含义、蕴含哲理、实践意义等方面广泛收集材料,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实现政治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如何让学生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1.教师引领,要求具体。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决定校本课程必须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它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在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搞好课程开发的设计,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内容的纲目,策划校本教材的编写提纲,分配好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的具体任务,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完成。

2.分工协作,收集资料。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生是无法完成的,师生如何协作共同开发,需要搞好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专业性强的内容必须由教师把关负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生人多、信息广泛的优势,动用现代技术力量,做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深化认识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校本教材,没有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毫无意义。为了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师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小组内进行具体分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当然,为了体现公平,教师也应该成为小组中的一员,也便于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3.小组交流,资源共享。

编写校本教材必须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师根据各小组收集起来的材料,组织讨论会,各小组由组长或委派一名学生参加书面交流,进行广泛讨论,倾听各方意见,找出不足和遗漏,提出改进措施。教师更要发挥引领作用,指明下一阶段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并确定下一次交流时间和重点内容。这样通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交流,材料收集和整理基本完成,各小组可以互换材料,实现资源共享。

4.教师整合,成果展示。

学生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还不能算是校本教材,他只能算是半成品,需要教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按照校本教材的一般规范要求进行整理、编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收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