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6 17:59: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8-01
高三地理复习旨在为学生们梳理知识点、强化知识点、提升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把握地理考试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高三地理复习谈几点策略。
一、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关键
(一)整理归纳,构建知识网
高三复习三个阶段是一个让学生们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复习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再来学习一遍知识点,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起到复习的效果,甚至还会得不偿失,相反,教师应该重在和学生们一起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也不能把重点知识落下,这样的复习才有利于学生们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在高考时迅速抓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调出相关知识点,取得高分。
(二)提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图像的认知作为高中地理一个重点考察对象,频频出现在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从高一就开始训练学生们的读图析图能力,而且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注重学生们读图析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高三地理复习的教学中,笔者会针对学生们的图形空间概念以及地图基本技能等进行板块化的训练,锻炼学生们在图文之间灵活转换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光照图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交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们自己讲解如何从光照图中判断南北极以及节气、确定地方时、计算太阳高度等重点难点,让学生们在梳理过去已学知识点的同时提升读图析图能力。
(三)回归教材,熟悉地理文字
新课程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们回归教材、熟悉教材,从教材中学到知识点并提升能力,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轮复习时,应该注重回归教材,让学生们熟悉地理文字,避免在高考时出现看不懂地理题目的现象,从而在高考中抓住关键词,答案既全面又准确,进而取得好成绩。例如,在《地球的大气》这一章节的讲解时,对流层作为一个关键词,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教师就应该着重讲解,让学生们进一步强化对这个地理关键词的理解。
(四)查缺补漏,把握重点
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是复习的主要目的,因为在前两年的学习当中,学生肯定会有知识的漏洞,也会有掌握比较弱的板块,所以,学生们要想在高考这个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就必须做好补短这个工作,作为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某个重难点章节详细讲解或者针对某些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做好了查漏补缺这个工作。
二、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
高三复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应付好高考这场考试,因此,学生们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
地理高考试题中,信息量大往往会设置很多陷阱,很少有学生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找到关键字词,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迅速抓住题干,必须要求学生们有清晰的知识网,但是,考试时审题的认真程度也很关键。在复习中,教师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应该让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放慢审题的速度,加快解答速度,从而做到把题做得又快又好。
(二)训练过程要有针对性
复习中的题型训练不再像初次学习的时候那样让学生们陷入题海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做题、练题以及总结规律,所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勤思、多做,还要带着学生们找到这些题的规律,毕竟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因此,复习时的做题加归纳总结二者不可少。
(三)规范学生们答题的模式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规范、最正确、最恰当的回答,如何做到答案的正确恰当,在前文已经提到过,那么,接下来复习的最后一关则是规范答题。
如何才能做到规范答题呢?首先,学生们要完全熟悉教材、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学生们在答题的过程中要用地理语言,万不可以让阅卷老师觉得考生是门外汉,最后,在答题的格式上也要规范,一定搞清楚题目是需要定性描述还是定量描述。因此,教师在对规范学生答题这方面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三方面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在高考时减少因答题不规范而丢分的意外。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高三地理复习工作量很大,不仅要让学生们回归教材,理清所学知识点,形成知识网,还要提高学生们答题速度规范答题模式。高三地理的复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们真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要共同努力,学生们对自己的复习不放松,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复习课
一、教师必须深度把握《高考说明》
《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落实一二三轮基础与知识点训练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年年出新题,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讲透、落实。在复习自然地理时,我将自然地理的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让学生逐一画出图来,有些学生说得明白,落实到笔头上就错误百出,也正好将学生平时模糊的概念加以纠正,从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二轮复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②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③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④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五、教师必须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搞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职业。为此,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才能做新课改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乃至专家型的把关教师,才会无悔于家长,无悔于学校,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对高三学生具体的学法建议是:坚持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思想为核心的专题复习为基础,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层训练为主线,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 突出基本内容的基础训练
部分学生考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特别是对一些自然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记忆多、联系少、缺少拓展性的思维。二轮复习要求学生注意把握考点本身的知识体系,学会根据知识体系来组织答案。做到主干知识系统完整、脉络清晰,对知识点能完整明确的提取,才能够应对试题的变化。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过关训练,从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辅导学生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
二、 突出空间判断能力的分层训练
专题复习要注重学生空间概念的构建,以专题复习来引领区域地理复习,重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注重地理环境多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区域地理知识要做到适当的拓展,选择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的训练题,进行地理空间判断能力的分层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训练目标、训练时间、弥补措施等都要周密安排。
三、 突出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强化
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的提高是高三学生复习阶段最主要的目标,此项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对各种地理图表解读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本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同的知识内容,涉及的地理图像不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配合学生对特殊的地理图像的学习,进行辅助教学和相应的训练。在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对训练难度的把握和控制,教尤其要对地理图像、能力要求以及知识点与难度之间的关系要有良好的调控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将地理信息难度从小到大,有梯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和熟悉,以配合达成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各个步骤。同一类型的地理图像在同一学习步骤中,涉及不同知识点时,也应呈现不同的地理信息的难度层次,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某个知识内容的初期、中期、后期阶段,采用同一知识点、不同类别的地理图像,利用不同难度的地理信息配合训练,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对地理信息的综合性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展开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 突出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结构
回望高三复习历程,我不得不说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
会,是整个高考复习历程的基石。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直接决定着高考成绩的好坏。通过我这几年对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己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几点对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要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习不得投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该背的还得要背,该画的还得要画,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落实基础,切不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1.教学要有广度和深度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第一轮复习要按单元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要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提炼考点,构成知识体系,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要深入挖掘,深入钻研,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教学要有策略
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力求“举一”,让学生做到“反三”,触类旁通。现在许多新题,新就新在切入点新,设问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讲究学习方法,是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是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是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是重视技能和探究,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积累的数量。
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成为我们遵循的教学原则。如,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调用。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
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知识结构的建立、体系的形成,即把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因此,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和体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在过程中获得单个地理知识
单个知识的获得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获得某个地理知识前,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2)在过程中建立、扩展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扩展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学生逐渐积累单个地理知识,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
三、精选精练,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都不多,但是每年出的高考试题都难住了不少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大纲毕竟很笼统、很概括,考纲也仅仅是列举一下考试范围,那些高考的具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的呢?能力要求如何考查?还是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体现。所以,我们也只有通过做高考试题来理解和感悟,通过高考试题的正确引导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战中取胜。
从本届高三开始,我校就将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突出优点除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外,还有一大优点,即针对本节的内容我们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以“感悟高考”的方式呈现。这样既可达到应试能力,又可为明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一、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而是使用新材料,营造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不能麻痹大意,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正确解析读图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要正确解答读图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扣准图名和图例,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坐标图注意纵坐标、横坐标,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交叉点,并通过描点来理解其地理含义,多轴坐标图要准确寻找与变化曲线相对应的横、纵轴;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入手;区域图、地形剖面图要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无图考图题,先将文字转换成图形;若是区域图,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第三,图文转换,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思维能力的反映,也就是学生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即答题过程。应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在自己的大脑内多罗列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对练习题精心取舍,不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题和难题,对同学们“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做到讲解少而精,有重点、有难点,各个击破,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不搞题海战术。要有选择地征订复习资料,精选习题。针对地理既文又理的特点,同学们一定要在理性思维分析上下工夫,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上挖掘等,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巩固积累地理知识,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会贯通,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规范答题训练,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要求。科学性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达到准确无误,不能进行错误判断或错误定位。全面性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因为,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抓不住重点,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过多,就会影响整个试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要求考生要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使其规范、整洁、清晰。同时,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眼到、心到、手到”,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形成过程,概括基本原理,提高理解能力和文字说明能力,紧扣课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否则在答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
六、聚焦地理重点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关键词:浅谈;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46-01
首先作为老师应该对地理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尤其是高考地理的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极为广泛。比如: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旅游,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等。但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是发展,区域地理是归宿。总结历届高考地理题,基本都是给出材料和地图,给定一定的区域来呈现该区域的自然状况,进而归纳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即以区域地理为平台,展现区域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该区域如何发展。例如我国东部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我国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
其次,再谈谈地理试卷的考点。近年来高考地理一直贯穿了以“能力立意”的这一主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注重学生的地理学习的能力,学科素养的专项目标与要求,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高三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开始。尽量做到全面细致,但也要在复习中注意知识层次的难易,分层次进行复习。重点,尤其是难点尽量多讲,而简单的尽量节约时间少讲。在基础复习中尽量让学生画图,填图,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建立空间概念。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并且,高考题现在的呈现方式基本都是各种图表材料的呈现方式。依据大纲,回归材料,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带上课本,吃透课本。地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基础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
第二阶段。第一,地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大的方面说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是发展,区域地理是归宿。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要素基础上而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以区域地理作为载体来呈现的。所以我们应注意地理规律、地理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地球运动影响大气环流,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六风带七气压带,在此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牧草的生长,乳畜业发达。
第二,强化文字表达能力及规范性要求。学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能力测试的一项内容。科学合理的表达是影响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近几年高考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几个关键词:形成原因,主要因素,影响(有利和不利),区位条件,发展特点发展优势等。
答题技巧:一般从自然、社会经济两方面出发,提炼有用的知识点,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特点作答。
例如,形成原因,主要考虑海陆位置,所处的纬度,受什么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附近有没有洋流的经过,地形、地势高低,附近有没有大山的阻隔。
影响,从两方面考虑(有利、不利)以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例,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方面(劳动力数量、素质、交通通达度、政策、科技、工业基础、市场需求)。
第三,研究高考命题趋势,把握高考发展方向。从自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重来看,08,09,10年自然地理比重很大,11年应仍以自然地理为主。以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判断信息能力是一贯的手段,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基本地理原理、技能仍然是基础中的基础。地球运动,气候,气象灾害,河流,产业结构调整,等值线图的考查仍然是一大重点。高考的发展方向更贴近实际的生活,生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的复习应该有所侧重。
一、设置专题复习
在复习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较为全面的专题复习,从整体上构建知识网络。专题复习一定要能够突出复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要有系统的概括,各个知识点要全面覆盖。专题复习要依据课本,也要突破课本的局限,设计出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应用性的复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某个案例串联各个知识点;可以运用时下热点问题,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还可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知识点出发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专题复习应能够引导学生对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有更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对各个地理规律、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复习中最重要的还是结合热点进行专题复习,许多实事新闻都会与地理知识相关联。例如,从日本大地震中核电站泄漏的新闻引入能源问题、地质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注重知识的讲练结合
教师要在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高考。练习题的设计应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从难到易都有涉及。练习的安排应与教师的讲解穿行,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消化教师的讲解。练习题的设计也不应拘泥于课本上各个知识点的设计,而应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并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练习内容做全面的讲解,进一步细化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有重点地开展复习。
三、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随处可见,高考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图文结合的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在总复习中也应注重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学习是建立在空间的基础上的,任何知识点都涉及地图,不管是物质分布、地理现象、气候变化还是人口分布、粮食生产,都会应用到地图。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熟悉各种图表中的符号语言,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在地理上的分布是地理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掌握解答各种涉及地图题型的技巧。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看地图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地图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地图的运用和讲解,提高地图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当然,地图的运用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配合教学内容为主,切忌漫无章法地乱用、滥用地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使用地图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图文结合、一图多问、地图临摹等方式,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提高学生读图的准确性
学生除了有读图的兴趣,还要有读图的准确性,要能准确地从地图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读图,获取其有效信息是关键。在教学中,我总是按“看图—提问—质疑—提示—析疑”的顺序进行,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他们在看图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示。如在讲授《地球运动》一节时,面对运动俯视图,很多学生感到棘手。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其有效信息,即地球转动方向的箭头作为一个突破口,那么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参与绘图
在时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要适当组织学生画地理略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习过程。动手绘图增强了学生地理技能的训练,也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空间概念的形成。
四、注重重难点的把握
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是复习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出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复习气候时,季风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季风知识的讲解应有全面的把握,要详细地对比几种季风气候的特点,还要涉及季风的特点、与农业生产的联系、空间上的分布、各个地区季风气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全面的复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季风知识。当然,复习这些重难点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年高考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第一轮复习的扎实程度,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
一、紧抓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一轮复习的主要对象是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地理总共八本教材,地理内容繁杂,考试范围广,复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标,并且要突出重点,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遗忘程度来自主阅读,查漏补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把握学生动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已经复习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比如: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必须形成这么一个知识网络:高考内容共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区域地理的核心就是“区域”,主要指初中四本教材,包括世界地理(2本)和中国地理(2本)两大部分。而这三大块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区域是基础,运动、区位是核心,选修教材是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整体教学策略是:夯实基础,围绕核心,适当拓展延伸。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紧抓课本、夯实基础,是高考一轮复习的关键。
二、重视归纳,形成固定答题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其规律性、原理性较强,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就会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以不变的套路来应对万变的试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各地理要素做了以下归纳: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概括;②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概括;③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含沙量的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同样,在复习完人文地理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做了归纳对比:①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②工业区位因素:地形、水源、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③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除此之外,还有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等。再比如,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归纳,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一对应各因素,找出共性,并结合题中信息,突出个性,从而顺利的完成考试题目。例如,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图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答该题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即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从我们归纳出来的套路着手;二是结合图中有效信息,把图中信息与思路相对接,这样,完成本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适量练习,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前面我们要求学生紧抓课本,同时,还需进行适量练习,由题及类,做到触类旁通。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科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复习过程中重点是看、背、记,而动笔的行为似乎不多,其实,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我们觉得背熟了理解了的知识,事实上只是记了个大概,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动手,边背边写,运用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背的很熟了,但是拿起笔来,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或者觉得某道题的答案要点都知道,但未必能得到满分。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遇见一道自己曾做过的题,一般会认为自己做过而放过不管,但结果是,他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复习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及时练习,而且每天要留足时间回忆当天复习要点,不时翻看,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四、及时总结,乐于反思,稳步提高成绩
总结、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应该经常做的。我们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每做完一道题,都应该及时总结,并不断的反思,做题不能只追求答案,关键是要总结其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只有不断地总结得失,才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做题中要总结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自己有启发的,考试经常考而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总结解题技巧、方法、规律等。比如,通过总结就会知道典型区域图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轮廓形状或重要地理事物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分析该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