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3 06:35: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能源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北汽集团公关总监郑刚先生表示:“集团非常重视镇江基地,未来会派驻技术、研发人员支持这个项目”。未来,北汽将持续向镇江基地投入150亿元,以逐步提升硬件、人员和技术层面的水平,满足北汽的生产需求。分析人士指出,建成投产后的北汽镇江生产基地很有可能会生产北汽威旺品牌的SUV以及MPV(M20)等车型。一期投产以后,年产能达到15万辆,产品主要面向华东地区及全国中高端消费市场。
编辑点评 | 北汽集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此次华东基地落户,也算是打响了“南下”的“枪声”,为占领全国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PSA欲借标致301曲线救世
对于正处在上升期的东风标致来说,即将上市的中级车标致301有望成为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下简称PSA)总裁菲利普·瓦兰试水新兴市场战略的排头兵。
按照瓦兰制定的拯救计划,PSA必须依托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而不是欧洲本土的销量增长,才能在最短时间里摆脱危机。对于标致品牌而言,这正是标致301大显身手的时候。东风标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标致301诞生自PSA全新1号车型平台,将在神龙第三工厂投产,预计今年年内上市。东风标致已经将新捷达定为301的竞争车型,销量目标直指月销过万的悦动和锋范。
编辑点评 | 作为缔造了标致的3系车、全球1200万辆战绩的开山之作,301老爷车一直被车迷奉为经典,希望全新的301可以再次力挽狂澜。
日系四大车企联手开发充电桩
电动车要推广,其一大难题就是充电桩的网络铺设要如同加油站一样广泛。日前,日本车企在本国开始行动了,丰田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在日本宣布四家车企就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包括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EV纯电动车)充电器的设置工作及构建便捷的充电网络服务达成一致。
据介绍,在日本政府提供补贴的利好条件下,四家车企将承担设置促进工作的部分费用。此前,四家车企分别单独从事充电器设置的开发工作,而今,鉴于基础设施具备较强的公共性,以及需要在日本政府提供补贴支持期间迅速推进设置工作等方面达成的共识,四家车企一致同意联合开展相关工作。
编辑点评 |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当我们还纠结在充电还是换电模式,拉扯各方利益之时,日本已经先行联手了,在这点上,我们确实应该学习。
北京限购限行政策将收紧
“2016年、2017年北京市汽车限行限购政策将会更加严格。”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在乘联会汽车市场研讨会上称。
根据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调研报告显示,按照目前速度,到2015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接近600万辆。与机动车发展速度相比,城六区道路里程和道路面积年均增长分别为0.4%和0.9%,与小汽车的年增长近5%存在巨大差距。
“而此前经过科学分析,北京市汽车容量的极限目标就是600万辆。”苏晖认为,这将迫使北京市政府采取更严格的限购限行政策,从而导致明后两年京城车市销售压力非常大。
编辑点评 | 因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警戒线,就限购,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看来“拍牌”的日子离北京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不远了。
美国新车魅力调查报告出炉
全球产业调查机构J.D.Power于日前公布针对美国市场所进行的新车魅力调查报告,结果在最有魅力的品牌调查之中,保时捷再次拿下最具魅力的汽车品牌,这已经是其连续第9年拿下此项调查冠军的殊荣。
在调查报告之中,保时捷在品牌竞争的部分遥遥领先其他对手,以884分的成绩领先第2名获得857分的奥迪;而宝马、路虎则分别以854分、853分名列第3及第4名,雷克萨斯和奔驰则以847分并列第5。值得一提的是,在非高级车品牌的调查中,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的RAM却是异军突起,获得了高达817分的高分,其余的大众809分、MINI801分、别克800分及起亚797分,分别占据第2至第5名的位置。
编辑点评 | 豪华车中保时捷仍然稳居泰山,而一向以“大哥”自居的奔驰看来并没能拿出让美国消费者感兴趣的魅力新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奔驰的市场份额一直下降。
大众新能源战略
日前,大众汽车正式未来新能源战略:e-up!以及高尔夫电动车将于今年先后实现量产,从2014年开始,大众汽车集团旗下部分核心车型还将搭载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
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研发中心电动车项目负责人丁力(Genis Brustenga)介绍:在生产层面,到2018年,大众汽车将减少25%的能量、水资源、废品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通过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减少40%的排放;在产品层面,未来将使每款新车比上一代车型减少10%—15%的燃油消耗。
在纯电动车领域,丁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联合政府、电网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物业管理处四大合作伙伴一起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点评 | 大众新能源战略的,进一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日系企业开展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大众新能源的步伐是否有点太过“缓慢”。
五菱宏光挺进乘用车市场
上汽通用五菱再当冒险者。当其他车企以为它只能依靠宝骏乘用车缓慢抢地盘时,上汽通用五菱突然宣布五菱“宏光S”进入乘用车市场,未来将宏光平台打造成为百万级的平台。
生活低碳是指提倡让环境绿化,减少碳的排放量而提出的,因为二氧化碳而导致环境变暖,提出发展新能源代替过去的旧能源,比如用电代替石油,减少废物燃烧。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青塘小区
调查内容:人们是怎样进行低碳生活的呢?
调查目的: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调查过程:查看新闻
1、车,尤其是私家车,排出的尾气有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现在都提倡买低排量车。
2、用煤作为能源,燃烧后排除的还是二氧化碳,所以都提倡使用绿色新型能源。
3、单面印刷纸张一次性筷子砍伐过量的树。所以都提倡使用再生纸、环保筷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违背低碳生活,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污染环境,气候反常。
低碳生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甚至可以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为我们能生活在一个低碳的环境而努力!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二)
在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2019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暑假期间,我们“低碳三人行”小组在周边小区就低碳生活作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遍布碳的足迹:大街小巷,烟头、塑料袋和纸巾到处乱扔;餐馆饭堂里,堆满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沿河流域中,流淌着黑得发亮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生态环境因此大受污染。在家庭内部,也不经意地留下碳的足迹。以一个家庭为例:用电、用气、用水、自驾车……人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也制造了生存的杀手碳。因此,提倡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
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对低碳了解的比较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将低碳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妈妈的同事们拼车上班,轮流驾驶,既节省了能源,也减少了支出;巧手的白领们将穿旧的牛仔长裤改成短裤,凉爽而不失时尚。而有些老年人虽然对低碳的概念不能准确表述,但却在行动上实践了低碳的理念:王奶奶用家中破旧的丝袜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丝网花,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温馨,又充满实现创意的欢乐;婆婆将喝过的茶叶收集起来,晒干做成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爱好运动的李爷爷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他告诉我们,他们老俩口每天早上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晚饭后从小区出发,每天步行3-5公里,然后回家。我们乐了,对李爷爷竖起了大拇指,买菜不用塑料袋,减少了环境污染,步行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能源消耗,这不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吗?
9月16日,规模浩大的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开幕,“唱响绿色未来”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成为吸引众人的一大焦点。在本刊2010年第8期封面故事中,曾以《非彻底革命》为题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期,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我们展示了一份更为全面的新能源产业调查报告。
世界第一带来石油消费攀升
200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6467.21万辆,2009年我国汽车市场发生井喷,保有量达到7619.31万辆,激增17.81%。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均破1300万辆,2010年上半年破900万辆。如此高速增长的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无疑将会为我国薄弱的石油工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199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为1.1亿吨,2000年为2.2亿吨,到了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为4.1亿吨。也就是说,每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翻一番,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6.9%。其中,2009年我国汽油消费量由2005年的4842万吨增长为7000万吨,柴油消费量由10968万吨增至15000万吨。如此严峻的形势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不稳等因素,对我国的节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除了对汽车工业发展弯道超车的希冀以外,也是对我国石油工业压力的缓解措施。
减排难以追赶先进水平
从我国的人均GDP和千人汽车保有量来看,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说明我国的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人民购买力的提高,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尚有很大上升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相当庞大的数字,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减排任务将会非常严重。
中国推出的计划于2015年实施的新油耗法规,规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为每公里161克。而欧盟则计划到2015年,欧洲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将逐步降至每公里130克,2020年至95克/公里。美国通过的燃油经济条例的目标是到2016年在美国销售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每155克/公里。日本的目标是2015年155克,2020年115克。由此可见,即使在2015年达成既定目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达到2015年的减排既定目标,欧美日都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欧洲制定了2015年强制实施,对超标碳排放按量处罚,超额越多,每单位罚款额越高。法国自2008年起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00g/km的汽车奖励5000欧元,对超过160克的汽车征最高2600欧元排放超标税。美国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减排政策,同 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四大石油公司等30家企业组成了气候变化战略同盟,需求技术突破,目标是在2012年前完成成本控制与技术研发。而日本则采取“综合途径”,通过混合动力技术的普及、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改善、引导环保驾驶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减排目标完成。
而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尚不成熟、减排技术普遍落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种种局限,我国对传统汽车的减排很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此时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发展电动汽车优势明显
从产业条件来看,我国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各种优势条件。
首先,我国锂材料资源丰富。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资源锂金属储量丰富,可采储量达54万吨,居世界第三,远高于美国(3.8万吨)等西方国家。而我国驱动电机技术基础较强,有大批的电动机生产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仅中小型电机就有300个系列,产品资源丰富。并且,以中信国安、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国内锂动力电池厂商已进入量产阶段,具备电动车产业化的先期能力。
其次,我国电力资源丰富。2000以来全国发电量年均增长11.6%,由1.4万亿千瓦时增至2009年的3.7万亿千瓦时。预计2020年中国发电总量将达7.7万亿千瓦时。而按照2020年达到3亿辆的汽车保有量,单车百公里电力平均消耗量20千瓦时,年平均行驶里程15000公里计算,我国2020年汽车电力消费为0.9万亿千瓦时,仅占我国电力总需求的12%。由此可见,我国的发电能力能够满足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的需求。
关键词:国际原油价格;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走势分析
一、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回顾
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相比于2008年呈现直线上升态势,在2010年,国际油价的变动曲线更加复杂,原油价格在65美元/桶到92美元/桶价格区间波动。对于2010年的国际油价走势可以大体分成三阶段:
1.2010年初油价较以往相比呈现上涨趋势
在2010年年初,国际原油的价格受欧美燃油刺激,油价飙升为80美元/桶,虽然投机热情的缩减和美元的攀升使油价出现短时期的回调,但是,从整体的价格趋势来看,油价仍处于在高位持续震荡的态势,国际原油价格在4月6号创近两年新高,出现86.84美元/桶的高价位。
2.原油价格受债务危机等影响呈现低位徘徊态势
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给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投机行为迅速减弱,市场上避险情绪大面积蔓延,使得原油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范围回撤,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下跌,曾经一度跌破80美元和70美元大关。
3.年末原油价格在美国经济的助推下将突破90美元/桶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渐渐减弱,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人们对于原油的良好预期,国际原油的价格开始由低位徘徊转为缓慢的上升,在年末原油价格开始突破90美元/桶,呈现上升的态势。
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与预判
通过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原油的价格将会出现缓慢的上升状态,整体油价的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全球的经济状态、供求关系、原油库存等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复苏对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
全球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好转是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的有力支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的减缓,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和中印等国经济的不断增温,都推进了国际原油价格的稳步增长。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将推动国际市场对于原油以及原油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原油价格的上升。
2.对原油需求增加的影响
截止2010年年底,国际能源机构(IEA)连续三个月对国际原油的需求量预期进行上调。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伴随全球经济的回暖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将呈现大幅攀升的状态。美国能源署(EIA)也上调国际原油的需求量预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必将拉动对于国际原油的需求。
3.供给因素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0年国际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98%,已经突破40亿吨的大关。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上调了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供给预期,预计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供给增速将达到100万桶/日。总的看来,在2011年国际原油的供给量会出现大幅上升的供给态势。
4.原油库存量变动的影响
美国原油及石油的库存量相比往年也呈现上升的状态,但是,随着欧美等对取暖原油需求量的上升,库存量过剩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压制力量也开始变小。OPEC预计201 1年原油的库存量将会有所下降,这势必对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造成影响,使之出现供求相对偏紧的状态,国际原油的价格也不会出现下调。
三、建议与总结
1.加强与国外原油的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综合来看,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远不足,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我国要提高建立和完善石油战屡储备的力度,认识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经验,建立起配备设施齐全、形式各异、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同时,要加大对于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力度,积极开发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在增加石油的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自产能力,减少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
2.对原油定价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我国要不断完善油价的市场定位,积极进行原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原油市场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对于原油以及燃料等产品的期货交易需求。所以,我国要不断进行石油期货市场的完善,丰富上市交易产品品种,积极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竞争,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对于国际原油的影响力,不断争取国际定价主动权。
一、寻求CDM(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而实现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目标的承诺。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既能降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又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减排资金和技术,因此各参与方开发CDM 项目的热情都很高。从广泛意义上说,任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低碳技术、碳减排技术项目,都可以作为CDM项目。
医药化工企业在能源的利用及对“三废”循环利用的创新中应主动寻找项目,借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CDM的经验,通过参与CDM项目吸收外资。
二、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
2008年我国政府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是418亿元,2008年至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中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方面,同时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促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2009年11月,总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详细解释: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今年,发改委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将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今年两会后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振兴规划、建筑节能补贴方法等产业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争取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融通资金的渠道。
三、向银行申请“绿色”贷款
为配合国家对工业结构的预期调整,银行业的产业信贷结构也在加快调整。例如,招商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今年已实行有计划信贷退出,对能源环保业则加大信贷量;兴业银行也在贷款方向上向绿色信贷倾斜,加大低碳金融扩展力度,进而推广开展可持续金融业务。
可持续金融是以金融手段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环境改善。在实践中,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业务主要有三大类: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能效金融是通过更新设备、优化设计、能源回收利用等方式手段,以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等二次能源为目的所开展的金融服务。服务于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金融活动,目前环境金融主要针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二氧化硫减排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服务,目前碳金融主要是针对CDM主要参与方,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开展的这三类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化工、钢铁、水泥、交通、水务、环保等方面以及国家十大重点行业。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37.37亿元。医药化工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进而获得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服务。
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吸引投资者出资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4月24日的《中国企业战略: 现状、问题及建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本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本企业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有86.4%的企业表示“本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有75%的企业表示正在“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新业务)”。这表明许多企业已把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作为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的医药化工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要将产品的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因此,绿色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医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成为医药化工企业吸引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李萍、梁毅,《制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举措》,《齐鲁药事》, 2008,27(1).
LP和GP们惊人一致地选择了三大最爱投的行业,根据投中集团《2014年中国LP调查报告》以及《2014年中国GP调查报告》,这三大行业为医疗健康、TMT、节能环保。
医疗健康――投资界的常春藤
受人口老龄化、新医改政策的刺激等因素影响,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活跃度的逆市上涨显示出了这一抗周期性行业在经济下行期间的投资价值。
从细分领域来看,医疗器械和医疗健康连锁服务业是两个主要的方向。
进口替代的大趋势正在主导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价值。何为进口替代?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以机构早期的投资项目奥泰医疗为例,其投资初衷是希 望中国团队能做出一个顶级产品来打破进口垄断的局面。从2010年企业做出中国第一台超导5T的核磁共振,到开始被国内医院接受,并慢慢地促使产品质量差 不多的GE、西门子、飞利浦这些高端产品把价格降下来,胡旭波说这就是一个进口替代的过程。“进口替代是很大的一个趋势,目前很多行业尤其是高端医疗行 业,90%是进口,我相信这个数字会降到40%-50%,但前提是需要找到一个很强的团队来做出跟进口产品一样质量的产品。”
曾对医疗器械有过深入研究的奥博资本联合创始人王健认为未来这一细分市场在具体品类上也有颇多机会。“在医疗器械领域,比如涉及创伤修复方面的产品,国内企业已占据了国内大多数市场。但是像人工关节、脊柱这些产品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医疗健康涉及的连锁性的服务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投资人的视野。达晨创投总经理屠铮曾考察过肿瘤类、美容类、齿科类等专科医院,他发现一 些对医生或是昂贵的设备依赖比较低的医疗服务机构是个理想的投资标的。在他看来,这种容易复制且不需要太大投入的专业医院连锁未来催生的机会将更多。
TMT――互联网不只是一张网
高原资本执行董事姚亚平说,“未来互联网的投资机会不再是纯粹的互联网,纯粹的信息流,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向每一个行业去延伸。”
如果要在TMT领域寻找其中的香饽饽,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必定首当其冲。
在腾讯投资执行董事林海峰看来,互联网是一场革命,这个革命的力度可以跟电力革命相媲美。“当电产生以后成为巨头的不仅仅是GE这样的发电公司,它还催生了一大批的行业。不管是做灯泡的,还是生产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设备的公司。互联网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已覆盖人类每一个角落。”林海峰说。
不容置疑,在这一大前提下,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寻找改变传统行业的投资思路几乎成为了业内共识。姚亚平把其看成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存量市场”。所谓的“存量市场”指的是已经存在传统生意,但现在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来提高交易效率,然后赚取利润。
姚亚平认为,这个“存量市场”是一门高速发展、高利润的生意,投资人越来越多的价值将是如何在被互联网改造的传统行业里寻找机会。他提到,机票、酒店是第一个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接下来是通过团购改造的生活信息、生活服务业,之后是被互联网所改造的金融行业。
节能环保――霾经济背后的技术支撑
PM2.5的频频爆表带来的商机不仅仅只是几只空气净化器那么简单。严重雾霾天所导致的环保政策的倾斜正在为VC/PE行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虽然这个领域聚焦的细分投资机会每年的变化并不大,比如土壤修复、水治理、垃圾处理、新能源等等,但在这背后投资人看中的技术主线已愈发清晰。
冯志源先生在谈到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的股市时表示,从2011年年初的数据看,一些资金已经陆续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并回流进入美国,亚洲、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国家,今年全年股市震荡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反观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其复苏步伐相对稳健,倒是给全球经济的恢复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助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复兴。而中国这一两年的股市却未能令人惊喜,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脱钩。中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问题,包括通胀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资产是否会泡沫化、市场流动性变数较大。好的方面是,现在整个政策面趋于明朗,政府对紧缩的态度是保持“适度”和“温和”,A股市场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荷宝中国股票基金经理缪子美同样表达了对A股投资的乐观态度,其认为从中长期看,A股比港股更值得投资,理由有三:
一、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A股受到中国政策影响较大。
二、港股的走势与全球局势密切相关,2011年上半年地缘因素冲击欧洲资本市场的程度超出预期,利比亚问题越发严重,欧洲债务危机从根本上也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港股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三、香港资金流动鲜受到政策监管,外来资金丰富,欧美游资部分撤离香港,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发生的资金撤出香港,也对港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尽管看好A股市场,缪子美同样也指出,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进入复苏阶段,一、二季度仍将处于震荡的过程中。今年上半年遇到的问题主要是通胀压力,食品通胀是源头,而现在非食品通胀也已经开始显现端倪,中国内部过剩的热钱从表现不佳的楼市和股市流向农产品、原材料和商品期货市场,进一步推动通胀的蔓延,预计中国还将继续出台更多、更严厉的紧缩政策,利空A股市场。
从世界局势的层面看,北非、中东的政治不稳定导致的油价上涨,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提升。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导致需求的增大,推动了商品价格上涨,也对中国控制通胀构成负面影响。
目前市场对通胀过于乐观,预计今年第二季度通胀还将出现一波“”,虽然两会的召开,短期内推动了A股的上涨,但中长期走向还要回归到通胀问题上来,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风险。
Say 对话缪子美
M:通胀是否会抑制股市?
L: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目前通胀在4.9%,这是中国可以接受的水平,但如果通胀超过5%或接近6%,政府将推出更多强劲的紧缩政策,造成流动性紧张,对资本市场会带来更大的冲击。我们对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形势的判断是“高增长、高通胀、政策调整频繁”,在这样的状态下,投资者对市场风险较为看重,股票估值也会受到抑制。A股和港股投资上半年应保持审慎态度,预防为主,可考虑布局一些受通胀变数影响较小的行业,行情将可能在下半年出现。
M:A股、港股怎么配置?
L: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选定一个政策支持、不会过多受到国内外政策风险影响的行业,然后用一个数量化模型来分析搜集到的该行业的历史数据,包括估值、盈利状况、股票动能、盈利预测的调整,同时兼顾券商分析报告,跟研究员、上市公司做持续的接触,选择出一些有潜在投资价值的股票。另外,由于对A股投资额度有限,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对比A股和港股,谁更具备更好的成长性。比如Robeco的中国基金,投资A股的比例一般会占到5%-10%,其他投资到港股和美股。目前此基金拥有4亿5千万澳元资金,6%的资金投入在A股中,主要分布在水泥、建材以及一些低估值的蓝筹股如中信证券。
M:中国的大牛市何时来临?
L:看三个要素,一是看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否上了轨道;二是通胀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欧美经济复苏形势是否趋于平稳。
M:QFII基金如何调整长、短期投资?
L:事实上,有一些板块既可以长期投资,也可以短期投资,比如新能源,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增加在新能源的投资,我们十分看好天然气、太阳能制造,A股和港股都进行了一定配置。同时,太阳能也具备中、短期投资价值,因为该行业变化较快,在实操时就可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调整持有仓位。此外,水泥是我们今年比较推崇的行业板块,长、短期都可配置。理由是不仅仅是因为保障房建设的需要,该行业的供求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1年后许多基建项目会启动,需求增加,而供应层面,发改委在批复新的产能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供给被控制在一个有效的范围,水泥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1,七大主题话投资
QFII基金通常更重视于长期投资选股,荷宝根据“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制定了七大投资主线:
收入再分配促进低端消费品销售
由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中低档消费品及服务行业存在投资机会,这些产品及服务重点覆盖在3线城市及其乡镇和农村,对此,荷宝增持了海尔电器。
有成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科技业
市场对科技产品需求的增加,给IT服务商、硬件和软件制造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有价值的公司比如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的领航者金蝶软件,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供应商腾讯,以及中国内地与香港虚拟专用网络及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中信电信。
长期布局新能源
政府已经公布的新能源发展计划中,将清洁能源摆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其能源结构比重将在未来5年内从11.7%上升至20%,该领域将是未来若干年主要的投资主题之一。目前,荷宝持有昆仑能源、保利协鑫和哈尔滨动力。
公共住房建设给基建行业带来机会
为抵消限制购房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制订了600亿人民币项目投入计划,其中480万套保障房将于2011年至2012年完成建设,相关基建业的盈利能够得到一定保证。荷宝配置的股票包括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和北京金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民币投资品种
这些品种如政府和公司债、互惠基金、ETF及私募股权基金等。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香港银行和中国证券经纪将成为主要受益者。荷宝目前持有中银香港、国泰君安国际。
可耕种面积减少促进农产品提价
过去五年土地沙化及非法商业圈地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估算过去五年共开发了400个高尔夫场地。针对此主题,荷宝购入了化肥行业的中海石油化学,这是基于“十二五”规划上调农产品价格,从而将推动化肥需求增加的逻辑配置的。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互为对方在欧洲和亚洲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数量明显上升。2014年中国凭借190个项目投资首度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再次排名第一。德国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其强势的经济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技术水平、德国制造的良好名声、成熟的法律保障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了不少中国投资者。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收购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收购成为中国投资者采取的主要投资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最有效、快捷地进入德国市场、获得技术、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在2015年,中国总共收购了36家德国企业,比2014年的30家增加了20%。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购德国企业,经不完全统计,全年总计收购了56家,再次超越2015年创下的纪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工业4.0”和新能源领域中小企业里的“隐形冠军”。典型的收购案例有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Kuka),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 Maffei)。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引起了德国方面的高度关注。德国尤其是德国媒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如何呢?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德国《明镜周刊》上的新闻报道、2016年华为公司的《中国与德国――认知与现实》调查报告及2013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西方大开发――中资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调查报告,采用定性分析法,试图从中得出德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未来改善德国对中国的认知、提升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形象,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二、德国对中国经济形象的一般看法
1. 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
德国《明镜周刊》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变”“消除过剩产能坚持结构转型”“正以远大抱负推动重点行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鉴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发展潜力,其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会动摇。这一点在华为公司2016年的调查报告中也得以体现:与2014年相比,更多的德国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德中经济关系与德美关系同等重要,甚至超过德美关系。
2.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对华反倾销的“替代国”做法。从《明镜周刊》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德国媒体普遍对这项规定的如期取消表示担忧,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提出质疑。例如,2016年第23期题为《少许的市场经济》的报道称,中国的双重战略威胁着西方的工业,即收购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和以廉价产品充斥市场。这些相关新闻报道还指责中国因产能过剩,以低于国内市场的倾销价使中国商品充斥全球市场,这种情况是“威胁”“问题”“国家干预市场行为过多”“与市场经济不符”,甚至还把德国本土的行业和企业不景气也归咎于中国,认为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太阳能和钢铁行业面临“生死存亡”,明天也许就会轮到如库卡之类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三、德国对中国在德投资并购的看法
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2013年的《西方大开发――中资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的调查报告,德国人对中国对德投资的认知始终在欢迎和怀疑之间摇摆不定。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崛起和企业“走出去”的复杂与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投资作为“救星”能够帮助其中小企业摆脱财务困境或者解决家族企业悬而未决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丢失就业岗位,企业职工委员会变更,雇员权益得不到保障,高科技会向中国转移及中德企业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担心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 德国对中国投资者表示怀疑,甚至视之为威胁。比如《明镜周刊》2016年第23期题为《少许的市场经济》的报道称:库卡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是“隐形冠军”之一,德国人对此引以为豪。但是,如今自豪转变成了担心。“对库卡虎视眈眈的美的集团是生产家用电器的,这还是小问题,更大的担忧是它来自中国”。再比如《明镜周刊》2015年第17期题为《大的飞跃》的报道称:中国企业正在收购德国中小企业的路上;他们有意寻找德国“工业4.0”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够使中国迅速加入工业强国的行列。现在产生的“竞争者”马上可以和德国工业先驱“平起平坐”了,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德国的技术转让;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成为批量生产商,它们要成为网络化的高科技生产商。由此可见,德国对中国投资并购的担心主要在于技术转让而导致的技术流失。根据2013年BDO会计事务所的调查,被中国收购的德国企业对其给出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一半的企业收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几乎所有的担心都来自技术问题。
2. 德国指责中国对外国投资者的不平等待遇。《明镜周刊》2016年第35期题为《征服全球的计划》的新闻报道称,中国国有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同时却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阻挡外国企业的竞争,“刁难”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欧盟内部却没有一个应对不平等待遇的共同战略,缺少一个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统一战线。
3. 德国对于“中国制造”依然抱有一定的成见。德国《明镜周刊》在新闻报道中经常指责中国生产廉价产品,给中国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他们担心德国传统企业落入中国人之手会有损他们的国际声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德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尽管中国更加谋求创新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但德国民众似乎并不买账。华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模仿多于创新,还是以大批量生产廉价产品为主,在国际上声誉较低。但是他们对中国生产的科技产品的看法有所改观,相来说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类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性价比高”。
综上所述,德国《明镜周刊》关于中国投资并购的报道中,只有一部分内容是较为客观的,大部分都带有负面、偏见的色彩。“中国”仍然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德国民众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恐慌和忧虑情绪。从民意调查可以看出,德国民众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认知仍然落后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活力,刻板印象和成见依然存在,德国的“中国形象”远不如中国的“德国形象”好。
四、德国所持看法的成因
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经济形象和中企在德投资并购的看法之所以较为负面,主要有几下几点成因:
1. 国家利益的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出口冠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中国制造逐渐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两国在一些领域的合作由互补性逐渐转为竞争性,德国的传统强势企业不断地被中国企业收购,这些都触动了德国人的利益和神经,加剧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焦虑情绪。比如德国新闻经常报道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对于德国光伏生产商来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中国政府采取的积极有为的工业政策使这一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所以他们把中国企业视为威胁。德国媒体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制造偏负面的报道,影响德国民众对华认知。
2. 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被德国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对立面,是“专制国家”“缺少民主”“忽视人权”“缺少言论自由”。德国媒体总是以他们的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评判中国经济和中国对德投资,难免会带有一定偏见,既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更忽视中国近年来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
3.文化背景的差异。德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来说较为陌生,两国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中国越来越多地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朝着多元化发展,但儒家思想仍根深蒂固。德国属于低语境文化,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坦率,崇尚个人主义,具有较低的权力距离和长期导向性;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表达方式比较婉转隐晦,较多地考虑对方的感觉和感受,崇尚集体主义、具有高度的权力距离和长期导向性。在工作中,德国人的沟通方式、处事方法、管理风格以及时间观念都与中国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对德企收购方面,德国人尤其表现出对文化差异的担忧,将其视作中国接管德国企业的最大挑战之一。
4. 刻板印象和成见。尽管中国已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德国人对中国企业“窃取技术”“仿造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短时间内较难改变。另外还有出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成见,认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起步较晚,尚不成熟,才几十年的历史,远没有德国对华投资的时间长,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华有百年历史。再者就是德国人不希望看到本国传统企业被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收购,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和抵触情绪使得对中国投资者的评价较为负面。
五、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形象的对策
如前所述,近年来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却较为负面,与当前的形势不相符。德国媒体虽然以批判性的负面报道为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们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我,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形象,以及如何纠正德国方面的偏见或误解。以下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我国的应对之策。
1. 中国在德投资企业应主动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据笔者与德国经济界人士的交流,他们都承认,中国企业也基本做到了他们在收购德国企业时的承诺,即不裁员和不转移生产基地。但是,问题是这一良好形象局限在小范围里,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我国内隐含蓄的传统文化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德国媒体有意无意“抹黑”的情况下,“好酒”若不宣传,人们获得的将只是媒体传递的扭曲形象。为此,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在德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企业文化活动,主动宣介自己的负责任形象,这不仅有利于已经进入德国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也能为中国后续企业登陆德国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德投资企业还可以考虑利用工商会和行业协会以及产业工会等平台,在这些机构内部或通过这些机构积极发声传递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真实形象。而且,鉴于德方一直有人质疑说我国政府有所谓的在德“并购战略”,因此,减少政府色彩,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充当主角,可以更为德方所接受和认同。
2. 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可委托独立的研究机构中国在德投资企业现状报告。在德国,大型企业或基金会大多有委托独立研究机构展开某项专题调查的惯例,例如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就有关中资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报告。如前所述,我国华为公司近年也开始委托德国的全球与区域研究所(GIGA)定期中国形象报告。事实上,如果我方能作为调查的委托方,就可以在议题设置上有所侧重,例如前述塔斯曼基金会报告显示,德国人担心来自中国的投资会使他们丢失就业岗位,以及雇员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那么,我国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委托就这个议题领域展开调查研究,通过事实结果纠正德方的模式固见。当然,在委托做这样的调查之前,必须对这一议题领域的现实情况有清醒的把握。
3. 我方要利用各种场合向德方阐明中国对德投资是一种合作共赢之举。我们要反复向德方说明,德国企业被收购是其免于破产的一个契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除了中国资本,并无其他投资者,而且,中国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往往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另外,中国企业在投资并购时常常给予德国企业足够的自,提供就业保障或保留受危及的就业岗位,因此,最终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前所述,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德方的一个重要顾虑是技术诀窍的流失,对此,我们在与德方交往中,在适当场合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虽然“技术换市场”是中德经贸合作的一个基本模式,但其实我国在有些技术领域的技术和研发水平已与德方处于同一水平,甚至超过了德方,这样做可以减少德方固有的、以为自己处处领先的傲慢与偏见。当然,也必须看到,以前都是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并购,如今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迈入德国市场,德方势必对此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可能一开始德方更多的是“质疑”乃至“排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德国取得成功,德方的疑虑总体上也会有所缓和。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德国国内对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的不同立场,要有针对性地与那些对我国企业投资持欢迎立场的企业和机构组建“倡导联盟”,让它们一起来宣传中国企业投资并购对德方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uawei-Studie, Deutschland und China C Wahrnehmung und Realit?t, 2014; 2016.
2.德国中国商会:《中资企业在德商业环境调查2015》,柏林,2015。
3.Bertelsmann Stiftung.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in Deutschland - 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Gütersloh, 2009.
4.Ber t elsm a n n St i f t u ng. Au f br uch na ch West enCC h i nesische Direkt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Güterslo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