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5 07:5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技能专门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劳动者;就是要牢固树立“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效果的最终标准。只有这样,才会使职业院校朝着确定的办学方向发展,才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快的学生,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才会使职业院校又稳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
1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促进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只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要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发展战略,要从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管理方式、育人途径、教学策略、实训措施、考核评价等方面深入研究,制定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明确战略局长目标,牢固树立“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关注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鲜明的个性特长、较强的就业本领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学生,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把“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就业负责,就要有敏锐的眼光,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信息要快、要灵、要准,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就业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整专业实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就业的竞争力和先进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学校办学才会彰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会发展好自己的骨干专业,才会开发出实用的优质课程,才会锻炼出有个性教学风格的“双师型”教师,最终才会培养出有专长、有特长的学生。
2 鲜明的学校文化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建设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内涵发展的灵魂。因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对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用。学校要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一方面以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水平的提升为本,努力挖掘和提炼学校精神,逐步形成“崇德、技精、笃爱、创业”的办学精神;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发展为本,要关心、关爱每位学生生命质量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价格和个性差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精神。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时代性。
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会做人、有文化会学习、有技能会操作、有能力会创造”的新型人才。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既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只有建立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学校才会有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 优化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可是,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内容上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即使专业课程也是如此,涉及到动手实验、技能训练、实践能力锻炼,就业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加之场所、设施设备满足不了教学需要,造成了学生专业能力薄弱。要实现课程的教学要求,就要不断加强重点专业课程的开发与优化,特别要重视实验、实训、实践、就业心理等实用性课程的开发,着力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问题进行科学调整,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就业心理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锻炼和训练,使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学生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校本公共课程、实训操作能力课程等,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课程更加前沿化、社会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只有开发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核心课程,才能使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一技之长,才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4 培育骨干专业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骨干专业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育骨干专业就要事例专业优势,扶优扶强,才可能形成骨干专业,也才可能使学校获得持续、独特的竞争优势。骨干专业的现代化水平,是体现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标志。
职业院校为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可是,任何一所学校总值有打造领先的骨干专业优势,才可能在大潮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有恨的前提下,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在每个专业上都保持领先地位,是难于做到的。所以,职业院校既要依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寻找最佳结合点来培育自己的骨干专业,只有这样的骨干专业,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专业。
培育骨干专业必须考虑到的要素:一是充分占有教学资源。一方面是有形资源,包括资金、设施等;另一方面是无形资源,包括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师资队伍水平、教科研能力及社会信誉等。作为骨干专业,只有拥有更加丰富的无形资源,才能在社会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具有广阔的社会就业市场前景。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接口,只有科学调整好专业结构,培养出技高能强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专业本身才能在市场中做得更强更大更精。三是在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比较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具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发展经验、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和优化的课程体系等。因此,骨干专业的培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只有把专业做得又强又大又精,才会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5 建设智慧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培养出一流教师,才会有一流专业,也才会有一流的学校。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学生发展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有智慧,学生才可能的特长,学校才可能有特色。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名师带动战略,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培训、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综合素质高、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才会拥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积极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与学术活动和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才会拥有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质量之源。只有始终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始终坚持“用共同使命维系人、用学校精神塑造人、用发挥特长使用人、用挖掘潜能管理人”的原则,才会培养出高绩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才会增强教师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学校发展才会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6 强化教育科研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推进器”
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职业院校,只有对教育现状认真反思,才会有创新变革、谋求发展的思路。只有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理念,才会使广大教师自发、自愿、自觉、自主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才会大力宏扬科研创新精神,才会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当今职业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专业技能的竞争、就业能力的竞争、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竞争。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职业院校领导只有提高自身驾驭学校发展的本领,才可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教师长于理论研究,善于实践革新,走教育科研之路,才会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尤其重要教学活动中深入地分析和反思教育教学问题,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进而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扎实而大胆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只有这样,学校领导才会把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疑点、热点和难点等重大问题,作为破解学校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只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和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形成学校教育科研长效运行机制,才会促使学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才会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升职业院校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才会成为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扩大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7 实施科学管理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坚强保障。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要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要重视民主管理、情感管理、细节管理、成本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做。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人、引导人和激励人,努力营造团结奋发向上的管理气氛。
职业院校要强化竞争机制,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用人机制。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公平、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和分配模式,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重奖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元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的工作和努力,为的都是发展。现如今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而又强大,繁荣的中国。这些都是与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导者。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尚未踏足的硕士研究生,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要针对性的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挂钩,即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提出“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看到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还正在实施的“农机下乡”活动,可以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慧民活动,必将为农业实现机械化打下基础。我们制度: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当下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虽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如果这种差异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科学发展观的出现,无疑能从一定程度上一直诧异的扩大。
现今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的党员,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
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2、“五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
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⒈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⒉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⒊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⒈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
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⒉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⒊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⒈校园环境的和谐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⒉“五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以城带乡,谋求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谋求城乡关系平等统一,城乡优势相融互补,城乡经济社会协调有致。左权县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城镇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县城和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城乡联动,共赢共荣的新局面。
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左权县坚持以建设太行山中段明星城市为目标,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城建投资每年都在亿元以上。住宅小区建设以每年近10万平米速度推进,建成了万寿、芸山等6个现代化住宅小区。县城人口由五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多人;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面积1.18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城初具规模;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品位为目标,在全省首家实现了县级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建成了县城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祝融公园,之后又建成了芸山生态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场所。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等一批公益性设施,大力实施县城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管理模式。
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左权县以建设中心村和移民搬迁为突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全县确定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人口相对集中的34个行政村为中心村,形成“一城34个中心村”的发展模式。全县中心村全部由县财政出资聘请省级专业部门作了村镇建设规划。在过去每年财政支出200万元支持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县财政又千方百计挤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搬迁。积极鼓励支持300口人以下的贫困村,采取整体和分散搬迁的形式向县城、中心村搬迁,并且把扶贫移民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以工促农,谋求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农业、三产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左权县注重工农统筹,以工促农,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发展动力强劲。发展是第一要义。工业经济强劲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左权县近年来累计投入工业调产技改资金30多亿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动煤电化产业发展。全县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石港煤矿百万吨煤矿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另两个百万吨级煤矿正在建设之中。华实热电公司2×50MW发电项目、鑫瑞冶金公司320立方米高炉等一批非煤项目竣工投产,煤化工综合开发、千吨聚十一酰胺及农产品加工、中药制剂等新型产业项目正在崛起,工业结构日趋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步伐加快。以工哺农、以工带农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左权县树立“以工带农”、“以工补农”的理念,在全县推行“企官带村官”制度,全县重点企业负责人兼任贫困农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以村企结对的形式实行项目扶贫,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扶持发展项目16个。财政支农力度逐年加大,近三年来平均增幅达到20%。大力发展以杂粮、核桃、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县特色种植业和订单农业发展到7.8万亩;核桃树总量达230万株;规模养殖大户达到1198户,以核桃深加工、杏仁油系列产品开发、冰醋酸生产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4500人,年可转化当地各种农产品1350万公斤;利用移民搬迁后的旧村旧址,创造性地发展庄园经济,引导企业家投资农业产业开发。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社会就业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左权县立足可持续发展,以历史与自然赐予的丰富旅游资源为重点,引进山西梅苑集团等企业投资3.5亿元开发左权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以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龙泉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石匣水库等景点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和以左权民歌小花戏为代表的人文特色旅游。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餐饮、住宿、娱乐、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
以人为本,谋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左权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公益性事业。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提升文教卫生事业的基础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显著标志。近三年左权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发展各类社会事业。推进教育事业超前发展。全县初中和小学学生全部免杂费,今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新建了7所乡镇卫生院和25个中心村卫生所;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范围,改善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连续三次荣获“山西省卫生县城”称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左权民歌“开花调”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先后在左权开拍。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新建了晋中市县级一流的体育馆,承办了多项国家级、省级乒乓球、篮球赛事。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检查验收。始终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三年财政投入社会救助和低保资金2100万元,年均增幅29.4%。全县共建设乡镇敬老院8所,保证孤寡鳏独人员能够在政府关怀下安享晚年。城乡低保人口得到应保尽保,全县享受低保人口占总人口的4.8%。
联华在1998年率先获得了全国连锁业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从此标志着联华超市的管理向国际标准靠拢。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管理层前瞻性,运用当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运用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模式、战略管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法并获得成功。联华各项管理的推进,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重点,使联华的管理、经营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联华开展的各项管理有它的历史和实际意义,联华怎样健康的发展?联华的战略管理的要求摆到了联华人的议事日程。恰逢上海市质量协会为了促进上海质量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动联华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在上海市质量协会的指导下联华导入和践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通过SWOT分析、审视并确立联华的战略目标,联华几年来的发展紧紧围绕战略展开,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修正;联华率先提出审计要贯穿于联华的整个经营过程,不仅是对财务的审计,而且要对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几年来的审计成果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依据联华又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通过日常的预算执行分析,及时改进执行和修正预算,年终通过绩效考核来提升联华的绩效;联华H股2003年成功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标志着联华已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同时要求联华规范运作,接受国际投资者的检验,根据联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自律的要求,联华开展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活动,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各项管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何发挥各项管理专业化的作用、降低管理成本,将各项管理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联华特有的整合型管控模式,紧紧围绕联华的战略管理课题摆在联华人的面前。
二、各项管控模式在企业发展中各显神通
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体系提供了一种管理平台,关注顾客、兼顾相关方利益、倡导持续改进。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联华在这个平台上基础管理逐步提升,各项制度、流程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逐步加强。针对多现场的特点,员工参与程度高是关键。由于内部审核、外部审核主要是关注过程管理,对企业的绩效、经营状况等敏感性内容则避而远之,或者有些管理本身未列入体系范围,就无法对其进行评价。退一步讲,即使有些管理列入体系范围,但是由于内部审核员的专业程度很难达到正确诊断的程度,因此,高级管理层不可能完全通过这些渠道来获得相关信息。
内部审计,是从财务审计发展、延伸的,主要以制度、流程为准绳,开展符合性审计,揭示问题和风险。由于受人力资源、时间的限制,对下属公司开展抽样的审计,必然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部门还根据公司的重点工作开展专项审计、离任审计、工程审计,被审部门是被动的,由于各自站的角度不同,审与被审之间缺乏相互坦诚的充分互动,被审部门怕被审出问题,审计部门怕审不出问题,大家的出发点存在差异。
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延伸。ISO9001标准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达到要求就能获得认证证书,没有达标与卓越之分;而卓越绩效标准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仅达标或是优秀还不够,而是在优秀的基础上向卓越迈进。联华按照标准进行自我诊断、评介,感觉联华在中国零售业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对照卓越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联华尽管已经属于优秀,如何达到卓越,联华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模式是一条途径。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尽管获得国家质量奖很难,然而按照卓越绩效凭借准则来提升质量竞争力却是企业可以把握的。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这项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首先是政府推进质量振兴意志的反映,是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向卓越的激励政策;其次可以作为国家设立质量奖励制度的评价量化标准再次可以促进企业运用该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联华成立了内部控制的领导小组。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解决互动不足的问题,除了成立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工作小组外,还要求内控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是总部各专业部门的人员组成,从组织上、广度上确保联华的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展开。内部风险的控制涵盖了公司的各个专业条线,大家站在公司的层面上看待这项工作,打破部门、条线问的条或块的壁垒,防止了扯皮的发生,提高了协同综效能力。这项工作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小组边学习边摸索,形成了联华的内部控制文档、内控测试条款,指导总部各部门、业态地区公司、门店开展内控自查,提高了全员的内控意识。通过基层的自查、复查、自我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加以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每年在基层自查、复查、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内部风险控制的测试、审核,反馈、整改、跟踪,PDCA贯穿整个过程。这项工作从当初被动的、突击性的工作,已经转变为联华的自愿、自律的主动、长效性的工作。
联华能够顺利在香港上市,有一点是得益于联华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为企业遵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联华实施的各项管理,的确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项管理所处的角度、位置、关注的重点不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的协同。
三、管控模式整合的实施水到渠成
联华最高管理层前瞻性地提出开展整合型管控模式的工作,从组织上保证整合工作的开展,成立审计稽查管理总部,其职能是:开展ISO9001-2000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日常管理、负责对业态、地区公司开展效益审计、根据内控的要求对总部的业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对工程项目根据权限开展内审或外审、参与实施开展内部风险控制的工作。三者紧密地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体现在它工作的独立性,合作体现在目标、任务的一致性。
如何把公司的各项管控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质量管理体系是联华健康发展的基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联华从优秀向卓越迈进的途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企业保持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有效方法,内控工作为联华创建整合型管控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整合型管控模式在实施中发挥其特点
机制上:健全实施整合型管控模式的组织机构,实施中推荐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创建联华良好的整合性管控模式的环境,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整合型管控模式涵盖公司各个方面,完善内控预警体系,构建了互动机制。将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以绩效为导向,以风险为导向。整合性管控模式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
方法上:由审计稽查管理总部牵头,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整合公司的各项管理体系,协同效应上重点凸现与条块推进相结合、公司高层领导挂帅与专业条线指导相结合。总部、基层各专业部门参加、自查、复查、抽查相结合,提倡内控自律,强化内控整改,实现PDCA循环。
实现的目标上: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整合型管控模式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实施整合型管控模式中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重点工作,及时修订、内控文档、调整抽查、测试策略,密切关注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整体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重大缺陷。指导总部、业态地区公司的内控自查、复查、抽查抓住重点,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要注重构筑严密的公司整合型管控模式,形成规范的、符合企业实际运营需求的管理制度、流程和体系。根据风险导向的原则,找准风险控制点,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控制,认真执行,并在实践中逐步修订使其不断完善,力争做到内控管理适应公司运营需求的动态性、一致性和适应性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减少人工控制、发现性控制的环节;完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轮岗制。
整合型管控模式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实施为切入点,将联华推进卓越绩效模式、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战略管理的要点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文档中。将内部控制的方法作为联华自律的长效机制,发挥协同整合效应,符合上市公司的基本规范,实现企业价值。
要强化对整合型管控模式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得以完善,公司必须定期对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整合型管控模式的目的。
加强专业部门的领导与服务职能。在服务当中强化管控,在管控当中提升服务,只有强化总部的资源领导功能,提升服务功能,做到“有控制的服务”才能为整个公司提供附加价值,上下合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
妇联组织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位”, 如何更好地组织引领广大妇女为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州贡献力量,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有新的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联起着宣传、教育、引导和组织妇女进一步争取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结合点上找准工作的切合点,立足妇联的优势工作领域,突出三条主线打造新的工作载体,第一,突出发展这条主线,在调动妇女积极性,激发妇女活力上下功夫。要以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为目的,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百千万工程”和“岗位建功”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岗位练兵、争先创优,全面提高城乡妇女素质,引导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实现我市“富民强市”的总体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二,突出和谐这条主线,在平安和谐家庭创建上下功夫。以和谐家庭建设为总抓手,整合各种家庭工作载体和活动形式,把学习在家庭、富裕在家庭、美德在农家等以家庭为对象的各类特色创建活动整合起来,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要和谐。第三,突出维权这条主线,在为妇女群众服务上下功夫。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一直是妇联的重要任务,也是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调联动,运用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源头维权、社会化维权并举的工作手段,全力破解维权工作难题,极大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首先要有新的理念。面对新的形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妇联工作的规律,进一步理清工作脉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树立三种观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从妇女群众的切实需要出发,来明确妇女工作的功能定位,根据她们的需要开展工作,为她们服务,打破固态观念,在“联”字上做文章,学会整合资源,学会借助合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全局观念,要跳出“妇联”小圈子,真正将妇女工作纳入社会大系统、大环境中来深化和摆布,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心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主体观念,勇于克服心理弱势,排除无钱无权的困扰,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找准妇女工作的切入点,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交点上开展工作,组织策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