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7 03:14: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城市定位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进而保护游客的利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体系,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旅游综合立法工作。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快《南京市旅游条例》、《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南京市景区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并制定实施细则,为旅游执法提供法定依据。
摘要: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是将我国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性规划。本文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通过深入调查,对上海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区域――浦东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研究;(2)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3)浦东新区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的发展构想。本研究对其他类似区域制定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浦东新区旅游业;现状研究;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发展构想
1 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旅游业是浦东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场馆的70%在浦东新区,因此,浦东新区旅游业又是受上海世博会辐射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自1990年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浦东新区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本文从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其在上海的地位这两个维度对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1.1 浦东新区旅游业的设施与企业及占全市的比重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中的三类――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与旅行社,以及旅游节事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浦东新区拥有包括东方明珠在内的主要景区(点)14家,其中国家5A级景点2家,国家4A级景点3家。在2008年以营业额大小排序的上海20大旅游景区(点)中,浦东新区占了9个(见表1)。
陆家嘴一花木地区都市景观资源代表性强、景点分布相对集中,全区14家主要景点有9家集中在该区域。2008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5亿元,占全区旅游收入总量的90%以上,是浦东新区最为成熟的标志性旅游板块。新区拥有各类宾(旅)馆868家,客房48634间,其中高星级标准宾馆53家,客房16695间,分别约占上海市总量的33%左右。2006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中有8家在浦东设立了18个旗下品牌酒店,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陆家嘴一花木地区。到2008年底,在浦东新区注册的旅行社有80家左右。同年,全市有国际旅行社54家,国内旅行社810家,总计864家,浦东新区注册旅行社约占上海市旅行社总数的10%。
多年来,浦东新区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上海桃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德国啤酒节”、“万人单骑游浦东”、“金茂国际高楼跳伞”、“国际城市汽车拉力赛”、“环球嘉年华”和“国际小丑节”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和产品,特别是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沪上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之一。
1.2 浦东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市的地位
本文用旅游接待收入、旅游增加值与旅游接待人次3个指标对浦东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市的地位进行研究。2008年,浦东新区旅游业直接收入达72亿元人民币,接待旅游者1960万人次,基本与2007年持平。按照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乘数效应测算,2008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总收入约在25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增加值约占GDP总量的3.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8%。据统计,2001年以来,浦东新区旅游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5%。旅游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据《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浦东新区全年实现地区增加值3150.9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为99.87亿元,占上海旅游业增加值958.5亿元的10.42%。浦东新区接待游客1960万人次,占上海接待旅游总人次的16.82%。2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
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品板块与旅游节事活动考察,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成果是:(1)初步确立了旅游产业地位;(2)形成了较好的接待设施与能力;(3)都市观光旅游板块相对成熟;(4)培育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浦东节事旅游活动品牌。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类型、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旅游投资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等方面来分析,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导致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典型表现是:大量参展者在参加完新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活动后,立即离开浦东,到浦西参加旅游休闲活动。
2.2 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
部分有特色及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水域岸线资源及金融、现代工业、高科技等产业旅游资源等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部分景点未串点成线;参加会展商务活动的游客资源与在浦东机场中转的3000名左右游客资源也未得到很好开发。
2.3 旅游投资不足及结构不合理
上述旅游消费偏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的原因,主要是旅游产业投资不足与投资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浦东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少,目前新区旅游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旅游饭店业,政府缺乏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指引。
2.4 抗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不强
由于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以商务与会展旅游为主,因此,抗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统计数据显示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入境商务与会展游客下降,2009年9月,浦东各景点、旅行社和宾馆共实现营业收入6.19亿元,同比下降13%;接待游客16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2009年1-9月累计营业收入42.95亿元,累计同比下降19%;累计接待游客156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出现上述游客接待量增加而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见下文分析。
2.4.1宾馆营业收入与客房出租率持续下降
2009年9月,浦东宾馆接待游客15.17万人次,同比下降6%;其中接待境外住宿6.74万人次,同比下降13%。1-9月累计接待游客114.2万人次,同比下降16%;其中1~9月接待境外住宿人次数50.81万人次,同比下降23%。2009年9月份,宾馆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下降16%。1~9月累计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下降24%。2009年9月份客房出租率55.47%,1~9月平均客房出租率49.51%,同比分别降低2%和13%。宾馆行业各项指标继续明显下降,尤其是接待境外住宿人数下降幅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时,当月客房出 租率较上年同期略有降低,前三季度客房出租率下降明显。
2.4.2旅行社接待人次增长、营业收入却下降
2009年9月,浦东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3.45万人次,同比增长65%,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下降14%。2009年1~9月浦东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01.67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23%;1~9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41亿元,累计同比下降18%。2009年9月,虽然旅行社接待人次增长明显,同比增长65%,但未带来营业收入增长,原因在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流感病毒蔓延及国内突发事件影响,旅游支出少的短途旅游人次增加,而旅游支出多的中远程旅游和出入境游人次减少。
2.4.3景点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增长及启示
2009年9月,浦东景点共接待游客13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收入6902.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009年1~9月,浦东景点共接待游客1352.02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12%;实现营业收入5.98亿元,累计增长7%。浦东新区景点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局部事件――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影响,虽然造成了中远程游客减少,但同时带来短途游客的增加,本地景点因此受益。同时,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及时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刺激旅游景区的发展。上述现象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国内游客对浦东新区景点感兴趣,浦东新区景点具有高质量与大规模发展的市场潜力。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局部突发事件的影响,使浦东新区的旅游呈现接待人次上升和旅游收入下降并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额较低的短途旅游人次增长较大;人均消费额较高的国内中长途旅游与出、入境旅游人次下降。此外,游客消费额较低也说明浦东新区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浦东新区景区(点)接待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说明浦东新区投资旅游景区(点)的发展潜力是较大的。
3 浦东新区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发展的构想
上海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上海旅游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主要参照城市是香港、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浦东新区背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后,浦东新区的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已经超过香港107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常住人口412万,是香港700万人的59%,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浦东新区是上海18个区县中的发达地区,其平均发展指标应该高于上海的平均水平,因此,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近期可以香港为参照,远期可以伦敦为参照。香港将金融、贸易与物流、商业服务和旅游并列为四大支柱产业,并相互促进发展。2007年香港旅游外汇收入高达138亿美元,名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rO)统计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第15位。参照香港经验,浦东新区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在“十二五”及至2020年期间将有巨大发展潜力。
英国大伦敦区域面积为1572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区为3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伦敦为752.24万人,其中心城区为297.29万人。2008年上海市GDP为13698.15亿元,人均GDP72536元。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只相当于大伦敦2006年的40%左右,相当于香港2007年的80%左右。2007年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数为520.10万,伦敦为1534.50万,香港为806.13万,上海入境过夜人次只相当于伦敦的33%,香港的66%。2007年上海旅游外汇收入折算成人民币为346亿元,伦敦为1207.86亿元,香港为966亿元,上海的旅游外汇收入只相当于伦敦的28.65%,香港的35.81%。2007年上海国内游客人均旅游花费为1578.00元,香港为4723.38元,伦敦为3181.66元,上海国内游客的人均花费只相当于香港的33.40%,伦敦的49.60%。2007年上海旅游总收入为1957.32亿元,伦敦为2433.9亿元,上海旅游总收入相当于伦敦的80.42%②。与伦敦相比,上海以及作为上海核心功能区的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将更大,特别在国际旅游业方面。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定位、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从以下四方面提出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构想。
3.1 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定位: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浦东新区要成为世界级
综合性的商务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地
目前,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将旅游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主要采用依托现有资源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缺乏像建设支柱产业那样“大投入一大产出”的产业化建设与推广机制,同时,作为单一的商务、会展与观光旅游目的地,出现了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和抗经济危机风险能力弱的现象。
本文建议,应该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定位,使其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浦东新区要成为亚太地区世界级、综合性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地,采用“大投入一大产出”的产业化建设与推广机制。
参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与航运四个中心的同时,应建设第五个中心,即国际与国内旅游消费中心。包括国际与国内旅游展览交易中心和总部经济。事实上,国际大都市都是兼具上述功能的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并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伦敦、纽约、巴黎、维也纳、东京和香港。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区,以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区建设为目标,拥有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等综合条件与集聚辐射力,应该在这方面走在整个上海的前面。
3.2 优化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布局:实施“两沿-一环-七大板块(组团)-五中心”的空间布局战略
依托长江和黄浦江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世博园区和待建的迪斯尼乐园带来的旅游效应,实施“两沿一一环一七大板块一五中心”的空间布局战略。“两沿”指沿江、沿海,即沿黄浦江与东海岸线布局发展;“一环”是指环迪斯尼乐园的布局发展。
七大板块(组团)是:(1)陆家嘴一花木综合性商务、会展、观光旅游板块:北起罗山路,南到龙阳路,东起罗山路、龙阳路相交的立交桥,西到杨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2)三林世博会展创意文化娱乐板块:北起龙阳路,南到A20公路,东起杨高南路,西到南浦大桥与徐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3)三甲港海滨休闲度假板块:北起龙东大道与宾阳公路,南到A1公路,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远东大道;(4)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板块:北起大至河,南到临港大道,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两港大道;(5)滴水湖生态一影视娱乐休闲度假板块: 北起临港大道,南到A2公路,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两港大道;(6)三岔港游艇休闲度假板块:北起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南到五洲大道和A30公路,东起上海长江隧道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之间的长江滨江沿岸,西到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与五洲大道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7)新场古镇民俗文化旅游板块:北起沪南公路,南至大至河,东起A2公路,西到新奉公路。
“五中心”是指建设五大旅游集散中心,将浦东新区旅游景区(点)整合串联起来,联合推广,分享客源,包括:(1)面向大众的世博旅游集散中心;(2)面向国际游客的浦东机场航空港旅游集散中心;(3)面向会展商务游客的新博一花木旅游集散中心;(4)面向城市观光游客的小陆家嘴旅游集散中心;(5)面向休闲度假游客的滴水湖旅游集散中心。这些旅游集散中心未来还可与迪斯尼乐园的旅游接待中心对接,互送客源。
3.3 完善与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发展、融合发展与建设发展三种方式并举
浦东旅游资源可分为已直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现实旅游资源和可开发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在旅游资源两大类共十大系列。
现实旅游资源共有七大系列,包括:(1)现代都市景观系列(东方明珠、磁悬浮、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以及陆家嘴高层建筑楼宇景观群、临港新城、东海大桥);(2)都市休闲娱乐系列(世纪公园、滨江大道、世纪大道、中心绿地、上海野生动物园、滨江森林公园);(3)现代会展旅游系列(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4)科普型旅游系列(上海科技馆、海洋水族馆、东方地质科普馆等);(5)现代游憩商业系列(正大广场、新上海商业城、福克斯品牌购物街);(6)都市节庆活动系列(上海桃花节、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德国啤酒节);(7)历史人文景观系列(、黄炎培故居、内史第、新场古镇等)。
潜在旅游资源共有三大系列。包括:(1)水域岸线资源(黄浦江、长江沿线、川杨河、张家浜、滴水湖、大至河);(2)现代产业旅游资源(金融、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洋山深水港);(3)经验和形象性资源(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无形吸引力资源)。
可根据浦东新区市场特征和资源禀赋情况,采用整合发展、融合发展与建设发展三种方式并举,重点开发“两沿一一环一七大板块”范围的系列旅游产品。
(1)都市观光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旅游基础性的精品开发。规划期间要推进陆家嘴一花木地区的精深化开发,包括对主要市政基础设施、标志性景观点、城区风貌旅游功能的二次开发和主要景观点周边区域的配套开发。同时注重整合资源,提高景观点的文化附加值以及都市观光区域的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能级,引导游客消费。“十二五”期间应着力开发利用世博会展中心、世博村、临港新城(滴水湖、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等)。
(2)游憩购物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旅游特色性的精品和深度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零售商业、旅游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旅促商、以商带旅,提供适应消费时尚的特色旅游产品。继续打造三大游憩购物区(RBD):以正大广场、新鸿基、东方明珠、滨江大道和环球金融中心为基础的小陆家嘴游憩购物区;以新上海商业城、世纪大都会商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和96广场、1885中心等为核心的新上海游憩购物区;以世博会展中心、世博村、国家展馆、地下综合休闲商业购物区、世博文化中心、世博滨江公园餐饮购物中心等为基础的世博游憩购物区。
(3)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特色性的旅游精品开发,提高浦东休闲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集聚程度,填补浦东度假旅游产品的空白。除积极推进迪斯尼乐园项目外,要着力打造4大度假区域:华夏三甲港滨海旅游度假区;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配套度假区;孙桥-黄楼-六灶-六团主题度假区;滨海森林公园度假区。重点建设10大休闲旅游街/广场:滨江大道休闲街,张家浜创意街,大拇指、思想者广场,碧云红枫路休闲街,张江传奇地铁广场,崂山东路步行街,高桥荷兰风情街,三甲港美食街,东陆路休闲街,豪布斯卡购物街。规划开发三岔港、三甲港、川杨河、张家滨沿岸休闲度假产品。
(4)现代产业旅游产品系列。它作为浦东专题性旅游精品开发,以生产现场观摩、示范性生产、模拟演示、产业相关博览馆参观和产业相关培训与产业相关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为主。“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产业旅游线路,做大市场规模。“十二五”期间继续组织与推广以陆家嘴上海银行博物馆、张江中医药博物馆、极地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地质科普馆等为基础的博物馆游;以张江动漫基地、超算中心、IC基地等为基础的科技游;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钻石、黄金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游;以金桥通用汽车、夏普、可口可乐、外高桥造船基地等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游,以及以孙桥、凌空和六团、南汇桃园、南汇书院景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游等5大专项旅游线路。
(5)旅游节庆产品系列。它包括“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上海桃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和“德国啤酒节”等。
(6)旅游夜娱乐生活产品系列。浦东新区旅游夜娱乐生活经济群落开发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将现有的文化、娱乐与逛街购物的夜活动经济点扩大为群落或街区,依据游客需要,可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上海海洋水族馆、正大广场、上海商业城等夜活动经济点联合开发成夜经济群落。第二,在外滩段浦江两岸,每晚8点至8点15分推出“幻彩耀浦江”的烟火活动,或举行激光、音乐、烟火汇演。第三,规划引入在每天晚上演出的大型娱乐文化节目。
(7)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系列产品。浦东新区从北到南的主要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有:高桥古镇游;三林的三民博物馆游;川沙古城游;新场古镇游。
(8)水上旅游产品系列。从游船起步,目前开发制约因素相对较少的游艇业,中远期考虑推进邮轮业发展。同期,适时考虑张家浜景观水系开发以及川杨河水上旅游项目。“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发建设小陆家嘴游船游艇码头、三岔港游艇港、三甲港游艇基地、滴水湖游艇码头以及上海船厂、南浦大桥和白莲泾等2~3处游船与游艇综合码头。同时改善海通码头的邮轮停靠条件和码头形象。
此外,作为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推进旅游与会展的联动,重点打造浦东商务会展旅游功能。它包括开发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商务产品和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世博会为基础的会展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国际会议展览为主导,以国内会议展览为主体,以国内外大中型公司会议为重点,瞄准已落户浦东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00多家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前500家企业这一会议市场,同时依托上海及浦东产业优势,从优势行业人手,拓展金融保险、证券、期货、房地产、人才、产权和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黄金钻石、新闻出版、现代农业等会议展览优势项目;以坚持会展的高层次、高水准和国际性、专业化为目标,招徕规模大、影响面广的国际、国内各类协会会议;扶持定期举办的国际性品牌展会。
3.4 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创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完善目的地品牌营销推广机制
(1)争取成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提供保障。浦东新区要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发展措施,如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建设大型旅游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等。
(2)制定旅游大项目落地支持政策,完善旅游投资机制。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都有一批国际级品牌与规模巨大的旅游景区(点)或主题公园作为支撑,如巴黎卢浮宫、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纽约百老汇和自由女神像,奥兰多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公园和海洋世界冒险公园等。在上海建设世界级品牌与巨大规模的景区(点)或主题公园,已成为推进上海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浦东新区要制定促进建设著名品牌的大规模旅游景区(点)或主题公园建设的支持政策,包括公共服务、税收、财政等。
修学旅游、医疗保健旅游、会展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是促进浦东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旅游新业态,需要中央和上海地方财政增加基础性和导向性投入。如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以及城市建设费的使用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此类旅游新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资,以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结构尽快转型升级。
关键字:河南省;旅游现状;改革建议
前言:
通过对我省的经济现状经行详细了解,再通过对”集团化经营”成功的典范――华侨城经行学习,运用对比分析,发现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策划了一条适合河南省的发展道路。对现实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因此加快我省的旅游业改革刻不容缓。且为实现”中原崛起”旅游富省,是我们必走的一条路。
一、前景良好的国际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且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2000~2010年为4.2%,2010~2020年为4.4%。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
二、蒸蒸日上的国内产业背景
中国旅游业处于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过渡。在未来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旅游富省。
三、河南旅游业天然优势
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1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且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多样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2“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现代常见的100多个姓氏里70%起源于河南,在开展寻根谒祖等特色旅游方面独具优势。3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节庆活动也是一大特色。4旅游业发展交通便利。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们的旅游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河南旅游发展现状
(1)我省旅游业起步只有20年,相对较晚,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市场不敏感,各市为争业绩不能有效合作,机构重置,各地区间不合理竞争且阻止了我省旅游业向国际化、规范化发展。
(2)异军突起的区域竞争。据刘锋的《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市自洽区也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在各地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地处中原的河南将面临东西夹击、南北围追的困境。
五、河南旅游业改革建议
1.经营理念创新――由”产品发展导向”转向市场开发导向”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发展轨迹具有明显的”产品导向”特征:从1989年的锦绣中华到1998年的欢乐谷,走出了”人造仿景观――人造真景观――真景观与仿景观的组合”和”景观静态性展示――表演动态性娱乐――项目活动性参与”的共轭型产品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旅游主题公园的奠基石和典型代表。不要墨守”产品和市场”的成规,在有限制的市场半径条件下,景区需要不断地”策划和改造”,市场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更新”,形成”产品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每人次接待利润率上下功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这种创新理念。
2.经营组织创新――由”单体分散经营”转向”集团规模经营”
由于种种原因,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在经营组织形式上,长期以来实行”每个景区独立经营”的分散模式。在景区发展初期,有利于单个景区”形成市场冲击波、架构品牌立足点和独立核算、尽快收回投资”;在后期却会恶化了景区的经营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广告宣传成本等的攀升和游客每人次接待利润率的下降。故我们可以从此处学习”集团规模化经营”实现集约化管理。
3.经营机制创新――由”行政首长负责制”转向”企业资产经营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带有明显行政性质的经营机制,对景区的初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景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华侨城的四大旅游主题公园已经从一种”垄断性资产”转化成了一种”经营性资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景区企业经营机制。
4.市场定位创新――由”区域性市场”转向”网络化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了华侨城的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域性特征,并且这种区域性是以受交通条件制约的本地客源为主体的。华侨城如果将市场定位锁定在这种客源市场格局上,就会使本已有限的市场空间受到多种市场变数的影响,势必造成市场走势的下挫或市场空隙。从经营战略管理角度看,第一种模式的原生性限制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限制因素的可变更弹性系数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因而是一种风险性战略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战略模式,如果实施这种模式将是华侨城旅游业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次新的考验。我们学习此处便于全国级境外游市场的开发。
5.经营策略创新――由”产品整合策略”转向”品牌多角化策略”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从1989年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骄人的运作效果,构建出了有形的旅游文化社区。但如果对这个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话不难发现:华侨城营造的旅游吸引物始终立足在”景观观赏层面”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产品整合经营策略具有特定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目前,无论是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还是我国的旅游市场,都应该说进入了向成熟型转化的调整时期。这种策略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华侨城立地空间为操作平台,突破”景观观赏层面”的思维定势,在”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上进行旅游吸引物的策划与营造,从而不断增创华侨城旅游主题公园的新优势;二是超越立地概念的华侨城,以网络化的区域性市场为操作平台,对旅游主题公园相关的产业链条进行渗透的扩张,形成专业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华侨城国际化的”OCTPARK”模式。
6.以结构调整为龙头,塑造河南旅游大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要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以观光型产品为重点.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览胜、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即:第一,围绕黄河与黄河文化做文章:第二,围绕”四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做文章;第三,围绕寻根拜祖做文章;第四,围绕嵩山做文章。第五,围绕太行山、伏牛山、桐柏一大别山做文章。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配套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条,从满足人类不同消费需求出发.积极开拓民族民俗风情浓、休闲性好,参与性强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推动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插图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关键词]行业忠诚度提升;旅游职业人才;职业发展规划
20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教育界和业界一直在为“供需错位”的问题所困扰:―方面是旅游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是这些人才中的不少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等各种原因纷纷流出行业。不论是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旅游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旅游行业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角度,还是从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提升旅游人才行业忠诚度已成为业界、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旅游职业人才市场现状
1 旅游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市场需求庞大。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行业能否达到预期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企业,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更需要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逐步过渡,随着旅游线路、旅游专题、旅游形式、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旅游产品的重大革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不仅仅是数量的需求,对旅游人才质量的期盼也不断地升温。
2 旅游专业人才的低就业率
旅游院校每年培养出来大量的旅游人才,真正从事旅游工作的却是极少数,大量的毕业生却从事其他工作,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他们会更愿意选择考研或是从事旅游教育,而不是直接到旅游企业去就业。而即便是在酒店、旅行社里,会计、人力资源、计算机系统、市场营销等岗位对口会计、人力资源、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哪个岗位上放都显得不够专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比较多的是非旅游管理专业,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低就业率。其结果就是现在正在从事旅游工作的员工绝大部分并没有直接接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这就给旅游服务质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 旅游从业者的高流失率
旅游从业者大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而基层工作比较辛苦,尤其是酒店业、导游职业,不仅工作时间长,薪水不高,还要面对日益成熟的顾客的要求,这种工作要求对刚毕业的年轻人往往难以适应。据调查近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实际工作中,旅游业的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无法适应,以上种种情况都造成了这些旅游企业人才的高流失率。
二、旅游人才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 行业的认可度较低
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处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旅游专业人才雄心壮志想要一展抱负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上级竟然是比他学历低很多高中生或者中专生,这个时候他的落差感会让他不能接受,对于他刚刚从事的这个岗位就会有一定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大多数人都认为服务行业就是伺候人的行业,这样的传统观念,会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愿意选择旅游相关工作,行业认可度较低。
2 自身期望值的偏差
对于刚刚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大部分人都会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和福利可观。可整个旅游行业,不管是从事导游、进入酒店、还是在旅游景区工作,其工资都会比同档次企业低一些,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待遇问题就会形成一定的期望值偏差。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学生期待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而旅游企业都会喜欢一些有过工作经历的熟手,即使学历不高,但是在短时间内参加培训即可上岗,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在寻求旅游行业岗位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身期望就会出现偏差。
三、基于行业忠诚度提升的旅游人才职业发展探讨
1 旅游职业人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管理首先需要的是了解个人的优劣势,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并能够合理的处理好工作和个人的关系。这两方面的提高,对于确定职业生涯的战略目标有着指示性的作用。如果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能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见图1)。
2 旅游企业为旅游职业人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除了员工自身的努力,旅游企业针对旅游专业人才要具体设计可实现的职业生涯计划。主要包含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招聘计划、职业生涯通道设置、企业继任计划、顾问计划、退休计划以及企业职业生涯落实措施等诸多内容(见图2)。
3 培育旅游行业忠诚文化
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发展旅游业方面的开支,不应完全以是否具有竞争性作为标准,而应以其是否为社会公共需要及其他经济主体是否愿意投资为标准。有些旅游项目(如主题公园等)尽管是公共需要,但如果其他经济主体愿意投资,则它不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如果是公共需要,而其他经济主体不愿或没能力投资的项目(如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则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根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职能定位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公共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支出政策应主要考虑:
——旅游发展规划
目前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其中突出的一点是缺乏旅游发展规划。近几年,我国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和酒店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盲目铺摊子、管理不善而造成巨额亏损的旅游项目时有发生,不但给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也拖垮了一些企业。事实证明,只有政府所制定并执行的具有宏观意识、科学精神与发展步骤的旅游发展规划,才能保障本地区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有效地防止旅游开发中低档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滥开乱挖的破坏行为。因此,对旅游业整体性和区域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旅游扶贫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应该由政府统筹和组织实施,属于政府行为,公共财政支出应重点给予支持。
——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财政支出对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理由是:旅游景点建设涉及诸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公共需要的性质;旅游景点投资联动效益大,但景点投资的直接效益容易“外溢”,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其他经济主体不愿投资而社会又需要的建设项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有利于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公共财政对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应遵循以下原则:旅游景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应为导向性投入,目的是扶持重点,调动社会各方对旅游投入和引导外商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属于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旅游交通连接线、旅游景点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护以及旅游景点停车场、厕所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等;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旅游宣传促销
发展旅游业虽然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但重视宣传,搞好促销,才能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各个旅游热点的兴起,无不是从宣传开始的。而旅游市场的开拓、促销,并不是哪家旅游企业的事,也不是哪家旅游企业所能担当起来的。每年旅游业的宣传重点是什么?向外推出的新项目又是什么?这些整体宣传活动与旅游业发展规划一样只能由政府部门承担,属于政府行为。因此,旅游宣传促销并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其中有相当部分政府公共支出的内容。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应由公共财政支出,以保证旅游市场促销的顺利实施。
——旅游信息化及人才培训
旅游开发与建设的信息化及人才培训是公共需要,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其中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应大力推动旅游企业走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涵盖省、市、县三级的旅游信息网,完善旅游信息咨询、管理信息和电子商务系统,在网上向国内外形象生动地宣传旅游总体形象和特色旅游,网上受理游客咨询和投诉,使更多的旅游企业实现网上宣传和网上交易。
此外,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教育培训也应予以支持。现阶段主要应支持旅游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再教育以及中高层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逐步实现人才培训制度化、招聘管理规范化、使用激励科学化,使旅游业形成一个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激励成才的人才培训和管理机制。
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财源建设应逐步由资金投入转向政策引导,由扶持生产转向培育市场,由直接管理转向重在服务的间接管理,由培植主导财源转向加强基础财源,由置身前沿的主导地位转向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在向公共财政过渡阶段,实现财源建设的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考虑制定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
——形成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以市场为基础,扩大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使企业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才能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财政可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如推进旅游业税费改革,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对开发旅游荒芜地区的企业经营一定期限内利润免税;对兴建旅游设施所需进口物品实行优惠关税;为从事各种旅游业务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公平、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财政行为,塑造全社会共同发展和支持旅游业的良好环境。
——促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成长阶段,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行业如高档旅游饭店、旅行社发展过快;有的行业如旅游汽车更新换代困难;有的行业如旅游商品多年徘徊不前;有的行业如旅游娱乐则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旅游业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化,每年三个7天长假期的推出,要求尽快增强旅游业的有效供给能力,改善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加入WTO,激烈的国际竞争亦将迫使我们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应及时采取政策措施,促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制
如今,中外合资、联合、联营、私营、股份制旅游企业在我国已相继诞生,打破了国有旅游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就现有的国有旅游企业而言,应加快优化调整其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使旅游企业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一方面应加快进行战略性改组,在发展大而强的旅游企业集团上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应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降低国有资本比重上实现新突破。在国有资本退出的同时,可采取吸收外资、规范上市、债转股、吸收社会法人股、内部职工股,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规范的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革。
[关键词]政府主导;安顺;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46-02
1 安顺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的现状及问题
(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功能弱。市、县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实际开展工作不是很正常,只是政府分管领导用少量精力来抓,个别情况下主要领导也出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旅游管理部门管理、协调职能弱,难以真正有效地担当起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旅游产业的职责。
(2)政策措施不到位。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安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旅游政策扶持相对较为薄弱。由于没有持续、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扶持鼓励措施,导致安顺一些旅游企业发展难,甚至生存难,不少旅行社是“夫妻店”,“酒店”、“宾馆”也不过就是个“初级阶段”的小饭馆、小旅馆,不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和规模,所谓的“旅游商品”也大都不过是一点点“小玩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大营销”观念薄弱,缺乏对安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我市对旅游的分析研究长期实际重视不够,理念相对滞后,没有从“综合旅游区”的整体层面认真对安顺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整体分析、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在旅游环境、营销战略、管理模式、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创新。
(4)相关部门认识不足,各自为政,未能就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联动效应,缺乏必要的有机配合。出于部门利益或者职能配置等考虑,一些部门对旅游业发展长期缺乏应有的认识,或者长期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具体行动和实际支持几乎为零,未能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全力以赴“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气候”、“大格局”。
(5)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虽然政府部门一直也对安顺的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但一直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整合协调发展机制,资源整合度差,整体配合无力,各景区、各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客观上对安顺旅游业发展乃至整个安顺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6)缺乏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指导。虽然安顺旅游业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出台,但并未见其对相关方面产生实际的和应有的指导效果。
2 加强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首先,要学习借鉴成功目的地的做法。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以及目的地都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论证,制订出着眼本地区长远发展的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使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科学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以成为国内第一个城市旅游营销战略的样板城市――宁波市来说,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宁波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一核一廊两翼五圈”概念,亮出四张名片、打造十大主题、构筑十二大重点发展区块的设想,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党政主导、整合营销、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闻名的“栾川模式”――栾川县来看,不仅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围绕生态建设制订了《栾川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子系统规划》,为将栾川县打造成为以“山水栾川”为标志的生态观光型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我市要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使我市旅游业走上一条科学、规范、高效、健康的发展道路。其次,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及时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我市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顺应新的休假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尽快出台休闲度假旅游规划,用新的视野规划休闲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推出新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和经营,积极引导和培育旅游者未来强劲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
(2)政策支持。脆弱性是旅游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显著特征,因此,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和支撑。这些年来,即使在2008年雪冻、汶川大地震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影响之下,我国旅游市场仍呈现持续增长势头。这主要得力于国家各级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4万个亿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振兴计划、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计划的实施。
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当地旅游业快速稳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一直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虽然对旅游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但缺乏及时、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引领,导致旅游发展模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参与每年的宣传、推介),旅游发展方向不明晰,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管理、协作较为困难,大小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政,艰难维持,更谈不上长远规划、发展壮大。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推出旅游发展具体政策与措施,是安顺市委市政府当务之急。
(3)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其便利、快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长三角是我国城镇部分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立体式运输体系。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行,一批城际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车程的旅游经济圈的形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未来15年内,长三角地区将搭建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内主要城市,建5条城际轨道交通,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这又将进一步推动其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市这些年,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黄果树机场建成通航,清(镇)镇(宁)、贵(阳)黄(果树)、关(岭)兴(仁)、水(城)黄(果树)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阳)昆(明)铁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纵贯境内,黄织铁路、镇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距省会最近的入海码头镇宁坝草码头正在抓紧建设,市内旅游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提高了旅游可进入性。但安顺市作为省级重点发展旅游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急需建设完善的方面:道路、供电、供水、通信、标识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须进一步完善配套;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旅游运输站场及停车场;全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全市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规范集中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大型游乐场等)和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的建设;酒店住宿接待设施的完善。
第二,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由于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和对投资的高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投资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基础服务接待设施,是启动旅游业的关键一步。同时,政府投资往往能够促使社会资本投资到旅游业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借鉴成功模式,提振旅游投融资市场化、社会化的信心,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多元投入,政策作保障,提升产业基础。遵循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支持非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如新景区(点)、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娱乐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客服中心等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激发起非政府性资金的注入积极性,政府要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如:根据其投入的实际情况由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助)或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优惠;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据其开发投资项目实际投资额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旅游饭店自投入经营之日起,其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地方留用部分,前三年由市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后三年减半补助;对旅游运输企业购买新旅游车,单车价格在40万元以上,报市旅游局备案,且在我市营运3年以上的,经交通、旅游部门审核认定后,按车价的一定比例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等。
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省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省市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内和省内外资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我国政府主导下旅游经济发展在某些领域带来了诸如社会排斥、利益分配不公等不正义现象。这违背了我国旅游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之定位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之产业发展目标,造成了旅游空间正义的缺失。基于“参与”和“共享”原则,探索旅游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推动包容性发展,是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之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现实之需,是当前旅游业发展战略转型所要求的价值追求。
一、旅游空间正义的本土价值
基于价值理性层面的旅游空间正义是旅游业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直接体现。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作为幸福产业的旅游业是惠民生的重要领域,“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价值追求正在转向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正当利益的整合性实现,所蕴含的也正是旅游空间正义之内涵。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旅游空间正义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等公共性旅游资源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实现的直接体现。对这些公共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面向全体公众,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避免排斥性,确保其公共价值的实现。
基于工具理性层面的旅游空间正义是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之需。《“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基础旅游要素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新时代的要求,要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这需要将更多的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升旅游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时期我国旅游供给目标由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决定了旅游生产效率评价指标由外部导向转向内外部导向整合,将居民为核心的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到旅游业发展之中,才能真正实现新时期所追求的综合性旅游生产效率。同时,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各地要更加注重品牌,积极推进目的地品牌化。而目的地品牌化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全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并推动目的地品牌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旅游空间正义所要求的“参与”,可以保障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目的地品牌化之中;所要求的“共享”,能够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从而使目的地品牌化成为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整合性行动。
二、有效公众参与机制是旅游空间正义的实现前提
消除空间层面对某个或某些群体的排斥,保障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实现弱势群体增权,保障公众参与机会公平,是空间正义的基本要求。旅游空间正义首先要求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之中,但是目前我国目的地管理中公众参与还处于初期阶段,公众参与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力还较低。旅游业发展中尚未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旅游空间正义尚难以得到保障。有效公众参与机制确保的是公众参与之有效性,目标是基于“善治”之4E(经济、效率、效能、公平),使各利益相关者通过适当的参与层次和参与方式,实现全程性、广泛性、公平性、回应性参与,并能够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决策以及经营管理产生积极影响。依据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该机制涉及参与选择、参与过程、参与结果三个层面,由参与主体、客体、层次、方式、过程、结果六个维度构成。具体来看,参与选择层面,要基于参与对象的专业性、公众支持(信息提供、民意支持、资源支持、行动支持等某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重要性来确定参与主体以及相应的参与层次和方式;在参与过程层面,要基于程序合法性实现公众的全程性参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部分环节,保证公众的参与机会、意见表达以及资源投入的公平性,确保能够对公众诉求得到“积极而灵敏、负责而有效”的回应;在参与结果层面,要让公众诉求能够被接纳,并在参与对象最终结果中得到体现,使作为参与对象的旅游决策、旅游事务等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各参与主体对参与活动本身满意和相互信任程度增强,从而使公众参与活动的价值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能够协同实现。
三、基于旅游空间正义的包容性发展
空间正义要求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和机会实现公正分配,使空间内存在“最少的优势领地”,避免弱势群体的空间边缘化(曹现强、张福磊,2011)。在消除社会排斥、公众得到参与机会基础上实现共享是空间正义的最终体现。基于此,旅游空间正义实现的关键点是包容性,即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机会平等、参与平等、资源共享、收益共享,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得到关注和保障。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成果,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为特色,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和综合接待能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实施精品项目牵动战略,全力打造旅游地接城市,把辽阳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交通通讯便捷、旅游产品丰富、综合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优美的更高水平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总体目标:实现**期间旅游业倍增计划。到20**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6.2亿元,年均增长20%。接待海外旅游者3.5万人次,年均增长3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30万美元,年均增长20%;接待国内旅游者53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3亿元,年均增长20%。.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15家,最高达到五星级。旅行社达到35家,其中至少有1家国际旅行社。旅游区(点)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区(点)**个,最高为4A级旅游区(点)。全市旅游业新增就业人员1万人。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3.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发展我市旅游业做出贡献。全面完成广佑寺景区各项建设工程,加强经营管理,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指导条件较好的佛教寺院开发旅游业。
4.开发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开发历史文化系列产品。重点开发东京城、东京陵后金古都遗址,完善辽宁清前史旅游线路产品。扩建襄平博物院和曹雪芹纪念馆。开发汉魏壁画墓群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景区(点)。
5.完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汤河温泉,建成大汤河旅游景区。加快汤河、参窝两大水库及下游河段旅游项目开发,形成水上观光景区游览带。开发建设核伙沟、石洞沟,形成自然生态旅游区。加强**沟农家院的规划和管理,扩展旅游服务项目,形成农家乐绿色旅游景区。加强弓长岭滑雪场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项目开发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6.培育工农业旅游观光和特色旅游项目。选择条件较好的农业产业集团,培育传统农业、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旅游项目。开发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或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李兆麟故居等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项目。
三、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7.加快城市环境建设。加大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力度,兴建和完善不同主题风格的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搞好城市旅游厕所建设,做到布局合理,符合标准,标志明显,管理到位。加强城市交通、卫生、环保、治安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8.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管理旅游企业。游客集中的车站、旅馆、酒店、定点餐馆、娱乐场所、餐饮购物街区都要设置公共信息图形标识,有条件的要设置电脑触摸屏。开通旅游咨询电话,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系统。
9.完善景区(点)服务设施。各旅游区(点)要不断改善道路、供水、供电、绿化、卫生等条件,完善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功能。彻底整治旅游区(点)厕所脏乱差状况,在重点旅游区(点)建水冲厕所和环保厕所。
**.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交通。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的修建,将旅游区(点)至公路干线的连接路列入全市路网改造总体规划。积极组建旅游汽车公司,在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线路增开旅游客运专线。加强出租车、公共汽车规范管理。
11.实施旅游文化精品战略。进一步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秧歌、剪纸、民族歌舞、民间传说、书画等文化优势,丰富内涵,创作精品。设立旅游表演中心,确定专业演出场所,利用城区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城市娱乐活动的亮点。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12.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结合我市旅游特点,确定辽阳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旅游标志。各级政府和宣传、外事、旅游、文化等部门要把旅游形象宣传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新闻单位要开辟旅游专栏、专题,扩大旅游宣传报导容量。积极与国内外传播媒体交流辽阳旅游宣传节目,宣传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影响的旅游活动,提高辽阳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13.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在城市交通出入口和周边城市设立旅游广告牌匾,在有关新闻媒体特别是接近群众的交通广播电台、列车广播、各类晚报进行广告宣传。利用旅游大篷车到周边城市和近省宣传促销。不断更新、出版辽阳旅游系列丛书,印制旅游手册、招贴画、折页等旅游宣传材料,制作旅游光盘。办好具有本市特色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和各种促销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统一整合旅游产品和对外宣传促销,实现联手共赢。以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为重点,不断开发和完善辽阳“一日游”、“两日游”线路产品,广泛深入地开展“辽阳人游辽阳”活动。
14.开发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重点开拓省内周边城市市场,开发**等省外客源市场。积极培养**和**市场,不断增加海外游客人数。
15.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我市旅游商品的研制工作,大力开发佛教文化系列、玻璃工艺系列、轻工纺织系列、食品烟酒系列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改进旅游纪念品包装,在主要街区、旅游景区(点)、各大宾馆设立旅游纪念品商店。经委、工商等部门要会同旅游部门重点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以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16.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拓宽办学渠道,建立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在具备条件的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旅游专业招生,加强对旅游培训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力争在5年内逐步建立起大中专院校、旅游培训单位和基层用人单位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形成旅游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现有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服务水平。
17.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达到旅游者满意”的“三优一满意”活动。坚决杜绝“黄赌毒”现象和封建迷信等活动。在旅游基层单位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明服务意识。
六、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
18.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财政部门要按照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旅游宣传促销费,建立全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旅行社组织外地人游辽阳活动。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择优扶持,提供金融服务。
19.鼓励引进资金从事旅游项目开发。鼓励境内外企业、其它组织和个人采取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七、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旅游业管理机制
20.实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指导、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会、旅游客源市场开拓等问题。组织制定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审定旅游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使用,督促检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行政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21.加强旅游规划和重点项目的审批管理。市、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在征得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所在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本旅游区(点)的发展规划,按规定报旅游等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区(点)项目和旅游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按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和大型旅游区(点)须报经同级旅游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有关规定报批立项,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重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要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定期跟踪检查,合理组织实施,抓好项目开发。
22.加大对旅游业的综合管理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意识,协调动作,形成合力,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形成全市旅游协作整体。计划、建设、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交通、城建、城管、工商、物价、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健全旅游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强化管理。暂时没有设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地区旅游业的管理。
23.坚持依法治旅,加强旅游执法监督。各旅游经营单位在旅游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旅游宣传促销、旅游投诉等方面,要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制定旅游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保障旅游“黄金周”活动安全,促进旅游假日经济健康发展。各旅游区(点)和旅游企业要完善安全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保卫、消防责任制,确保游人安全。准确、及时、全面地搞好旅游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4.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强化对旅行社的年度考核,对违背旅行社管理条例,经营管理不善,投诉过多的旅行社,暂缓其通过年检或取消其经营资格。建立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开展导游员日常培训、考试和年审工作,严格执行旅行社经理、导游员持证上岗制度,在全市推出一批优质服务的旅行社和金牌导游员。
25.努力搞好辽阳地接工作。制定和出台加强地接工作的管理办法和价格、团队接待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国家级景区、出境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购物商品等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开发特色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加强对地接重点经营单位的引导和指导,切实解决我市地接有关环节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强化标准化服务,使服务水平与等级标准相适应,不断提高地接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水平。
八、加强领导,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