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2 09:5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主流的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便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是谢希仁教授于1983年首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1995年以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到本科生教学中,称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定位于该课程的高端部分,称为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科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分层教学模式。经过本科阶段对网络知识的初步学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讲述相关的技术原理,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将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课程学习阶段,构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组织
当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核心课程,按照传统的分层体系结构组织,但讲授过程中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大提高;另一类是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设置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组织论文讨论。
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组织的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系统地把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已经按照该模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按照分层模式系统地讲授一遍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障。按照前沿技术组织专题讲座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大多为英文文章,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而言,多数人并不具备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能力,因此盲目按照前沿技术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多个围绕研究生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展的改革创新,它们大多与所在学校的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具体特点和培养要求,设计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网络高级专题和网络设计原则等内容;实践教学则包括课程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课堂及论文研讨,从而注重培养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核心原则和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掌握,锻炼其利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
高级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关键问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尽量避免相关教学活动与本科先修课程的重复,以便开拓新领域、学习新方法。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我们设置了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
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较系统地综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便帮助研究生陕速回顾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由于当前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性明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可能弥补专业知识上的差异,使后续高级专题的教学更加易于开展。
随后,围绕应用层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网络管理与测量等计算机网络的高级专题开展教学,重点讲授这些专题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核心思想以及核心技术等,帮助研究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这些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突出当前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强调其中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原则。
再次,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热点的了解和把握,专门设计了一章网络新技术专题,重点介绍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等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教学思想,避免陷入研究怪圈,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向学生阐述这些技术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网络新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引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等。这样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在网络设计原则部分,总结回顾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一些典型设计理念和原则,包括软状态机制、随机化技术、间接技术、虚拟化技术等,通过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技术本身的价值,为以后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1.2 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关注的不够,这一现状与国家重点倡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越来越不符合。对于具有强烈工程应用背景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如何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类实践教学内容,一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如应用层网络技术专题中设置针对P2P数据传输协议进行仿真分析的实验内容,在多媒体网络专题中设置多媒体视频传输实验内容,在网络管理与测量专题中设置大规模网络测量数据综合分析的实验内容等。这些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针对整个课程的自主性综合实验,又称课程设计,其选题相对具有开放性,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和技术。一方面列出部分课题供学生选择,如基于OPNET/NS2的网络路由算法性能仿真分析、简单包过滤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Flow的网络流量采集与分析系统、基于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交流,将导师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抽取一部分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内容,达到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综合实验包括基本要求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课程只给出基本要求作为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扩展,实现更多的功能。在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工作中,以课题实现的创新程度和反映出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探索的工作量,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考核重点。
1.3 课堂研讨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过于偏重基础,对国内外学术界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关注不够等问题,综合锻炼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跟踪前沿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相应设置了课堂研讨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讨和课程设计研讨两部分内容。其中论文研讨环节首先选取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性研究文献开展文献阅读,然后让研究生上台就所阅读的文献开展报告,其他学生则针对该报告进行相应的质疑,通过讨论促使研究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发、碰撞。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网络问题,阅读5篇以上著名会议或者期刊的相关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从而综合锻炼他们语言表达交流和论文撰写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研讨与论文交流研讨的过程类似,在完成课题的详细设计方案后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每名研究生根据所做课题进行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则针对该课题的内涵、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综合受益的目标。
2 考核机制设计
以往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方式,且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过大。然而,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理论学习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个体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从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发言、平时实验与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论文报告及理论考核等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测。用考核机制引导研究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对学习的每个重要过程都进行量化计分,以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激励他们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在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平时的课堂作业、研讨发言、课程实验,又包括设计性实验、课程读书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实现了对整个授课阶段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考查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文献阅读报告、论文撰写、实践动手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3 教学效果
利用设计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先后被学校评为校级教改示范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得到了选课研究生的一致好评。调研过程中专家和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一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比以往的方式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新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效果。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在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课堂研讨等方面印象深刻,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及课堂研讨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设置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内容太简单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内容太难学生又会觉得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4 结语
高级计算机网络作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通行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者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课堂探讨机制的构建以及考核机制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这一教学实施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关注这些新变化,并不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达到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邢长友,陈鸣,许博,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9-52
[2]陈鸣,谢钧,刘鹏,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训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62-64
[3]李巍,李云春,夏春和,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31-13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通过研究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来反映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主要源于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严格的教学环节在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肃的科学态度、创新性的思维,以及在产生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的基奠作用。本文从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四个问题出发,讨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教材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二是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三是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并重问题;四是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1.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
研究生的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教材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一本好的研究生网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应该是:在保持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当前技术的发展,综述最新研究的领域、课题、方法、成果与趋势,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与趋势。
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技术发展速度更快。而在计算机学科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尤为突出。因此,保持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科研教学团队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南开大学网络实验室在多年来一直注意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科研预研工作实践,了解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跟踪美国ACM和IEEE/CS最新制定的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术交流。
(3)跟踪和浏览国外知名大学教学网站,研究和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以及作业与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控制方法改革的动向。
(4)选择国际流行教材,分析如何处理新的技术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梳理技术的内在关系与发展主线。
(5)跟踪国际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与网络软件公司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认证与考试内容的变化,了解产业界对技术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6)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工作,通过与产业界、政府各级管理人员的合作,了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以上工作在我们把握研究生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阶段都修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同时,由于学生不是来自一个学校或同一个本科专业,所以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差异很大。这个问题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更为突出。教师很难在某个起点上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比较为难,照顾到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吃不饱”;考虑到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反映“跟不上”。无论老师想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好这对矛盾。这是在很多大学都很普遍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要为实现学生的“研究”、“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就必须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入手,研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体化的网络教材体系。
1.3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并重问题
团队成员通过总结多年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体会认识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他们在参加科研项目和完成开发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在多年指导和审阅相关学科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导师们深刻地感觉到: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眼界不宽,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编程能力亟待提高。如果能够在他们准备学位论文之前认真地训练这一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论文的研究深度与论文水平还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能力培养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中的课题、大编程量的训练来实现。提高网络软件编程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与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编程课题应该是由教学科研团队从研究工作与开发的课题成果中提炼出来,将科研成果有选择的转化为“近似实战”的研究生训练课题。这种训练对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原理与实现方法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日后的科研工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也是很有益的。
1.4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从研究生自身学习的角度应该强调“研究性”与“自主性”,学生应该变被动的“听课、做笔记”转向主动的、研究地学习和提高。从任课教师与导师角度应该强调“因材施教”。
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同一届的研究生实际能力差异都很大。研究生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研究重点、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训练方案,不能没有区别。导师的因材施教应该体现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编程量,或不同的难度级的课题自主的完成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实际能力。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和积累很多教学资料。经过10多年的积累与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研究生教材不应该仅是一本一学期使用的教科书,更应该是一本技术参考书,甚至是一本手册。导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材中部分内容,作为基本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和阅读,完成编程训练。有些内容可能第一次仅仅是读过和了解,如果今后科研、开发工作需要,可以再回过头来继续阅读和参考。
为了适应研究生“研究性”与“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内容的覆盖范围宽,涉及当前网络研究的多个领域;《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技术》总的编程训练量大,问题近似实战,难度差异也比较明显。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对每个课题都提供了入门所需要的资料、工具与实现方法的范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训练要求。
2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教材的编写
研究生教材体系由《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与《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两部相互配套的教材组成。主教材《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重点讨论了网络研究的最新发展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力求达到“反映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分12章按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讨论了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其中:
第1章对网络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阶段、重点问题和基本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技术作了一个概要的总结。
第2章讨论了广域网(WAN)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3章讨论了局域网技术,尤其是对高速局域网(Gigabit Ethernet与10 Gigabit Etherne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作了较为系统地讨论。
第4章讨论了城域网(MAN)概念的演变,以及宽带城域网组建技术与接入网技术。
第5章对IPv4协议近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作了较为全面地总结和讨论。
第6章对IPv6的基本内容与应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
第7章对移动IP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作了系统地介绍。
第8章对传输层分布式进程通信的概念,以及TCP、UDP协议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9章对应用层协议与Internet应用系统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10章对无线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线网格网(WMN)的概念、特点、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作了比较全面地总结和介绍。
第11章讨论了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第12章对国外大学与产业界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常用的网络性能分析开源工具、网络模拟开源工具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在准备这本书的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有两点体会最为深刻。一是尽管Internet技术与Ad hoc网、WSN、WMN在设计目的、应用的领域与技术特点上差异很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相通的,并且在高层又都汇集到Internet之中。二是尽管作者认真地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是网络技术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个人的研究工作与阅历不可能涉及到各个领域。个人与团队的研究工作也只能是限制在网络技术中的几个比较窄的方面,深度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系统地总结网络技术领域的研究与进展时感到难度很大。尽管也经常与同行交流和请教,仍然是力不从心。但是本着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还是坚持完成了写作任务。这部教材应该说是汇聚了很多人的研究心血,作者只能是将个人能够理解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以便读者学习和研究。作者试图在相关章节的后面注明某些研究工作总结与论文的出处,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文档与标准,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阅读相关的文献与标准。
3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教材的编写
高素质创新性计算机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是真正懂网络技术,能够具备深入到网络协议内部的高层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软件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也是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研究生要能够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成果,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苦练内功。编著《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一书,是希望对高级网络软件人才的培养贡献一点力量。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在总结了20多年科研工作经验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思了教材的写作思路与全书的内容结构。
(2) 参考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网络课程训练与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在员工网络软件编程训练中的相关资料与文献。
(3) 结合了网络技术在Internet、无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3条发展主线,总结提炼出22个网络软件编程题目。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d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lfP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TCP, 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原则
1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内涵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定义是:在指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计算机网络能够保持连接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异常的性能。换句话说就是在计算机执行某一功能内容时,计算机网络可以保证和提供能够满足正常需求的网络吞吐量。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和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无法避免的联系,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牵连到所有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利益。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如此重要,所有相关从事人员都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就其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意见。
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在设计实践的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让其变得更加科学、条理、系统,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的准则,并且这项准则是我们设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准则主要包括:
2.1冗余设计原则
通常来说我们有两种方法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一是余度设计,二是容错技术。细说就是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单元可以成为彼此的备用机,当其中某一个计算机单元出现问题时,正常的计算机单元就会自动替生问题的计算机单元,这样就使计算机网络不会因为其中一个单元的问题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保证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2先进性和继承性
合理地采用新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要考量主干网络的技术发展,合理地采用适用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让我们所设计的计算机网络能够满足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并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证技术的领先;还要令采用的新技术有良好的继承性,能够保持对未来更先进技术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帮助计算机网络实现更加平滑的更新换代。
2.3经济性
考虑到计算机网络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网络系统铺设的成本,在最优成本条件下最高效率的完成其设计功能,即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选用更具有性价比的技术和设备,将搭建网络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才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最优方案。
2.4成熟性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我们还应该选用质优、价廉、且具有良好口碑的技术设备。所提供的产品和单元也应该能够符合最新和最高的国内外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所设计网络的使用可靠性。
3提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为提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应采取以下设计和维护原则:
3.1采用容错设计方案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计算机网络能够保持连接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异常的性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计算机网络设计阶段需要确保系统的容错能力,对此,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线路按照平行线进行设计,通过计算的设计允许所述用户终端在两个点上连接,这样一来主要网络的冗余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一个双相连接的网络,提升了计算机网络的容错能力和故障处理性能,能够有效避免系统瘫痪和故障后恢复缓慢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容错设计方案下,系统发现故障、找出故障点和排除故障的速度有限,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情况下,仅采用容错设计是不充分的。
3.2采用双网络结构
采用上网络结构,可通过备用网络计算原网络的冗余,这样一来原网络一旦出现故障,造成网路不能正常运行时,备用网络就可代替原网络处理相关数据,以保证故障发生后网路系统的功能不受到影响,使得相应的业务得以正常开展。采用这种网络结构,能够大大提升系统识别故障、定位故障点和排除故障的效率。但相对于传统的容错设计而言,双网络结构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因此实际设计工作中应结合计算机网络使用单位的经济能力和现有网络基础合理选择故障排除方案。
3.3采用分散网络结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分散网路结构营运而生。这种网络结构不但很好地取代了集中式网络结构的功能,同时也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内部扩展可行性更高,为计算机网络的改造和更新提供了便利。因此,考虑到今后的可靠性提升和局部改造需求,在今后的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分散网络结构,避免采用传统的集中式网络结构。
3.4确保经济技术可行性
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技术性与经济性,在实际设计中应结合使用者的条件与需求能合理控制整个运行周期的成本。除了要考虑当下搭建或改造计算机网络的成本,还要考虑该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年限,维护成本以及未来的改造成本等等,在确保技术先进、可行,功能可靠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那些成本相对低廉、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的设计或改造方案。
4总结
随着我国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逐渐向着大规模、高异构的方向发展,在此发展趋势下,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显得极为重要。对此,计算机网络设计者、管理者,应在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以往的设计与运行案例中总结高可靠性设计准则,并以此指导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抗干扰、容错和故障恢复能力,以全面提升计算网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吉龙.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优化[J].电子世界.2012(5):120-121.
[2]魏昭.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问题;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与普及,我国各个行业和企业都在落实计算机工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强度。中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积极开设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职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市场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学生的就业率却呈下降的趋势,两者出现了巨大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数虽然在扩招,可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一般,他们仅仅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或是实践不到位,无法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作中的优势,学生的实践能力仍旧落后。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实践开展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新型技术产业,它的发展和变化与日俱进,每一个时间段都有自身的特点。据调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老教师,他们的知识体系较为陈旧,观念思想落后,对计算机的理解也较为片面,跟不上技术更新变化的速度,学习能力也一般。原来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培养出的只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动手操作水平不强。经过市场调查显示,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企业接收的对口学生也很少,很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都是最简单的计算机销售、售后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进入知名企业,从事网站开发和安全等岗位的工作。这些问题从侧面表明,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专业在教学中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专业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中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与尝试,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坚持创新,掌握教学的重点,完善教学体系。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理论知识基本过关,可是实践操作能力却较差,他们无法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图像编辑等操作性强的工作,学校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也远远不够,资金投入较少,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
(二)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学生的技术能力较低
随着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受到传统教学思路的限制,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专业特色鲜明、教学内容全面的课程,大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材内实践课程不足,缺乏实用性,知识的更新赶不上企业的岗位要求。没有专业的教材做支撑,学生必然无法提高技术操作能力,陈旧的知识使得学生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三)教学目标与市场用人标准不适应
市场用人标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改变就业率较低的问题,必然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全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从事的都是网站维护、软件组装等的基础性工作,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从根本上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教学目标不够科学和完善。
(四)教学过程评价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判,受到固有教学理念的制约,我国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衡量的标准依旧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重学生课外的表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学习氛围不好,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将得不到提高。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打破这些限制,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的有效办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
(一)教学方法坚持做、学、教三位一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所谓的“行动导向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和辅助为辅。坚持做、学、教三位一体,先要求学生实践中进行表象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完成理性认识,最终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操作真正地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教学PPT制作之后,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他们设计节日PPT。通过加强做、学、教三方面的提升,注重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方法的重点。
(二)开发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全面、完整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基于中职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经过市场调研后,组织优秀的教师队伍编写教材,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同时,教材的内容还要全面,并及时地进行更新,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开发应用,在教材中加入实践内容,为他们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平稳对接
中等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以为社会企业提供培养更多专业、合格、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只有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和教学,才能使得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与企业更好地对接,才能使得本专业学生与企业有良好的循环发展。从当前的本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来看,企业普遍反映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及时解决公司所发生的问题和应该完成的工作,学生学过的知识相比较都是陈旧的,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形成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完成这样的转变,首先,从实际出发,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硬的软硬件技术本领;其次,积极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利用示范项目、联系项目、实训项目依次升级,贯穿整个项目教学过程。
(四)完善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综合概括,以往的以一场考试成绩定胜负的方法明显不适应新的考核标准体系。对此,教师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构评价并行的方法,评定的内容要细化,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测验、作业情况、考试成绩、技能操作水平等等。另外,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情况、参加比赛、下企业实践等也要加入其中,做一个全面综合系统的考量,在评定中激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化,需要深入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进一步加强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上寻求适合本校学生的方式方法。针对以往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必须加强专业教师的能力培养和继续教育,大力提升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出高技能水平、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水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峥.创新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施[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7.
[2]冉伟.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15):308-309.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对操作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对网络设备进行操作,没有实际组网和管理网络的经验,就根本谈不上掌握计算机网络这一门技术。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对操作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是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专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对网络设备进行操作,没有实际组网和管理网络的经验,就根本谈不上掌握计算机网络这一门技术。所以,要真正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要具备网络实验实习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有适合学生最大限度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说其不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学生很难按要求完成教材包含的学习内容,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指学生所学习的最终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
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没有根据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去实施教学。三是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过于理论化,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脱节。
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领悟能力水平较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意志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等弱点。但同时也存在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等长处。鉴于这种情况,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实际化。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宜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学科导向的普通教育,而不适应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之后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掌握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将岗位的工作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习一门专业技能的最佳方案,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越紧密,学习时间越紧凑,学习效果就越好。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项目教学法在许多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计算机网络较为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地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由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人或8人一组。
第二,由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也可以称为项目经理),具体负责学习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其间负责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三,任课教师在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具体操作的工作内容。
第四,教师通过一个实例,讲解学生将要操作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有所区别)。特别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新的概念、新的技能,要着重讲解。
第五,给学生下达工作项目(工作内容),由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工作计划,分配每位组员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要求。
第六,各组成员具体操作工作内容,要求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一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真正掌握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对工作内容反复做几次,成员之间相互调换岗位,以达到全面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八,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与任课教师沟通,之后由组长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中组员要积极进行讨论,努力深入理解项目中的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任课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工作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第十,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学生要注意的情感态度。
计算机网络专业从交换机的设置、路由器的设置、防火墙的设置,以及双机互连,小型局域网的组建、园区网的组建等等,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既是工作过程又是学习过程,而且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切实掌握操作技能。
三、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项目教学法就无从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使整个课堂无法控制。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师范院校,急需对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实践与研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1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wWW.133229.coM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蒋中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2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它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技术原理、网络协议等理论知识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讲十分晦涩难懂。为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几乎所有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高校都同步的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1]。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无论是加深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良好教学效果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都是十分重要的。
1 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分析
随着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教育体制的大力提倡,及实践教学经费的加大投入。国内高校都相应的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也相应的配备了专业的网络实验室,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然而,根据最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网络应用实践能力来看,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没有随着软硬件教学条件的改善而得到足够的提高。这其中的原因,归根到底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依然采取的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进行,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整个课堂过程可以概括为“演示+模仿”。这种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首先,由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知识的关联和需要,根据实验教材和讲义,先给学生简单的介绍本次实验项目的内容、目的、要求等,接着,教师对实验项目做实验过程演示。最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学生依据教师的实验过程演示,机械式的重复一次实验操作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组织形式单一的实验课堂,学生对实验涉及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非常浅显,有的甚至根本不懂实验原理,只是一味的“照葫芦画瓢”重得一次教师的操作。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实验课堂,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可想而知,严重影响到了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于按传统教学模式组织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简单的采用讲解演示教学法进行,学生课堂纪律、效果、学习积极性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研究。
2 假定应用情境五步教学组织模式
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下的不足之处,论文在这部分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假定应用情境五步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将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组织教学,力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导入,由教师课前根据课堂实验项目的内容设定恰当的应用情境,并向学生解释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或讲义相关章节的内容思考,如何运用本节实验项目的知识解决假定情境下的应用。用这种方式导入实验课堂来代替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下教师介绍实验项目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内容来导入课堂,优点是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用途更加明确,学习起来的针对性、积极性和求知欲将更强。
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实验设备的数量可将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指定一套固定的实验设备,这里的实验设备和学生关系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如果实验室设备数量有限,一套实验设备可以由多个学生共用,力求做每个学生都对应到一套实验设备。然后要求分小组讨论,针对课堂实验内容对应的问题情境得出小组一致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的好处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保护相应实验设备安全的责任意识,同时又方便教师对学生后面实验操作实践的监督指导。
各小组成员,按照自己所在小组得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编码调试实现解决方案。在这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旁细心的观察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适当的记录。
小组方案实现完毕,针对学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第(3)三个步骤当中发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做完整过程的实验参考答案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参照教师的实验参考答案,通过对比,总结自己所在小组实验方案的优点,发现自己所在小组实验方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最后教师总结结束实验课堂。
这种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综合利用了问题应用情境假设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3 案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