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9 11:07: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创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整体设计 建筑创作 综合技术
21世纪将是多种学科技术并存的时代,它必将形成推动建筑发展的巨大动力,建筑整体设计也就越来越重要,建筑师必须把握时机,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主持好各项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整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融为一体。
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即未来的要求,这就是说,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自然资源,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以降低建筑设备的使用数量和减少整个工程的费用。
综合新技术是充分发挥各学科技术特长,创造和运用新技术,并与外部空间、建筑体量、建筑构件之间的全面协同,从而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
每项建筑工程建设的成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筑创作是建筑师付出的智慧和期望;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赋出的艰辛和力量;建筑工程建成是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90年代初期,我们对整体设计的概念有些粗浅的认识,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工程设计中做了些工作,取得一些收获。本文着重从获部组"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杭州市工商银行金融综合大楼和杭州市交通银行金融大楼两栋建筑谈起,论述其整体设计-建筑创作的综合技术,在两项工程设计中建筑师为达到整体设计的优秀,在各阶段设计乃至建筑物建造全过程中都充当了创作者和协作者。
两项目正式投入使用4年多,整体运行协调、良好,达到预期效果,又被大众所接受和赞赏,并获得各种荣誉-优秀设计奖、科技进步奖、工程质量奖、地方十佳景观、最佳造型形象奖等等,无一不是给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的欣慰和自豪。
建筑创作
在强调建筑整体设计的时代,建筑师们的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要有所突破,创作灵感迸发将更多地建立在建筑整体设计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要学会和提高建筑整设计的综合能力,具备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我们在上述工程中运用了新的设计观念,强调了建筑创作的整体性。
现将这两栋建筑工程的设计概况和建筑创作构思作以阐述。
1)杭州市工商银行金融综合大楼,属综合性大楼,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主楼总高度84米,22层,裙房4层,局部6层,地下室2层。
设计总体思路突破我国银行建筑传统的设计模式-封闭、厚重、森严、功能单一等,创造出一栋多功能型、开放型、与国际商业银行的模式接轨的建筑。
建筑造型洒脱、开放,形体是由双曲面组合而成,主楼呈"向南围合的曲面",裙房呈"向北围合的曲面",两者围合而成"聚宝"的内涵。
建筑物蓬勃向上,立面设计采用大面积坚实的花岗石墙面,大面积带形铝合金幕墙和部分玻璃幕墙,并将三者交织成刚劲有力的整体,通过造型和实体墙面的逐层收束,形成简明、挺拔、节节向上的动势,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建筑平面和室内空间设计成多功能型和开放型,将营业、洽谈、办公、会议、接待、康乐、观光融为一体。宽敞明亮的二层营业大厅统一在意大利大理石的浅黄调中,加上自动扶梯、喷泉、灯光的衬托,使空间显得非常气派、高雅和朴实。智能型的计算机网络中心,开敞式智能化办公空间及各配套用房合理地分布在各个楼层。顶层圆形观光层,电梯厅各层观光层,可将西湖风景尽收眼底,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温馨。
2)杭州市交通银行金融大楼,属纯金融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39.9米,地上13层,地下2层。因所处地段的周围建筑度均比它高,设计者特将本建筑设计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外观,其立面设计成新古典形式,建筑基座采用粗犷花岗石,显示雄厚实力,上部采用火烧花岗石和竖向条形与点状铝合金窗组合作为饰面,展现银行建筑高贵典雅、庄重的性格。
在上述两项创作中,除精心刻画建筑形态和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交融外,为要达到建筑整体设计优秀之目的,建筑师还根据地域和工程特点,向各专业提出以下要求:
(1)严格控制建筑总高度;
(2)创造有利于智能化的舒适的净空高度;
(3)满足业主需求的建筑面积;
(4)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投资;
(5)精心设计,运用推广新技术;
(6)各专业紧密合作,优化设计。
综合技术
建筑物要具有强大生命力,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空间,要有丰富内涵和综合新技术。在上述建筑工程中,推广运用了建筑智能化技术,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底板温度配筋技术和地下室基坑围护新技术,微机控制STL冰蓄冷空调技术,复合式保温隔热墙体技术,组合式配电室等新技术,无疑给建筑整体设计添注了新的生命力。
1、建筑智能化技术
90年代初期,智能建筑仅作为一种概念从国外传入中国,计算机网络基于10BASE-T标准在国际上推行不久,使智能建筑的信息通讯骨架-综合布线系统成为一种趋势。为使银行建筑适应时代的发展,设计者用超前的眼光极力推荐和设计了综合布线系统,这在当时可谓首家采取该项技术设计的现代化大楼。
(1)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通讯传输网络,它使话音和数据通讯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和外部通信网络相连。它包括外部电信网络的连接点与内部信息工作区的话音式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的布线部位。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美国AT&T公司产品。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组成。
(2)保安自动化系统
大楼保安监控系统分成公共场所综合监控和金库专用监控两个系统设备。
金库专用保安监控系统在金库、代管库、运钞车库进行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跟踪记录,对金库各面墙均设震动报警传感器,在各相关房间设有摄像机、红外微波探测器,并设置监控自动化控制。
为实现大楼智能化,建筑师完成了完善的室内环境设计,创造了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开辟了大小不等的室内外休闲空间,即绿色的中庭和屋面,为整天在自动化装备前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休息和调节的天地,同时在具体的地面、墙面和吊顶设计中都采用了特殊的建筑构造节点。
2、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为满足建筑师提出的保证高度的要求,结构专业设法减小结构构件高度,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1)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比普通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为15%,钢材用量节约27%,梁高减小300mm。
(2)采用扁梁结构比普通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约10%,钢材用量节约6.6%,梁高减小200mm。
在建筑总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上述结构可使整栋大楼增加一层建筑面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底板温度配筋技术
在地下室设计中,对底板进行抗裂计算后,采取周边保温施工技术措施,取消了中间排温度应力钢筋,仅配置上下二排受力钢筋,这既节省了工程造价,又满足了地下室底板抗渗、抗裂的要求。
4、地下室基础围护设计和施工新技术
在围护桩设计中采用两项技术措施:
(1)悬臂受力围护钻孔桩设计采用单面加强配筋技术,节约钢材约60t,节约投资约28万。
(2)降低围护桩顶标高与压梁技术,全部围护桩长减少1.5m,压梁标高低于自然地面1.5m,改变围护桩侧压力受力点高度,节约混凝土137.9立方米,钢材16.08t,经计算直接减少投资30.4万元。
5、冰蓄冷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技术在我国尚属新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电力移峰及节省运行费用。在设计中,蓄冰模式采用部分(分量)蓄冰模式,因为部分蓄冰制冷机利用率高,蓄冷设备容量小,比常规空调制冷机容量小30%-45%,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
为配合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实施,运用了智能化技术,对蓄冰空调系统采用了微机控制,主要任务有以下五方面:
(1)根据用户冷负荷的需求,按电费结构的特点,自动设置冰蓄冷系统最佳的运行方式,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
(2)充分利用蓄冷装置的容量,当日应尽量把所蓄冷量基本上全部用尽;
(3)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保障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4)自动记录系统运行的参数,显示系统运行流程图和打印系统运行参数报表;
(5)预测未来的供冷负荷,确定未来的优化运行方案。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表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系统运行节能效果显著。
6、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
针对杭州地区,冬季要采暖、夏季要降温的气候特点,特将本大楼围护结构设计成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即:装修、保温、隔热三者合体,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是结合立面造型特点,将立面装修材料设计成铝板,其构造为:在框架结构内填砌空心砖,在空心砖墙外侧干挂美国氟碳涂层亚光铝板。
铝板对太阳辐热有着高效的绝热性能,在同样的太阳辐射热作用下,由于外表面材料的性质、颜色和粗糙程度的不同,所能吸收热量有很大差别,这差别以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统(α)和材料辐射系统(Cλ)来表示:采用α和Cλ值小的外表面材料具有显著效果,铝板α、Cλ值小,其α=0.26,Cλ=0.4,浅灰色面砖α=0.56,Cλ=4.3。
铝板为干挂与空心砖间设有空气间层,因为铝板置于大气及空气间层中都有较好辐射换热条件,此构造在冬季对于室内采暖也起着高效绝热作用,因此,无论在夏季或是在冬季都能很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7、推广组合式配电室技术
考虑到一层铺面的"黄金"价值,大楼的总配电设于东侧,设计中第一次尝试将变压器同低压配电设置于同一房间,组成组合式配电室,大大节省了变电所面积,并采用上下层布置,建成投运后的整个配变电系统,功能清楚,布局紧凑合理,系统调度灵活。这种技术在以后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典范。
结语
建筑整体综合设计的模式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又将是必然的趋势,尤其在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运用到建筑上,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建筑整体设计出现在我国建筑舞台上。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是历史赋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建筑创作 思维 徒手草图 工作模型 建筑理论
“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勒·柯布西耶语)。
一、引言
建筑创作思维是指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全过程的一种大脑活动,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就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跳跃的,有时是突发的。建筑师是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某种草图和模型,凝聚了对时空的巧妙构想,反映出其哲学思想和对建筑有关问题的正确分析。创作之前,建筑师往往要把客观条件加以罗列、分类,观察其对创作的制约关系,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因此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设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建筑的类别越来越多,而小品建筑正是在这样一种多学科交织的状态下逐步凸现的。一提到小品建筑,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当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小品建筑。
笔者将小品和建筑结合起来,作为独立的一门建筑类型,是以区别于一般的纯观赏性、没有功能意义的构筑物和雕塑。本文所指的小品建筑是指那些体量小、功能简单的“小建筑”,强调其在所处环境中的装饰性。小品建筑的定义涉及范围广泛,从一片墙到一座小型建筑均可归为小品建筑。
二、小品建筑的创作意义
2.1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
小品建筑分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不同的景物和人群发生关系,因而必须具有灵活多变的体态、气质和表情。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重视小品建筑的创作。
2.2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首先建筑无论大小,他们都是我们所创造的共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部分环境中的标志性小品建筑,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小品建筑的设计手法和艺匠经营决不可等闲视之。此外,同时处于总体环境中的小品建筑家族中的成员,如车库、锅炉房、配电房、变电所、水泵房等,处理好了它们可以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的作用。而处理不当,它们会破坏甚至会毁掉整个环境。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小品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与群体建筑协调,并尽可能的带有“环境建筑”的意味。
三、小品建筑的构思技巧
与普通民用建筑其他建筑创作不同之处在于,小品建筑的构思出发点较多。由于功能上限制较小,有的几乎没有功能要求,因而在造型立意、材质色彩运用上都更加灵活和自由。但从众多设计实例方案中,分析归纳出以下两种构思技巧和思维方式。
3.1原型思维法
众所周知,创作性的构思,常常来自于瞬间的灵感的产生,而灵感的产生又是因为某种现象或事物的刺激。这些激发构思灵感的事物或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原型”。正是由于原型的出现,使得创作有了一个独特的构思和立意。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关键在于原型与所构思创作的问题之间有“某些或显或隐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设计者在高速的创作思维运转中,看到或联想到某个原型,而得到一些对构思有用的特性,而出现了“启发”。
古今中外,无论大小的成功建筑都受到了“原型”的影响和启发。如柯不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就受到了岸边海螺造型的启示;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构思的关键就是来自于中国古老格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启发。
原型思维法从思维方式来看,是属于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结合。对于小品建筑而言,是具象思维(具体事物和实在形象)和抽象思维(话语或现象的感知)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的作用下,导致不同方案的产生。在这过程中,原型始终是占据创作思维的核心地位。
3.2环境启迪法
在小品建筑创作中,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建筑本身的体态和表情,从环境艺术设计及艺术原理来看,小品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作为环境艺术这个大系统下的“建筑”,它的体态和表情自然要与特定的环境发生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它们之间去发现具有审美意义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内在联系转化为小品建筑的体系或表情的外
显艺术特征。
因而环境启迪就是将基地环境的特征加以归纳总结,加以形象思维处理,形成创作启发,从而通过创造性思维发散,而创造出与环境相协调共生的小品建筑。
四、设计手法探讨及实例分析
在以上一种或两种构思技巧和思维方式的共同引导下,运用不同设计手法,对同一主题的诠释是不同的。笔者具体的结合实际工程和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小品建筑的设计手法。
4.1雕塑化处理
这种手法是借鉴雕塑专业的设计方法,其设计出发点是将建筑视为一件雕塑品来处理,具有合适的尺度和部分使用上的要求,力争做到建筑雕塑一体化。这是原型思维的一种表现。
在某景区山门及公共厕所设计中,作者根据当地出产红色岩石的特点(环境启迪),以雕塑化手法设计,模仿山石的自然组合形态,形成古朴自然的独特建筑形象。在彭一刚先生的作品中这类手法也较常见,如馆入口大门和鱼美人音乐宫入口处理等。
4.2植物化生态处理
手法的目的是为达到与自然相融合,使小品建筑有“溶入自然的体态和表情”。具体做法是在造型处理中,引入植物种植,如攀援植物、覆土植物等。通过构架和构造上的处理,在小品建筑覆盖上或点缀上绿色植物。从而达到构筑物藏而不露,适用于要求与自然相协调的环境。
如在某景区另一公共厕所的设计中,采用了这一手法,创造出生态厕所的品位。又如布正伟先生在其著作中的“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小陈列馆,展出主题为澳洲美利奴羊,由于甲方要求在建筑物上耸立一座雕塑,因而从构思一开始,就有意将该陈列馆想象成为一个长满青草的绿色土丘,这样,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不仅与总体大环境相协调,而且这种陈列馆更具吸引力。
4.3仿生学手法
运用仿生,即是在设计中模仿自然界的生物造型(原型),包括动物、植物的形态。达到“虽为人工,宛若天成”的境界。
在石梅湾旅游度假村起步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布置一些生趣盎然的仿生建筑,注意将其造型特点与建筑功能相结合。并考虑到将摹拟生物的生活习性结合地形布置(环境启迪),如珊瑚(海洋音乐舞厅)、鹦鹉螺(多功能厅)、展凤螺(海洋艺术展览中心)等布置在人造岛的水边,海贝结合海岸的礁石群布置,菠萝(风味食街)则如自然生长于士中,使之栩栩如生,自然成趣。
4.4虚实倒置法
通过对常用形式的研究和观察(原型思维),进而在环境的启发下运用之,以收到出人意料之外的强烈对比效果。
吉林闾山风景区山门设计,用四片镂空的石墙,表现出古代建筑庑殿的剪影形象,十分贴切的表现出风景区的性质和特点,又给人以新颖和强烈对比的作用。贝聿铭在巴黎卢浮宫扩建部分的地下入口,采用一简洁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的石砌埃及式建筑的厚重风格形成强烈虚实对比,而取得统一协调。
4.5延伸寓意法
[关键词]本土建筑师 地域性建筑 本土设计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77-02
一.本土建筑师――崔恺
崔恺,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建筑师,他致力于本土建筑创作,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与空间、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亲和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外研社、昆山文体中心、首都博物馆新馆、拉萨火车站、苏州火车站、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北京德胜尚城等。崔恺的建筑观是: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我觉得崔恺没有恒定的设计看法,风格也在不停的变动,他所追求的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也就说,我们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该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应尽量地契合、应用和尊重富含特色的当地的自然元素,从而开创出当地自然与人力相结合的美好环境。我认为在这其中,拉萨火车站能充分表现出建筑与环境及其与所在的本土文化的融合。
1.1 拉萨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坐落于拉萨南边的柳吾新区,与市区隔河相望,站房四周是绵延的山脉,场地开阔而平缓。火车站水平展开的形态与背后的群山、天空低矮的白云构成一幅好看的画面。
从入口正上面延绵到站棚的钢芯木质屋架(图1),采用了藏区常用的层叠方法,层层挑出的入口形成了一个个门楣,暗合传统的藏区门楣样式。而在建筑色彩上则采用了藏红和白色等藏族建筑常见的色彩。这些藏族建筑特有的方法继承了该地的文脉,也实现了当代的演进。
中央大厅以红色为主导,地面铺砌着以乳白色和红色为主的高档防滑石料,大厅内高高立着8根柱子,这种柱的设计使用了藏式独特的建筑风格,柱子内是钢结构,外面包着特殊处理过的红松木,具有防腐、防紫外线、防变形等特点(图2)。
拉萨火车站建完后,由于其与地方环境融合得特别自然,让人有种感觉:这就是的建筑物,它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
1.2 小结
从上诉崔恺的这件建筑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崔恺不像库哈斯、哈迪德等有个性的建筑师,他没有标签式的设计,他纯粹是依据建筑的环境和建筑自身要表达的东西来做设计。他总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不把自己束缚在一种风格里,他让建筑拥有当地特点,适当反映其所处环境的特色。
本土设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深刻的思考,是对建筑基于地域文化土壤的思考;是一种进步的理念和合理的创新,而不是一种向后看的、标签式的自我解释。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理解。
二.用建筑讲故事的人――刘家琨
刘家琨,创办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有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等。其设计想法是把建筑放在生活里,主张低技策略,不追求炫技,强调立足眼前和处理现实。这其中,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和胡慧姗纪念馆能充分表现建筑是个有故事的场所。
2.1 胡慧姗纪念馆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 由家琨建筑工作室设计捐建,它接近5米长,3米多宽,中等个儿的人踮抬脚就能摸到屋顶,参观者走进门,一眼就能扫尽全部摆设。刘家琨修筑它的目的,不是纪念什么重要历史,也不是咏赞某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怀念一个普通的生命――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这个叫胡慧姗的女孩被埋在了废墟下。刘家琨曾说,这个设计是他设计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从建川博物馆中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出口处走进旁边的小树丛,不到20步就到了这座小小纪念馆的门前。如果不经指点,掩映在小树林里的胡慧姗纪念馆,很不易于被人发现(图3)。
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建筑材料则取自灾区建筑废墟为材料制作的“再生砖”,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而室内则施以胡慧姗最喜欢的粉红色。为了给物品留出够用的陈放空间,房没有照帐篷的样子在墙体开窗,改在斜顶上开了圆形的天窗(图4)。它的空间气氛感人至深:在一个安静角落里,青灰色的房子,纯朴而近乎冷淡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
2.2 小结
从以上刘家琨的两件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刘家琨在设计手法上偏地方主义色彩,他乐于用当地材料去唤起人们对于场地的意识。他认为地域性是建筑不可以摆脱的一个性质,建筑物和植物一样,它一定是在一个具体的地点成长,并接受当地的地域信息。
四川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从前的历史文化成长的基础是依靠成熟的农耕文明。现如今历史已成碎片,我认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情形造就了刘家琨的建筑风格。他依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框架,合理利用资源,同时立足于当代生活的功能,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创建真实的、现代的、具有地方特性的建筑类型和风格――就像各地的古人们在他们的“当代”那样。这就是我对崔恺本土建筑创作思想的解读。
三.我对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创造的思考
3.1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1建筑的时代性表达不清楚
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建筑物,建筑物深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拥有广泛适应性的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它们替代了传统的木料和木构技术,而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能产生一种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具有时代性,依照传统的地方建筑的形式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现代建筑地域化创造,是行不通的。
3.1.2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点不好把握
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木构体系,横向发展,建筑单体较小;而现代建筑应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铝合金等现代材料,竖向发展。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与传统建筑有根本性的差别,如果现代建筑地域化采用传统的形式主义创造路线,很难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比如说,大家对北京的国家大剧院、CCTV央视大楼等建筑的讨论从未停过,我们批评这些建筑没有地域特点,是一种国际化的建筑形式,损坏了北京古城的风貌。但是在中国传统建筑里根本没有这种大体量、超高的建筑,我们能承继什么?所以说,中国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难以找到结合点。
3.2 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切入点
3.2.1内涵式继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域性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强调承袭传统的同时,也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法。对传统的继承,除去显性的继承,再有隐性的继承,即内涵式继承。
3.2.2体现人性化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要满足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正确方向是先应用现代建筑材料、技能和构筑手段,解决好建筑的物质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舒适性需要,之后再挖掘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独有的特征,让建筑很好的融于其所处的环境。
3.2.3挖掘场所精神
充分挖掘建筑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充分尊重这种场所精神,是建筑与场所精神合二为一的方法。只有做到这样,现代建筑才不会一样,地域特色也不会消失。建筑的场所精神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性、周边建筑特点、场所周边交通等要素。如果现代建筑充分尊重这些要素,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就会自然形成。
3.2.4保护和发扬乡村建筑地域特色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逐渐地增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
市建设用地的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建筑场所特性容易遭受损坏,场所精
神甚而消亡,因此城市情景越来越相似。但是农村不同,农村是一种聚落群居的方式,建筑的密度较小,尺度与传统建筑近似,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也存在巨大差别,建筑场地的场所特征易得到保存。所以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居住建筑的地域特色在乡村建筑上更能轻易得到反映。
结语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或与每个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该地的建筑文化。因此,在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时,我们要把地域文化特性作为设计依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因为建筑只有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巧妙的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的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制。
我认为现代建筑的冲击对每个地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不应盲目的崇拜外来建筑,而放弃了本地建筑独一无二的特点。而我们当代建筑扎根于本区域时,不应忽略对当地气候、文化、风俗、材料的考虑,应该把这些地域性因素考虑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之中。在保留地域建筑的同时,更应合理利用全球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创作出既符合时展,又具有地域个性的独特建筑。
参考文献
[1] 武云溥.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观点地产,2007.12
[2] 崔恺、单立欣、张广源.拉萨火车站.城市环境设计,2010
[3] 崔恺.耕耘――本土设计的思考与实践.UED 大师讲座,2012
[4] 刘家琨.我与建筑与文学与现实之间.设计家,2008
[5] 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
[6] 张慧、殷蕾.传承历史文脉与建筑再创作.建筑与文化,2013
【关键词】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建筑师;建筑创作构思阶段
建筑是一门无声的艺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综合反映。今天的建筑创作已经不单单是一栋建筑的实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环境、生态及今后的发展。因此,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建筑创作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综合表达阶段,三个阶段互为影响,缺一不可。尤其构思阶段是建筑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方案从无到有逐渐成形,思维经过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下面就先从这个阶段的几个方面去分析:
1、建筑创作构思阶段的任务
如果说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载与处理的话,那么构思阶段便是在此基础上,将侧重点放在对建筑所应解决的诸多问题上的全面而综合的回应。在这个阶段创作者要考虑几乎所有的建筑问题,并对它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总体上看,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建筑方案构思已基本成形。
2、建筑创作构思阶段的思维特征
在构思阶段,创作者的思维活动十分复杂,既要对所做的建筑有个总体上的意象,又要解决大量的建筑问题来实现这种意象。在这个阶段创作思维的特征,可以说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融合,一方面是由于在构思阶段种种错综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筑师去权衡把握,这时主体势必需要借助理性的力量从多重矛盾中理清脉络。另一方面,正因为设计问题的复杂性、矛盾性,建筑师的个性特征和对问题感性的认识与处理才得以有用武之地,使得设计结果表现出因人而异的特征。这正是构思阶段难以述说清楚的困难所在,也是构思阶段吸引人们去探索的魅力所在。建筑创作思维中理性和感性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很难把它们对思维进程的推进做更具体的描述。
3、建筑创作的构思阶段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1发现问题
由确定目标到建筑意象的形成,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是要经过建筑师大量的思维活动,不断地艰辛思考而得来,就建筑创作思维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把发现问题的途径归结为理性地发现和感性地发现两种情况:
3.1.1理性地发现问题
理性地发现问题是比较普遍的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准备阶段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此形成对建设项目总体上的认识,对所做项目做理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提出有逻辑的建筑意象。例如在吉林省农业干部培训中心的设计中,经过准备阶段对基地状况的深入调查、分析后,提出了因山就势,因地制宜的设计目标,进而构想出分散式布局,比较适合制定的目标,最终形成了富于北方特点的坡顶、厚重的墙面和围合多处不同标高的庭院的建筑意象。
3.1.2感性地发现问题
对于那些难以确定或极难确定的问题来说,它们所受到的制约则较少。这类问题一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由此而来的建筑意象也很难产生。这就使得创作者很难理智地去发现问题。勒·柯布西耶曾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没有任何限制,完全自由地去做一件事是痛苦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发现,即提出目标和形成初步的建筑意象则要靠建筑师感性的力量了。例如勒·柯布西耶在提出将朗香教堂设计为“上帝的听觉器官”后,充分选用自己从平日积累而来的经验和感觉,较感性地确定了初步的建筑意象。
3.2解决问题
3.2.1问题的分解
在实际的建筑创作过程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经历着把问题分解的过程。例如,当我们对建筑总体上的把握不足的时候,我们往往把问题分解为先从总图布局入手,进而从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形体处理等几方面分别加以考虑,提出各自的解决策略。又如,在解决建筑布局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分别考虑到影响布局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因素、人文因素、景观因素等等。
3.2.2次级问题的解决
次级问题的解决是最为重要的阶段。面对已经分解的次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初步的或局部的建筑意象,这时的任务是把这种建筑意象清晰地、明确地物化。这时的物化因子目标比较小,而且对建筑意象的要求比较具体,因而问题已经变得比较易于确定,比较容易获得解决。但这绝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不是将问题分解得足够细就能产生最后的答案,次级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创作者的思维积极参与其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理性的步骤,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3.2.3问题的综合解决
经过问题的分解和次级问题的解决两个阶段,很多设计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但这些还不足以完成整个设计问题的解答。或者可以说,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次级问题的解答累积起来得出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另外,由于将问题分解为次级问题并对次级问题进行求解,也会使得次级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整个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即不可能顾及与其它次级问题的协调。因此在对次级问题的解答之后还必须对问题进行综合解决。
4、建筑创作构思的方法
4.1 创新性
创作贵在创新,构思首先要力求新颖,不与别人的设计雷同,甚至不重复自己过去的做法,要别出心裁,这就是独特性。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东馆,将梯形基地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边、一个直角,并让等边三角形与西面的旧馆处在同一轴线上,从而使新馆能自然地充满梯形基地,与林荫广场的环境协调,又同古典主义的旧馆建立了庄严的轴线关系,二者在形式的对比中求得统一。
4.2 巧妙性
巧妙性是建筑创作构思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巧妙构思通常是指运用简洁的手段,奇妙地解决创作中的主要矛盾。斯东设计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采取自行车轮状的双层悬锁结构,中间开口,下设水池,使大面积空间覆盖和天然采光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4.3 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好构思的重要标志之一,创作构思应该贯彻设计的始终。确定立意后,从总体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无不倾注着建筑师精心的思考与想象。古根海姆美术馆是从总体结构进行构思的佳作,赖特运用了螺旋体形式,使内部形成旋转向上的展览坡道,直径不断扩大,上设玻璃圆顶,充分地实现了他追求的让参观者在连续的展览线上轻快地欣赏展品,外部总体形象与内部空间的统一,形成上大下小、封闭沉重、曲面旋转的独特风格,给人以新意。
5、小结
通过对建筑创作构思阶段的几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建筑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所有从事建筑创作的建筑师最为关注的阶段,是整体创作过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建筑的构想逐渐成型,建筑师内在的观念经过反复推敲后,终于成为可以表现的雏形了,建筑创作的构思阶段,实际上就是“意”与“象”之间互为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矛盾过程,即所谓“窥意象而运斤”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立项以尽意”。
参考文献:
[1]Peter G·Rowe著,刘育东审订,王昭仁译 设计思考 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 1999
[2]诺曼·克罗 保罗·拉塞奥著,吴宇江,刘晓明译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杨文虎著,艺术思维与创作的发生 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8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建筑;创作;展望
1 全球化冲击下本土建筑创作现状分析
目前,西方的建筑迅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中国的建筑师在追逐、学会西方建筑中钢筋水泥构造的同时,将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消失怠尽。国人一味地追求国外的城市、建筑、艺术、时尚,过分重视国外的建筑作品及思想,而忽视乃至轻视国内的建筑文化,对国内建筑创作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全球化使促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所体现的新视觉,慢慢演变成衡量各国经济文化的标准和尺度。建筑领域并未逃脱被标准化的命运。建筑艺术变幻莫测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建筑审美潮流的急速更新和文化艺术所追求的“永恒”相矛盾;建筑文化横向和纵向的矛盾;科学迅速发展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等。实际的国情可以看出,现处在全面接受拥抱国外建筑的阶段,建筑理所当然的成为商品,体现出国外的审美观及价值观。国人在面对各形各色、纷繁复杂、铺天盖地各种建筑潮流,极有可能被这种强势的潮流所折服。
也许有人会觉得,国外的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完全接受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可能是中国的有些业主不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研究及探索被束之高阁,极易处于弱势、被动的境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正在日渐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
2 全球化冲击下本土建筑创作展望
2.1注重本土文化,外延精神价值
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抵制当代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清泉,它顺应着时展的脚步。建筑是民族精神的无声代表,若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应避免盲目效仿,或者用传统的方式推掉重建,这些都是不理智的做法。要重视历史文化,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目前,人们往往对建筑表面形式很重视,导致建筑领域出现过度重视形式和急功近利的状况,盲目和随意的使用历史符号,将传统简化成符号,只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却忽视了作品所代表的深层涵义。
中国建筑师李宗泽教授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过经典的评论,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并不是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大屋顶琉璃瓦形式,而是古建筑中融入了中国哲学思想、环境意识以及空间概念,这是中国古建筑具有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不单要把传统建筑的物质资源当作创作的灵感与启示,还要考虑建筑文化内部所潜藏的深层意义,注重传统精神物质的发掘。这一观点也是贝聿铭先生在30年时间里所坚持的“始终要表达中国精神信念的建筑师”。
因此,我们意识到,历史文化不单只是已经结束的陈年往事或片断,而是应该以一种无形的精神面貌存在,此时“无形胜有形”的传统文化,应赋予其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精神文明,从而体现它独特的传统意韵。
2. 2 建筑创作注入传统情感
建筑所体现的表情是很丰富的,建筑创作是一种理性与情感并存的产物,它包含了心理、生理、物质、文明等多种因素。情感性是建筑艺术创作要遵循的特殊情感逻辑。无法体现情感的空间是“失落空间”,而富有独特情感的空间才是充满人性情感的空间,人是一种很重视情感的生物,会一定程度地眷恋自己生活本土的风俗、习惯、文化以及价值观,有着舍不掉的历史情结。基于这些原因,提示我们应怎样接受外来文化,怎样将本土的文化情感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应满怀丰富的情感。
澳大利亚建筑师穆科特许多年来一直坚持自我,坚持创作,并于2002年荣获普利茨克建筑奖。面对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批判性接受的同时,不断反向思考地域特点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力,认真思考环境、地缘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创作出新的作品。穆科特进行建筑创作时,并不表现对当代文化扭转、颠覆,也没有过多地批判现代主义,而是创新性地、出于善意目的地修正现代主义。他不被国际式风格约束,坚持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充分表现出一个成功建筑师的价值观。
2.3 活跃建筑创作思维,鼓励及倡导个性发展
目前,我们虽然没有使用所谓的价值关怀、审美趣味以及思想深度等的文章来批评“真正的”建筑,但是有声音的地方总会出现对建筑创作的评价。出现了问题,正确面对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这相比于一味地通过理论研究途径寻找解决办法要切实可行得多。所以,问题并不可怕,而最怕的是不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仅通过浅显的解决途径,治标不治本。因此,出现问题时,积极地回应问题,深入开展正确、合理的建筑批评,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现阶段,由于受到社会俗文化影响,俗建筑增长速度非常迅速,这对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优秀的传统审美观念均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因为受到日益开放化的全球文化以及快速发展的科技技术影响,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尽管技术手段的介入,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但是,从有关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技术手段引入后,对建筑师的创新创作并没有多大帮助。很多建筑师过多地采用技术手段,而并不结合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特点,社会特点,这从本质上讲,是忽视了建筑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对于这种情形,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试图重新唤起建筑师的传统意识。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是充满思考的过程,需根据建筑本身的地域特点以及社会特点,从而延续建筑本应具备的历史文脉。因此,建筑创造领域可称为思维跃动的舞台,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而不提倡过多的依赖辅助手段
2.4 提升建筑创作者的独立决策权力
建筑师承担着太多的期待,也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因此,这个时代更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现阶段,国内建筑师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很难有独立的、应有的决策权,而且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也会受到很多干扰。所以,怎样提升建筑师地位以及增加其独立决策的权利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建筑师需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努力提升专业修养,强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程度,做到能够对本土文化有深入地理解,具备建筑创作趋势的敏锐捕捉能力,为创造性的建筑创作打下牢固基础;第二,建筑师需拓展自身的理论建树,逐渐积累扎实的学术根基,该过程需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防止自身盲目吸收。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根基,建筑师才会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拥有自身的创作语言,才会对本土建筑设计更具信心,这也是中国式生存理念以及环境秩序的重新完善、演化的过程。总而言之,社会应该对建筑师以及建筑文化建立足够的尊重,只有这样,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开阔,更具吸引力。建筑师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责任实现的前提是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本土文化地深入理解。为避免“失语”现象,除提倡尊重传统文化,给予传统应有地位之外,还需倡导建筑设计师个性的发展。当然,个性发展的基础建立于文脉、地域环境之上。
结束语
在全球化大背景条件下,建筑设计创作只有以传统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特点为依托,才能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顺利地面向世界,并持续地而具特色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护与发展 城市特色塑造城市记忆 地域性 多元化创作
中国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12-0134-04
何为城市?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有千姿百态的建筑,又存在于人的记忆与想象中。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都浓缩于城市之中,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质。每个城市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区、一栋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闲,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和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地域性是文化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魂。
当前,我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更新建设,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城市的记忆也随着建筑的倒下而消失,真不敢想象失去记忆的城市是否会象失去记忆的人一样苍白和迷茫……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更新和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作为当代建筑师,如何解读保护与发展这个庞杂的课题?作为城市地域性和文化的记忆载体,建筑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和城市特色的趋同现象导致建筑魂的失落。因此,特色城市的建设,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建筑的保护、更新、发展对建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以三个工程实例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记忆”的修复
我在2002年碰巧接到昆明石屏会馆古建筑群保护性修复工程设计,作为建筑师能有机会如此贴近历史如此贴近尘封的百年建筑应该算是一种幸运吧!
1、概况及历史沿革
石屏素有“文献各邦”之誉,是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故乡,自古注重教育和文化发展,同时也是云南较早开发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200多年的历史,民国十年(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行商者和学生倡议集募捐资,由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修。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如袁嘉谷先生亲笔提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原清道光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匾以及清乾举人,屏邑著名学者朱奕题书的对联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石屏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2、石屏会馆的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
石屏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哀牢山,面临风光旖旎的异龙湖,石屏的建筑,特别是民居,既充分体现了中原汉式民居的特点,又具独到的文化地方韵味,石屏“三间四耳下花厅”、“四马推车”等的典型民居就反映了石屏自身创造力及包容性。
石屏会馆位于昆明市翠湖南路中和巷23~24号,依山(五华山)傍水(翠湖)而建,坐落于5m~6m高的台基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优雅。该会馆原占地0.3ha,现存0.17ha。2003年6月被五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翠湖当年俗称“菜海子”湖面波光粼粼,视野开阔,石屏会馆巧于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就势,一反传统的座北向南而座南向北布置,结合道路系统,顺应变化,将‘三间四耳下花厅’的基本民居单元形式向纵,横两方向延伸生长,形成了丰富而有情趣的多个院落,并充分利用石屏民居空间序列上不求十分整齐、不求完全对称的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而布局。院与院之间利用坡高,分层设置,高低错落,形成既有变化、有气势而又相互协调的建筑群体,同时也极好地解决了采光,通风和排水问题。
3、设计手法:尊从古制、修旧如旧
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面对改革开放和汹涌的旧城改造大潮,在人们的意识还来不及反映的一瞬间,昆明有多少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上已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大厦,当人们醒悟过来,已无法再找回这段历史了。护国门,忠烈祠、状元楼……还找得回来吗?涌峰寺,涌泉寺还找得回来吗?
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片断、记忆保存历史的印记、传统的痕迹,正被高速发展的高楼大厦淹没……忽然在我们生活的都市中,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口石屏会馆,几乎完好的院落空间,精美的梁柱窗棂,古旧的墙砖,铺地,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因此,设计重点是保护和修复,通过遵从古制、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让历史的记忆得到延续。
通过我们的精心修饰,抹去污垢,掸落尘埃,加固结构,改造线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重负的古院落又将昂首面对下一个百年。
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目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使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具备专业性,持续性和规范化,对政府和设计单位都是一个新课题。石屏会馆保护性修复设计以有经验的设计单位为桥梁,将政府文物保护部门、施工单位,业主连为一体使保护、维修、使用都能进入规范化控制,从较高的角度将过去纯粹的文物保护提升到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既延续了文物古建筑的寿命,又提升了文物价值,从而为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同时齐备的设计文件又为被保护建筑建立了完善的档案,为今后的保护、维修奠定基础。这样的模式目前对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经验。
记忆的“移植”
紧接着在2003年接到了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行政办公区设计项目,在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环境及民族文化氛围中,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古城风貌的传承,对建筑师的创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1、项目背景
丽江古城始于宋末,盛于明朝。其古朴自然的城市风貌,瑰丽独特的东巴文化,特别是大研和束河以“城依水存,水绕城走”的奇特景观,自然流畅的空间布局,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丽江时曾留下:“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描述。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1月丽江地区撤地建市后新设立,困境内的玉龙雪山而得名,距古城5km,县城位于丽江坝子南端黄山镇,背靠文笔山,玉台山,西临文笔海,东枕蛇山,北面与巍峨壮丽的玉龙雪山遥遥相望,域内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漾弓江,东西青江河,东西界河均从境内穿越,依山伴水,山川形式“气”旺,属丽江盆地最佳的城市选址之一。
因此,在“玉龙县行政办公区”设计中,我们应持一种严谨,审慎和研究的态度,从城市空间,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环境再造等方面,通过借鉴、移植,提炼等手段,塑造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符合世界遗产保护
条例和体现新城活力的现代城市空间群落。
2、设计理念
古老的东巴象形文源远流长的纳西族历史,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灿烂的文化艺术,技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亲和自然的“孰古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纳西族生活画卷,位于县城核心区的行政中心的建筑风格及布局对体现地域和民族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经过反复的论证、调查研究和多方案比较逐步确立以下设计思路:
①依托地域特点,传承民族文化,②注重文化特质,丰富建筑内涵,③强调环境的融合和肌理的延续:④体现民主,开放的现代“政治空间”公众参与市民空间的融合。
3、设计构思:兼收并蓄、巧妙“移植”
在平面布局中求传承纳西文化,设计中在充分研究地形,风俗、纳西文化传统结合地域性特点提出以下构思:
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的地域特征,具有时代精神和可待续发展概念,使五机关办公区成为过去与将来的“纽带”。
注重五台山与玉龙雪山间的视廊组织,形成新城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和景观空间。
充分体现内部功能的特质形成庄重,典雅、颇具“府院”之气的空间聚落,成为全国唯一的纳西自治县的代表场所。
笔者试图通过玉龙县行政办公区的设计,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尝试。从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思考建筑的语言表达模式。对地域化、文化资产与历史环境维护作出思考,力求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自然环境与建设的冲突中寻求建筑的定位与特色。
记忆的演变
2004年接到的丽江悦榕酒店设计项目是合作设计,由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和国际知名度的新加坡悦榕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及进行方案概念设计,与云南省设计院合作设计。丽江悦榕酒店用地位于丽江市城北束河乡,距古城约5.5km,北面与巍峨壮丽的玉龙雪山遥遥相塑丽江悦榕酒店占地10ha(一期),内设别墅式客房90幢,(10000m2),接待大堂(2000m2),后勤及员工宿舍(1656m2)。
1、总体布局构思
设计中充分利用用地东西长,南北短,并与玉龙雪山呈北偏西9。的视线夹角的特点,将景观视廊作为布局的主要因素,使每一幢建筑均面向雪山。成为玉龙雪山的最佳观赏点。每个客房均自成院落(占地400m2),为旅客提供足够的私密休闲区域,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尊贵豪华、景观优先、亲和自然的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手法,使建成后的丽江悦榕渡假酒店成为丽江乃全国均无先例,独具唯一性的豪华旅游休闲度假酒店。
2、设计处理手法上强调意境、追求神韵
在逐步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而为本项目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个总平面采用以玉龙雪山为主景视点的南北轴和自由流畅的东西景观轴,严谨对称的南北主轴通过绿地,广场、院落观景台,湖面及三层的塔(得玉楼),将人的视线引向巍峨的玉龙雪山,充分体现雪山的尊贵与风采;而以自由的道路,广场,水池、绿化组成的自由流畅的东西绿轴将90幢客房有机串联
曲折蜿蜒的小径,透着浓浓的纳西风情。而单体设计则采取以功能为主,兼收并蓄的手法,以写意的手法来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彰显出旅游渡假酒店的典雅气息。通过精致的细部刻画结合环境景观,从氛围和意境方面,尝试一种对文化传承的由形似到神似的意象。主轴的严谨和绿轴的飘逸,充分体现出纳西民居自由。流畅、崇尚自然的“孰古精神”和建筑特色。
记忆的“重现”
通过上面三个工程的实践,感触颇多,作为特色建筑创作,特色城镇建设,应该说我们才刚刚起步,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公众意识上都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建筑师面对“保护与发展”这一庞大的命题,如何尽力保护城市的记忆而又为将来的城市留下新的记忆,值得当代建筑师们深思。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探索精神,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应从理论的研究人手,抛开“形”的堆砌,从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生活模式等更深的层次来探讨这个命题,正所谓“读千年历史,塑百年城市”,使那些幸存的,正在消亡的城市记忆得到重现。
结束语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10天内走了江西安邑,湘西凤凰、云南丽江三个古城,发现一个问题,来看的人,喜欢的人,都不是住在里面的人。我感觉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建筑师先要对建筑的,城市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生活模式有一定的认识,更多地是在居住空间上,居住方式上探讨问题,而不是在形式上,开间上、符号上探讨问题,其次是贴近生活,建筑师应立足高品质的设计,从更深、更广的层面进行建筑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提升公众的建筑素养,让保护与发展成为自觉的意识。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中式建筑创作;空间转译
在当今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式建筑创作的兴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中国风”。其兴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文化的深度交流。从历史发展看每个国家的开放发展要经历几个客观的过程,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当国门打开时,各种建筑潮流迅速涌入,于是大小城市呈现出千城一貌的状态。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理性的本土回归。
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下创造力的激发。网络一体化使得人们有了更多读取与输出信息的机会,建筑师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世界前沿的建筑科技与设计理念,从而为建筑创作提供启发。建筑师通过见多而开拓眼界,为现代中式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会。
国民民族意识的复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财富的增长,国民自信度加强,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再盲目的崇外,而是基于本土文化来挖掘自身民族的特长,从而创造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随着民族意识的复兴,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空前认同促进了开发商对中式建筑创作的投入。高品质的中式建筑的建成又加强了民族自信心,慢慢的形成了一股强劲“中国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中国传统单体建筑简单,而群体空间却丰富多彩,追求一种意境的渲染。“传统建筑空间可塑性很强,通过不同空间处理方式以及室内陈设装饰选择等方面,可以在许多性质相似的空间里,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使建筑空间的“形”与“意”呈现出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交互状态。”[1]
空间形态。一般来说空间形态分为两种:一,一高耸实体立于空旷环境中,周边边界模糊,开放性强;二,通过不同的界面进行围合从而形成一定内向性的空间,我国传统空间多为后者。但是如果只是“围合”很容易给人压抑之感,便常常做“透”处理。“传统空间经常通过孔洞、隔扇、廊、罩来活跃空间打破封闭格局从而形成渗透空间或称作流动空间。”[2]
空间界面。空间的流动性是中国传统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建筑空间的界面处理上对空间的隔断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的界面主要指墙面、地面、门窗及各种隔断。墙面的高低与虚实对空间的围合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门往往是划分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起着转乘作用。
空间有机性体现人本论。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地制宜,注重整体统一、秩序和对称,并以创造意境空间为主体,实现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
当代中式建筑设计方法
传统典型元素的提炼。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是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重要表现形式,将传统建筑的形式、技术以及材料应用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符号直接利用或者加以抽象,取其精神意向。现代中式住宅符号化设计的典范――北京“观塘”,表面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而建筑平面采取的是自由的现代式。“该住宅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中国建筑中门楼,漏窗,假山,凉亭等这些基本元素进行抽象拼贴,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图像和符号集簇。” [3]
重现传统空间精神意境。此设计方法是将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空间相结合,通过建筑内部整体结构和空间的组织再现传统生活意境。
传统建构精神的再现。这种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注重诗意的建造,现代中式住宅将传统建筑的建构精神清晰再现出来,同时也注重地域性的表达。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便是这方面设计的典范,它实现了功能、结构及艺术的统一,而非简单的模仿、传统建筑构件的堆砌。其建筑的结构关系十分清晰,建筑色彩、陈设、工艺及美术品等有机结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结构的完美统一。
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需求的结合。这种设计手法体现了人本关怀而非简单的继承传统建筑实体,它注重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丢失的传统,比如邻里交往。通过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关注,丰富人们的生活。万科“土楼计划”中将传统土楼的单元式平面布局应用在现代城市住区中,增加住区的向心性,社区感。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保留了南方低收入社区的邻里关系与社区生活习惯。
现代中式建筑创作中要注意的方法
对于现代中式建筑创作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一,除特殊区域如旅游景点、特殊建筑外,多数现代建筑创作理念上要不仿古不复古;二,创作立意上要新颖的表现中国味道,只是从形式角度去考虑往往是过于简单,必须深层的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创造符合当今生活的中国现代建筑;三,创作手法上要深入,我们多可以从我国的绘画诗词舞曲中吸取灵感进行跨界思考。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品质、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品质与设计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性的,即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现代性。”[4]我国历史漫长疆域广阔,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各色的文化符号都为我们创造特色的中国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建筑师除了在了解我过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生态概念加入创作之中,使现代中式建筑向绿色持续发展靠拢,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肩负起引导开放商和消费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式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塔洪,杨婷.形有尽而意无穷―中国传统建筑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
[2]张救.建筑庭院空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