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管理科

健康管理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5 17:5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管理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管理科

第1篇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商业管理策略,强调客户关系对企业的重要性,主要是管理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产生并使其理性发展。关系产生是指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正面积极的感情,理性发展是指由于满足了客户关于产品或服务主要功能外的其他需求而带来的产品或服务增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对健康体检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客户占有率上的竞争,客户关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体检中心的有序发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03年成立体检中心,近两年随着客户关系管理正规化,体检人次和收入翻倍增加,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总结如下。

1 提高体检客户的满意度

1.1 良好的服务规范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内在质量,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全方位提高员工素质是体检文化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受检者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处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提倡换位思考,为此我们有计划的进行礼仪培训、服务交流沟通技巧培训,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工作人员穿着得体,举止有礼,言语温馨。我们还注重细节服务:如在做超声检查时将耦合剂加热,心电图检查时为体检客人腹部盖上毛巾被等,让受检者从细节处体察到我们的用心,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1.2 顺畅的体检流程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奔波,将侯检、采血室、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普通体检、就餐、健康咨询等在同一处完成,无需楼上楼下来回跑。对于团队体检,我们合理安排人数,分次分组由专人负责,避免高峰拥堵并减少等候时间;对于个人体检,我们有专业的导医导诊护士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或全程陪同,导医导诊护士要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在陪检过程中要遵循关心客户,尊重客户,体贴客户的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检查项目,缩短等候时间,确保客户满意。

1.3 幽雅舒适的体检环境我院体检中心座落在风景怡人的清源山脚下,一栋独立的体检大楼,营业面积达3000平方米。体检大楼由两层楼四个体检服务区组成。一楼为团队及普通客户体检区,设有独立的男宾体检区和女宾体检区;--楼为贵宾体检区,设有VIP贵宾体检区及首长服务区。舒适的环境,合理的布局保证了客户的满意度。

2 培养体检客户的忠诚度

第2篇

健康的需求,呼唤着老年保健事业

建国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稳步增长,从建国前的人均预期寿命35岁,发展到2002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1.8岁。但是,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人们伴随着身体的衰老、患病种类和患病次数的增加,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对本院职工调查表明,在职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为52岁,大大低于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

中国记者协会对上海新闻记者调查,1995年因病去世的记者28人,平均年龄只有45.7岁,可谓“英年早逝”。

清华大学医院体检显示,40~59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高血脂已连续四年居该校疾病榜首位。

北京市的一项体检调研显示,接受体检的知识分子中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高血压、癌症的人,竟占84%以上。

中年人六成以上健康有问题。一项针对上海、深圳、无锡等地中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等问题;62%的人经常腰酸背痛;57%的人脾气暴躁;48%的人忧虑不安。

最近有关方面对北京八个城区进行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占17.75%,其中四成以上是独居或与子女分开居住。老年人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为72.7%,身心健康的老人比例仅为15%。他们的保健知识优于一般人群,但保健技能却比较差,有1/3以上老人在离退休以后从未做过体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深远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今的老年保健事业要做得好,做得轻松,还是要抓住根本,要防患于未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应上升到全社会的高度,而不单单是老年人。

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在当前,往往是老年人比较注重养生,但人若想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应该从小时候就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青年时期做好生命的储备,中年时期积极抗衰,才会有好的收获。人的衰老也是一个过程,如果60岁以后才注重保健,为时已晚矣。

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关键在于家里的长者。长辈容易对子女或孙子女娇惯,培养了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一些儿童肥胖、近视、营养不良或孤僻等,这些都对儿童的健康和成长极为不利。

此外,城市青年一代亚健康或不健康者逐年增加,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紧张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如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升迁压力等,使其精神高度紧张;

过度工作 目前中国企业家多数在超负荷工作,有近20%的人平均工作时间每天12小时;

心理失衡 主要表现为心理孤独和情感失落;

信息污染 信息接受超量,人的大脑就会患“消化不良”,表现出头昏脑胀、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等;

不良习惯 北京的部分企业家调查显示,42%的人有骨质疏松,38%的人患有脂肪肝。

缺乏运动 一些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电脑前操作,上下班以车代步,致使全身血液循环不畅,肌肉松弛,脂肪增加;

情绪不稳定 由于生活优越,缺乏艰苦的经历,导致感情脆弱,对挫折、失败承受能力差。

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的儿童及青年一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必将影响到未来的中国老年保健事业,所以说,要想促进健康老龄化,必须从娃娃抓起。

学习先进的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是一个新的命题、新的概念,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与健康相关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二是与健康相关的文化活动和行为。人类的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提升健康水平的指导思想,而健康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哲学与健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生与死。

文学与健康 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诗歌是抒发内心情感的美好形式,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常诵读诗歌、散文可以益智健脑、怡情养性。

艺术与健康 艺术是以美学作为基础的,研习书法、绘画,有利于陶冶情操。工作之余听听音乐或在饭后休闲时高声歌唱,不仅可以放松精神,解除愁闷,还可以增加对艺术的热爱和感悟。

宗教文化与健康 宗教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产生于史前时期,并将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长期存在。一位哲人说过:宗教是镇静人们的鸦片。各种宗教普遍注重行善、修心,中国的道教尤其注重修炼、养生,在批判的继承中弘扬宗教的精华,对于安定人心、克服浮躁,会起到积极作用。常去寺庙、教堂走走看看,也有益于健康。

此外,学习与健康、科学与健康、交往与健康、旅游与健康等,都是有益的结合和促进。它提示我们,要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永葆青春。

维护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04-04

心理学家荣格早在20世纪中叶就告诫世人要警惕心理疾病这一人类最大的敌人,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可以视为是对此警告的一种回应。从1999年教育部13号文件颁布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课程化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发展趋势,并引发了一系列热议、争论和辨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

回顾心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推进,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课程化进程要想趋于平稳,管理与评价是必须要涉及的两个重要层面,而这也恰恰是当前的课程化进程中并未受到重视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成为区域研究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逐步界定相关概念,并移用课程的基本要素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结构框架等重要组成部分,即试图基于理论去描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应然状态;二是区域和学校通过实验,探索课程化的实施阶段和相应措施,即试图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然状态;三是有的区域通过文件提出了课程建设要求,即进行课程化的制度保障建构。

为使描述系统易懂,笔者将上述三种状况分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

先来看理论研究部分。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化能够使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使之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挥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张微,郑梦涵,2009)。也有研究者呼吁,要通过行政手段,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李黎,2010)。还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尽分析,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使其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邓如陵,2006)。

再来分析实践推进部分。有的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余永范,开元学校,2010)。有的部门,如辽宁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已成为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明确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微笑每一个、智慧每一个、个性每一个”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架构起以合理有效开发心理潜能为发展方向,以情感教育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提高学习效能为诉求,以多元智能活动为途径,以培养快乐、自信、健康的学生为主旨的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表,规定课时(江苏昆山市高科园小学,2008)。

明确提出课程化制度构建的地区较少,其中有北京市等。如北京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的三头并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彰显的种种问题

尽管课程化成为发展趋势,并在研究、实践和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依然模糊。尽管文件已经明确,不能以德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品生、品社等学科进行替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价值领域到底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空间和呈现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明确。如有的研究者就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只关涉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而不关涉价值观的导入。有的研究者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传递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要传递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重视积极正确的传统价值观的传递。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依然处于边缘化位置。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有方案不执行,有目标不落实,敷衍了事,即便安排了固定课时,也经常被占用,师资变动快,敲边鼓不深入,随意性强,尤其在初、高中,更是被淹没在考试导向的学校教育氛围中。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严重削弱。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里明确提出了四个关键词“提高”“开发”“培养”“促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区域和学校仅仅关注已经产生了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体现的关键词是“查找”“矫正”“干预”和“排解”。这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四,部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依然突出。有的地区以国家课程的学科建设模式来引领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构建学科取向的课程体系,强调系统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大一统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势必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求,学科化倾向伴随的是知识化教学,这种方式明显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性质,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个体发展取向为主,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认识自己,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实施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有些学校授课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式,教学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即便设计了活动,但由于教师的过分主导,学生只能围绕预设的目标转,配合活动的进行,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力量,即通过不断的察看和反思,来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开发心理潜能。

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有着一般性课程建设的共性,从课程出发细致分析上述问题的话,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因为当前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忽视而导致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虽然一个良好的课程管理体系是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等层面能够有效衔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从文本化的标准或者《纲要》到一线实践减少课程衰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经常被形式化或者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进行界定和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主要指向制度、目标、规程、行为、环境,其作用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一)制度体系的健全化

制度体系的健全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制度文本的制定与下发,设置明晰的管理框架;二是构建市、区、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市教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统筹规划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训方案及考核办法,并定期到各区县及学校进行指导;各区县教委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有专人负责。各区县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并有专项经费;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

(二)课程目标的明确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预设目标是课程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这并不能直接挪用为课程目标,各区域还应该对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解读和细化,建立起符合本区域教育现状的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得课程管理有参考和依据。

(三)工作规程的明晰化

有了制度框架和目标体系,下一步就要有一个明晰化的管理工作规程。一个明晰的管理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概念界定、价值领域确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实施方式等,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运行的保障性制度和规范。

(四)教学行为的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题教育不同,有一门积淀深厚、框架齐全的心理学学科作为依托,这使得它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比如美国设置有关社会学、心理学课的公立学校高达77.1%,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这些选修课一般在11、12年级开设。英国中小学也为学生开设了《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中小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允许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科关注,但绝不能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体验,重情感目标。教学行为的科学化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符合情感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方法。

(五)设施环境的改良化

实施环境也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点,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中实施方式和手段非常丰富,既有隐性课程,也有显性课程,既有课堂教学、讲座,也有辅导报告、个体治疗,还有学科渗透,这就需要一定的设施环境来支持和促进。特别是隐性课程,因为它需要借助环境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对设施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展板、标语、学生相关作品的摆放等要有艺术性和美感,让学生在心理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有所收获。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也常常是课程发展的掣肘因素,因为它常常被忽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管理有寥寥数语的描述,但并未涉及评价。《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对评价有些描述和规定,后面将详述。从课程角度出发,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前者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层面的评价;后者包括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一)基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尝试构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规划、开发和实施,那么需要有自己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这里提到的所谓制度文本是指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所谓教育环境是指当地的教育实际。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划分三类区域: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分类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客观决定了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有所差异。

有的学者提出基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需要,要设立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指导纲要为评价蓝本,并从目标取向、学生对待、运作形式、师生地位等八个层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刘华山,2006)。也有研究者提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渗透的情况;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基本建设情况;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等。同时,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的心理氛围也应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范畴(廖全明,2008)。《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制定并逐步完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标准与评估方法。考核评估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并设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

笔者认为,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出发,评价标准的设立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纲要》为依据,即评价标准必须由《纲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延伸而来;二是要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所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构建与教育实际相符合的标准体系。

(二)基于课程类型的考量,利用现有课程评价与审批制度,严把内容关

目前,除了学校内部安排的各种媒体宣传和讲座以及各类咨询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载体得以实施。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教材,也有各学校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讲义(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方面,北京市有一整套的申报、受理、审查、批准、反馈地方课程教材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有明确而严格的审查标准;校本课程方面,北京市有较为成熟的学校规划、申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审核、备案制度。这两套制度体系不但涉及到了行政审核,也涉及到了内容评价。目前,北京市已启动课程改革固化成果(包括教材类)的评优工作,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可能会进入评优体系,这样一来,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这一关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三套体系相互作用的现状,有力地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三)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基本场所,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校规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把手。

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审读区域评价标准,并解读细化成本校的评价标准。二是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即将评价标准中的要素分类编入指标体系。三是进一步确定指标体系各级目标、子目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的重点对相关目标赋权重。四是试用与修订。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以后,可以在某个年级或者班级进行小范围试用,以判断子目标是否合理,所赋权重是否科学,根据反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五是确定、解读和培训。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需要有一个解读性文本供教师参考,而且相关的培训活动需要跟上,培训应主要涉及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评价实施的基本方式及具体方法等。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

从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来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起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起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的学习准备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情;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经过分析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结果评价则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也被称作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的指向和服务对象不同:起始评价指向未进入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过程性评价指向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果评价指向已完成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无数个瞬间中的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发展和变化脉络,因此,在评价中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或者实施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的,过分关注结果,常常会失去最佳的评价时机。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呈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评价的跟进。

(五)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所以单独提出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的引领;二是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价值的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见仁见智,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活动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自助、自立、自强。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了解和发现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下学生的个别问题,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体性也好,发展性和差异性也好,都切实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的不一致性,覆盖全体学生的评价无法揭示个体的实际状况。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思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当一个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和管理都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自我评价恰恰能提供这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种尝试有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管理和评价因素的或缺却使得这些探索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和推进,弥补或缺的因素必将会使整个进程更加顺畅。

注:此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专题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2]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3]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詹浩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5]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6]邓如陵.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6,(11).

第4篇

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有勇气迎接和应对学习的挑战。尽管学生认为教师是万能的,但身为教师的我们仍要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可以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的未知领域,这不但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承认自己的未知之处并非是件难堪之事,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从另一角度来讲教师假装“未知”,那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新知识,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情绪上产生安全感,甚至感到老师并不是“高不可攀”然后产生敢于超越老师的创新性思维。

在一堂英语课上,陈老师在教生词cow(母牛)时,让学生用英语归纳有关牛的单词与词组:母牛、公牛、奶牛、牛肉、牛油、牛排、牛肉干,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用英语问“牛粪”英语怎么说?学生们哄堂大笑,陈老师也跟着笑了笑说“牛粪”?然后用英语表达“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从未见过牛,所以也没留意过这个单词,怪老师没有好好备课,真是对不起啊。”又一学生也用英语说“没关系,难免的”,很快一女生查到了这个单词并走到黑板前写下了“OXdung”。这堂课,是教师的“未知”和谦虚融洽了师生的感情,学生在安全心理的支配下,愉快地参加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这里并不提倡老师的“未知”永远都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尽量做到“无所不知”。

二、趣味――培养学生的美感和道德情感

要做到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师通常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学生之间的话题、时尚、甚至“玩笑”以及学生勤奋学习的事例等等。总之要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信息的重要性,还必须让学生明白教材对于他们本身的价值。

薛老师在教“泰坦尼克号”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他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中的一个开场戏:巨船泰坦尼克号及人们争先恐后上船的场面。他没有按常规教法:根据课文内容来看着电影片断一一问问题,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充当记者和船长,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了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也包括这艘船所花的巨资及历史背景等等。学生们兴致勃勃,整个一堂课都积极参与活动,无一学生开小差,最后竟跟着多媒体齐声哼起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

三、自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这实质就是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即个别差异。作为发展中的学生,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智力、人格及认知方式。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也就是增强自信心,因为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动力。

姚老师在她的数学课上一贯能给予学生信心,她存备课时总是准备“很难、难、一般、容易”四个档次的题目,然后在课上分别给“最好、好、中等、差”四个层次的学生练习。这样,不管是谁只要经过努力都能解出老师所出的题目,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以致于姚老师班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四、互动――愉悦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缺乏集中精神的能力,要让他在一堂课45分钟内不开小差那是很难的。好奇、好动才是他们真正的特点。所以,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凝聚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妨可尝试一下以下教学方式。

1.情境激发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为主体,以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直接探索性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这既是实物图像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开放性大课堂法。应用联想和想象,拓宽教学空间,创造一个视野宽阔、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开放性大课堂。

如,邹老师在教“浮力”这节内容时,先拿出一盆水和一支牙膏壳问:“把牙膏壳放在水中,它是沉的呢?还是浮的呢?”由此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是沉的,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是浮的,争论得很是激烈,于是他就让他们各自做实验来检验,结果出来了。一支同样的牙膏壳,为什么一会沉在水底,一会又浮在水面上了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迷惑不解,急于想知道原因,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整个一堂课就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情感。

五、尊重――接纳学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接纳和尊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一旦学生陈述其观点,必须尊重这些观点。当学生说出或暗示其需求时,注意倾听,当学生没有达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水平时,切勿羞辱他们。鼓励学生高质量地工作,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对学生创新行为应大加赞赏鼓励。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游泳课;心理健康;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31-02

一、初步学习期间的心理特点

这些初步学习者,他们都处于一种向青年过渡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个人内心的心理思想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个人生的阶段,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思想方式上、慢慢走向更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运动员,他们的精力旺盛,体力足够承受,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能力水平比较偏低,在这些初步学习的运动员中还存在这个矛盾问题: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产生。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质上存在矛盾,所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所以,我们要说,教练员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在的问题,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特征,制订实际的游泳训练任务。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办法,培养学生更好的心理素质。

二、游泳训练同运动员心理发展的问题

之所以有一些运动员、参与者对游泳训练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那是因为游泳训练这一项目是在一定的场所、器械和规格的限制下所进行的提高技艺,发展体质,增进友谊的积极性活动,游泳训练作为我们人类中一种机体运动,同样给我们带来的是愉、运动之后的享受感,很多时候,通过集体训练,赛场的竞争,又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因此,游泳训练这一项目在我们未来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培养了良好的适应能力,经常从事游泳训练不仅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而且更好地完善了自我的形象;这不得不说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想要达到以上的效果,单凭训练是不够的,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地增进心理健康,就要求教练员有效结合知识引导学生。在精心组织的训练活动中才能体现,但是,如在游泳的训练期间,没有注重起大学生的心理的教育,结果还可能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发现更好的训练途径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来,水上运动跟陆地运动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水上运动,就要给运动员安排不同方面的刺激跟挑战,每一次尝试,每一点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的冲突、甚至失败挫折感,长期下来,这样的不良影响会占据运动员思想的大部分,这也就直接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除此训练以外,我们需要把标准的心理健康常识有效渗透到运动员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时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保持他们正常的社交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综合而言,为了让运动员们的心理更健康,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特别是初步时期,要给他们树立起一定的目标,要求运动员从初步学习时期,就要听从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养成有抱负、有思想的新一代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远大的理想目标,这样长久以来,就会产生心理的巨大动力,今后遇到各种困难、运动员就会自我调节、克服,并且处处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技能,当一个运动员有了这样的素质跟能力以后,接下来他就要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赛场,接近目标。显然,教练员应在训练中做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帮助运动员们逐步确立正确的动机,保持良好的训练心理状态,然后积极鼓励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的热情。同时,也要教育运动员端正学习的态度和训练动机,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训练、比赛动机,做到积极的内心动机。

2.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

作为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切忌使一个运动员产生自卑感;相反,给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特殊的鼓励;应避免加以评论与蔑视,而应该细心的注意每个运动员的基础,然后一一做出合适自身的指导。因运动员的能力的不同,分别给予量身定做的帮助,使之既有自我观念,又有对外部条件,特别是紧张比赛和训练条件的适应能力,长时间下来,对挫折的承受力变得越来越强,渐渐地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稳定在社会中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以后的成长,人际关系作为必经之路,时时刻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改变着自己的活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情感交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帮助建立自我的形象和增强安全感。而且也有助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相反,人际交往的关系不协调,就会导致情绪的紧张,抑郁或者怪癖,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

如何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关心别人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别人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做到平易直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认真聆听别人,不在外人面前夸耀自己,对人要有礼貌。而且,当其他的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对那些因缺点、挫折失败的运动员,给予善意的帮助。

4.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情绪,作为我们心理的核心部位,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调节,怎么更好地控制情绪,对一名游泳训练员来说至关重要。科学早就证明: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的训练,对人的身体大有好处,不仅仅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还能使人精神抖擞,而一味悲观、伤心愤怒的人,对身体自然是不利的。长期积累下去,还会引起很多疾病。那么,作为我们运动员更要比常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处理问题,在解决问题上不做情绪的俘虏;这也是作为一名运动员最基本的心理素质。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教育运动员对正常的情绪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泄,或者教练员可以选择转移集中力这一办法,使得运动员一点点地缓解情绪,特别是失败的运动员,在长久付出艰辛努力之后的失败,是最痛苦的,教练员应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减少对失败的愤怒情绪,也可以选择幽默风趣的方式帮助运动员排除情绪。总之,教练员要做到察言观色,针对运动员的情况对症下药。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5.如何在游泳训练之后做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

紧张的训练之后,运动员如何做到放松身心呢?首先教练员要注重起来,也要注重训练的间歇,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其他运动项目缓和一下紧张的身体。

心理自我调节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慢慢地缓解训练带给运动员的紧张、刺激、心理压力;应使运动员学会适当休息与放松。

(1)听听音乐:专家证明,慢慢的、静静音乐可以放松心情,使人宁静,无论是哪种音乐,只要能让你高兴就可以采取。

(2)学会按摩:按摩这一活动也是解除压力的最实际方法之一,但是不要过多、过于劳累。

(3)瑜伽练习:这是一项镇静方法,什么都不想,一个人静静享受所有的时间。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留些时间给自己,运动员将会使自己显得紧张、烦躁和焦虑所安,相对地也会影响到成绩。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对心理健康有意义。

6.建议给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1)观察高校体育游泳训练的的特点,另外还要求对学校的教练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全面的心理教育知识跟卫生知识的教育,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身心健康是与好的心态紧密相连的。教育运动员的前提必须把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好。

(2)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多开展丰富的游泳活动,充分体现游泳项目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可以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针对一些女生,她们在异性面前,往往又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有较羞怯的矛盾心理,特别是面对她们同班的男生,教练员应该帮助女同学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4)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5)高校可以试着去成立一些类似“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老师,来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专业人员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把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相结合起来,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可以通过墙报、报刊、广播电视等身边的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游泳业余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培养队员竞技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运动员们把心理素质水平与运动技术同步发展。游泳训练对初步学习游泳的运动员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为人的身体、体能一旦到成年后,技能也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步降下来,但唯有心理能力会一生不变,反正时间越长,心理素质越来越好。所以把游泳训练当做最基本的教育手段是切实可行的。

作为天之骄子,走向一名合格的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更是成就学业、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与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接轨时代,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张艳,等.浅谈游泳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

[2]袁志刚.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

[3]龙茂枝,等.游泳教学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6,(12).

[4]金波.论少年儿童游泳运动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消除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6).

第6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科感染管理;应用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的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在任一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行。作为未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患者及陪护,良好参与的前提即是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儿科的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不同于其他科室[2]。鉴于此,我院儿科自2009年采取了一系列健康教育措施,卓有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未采取系统地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措施的2008年,依据院、科两级制定的感染管理考核办法,每月分别进行打分汇总,用实际得分除以应得分,算出得分率及失分率,同时进行原因分析,计算出因患儿陪护原因失掉的分数,再除以总失分,得出患儿陪护占总失分的比例,年底计算出年平均得分率及失分率,与实施健康教育的2009年对照如表1。

表1

2008~2009年对照表

年度平均得分率(%)

平均失分率(%)

陪护原因占失分比例(%)

其他原因占失分比例(%)

200891.78.332.467.6

200998.21.810.889.2

1.2 选择2009年1月住院患儿112例(对照组),2009年12月住院患儿117例(观察组),患儿所患疾病主要为重症肺炎、营养不良、贫血、癫痫、脑瘫、支气管肺炎、肺炎并心衰、腹泻。陪护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5.6岁,文化程度最低为文盲,最高为博士,出院后全部接受出院调查,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知识接受情况、对医护人员满意度情况等,其中健康教育知识接受总分100分,达到90分者为接受,60~89分者为基本接受,低于60分者为未接受。结果如表2。

表2

2009年1~12两组评分情况

组别

陪护接受健康教育情况对医护人员满意度

接受基本接受未接受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观察组(117例)103(88.03%)8(6.84%)6(5.13%)110(94.02%)5(4.27%)2(1.71%)

对照组(112例)80(71.43%)10(8.93%)22(19.64%)95(84.82%)9(8.04%)8(7.14%)

注:2009年1月采取的措施为:对患儿陪护进行入院宣教、感染卫生知识教育;2009年12月采取的措施为:系统、有计划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患儿陪护进行相关感染知识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实施及讨论

2.1 要想顺利实施健康教育,医务人员首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和沟通技巧。我院儿科所采取的措施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强化感染知识培训与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每周适时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沟

作者单位:450014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通技巧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2.2 指定1名专职宣教人员,制定宣教计划与目标,系统地为陪护进行感控宣教,保持了宣教工作的连续性,增强了宣教效果。

2.3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医护患座谈会和分析总结会。座谈会内容丰富多彩,在倾听、收集、反馈信息的同时,以游戏问答的方式穿插健康教育内容,并给予回答问题正确的患儿陪护一定的小礼物,促进了医护患之间的交流。座谈会后进行分析总结,扬长避短,使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和提高。

2.4 在实践中,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儿科有其特殊性,接受健康教育的对象往往是陪护。在感染管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较其他科室而言,儿科存在一定的难点和特点。作为健康教育人员,必须先明晰这些难点和特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够准确把握健康教育时机和切入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强的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的健康教育,确保宣教效果。儿科常见的难点和特点主要为陪护更换频繁、陪护情绪不稳、焦虑、矛盾、费用及用药方面的质疑与顾虑、卫生习惯不良、放任、容忍、过份依从患儿、自责与补偿心理导致的期望值过高、患儿好动依从性差等。针对此,我们一一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2.4.1 针对陪护更换频繁,我们特制定了精美的健康教育卡片,放置于患儿病床旁,做到“健康教育时刻伴”。另制作了许多生动、形象、温馨的健康教育卡片,如病从口入,勤洗手、少生病等张贴于醒目处。

2.4.2 针对陪护的复杂心理及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我们一般在患儿入住时,不急于宣教,而是先对患儿病情及陪护的年龄、个性、知识层次、卫生习惯、经济状况等做一个综合的评估,然后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计划,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实施宣教。如对低文化层次的陪护,语言教育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少用医学术语,采用拉家常式谈话,不厌其烦强调重点内容。对经济条件好,要求使用所谓高级抗生素药物或担心用药过度的陪护,应耐心、贴心、诚恳地向其讲解合理用药知识及疾病知识,取得其配合。对那些质疑治疗费用的陪护,开诚布公地向其解释治疗费用的合理及必要性,打消其疑虑。如在为某位患儿吸痰时,依感控要求及操作规范,使用了三根一次性吸痰管,遭到家属质疑,认为是利益驱使,强烈要求重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针对此情,宣教人员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重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的危害,最终使患儿家属释怀。对于那些情绪不良的陪护,要先确认这些情绪表现,并让其知道你在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3]。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 结论

感染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声誉,健康教育是感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感染管理存在难点和特点的儿科,如何实施健康教育,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一门学问。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持续改进,正确评估,有计划、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健康教育效果,增进感染管理的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刘振声,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以我校护理专业2012级、2011级和2010级全日制本科生共200人作为研究对象,大一护生67人,占33.5%;大二护生人66人,占33.0%;大三护生67人,占33.5%。其中年龄在18岁至23岁,男生16名,占8.7%,女生168名,占91.3%。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6.3%。

结果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其中2010级(大三)、2011级(大二)和2012级(大一)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情绪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②研究方法

A调查方法

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掌握测评方法与标准后,按照统一规范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评,并当场收回问卷。

B研究工具

a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

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①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②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计1分,“很轻”计2分,“一般”计3分,“较强”计4分,“很强”计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此量表的两个维度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1、0.86,总体同质信度为0.89,稳定性系数为0.59,以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作- 3 -为心理压力感的预测指标,量表的预测效度为0.4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b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

该量表包括身体和精神状况两方面的内容,可分为A眼耳、B呼吸系、C心血管、D消化系、E肌肉骨骼、F皮肤、G神经、H泌尿生殖、I疲劳度、J患疾频度、K既往症状、L习惯、M不适、N抑郁、O不安、P过敏、Q愤怒、R紧张18个方面。采用两点计分方式,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全部项目得分相加得出CMI的总分,将MYR部分每一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出MR值 。在中国医学生、内科门诊病人和神经症病人中试测结果表明,CMI进行筛查,男性亚健康总分≥35,M-R分≥15;分女性≥40,M-R≥20分,即为心理亚健康。

③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P

2.结果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感总体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情绪压力和自卑压力。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

②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总发生率为16.85%,共有31人处于亚健康状态。=0.0018,P>0.05。

③护理本科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分析

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按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 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 择业压力、健康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3.讨论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及心理亚健康总体情况

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大三、大二和大一的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低于国内许多调查结果,这可能与我校老师根据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有关。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

1.81±0.56和常海英、王惠珍等对南京医科大学460 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0%相近。按压力程度大小排前5位的压力来源依次为: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情绪压力,其中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总体而言三个年级本科护生的心理压力感较轻。这与刘敏芳(2007)在对贵州省大学生压力感调查后发现,贵州省大学生在各个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按平均分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学业压力、生活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说明我校注重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学业压力高可能主要与护理学专业是医学类专业,大量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有关。

②本科护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心理压力与处于心理疾病前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家庭压力、健康压力、适应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挫伤压力、人际压力、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本科护生心理压力越大,越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说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若长期处于压力大的环境中, 且缺乏有效的减压调适方法, 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作为即将承担紧张而繁忙护理工作的本科护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各学校心理工作者,在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心理情况,尤其是在学习、生活环境、人际沟通等方面,及时发现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变化,制定与其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确保本科护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送上一批优质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华山.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学问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心理辅导杂志,1998,(1):33

[2]季建林等.83例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4-35

[3]解亚宁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

[4]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9(3):3

[5]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6]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学,2004,(4):47-51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30.

[8]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 331

[9]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10]李玉凤,冯砚国,姚丰菊.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11(2):136

[11]龚勋.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10.6(1):17

[12]常海英,王惠珍.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C):199

[13]刘敏芳.贵州省大学生压力状况调查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61-65.

[14]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1(5):441-444

[15]吴岚,李江山.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5,2(7):43

第8篇

【关键词】微信 平台 健康管理 课程开发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2-01

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大部分青年都认为新媒体工具扩充了自己的生活。更多的人愿意利用新媒体工具,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网络成为了人们寻找资源的重要基地。对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管理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非常的有必要。

一、微信健康管理课程的现状

微信公众号指的是开发者在微信公众平台当中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所发送的文字、图片、语音,从而实现全方面的沟通交流。其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私密性、自定义性。

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了10个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从微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中心的。从内容上来看,其形式非常多样化,其包括了心理知识、健康知识、运动诀窍、饮食知识、活动体验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公众平台当中,其服务体系做得非常的不到位。也就是说,健康咨询以及心理援助方面的内容非常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健康管理存在下面这几个问题:第一,当前自主拥有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而且长期投入使用,拥有一定受众人群的平台并不多。一部分企业为了配合一些商业活动,所以才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不但运营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维护和更新也不及时。如今的社会中,产生亚健康状态的人不在少数,若是平台仅仅是以单纯介绍健康知识为主,那么可能会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甚至没有系统性。

二、微信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整个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资料,第二个部分是受访者平时是否关注健康讯息,或者有没有订阅微信公众平台。使用三点记分的方式,举个例子,我平时有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习惯(1=从来不阅读,2=偶尔阅读,3=经常阅读。第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则是搜集受访者对微信阅读平台、内容的喜好,建议等,总共列出14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使用四点记分的方式(1=不需要,2=可要可不要,3=需要,3=非常需要)。另外还需要添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受访者提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

发放问卷让受访者填写后,将问卷收回。首先分析的是信息关注需求分析,50名接受采访的人当中,仅仅只有31个人知道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健康咨询,还有9个人没有听说过健康咨询,说明宣传工作做得不好。在关注信息这方面,接受采访的人普遍表示,平时会经常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健康知识,70%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关注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看出受众群体对健康教育微信订阅有需求。

三、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健康管理课程开发

1.构建合理的模块

因为当前微信健康管理构建的现状不理想,所以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体系、课程体系等等。此外,因为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频繁出现,所以危机预警和危机干预也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加入危机预警以及危机干预,这样便可以构成微信平台的模块体系。

2.对健康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引入一些能吸引受众的信息,针对目前受众关注的健康咨询,可以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健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时候,开发的单位必须要和相关的机构,如医学图书馆、医学院等进行合作,除了提供各种各样的健康信息,健康知识,还要和这些结构合作开展线下服务活动,如咨询服务、交流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快捷的服务。

3.充分挖掘用户需求

在通过微信构建健康管理课程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利用微信的信息推送功能,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分类推送消息。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交流互动,同时用户回复相关订阅关键词,可以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传送给用户。不仅如此,也要通过微信的统计和调查,对用户阅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信息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最后还需要采用语义检索、关联度检索等方式,从健康信息里找寻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

4.完善健康信息推送的方式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对信息推送形式进行优化。比如,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健康知识用漫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方便用户理解,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医学术语,还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必须根据当前的季节,按照人们的需要来推送专题信息,比如“糖尿病专题”、“老寒腿怎样缓解”等,从而促使用户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最后,还要鼓励用户在下面留言,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5.大力的进行宣传

除了要增加微信平台的功能,丰富里面的内容,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用户介绍信息服务公众号,定时发送健康知识,引起受众的注意,避免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产生不确定的心理。

四、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媒体工具,利用其来推送健康管理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健康管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于公众健康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益处,因此需要大力的进行推广和宣传。

参考文献:

[1]王福军,冷怀明.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1):109-113.

[2]甘春梅.我国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74-78.

[3]毛凤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15,14(11):62-63.

[4]靳玉婧.微信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8(18):117-119.

[5]张竣淞.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初探――以华北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0):82-84.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