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6 06:3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意产品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航空特色文化;文创产品设计
一、航空特色文化的特点
航空特色文化是指人类在航空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内部结构看,航空特色文化包括航空材料文化、航空行为文化、航空体系文化和航空思想文化四种形式。航空特色文化可拆分为“航空特色”和“文化”两个模块来研究。航空是一种复杂且具有战略性的人类活动,其研究范围涉及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空域)飞行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国防、军事等领域。因此,航空特色是指与航空有关的一切事物形态的总和。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它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群族的历史、当地习俗和生活方式、宗教、文艺、规范、法律、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品位等。航空特色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的功能性。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的航空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点。如,战争年代的航空文化往往更突出武装装备的功能;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背景催出了高科技、更智能、更精准的航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鼓励创新的国家政策下,航空的发展选择性会更加明朗、开阔。而功能性强调每一种机型都是独特的。
二、航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市场关系
文创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业所有制作、输出的产品。从产品的最终形式看,文创产品包括两个相互依赖的部分:文化创意内容和物质载体。文创产品与大多数产品的不同点是其文化创意内容的文化特殊性,这是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但是,文创产品必须依赖具体的物质载体而存在。设计者要把握文创产品与文化消费的关系、航空文化与创意的结合以及文创产品对生活的影响等。航空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差别就在于附加了航空文化。文化产品具有文化识别功能,其更注重的并非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具有文化的意涵,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满足物质需求,也可以满足精神需求。正是如此,文创产品的市场驱使可以带动、刺激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这样有利于通过文创产品推广的方式普及航空知识。文化是由人类慢慢累积并发展、演化形成的共同经验。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不能只注重外观,还要具备许多其他要素,如,要具有内涵或者故事性,产品拥有了故事性更容易打动消费者。当文化融入了产品,产品就会增值。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景十分乐观,因此,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更需要大众提高对于航空文化的认知,让全民参与航空文化。因此,航空特色文化与创意结合是可行的,符合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成功的文创产品应成为日常的生活用品、讲述生活的经验、增添生活乐趣、营造出生活情境等。文创产品本身属于精神经济下的精神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精神经济下的一种具体产业形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航空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可以让民众近距离接触、体验飞行器的魅力。航空特色文创产品可以拉近民众与航空文化的心理距离。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有优秀人才投身探索研究,推广航空文化正是一个好机会,有利于打下践行“航空报国”伟大志向的文化认知基础。
三、航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
其一,具象转化提取航空元素。航空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符号、元素,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概括、提取航空实物中的符号、元素和颜色,并将其转化成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图案,采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不仅能够传达航空形象的特征,还能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其二,抽象转化传达文化内涵。文化中某些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如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某些方面,这些通过人们具体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设计者需要通过对航空特色文创产品的巧妙设计,通过对航空特色文创作品富有创意的使用方式,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其三,具象、嫁接与结合的综合应用。具象是指通过虚构、谐音、比拟等方法将无形的概念具体化并运用到实际的产品中。嫁接是将不相关的行为、概念、事物等通过巧妙的手段联系起来。结合的手法是指将传统风格、材质、技术与现代产品结合,旨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结语根据对航空特色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分析和文创产品设计分析,航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考虑有中国特色的飞机造型特点与功能特点。设计研发考虑整体的协调性和趣味性,根据飞机的固有造型进行设计,获得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觉效果,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航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对飞机进行表现,还要重新梳理每种机型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塑造立体的航空文化。提取机身轮廓元素,结合不同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不同的载体上,可以增加其文化价值。一方面突出航空特色文创产品的艺术性、独特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增加航空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增强航空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互体验设计;体验经济;市场竞争力
1 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时期,相关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2006年起,江苏各地相继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5.1%,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5%的城市,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增值达450亿,占GDP5。61%。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列北京、上海、杭州之后,名列第五。2014年文化产业增值已达GDP9%,全市文产企业由2012年的9678家增加到2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突破相关经济瓶颈的新突破口,其中相应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业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信息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与服务的创新形式构成了传统产品设计的新兴应用领域。数字交互体验式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即科技产品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新需求与增长点。
2 研究范畴
当前文创产业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市场领域中:第一,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以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基本元素的再设计;第二,历史人文领域中,以地方性文化、习俗、节日等活动为主题,以此为内容,设计以民俗服务活动模式,及其活动衍生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三,自然、环境资源文创领域, 以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物质资源,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人文主题概念所策划的文化主题活动和服务模式设计和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第四,动漫影视文化领域,以原创动漫及影视作品建立起的地方特有形象作为为商业推广元素,以此衍生出主题式的旅游资源、娱乐体验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第五,文博、科技场馆、展览展示成列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及文化传播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范畴在笔者《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论文中有详细表述。
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非物质属性、使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表现方式上局限,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及设计实践中,以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往往无法表达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物质层面局限于外观属性或者视觉艺术模仿创新上;而对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涵也只停留在文化语义学层面的挖掘和产品服务实践的创新上。这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及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市场需要和用户的真实的体验需求。以文化内涵为体验核心的产品创新更需要借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式,重塑其文化内涵的服务性体验并以体验经济的方式提升其商业价值。
3 文创产品与体验经济
文创产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价值意外,更具备情感层面的体验功能价值,满足用户的基本本能层面的需求外,更注重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情感层面甚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例如一本相册,从使用角度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分类与存储相片的需求,而当它放满相片后对于用户来所已不仅仅是本影集这么简单了,它承载可用户不同时期的各种回忆。每一张照片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故事。由例如一杯廉价的咖啡更多认同为是消费饮品,而当出现在“星巴克”连锁店里,当用户购买消费时,出了消费饮品,更多的消费的是品牌与品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感。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即更多的是以物质产品为基本载体承载的价值认同、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民间智慧及特定背景语境等核心内容体验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创意产品的这些非物质体验特征如何变为具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可以为此心甘情愿的买单,从而创造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自己冲泡咖啡的成本约5元。但在经典的咖啡屋里,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亲眼看着一杯手工咖啡从磨制到冲泡,在弥漫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吧台前与专业咖啡师的互动,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30元,出门前也许你会外带一些咖啡豆100元,为了自助体验一回这样的乐趣,回去后还会购买各种冲泡工具100元。这种体验你也会认为物有所值。手工咖啡体验的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需求行为,在通过不断提升该需求体验的同时,创造出了同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体验本身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当我们通过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把体验变成产品或者产品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平台上交易时。那么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变成了经济行为。 产生了价值。 因此就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
4 信息交互设计的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用信息交互设计方法,以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文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设计,是科技发展驱动下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经济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市场提升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形式,其竞争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互动参与体验的竞争力。利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法设计以体验特征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加以设计,并以互动性的体验方式,让用户在过程中身心体智状态完全沉浸与满足于与文创产品提供的内涵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中,并全程参与其中。
差异化体验的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价值输出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感受,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业背景、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用户的体验感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
映像化体验的竞争力,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用户留下印象深刻及记忆和映像,几天、几年、甚至终生。一次数字化虚拟现实(VR)体验的主题公园之旅、一次增强现实(AR)的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跨平台的终端设备在家体验环球探险等,都会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科技驱动体验的竞争力,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内容特征,分析目标用户在此特征影响下的认知与交互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实现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更加能吸引年轻用户对于非物质化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有利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延续及传承。
互动参与体验、差异化体验、映像化体验、科技驱动体验构成了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这一范畴内的产品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xi文博、科技场馆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
5 设计作品实践
实例1――秦淮灯彩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1)。
南京秦淮灯彩因此也被列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吴一直传承至今。很少人知晓其精致玲珑,粉嫩绚丽的背后所凝聚的千年间的民间智慧与民俗内涵,一盏花灯需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历经一年的制作。才能成纸到灯彩的蜕变。
该作品以灯彩手工艺和互动体验,以信息交互体验设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记录和采集,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寓意,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用户通过亲自体验操作的形式了解了灯彩从选材到制作的工艺、从历史延续关系了解了今天的各式灯样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寓意及内涵。从灯彩文化了解了民俗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地域性生活习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找到了对灯彩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提升了体验者的兴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逐渐缓解文化传承问题,以及挖掘灯彩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为灯彩手工艺提炼新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从文化价值体验的角度解决灯彩手工艺的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大众传播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增加灯彩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从体检经济角度,利用现在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实现一种体验式的文化的推广,除了用户对灯彩手工艺的认知以外,从而产生了市场的经济价值。为秦淮灯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实例2――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2)。
该设计实践以古琴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切入点,选择以“天工斫韵”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记谱发及指法技巧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交互体验装置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该例详见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
实例3 ――南都六朝汇景图(图3)。
六朝古都南京,自汉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明朝、民国也建都于此。朝代的繁荣与兴衰,都留在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中。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南壬[1]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在六朝宫阙城垣遗址挖掘原址上设计建造的,自2014 年开馆以来,展陈的核心主题就是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然而由于近两千年的侵蚀及战乱等原因,历代地面历史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可用于陈列展示的文物类实物展品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大量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历史人文内容,无法用实物的形式呈现。以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更为合适。如何运用这一手段突破陈设的局限,丰富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了该馆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的实际需求,笔者团队与该馆合作,实验性的尝试在分析、整合展示内容、准确定位参观者需求与行为、合理规划用户体验方式后,利用位置反馈的数字交互设计方式完成了一系列展示内容的交互设计与设计呈现,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体验性。
从现今所熟知的南京市区地图入手。首先看到六朝博物馆目前位置及周边情况,接着,用户通过“视窗”看到该位置古代的宫阙城墙东西角的建筑特征。地理位置重合,古今建筑比较,并与周边空间位置信息相互参照,信息之间产生关联性,会明显的增强对信息的认知度。
移动与位置的反馈,即位移产生动态变化的位置信息,从而控制反馈。以鼠标的设计为例:操作鼠标在桌面的移动,产生距离、速度、频率等的变化,很自然会建立起与屏幕上光标位置变化的关联和隐射性,沉浸于这样的隐射关系中,进而准确操作电脑。这是在人机(HCI)关系中,所建立的基本的认知关系。基于此规则,当用户推移“视窗”向左、向右或者向上、向下移动,“视窗”内显示虚拟地图的局部画面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样会产生自然的沉浸感,建立“视窗移动到哪里,即可以看见哪里”的沉浸感。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基于用户的认知行为特点、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性,从而提升了《南都六朝绘景图》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增加参观者了解六朝人文地貌内容的互动体验性。该例详见论《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为例》。
6 结语
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的一种,而信息交互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全新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其核心目标即是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和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用户文化精神体验需求的具体形式,是应该具备交互体验特征的产品。能够与用户或观众形成交互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展览)、文创服务的创新甚至是艺术创作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入的用户体参与度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感,形成与用户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有利于文化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
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交互与体验性,可基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性,也可基于传统的使用方式和用户的认知行为过程实现这一体验,既自然方式的或人文背景的互动过程设计。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科技与文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户体验结合的信息设计实践研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以历史文化、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内容,加以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开发,符合文创产业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方向,有利于迅速高效、大面积普及性的被广大百姓主动接受和主动消费。 通过市场行为主动的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65):121-125.
[2] 刘彦.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J].工业设计,2015(12):088-089.
关键词: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工业设计是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核心环节,同样也是企业创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当今社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工业设计的诞生源自于工业化社会发展需求,工业设计在产品工业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佛山市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大市,工业是佛山市众多产业部类之一,而工业设计则是这个产业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佛山市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城市发展转型和环境再造,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佛山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佛山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有力地促进了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在工业设计过程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总是有大量的决策和评价。本文通过调研针对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从中发现制约佛山市制造业工业设计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并结合佛山市现代工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佛山市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佛山市制造业的工业设计发展作出一定的策略建议。
一、佛山市工业设计现状
(一)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从事工业设计产业企业20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涵盖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各个行业领域,从业人员近万余人,其中设计师约1000人。
(二)产业聚集程度高。以特色园区为载体,集聚和整合了一批工业设计企业、服务机构和要素资源。位于顺德区北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占地2.8平方公里,是全国两个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该城的启动项目――广东工业设计城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德国红点、日本喜多俊之、香港理工大学学院、清华大学A-ONE学研中心、嘉兰图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和500多名设计师进驻。座落在禅城区中心位置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已建成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集聚了近40家工业设计企业。位于顺德区大良镇的顺德创意设计产业园一期1.6万建筑面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签约入驻企业已达30多家。
(三)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现有工业设计园区除高明创新产业园属于新建外,其余的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产业园、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以及在建的容桂德胜创业园均是在旧厂房、旧村落、旧街道等“三旧”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改建设计的,这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心城区战略和集约利用土地。在投资和管理模式方面,广东工业设计城的投资主体为顺德北镇政府,同时引入具有丰富工业设计园区运营经验的深圳设计之都的灵狮公司作为运营机构;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则由民营资本投资和运营管理。
(四)公共平台和中介机构不断壮大。华南家电研究院启动了工业设计孵化与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建成了广东快速制造技术中心,正在推动广东省数字化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家电工业设计创新链。顺德区组织区内部分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公司和一批工业设计专业人士于2009年1月成立了国内首个县域的工业设计协会,加强了对行业的指导和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中心正在筹建当中,有望对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实施强力保护。
(五)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氛围日益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进行培育。2008年8月,顺德区出台了国内首个专门扶持工业设计发展的地方性政策《顺德区促进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在区科技费用中设置专项资金扶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顺德北镇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鼓励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通过成功举办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高峰论坛、工业设计孵化营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顺德区政府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了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专利创造、品牌建设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区域竞争中尚处于工业设计链的低端环节。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佛山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相对比较小,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多数企业仅在从事简单设计服务,甚至只能做简单的外观设计,缺乏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
(二)设计人才不足。工业设计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本、专科学历的设计师,在设计中缺少项目执行经验,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受企业规模限制、佛山整个设计人才、城市品位等因素制约,对资深设计师的招聘难度较大。另外,佛山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滞后。
(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中小工业设计企业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缺乏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产业化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在投融资方面存在较大瓶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欠完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禅城、顺德、南海的制造业基础好,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早,目前已经初具发展规模。三水区和高明区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五)设计评价标准缺乏。我市工业设计环节仍主要局限在大型企业内部,作为独立业态存在。工业设计企业分布零散,行业内缺少工业设计评价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计对象的复杂化,人们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单凭经验、直觉的评价已经无法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建立要遵循科学性和先进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层次性、可操作性、相容性、方案可比性的原则。根据系统论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设计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标。
(一)设计评价标准之宏观评价指标
(1)可持续发展指标:所设计的产品对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支持性。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应遵循的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性的回归及世界意义上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体现着设计师的道德与责任,已成为21世纪设计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可持续支持性已成为当前设计评价标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2)人文关怀指标:所设计的产品对于具体的某个使用者是否足够的安全、实用、方便。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是否满足了使用者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也是我们评价一个设计优良程度的综合标准。
①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是要求产品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存在前提;②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③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④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⑤自我实现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二)设计评价标准之微观评价指标
(1)技术含量指标:指在产品设计中技术方面的可行性、技术性能指标,包括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等。
(2)经济成本指标:产品设计中涉及到的经济层面,其中包括成本、投资情况、市场前景、产品的附加价值、利润、竞争潜力等。
(3)社会影响指标:产品设计中涉及到的社会层面,主要有社会文化、社会效益、环境因素、资源利用、生活方式的改善等。
(4)人-机-环境契合指标:从使用者的角度协调人、机、环境三者契合度,提高产品使用的效率。
(5)审美指标:根据人类的审美观抽样调查,包括产品设计的造型风格、形态、色彩、时尚性、创造性、功能操作的示意性等。
四、策略建议
(一)编制佛山市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以评价标准来指导企业进行工业设计,为产品拥有更大市场活力提供前期评价保障。
(二)设立和主办市级“优秀工业设计奖”。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对设计奖进行评分,加强评选的宣传和表彰。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工业设计专题研讨研讨会和专项产品开发评价会议。以此营造工业设计优秀评选氛围,推进优秀的工业设计诞生。
(三)整合并建设佛山市工业设计产品信息库,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产品设计,分析并研究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状况,及时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提供国内外工业设计相关信息。
(四)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库建设,加快承接广州、深圳、港澳台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优秀设计人才,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善经营、懂管理的领军人物,拓宽人才利用方式,加速设计人才集聚。集中市内外优秀设计人才,重点突破和解决市内重大工业设计研究项目,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创新力量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家,等.产品概念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45-47.
[2]袁嘉祖.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12:16-34.
[3]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Karl T.Ulrich and Steven D.Eppinger.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3.163-186.
[5]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摘要性别意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强,但由于历史长久以来处于男尊女卑的意识之中,大部分产品的设计仍带有强烈的男性主义观念。然而在社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产品设计上将真正的从本质上形成广泛认同。性别化产品设计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结构出发,以其各自具体的理念、精神、文化层面为载体,对产品进行创造性的计划、规划设想,最终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使得产品市场对于性别化设计,逐渐从保守的状态转变为一种自觉追求的肯定。
关键词:文化 设计 性别 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言:性别差异与设计
性别,是人类生理和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决定,被称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或称“归属角色”,说明人的自然性别是先天的,后天难以使其发生改变,并且这一先天的人的特征对于人后天形成的多种特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后天的社会性性别差异也是由先天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后天的性别差异在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起着某些决定性的作用,就当代社会而言,其中之一就是设计上的性别差异化特点。性别差异化设计是根据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产品选择及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并将这些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提炼、综合,进而运用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流程和方法。性别差异化设计所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消费者由于不同性别所带来不同生理和心理、功能和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对性别差异做出尽量客观的描述,准确把握产品设计中重要的性别因素,并合理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从使用者性别方面对人性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进行具体诠释。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中,两性平等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作为重要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学科,更需要将这一思想深入到设计师的头脑和心中。
二 源起追溯与现实分野:两性观念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女性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柱,传统的父权社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关系。这就促使两性的社会认识发生了改变,女性主义和女权思想在一次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渐渐深入人心。其运动至今大概分为两个阶段:1、19世纪末,运动以实现男女平等并争取女性政治权利为目的。这次运动后,大多数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都有显著提高。2、从20世纪下半页起,运动将女性问题放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强烈反抗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各个领域应向公众开放,并努力寻找解决女性问题的最合理途径。这些运动对于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促发作用,但在产品设计领域,尽管当代性别产品设计正在逐步以“人性化”设计理念来关注女性产品的设计,但由于女性长久以来的弱者姿态,时至今日,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未彻底从人们心中消除。从原始社会的维纳斯,至今日的美女香车,总的来说男性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支配男性将女性物化和商品化,以取悦他们。例如在广告界有这样一条法则:当设计师没有好的创意时,用女性作为题材一定会没问题。两性的不平等性,使女性一直处于被观看的位置。这就再一次印证了女性学者波伏娃的“女性即是他者”的经典理论。女性自身由于长久的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不知不觉贬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毫无意识地接受被认为女性就应该阴柔、包容,将家庭和儿女作为生活的重心,忽视了切身产品所应有的个性化合理设计。而产品设计也仅以外观上来区分,未从心理上去适应女性需求,仍带有强烈的男性主义观念。
三 未来的曙光:性别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大多数专业性的、操作能力要求高的产品,均以男性的生理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若要设计从生理和心理上都适合女性的产品,最可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大量的女性设计师来进行研究和操作。在设计上,男性设计师和女性设计师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产品设计文化上,男性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反应,而女性设计师则会关注受用者的心理期望。如:沃尔沃、上海华普等一些汽车厂商,已经着手打造或已经打造出女性车设计团队。其设计师团队格外注重选择女性设计师,因为作为女性,设计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女性驾车族的需求。于是最终沃尔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的YCC女性概念车,该车的设计团队均为女性。在最终设计结果中,可以感受出女性设计师为广大女性车主周到、细致的考虑,包括多种亮丽的色彩、可爱活泼的造型、布置合理的内部空间、做工精良的内饰等体现女性气质的设计。由此得见,在日后,女性也必将会同男性一样,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性别化产品设计也会随着两性审美态度的变更趋势而变化。社会发展中,传统观念里只属于男性或女性的部分,将吸引异性人群,即两性性格相互渗透。
与此同时,产品设计在性别趋同和利用性别差异改善单一性别产品所存在的缺点上,近年来也有所体现。目前商品越来越多地为女性考虑着想,体现出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照顾到女性更多的不同于男性的需求。同时,商家在商品细分的过程中,提高了商家自身的知名度和利益收入,对市场经济也有重大贡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女性化产品的不断增多,商品中女性特点的逐渐加重,男性商品的风格也开始有了转变。除了部分仍是与女性商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会有部分男性商品逐渐在风格上向女性商品靠拢,也许是因为女性商品在形式上的多变和色彩上的更加丰富,符合现今社会上对于时尚的定义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心理。装饰物、色彩不再是女性的专属,导致男性商品也开始追随着女性商品的特点而产生变化。总是这样,一旦传统的价值被突破,风格的趋同或者形式的诡异在历史的氛围中就不会显得突兀,人们对于这种现象所持有的态度也会最终改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情况的产生并愈演愈烈,致使部分男女商品在形式上没有区分,便又回归到了男女共用、中性商品的情形里。也因此,一些男性女性随着商品风格的改变在性别特征上的区分也逐渐降低,出现性别趋同现象。当然,男女有别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性别趋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重视。在此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原因或演变的逻辑――即市场表象背后的历史发展。
四 社会变迁的一项圭臬――市场认同化的性别设计
如上所述,诚然产品的性别化设计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具有一定的自觉演变逻辑和其自觉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在其发生着演变的同时,也发生着一定的观念转变。也就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证明了,受众在产品所组成的视觉以及使用“场域”之中的一种态度。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于设计历史研究能够起到溯本追源的作用,而且也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阐述路径。可见性别设计所反映出的产品的市场认同倾向,正是一种宏观社会的变迁圭臬,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找出这一性别设计美学接受意义上的原因。在当下市场中所充斥的,由满目新颖的各类性别化产品所构架出的购买氛围中,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群体在对于产品的价值观倾向方面,已经从原先的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认同走向了一个相对更加丰富、更加宽容的历史阶段之中。首先从正面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认同在市场中一直存在着,在性别化产品设计还没有突现其有益价值的早期市场时代,受众从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出发,自觉遵守天然的性别心理,而对于产品的挑选也会基于这一自然的心理而进行购买,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还是上述所提到的服装产品领域,而其他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和日常生活产品领域,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市场还没有细分到一定的程度,没有更多的设计机会为性别化设计展开空间,另一方面也由于设计理论也远没有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阶段,不关注使用者自身的特点,不关注人与产品的私密关系,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性别化设计和相对的市场认同缺失。可以说,消费的习惯在当时也还是承袭着传统的惯性而选择相对适合自身性别的产品,以至于到了当代,这种传统也在大的范围内控制着设计的趋势和产品的市场,当代性别化设计已经在市场中展现其特点的阶段,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最大的设计理念虽然是追寻着以人为本的特点,逐渐加深对于使用者和产品之间的私密关系而加强设计的细节和创意,但这种性别化的突出也是大部分追寻着传统的性别消费心理而言的,而性别趋同的设计也在市场中有意无意的出现了。我们再从反面而言,这种性别趋同的设计倾向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变现在设计领域中的现象之一,因为如上所述,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而且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生产中的体现也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趋于淡化。而设计领域作为社会变迁的窗口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变化的特点,于是乎市场中逐步增加了性别趋同的设计因素,而且也为受众带来了这种设计背后所隐含的整体社会审美观的转变态势,一种新颖的历史价值观在不断的加强,所反映在产品上的形式也在有意地增进,忽略了男女传统性别差异的设计形态带领着受众在消费领域中升级着价值观的临界点,一旦这种价值认可的临界点被突破,性别趋同的设计形式就会被整体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以至于在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目光不再对这种反传统的“前卫”加以排斥,而采取了一种比较亲和的认可甚至欣赏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所分析出的作为社会整体变迁的圭臬的性别设计的现有状态。它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价值取向的风向标,随着它的指向,我们可以从深层次分析设计背后的社会、审美以及经济等本质原因,以便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这一方向。
五 结语
根据现今社会状况,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将真正地从本质上形成广泛认同。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异也将会逐渐模糊和相糅合,产品的性别化设计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文化心理尚未消退,男性产品与女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具有形制、功能、色彩上以至于商业经营模式上的巨大差别,产品设计是以人的需要或某种目的为依据,将需要与目的转换为一个具体可触的物理形式的过程,性别化产品设计在企业产品策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设计角度可以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结构出发,以其各自具体的理念、精神、文化层面为载体,对产品进行创造性的计划、规划设想,最终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社会包容和变通的文化导向之下,两性的心理差别在不断地缩减,设计师可以从两性趋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细微差别的两性产品,也可以从时尚的导向出发,设计出漠视两性差别、搁置性别冲突的,具有统一功能和外观的单一性别产品,从而满足特别是当代女性的某种积极的社会主导心理。总之,性别化差异的设计,是新时代对设计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而又包含了人类传统文化观念的设计思路,产品的分类将越来越趋近细致。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如何利用这一新兴的设计思路,将是设计师整合消费人群、扩充设计类型的有力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 粱梅:《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 宗霞:《产品视觉形式要素的特征与设计方法研究》,江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李苒:《传统两性性别特征的互渗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重庆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 陈虹霓:《从装饰到规训――关于身体及其性别意义的研究》,海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 霍春晓:《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户外运动用品的性别差异化设计》,江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 李珂:《产品设计中对用户分类的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产品设计是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创造性的方法构建产品解决方案的过程。手绘从最初的产品概念创意到最后的生产准备从始自终都伴随着设计师,它不仅是表达创意的一种方式,更是设计思考推演的工具,手绘能力是设计师不可忽略的重要技能之一,如何构建本专业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值得我们研究。要有效提高手绘表达的能力,本文就大多数高校教学的现状、手绘表达的重要性以及构建方法来展开具体探讨。
1.教学现状研究分析
(1)教与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化
在手绘能力的培养上,目前一些高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主要是秉承了传统的那种师徒似的教学方式,教师课堂动手示范虽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但是也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表达语言特征,千人一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临摹一些优秀的草图或者效果图来提高手绘技能,虽然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离开了图片就不能有效的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
(2)学生的思想认识片面化
计算机的精细化操作虽然为设计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与益处,但计算机作为工具并不能将人的创造和感觉完美地呈现出来,而手绘能够快速、无缝传递设计思想、表达设计意图。院校在教学方面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手绘表达的之间关系,并让学生能确实体会手绘作为设计创意推演、表达的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意识到了这些,学生才会提高对手绘的学习兴趣。
(3)学生手绘表达能力基础薄弱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产品设计或者是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采用的是文理兼招的形式,但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这就使得生源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安排上基本只有一个学期,这样时间虽然集中,便于对某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但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性。手绘能力的提高并非临时突击、一时之功,需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适当做出调整。
2.手绘表达的重要性
电脑技术日益成熟,并且以较快的速度渗透到了各种设计学科中,但手绘表达仍然是设计师推演方案、表达构想的首选方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是优秀的信息记录、分析员
设计源于对消费需求的调研汇总、分析,源于对产品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等各种设计因素的收集、整理,这些都离不开手绘的记录、分析。而且在此阶段,庞杂的资讯会困扰设计思路,因为大量不能确定的影响设计的因素,会导致脑海中的设计形态很不完整。我们往往可试探性的绘制线条,把脑海中瞬间显现的一切可能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推敲创意的参照和启示。只有这样即时的、概括性的描绘,才会快速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灵感创意。
(2)是创意推演、启发的工具
创意是优秀的设计的核心,好的创意需要不断地通过绘图、思索和检验才能获得。它们是在脑与笔之间的密切合作下形成的。这意味着设计师要不断地通过绘图来刺激自己的思绪,以此来提高创新的几率。手绘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手与脑之间更好地协调,“稍纵即逝的灵感”可以被无缝的记录,方案的推演、衍化可以快速展开,电脑是无法代替人脑完成的。
(3) 为电脑制图提供基础
很多电脑表现图结构松散,画面主次结构不清晰,缺乏美感,这些情况并不是电脑技术差造成的,而是缺少创意、推敲。而手绘表达可以快速高效的对创意进行推敲、分析和比较,当然包括设计的版式、构图和色调的规划等,通过手绘草稿的分析、尝试再进行电脑制作,肯定会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3.对手绘表达课程改革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观
产品设计的知识结构是系统的、连续的。本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训练大家掌握表现技巧,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要积累产品功能、结构的知识、培养形态的感知能力、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同时以表现促设计,能够通过设计表现促进设计思维的发散和延续。当然相关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建立在对设计形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好的临摹效果并不代表具有好的设计构思表达能力,设计表现成败的关键是看能否通过形态的推演去思考设计问题,能否无障碍的表达抽象的构想。
(2)建立正确的训练策略
如要培养对形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就需要有认真观察和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身边一切事物的良好习惯,因为对每一种形态、每一类现象的分类汇总和概括性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设计表现的规律;要培养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就需要改变现在单一的临摹学习方式,把 “想”和“画”相互结合;要积累产品功能、结构的知识就必须在临摹他人作品前认真观察、分析产品的相关因素等。
(3)明确手绘表达的具体目标
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要能充分被受众理解,且系统的解决问题,就应该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产品的形态、结构、功能创新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师要重视对事理的说明,设计可行性的论证,需要对产品有深入、全面的表达,除了图形语言外还包括适当的文字表述。对复杂的形体结构时可以添加局部细节视图;也可以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环境进行说明,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或者为帮助受众了解产品的内部结构、体量大小可以对产品的零部件适当分解并以爆炸图的形式进行表现及其为产品配置场景。
结束语
手绘表达能力是设计师必备的基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统一学生的思想,建立正确的训练策略,明确表达的具体目标、构图、常用产品表达的透视角度和透视方法等,由于课时安排有限,上述的一些内容在教学授课中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更多地进行课堂外的能力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手绘能力才能有效的得到提高。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新晨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关键词:工作室;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09-05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强调发散性形象思维,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引,以“包豪斯”学院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艺术专业教育的实际,探索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对应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渗透于所有的产业之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总体策划、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其中加工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部分,而产品设计居于产业链的中高端,艺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依据产业行业进行分类,艺术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
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建筑、环境规划、园林景观、绿化、室内装饰、家具、厨具、灯具、家纺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是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以汽车、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工业产品中,外观设计成为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以注重产业外观设计为重心而成功开发出iPhone和iPad两款产业的苹果公司,在近一两年引领世界电子产品的潮流,提升了艺术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则是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人才培养、媒体准入及播放时间控制等,对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平台,以中国进出口的商品交易会为品牌的系列会展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引擎,会展业的核心之一即是产品展示。
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广州市近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广州地区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的前沿,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作支撑,积极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作为设计学起源和目前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自世纪之初就创建了以设计制作工作室为核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模式教育理念体现在: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国近年在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非常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孙以栋等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制的“厚德健行,创新创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面向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宁绍强等从工作室的概念、功能与任务、设置、教师配置、教学组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探索了营造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的方法;广州番禺职业学院张来源提出了“技能+项目”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想,通过合理选择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项目教学模块,借助“公司化”实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案,推进实训全真性、职业性、企业性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焦万鹏等提出了“系部+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以组为建制,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公司工作过程为平台”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杨可妮提出重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以上研究,为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它们都将焦点集中到了“工作室制”本身,忽略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过程。学生不可能一入校门就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其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
三、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扎实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设计创意,并能付诸实施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国内外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平台,将项目引入教学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
1.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实践。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三点思想: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经验的积累,重视情景体验式和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①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②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③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工作室建设・1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学生刚入校门时并不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企业的真实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设计标准要求高,产品制作要求一次成型,讲究成本核算。及时地按企业要求完成真实项目,对于专业技能较低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
学生的设计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模拟或仿真项目的反复训练,学生取得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后,才能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模拟项目教学,专业课程群的仿真项目教学,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群的真实项目实习教学。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将模拟项目、比赛项目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将仿真项目和部分难度较低的真实项目引入专业实践课,通过“单项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渐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着力提高创意创业能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综合训练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都可以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实现,但介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有限与大规模教育相矛盾的现实,第一、二阶段的技能训练最好主要集中在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境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实训中心完成,前两阶段少部分技能训练和第三阶段的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在工作室平台中完成,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人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二个层面:第一层面,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环境,建设一批大规模仿真实训中心,配置相应的工作室,将模拟项目和仿真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与品牌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配置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教学,以工作室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企业项目的产品开发和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意创业综合能力。
四、“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出一条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道路,总结提炼出“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如下:
1.“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规律,基于工作室平台,“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专项调研,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培养,实训场所及工作室的建设,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递进式能力训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企业专家、兄弟院校专家和毕业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产业经济发展变化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深刻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按照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发展趋势,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或者按照“模块化、递进式、重素养、强实践、双证书”原则重构课程体系,重点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创意创业综合能力为特色”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图案设计、专业表现技法、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材料及应用、专题设计、后期制作、项目管理;
【专业拓展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展示、品牌策划、营销;
【综合实践模块】:认知实习、市场调查(专业考察)、写生、材料应用实训、专题设计实训、制作实训、专业采风、毕业综合实践(半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以上的课程体系是各类设计岗位具有的共同能力及对应的通用课程体系,不同的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或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现代服装业强调服装工艺、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营销、服装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广告业强调创意和项目策划能力;环境规划强调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设计能力;室内装饰业强调灯光与照明、家具与厨具设计能力;影视动漫业强调原画创作、剧本创作、音乐运用、三维建模、后期合成与制作等能力,动漫游戏业强调程序设计、游戏关卡设计、多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设计、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各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有所变化。
(3)通过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有计划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团队,通过纵横向项目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学团队的实战能力。
(4)依据课程体系,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或仿真,同时满足集中讲授、分组讨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专业实训室,根据课程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训练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设计方向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工作室,如图1。
图1专业配套创意设计工作室配置图 (5)将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按照竞赛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项目―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并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分组讨论等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6)根据课程特点按类别分阶段组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意创业综合能力训练。
第一阶段,以模拟项目和竞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专业实训室或工作室平台上,组建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组,按照“市场调研(采风、考察)――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完成设计――作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实现以项目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训练目的。
第二阶段,将仿真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市场调研――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仿真项目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借助创意创业工作室平台,组建企业、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产品研发小组,按照“市场调研――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营销”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7)建立注重过程考核和由企业、教师、学生、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步教学活动很重要,团队合作、集体精神更加重要,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时,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与肯定,将是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因此,建立由市场检验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
2.“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领域,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工作室的配置、项目的引进与切入、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到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服装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6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4个。
以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学生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6项,其中,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0多项。公开3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20多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00多项,其中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作品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铜奖(国家级),2012年届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设计大赛3D游戏三等奖,2013年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策划一等奖,2011广东省第21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动漫作品类二等奖,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技能大赛10多个一等奖。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得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时装设计银奖;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获得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作品5个一等奖。广告设计工作室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创作的陶艺、广告、插画、装帧、包装作品在全国多个专业赛事中获得20多个奖项。如教师陶艺作品第二届中国西部陶艺精品年度展二等奖,“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学生设计作品获“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 装帧类一等奖,“中南星奖”(学生组)装帧类二等奖,“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设计类二等奖。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合作创作的设计素描作品《流淌》 获得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等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金奖,并荣获“金紫荆艺术奖”;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第六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奖”荣获居住空间工程方案“优秀奖”。
各工作室承接了企业项目30多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服装设计专业为承牌设计制作香云纱100多款,为标奇牛仔开发产品200多款,为婴适康童装开发产品300多款;广告设计专业为广州手表厂的第十六届亚运会纪念手表外观设计项目,设计的多款手表畅销于欧美市场,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环境设计工作室:与广州尚逸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保利房中环广场、沈阳保利十二橡树庄园、北京宋庄美术馆、保利广场金沙洲等10多个项目的环境与室内装饰设计方案,获得用户的采用,并投入实施。
3.展望
“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州市政府、教育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获得立项,并在市教育局主持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获得立项,2012年市财政已经批准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工作室的建设,为进一步探索“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规范工作室建设,有效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加强校深度合作,学院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新思路,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必须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并撰写详细的专题调研报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研发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或纵向研究课题,将项目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办学成果。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其它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的实战能力训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要求学生对市场具有很强敏感性,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将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基础上,充分利用创意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力求让学生作业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意创业能力,不断完善“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以栋.厚德健行,创新创业――基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09(1).
[2]宁绍强,穆荣兵.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营造探讨[J].艺术教育,2010(3).
[3]张来源.“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7(9).
关键词 创新;信息增殖;信息运动;信息空间;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00-02
对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已有诸如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种视角[1-5],本文所运用的是信息的视角。
1从信息的视角审视创新过程
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人们是通过获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而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解释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新的联系、修正旧的“定律”、总结出新的规律等等,就是通过试验、观测、统计、分析,而获得了此前人们未知的新信息。
同样,人们也是通过生发出的关于未曾有过的新事物的信息,而创造出新事物的――首先要在头脑中生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信息和能使该新事物得以实现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于新事物的信息,在物质世界中使新事物的出现成为现实。
可见,不论是提出新的发现,还是搞出新的发明,或是做出新的改进,任何创新活动都伴随着相应的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
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很有必要再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运用该视角,可以从信息的层面揭示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研究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传递、转化、增殖的规律,梳理现有的各种创新方法、构筑创新方法框架,为创造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研究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2 创新过程是信息的增值过程
无论是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6],还是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知识创新,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创新活动所得出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决策、新方案、新产品(不仅限于物质产品,同样包括文化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机构、新机制、新体系、新组织、新途径、新改进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们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本文上一段所述,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上述事物所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必然对应着关于上述新事物的信息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信息的从无到有的增殖过程。任何创新都对应着信息的增殖,且由信息的增殖作为先导。
只要是创新活动(不论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是个体或群体的,即使是有计算机辅助的),就都贯穿着在参与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
产生创意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创意是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头脑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念头、新的设想,它们都是创新参与者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厂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殖出的新信息。
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不仅创意产生于信息的增殖,而且创意也落实于信息的增殖。创意所包含的仅仅是新念头、新设想的信息,仅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使之得到落实,尚不足以实现一项“创造”。所谓创造,是要制造出有形的物质实体(或具体的事物)以体现和承载新设想的灵魂。创造的进一步落实,就是让创造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目标。为此,需要有伴随着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一系列信息增殖过程作为落实创意的保证。
总之,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利用已知信息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信息的过程,贯穿着对那些尚不掌握其全部信息但要把它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信息求解的过程。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头脑加工厂增殖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破解未知事物的规律,设想出新事物应具备的新的属性,并设想出让具备新属性的事物得以实现的方法。
3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
信息是可以流通、传递的,是可以组合、融合的,也是可以分解和转化的。信息的流通、传递、组合、融合、分解、转化,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增殖。信息在静止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增殖的。
信息的运动路线既有看上去是连贯的,也有看上去是跳跃或间断的;既有沿直线行进的,也有沿曲线行进的;既有单向的,有多向的;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既有多路向单路的汇合,又有单路向多路的分叉。既有单一的一种形式的运动路线,又有上述多种路线的组合。
信息运动路线的多样性,确定了信息增值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既确定了创新方法的多样性,也确定了创新成果的多样性。
因此,研究信息的增殖必须研究信息的运动方式、方向、路线,以及不同方向路线间的衔接、转化和匹配。
4信息运动依信息空间而拓展
在创新过程中,从某已知事物的信息作为信息运动的起点,将该已知信息向其他已知信息延伸搭接交汇,交合增殖为新的信息,并形成新的信息通路,从而使得原先看上去走不通的路走通,原先看上去做不成的事做成,原先不存在的事物诞生。
在一维空间,在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只能“跑直趟”;在二维空间,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便能突破“跑直趟”的束缚,可以在两个关注因素之间作平面曲线运动,但仍然受到局限――那些在三维空间本来可以连贯通畅的信息运动路线,对于二维的空间平面而言,则只能是间断的、跳跃性的,不通畅的。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视野的拓展、学科领域界限的突破、对旧有陈规陋习的突破、增加可借鉴事物所属领域的跨度等等,无疑都属于对信息运动空间维度的拓展。信息运动的自由度依信息空间维度的拓展而增加。信息运动的自由度大了,信息增殖的途径就会增多,进而信息增殖的品种就会增多,从众多信息增殖产品中择优的质量就会更高――创新成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提高。
5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
基于信息的视角,在多维信息空间,研究信息沿不同路线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增殖过程,有利于对现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创新方法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创新方法体系框架,有利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学习、掌握、运用、发挥,并进一步进行创新方法的创新。
目前分别发表于各种书刊杂志、会议论文集中的创新方法有数十种,它们分属于发明原理、思维方法、操作技法和技巧、工作过程或步骤、个案成功经验总结、群体的组织管理方法等不同范畴、领域、层面;其中有的是着眼于从事创新的人,有的则又是着眼于被变革的事物,且不同名称的方法之间出现内容或案例的重叠交叉。这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人们而言,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7]。
笔者曾于2008年在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举办的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上,对于从信息视角梳理出的创新方法分类脉络,以及在此分类脉络基础上构筑的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雏形,曾作过简要介绍[8](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则是着重于从理论基础层面进一步阐述研究创新方法的信息视角及其意义、阐述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及信息运动路线对信息增值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为派生出针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系框架,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18.
[2]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Z].中国社会科学,1993(6):56.
[3]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J].中国社会科学,1980(6):66.
[4]庄寿强.论行为创造学中的新观点[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7(11):19-21.
[5]庄寿强.行为学派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形成[J].发明与创新,2004(6):10-11.
[6]许家梁.开发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服务[J].津图学刊,200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