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4 04:0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三方检测专业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食品检测为主的
第三方检测机构。CTS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引入民间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互联网+检测”为商业模式,致力于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TS秉承“互联网+检测”的经营理念,以科学严谨、公正高效、服务极致、持续改进的工作目标为追求,开展食品、农产品、保化品、包材等一系列检测服务。
CTS全面贯彻“科学、公正、准确、极致”的质量方针,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与服务意识,竭诚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质量方针,保证检测工作的规范、有效,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组织机构与人员概况
CTS组织架构由总经理负责全局,分别设立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又下设四个部门,分别负责CTS的实验室、客服、销售与行政。科学的组织架构保障了CTS的流畅运营。
CTS现有工作人员4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3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30%,本科以上学历占90%。拥有高级工程师5名,中级以上工程师9名,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人员的比例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0%以上。
业务范围
CTS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食品、农产品、保化品、包材、食品标签等检测服务,服务范围贯穿食品产业的供应链上下游,帮助政府、公共机构和企业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社会民生。目前CTS的测试项目已达500多项,能够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快速创新的追求,是湖北省范围内技术服务能力领先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
四大优势
CTS还拥有科学的研发系统、先进的检测实验室、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和高效的服务流程,公司致力于建立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检测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全面质量解决方案和更多的增值服务,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满足其对品质的更高要求。
CTS接受监督与指导,恪守第三方公正立场,保证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的商务、财务及其他压力的影响和干预。检测业务活动中,CTS对用户的技术文件和检测数据保密,保证不将其用于技术性开发或咨询服务。CTS始终保持诚实、客观、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杜绝一切损害用户利益的事件发生。
高层视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从“三聚氰胺”到“染色馒头”,从“地沟油”到“瘦肉精”,食品安全引发了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这为食品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检测行业的产生与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健全,对过程控制还不够重视,导致部分有害食品流入市场。从监测对象来看,现有检测机构数量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数量和检测能力均不能满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我国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分析仪器的潜在市场就在7450亿元以上,检测耗材年市场容量超过500亿元,这庞大的数字正说明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测领域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伴随史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食品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CTS借着东风,以科学严谨、公正高效、服务极致、持续改进的工作目标为追求,开展食品、农产品、保化品、包材等检测服务。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有严格的内部质量管理来确保实验过程科学严谨,检测结果准确无误和客户服务高质高效。琪谱检测正处于稳打根基的时期,公司目标三年内立足湖北,五年内布局全国,十年内打造成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
企业文化
CTS秉承诚信、专业、服务、团队、成长的企业价值观,致力于提供极致公正的服务,让CTS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检测机构。
老子说:“人无信不立”,这句话对于企业同样适用。作为产品溯源服务机构,CTS将诚信列为自己的首要价值观。公司鼓励每一位CTS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和友谊,反之,如果贪图一时的利益,放弃诚信的原则,即使获得了短期的利益,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不会赢得最终的成功。诚信,是CTS以及CTS人的立身之本。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规范;招投标;验收;监理;质量;检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several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dustry,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e curr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industry exist, such as the industry by the multimanagement, there are codes and standards are not uniform, the bidding work is not standardized, low indexing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the absence or lack of acceptance checks, loopholes, detection of weak consciousness of engineering. Summariz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work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ing and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so as to prove the necessity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detection,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standard; bidding; approval; supervision; quality; 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V448.15+1
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据调查,虽然当前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快而不稳,管理依然比较混乱,市场竞争无序,工程质量堪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建筑行业受到多方管理,存在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常现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由于智能化系统综合了信息通信技术、自控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融合了多个专业,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智能建筑分割管理的状态,安防系统由公安部门管理,消防系统由消防部门管理,供配电系统由供电部门管理,楼宇自控整体由建设部门管理,住建部、公安部、工信部门都同时掌握着各项资质审批发放的权利,各部门分管一块,没有统一的部门加以协调管理。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众多,设计指标各异,对于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一个安防系统,与其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就有50多本,这其中还不包括地方制订的规章、规范。如此众多的标准中,适用范围不清晰,指标要求高低不一,这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牵制。例如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5.0.10条规定:“在正常工作照明条件下系统图像质量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模拟复合视频信号影符合以下规定:实时显示黑白电视水平清晰度≥400TVL;实时显示彩色电视水平清晰度≥270TVL;”而GB50198-201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3.1.9条规定:“在摄像机的标准照度下,系统的模拟电视图像质量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图像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400线。”两个标准都适用于民用监视电视系统,都是国家强制性标准,一字之差,要求却大相径庭。同时,集成商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条款不清楚,重视程度不够,投标书、设计方案中常出现过期标准、废止标准、依据标准名称混乱等问题,错漏百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2)招投标工作欠规范,低价中标引发一系列问题;
由于智能化系统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其招标形式和内容不同于普通土建、装潢类建筑工程的招标,这就要求招标人需要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和设备材料明细。但往往事与愿违,许多招标人都不能完整提出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提出的招标文件多是粗陋、笼统,有的甚至不提供必要的图纸。当前,大多数集成商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都会采用低价格取胜策略。从投资的角度,招标人也往往会倾向于报价低的投标人。但一位地选择低价,给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都带来很大的风险。最低价中标的集成商往往会想尽各种理由提出变更,追加投资或更换产品。如果愿望不能实现,就形成甲乙双方的博弈局面,劳民伤财,轻则工期拖延,重则项目失败。有时候为完成项目,招标人不得不追加很多的资金,为此付出高额的代价。
(3)建设过程中监控缺位或把关不力,给工程造成许多损失和隐患;
当前,建设单位很少有全面熟悉了解智能建筑专业的人员,项目建设通常由信息中心计算机专业或暖通、强电专业的人员负责,有时候甚至是土建、装潢专业的人员来管理。这部分人员难以在信息技术、设备产品选型、综合管线、软件系统、数字接口、系统集成等各方面都精通,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边做边学,也有时间、精力、经验等诸多限制,因此很难承担起工程建设全面管理与质量控制的重任。建设单位人员专业不精通,不是还有信息工程监理吗?据调查显示,目前弱电工程监理正面临着“政热企冷”的局面,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智能化项目没有委托专业监理单位对施工安装进行监督,仅让土建、安装监理工程师兼顾智能化系统监工,这也为智能化系统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4)验收环节漏洞多,工作有待完善,工程检测意识薄弱。
工程验收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最后环节,是评判工程是否合格的关键一步。由于智能建筑的特殊性,必须进行专项验收。但往往事与愿违,工程质监部门对建筑物的验收很重视,特别是对主体结构、水、电、暖等专业,但对智能化系统的验收比较含糊,同时也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由建设方自己组织的都只是邀请几个技术专家参观指导一下,走走过场,行成一个验收结论就结束了,许多项目在无检测及标准、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进行了验收,试想这样的系统,如何能保证顺利、稳定、可靠的运行呢?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调试结束后,要进行第三方专项检测,检测结果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意识不强,第三方检测工作得不到落实,许多项目仅是其中一两个系统经过检测,有的工程项目根本就不进行检测。
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检测的意义;
GB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3.1.1条规定:“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包括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系统检测是智能建筑工程的关键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虽然说智能建筑存在这么多问题,单靠检测环节来解决是不可能的,但最终工程质量能否符合要求?智能化系统运行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这都需要通过检测来进行确认,进而提供确切的评判依据。作为检测工作,其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能建筑系统检测范围包括产品及子系统的检测,可以在确认各系统质量的同时,有效解决低劣产品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行为;
第二、检测机构一般都是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机构,具有一定的人员和技术优势,有这些机构的参与,对项目施工单位是一种帮助,同时也是一种震慑,督促施工单位重视工程质量,重视自检自查工作,强化质量意识;
第三,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明确清晰,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与合理有效的检测手段,得出定性、定量检测结果及质量合格判定结论,为项目验收提供强有力的权威依据;
第四、对某一新产品、新技术进行进场试验检测,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减少系统隐患,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推动施工技术进步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检测和监理的关系;
目前,信息工程监理公司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监理公司基本不购置或只配备少量的检测设备,如1-2台综合布线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等,更缺少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这与智能建筑系统检测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能力要求相去甚远。当然也有一些实力很强的监理公司或具有监理资质的检测单位,通常这些单位负责监理和检测工作的是两部分人员,两项工作是分开收费的。检测机构一般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机构或科研院所,通常由计量认证CMA授权、CNAS认可或专业资质,具有较强的人员、技术和设备优势。但检测单位的缺点是一般在工程后期介入,与现场施工过程严重脱节,而这部分内容正是监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可见,检测盒监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检测工作是对监理工作从专业技术和制度上的完善和补充。就目前我国智能化发展形势来看,建议信息工程监理和检测工作都应进行强化,同时提议检测机构应在工程建设早期就介入,有利于将质量问题控制在初期,把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有利于项目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
(3)检测和验收的关系;
智能建筑工程在施工调试完成并经过一定时间试运行后,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项验收。但因跨部门的特殊性,目前尚无统一的监管部门来完成全系统的验收。目前,验收形式基本分为行业监管部门组织的单项验收和建设方自己组织的工程验收两种,必须由行业监管部门组织验收的有消防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这些系统验收前都必须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测试。因此,规范的验收工作是工程实施和质量控制、系统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检测对各系统符合性的统一验证,是验收的前置必要条件,也是验收的重要依据。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权威检测,全面深入了解项目质量状况,是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交叉、多系统、多学科的复杂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隐患。为实现投资的价值,提高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非常有必要引入智能建筑系统检测,这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保证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少军.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10月
[2] 马正祥.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2期
关键词 水利自动化;质量检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76-02
水利自动化工程包括闸门监控自动化、泵站监控自动化、大坝安全自动监测、水情自动检测系统等,在实际建设中某些国家和地区水利部门单位是单独建设的,某些地区是新老工程同步进行,近些年来大中型水利工程都有完备的自动化系统,某些小型水利工程也安装自动化设备以及监测系统,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水利自动化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1 水利自动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水利自动化系统在近些年水利工程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保障了通讯信息畅通和水利工程安全。然而,我国水利自动化工程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有许多工作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1 水利自动化的投资问题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初期都包含了完备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但是由于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的配备设备、资金等不足,对自动化专项工程等项目也就开始缩减起来,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水库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1.2 工程招标环节存在不足
水利自动化工程是属于技术复杂、设备技术更新快的一种工程项目,而设计单位一般只提供设计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而详细设计是在工程开标以后由施工单位来承担,但是水利自动化包含着水利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承包企业以及个人需要同时精通两者,许多施工单位在此方面存在着技术短板,难以完全胜任工程任务。
1.3 施工单位服务质量差
水利自动化招标过程中存在着恶劣的低价恶性竞争,这样导致某些承包企业等偷工减料,并且服务也不到位。还有些承包企业由于缺乏水利专业的技术人才,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例如,安全监测自动化工程,某些公司没有相关的水利部的安全监测资质,并且他们也没有能力提供数据观测、分析等相关服务。还有些承包单位由于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也就影响了服务的水平。
1.4 自动化工程质量在控制上很难把握
工程质量上的掌握,不仅靠监理人员,还要靠质量检测。水利自动化工程在这两个方面都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虽然建设单位等将质量控制等交托给监理单位,然而,许多的水利工程监理单位都缺乏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自动化监测工作仍然难以落实,工程验收也只是走马观花。
1.5 基层缺少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水利自动化工程非常重要,某些水利自动化工程在建设好以后,基层的维护以及管理都跟不上。许多基层单位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有一些管理人员也很少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
2水利自动化工程运行质量现状
水利工程建设局作为省水利单位,有许多自动化专业技术骨干,这些人长期从事水利自动化工程建设,近些年来,他们参与了许多有关水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和水库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同时还参加工程规划的评审、招标以及工程监理、质量监测等。这些系统总的来说运行状况非常好,但是有些也很差强人意。例如,系统的实用性较差,某些操作步骤还很复杂,操作人员主观上认为自动化设备很复杂,不愿意去学习操作。监控系统等功能都缺失,采集等器材数据也不准确,甚至某些软件设置都是不符实际的。其次,盗版软件泛滥,系统稳定下也因此下降,某些施工单位更是为了降低成本,降低设备的指标和设备性能。再次,系统对厂家技术等依赖性较大,厂家的技术人员走开以后,工作就难以继续。最后,供应商也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性越来越差,尤其是水库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又不统一,联网的难度就更大。
3 水利自动化工程的建议
我国的水利系统分布地区广泛,目前我国的水闸有5万多座,大型水闸有400多座,中性水闸也有3 000多座,水闸和泵站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调度以及防汛抗旱的控制性设施。为了保证水利投资等发挥效益,水利自动化系统要建设好更加要管好,问题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下面提出一些建议:
1)在工程招标中要加强对水利行业资质的管理
在水利自动化专项工程招标中,要将某些省份先进的工作经验进行推广,强化水利行业的资质要求,例如对安全监测自动化项目等要强调水利部门监测资质。
2)工程建设中要实行第三方监测机制
水利工程中传统的检测都有一定的技术支持,检测工作可以得到重视。水利自动化工程相对比较起步较晚,水利自动化工程质量检测以及管理目前还属于缺失状态,因此,尽快研究出相关检测以及验收的技术规范势在必行,重要的工程要实行第三方公正检测。
3)加强岗位相关培训以及资格认证考试
在基层单位管理人员中要开展自动化专项技术培训,通过系统的操作培训以及考核保证基层员工都能胜任岗位,激发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加强其掌握技能的能力,保证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以及后期维护。
4)逐步加强承办单位的信用管理
建设部门等要建立承包单位企业信息库,并对承包商的系统质量状况进行随时跟踪和监测,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对系统运行和服务等情况进行回访,对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厂家以及承包单位予以惩罚,这样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做好售后工作的同时也增加其信誉度,为水利自动化事业以及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洪滨.对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的思考[J].治淮,2004(3).
[2]刘劲松.对目前我省水利绿化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几点看法[J].江苏水利,2005(5).
[3]王凤玲.浅析水利工程电子档案的整编[J].治淮, 2005(10).
关键词:气象法律法规行政许可法防雷技术专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01-01
气象部门开展防雷减灾科技服务工作,防雷工作主要有三大块分别是图审、检测、雷电评估,在依法行政、天气、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防雷专业技术服务及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行政能力根据本法,提高防雷水平和减灾专业技术服务和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启蒙运动功能。
一、防雷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1.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行政许可问题
防雷行政许可运行还需要规范完善,办理行政许可程序意识淡薄, 甚至出现简化行政许可办事流程, 忽视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没有建立部门内部监督监管机制,内部管理分工不够完善;对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认识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广泛。
2.防雷技术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由于市县两级气象防雷部门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工作业务量又很大,导致从事人员结构复杂,一是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不够,二是常见的外部人员,属于防雷专业人士,所以在防雷技术服务工作,是建筑防雷技术的操作规则是不一致的。
防雷专业技术队伍才人欠缺,防雷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防雷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宣传不足,建立本地化防雷服务品牌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使防雷技术服务大规模、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和专业方向。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技术服务、测试设备,技术含量低,还有一些老化。 气象部门防雷的现有设备可以满足常规业务,不能有效促进防雷服务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需求,应提高防雷设备的升级配置,防雷服务还需要改善工作环境, 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做好县乡防雷减灾服务工作。
二、防雷减灾事业的发展与对策
1.法律法规是开展防雷工作的依据
《气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因此,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就要明确,防雷减灾工作是《气象法》赋予给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能,就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如何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能角度,认真贯彻和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理念,强化基层气象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理念,增强行政许可管理意识,依法行政是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了气象主管部门对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职能,就应当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职责。
第一防雷行政许可必须按程序规范进行,当然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立法迟,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对气象依法行政不够了解、有回避的情况,气象处罚也没有行政强制的权限, 还需要依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一些前置性审批要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
第二防雷审批和执法要形成良性互动, 全面履行好法定的防雷管理职责。政务中心的建设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基层气象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 气象行政审批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行政业务,气象行政许可就应当进驻政府政务中心, 这样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才能打开新的局面,同时也要着力提高政务中心气象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不能出现窗口工作人员无事可做的现象。再有就是 “法贵在行”, 要把气象法律法规落在实处, 必须进行规范执法与严格执法, 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使审批和执法相互促进, 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是依法行政,加强气象依法行政人员队伍建设, 维护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部门的形象,不断完善有利于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一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依法行政队伍, 依法行政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执法人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气象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心理素质等教育培训。二是要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定时定期进行执法培训,通过培训, 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升。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是基层气象部门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基层气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和准则。气象法对于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防御气象灾害,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还不够到位,对气象法规必须加大宣传,要广泛、深入的多样化、多渠道的开展宣传,气象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的应用,让广大社会公众认识气象法,了解气象法,执行气象法。
2.提高了识别的公众气象服务,坚持的气象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加强气象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与福利服务的能力
2.1加强防雷的队伍建设,标准化防雷减灾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防雷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防雷,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自然界中,防雷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掌握防雷电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如电工、电路基础、电磁场的基本知识电子信息、网络设备系统等。为防雷技术服务,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防雷减灾,必须研究系统的防雷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提高防雷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防雷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只有熟练掌握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开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工作,防雷技术服务的安全性能是否防雷装置检测或防雷技术评估、技术都属于第三方公正的发表的报告文件,首先必须符合公平的原则,第二必须符合防雷规范的要求。所以熟悉掌握,正确认识防雷规范,技术程序,从事防雷技术服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2.2规范管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扩大防雷技术服务
坚持以服务为本,准化的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只有标准化管理,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队才有战斗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科技服务的设备投资和基本单元的硬件建设直接关系到技术服务形象,而且还促进服务能力和拓宽服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该增加科学技术服务的基本建设投资,一是科学和技术服务技术和设备改进和更新,二是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专业纤检机构而言,如何正确处理好部门与市场、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如何加快转变职能、建设好服务型纤检机构,直接关乎并深刻影响专业纤检机构的未来走向和纤检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以明确定位、理清职能为基础
从2010年初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我所基础上筹建完毕投入运营时起,我所就根据纤检职能,将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和棉花公证检验归入监督科室依法履行法定职能,由国家纺织中心向社会提供第三方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在所内部实现“监检分离”。监督部门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法制纤检”要求,认真履行纤维质量监督管理、絮用纤维制品打假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国家纺织中心立足于“科技强检、服务兴检”,积极为地方纤维纺织服装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与企业、高校的标准化及科研合作,打造纺检服务品牌。这样,既能够严格依法监管,发现质量问题,提高纤维质量监管的公正性和行政效率,又便于技术机构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监督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切实规范了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利益,实现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效果更好。
要以增强服务意识为前提
江阴所是江苏唯一的县级所,受行政级别及行政区划限制,加之筹建中心正处在检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时期,发展道路举步维艰。经过长期调研、实践和探索,我们意识到:以服务为主导的公正性、独立性、科学性的第三方检验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出路。故在国家纺织中心筹建伊始就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市场化意识,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将以往关注前道的化纤、纺纱、织造、染色企业向终端的纺织品服装制造品牌企业集团转变;将产品质量事后监管向前道把关转变;将加强行政监督向深入服务客户转变;将业务拓展的区域由江阴向整个江浙沪地区辐射延伸,积极地面向社会,加强检验资源的开发,深入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主动融入市场竞争,建立自己的信誉,创建优质的检测品牌,赢得自己赖以生存的客户群体。
要以提高纤检工作有效性和服务质量为主线
纤检工作有效性,就是全面履行好纤检职能,使纤检的各项执法机制和职责都到位,并且代表国家把好纤维质量关,做好宣导员,当好质量卫士。多年来,根据地区纺织产业特点江阴所始终将再加工纤维企业、用棉纺纱企业和化纤企业作为纤维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加强絮用纤维制品执法打假,着力规范纤维市场秩序,打击纤维质量违法行为;配合省局再加工纤维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建立监管档案,为企业免费发放统一的销售台账和警示标志,规范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开展用棉纺纱企业和化纤企业定期巡查,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建立长效的原料产品监督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纺织原料市场秩序;扎实开展大中专院校、幼儿园、宾馆酒店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服务民生,有效促进了公共服务领域纤维产品质量提升。
纤检机构面向客户的主要是检验检测服务和生产技术指导。为了保证检验报告的及时和准确,我所对原有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调整细化各部门职责。为了进一步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团队,健全客户服务档案,整理大客户需求,为大客户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服务,建立检验报告跟踪机制,使检测服务精细化,并将客户服务与监督信息反馈、客户满意度情况及业务受理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服务流程的闭环管理;根据纺织企业客户季节性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实行六天工作制,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为品牌大客户缩短检验周期,保证企业的生产运作周期顺利进行;配套纤检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实现网上业务服务,客户足不出户即可把握报告进度;会同高校、生产企业及行业知名专家等组成专家组,根据客户需求分析,深入服务企业,共同探讨、解决技术难题,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要以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为动力
作为专业纤检技术机构,不应仅为监督而监督、为检验而检验,只有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才能真正与客户结成伙伴,并被企业所认可。几年来,我所不断改进客户服务方式,从简单的提供纸质检验报告,到远程客户服务系统的建立使用;从单一的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进行原料、生产过程和成品质量把关,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从质量法律法规、标准、检验技术的定期培训,到开展产品质量分析会、客户座谈会,研究解决“疑难杂症”;从扩大承检标准覆盖率、加快新标准新项目的研发,到联合企业开展技术研究攻关、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为地方产业服务。
自2010年中心挂牌正式运行以来,面向品牌服装企业,定向定点优质服务,将企业的柔性需求逐步转为刚性需求,加速了客户的延伸、客户群的辐射,使检验业务有了快速增长,2013年完成近20000批次的检验工作任务。结合地区特点,对化纤、童装、内衣行业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服务载体,打造两个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商务服务平台、江阴市纺织产品检验检测及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根据检验业务需求和企业需要,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和技术升级,目前可以对纺织原料、纱线、纺织品、羽绒羽毛及制品和服装等五大类347个产品、145项参数,共计842个标准的检验能力予以认可,基本覆盖GB、FZ、ISO、EN、ASTM、AATCC、JIS等多个国家的检测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纤检技术保障体系;主导和参与完成FZ/T 20024―2012《羊毛条毡缩性测试 洗涤法》《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等6个纺织行业标准;完成“多组分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与企业联合申报“一种拉伸毛条染色方法”发明专利,目前已将研发成果转为实际生产应用。
要以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制度为保证
纺织服装检验市场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外资、民营、纤检、商检等各类检验机构都在竭力扩大市场份额,竞争特别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合资合作、业务拓展、人才引进、能力提升等方面必须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模式,而现有的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人事方面,我所的工作人员存在事业在编、人事、劳务派遣等多种性质,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制约,不同性质人员的薪资标准、劳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中心制度层面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但受人事制度约束,主要以用人性质决定收入,致使职工奖金工资额度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同工同酬,激励机制根本无法有效贯彻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中心服务客户的能力,限制中心技术能力的提升。人才引进方面,作为专业的纤检技术机构,灵活应变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是我们要求的重中之重。而在编人员及人事均需报计划并经省局批准通过统一招考方可入职,而通过类似公务员考试的选拔,却鲜有能够符合我所用人标准的人才,而我们看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又多通不过考试选拔。劳务派遣人员的选用也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引进,而引进的报计划、审批、招聘、入职的过程又繁冗,无法适应中心迫切的人员需求和及时性需求。
在业务拓展方面,作为专业纤检机构,业务拓展的模式相对单一,随着业务的扩大和检测能力提升,也试图与其他性质的检验机构合作,由于本身的行政事业单位性质及财务无法独立等问题,合作一度被搁浅;另外,为了影响力的扩大和业务发展,很多检测机构在外地设办事处乃至注册检测公司,受单位性质和行政体制限制,目前我所在外地设分支机构尚值得商榷;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于检测质量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相关的赔偿,与外资检验机构一样,建立风险赔偿基金尤为必要。
房地产行业的持续高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促使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木门行业带来了联动效应,木门市场这块蛋糕可以说一年比一年大.如何提高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不断促进木门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是行业协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强认证活动的合法正规,是木门企业一直所期盼的,我们协会同国家建筑材料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首先就木门产品的认证达成了共识.中国木材流通协会木门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了3年多,共吸纳近380家木门会员企业,这其中的"30强企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木门行业的骄傲.本次新闻会上首次亮相的通过CTC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来在"30强"的企业.
可喜的是,中国木门行业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国家行业标准《木质门》的、实施,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连续在各地进行的《木质门》标准分期培训,为木门行业生产与流通走向规范发挥了推进作用.CTC产品质量认证以《木质门》标准为基础,依托国家权威检测认证单位,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保证与监督,反映了一流产品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可靠性.
年我协会成功申请立项了《木质门安装规范》和《木质门保养规范》这两个标准,并且第一轮的征求意见会已经在银川召开,将于年5月份召开这两个标准的专家审定会,并向国家发改委上报批准.
国家建筑材料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是我协会在中国建材行业当中正式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它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了广大建材行业中企业和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国家建筑材料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于年11月成立,它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是目前国内建筑材料检验和认证领域中最具规模并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第三方权威检验认证机构.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与核心理念。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一、确定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行业背景、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确立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紧紧依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第三方检测公司,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的焊接质量检测工作岗位要求,熟悉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掌握现代先进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技术,有理论、会操作、懂工艺、能管理,适应从事一线焊接质量检测工艺实施与管理岗位工作,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焊接质量检测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按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分析焊接质量检测技术职业岗位群
在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主要的岗位群包括无损检测操作人员、无损检测工艺技术人员、无损检测管理人员等。选择焊接质量检测职业领域的关键岗位,参照国家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定能力
针对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进行能力开发。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本专业能力体系。
3.以能力定课程
围绕焊接质量检测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形成基于焊接质量检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真实的典型焊接结构质量检测工艺过程开发课程,完成从工艺制定――检测准备――检测实施的全流程生产实训。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
三、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1.进行企业调研和就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典型工作岗位
在对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跟踪调查、企业专家的参与指导,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岗位(表1)。
2.分析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
依据岗位职责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每个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表2)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真实的典型焊接结构质量检测工艺过程开发课程,围绕焊接质量检测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形成基于焊接质量检测工作过程的专业技术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表3)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构成。
(2)非专业核心课程以代码C开头,“公开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1, 例如,C1-2表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的第2门课程代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2;“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3。
(3)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职业素质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宋金虎.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交通职业教育,2011,(4).
关键词: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 管理模式 设备维修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0-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在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故障?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排除?解决,则将对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者将会诱发医患纠纷[1]?基于此,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现存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及储备不足是影响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欠缺必需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专业人才流失率高等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十分普遍?以我院医学工程队伍构成情况为例,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对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加以分析,很多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仅关注临床科室发展,而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待遇改善及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重医轻工”的现象?以致临床医学工程
作者简介:易瑛 (1965年―)男 湖南湘乡人;本科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
科出现难以引进高新人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科研经费十分有限的局面?
1.2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与维修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医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如很多医院均未设置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即便设有临床医学工程科等机构,但因其权责有限,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及管理作用?
1.3维修保养落后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因技术含量较高,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细度均较高,因此维修成本也便相对偏高?加之很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严密的控制着所售产品的软?硬件及核心技术信息,对设备维修实施全面垄断,且维修费用高昂?而医院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的相关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有些医院甚至未配备必要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配件?而传统?落后的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排除医疗设备故障,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这是摆在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
1.4缺乏继续教育
很多医院虽大量购置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但其仅看到了其为医院所带来经济利益,却严重忽视设备维护与管理,因此呈现出“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局面[2]?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机会,使得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能力提升,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与管理方法,因此在复杂多样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面前,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此外,即便部分医院会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为老生常谈的简单设备维修和基本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故障和现实问题?
2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新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组织职责
为规范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水平,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引进?保养?维修和报废等环节,均交由专门科室及指定专业人员负责,而各临床科室?放射科及放疗科等,对于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仅具有使用权?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执行,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统一配备和集中使用,能有效避免资源重置及浪费现象?明确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的各自职责,合理分工,有利于提升各科室的技术服务水平?此外,我院还专门设立了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医疗设备的及时维修,易损配件的购买及储备?
2.2自主维修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结合我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实际情况,我科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维修,采取以自主维修为主,买保维修?返厂维修及第三方服务合作维修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模式?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应先由本院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既有助于尽快解决故障难题,缩短医疗设备空置时间,又有助于节约维修开支[3]?而针对复杂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故障后,应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如本院维修人员难以解决问题,应立即查看设备信息,针对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依据购置合同条款,及时与生产厂家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联系?
2.3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
由于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医院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有效满足院内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需求?对于院内从事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医院应定期开展专门培训,并委派相关人员到其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以打造技术精湛的院内维修工程师队伍?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学习内容应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接受先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一再老调重弹,将无助于技术提升,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
2.4建立巡查制度,定期质控监测
为及时有效的排查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建立了完善?严格的定期巡检制度?针对近期购进的新设备,医院维修组需每周巡查1次?对于购进超过2年以上的老设备,医院维修组则应每周巡检2次,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快加以处理解决,消除故障及隐患?此外,为提高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医院除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验和全面常规检验外,还应对放疗设备的剂量?对称性及等中心等项目,进行每周为期1次的一致性检验?对CT等影像设备,依据影像学标准,按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检修?
参考文献
[1] 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 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