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22:5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审计程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程序是指事物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和顺序。内部审计程序从审计实践层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审计过程的阶段与步骤或称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如准备、实施、报告及后续审计的过程。广义的内部审计程序,除狭义的内涵外,还应包括审计活动必须具有的手续和要点,如对资产审查所有权、真实性、合规性;对负债审查全面性、合规性、真实性;而在审查负债全面性时,需要查明主要环境风险事项、评估损失数量,披露其现有的潜在的负债数额等。本文所指审计程序是狭义的概念,即从时间角度把某一项目审计所要经历的过程予以分解,分成若干阶段。
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一般的审计项目程序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考虑到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也将审计计划也纳入审计程序讨论。
二、内部审计质量
对内部审计质量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普遍的观点认为内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这种解释并没有错,问题是它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因此实际上内部审计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服务,只是这种服务存在于企业内部,是受董事会委托而对其提供的内部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我们讨论其质量,应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客户满意度,其二是符合服务规范标准。美国《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一定义已接近这两个质量标准,对审计作用发挥水平完全可以理解成客户满意度。在这里探讨审计质量的内涵,其意义并不纯粹为理论而理论,我们在审计实务中,因为存在类型不同的审计项目,而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计划这些项目时完全出于公司管理层加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管理需要动机,这些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则直接涉及到审计质量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入管理层需要对审计质量内涵进行充实也是必要的。综上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质量概括为: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要求实施的内部审计行为及其结果满足管理层需要的程度。
从客户满意度这个角度看,我们将以上程序扩展到审计计划也是必要的,因为计划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年度审计工作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满足决策层管理需要。
三、审计程序与关键控制点
(一)审计程序流程图
如前所述,我们将含审计计划在内的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称为审计程序,为直观理解,我们在这里将所有环节用流程图列示(见下图),也便于确定关键控制点:
(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根据流程图并结合审计实践经验,我们分析得出以下重点控制环节:一是年度经营风险分析;二是组建审计组;三是审前调查;四是非现场审计分析;五是审前培训;六是审计讨论会;七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八是审计报告。
四、质量控制措施
(一)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结合以上流程图所划分的阶段来分别阐述控制方法:
1.年度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对固定,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年初对全年的审计进行计划,社会审计作为委托审计显然不可能进行年度项目计划,必须有委托才能有项目。只因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以及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性,而这些需要通过审计项目才能体现,因此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对内部审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始。制定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不是凭空想象,按照“客户满意度”理论,计划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根据,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第2010-1:“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考虑……风险和控制过程效果的评价”,显然风险评估是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方法,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首先从风险评估模型出发,通过评估风险因素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细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素,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结合审计资源情况,进一步确定年度审计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方面。
2.组建审计组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项目组长和主审在抽选人员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员专业方向。专业是审计分工的首要因素,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过去参加项目评价,根据其在以前项目中的表现出的水平和特长,在分工时给予充分考虑。在审计资料库和审计专家库建立完善后,这些资料就很容易取得。
3.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参考因素,审计组在审前调查中应将需调查了解的内容编制成电子表格,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制。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主要经济业务实施分析性复核,重点关注各项指标的异常波动和指标之间的关联水平的变化,并形成审计记录,在现场审计实施时进一步调查落实。审前调查通常重点关注: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关年度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概况,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二是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判断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确定审计重点;三是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被审计期间发生的主要投资、担保、对外借款、委托理财和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四是检要会议纪录等文件,进一步核实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决策情况;五是相关年度各种内、外部审计、检查的报告及决定落实情况。
4.非现场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特征,因此现场审计调查的时间和范围通常较小,有很多工作可以通过非现场分析进行,可以说就内部审计来讲,非现场分析是审前调查的重要补充,甚至必不可少。非现场分析通常分析以下资料:一是被审计单位以前内部审计报告或意见书,着重了解曾经存在的问题和内控薄弱环节;二是审前调查时采集的电子财务等数据(或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采集并发回的数据);三是通过相关管理部室取得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如财务、营销、工程等指标数据、计划数据,并可通过相关部室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对口业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5.审前培训
审计项目进点前,为使审计组全体成员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情况、掌握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组织审计组全体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审前培训应由项目主审主持,主审负责将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作全面深入讲解,让审计人员在进点前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面、总体的印象;同时主审应围绕审计方案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方案应尽可能让每一位审计组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那些工作、工作的程序如何、审计线索如何确定、审计方向怎样等等。我们认为通过审前培训能达到使所有成员在进点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并可以准确确定审计方向。
6.审计讨论会
审计讨论会通常是由主审召集、由审计组全体人员参加、旨在讨论各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下一阶段审计程序安排的专业会议。现场审计工作中,讨论会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的差异性和审计水平的局限性,不能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对所有方面问题都能作出准确判断,但就整个审计组来说,应基本具备审查所审对象的全部内容并进行准确判断和定性的能力。由于审计分工不同,不同的专业的审计人员律属于不同审计小组,但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所有审计人员虽然主要工作在于本小组,但对于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都有义务参与。审计讨论会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作为一种集体研究问题的方式,讨论会主要目的在于集合全组力量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难题。讨论会应安排专人记录,以作为主审安排下一阶段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7.审计底稿复核
审计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本支撑,因此,底稿是否记录详细、判断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编制底稿以后应由其他人员(如:小组长、主审或组长)进行复核,按照通行做法,一般实施三级复核以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有三个作用: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并能够不断的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主审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和工作业绩评价。
复核人员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复核:一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二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三是事实是否清楚;四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五是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是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七是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8.审计分报告
项目审计根据分工不同,往往将审计人员分成若干小组,由主审根据审计方案内容将任务分解给各个审计小组。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要求各审计小组在审计项目结束前,由各小组根据本组审计情况撰写审计分报告,审计分报告的内容基本包括审计基本范围、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审计发现及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小组撰写审计分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重新审视本组审计方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二是梳理本组审计工作底稿,检查是否有可合并的内容或事项;三是培养将底稿内容提炼成报告的能力;四是便于主审汇总形成总报告,提高工作效率。
(二)控制方法
审计质量的控制归根到底是对审计人员的“控制”,也就是将审计人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分配其适当的任务并在审计过程中予以适时督促指导。这时里我们不妨借用审计的基本理论——委托理论来指导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项目本来是受公司管理层委托对所属单位或平级部门进行的审计,从这个角度讲,审计部门显然是受托者。受托的责任要全面解除就必须按照要求圆满完成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则由审计组实施,审计组则依靠所有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如此看来,受托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在审计组内进行层层分解,这种分解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受托”。根据受托责任理论,责任分解是按照正金字塔状由上向下进行,那么责任的解除显然是由下向上进行。由于审计组内层次分成:组长——主审——小组长——审计人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组长将审计项目任务交给主审,主审进行分工后交给小组,小组长再按照分工将任务交给审计人员。按照层层负责制,审计人员应对其小组长负责,各小组长对主审负责,主审对组长负责。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将审计项目任务按照“受托责任”原理在组内进行层层分解,并记录于“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上,主审负责填小组长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小组长负责填列小组成员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在“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中按照审计方案和其他要求设定重点控制项,将所有审计重点及重点环节列入责任务内,小组长和审计人员均有责任卡,对照卡片,实时掌握审计进度,控制重要程序实施状况。受托责任卡及基本原理如上图:
[参 考 文 献]
[1]邓春梅.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5(7)
[2]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2008(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48
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存具有价值的公司内部财政数据信息,对公司内部财政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并且将其转化为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是公司必须加以重视的地方。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1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第一,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出结论,从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条件,使得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够使得审计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使得本单位的财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以及防范,使得单位的科学管理意识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第三,对质量控制的加强能够使得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一方面能够使得企业的合法利益得到维护;另一方面还能够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
12加强质量控制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强化,第一,应保证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得到提高,并对良好的形象进行树立,从而更好地对工作的开展提供环境;第二,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得审计队伍的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利用委派工作、培训等环节的强化,能够使得单位的审计部门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强化,能够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更好地满足国际发展的趋势,使得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应对WTO的挑战,融入世界主流。
13为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提供实践基础
想要得到更加科学的理论,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当中对经验教训进行积极的总结,并对其中的发展规律进行寻找,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国外的程序经验进行吸收,从而创造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质量控制体系,为我国的相关准则的制定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而该标准也是我国审计工作融入到世界审计工作当中的重要需求。
2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执行的误区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实际调查以及监督检查,我们发现在企业的实际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信息资源管理有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应该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进行更多的重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也会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旦市场当中的某家公司难以在大数据时代当中对内部信息进行有效的管控,就会使得自身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
2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现如今,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现有的人才也难以满足公司的实际需要,这使得公司的信息管理效率以及质量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此外,企业的内部数据监管的有效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体系不健全
虽然企业的财政实务会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但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指标,这就会对内部信息造成一定的局限。而总公司则希望对运营当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解,从信息当中,这些问题以及其产生原因难以得到有效的体现。
当前,公司的报表很难对实际的需求进行满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理性报告体系,很多的决策人员只有在对信息产生需求时才要求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提供,这就会造成信息缺乏一致性;第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很多部门之间可能会产生重复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难以在决策层当中进行反馈,这就会对信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第三,由于对管理口径的报表比较缺乏,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对手机旺旺的信息是通过财政实务的方式,但是,不管是中层还是高层,他们往往会获得相同的信息,而通过这些信息,管理人员很难对经营进行相应的决策。现有报表数据真实性的缺乏,也使得企业的工作量虽然不断加大,但却并不具备实际的工作效率。
3完善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合理执行的建议
31将财务信息进行整合性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与分析的价值,就在于对有效的公司内部财政数据信息进行激活、归纳与重复利用。所以,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管理技术是需要保持在市场前沿水平的,如果不能提供熟练且先进的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分析技术,那么其综合竞争力就会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其他公司。针对目前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问题,可以明显了解到公司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公司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并没有做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使得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非常被动,没有掌控主导的管理地位,使得在获取内部财政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显得非常地生疏与木讷。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整体的市场信息敏锐度也会有所下降,从而不能及时地做出更新与反馈。
3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人才的培养
而在对公司内部财政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人才的培养。就目前经济市场各大公司的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人才数量的状态来看,经济市场整体呈现出对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人才求过于供的现象,可见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如此庞大的公司内部财政数据信息量,这对于经济市场各大公司的内部财政数据信息存储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3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规范化
加强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财政事务管理制度、财政事务约束制度、财政事务激励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等制度建设。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中的公司财政事务约束制度和财政事务激励制度主要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激励不足不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就会使股东利益受到影响,但是激励过度,忽视约束和不安全因素,则易产生短期行为。因此,现阶段公司对经营者实行现金年薪与期权年薪制为宜。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措施分析
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管理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关键,有利于单位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有助于资金风险的规避。其作用不容小觑。
一、内部审计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知识层次水平不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财务的管理、账目的审计方面比较专业,对于现代的管理能力也较好,可是在综合性的审计分析能力方面则比较欠缺,复合型人才缺乏,多数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于审计工作特别是比较繁杂的工作完全胜任的不多。二是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职业道德比较缺乏的现状,表现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审计过程中塞责敷衍,既便发现了问题也不重视,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责任心。三是许多单位在安排调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时比较随意,不是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安置人员,往往对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结构考虑不细,有时安排一些对审计工作不很熟悉的人员担负,导致审计工作问题重重。
(二)单位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许多单位根本做不到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如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人事部门领导下行使权力;把有内部审计机构同监察部门平行设置甚至放于一起;有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齐备,但却担任其它工作岗位的工作,导致人员在审计时依然听从原来部门的安排或考虑原来部门的利益,出现审计不公现象;甚至有的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这都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的表现。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职位与部门,而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有的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大多数工作依旧听从自己原领导的安排等。所以这些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完全抹杀了自身的独立性,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自主性,因此也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管理质量,更无法规避内部审计中所存在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多
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内部审计的考核、内部审计的督导和复核、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四大手段。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四大手段已作用不大,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的考核内容不全面;缺少审计质量的考核。考核人为因素过多,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内部审计制度的约束力不强,对于出现问题了因责任划分不明确而不易追究,有些单位则缺少问责制。面对这些问题,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多。
(四)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标准缺乏准确性,审计的方法比较陈旧
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的体系以内部审计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为主,缺乏质量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出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明确标准参考,各部门、各单位缺乏行业标准导致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高低不一。内部审计方法陈旧则主要表现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忽视风险基础的审计,忽视统计抽样方法,主观性和人为因素过多,影响审计质量。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一是将内审专业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确保人人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不断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既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又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审计业务、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和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他们的精品意识,确保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和良好效果。
(二)科学合理地设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使机构和单位的管理并驾齐驱,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隶属和相互牵制。三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人员要有独立性,不受其它部门和领导的影响和干预,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能,方可把内审工作扩展到财务管理的全局,方能提高内审的质量。
(三)多种方法并用,监控内部审计工作全程
通过多种方法——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审阅法、分析法、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效益评价审计法等等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例如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做到事前审核,之后控制,将工作的开展贯彻全过程之中。实行内部审计的督导复核管理与控制,实现审计对于日常工作的监督和促进;实施内部审计机构互查制度,实现员工之间的互相监督;完善责任制,明确奖惩。
(四)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内部审计
除了依照内部审计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作为标准以外,还要严格制定行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部门和单位之间缺乏行业标准统一,有利于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围绕着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机构、抓好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多方法并举全程监控以及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 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306 号具体准则的解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障内部审计质量而制定的相关的制度、准则和程度等。它要求内部审计严格按照这个程序和方法,促使审计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准则。
二、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设立不科学。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当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有的虽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其管理主要依附于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这样的体制设置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大大降低。另外,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普遍偏少,目前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以三到五人居多,甚至有的未设立专职审计岗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当出现人员不足时,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审计人员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2.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甚至有些是非财务人员,而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专业领域知识匮乏。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就是查账,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制约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不愿得罪人”的“鸵鸟心态”,怕得罪领导和同事,怕丢选票,对发现的问题漠然置之,不敢及时报告,不能大胆去监督,形成审计过程流于形式。
3.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明确的目标、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为内部审计的业务规范提供了框架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法规的变化反应普遍滞后,部分业务操作仍参照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的流程。另外,要全面保障审计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审计控制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有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制度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责任主体不明确,最终形成一纸空文。有的甚至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从而形成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行为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的规范化。
4. 审计专业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工作方式带来了猛烈的冲击,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原本的纸质信息改变为电子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由原来的手工记账改为计算机记账,有些管理系统由原来的手工模式改为计算机管理, 甚至采用局域网管理,而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采用的还是手工记账方法,已不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知识的更新,面对各种管理软件、不同的数据库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内部审计主要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检查、询证、询问、分析性复核等手段,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有关凭证进行检查,属于事后审计。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到现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等,仅仅从事后来进行经济事项检查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1. 全面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作为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具有独立性。只有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与职能。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点保障审计的独立性。第一,设置科学合理的内审机构。为了能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就要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不得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
笔者建议,鉴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配置时,可以考虑内部审计委派制。即由上级部门进行委派,一方面可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 提升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正确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观念,将每个审计项目当成一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在审计实践中锻炼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冲破现有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现代审计空间,通过实践实现人员素质和审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另外,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必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和扩展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后续教育、专题培训、讨论交流、联合审计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财务会计、管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政策理解水平与综合分析能力,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全面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设
首先,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深入学习、领会和运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有关的内部审计规定,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以准则来影响和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以组长复核、交叉复核、业务会议集体审定、内部质量检查考评、责任划分与责任追究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将控制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其次,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监督考评机制。开展审计项目质量评比制度,在内审机构中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精品审计项目评比等活动,使各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同时,完善内部审计质量问责制,全面规范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责任追究的方式和措施,树立审计质量为先的理念,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开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4. 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实施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从事其胜任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部审汁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应与承担的审计项目相适应,审计组长是控制该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审计组长除应具备专业经验及核心业务能力外,还能驾驭审计项目实施,作好团结和内外协调工作,形成审计组的合力。其次,委派审计人员应符合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初次审计时,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初步了解主要经营管理了作的业务流程,索取报表、数
据、银行财户情况表,相关法规政策、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情况等资料。再次审计时,审计人员在查阅前期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存在的、风险领域等相关信息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汁组应执行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市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汁事半功倍。因此,要求每个审计项口都要在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上下功夫,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制订的、操作性强的审汁实施方案。要区别不同类型项目,分类编制审计方案。由于内部审计项目类型主要有财务收支市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审计、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各种类型审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方案前一定要注意分清项口类型,根据各类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有的放矢地编制审汁方案。审计方案要重点突出,内容要周全、详细,组织分工要明确、合理。
二、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市计总体风险,具有重大作用,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内部审汁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存在严重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慎,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反映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包括查看了哪些账目、资料和文件,做了哪些取证工作,找哪些人了解过情况等等;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对反映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经营管理问题的取证单,应交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4严格执行复核程序。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组长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形成前的质量控制,它承上启下,把握审计质量关,是属于第一层次的复核;第二层次的复核是审计组提交审讣部门负责人的审定,是最重要的控制环节,是在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重点抽查复核的基础上,全面复核结论性的厂作底稿。有条件的,如设立总审计师、聘请审计顾问的企业,应实施三级复核制,对各自责任明确分工。
5.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审计中执行的监督证据做成记录,记入审计工作底稿。现场检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审计方案和计划进行;审计过程及结果是否适当记录;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事项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能否充分地支持审计发现、审汁结论和审计建议;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已实现。
6.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审计组应客观地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换位思维,避免审计人员因主观因素和审计取证过程不够深入、调查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的偏差。征求意见后,项目组长应对审计报告再行修改,经复核把关后,向被审计单位、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和规定的其它有关人员报送正式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编制报送的规范、合法。
三、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做好审计终结后的工作,审计经验,检验当前使用的审计程序与方法,以及提升以后业务的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年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对全年的业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摘 要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来探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实施 质量控制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它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后续各个阶段的控制。审计实施主要包括项目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它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的根本。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实施质量控制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水平。下面主要结合内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加强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的的几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环节。
一、审计实施过程中现场控制
现场工作的成败是能否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前提,为了能迅速洞察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我们坚持“全面协调、重点突出、通盘兼顾”的原则,强化沟通,突出重点,有序开展现场审计工作,保证了审计任务的按预期计划圆满完成。
(一)审计流程的控制
(1)开好审计进点会。进驻被审单位后,立即召开了由公司分管领导、被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有关专责人等参加的审计进点会。会上,公司分管领导强调实行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消除被审单位干部职工思想顾虑,对审计配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引起了被审单位的重视,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审计承诺,规避审计风险。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展开之前,审计组要求被审单位领导及财务负责人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事项作出书面承诺,以规避审计风险。
(3)强化审计方案的指导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成员严格按照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步骤和审计分工,有针对性地采集与各类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汇总,分别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与被审单位沟通、确认,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根据实际情况,审计测试方案需要调整的,经过审计组长和主审批准后及时调整。
(4)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施质量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被审单位管理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测试情况和管理流程的分析情况等,调整审计风险点和工作重点,在不同风险点进行项目内容分工,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力求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有效利用审计辅助软件和ERP管理系统,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审计辅助软件开展工作。通过审计辅助软件采集被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系统规定的审计程序工作,按照统一格式对审计实施过程逐项进行记录,编写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利用ERP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财会信息所具有的综合性,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二)审计取证控制
审计取证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取证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为被审单位所信服。如果审计取证中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处理速度或带来审计风险。所以在审计中应该规范审计取证:一要规范审计取证的内容;二要加强对取证材料的审阅。在审计取证控制方面的做法是:实行审计取证制度,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审计记录的形式由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确认,对问题的事实与否作出确认,并就问题的有关情况提供说明和相应的支持材料,并且要求审计取证记录必须经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分管领导的签章确认。取证过程也是与被审单位沟通的过程,通过对审计问题的及r讨论沟通,增进理解与配合,更有利于问题事实的认定和被审单位的接受。
(三)审计底稿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利用全过程的记录,是组织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并执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一是内容要完整,要反映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二是重点要突出,重要事项或问题一定要在底稿中详细列示,以便于编写审计报告;三是责任要明确。
第二,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确实把好审计事实关。
(四)审计进度控制
确保审计项目组能按照即定的审计目标有序的开展工作,是及时发现审计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的做法是审计组现场及时召开审计情况碰头会,集中讨论审计问题,碰头会由审计主审主持并形成会议记录。会上每个审计人员对已形成的工作记录进行回顾,将项目的完成进度、抽样的比例、工作底稿整理的进度、问题汇总、被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反馈意见、对审计进度的影响因素、现状及解决对策等一一汇报。审计组长重点关注:进度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是否准确、有依据并满足审计的目标;存在哪些风险因素会阻碍到审计项目的进展。会议记录按统一规范的格式进行填写,审计组长复核汇总后提交给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就有关审计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审计组碰头会形式是对审计问题的集中会诊,保证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工作进展,确保更高一级的审计主管人员可以远程对现场的审计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同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也有利于不同审计组成员间不同审计线索的整合和分析,以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二、审计实施中审计报告控制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编写审计报告时应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
现场审计结束,项目组全体人员对审计报告进行集中审议。在全面总结被审单位管理业绩的同时,对问题逐一讨论评议,从管理和效益中查找症结,分析原因。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应直指审计发现产生的根源,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多沟通,应客观地分析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换位思维,避免审计人员因主观因素和审计取证过程不够深入、调查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的偏差。征求意见后,项目组长应对审计报告再行修改,经复核把关后,向被审计单位、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和规定的其它有关人员报送正式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编制报送的规范、合法。
参考文献:
[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 刘英来 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 控制
一、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行为质量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内部审计分析与综合是否全面、准确等。一般说来,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行为质量。也就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结果质量。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的具体表现和最终反映。
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经营者服务。二是据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当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如果发现有关重大事项,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这种规定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最终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两难境地。
(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即使有些企业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审计工作仍没有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这是因为企业对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各种管理、服务不理解。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也不完整,造成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限制了审计范围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于财务会计方面,但随着对内审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内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个环节,但是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这就导致内审在自行开展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部审计时就很难保证其审计的深度达到企业所需要,结果的公正性必然受到质疑。
(四)审计人员素质提高速度不及业务发展的速度
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长期忙于做具体的审计业务,企来很难保证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发展是突飞猛进,不及时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就很难保证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能附合企业发展所需,而审计人员的综合实力往往决定了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推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内部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这种方法的实施体现在四个阶段。
1.制定计划阶段。
2.执行计划阶段。
3.检查计划执行阶段。
4.处理问题阶段。
(二)关键点质量控制
关键点质量控制的操作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找出审计业务中的关键点。不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其关键点是不同的,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人员的素质两个方面。审计实施阶段的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的性质不同确定,也可以按审计活动的性质不同确定。审计结束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综合,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出具等。判断是否为关键点的标准有二:一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审计业务或项目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关键点对相关审计业务环节的质量的影响。二是看其是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这种关键点可能是—个较小的审计业务范围,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业务范围。
2.落实控制责任。找出关键点后特点,以及审计计划和工作分工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审计人员。
3.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对每个质量关键点应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关键点的责任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审计质量。在制定措施时,应充分分析关键点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影响,分析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4.检查关键点的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关键点的质量及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关键点责任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控制关键点的责任,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以便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关键点质量控制工作所借鉴。
(三)审计效果考评控制
科学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以促使内部审计机构相关人员改善管理,深化工作,最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个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审计覆盖率。即审计机构所审查单位数占应审查单位数的比率。(2)审计计划完成率。即实际完成的审计任务占计划应完成任务的比率。(3)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4)审计处理落实率。
定件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人员是否重视防控审计滋生和泛滥,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
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须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四、结语
事实证明,内部审计能不单是保证内部受托责任履行的有效手段,而且能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各项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从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企业内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企业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会计文苑.2006-11-20
[2]禹自银.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会计文苑。2006-10-27
前言
伴随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且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显露,企业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体系。当前的审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模式,国家有关规定的颁布更是凸显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地位与重要性。想要使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控制,促进石油企业的高速发展。
一、审计质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审计质量的概念
我国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质量的特点
1.全局性。审计质量的好与坏涉及整个审计过程的结果,每一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都在考验着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审计工作的内部因素是保障外部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
2.不确定性。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会造成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工作的业务质量产生高低差距,即使是严格遵守了审计服务的准则,也不可能令不同企业、不同客户都达到满意程度。
3.一致性。所有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4.限制性。审计质量会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工作会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放弃高水准审计质量的执行,影响审计质量的效益。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理论上的重要性
审计质量控制能够有效管理各控制环节,对其进行分层审核和监督,可以使审计工作质量有所提高。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效率性、准确性,能够更好的实现审计目的。
面对内部审计在职能方面的新转变,需要企业不断突出审计质量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更好的实现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对接,达到企业的共同目标。
(二)现实上的重要性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促进审计质量提高,完善审计体制建立的关键,是我国石油企业在经济改革中能否完全发挥作用的关键。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格局要求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审核技术和经验,针对我国的现状,进行精华借鉴,尽快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一)审计体制现状
当前的石油企业在内部审计体制上,普遍采用双重领导体制,以此为基础,采取一、二、三级审计部门并存的审计模式。在这样的审计体制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审计工作不够客观公正的现象,导致领导、部门从个人利益出发,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审计法规现状
现行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法律条文规定不明确;条文规定陈旧过时;对部分的经济行为没有做出明确判断。近年来,国家审计部门也制定了系列审计准则和规章制度,对审计工作做出了明确规范,但对于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还有待完善。
(三)审计任务现状
一个审计工作,要有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参与,花费一定的审计时间才能得以完成。想要提高审计质量,就要保证石油企业一年中审计项目数量的合理性,以避免出现审计人员力量不够,审计失真的现象。
(四)审计人员现状
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要想公平、公正、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认识到审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以便有良好的心态承受工作压力。此外,在工作分配方面,“能者多劳”的不公正现象日益普遍,审计成员之间分工不明,导致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影响审计质量的现象。
四、加强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首先,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其次,在内部审计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石油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和规章制度,令审计工作有标准、有依据;最后,逐步建设内部审计的各级组织与制度,对内部审计行业的机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对审计人员的录用要根据完善的考核制度,进入企业后,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政治思想、行为道德的建设,弘扬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另外,要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审计人员,使得人尽其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强化审计质量监督
科学的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样既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掌握企业内部的审核信息,又能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实现石油企业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