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0 01:06: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游戏策划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35-02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一线幼儿教学,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发现游戏化安全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探索并设计了丰富的幼儿安全教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护的方法。
一、在情境游戏中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为了让幼儿了解交通标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中班年级组开展了“交通标志伴我行”的安全教育活动。
首先,通过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交通标志”,让幼儿认识了过马路需要用到的交通标志,知道了怎样过马路最安全。同时,开展“我是交通小卫士”的游戏,将活动推向了,孩子们在游戏中明白了“红绿灯”“斑马线”以及“禁止通行”等一系列常见交通标志的内涵。
随后,在笔者和配班老师、校园保安的带领下,孩子们手拉手走出校门,和交通标志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在保安的指挥下,孩子们从斑马线上小心翼翼地穿过了马路。前行没多久,孩子们看到了一个三角形标志,争着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呀?”在老师的指引下,孩子们仔细地观察了“标志”中的图案,原来这是一个提醒人们“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的交通标志。老师抓住机会,教育孩子要提醒大人遵守这些交通标志所折射出的交通规则。
此次安全教育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熟悉了常见的交通标志,还加强了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日常交通规则。
二、在表演游戏中了解安全自护的方法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由于表演游戏形象、直观的特点,因而更适合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观看表演时犹如亲历其中。教师可以根据表演的特点,将安全教育知识贯穿在剧中,通过表演的情节直接指导幼儿的学习生活。
针对中班幼儿社会交往中自护能力的培养,我们精心设计了“小熊的一天”和“过马路的小汽车”等游戏。活动中,幼儿根据情节进行大胆迁移,师生积极互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激情。幼儿在观看表演中理解了故事的含义,懂得了自护、自救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幼儿可以学以致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户外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
户外活动本身蕴藏着许多刺激、充满冒险精神的各种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到快乐,而且能让幼儿从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在幼儿户外游戏中,学校因担忧发生伤害事故,多采取降低难度等过分保护的措施。而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均证实,越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越能提高幼儿的心智和体能水平,也就越显示安全和价值。
然而,幼儿因为身体协调能力的差异,在户外游戏中的表现也就不一样,老师要加强个别指导。一些能力差的幼儿,他们对那些危险性强的项目自我保护能力差,只有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掌握了游戏技能,逐渐养成习惯,他们对这些项目才会有防范意识。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奏效的,如走高跷游戏对个别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
在平时的户外游戏中,我们还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有计划地设计了一系列的户外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在“玩安全游戏”这一户外活动课上,我们先给幼儿讲了玩安全游戏的一些方法,然后M行了实地演练。在活动中,通过前滚翻、后滚翻、转圈以及跨椅子等游戏活动,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当一些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使更多的孩子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现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从而提高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在角色游戏中扩展幼儿的安全自护知识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教育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针对大班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欠缺,笔者精心设计了“不跟陌生人走”等游戏活动。
这次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还邀请了几位热心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家长假扮“陌生人”这个角色,实施现场忽悠拐骗行动,看看孩子们的防范意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已有所提高,单凭物质上诱惑的这种哄骗手段,孩子们很快就能辨认出“坏人”。因此,我们提供了每位幼儿的基本信息,如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单位。家长借助这些信息来扮演“陌生人”跟幼儿套近乎。在实施过程中,“陌生人”有的是带孩子去找妈妈,有的是哄骗孩子去公园玩,有的是送孩子好吃的食物等,通过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想办法把孩子带离教室。“拐骗”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纠结,有的反应灵敏,有的则相信了“陌生人”的话。一句“我是你妈妈的朋友,我家也在某某村,你妈妈很忙,叫我接你先回家”,就轻易地把孩子带离了教室。“上当”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陌生人说出了大人的基本信息就轻易相信了。
最后,我们对这些上当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清楚了解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指导幼儿掌握分辨和巧妙对待陌生人的具体做法,以及不轻易透露自己的信息和遇到危险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等,进一步增强幼儿的防骗意识和应对拐骗能力,使幼儿牢牢记住远离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的道理。
[关键词]通风系统;安全检测;优化
中图分类号:TF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52-01
1 煤矿通风系统的特点及重要性
煤矿通风系统属于一个不稳定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该系统还具有一定随机性。近几年,我国煤矿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出现瓦斯爆炸安全事故数量不断增加,对于煤矿内工作人员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煤矿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在对于这些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之后发现,造成这些安全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通风系统存在故障。所以,必须提高对于通风系统的重视程度,保证通风系统的安全性。煤矿通风系统在安装位置选择上面,一定要保证进风井及回风井的科学合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于煤矿通风系统风流途径完整性进行分析研究,保证煤矿通风系统内的所有设备都能够稳定运行。
煤矿通风系统所具有的类别较多,主要受到煤矿内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决定煤矿所应用通风系统的类别,技术人员在对于煤矿通风系统设计中,始终秉持的原则就是煤矿安全生产,对于温度、煤层及瓦斯等因素进行全面性分析研究。在安全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可以将煤矿通风系统划分为一定类别。
2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
2.1 通风方式
目前常用的煤矿通风系统的通风方式主要分为对角式、混合式、分区式及中央式。常见的矿井通风方法包括混合式、压入式及抽出式。通风类型、通风方式与通风方法在抵抗安全事故的能力均有所不同。通常来说,风流顺向流动、折返率较低的通风方式更加具有优势。在具体情况下,通风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取决于矿井通风线路的长度与矿井通风阻力的大小,通风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对煤矿通风系统的漏风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2.2 通风系统设备
煤矿通风系统设备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不同类型:a)主要用于隔断风流的设备。煤矿通风系统中主要用于阻断风流的设备包括风门、风墙等,这类型设备对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结构严密封紧、坚固耐用、漏风少;b)主要用于通过风流的设备。煤矿通风系统中主要用于通过风流的设备包括反风装置、风桥等,这类型设备在选过程中要注意风阻要小,漏风要少;c)主要用于调节风力与风向的设备。调节风力与风向的设备包括风窗等,主要用于调整改变通过的风量。煤矿通风系统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会对通风风流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如矿井的风帘已经破损,无法发挥其效用,从而影响到风流的稳定性,更有甚者会导致风流静止或出现反向流动。因此,可以看出在煤矿通风系统中通风设备的质量与规划对于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十分重大的影。
2.3 煤矿通风系统网络结构分布
2.3.1 煤矿通风系统网络结构
伴随煤矿矿井生产,矿井中的生产环境也是始终处于变化中,在采矿区域准备阶段、工作开展阶段与结束阶段,开采工作面的推进与接替都需要煤矿通风系统网络结构出现相应变化,进而使风阻变化,以满足通风需求。目前煤矿通风系统常用的通风网络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串联风路、并联风路及角联风路,其它的复杂的通风网络都是由上述三种基础网络形式组合合成。在三种最为基础的连接方式中,串联风路与角联风路会对煤矿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这是由于串联风路会提升风路的风阻,增加风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加通风所耗经费。站在安全的角度考虑,串联风路前段风道被污染的风流将一定会流经串联风路后段,从而难以保证后段风路空气新鲜,同时在串联风路中如某一区域出现异常则会导致整体风流出现问题。而角联风路中的角联分支存在流向不稳定的问题,角联中边缘分支分组的改变将会对风量与方向产生影响,进而降低风流的稳定性,埋下安全隐患。
2.3.2 通风网络阻力分布不合理
当前部分煤矿矿井普遍存在通风阻力较大、阻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目前煤矿矿井中使用的挖掘、运输设备尺寸较大,矿井进风段巷道断面面积较大、通风阻力较小,而矿井通风系统中回风段往往会有支护变形、年久失修等情况,从而使得巷道断面无法满足通风需求。相关设计数据分析显示,在煤矿通风系统中进风段阻力大约需要占据总阻力的25%左右,用风段则需要占据到45%左右,而回风段则需要占据到30%左右。但是就当前煤矿通风系统中阻力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门矿井回风段的阻力占据总阻力的70%~85%左右,回风段阻力过大,有可能直接导致煤矿回风风流排除难度增大,从而引发矿井安全事故。
3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检测
3.1 通风阻力测定
一般通风阻力测定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压差计法,所谓的压差计法是指在相邻两个测点各设置一个皮托管,并且皮托管设置的位置应该是风流稳定的地点,风流的进口应该平行于风流的方向;在两个测点的中间安设压差计,压差计必须要靠近巷道壁,再从两个皮托管引出胶皮管,等到胶皮管内的空气温度等于巷道内的空气温度之后,再把两个胶皮管安装在压差计上,等到压差计液面稳定之后就可以进行读数。
(2)气压计逐点测定法,通过对于气压计的应用来测出前后两个测点风流的静压之差,再测算两个断面之间的动压和位压差,就可以计算出两个测点之间的通风阻力。具体的测定方法就是使用两台精密数字气压计,其中一台留在井口位置,来对于大气压的变化值进行测定,另一台携带进巷道,沿着测定路线依次对于各个测点进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消除地面气压变化以及井下风压变化对于仪器读数的影响,使得测量的结果更为可靠。
(3)双测点同时测定法,具体的方法就是在第一个测点处将两台精密气压计调试好,并且将初始读数记录下来,然后在该测点处留下一台仪器,将另一台仪器移到另一个测点,然后再同时读数,然后再将仪器移动到第三个测点,并且第一个测点的仪器不动,同时进行读数,按照该方法直到所有的测点都被测完,利用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得气压计之间的误差得以有效的消除,有效地对于通风阻力加以测定。
3.2 风机风量测定
(1)人工测量,通过测风员手持机械风表在一分钟之内均匀地走过巷道的某一个有风断面并且将风表的读数记录下来;再依据风表曲线来对于该断面的平均风速加以计算,用平均风速乘以过风断面,就能够计算出风量;(2)使用风速传感器来进行测量,也就是将有风巷道里面风流较为稳定的某一个断面按照面积来等分成为若干个小块,在每一个小块的几何中心安装一个风速传感器,每一个风速传感器所测得的风速就是该小块的近似平均风速。
均压油管测量法主要是被应用在圆形的风道内,它的原理就是把需要测量的风断面分割成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环;对于每一个环几何半径上的某一个点的动压进行测量,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来对于测风断面的平均风速加以计算,求出该测风断面的风量。
静压差测量法主要是依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来完成风量的测定的,因为风属于流体,而当流体从大断面的一端流向小断面的一端时,往往就需要克服巷道的阻力做功,此时静压能也将由大变小,而速压能则由小变大,但是流体的总能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依据这一原理,从对旋风机间段的整流环外壳面积不同的连段的静压管口分别引出两路压力到差压传感器的输入端,就能够利用公式对于风机的平均风速和风机风量加以求得。一般在风机风量测定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静压差测量法。
3.3 风机性能参数测定
风机性能参数的测定也是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检测的一个重要内容,风机的性能参数对于通风系统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故应对其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在进行风机性能参数测定的时候,首先需要对于风机测定基本参数加以确定。风机测定基本参数主要包括测风断面、静压断面、同步转速、铭牌电流、铭牌功率、风速探头、电压变比、变流变比、标准工作温度、定子绕组温度、励磁电流和励磁电压,而对于风机而言,其主要的参数包括风机风量、风机静压、轴功率、风机转速和风机效率,必须要对于这些性能参数进行有效的测定,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风机的正常运转。
总之,实际运行过程中要是出现任何问题,风流稳定性显著降低,对于工作面的风量提供就会造成影响,进而造成瓦斯事故的出现,对于工作人员人生安全具有严重影响。与传统的矿井通风系统比较,可为矿井各用风场所提供足够的新鲜风量,保证作业空间良好气候条件下,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简化了矿井风机数据量大的问题,提升了矿井通风系统的效率。通风系统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风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要是拥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能够为煤矿井下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进而降低煤V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浦绍帅.煤矿通风系统安全问题及稳定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6)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1.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否所有的优化工作都能够实现目标呢?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1.1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设计。
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1.2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优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非专业因素过多地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结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博采众长的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1.3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由于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2.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2.1重视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标已成为限额设计的一项硬性约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然而,在投标阶段,设计单位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专业,建筑估算往往仅能达到匡算深度。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结合具体的中标方案,对建筑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额指标对功能、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等进行全面优化与协调。
2.2关注文化、功能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广泛涉及到历史、文脉、民族、地域风情、风格定位、建设单位的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且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对文化要素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表达通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中标方案能得到评标专家的认可,一般会在文化要素的诠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全面到位。在方案优化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均应对文化要素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反复的沟通与论证,以准确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建筑格调。
在功能方面,由于招投标之前尚无建筑方案雏形,建设单位对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大量技术指标尚有待细化与明确。因而,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基于中标方案对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并逐一验证落实。同时,力争通过功能集成,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使功能更趋完善与优化。
2.3加强质量设计与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还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使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2.4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
“倒三角工作法”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总部办公大楼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如图1所示。
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总 结
现代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求的提高,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以全过程、全面性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设计思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优化,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一)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滞后
高校档案记载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是高校宝贵的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和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手段都在飞速革新。但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认识的差异性,管理制度档案、人事管理档案、学科建设档案、科技成果档案等受到高校高度重视,而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却一直遭受冷待。其主要表现在高校档案缺失体育档案,高校档案未设置体育档案类别,高校缺乏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滞后,认为体育档案层次较低,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管理的必要;体育学科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育档案缺乏价值等等。体育档案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滞后导致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初始状态或无序状态,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二)体育档案管理方法单一
体育档案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多数学校仍使用纸质档案进行记录,这种方法效率低的同时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存放档案的办公室通风条件差,很容易出现虫蛀现象。阳光照射强烈纸质档案卷宗文字容易模糊,在查阅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分类查找,浪费了很多时间。电子档案并没有并应用在其中,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案由于没有备份一旦原始档案丢失很难进行补录。
(三)体育档案内容单一
档案中的主要内容是体育类竞技项目的举办记录,参加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校学生获得的体育类荣誉。这些内容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形式,统计所需的必要数据缺失对后期调查工作有很大影响。体育档案应该倾向与服务方向,为学生提供一个客观的参考凭证,帮助后续计划的开展。这种单一的记录形式在造成很多重要缺失的缺失,对体育发展影响较大。
二、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体育档案对体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通过查看体育档案,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了解以往的体育项目开展情况,同学是否乐于接受。在后续活动的策划中起到一个向导作用。也是对体育从业者工作情况的一个评价,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对不同时期体育成绩的记载,可与现实情况做出对比,分析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否有所提升。
(二)体育档案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学习任务繁重使多数学生轻视体育锻炼,定期测量体育成绩并将数据归档,可帮助学生明确锻炼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体能测试是体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检测项目为学生的基本身体情况与常规体育项目的成绩。需要选拔参赛运动员时直接阅读档案就可完成工作,无需进行大规模的测试比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全面发展。
(三)体育档案对全局工作的融合作用
档案类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加强档案管理必然会加快制度的完善。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可帮助其他部门在开展规划时顺序更科学,减少了不必要决策的出现。体育档案管理实质上是体育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参照体育档案管理分类标准,适当调整、完善高校体育工作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体育档案,发挥其对高校整体体育工作的指导价值,将体育档案管理融合到高校档案管理和高校体育工作中。
三、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对策
(一)革新管理理念,提高认知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水平,必须革新档案管理理念,提高对于体育档案管理价值的认知水平,提升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首先,学校体育档案管理部门以及体育系应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本着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原则认识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明确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档案意识,使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成为其日常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及时将具有价值的讯息加以存储,构建有效的体育档案信息来源体系;再次,高校要设置专门的体育档案管理部门,建立体育档案管理体系,由校档案室规划体育档案类别,对体育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进行指导。
(二)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高校教育逐渐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学等逐渐在高校普及。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现信息化。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体育档案缩微化,解决档案信息存储空间问题,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第二,创建计算机检索体育档案系统,将体育档案内容(档案号、分类号、题名、责任者、主题词、保管期限等)输入计算机并建立索引;第三,创建计算机统计系统,调查、统计、分析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状况并开展量化管理和统计监督;第四,创建计算机借阅管理系统,系统具有预约、查找、借阅、统计等功能。
(三)构建完整的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单一化问题现状,丰富体育档案内容体系,除高校历年大型运动会、运动竞赛以及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等内容外,要本着为学生发展和高校改革服务的高度设置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社会实践、体育网络建设等内容。另外,构建多样化的内容体系形式,采用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音频资料等,促进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安全管理华山旅游景区事故安全措施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转变成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富活力的朝阳产业。然而,一项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则是,保障旅游者的生命安全。这是在旅游业中不容忽视问题。最近,越来越多旅游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也使得人们将这一问题看成旅游行业中的首要问题。如何改善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提高景区的安全系数,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华山基本情况
华山景区海拔2154.9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被称为“西岳”。华山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它是由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构成,有东、西、南、北、中五个主峰。除此之外,华山还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现存有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著名的玉泉院、镇岳宫等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自古以来,华山以其雄奇俊秀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赢得了古今中外、华夏儿女的仰慕,在陕西旅游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鲜明的特色。
(二)旅游景区安全管理
1.景区安全管理基本含义
景区的安全,是管理当中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景区的形象与影响力,是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旅游安全工作方针政策,为确保景区和旅游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在企业接待服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方法等管理活动的总称。它是维护景区声誉、提高服务质量,保证企业接待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2]。
我们知道,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那么,旅游安全也可以相应地分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而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基本含义概括起来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教育、经济、技术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来达到旅游景区对各类伤亡事故、灾害事故、以及职业危害有效控制的活动。
2.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
旅游安全是进行一切旅游活动的保障,若旅游没有安全可言,势必会造成旅游业的混乱,从而导致旅游业的衰败。从旅游相关人员的角度看,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安全问题是旅游业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
三、华山旅游景区游客安全分析
(一)华山游客安全隐患的主要类型
1.自然灾害类旅游安全隐患
旅游景区自然灾害是指在旅游过程中突发性的,给游客或旅游设施带来严重危害的天然灾害事故。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天气变化。四季的天气是变化多端的,然而天气的变换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灾害比如雷电袭击,山洪暴发,冰雹、台风等。
(2)地貌地质。近几年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这些都会带给游客致命性的袭击。
(3)野生动植物。山间野生动物出没,所以在爬山途中,也常常会遇到野生动物的袭击。如蛇、熊、猴子等,同时还会遇到毒蚊子,黄蜂等蚊虫的叮咬。接触一些特殊植物造成的过敏、中毒等安全事故。
(4)其他。体质较弱的游客在登到山顶时容易出现缺氧,承受不了极高或极低气温的现象。
2.旅游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1)交通设施隐患。景区内的交通设施隐患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缆车索道、水难事故等。景区内的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是指观光车、登山道路等发生事故;索道事故是指由于索道设备发生老化,索道设计不合理,维修不及时、不到位等发生的事故;水难事故是指游客在游船、漂流等水上活动时发生的事故。
(2)基础设施隐患。游客服务中心少,不能为游客在登山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景区内未设立医疗救助中心站,也没有修建安全急救通道,救援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施救;道路旁的护栏损坏,易造成人员伤亡。
3.人为因素类旅游安全隐患
(1)他人、旅游本人、工作人员。由于他人或者游客本身麻痹大意,比如游玩时打闹嬉戏、攀爬高处、你推我搡,或者人多造成了拥挤都容易造成摔伤、走失、坠崖等事故。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提醒、警示、引导等,也易造成悲剧发生。
(2)犯罪。景区犯罪的类型不一,但原因可以归结为景区的人员混杂,环境复杂,治安管理的力度不强。因此不法分子易混入游客群当中在景区内实施偷盗、破坏、抢劫财物、侵犯游客人身安全等行为;从而导致游客与游客之间或游客与工作人员之间,由于一些原因在景区内发生争执、引发事端,从而造成人身伤害的犯罪事实。
(3)人为造成火灾。游客在景区内部吸烟、烧香祭祀,工作人员在景区内部焚烧树叶等行为易造成火灾。除了会对游客造成烧伤事故之外,还会损坏景区的设施设备以及受保护的文物等,财产的损失是巨大的。
(二)华山景区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1.景区人满为患
旅游景区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究其根源是人满为患。从游客方面来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于是更多的人们选择在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期间外出游玩,放松心情。这就导致了节假日期间,尤其是“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很多知名的景区出现了游客过多,超出了景区的承载力。从景区管理方面来说,景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做到控制景区客流量,饱和预警信息这一点,从而导致了景区事故的发生。
2.景区道路狭窄陡峭,行走艰难
华山自古一条路,由于华山道路狭窄陡峭,当游客数量增多时,山路会变得十分难走,很容易发生游客滞留的现象。除此之外,山路旁边的防护措施不到位,尽管有铁链和护栏,但并不能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若有游客发生拥挤现象很容易发生像坠崖这样的严重事故。
3.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华山是以步行和索道为主,因此山路的防护措施以及索道设备的安全系数尤为重要。经过实地考察景区基础设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山路旁边缺少防护栏,只有在几处险要的地方有铁链和护栏;景区内部缺少紧急医疗救助站;索道的设备老化;设施配备不齐全,设施设备设计不合理。
4.游客本身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旅行技能或者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弱
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后,由于比较放松、新奇,不遵守景区的相关规定,随意攀爬,做危险动作取景拍照,从而造成游客失足摔伤等事故发生;部分游客不跟随队伍,不走山路,另辟蹊径,从而导致走失等事故发生;也有游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弱,在山上出现身体透支,发烧,头晕或晕厥等现象,由于在山上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导致危险的发生。
四、华山景区安全隐患应对策略
(一)信息预警管理
1.健全预警机制,并及时
景区要建立专业的数据测定部门来进行科学的预测。一方面,要能够对自身的景区环境认真仔细地考察、核实,预测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并且要做好安全按防控工作,会同相关气象部门及时监控、有关气候、防灾信息,减少灾害对景区以游客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数据部门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接待情况,预测景区游客的最大容纳量。提醒游客在出行期间,理智的选择旅游目的地,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减少因游客扎堆旅游,而出现的人满为患现象。
2.结合政府部门,出行提示
景区的预警系统可以结合当地的政府,共同实现地区的旅游客流控制。由政府起主导作用,借助旅游部门行业监管处、信息中心、规划处等,做出准确的预测,大体掌握游客的旅游动向。与此同时,在预警信息时在景区的官网,当地政府的官网、微信平台等渠道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群众能够轻松快捷的获取预警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一些出行提示,如安全提示、出行准备、避免方式与自救方法,登山注意事项等。
3.门票预售机制
在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提前售票可以缓解高峰期时,华山排队买票的拥挤现象,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景区客流量。游客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来进行订票。景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掌握游客的出行情况,并可以预知近期的客流量。
(二)设施机构的建设
1.加强道路安全建设,设立防护栏
华山自古一条道,这是华山景区的一个特色。随着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假日出行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却是在这条道上愈来愈多的悲剧惨剧相继发生。众所周知,华山的道路陡峭险,而很多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选择体验华山的奇险之美。因此,华山加强道路安全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若遇到崎岖的山路,也可以在旁侧开辟出一条缓行的阶梯,来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其次,景区应该在未设置护栏的路段设置防护栏,在有铁锁的路段,应加强稳固铁索,确保其不会脱落;最后,加强防护栏的设置,尤其是危险路段,增强其稳固性,防止因拥堵发生摔伤,坠崖等事故。
2.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游览华山的方式除了步行登山,就是坐索道游览。所以索道的设备安全关系到每一位游客的生命安全。工作人员要及时检查索道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在运载游客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做到零失误。定点建立紧急医疗站,对游客进行紧急施救。在道路中设立警示牌,危险的景点、路段要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建议游客应如何通过最为安全。工作人员要对景区的各种设施设备定期做检查并做记录,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在旅游高峰期,各工作人员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通知,并做标记,防止游客不知情发生悲剧。
3.建立医疗救援和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在景区内部定点设立紧急救助中心,给游客提供急救,包括一些药品和应急医疗设施。组建一支专业的医疗分队,在游客需要帮助时及时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治。另外建立安全快捷通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将游客送达医院救治。建立完善配套的安全事故救援设备,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使游客得到有效救援。
此外,旅游景区设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门管理旅游景区日常安全工作及事故处理工作。专业的管理组织不仅能够提升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也能够让整个景区的运作更加高效,景区也将被管理的更加井然有序。
4.加强景区安全监控,加强检查维修
首先,要加强景区的安全监控,在重点区域和危险区域安装监控摄像,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快速解决,增强景区的管控能力。另外,可建立旅游景区安全监测网络,以此来提高景区安全监测的技术含量。其次,对于景区内的险要路段、危险景点做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岩石脱落等不安全隐患。检查景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及时维修并更换老化的设备。
(三)服务人员素质以及安全教育
1.提高景区的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从招聘人员这一方面来说,景区要招纳一些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人员管理这一方面来说,景区要尽力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为员工们定期做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以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为主,同时开展各项服务技能的培训。另外,要将员工的服务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定期做工作总结,使员工重视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在高峰期,景区工作人员应加强巡逻,时刻注意游客安全。
2.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高游客自我保护意识
第一,景区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进行旅游安全知识的传播,比如拍宣传片等方式,提醒游客在景区应注意到的事项,如遇危险如何自救等安全常识。第二,在景区附近为登山的游客发放安全手册。第三,在景区隐患出设立警告牌,及时提醒游客。第四,在各县(市、区)举办旅游安全知识讲座,普及安全知识,呼吁群众规范行为,文明旅游。
3.制定登山旅游管理条例
登山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既可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够锻炼身体,体验登山的乐趣。可以说登山是一种能够使人身心愉悦、放松的健康的旅游方式。然而,登山伴随的安全问题也是我们要去重视的一个问题。除了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些措施之外,要达到规范和约束的目的,华山景区应该制定合理、规范的登山旅游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像登山管理条例等,从而为构建旅游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蔡冬冬.华山旅游地质资源研究与景区开发构想[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张合.浅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J].企业家天地, 2006,30(12):102.
[3]罗振军,佟瑞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4]吴殿延.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物[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89-91
[5]罗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35
关键词:西安、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西安市住房保障工作始于1998年,截至2012年,西安市已累计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915万m2、37.72万套,竣工1675万m2,21.65万套,累计投入土地2.08万亩,累计完成投资698亿元,解决了18.8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和单位职工的住房困难。[1]2013 年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 87880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106.3%,其中,廉租房10501套,经济适用房7585套,公租房13492套,限价房12655套,基本建成67997套,向社会提供四类保障性房源21683套,并新增加廉租住房租金补贴3089户[1]。同时,国家补助资金也比 2012 年明显增加,配套资金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在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现状布局特征及其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并针对这些特征和问题,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促进保障性住房的有效实施,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需求。
2.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
本次调查研究范围主要选取西安市主城区,包括莲湖区、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新城区、碑林区、长安区七大城区。截止2013年,西安市已建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71项。其中,经济适用房项目27项,廉租住房项目25项,公租房项目19项,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西安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特点。
图 1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布
2.1呈现凝聚性分布
本文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定量分析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状况,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凝聚型分布的趋势。从保障性住房分布现状也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主要聚集在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零星布点,且大部分位于长安区,布局带有很强的方向性,导致保障性住房布局的不均衡化发展。总体上看,保障性住房距离城市中心城区较远,更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偏远的三环外,属于城市将要拓展的区域,周围严重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与集中建设的廉租房和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配建的住区相比,经济适用房离城市中心区的位置较近,而集中建设的廉租住房位于最。这种将保障性住房分布在远离城市中心区或发展缓慢的地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失配的特征。
2.2城市扩散明显
出于经济的考虑,保障性住房建设整体表现为城中心的建设较为缓慢,开发量较少,且主要为经济适用房;城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此外,城市中心周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集中趋势。这种城市边缘区的规模建设也体现了城市郊区化的圈层式发展方向,根据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及规划,可以看出圈层式的扩散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旧改力度不断加大,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将愈发严重,政府在城市中心内可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也会日益减少。在近两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中可以发现,集中建设的方式越来越多。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安保障性住房将出现明显的边缘化趋势。
2.3大型化趋势初显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采取独立集中建设和与其他商品房混合建设两种方式,但从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情况看来,除极个别保障性住房以配套建设为主外,近几年多个项目集中建设的情况越来越多,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整体呈现出集中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以未央区为例,其中多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集中在~沱寨,包括~沱寨廉租住房小区、~沱寨公租房、~沱寨限价商品房、杨家庄廉租房项目、珠江新城经济适用房小区等整个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近300万m2。而鸿基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更是占地超千亩,总建筑面积达到360万m2。此外,自2013年起,西安市开始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从规划的建设选址和规模上可以看出西安的保障房建设已具有大型聚居化的趋势初现。
3.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存在问题
3.1空间布局结构失衡
近几年,西安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拆迁总量逐年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也迅速增长。大量的建设需求导致整体建设表现出圈层式向外建设的趋势明显,这就导致中低收入阶层逐渐向扩散,而其就业却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密集的低层次服务中心,造成职住严重分离。在对西安市已建成以及住房建设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未央区为开发项目最多的区域,高新区最少,而新城区、碑林区没有保障性住房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失衡的状态。这种分布特征容易造成新的城中村和居住分异现象,不利于城市住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政府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容易造成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浪费。
同时,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与实际供应相矛盾,即使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仍旧难以缓解其住房需求,严重影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果,更加凸显出其发展的空间失衡,而低效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住房困境等城市问题,更是造成土地资源和保障资源的巨大浪费。
3.2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由于保障性住房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是城市发展缓慢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有些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离中心城区不是很远,也因为区域建设落后,同样存在配套设施不均衡,交通网络不完善等情况。整体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亟待提高。大部分保障性住区只提供了基本的健身设施和室外活动场地,还有相当一部分住区连最基本的健身设施也严重缺乏。靠近城区的保障性住区还可以借助周边现有的基础设施,而位于城郊的保障性住区则没有任何办法。并且由于地处偏远,周围地产开发缓慢,甚至有些小区一开始配有的商业配套也会受保障房居住群体自身规模和消费能力的限制而逐渐消失。
3.3居民居住需求偏离
低收入群体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因此只能从事门槛要求较低的服务行业,这种工作需求大量集中在人群活动密集城市中心或区域中心地段,而保障性住房的区位选择通常离这些中心较远,周边不仅没有就业环境,更缺乏有效的通行交通,居民的日常活动均需前往中心地区解决,这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其交通成本的支出也急剧增加,极大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且这种集中建设的方式,更是对居民造成心理偏差,形成阶层分隔,居民难以获得归属感。
没有针对居民需求特点进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对可持续性的考虑长远规划,因为交通不便,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教育质量低下,导致居民生活状况恶性循环,再次产生居住环境恶劣、社会问题频发的情况,不仅没能起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困难的作用,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4.优化建设对策
4.1分时序的旧城更新改造
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使中低收入阶层很容易就能找到收入来源,而城市中心也需要这些中低收入者们提供的服务。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首先选择在城市改造阻力最小的区域进行城市更新,将改造工程分区、分时序、分层次的进行。同时,对于原有质量较好的旧住区进行改造,提高回迁居民的比例,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多种选择。在逐步进行的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也能合理的对低收入居民进行安排,避免破坏原有的社会网络,维持较为稳定的邻里关系,同时保证居民的不同居住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这种改造模式一方面使旧改安置所需的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是居民可以仍然居住在原网络中,不仅能避免新的城市问题的产生,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平等的城市空间。
西安现在正处于城市扩张的快速发展阶段,旧城的更新改造还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只是全力关注旧城改造的速度和成果,而应当兼顾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区位需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统筹规划,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更好地解决被保障人群的居住问题。
4.2不同阶层的混合居住模式
中低收入阶层的大量集中,容易引起住区的衰败,为形成贫民窟埋下隐患,而混合社区有助于促进社会混合,提高社会凝聚力,不同阶层也可以进行互补,低收入可以从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中获得工作机会,高收入阶层可以从低收入阶层获得便利的服务,并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通勤成本,邻里之间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混合方式上,采取低收入阶层和中等阶层混合、中等阶层和高收入阶层混合的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以免形成居住分异的矛盾,最终形成“大混居、小聚居”的融合模式[2],实现社区层面上的混合,邻里关系的同质,使中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可以共同使用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而各自的邻里中心又有适合不同居住人群特点的配套服务设施。这种混合方式既能使不同阶层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又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防止空间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占用。
西安市对廉租房的配建提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实际中效果却大打折扣,配建比例较低,大部分廉租房还是采用大量集中建设的方式。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引导中应适当的加大配建比例,尽量避免保障性住房大面积连片发展的情况,注重多样化的住宅融合。西安公租房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其制度特点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大好时机,公租房是针对像大学毕业生、普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的过渡性住房,这类人群还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却又不满足廉租房的条件,但是他们不管在学历背景、就业前景、还是收入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将这个庞大的群体作为混合居住模式的“中间阶层”,可以在中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之间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4.3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
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入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3]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香港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深圳也已将这一发展模式作为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准则。
一般来说,其建设模式是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使居民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的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考虑到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限,票价低廉的公共交通系统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而按TOD模式,在公交沿线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便利交通出行条件、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出行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公共交通走廊为纽带,公共交通导向的综合用地组团为节点的布局方式是较为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可以提高土地的效率[4]。因此,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布局应结合交通导向,在公交干线和交通站点周边均衡布置。据调查,轨道交通对沿线300-1000m内的房地产开发有明显的辐射效应,超过300m以外这种辐射效应衰减幅度较快。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以在地铁站点或公交站点的起始站附近10-15分钟步行圈的地段内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因地价相对便宜,可行性较高。
4.4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西安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的老城区,而相对于保障性住房分布较多的城市区域配套较为薄弱,如果利用公共交通则通勤时间至少超过1个小时以上。根据西安市总体规划,老城区主要以疏散老城功能、降低人口密度为原则进行发展,而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展,大面积的城市边缘区将会逐渐演变成城市建成区,承接老城区疏散的人口及城市功能。因此,在这个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构建全面、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应在其的引导下进行空间布局发展。在保持原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较好的保障性住区的同时,对基础较差、配套缺乏的地区进行功能上的完善,从整体西安市公共服务的结构上,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建议可以借鉴邻里中心的思想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系统的优化,根据西安九宫格局,棋盘路网、一城多心的发展思路,在每个功能区设置大型的邻里中心,与分散的小区服务设施相结合,构建城市中心-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居住组团、组团中心-保障性住区的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西安政府工作报告.2011
[2] 于文波,王竹.混合社区适宜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J].规划师,2005(6).
一、坚持以导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标准
根据发生的时机和对评价结果使用目的的不同,测试型评价可以简单地分为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一线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这一课标给出的评价建议广为认同。然而,在这股推崇形成性评价的浪潮中,终结性测试这一传统评价工具却似乎被误读了,似乎只要一提“考试”“分数”就一定是量化评估、应试教育。其实,作为一种评价工具,终结性评价,并非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恶因。无论什么类型的测试,对其优劣、效能的判定都应该基于这样一种标准,即是否着力于检测和导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设计者所持的语言观与英语教育理念。
二、注重以“整体性”的方式优化测试
测试型评价依据所考查的能力指标的差异,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或称为“分析性”的,即通过传统的标准化客观题型,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考查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聚焦于语言内容,较少涉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很难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脱离语用目的的教学,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另一种是“直接的”或称为“整体性”的方式,即通过听、说、读、写等单项或综合技能的运用活动,使学生的能力整体地展现出来。这一考查方式的立意在于呈现学生在语言知识之上,综合运用交际策略、文化理解等多维度才能的可能,以此推断他们在真实交际中的表现。显然,从这一立意出发的“整体性”测试是更符合语言规律也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笔者就从对部分“整体性”测试案例的分析着眼,探寻对小学英语测试型评价的优化手段。
笔试案例:请阅读站牌,帮助Tony and friends找出可以乘坐的公交线路。
Tony can take Bus No. ____ to go to school.
Sally can take Bus No. _____ to go to the park.
Eric can take Bus No._____ to go to the library.
设计意图:本题情境设置上采用有意义的,能代表真实生活的形式,融合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交际策略的考查。虽然站牌上出现的地名单词学生未必都学习过,但在给定的情境下应该不难推断出可乘的公交线路。掌握此类策略,有助提升阅读技能。
听力案例:听音,根据描述找出Ben卧室的照片。
听力稿:This is Ben’s bedroom.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his bedroom. There are 2 pictures on the wall. There is a clock beside the window.
设计意图:本题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考查学生能否听懂以“There be…”句型为主的描述性内容。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来准确完成此类型的听力任务。如本题就需要先通过对图片的预读对比出两个房间的差异,然后在听音的过程中不断锁定相关的细节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
口试案例:我校即将迎来一支来自美国的小学生参访团,你正在参加陪同志愿者的甄选。甄选试题是:参考学校楼层索引,为美国小学生介绍一下你的校园。
设计意图:给出的索引为真实的中文版校园楼层索引,自然地带给学生交际的现实感。相比给出英文版索引,又增加了一个简单的口译步骤。在介绍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本题在情境上做了开放式的设计,以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挥的空间。
三、因势利导,相机而为的优化策略
小学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班生数众多、学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教学现状,是否具备可行性和便利性,是教师们对评价手段进行取舍时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目前,在类似单元考、期中考这样的定期纸笔测试上,普遍的做法是由地方教研部门来完成试题的设计。通用试卷适用学生面广,它的采用也让教师大大地节省了精力,是服务师生的良策。但是,对于班上少数英语能力超过平均水平的学生,通用试卷就显现出局限性,无法全面检测其能力层次,对其根本不构成挑战,测验结果自然也不产生激励作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可能逐渐轻视课内的英语学习。要避免这种后果,教师需要为这些学生提供适配其能力的试题,附加题就是理想且易行的手段。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通用试卷后把任务单独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在剩余的考试时间里自由选择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最后,根据完成情况,以附加等级或评语的形式记入测验评价结果中,让学生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锻炼机会,体验成就感,获得激励。
四、互评提升时效,翻转优化讲评
笔者曾对本校三年级学生展开过一次针对小学英语评价的问卷调查。其中,就学生对各种评价方式的看法这一维度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当堂测试,给出学生分数”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自己英语学习的学生占到45%,追求反馈的时效性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但目前的现状是小学一周只有两节英语课,大考、小测结束后,如果等到下一堂课反馈,那就错过最佳时效了,学生甚至可能遗忘了测试内容。在教师的协助下,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反馈时效。比如,常规的单词听写,在考前预告测试范围,考后学生互评。过关的学生即可在课后免做机械性的抄写练习,未达标的则还需要对错词进行订正和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这能对大多数学生背诵单词产生一种促进。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ouris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n, such as tourists' perception degree is not high, the gap between 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s is large, hierarchy of tourism product is not clear and supporting and service facilities are imperfect.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dat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ideas followed by deep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Xi 'a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Xi'an.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旅游推介;策略研究;感知分析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promotion;strategic research;perceptu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004-03
0 引言
西安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其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如何合理科学的利用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文化遗产为基础,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把旅游培养成陕西省的支柱产业[2]。目前,我国对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对重点旅游景点的推介、开发策略还缺少相关方面的研究。康俊香,等选取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和承受能力角度分析了遗产旅游的发展趋势[3]。张朝枝,等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入的探讨了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与我国遗产旅游的差异,提出了改进我国遗产旅游的策略[4]。陈伟凤,等将游客的旅游体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遗产地旅游商业化和当地旅游文化对遗产旅游的影响[5]。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西安,将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对全世界进行统一的推介和科学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调查法,以游客角度作为切入点,对西安世界文化遗产的感知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西安的世界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研究方法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着重考虑到游客对于西安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满意度、期望与需求,以及这些游客的构成特征。作者在2011年4月13日至20日在西安兵马俑、汉长安城、法门寺、大雁塔等主要游客聚集游览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现场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在发出的500份问卷中,涉及游客的问卷回收3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6份,有效率为71.2%。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男性占54.1%,女性占45.9%。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为35-55岁,所占比例为72%。
从被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情况看,长三角地区被调查对象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7%,港澳台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外籍占15%,本地游客占10%,大陆其他地区游客占17%。从被调查对象的构成来看,基本上与西安旅游客源构成相符。
从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来看,由于调查时间段的原因,调查对象以公司职员居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5%,国家工作人员较少,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其余如企业主、专家学者、学生、退休人员分布数量基本相当。
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对于游客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和行为,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是无法获得的。那么,观察法是收集这类信息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区域以及线路进行了观察研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西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布局,作者选取了化觉巷清真寺、钟楼、兵马俑以及华清池一线对旅游者进行了观察研究。总共观察了40名游客,其中5人次为国外游客,其余为国内游客。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的观察,作者发现部分旅游景点引导系统人性化、景点信息化以及接待服务的友善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缺乏对景点文化的基本了解,景点缺乏对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本宣传。
2 研究结果
本文应用统计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体现出如下特点:
2.1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知名度较高,但景点差异性较大,对游客的感知差异性也有不同 通过交叉表格分析法可以看出,港澳台游客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系列景点的认知度较高,而中国大陆欠发达地区的游客相对认知度较低。例如化觉巷清真寺,虽然是西安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但是有8.5%的大陆游客没有听说过此处景点;大多数游客来西安旅游主要是前往兵马俑、华清池,对其他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导致游览兴趣不大。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港澳台游客相对大陆游客更注重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且大多数港澳台游客进入游览景点前,对游览目的地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大约有75%的港澳台游客在游览西安历史文化前,对游览地的相关文化做过一定的了解。
在观光方面,大陆游客87%以观光和体验西安独特的饮食为主,海外游客65%以观光为主,港澳台游客则56%以观光为主。之所以产生如此分布状态,笔者分析主要是港澳台游客在观光的同时,具有祭祖和寻根的愿望。而大陆游客多以观光为主要目的。
在认知度的职业差异方面,认知度最高的是科技工作者,基本上所有的科技工作旅游者都听说过或者非常了解西安历史文化遗产。对游览的目的以及游览的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划。而认知度最低的是私企老板,有24%的私企老板从未听说过,在游览过程中也缺乏对游览目的地的基本了解,基本没有游览规划。
从游客受教育的程度方面来看,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认知度越强,如表1所示。
2.2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差异度高,遗产旅游缺乏层次性 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不同地区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缺乏层次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导游方面,大陆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游客,由于游览前深入了解过游览地的相关文化背景,对导赏的需求相对较低,仅有约15%的需求,而大陆其他地区的游客则有38%的表示需要详尽的导赏服务。港澳台游客需要导赏服务的比例则达到了48.7%。表明为了更好的参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提供必要地导赏服务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对西安历史文化了解较少的大陆以外的游客。
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学历层次越高,对于导赏服务的要求就越高。硕士以上学历的游客中有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导赏服务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作者发现西安历史文化旅游中,对导赏服务的服务质量差异较大。例如,兵马俑、华清池这些旅游景点,导赏服务较为规范,从事导赏服务的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资质,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赏服务,但是,唐大明宫、草堂寺、张骞墓、汉长安城等地的导赏服务不尽如人意,文化遗产景点的现场多媒体以及平面的导赏系统相对缺乏,导赏服务人员的规范程度也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热情。
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交通分布上看,绝大多数游客对于景点的交通便捷程度十分在意,而对于文化遗产的相关旅游商品开发的关注程度较小。从整体来看,有约57.8%的游客表示良好的交通条件是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因素。另外,港澳台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景点中的民俗表演具有一定的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陆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动态展示不是特别的重视,相反,港澳台游客则对此有迫切的要求,如有45.6%的香港游客表示文化遗产景点中的民俗表演十分重要。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文化遗产旅游属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旅游形式,专业化的导赏服务十分必要。特别对于来源于异质文化区的游客,更应该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完善的导赏服务来有效增强其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深入体验。交通方面,由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分布较广,在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创新性构建景点间交通联系系统成为提升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
2.3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满意度不高,配套服务及设施丞待完善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受调查者的整体旅游体验满意度不高,仅有25.6%的游客表示满意。在专程前来观光的游客中仅有34.6%的游客表示满意。通过观察,笔者认为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系列配套接待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着不足。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观光的美好体验,反而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感。这主要是由信息服务和接待服务不完善所产生的。另外,空间信息的不足,以及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缺乏更新也是导致游客体验满意度不高的重要方面。例如,尽管西安专门为步行游览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游客设立了指引标志,但是标志设计不合理,如颜色不够醒目、空间设置上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缺乏距离指示等细节信息。
配套服务缺乏不完善,以及旅游信息的不足会增加游客的挫折感,由此产生口碑效应会影响到更多游客的观光意愿。利用SPSS中的成对样本T检验分析游客是否愿意向朋友推荐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以及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在置信度96%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游客是否推荐西安历史文化旅游与游客本身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关联度不高。
3 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开发对策
从上面3节的分析可以得知,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整体知名度相对较高,但是部分景点的规范性以及旅游产品的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调查所得数据,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实施以下创新对策。
3.1 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思路 需要进一步明确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方向。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品牌的构建至少还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构建品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品牌的形象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有84%的游客在来西安前就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初步构建品牌方面是相对成功的。在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品牌的形象提升这两方面,作者认为应该秉承“区域发展,点面结合,突出精品”的发展思路。利用分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色对旅游产品进行个性化的包装和开发。考虑到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空间格局,以及未来发展在空间层面上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建议集中资源打造优势景点,以核心遗产景点带动周边景点的开发,从而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景点空间布局模式。
3.2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的运营模式 西安目前应该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运营模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对参与运营的主体以及保护机制进行一定的改革,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也应该同时进行。在充分开发的同时,应该积极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营造或者改善文化遗产周围人文和自然环境,使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加大保护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入企业投资,以改善周边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遗产保护新模式。
3.3 创新文化遗产的配套服务及设施 配套服务和设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两个方面。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是旅游者满意的重要前提条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在不断更新旅游游览图、宣传资料的同时,还应该依托优势平台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包装,帮助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游客提供更为方便和友好的观光环境。
在服务人性化方面,遗产景点的空间指示系统应该进一步完善,在遗产景点周围设置明显的提示标志,对已经设置的标志在高度、样式、中外文对照等方面加以优化。也可以通过较为明显的提示语句为游客的游览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路线安排。
3.4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的产品开发体系 由于游客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差异性较大,在景点的后续开发时应针对不同的游客打造多功能、立体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一般游客开发和推荐标志性景点,针对希望深入了解西安历史文化的游客,则通过开发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元的旅游需求。此外,西安旅游景点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艺术、民俗及建造方面的元素,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元素,并对其加以整合,完全可以满足专业型游客的需求。通过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一定能够满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进一步将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健.重视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西安又好又快发展[J]. 新西部,2009,(14):47.
[2]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9-76.
[3]康俊香,杨新军,马秋芳.基于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的遗产旅游潜能研究——以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