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染科护士工作

感染科护士工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9 21:2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感染科护士工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感染科护士工作

第1篇

【摘要】感染护士的护理对象是具有感染性的病人。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职业造成感染科护士被感染和损害的高度风险,使护士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护理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护士必需面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重压力。因此,通过制订相关的对策可使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更好地加强自身防护,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缓解压力,最大限度地保障身体健康。在生活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职业工作环境,在学习上营造一个松弛有序的氛围,尽可能地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使感染科护士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压力源;对策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感染科护士更是特殊中的特殊。由于感染性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护士所从事职业的相对高风险性,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又对从事护理专业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染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本文总结了4种压力源的常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造成感染科护士压力源的常见因素

1.1 职业暴露 :由于感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感染科护士长期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在护理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可能会导致护士感染疾病,其中以乙肝、丙肝以及HIV的感染几率较高,有的一次就可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结核病的感染率较高,近几年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护士的风险与压力。

1.2 职业损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对所有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学消毒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与一定量的高锰酸钾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对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还会引起女性的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等;过氧乙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一旦接触未经稀释的过氧乙酸,会引起灼伤、腐烂,此外还可引发头痛、哮喘等;紫外线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过量的照射会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引起皮肤癌,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畏光流泪,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环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医院的偏僻角落,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结构,工作环境压抑,令人不愉快的消毒水味,带有传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的针头,呼吸道传染病人呼出的带有细菌病毒的气体,这些都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但又都是感染科护士不得不每天面对的。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部分护士担心被传染,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经常受到他人的嫌弃、家人朋友的误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触情绪,这使得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压力重重增加。

1.3.2 疾病的季节性和爆发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发生于冬春季,伤寒、霍乱、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霍乱、手足口病大爆发,人力资源明显短缺。所以当感染性疾病的季节来临和疾病爆发时,护士的体力压力就暴露出来了。

1.4 社会要求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这种社会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学习压力。

2 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 :加强传染病的隔离及防护措施,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保证护士的人身安全;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菌侵入;护士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主任、护士长,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专家讨论;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2 职业损害的处理 :对消毒剂要严格管理,特别是过氧乙酸等易暴易燃腐蚀性强的消毒剂要专柜存放。要加强和提高自身防护的自觉性,减少和避免有害气体及液体的接触。消毒柜要严格密封,消毒室要保持通风,接触消毒剂时要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在空气消毒时避免暴露在紫外线下,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及手套。

2.3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护士的工作和生活;医务人员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了解,缓解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因素对护士的压力;另外,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关系到护理质量的改善,关系到病人安全,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士的缺编导致过度疲劳综合征,引起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管理者应合理配置人员数量,合理、灵活地实行弹性排班,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工作紧张状态,使护士在繁琐的工作中既确保适当的劳动强度,又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2.4 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学习: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应付行为的训练,提高应付水平。由于护士的学历和职称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职业继续教育也应跟据这些差异而有所调整。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多数护士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营造一种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保护其免受损伤、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从容地应对学习压力。

3 小结

第2篇

关键词:护理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高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了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抗菌素合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大部分感染控制工作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医院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密不可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护理人员良好的意识观念、行为习惯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加强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沟通建立建全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护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督导检查,定期例会等加强对护理人员行为的干预,提高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主动意识,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以提高。

1建立建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并落实

1.1组织建立 要适应医院内感染管理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首先是建立完善的医院内感染管理组织[2]。建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感控护士、医师共同参与的临床感控小组,尤其要抓好护士长管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能否持续发展、提高,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

1.2建立完善制度并落实 建立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卫生部颁布的与护理工作有关的新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制度,要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共享。我院护理部与院感科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标准、制度,结合本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护理质量管理--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同时我们通过邀请医院感染管理科老师每月参与护士长例会,提出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护理要求,护理部再主动协调参与并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布置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推动重点科室感控管理 品管圈(QCC)是一种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自主管理、全员品管及持续改善最佳的管理活动[3]。推动重点科室品管圈管理,对于重点科室急需关注的医院感染控制问题,护理部在品管圈初期,通过指定项目,由科室建立品管小组,设定目标、制定标准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感控问题的积极性及能力。如2013年院感科告之我部,发现在ICU的目标监测中病员下滑情况严重。护理部通过与ICU护士长、感控护士、护理组长沟通,召开分析会议。最终由护理部提出QCC项目,成立了防下滑的品管小组,制作了标识,建立了工作标准等使ICU病员下滑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适时培训与考核

虽然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占大部份的主导作用,但由于目前医院感染控制在我国的医科院校中没有开辟专门课程及专业,使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还存在欠缺,因此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必然要加强继续教育。

2.1新聘人员、实习生岗前培训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感控问题主要来源于低年资护理人员、实习生如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因此抓好新聘护理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的培训工作,是院感质量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前提。

2.2在职人员培训 对于下科后的护理人员,①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与其相关的学习计划,改变全院大课培训的方式,深入临床科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人员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②针对新聘护理人员、实习生对感控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特点,加强了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感控知识掌握的反馈机制。进行2~3次/月知识点的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本人和科室护士长,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知识点抽考的复查。通过反复的强化,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感控知识要点的掌握利于感控工作的落实。

2.3感控专职护士的培养 分步骤制定临床科室感控专职护士的培训计划。提供护士长、感控护士参与省、市感控中心的专业培训,让其开阔眼界,重新认识医院感染工作。

3重视监督机制

3.1护理部、院感科建立合作监督机制 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吸纳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由感控专职人员担任的护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组长,护理部挑选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护士长和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要求。

3.2建立日常监督机制 日常工作反映科室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上的真实状态,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经常深入临床科室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护理部将每月感控工作要求及安排以书面形式下发临床科室。小组成员按计划每月对各科室感控工作进行抽查,对3个月内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科室分析发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3充分发挥感控护士作用 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感控护士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轮转表,由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按轮转安排带领科室感控护士对全院各科进行日常交叉检查,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度,实现共同管理;②感控护士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好的管理经验。

医院感染管理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4],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护理工作相辅相成。综上所述,通过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的密切沟通合作,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参考文献:

[1]邢玉斌,季之欣,陈世平,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214-215.

[2]陈立新,李淑清,魏巍,等.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268.

第3篇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防护;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86-02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传播。为了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强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防护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把院内感染控制在零。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职业安全工作顺利进行。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HIV、HBV、HCV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口腔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护士在回收消毒清洗传递过程中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乙肝病人唾液中HBsAg阳性率为50%~60%,说明通过病人唾液、血液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法确定每个就诊病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1.2 潜在因素:经过病人唾液、血液污染的器械如口腔科专用镊子、探针、拔髓针、洗髓针、扩大针、注射空针等,在回收分类消毒清洗过程中不慎被刺伤都会造成感染机会。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

1.3 物理因素:紫外线的影响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可造成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

1.4 麻醉剂:研究当中接触麻醉剂的研究人员中有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1.5 心里因素:由于口腔科护士的特殊性,护士主要进行牙椅、器械、材料、患者之间,每时每刻都处在紧张的工作当中,再加上急诊、重症、复杂患者,极易造成口腔护士心里生理疲劳

1.6 各种消毒液的应用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对地面、物品、空气、桌面、消毒使用等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造成化学物品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预防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规程。强化防护意识,提高医疗安全,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结合本科室院内感染的特点完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

2.2 加强自我防护和预防措施,消毒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在回收用过的污染物品、器械时必须戴防护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围裙避免接触消毒过程中的飞溅污染。对回收的物品分类处理、存放、浸泡在指定容器内防止交叉感染,对用过的锐利器械集中浸泡锐器盒内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3 提高对HIV、HBV、HCV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用过的锐利器械连同治疗盘一起收回避免走动传递时相互刺伤,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注意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双方防护。在进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及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用药物预防处理。

3 总结

院内感染在社会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日常操作中注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慎独精神的培养,使护理人员自觉主动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而努力。口腔科护士的自我防护和控制预防院内感染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加强自我防护和预防措施,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职业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33-02

急诊科急救护理人员的生活紧张、无规律,长期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下。以往,医院重视的多是怎样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忽视了职工的职业安全[1]。现在研究证明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则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损害,医护的自身安全将直接关系到院前工作的质量[2]。现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 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疾病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面对各种开放性损伤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尚未完全确诊或处于某些传染性疾病潜伏期,且许多处置与抢救是在患者尚未明确诊断前进行的。为患者治疗或抢救时,难免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多种微生物,无疑将会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同时还有潜在针刺伤的危险,每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若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则有0.3%感染的危险,针刺伤可以传播2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多种呼吸道疾病患者所呼出的空气会污染诊室的环境与空气,具有极强传染性。因此,急诊科护士容易受到某些细菌与病毒的侵犯,容易感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多种疾病。

1.2化学损伤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是抢救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有时为争取抢救时间,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就直接接触患者。急诊科护士经常接诊农药中毒患者,反复为患者催吐、洗胃、擦浴等,挥发性农药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吸收,引起中毒,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及心慌等多种不适。处理强酸、强碱类药物中毒时常不慎被残留药物灼伤。对病区内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消毒、灭菌等用到的双氧水含氯制剂、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腐蚀作用,易引起皮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长期吸收可导致中毒。

1.3精神损害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病情急且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患者及家属表现急躁焦虑,对护理程序易产生认知偏差,希望医护人员先为其诊治,稍有怠慢便怨言重重,遇不冷静者谩骂甚至动手殴打护士。长期处在思想高度集中、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过度紧张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极易患上偏头疼、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身心疾病。急诊科护士经常面临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面对生命的殒落、青壮年的离世、家破人亡的悲剧,在精神上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这些忧伤情绪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态度,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使疲惫感明显增加,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种种不适。

1.4 物理性因素

1.4.1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即使皮肤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4.2 电离辐射 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病人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病人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5 化学因素 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需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护士经常使用消毒剂,皮肤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2 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对急诊科护士普及职业安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可举办多种职业安全学习班,结合事例进行教育,增加风险与自我保护的意识,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提高警惕,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应的防护制度、监督报告等,并通过行政手段保证措施的实施[3]。

2.2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病人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

2.2.1洗手。医护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病人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而洗手是防止感染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诊护士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取用无菌物品前后及接触污染物品后均应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2.2.2 锐器伤的防范.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相关的处理。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 护士应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 学会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对情绪激动的家属注意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医院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急诊室应有保卫人员值班,以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创造良好的行医与就医环境。

2.4 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2.5 建立职工档案,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保障医务人员健康从业。

3小结

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健全防护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而护士自身则需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以更好的适应急诊护理人员这一特殊角色。

参考文献:

[1] 夏连芳.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10):955-956

第5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做好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是护理管理中的中心内容,也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能否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往往取决于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是避免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供应室的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主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对高危科室的监测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1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护士在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2]。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对新分配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知识。教育护士提倡“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感染管理意识。使全体护士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每做一项护理操作都要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针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器刺伤,有被感染的危险,我们不断对护理人员灌输标准预防理念,要求处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应戴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有伤口的手不接触患者的体液;对于从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血液溅入眼部及口腔黏膜内的操作者,应强调戴口罩及防护面罩。一旦被锐器损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锐器伤与粘膜)暴露登记表》,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进行防治。

4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协同医院感染科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的大检查,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例如: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各类管道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季做好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每6个月对紫外线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根据院感科反馈的各种监测结果及统计数据,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写出细菌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护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灭菌监测。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提高护士抵抗压力的能力,加强应激训练,调整心态,使护士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实现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心理 对策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不断的深入化和细致化,急诊工作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由于科室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工作,还必须承受着非同一般的职业压力。因此,导致大部分护士的心理健康失衡。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急诊科的特殊性 急诊就诊患者多,范围广,病种复杂,是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患者具有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病谱广,工作 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一方面,繁重的工作任务,充满了不可预知性的急诊工作量,急诊护士无法预料可能就诊的患者数量及病情;另一方面,急诊护士常常超负荷的工作量及频繁的倒班使生物钟受影响,造成护士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精神状态差、易疲劳等不良状态,这些都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由于快节奏、高度紧张的工作性质,急诊抢救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必须要求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处理,绝不允许工作中出现失误,否则将承担严重的后果甚至法律责任。所以,护士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长期以往,就会导致护士心理紧张等异常状况的出现。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复杂的工作环境,频繁的人员流动产生嘈杂声、患者痛苦的声、急诊设备报警声、救护车铃声、电话铃声等刺激都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酗酒、斗殴、吸毒、交通事故等现象,也使护士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垂死和死亡现象也作为一种刺激因素可影响护士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护士在精神极度紧张。急诊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长期处于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和各种外伤患者的最前沿,其救援任务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因而对护士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1.3 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分歧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场所,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 、纠纷和投诉的科室。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家属心情焦虑,希望立即得到救治,一旦护士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就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另外,言语和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发护患矛盾,导致护患纠纷、护患投诉。

1.4 缺乏社会支持 现在社会仍有部分人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重治疗轻护理,认为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而不是有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因此急诊护士总是处于被责怪、批评和投诉声中,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心理必将失衡。心理失衡将削弱护士的积极性,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热情,在这种压力下会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

1.5 职业危险因素 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经常处于一个有毒的工作环境,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需经常接诊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患者,并对其进行抢救和护理,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到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大,护患之间也易造成交叉感染,尤其是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1.6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和家属用法律来衡量医疗和护理行为,急诊科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诊治和护理的场所,较其他医疗场所具有更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而急诊患者及家属的共同特点都是认为自己的病是最严重的,对急救人员的要求各异,希望得到最快的救治,如果工作繁忙稍有疏忽,会使患者和家属迁怒于护士,所以经常会面临谩骂甚至殴打,致使护士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心理产生恐惧感。

2 预防对策

2.1 提高护士的心理防御机制 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急诊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和强健的身体以及对工作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其次,护理管理者应经常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经常聆听护士的心理感受,及时安抚和指导护士学会自我放松;再次,解决护理人员少、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实施弹性化的科学排班、适当的增加护士的人员配备等,尽可能设法缓解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降低护士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2 积极改善和优化工作环境 首先,缓解环境对心理产生的压力,创造一个利于工作,便于抢救、诊治及布局合理的工作环境,并增加基础设施;其次,定期对各种抢救器材的检查、维修及保养,加强药品的管理,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再次,工作中注意运用节力原则,不断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无效动作;最后,科主任及护士长在工作中多关心、帮助护士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满足其心理需要,有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3 提高护士沟通技巧 正确对待护患间的矛盾,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面对焦虑的患者和家属,护士应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好沟通和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形成合作友好的氛围。另外,护士应具有宽广的心怀,护患之间交往,护士应以信任之心待人、以赤诚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待人、以包容之心待人,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2.4 提高社会支持 提高群众对急诊医疗的认识,加强正面宣传,普及急诊医学的特点及专业的特殊性;创造文明的行医环境,积极弘扬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特别是对护士的尊重和理解。使护士在宽松的环境下,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能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2.5 加强自身防护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口罩、手套。同时对急诊护士定期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加强和完善各项防护措施。

2.6 提高法律意识和加强自我防护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急诊科制定急诊护士自我安全防护应急预案,安排专职保安人员24h巡视,以确保正常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有利于帮助护士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3 小结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窗口,不仅是医院综合水平的体现,也是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综合展现。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急诊护理质量的高低,及时发现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对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南丁格尔说的:“护理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要有极大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赵扬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及应对措施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21): 97-98

[2] 戴晓阳 护理心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

[3] 王雅芳 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护理杂志 2002,7(1):30―31

作者单位:20910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上接第379页)

2.1.1 洗手与手部消毒 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操作规程。

2.1.2 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戴医用胶乳手套是最效的保护措施。

2.1.3 清除血迹 对被污染的台面、仪器、衣物等应先用0。1%~0。2%的“84”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后再擦洗。

2.1.4 防止锐器损伤 锐器损伤是血液检验中引起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采血针头、仪器锐利角或玻璃试管等刺伤,工作中应积极预防,及时处理。

2.1.5 医疗废物的处理 为了预防工作人员误伤和造成环境污染,要有专门的无公害处理。

2.2 补救措施:发生意外损伤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立即报告院感染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要进行HBV、HCV、HIV等的检测,依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感染率[2]。

3 小结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因此,定期、定时地组织学习与培训工作是检验人员的必备课程之一。建立意外伤害的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总之,要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推行“标准预防”,强调隔离防护。针对检验科的工作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的消毒隔离和感染监测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大大减少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的机会。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工作中重要性还主要体现在医院的晋升评级中,其占有重要的份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做好“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参加文献

[1] 徐荆庶等。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770-2771。

[2] 高永旺。检验工作中对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防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5):

第7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心脑血管科、重症监护室及内科护理人员共50名,年龄24~50岁,平均33.5岁;学历:本科28名,大专15名,中专7名。所有护士均参加了医院感染知识的系统化培训,使得护士人员的整体防范意识得到增强,并对护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执行,本研究以5个月为1个周期,对我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护理管理

1.2.1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组织医院全体护士参加系统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涉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感染控制学、安全护理学、抗感染药物知识、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责、常见感染病例分析等,每1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增强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新到岗位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控制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将医院感染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列入护理继续教育计划中。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对控制感染引起足够重视,并自觉遵守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对待,认识到控制感染工作责任重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几率。

1.2.2规范护士的技术操作行为

护士在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例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脊椎穿刺、抽血、输血、导尿、吸氧等操作前,要对手部彻底清洁消毒,佩戴口罩,必要时带手套,并认真检查用具的使用期限及是否处于无菌状态。特别是在完成导尿术、透析术、动静脉置管等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操作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彻底消毒、灭菌,一旦有遗漏环节便可引发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规范化的管理。

1.2.3发挥护士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作用

患者在服用抗感染类药物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要求,而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更为频繁,因此对于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环节中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同时也起到监督、配合、指导作用。护士首先要对抗感染药物的配置、禁忌、药理作用全面掌握,对于服药时间、剂量、次数对患者认真讲解,并监督、检查服用情况,对不合理的医嘱,可及时提出建议,进行更正,认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做好各标本的取样、送检、留取工作。对患者进行药物健康知识讲解,介绍按时、按量、持续用药的重要作用,增强患者按医嘱用药意识,做到医患双方对抗感染药物高度重视,相互积极配合与监督,从而降低临床副作用的发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1.2.4强调护士的自我防护行为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频繁接触到各种医疗废物,例如污染后的注射用具、尿管、胃管等,以及很容易因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这些都是各种细菌、病毒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传播途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护理人员对此类物品引起高度重视,工作中注意认真做好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标准预防措施完成双向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受到感染。对各种医疗废弃物妥善处理,分类存放,并贴警示标示,以免儿童及患者触及,受到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实施护理管理后,疗区的卫生得到改善,无菌操作、各项消毒和防护措施得到落实,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8篇

【关键词】  传染科;护理;防护;压力

传染病病房的护理人员护理对象均为据哟传染习惯的病人, 护理过程中接触病人的排泄物,接触血液、体液的机会多,职业暴露的几率比普通病房高。尤其在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传染科护理人员是高危易感人群之一,此外在面临着职业暴露危险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

1 造成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常见因素

1.1 职业暴露

由于感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感染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造成的足以使受害者皮肤深部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其次为刀片割伤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研究表明,由于锐器损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血源性的感染趋势在日益加重。在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中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结核病的感染率较高,近几年如SARS、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人员的风险与压力。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

1.2 职业损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对所有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学消毒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与一定量的高锰酸钾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对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还会引起女性的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等;过氧乙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一旦接触未经稀释的过氧乙酸,会引起灼伤、腐烂,此外还可引发头痛、哮喘等;我们医院使用润兴特种消毒液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损害。紫外线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过量的照射会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引起皮肤癌,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畏光流泪,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传染科护士夜班频繁,护士经常在人造光线下工作,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问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环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医院的偏僻角落,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结构,工作环境压抑,还经常受到医院同事的嫌弃、家人朋友的误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触情绪,这使得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加。

1.3.2 疾病的季节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发生于冬春季,伤寒、霍乱、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由于感染科疾病相对单纯,所以配备的护理人员无论从数量和体力上都要稍逊于医院内其他科室,所以当感染性疾病的季节来临,护理人员的体力压力就暴露出来了。

1.4 社会心理压力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这种社会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学习压力。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护士的工作疲惫感明显增加。传染科是一个传染病集中、病情多变的危险场所,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极易造成职业危害。

护士职责和任务是使患者恢复健康,如今患者维权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的护理活动,也有风险。如果工作中出现差错,会给护士带来河大的心理压力,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及社会舆论对医疗行业的不理解甚至谴责。

2 正确认识职业防护

2.1 自我防护意识欠缺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不安全行为,在进行非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违规操作;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状态欠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防护知识缺乏、忽视自我保护等。

2.2 职业防护培训滞后

护理人员职业培训时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对职业防护教育不够重视,忽略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由于对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不高,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按标准防护原则进行处理,通常仅仅做简单的消毒处理,忽略职业暴露后报告的必要性。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医护人员操作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并非每位护士都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2.3 自我防护过度

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导致过高估计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造成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恐惧心理。对于其他传染病也会有同样的看法表现出过度的防护行为。

2 正确对待压力和自身防护措施

2.1 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必要性,控制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贯彻和执行卫生标准,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监护,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传染科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知道传染科护士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和规范操作。

2.2 加强对新上岗护士的岗前培训,由工作严谨、要求严格的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地进行专人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新护士深入、全面地熟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消毒隔离种类及方式,解除对各种传染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掌握传染科常用防护技术操作和防护措施,能够正确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避免进入过度防护的误区。

2.3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还需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特别是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建议医院统一组织培训。

2.4 手卫生也使标准预防的重要措施,是一户人员防护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认真吸收与手的消毒是对病人和义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

2.5 针头、注射器和其他锐器的处理 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3 小结

医院应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按规范放置、操作,无人因误操作而引起伤害。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发病季节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不同程度的提高业务水平。医务人员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了解,缓解压力;另外,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必要时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护理人员在繁琐的工作中既确保适当的劳动强度,又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慰慈,张桢先主编.护理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方藕环,董静波,陈国员.护士工作压力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