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就业总结

大学生就业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03 14:50: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就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考研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研究和实践情况

1.1前期准备

调研小组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资料,并且进行了分析,决定发放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在校考研与就业意向,根据情况制定了试调查问卷,在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对试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网上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调查工作。

1.2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抽取148人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总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共22题,其中关于考研方面的有8题,就业方面的9题,发放160份,回收率98.75%,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2.5%。

2项目调研总结和收获

2.1总结

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如下:

上述数据显示:工程力学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读研比例相当,约为35%,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考研比例约为5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可据此推测:我校工科专业考研比例较理科专业考研比例低,相反就业人数工科多于理科。这一结果和理工科类院校也是相符的。

2.1.1大学生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1)想继续考研深造;(2)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考研。各行各业相继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3)通过考研究生脱离自己本科时不专业领域,转换到别的专业;(4)逃避就业。

2.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先找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一下,有了工作经验后再考研,这样读研更有针对性;(2)考研压力大,不想考研;(3)考研需要成研需要时间,三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是一样的。

2.1.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几点建议

(1)考研还是就业,应该从实际出发。(2)“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3)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适应社会发。

2.2收获

(1)大量的数据及其分析要求我们熟练运用相关软件,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对word、excel、PPT这些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变得得心应。(2)上网查阅资料时,学会了有针对性的搜索和筛选,而非盲目的大海捞针。(3)考虑问题、设计表格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注重细节,充分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4)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处理,磨练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程度,锻炼了我们对数据的敏感程度。(5)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开展工作前先对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制定工作安排表;开展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保持每个星期写工作总结等。

3研究中的不足和思考

3.1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调研范围略小,样本容量不够大,数据不够多,分析起来略显艰难。因为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难免受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但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2)在数据分析时,没能很好地进行地域、性别之间的比较。(3)在调查过程中配合的不够协调出现了时间浪费,没有很好的统筹兼顾。

3.2规划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调查还是问卷调查工作开展之前,项目组都会事先做好工作计划与分工,这样,每次实施起来,所作都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每次调查统计好的数都按照要求及时记录并且做好整理工作,这样后期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工作量就能大大减少了,处理起来也会更方便。

3.3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因为是调研类项目,对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而言要求较高。团队合作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为项目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同时,在面对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时,应该合理分工,高效率的完成统计工作。当项目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分工合作和讨论,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

4结束语

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方面,项目组成员听从姚禄仕教授的教诲,逐渐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和周密的逻辑能力,遇到问题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创新方面,明白了灵感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创新问题最终都归于实践。

第2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群体对利益的追求加剧,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择业时偏重于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与环境较好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未来的自身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去考量。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与市场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2.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被动地等待别人为其传递就业信息,甚至一味地靠家庭资源等去获得就业。然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是客体,在劳动市场上是供方,是否学会向单位推荐和展示自己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得和提升。3.专业技能不足。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入职的关键,一些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扎实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手足无措。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4.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企业单位期望招聘的大学生一入职就能够立刻胜任工作,所以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使许多大学生有资格证书、学历,却不会运用。5.创新能力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会读书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也是毕业生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加强的同时也让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6.社会适应能力尚有差距。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与“人”相关的自我调节、沟通合作、组织规划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当环境变化时,在校大学生对社会怀有恐惧、逃避感,职位适应缓慢,往往导致大学生不能融入到工作环境中。7.职业素养认知较差。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一旦从业不顺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不仅影响了企业用人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使学校的诚信受到质疑。8.就业心理素质较低。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就业不可缺少的因素。面对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与挑战,毕业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提高途径

1.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动态地提高老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素质,可以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准确分析就业发展动态,综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时效性、个性化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与竞争的不断激烈,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再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改变等,这些都成为普遍现象和常规性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动态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多渠道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3.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措施,高校通过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运用多方面的资源,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就业时充分发挥优势,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4.提高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用人单位来说更为难得,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注意借鉴和总结,从多方面考虑,进行思考和创新,加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5.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软技能”指大学生的社会与关系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其今后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交、沟通、适应、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培养。6.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求职能力。7.丰富心理疏导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压力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开展心理疏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结语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在就业及以后的职业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具备充足的就业能力。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系工程,本文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期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作者:朱旭菲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48-53.

[2]查良松.试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0-122.

[3]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54-57.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不好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造成影响。党和政府出台正确的就业政策是必要的,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一,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在教育机构人员机构建设还是在经费以及各种硬件设备的投入上都有所加强,很多院校都积极选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小组,甚至专门配备多媒体教室、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及其他相关设施。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从就业技巧向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方面转移。第二,很多高等院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素质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及内容。每个学生情况不同,所遇到的就业困难也就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途径进行了改革,以结合实际就业案例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方法取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就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各方重视,并实际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方式,总体趋势是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因而不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就不重视,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市场经济到来后,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主要注重传授就业技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了如今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与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工作互不交涉,两者不能紧密结合使得两者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没能紧跟国家最近的就业发展趋势,没有结合最新的就业政策,忽视了对于理想信念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且落后,没有重视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时效性。第四,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素质以及能力不足,其知识结构单一、就业信息了解不及时、就业政策了解不充分、就业精神把握不准并且不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校应注重此方面人才的选拔与任用,选择有强烈责任心、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并且掌握相关方面知识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途径之一。然而,国内外的各种实验结果以及各种理论均已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作用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将会最大程度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及素质。

2.1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处于首要地位。面对全球化的国际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政治、文化渗透以及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西方价值观以及文化思潮的冲击,很多学生被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好的思想所腐蚀,缺乏理想信念,缺少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在如此情况下,国家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制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就业或其他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青少年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被挫折所打倒,勇往直前,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引奋斗方向,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大学生就会在困难面前不堪一击甚至迷失就业方向。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中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3总结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与就业素质。通过上文中笔者指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仍需改进,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英楠.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4,(12):85.

第4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本文提出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并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其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 )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第5篇

Abstract: Performance and lack of good faith of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trategies are explored further wit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Collecting data with grounded theory and depth interviews to lead in the software code and find NVivo8.0 concept. The resul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measures honesty;a "triangle test method" (triangulation),feedback,and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s can be tested,consistent level is good,indicating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Key words: undergraduate;employment;credit lack;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81-01

1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苏州大学2010届应届毕业生,共12人。

1.2 研究工具。QSR 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是目前最适合于质性研究使用的软件之一。

1.3 研究程序。①资料收集,预访谈。②访谈提纲。③深度访谈。④建立编码系统。

2结果与讨论

2.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从编码中可总结出,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证书造假、简历造假、违约毁约以及言词修饰上。

根据以上分析,使用NVivo8.0软件构建出以下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模型(见图1)。

2.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建议。从编码中可总结出,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建议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完善聘用制度、选才机制。明确诚信概念,界定诚信问题。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加强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使用NVivo8.0软件做以下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建议模型(见图2)。

3模型和研究结果的检验

3.1 效度检验。“三角检验”。第一角:“研究者”,研究者均为苏州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理论基础。第二角:研究方法,研究主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做到符合规范,方法合理,程序清晰。第三角:资料来源,我们对访谈提纲进行了预研究,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反馈法。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与参与访谈的对象和没有参与访谈的心理学研究生、交换看法。

3.2 信度检验。两位研究者同时对12个访谈文本进行编码,通过比较2位研究者独立分析同一资料的结果是否一致来验证。从两位研究者初步编码的情况看,编码具有中等的一致性(编码归类一致性系数达到0.723)。

采用“三角检验法”(triangulation)、反馈法检验效度;采用编码者信度评估,也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证明,本研究是可信和可靠的。

4结论

4.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简历造假;证书造假;违约毁约;言辞修饰。

4.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完善聘用制度、选才机制;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加强管理;明确诚信概念,界定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76-80.

[2]徐建平,张厚粲.质性研究中编码者信度的多种方法考察[J].心理科学,2005,28(6):1430-1432.

[3]凌建勋,凌文辁,方俐洛.深入理解质性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2):151-153.

[4]孟娟.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70-176.

[5]桂亚莉.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6]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

前言: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成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手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才的合理分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总体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对自己将来的进行合理地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它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应该总结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社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有效规划未来职业,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管理是指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概括,便于指导以后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职业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现阶段的社会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和教育背景,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尤其是对于从未离开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就业的整体情况缺乏认知,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片迷茫,因此,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讲,通过教师的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再根据发展实际情况,相信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

第二,有利于高校推动教育改革,树立高校的信誉品牌。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对于大学生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发展也极具重要的意义,在现在的社会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对于高校成绩的评判标准一般是建立在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本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学校会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分配分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学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能只靠市场的调节,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政府及相关的高校共同努力,共同引导。就业指导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目的,最终形成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是积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不足,有些高校在学生的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就业指导课,而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已经实现就业,就业指导的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专业化的指导教师更少,无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第三,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信息的不到满足,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与社会真正的就业形势不相符。第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细致规划与指导,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确。第五,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分析不到位,对于数据的整合分析没有结合当今现有的就业形势。第六,就业管理系统的技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存在偏差。

以上是当今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不是分离的,通常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对于高校来说,积极做好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及高校要引起注意,积极采取相关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解决。

第一,相关的部门和高校首先应该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问题应该有充分的思想认识,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进一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时间应该做出合理安排,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革新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管理力度。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采集准确,并能够仔细分析学生的就业信息,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第三,各大高校之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给更为全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对于个人、高校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社会和高校应该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的工作,共同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9).

[2] 熊成军.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电子科技大学,2010(10).

[3] 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2.1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必定会向信息化路径发展。我国现有的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的网站模块还不够齐全,指导还不够具体,无法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人才培养的条件,这几方面跟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大学生就业需求的急剧增加但是相应的企业招聘信息却无法对口传输。

一、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现如今,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其一在于社会的竞争力增加,大学文凭不再是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就业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各大高校只有找出传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问题,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存在的问题:1.信息结构不够专业和完善人性化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建立起了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较多的都是局限于和传递简单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分类挑选,也没有在线咨询和职业性格测评等具有专业性深入的指导。信息结构也相对单一,不够完善。信息结构的不够专业和人性化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困难和误导,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就业指导老师能力不够指导方式落后我国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缺乏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进而导致学生的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准确的体会到就业指导课程得重要性。教师的指导方式落后,不断重复书上的固有内容,没有结合现实的社会进步。从学生方面来说,没有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未来的就业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从学校发展来说,也降低了素质教育水平,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人才。

二、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路径是在这个大潮流之下的生产物。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各个等领域都有着完善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运用,关注的视角逐渐从职业转向人本身的发展、从强调指导转向强调互动交流、从一味关注就业信息到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转变。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研究,学校也不够重视,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的指导,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即可,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脱节。随着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普及,这将快速衔接起大学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和高要求个体发展注定要摆脱老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寻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的崭新的载体和工具。显而易见,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最好工具。计算机网络用他快捷和信息量大交流快的特点,创造了人才招聘全新的运作模式,现在网上求职和招聘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的现实条件

1.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和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化,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信息的传递方式,弥补了当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够全面的缺陷,也打破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加强信息的准确度,区分度和广度。不仅注重于课本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路径的基础上,将一些先进的就业指导信息应用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更加直接准确的获得信息,运用信息。

2.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职业规划主要分为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技巧指导这四个大方面。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只关注了信息指导这一部分,忽视职业指导,咨询指导和技巧指导这三个方面。职业指导应该包括对国家现有的就业相关政策的理解,社会职业状况职业道德,更要实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职业性格测试与调查。而技巧指导也要包括面试的技巧,撰写简历的整理要领,就业后的心理转变和自我调适。而咨询指导应该有固定专业老师在网站上回答各类学生在面试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求职,快速适应社会职场的生活节奏,消除负面的情绪。增强学生与师生个性化的交流,而不是仅仅针对大方面,从个人的小方面进行解疑答惑,提供个性化指导。在学生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从整体技术层面推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可以在网站上直接与学生对话,提供他们的用人需求和用人要求,完成一对一用人单位与学生的直接对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缩短了时间。

总结

总的来说,信息化是在21世纪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也只有通过就业信息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应届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素质。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特性来提高就业指导信息化的路径。在挑选整理不同的就业信息基础上,最大化提高学生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蓝.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0.1(18):140-142

[2]李芹燕.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33):89-9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