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业管理论文

事业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4 06:30: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业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事业管理论文

第1篇

事业部制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P·斯隆参考杜邦公司经验发明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企业从事的行业,按产品、地区、顾客来划分部门。事业部制的特点是,企业将管理权限最大限度下放到事业部,事业部则在企业宏观领导下,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并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事业部将是模拟利润中心,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并自行组织该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业务活动,其经营成果实行独立核算。正因为事业部管理模式有着很多的优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得很多企业效仿这种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事业部制来增强自己的应变力,获得企业内部的竞争活力。

基于事业部制的许多优点,许多公司采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这种管理模式。对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都能形成各自市场的大企业,事业部是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实行完全的独立核算。但从一些具体情况来看,事业部的独立核算只是“相对的”,事业部只对与产品有关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成本、费用实行独立核算,诸如资金运作、物资采购、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等业务活动,仍由公司统一管理,所产生的费用按比例分配于各事业部。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主要原因是从企业整体考虑,有效地控制资金,杜绝盲目和重复采购,降低企业库存和资金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存在如何进行财务核算及考核,以及如何准确地模拟事业部利润等问题。本文从收入、成本、费用、存货、资金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其财务核算方法。

一、事业部营业收入和成本的财务核算

营业收入和成本是考核事业部利润的关键。在事业部管理模式下营业收入和成本的确认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事业部销售本部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二是各事业部相互销售其他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三是独立销售部门销售各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

第一种情况属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济业务,均在各事业部内部进行,故其收入、成本及费用均按个体独立核算。即营业收入以该产品的合同销售价格为依据核算,营业成本以该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实际消耗的直接成本为依据核算,其销售费用也按该产品所发生的实际费用为依据核算。

第二种情况属于企业的各项经济往来在各事业部之间进行,在相互销售产品的价格不同时,选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毛利不同,因此,选择何种成本核算方法,将直接影响该各事业部的收入和利润,也将影响各事业部的业绩考核。

[例1]假设某企业事业部A销售事业部B生产的B产品,售出100件,售价2000元,成本1400元;事业部B销售事业部A生产的A产品,售出100件,售价1000元,成本700元。成本加利的比例为10%。(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1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的事业部毛利情况单位:元

按合同售价确认收入

内部成本结算法成本加利核算法(按10%计)

事业部A事业部B事业部A事业部B

营业收入200000100000200000100000

营业成本1400007000015400077000

毛利60000300004600023000

剩余毛利

(成本加利10%)700014000

毛利合计60000300005300037000

从上表计算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按“内部成本核算法”计算,生产产品的事业部无任何利得,有失公平。如按10%加利计算成本,事业部A自身产品的毛利为0.7万元,加上代销的毛利为5.3万元;而事业部B自身产品的毛利为1.4万元,加上代销的毛利为3.7万元。这样生产产品的事业部也将获得部分毛利。因此,财务部应与各事业部根据所生产产品的毛利确定加利的比例。在按合同销售价格确认收入的同时,按成本加利法确认成本,这样的计算结果更为合理,也有利于各事业部的竞争。

第三种情况是独立的销售部门各事业部的产品。如果销售部也做为考核部门,应按合同售价确认收入,并按“成本加利核算法”确认成本。如果以考核事业部为主,则销售部门可按销售费用来确认收入,即收取一定比例的费。不结转成本。

二、事业部期间费用的财务核算

一是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由于事业部只对与产品有关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成本、费用实行独立核算。因此在研发、生产及销售所产生的研发费用、直接成本和营业费用,均由各事业部自身承担,也无需分摊其他事业部的该部分费用。

二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税费的财务核算。由于管理部门是不承担生产,销售任务,故无收入利润产生,故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需要由产生收入利润的各事业部来承担,因此,所产生的管理费用按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各事业部间进行分摊。财务费用和营业税费等费用的发生,是直接与其销售收入相关,因此也应按各事业部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摊。

[例2]假设某企业除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外,还有两个事业部A和事业部B,预计公司××年度销售额1.2亿元,预计开支管理费用660万元,财务费用360万元,营业税费60万元。事业部A承担60%销售额,毛利率30%,研发费用占收入的10%,销售费用占6%;事业部B承担40%销售额,毛利率32%,研发费用占收入的8%,销售费用占5%。在进行费用分配时,A、B事业部产生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按比例计算后直接列示,总部产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税费按事业部收入的比例分配后列示(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某企业总部与各事业部利润预测单位:万元

项目总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A事业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B事业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

营业收入12000.007200.0060.00%4800.0040.00%

营业成本8304.0069.20%5040.0070.0%3264.0068.0%

营业税费60.000.50%36.000.5%24.000.5%

销售费用672.005.60%432.006.0%240.005.0%

管理费用660.005.50%396.005.5%264.005.5%

研发费用1104.009.20%720.0010.0%384.008.0%

财务费用360.003.00%216.003.0%144.003.0%

利润总额840.007.00%360.005.0%480.0010.0%

三、事业部库存商品和资金成本的财务核算

由于事业部的资金运作、物料采购等业务活动,均由公司统一管理,如何进行核算和考核,需从公司的整体布局来考虑。商品库存意味着对公司运营资金的占用。库存过度增加形成对运营资金的大量占用,会加重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一旦库存积压时间过长,造成库存产品技术落后甚至处于淘汰行列,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对事业部考核,不仅要考核其收入、利润指标,同时还要考核库存控制、资金占用成本等。

其一,库存商品的财务核算。事业部均按产品的性能、用途划分部门,其产品的主要材料均属专用材料,而辅料多为公用材料。专用材料属A类材料,该部分材料的采购,应根据事业部的产品销售计划,下达采购订单,并规属于事业部管理,定期考核其专用库存指标。由于预测与实际存在差距,容易产生库存不足或库存过剩现象,因此,财务部与事业部应根据顾客需求与供货提前期的变化,确定安全库存量,并据此作为库存考核指标之一。因为,将库存水平保持在安全库存上,可以防止顾客需求或供应能力突然变化导致缺货情况的发生。同时,控制好安全库存,即可以降低库存水平,又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而部分公用材料,为避免重复采购,应按“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司采购部门应根据各事业部的采购需求,与所购专用材料配比进行公用材料的采购。公用材料的库存部分按专用材料的比例进行分摊,并加以控制和考核。

其二,资金占用成本的财务核算。库存的管理和资金占用成本是紧密相联的,要减少资金占用成本,首先取决于库存商品的占用量,库存量小,资金占用成本就小,反之,库存量大,资金占用成本就大。其次,还应考虑应收账款对资金占用成本的影响,如果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可用流动资金就被占用,用于购买材料的货款,就需要贷款或其他方法筹资,就会形成资金成本。特别是在供过于求的态势下,往往企业的现金销售率较低,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资金占用成本较大。因此在确定资金占用成本时,应按该事业部的库存及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量,乘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该事业部的资金占用成本,并对其进行考核。

在考核资金占用成本的同时,还应关注营业收入的增减,营业收入的增长比率如果大于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增长比率,其资金占用成本绝对值肯定增加,但相对值是减少,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业务的增长而言,其资金占用成本实际是减少了。

[例3]假设某企业存货由2003年末平均占用额的3800万元上升到2005年末的5800万元,上升了52.63%;应收账款由2003年末平均占用额的3300万元上升到2005年末的4900万元,上升了48.48%;资金占用成本按银行贷款利率6%计算。显然,从绝对值看,公司资金占用成本从426万元增加到642万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主营业务收入也由2003年度的1.5亿元上升到2005年度的2.3亿元,上升了53.33%。相对于营业收入的增长而言,相对值是减少的了,由2.84%降低到2.79%,其实际资金占用成本是减少了(详见表3)。

表32003~2005年资金占用成本情况

2003年2004年2005年

金额(万元)金额(万元)增长比率金额(万元)增长比率

销售收入150001860024.00%2300023.66%

平均存货3800470023.68%580023.40%

平均应收账款3300400021.21%490022.50%

资金占用成本426522642

资金占用成本占收入比率2.84%2.81%2.79%

参考文献:

[1]刘文瑞:《事业部制适合哪些部门》,《管理学家》2006年第7期。

[2]米周、尹生:《中兴通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深化,事业单位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核心的会计工作更是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从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难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解决的话,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由此可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尤为重要。事实上,现阶段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滞后于公共财政的改革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争相开展这样或者那样的项目,都迫切需要发展资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各地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众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都对其比例做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按各种比例汇总至少占到120~140%),这些财政专项资金由部门管理,部门认为,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随自己怎么用,想怎么用就怎么样。因此,各单位往往就从个人和部门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考虑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很少考虑怎样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正确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积极效用。此外,由于部门经常性经费与支出存在着一定矛盾,所以,单位不得不把经常性资金放在项目资金中,以此名义支出。

2.记账基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一,对于专项资金所划分的界限并不明确。专项资金是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重要的公共支出部分。但在现实分配中,对于那些资金用于专项分配,哪些应该纳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尚缺乏明确指示。因此,专项资金的界定不明,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相关的会计科目上存在着易混乱,不规范的现象。第二,项目资金收支核算不规范,在显示的专项财政分配中,各地基本都存在问题。例如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均不平衡等方面。

二、对事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

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理论探索成果,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切实提高质量信息的要求,自觉维护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准则,增设财政专项财政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具体来说。

1.树立先进的理念

摒弃旧观念,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意识,强化依法理财观念。首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统筹协调好当前和长期的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内容。以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作为提醒自己的警钟,转变专项资金的管理观念,提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

2.明确改革的思路

对于当前专项资金没有明确的目标,公费分配不合理,一些单位经常占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类管理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第二,认真落实专项资金的综合预算;第三,控制人员支出增长过快势头,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第四,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转变专项资金管理的方式方法。

3.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加强专项资金核算尤为重要。规范专项资金首要应进行分类核算。对于一些经常性的项目支出或支出的下级科目,进行整理归类,不用反应其收入来源。对于发展性项目应该在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上加以反映,事业单位应该在专款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进行单独核算。

三、结语

第3篇

1、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国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其现有的管理方式与观念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事业单位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财务工作有着编制、控制、执行、监督等作用。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保证财务收支上的平衡,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普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一切资金来源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来实现的,因此,以编制财务收支的指标来进行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最为常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与手段。预算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预算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保证事业单位一切活动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3、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明确管理人员责任

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来看,其对国家财政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那么对本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使资金的使用活动按照相关实施标准进行,还能够明确责任人的意识,从而使财务预算主体充分发挥出能动性作用,强化责任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用到合理之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预算程序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当前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情况来看,预算管理意识低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和认识是大部分财政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预算相关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论是从领导阶层还是到一般员工,在思想上都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意识,走程序化过程,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都是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简单预算并获得所谓的预算结果。预算编制往往起步晚,用时短,匆忙得出预算结果,既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和论证,也没有与本单位的经济目标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也没有做好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政预算工作。这样得出来的预算编制结果往往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也不具备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

2、预算编制的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

使用不科学、不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求以“零基预算”作为最佳预算编制方法,这样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编制时,就能够有效避免以往财务预算结果的影响。“零基预算”的优势就在于财务管理者能够根据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实际,掌控现有的财力资源情况,制定出新的预算编制,这与滚动式预算相比,编制数据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但是由于预算编制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等原因,致使事业单位的申报部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原有预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变换,导致事业单位在进行整体预算编制时,所得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或浪费,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功能不能够正常发挥出来。

3、预算的内部控制环节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整体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没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事业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预算管理活动,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对于经济效益较少关注,在预算的执行、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缺乏有效制度的指导,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管理负责人的薪资以及竟升机制没有挂钩,导致预算制度的约束力度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资金利用率水平低下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内容、预算标准、支出范围等都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制定,对于那些临时性的,计划范畴之外的支出,预算制度对其约束力度不足。

(2)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单位在进行日常财政活动时,不能够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进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编制严重不符,且单位各个部门的经费划分标准不统一,使资金在分配上难以形成有效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不经过允许随意变动项目的财政收支情况,扩大费用标准,从中牟取利益,导致现象在事业单位中屡屡出现。

(3)预算执行结果缺乏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从当前来看,事业单位还是以粗放型的预算分配模式为主,对于支出的管理、考核、监督等缺乏有力约束和激励,同时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与社会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大,造成资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三、有效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1、提高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预算能够做到科学、合理、规范

其一,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基础是上至领导下至财务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必须要有这样的观念,预算管理对于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贯穿于事业单位财政活动始终的重要环节,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二,在预算编制时间的设置上要做到充分、合理,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符合相应标准。预算编制是一个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单位与之相关的所有支出情况,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作支撑。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务必要抓住预算时机,合理安排时间。首先要对论证材料要进行仔细研究,制定出符合预算编制的指标;其次,在编制的具体环节中,要统筹兼顾国家预算拨付和经营性收入两方面,同时使用“零基预算”方式,综合考虑各个财政情况,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单位发展实际又具有远见性的年度预算表。

2、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对预算进行编制,其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最终都是靠预算执行来体现出来的,而预算的规范执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为其做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事业单位的预算在经过审批后,一些预算活动都要依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展开。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上,其监督重点是本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时,除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还要在内部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其与财务有关的部门都能够参与到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中,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也要进行监督,各事业单位要定期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那些数额比较大的支出要弄清楚其使用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彻底查清原因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3、建立预算考核机制

预算考核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做好基层各个事业单位的预算审批环节,同时更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以确保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绩效评价体系,包含定性、定量、财务、非财务等指标内容,充分结合各部门的预算考核指标,以使单位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考核紧密相连,并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报道,对参与预算的各个部门、人员进行考核,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要求预算执行各个部门、员工的薪酬与最终结果相挂钩,使其能够各负其责,按照考核标准,采用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形式,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单位或个人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规事项、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事项要严惩不贷,做到奖罚分明。

四、结语

第4篇

1.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标准,无权威性

财务管理制度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问题出现的重要环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差,财务处理流程常因人而变。合法性控制差。已制定的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严。制定修订不及时、不完善。对票据等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不严。财务人员受企业法人干扰严重,独立自主的开展财务工作和履行财务监督职责和困难。

1.2财务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较低,与单位实际管理要求有差距

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财务政策和财务知识变化很大,而财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明显滞后,知识结构陈旧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财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不照章办事,反而讨好领导,睁只眼闭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领导咋交代就咋办。财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能力差。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信息要求更加及时、灵敏、准确,而当前财务人员普遍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仍然认为财务工作就只是算账、记账、报账。只要自己的工作不发生账务差错就心安理得,财务人员还没能突破传统的报账型财务思维定势,没有充分发挥管理型财务的职能。

1.3预算编制不完善,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

因受传统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缺乏单位发展战略的明确指导,缺乏前瞻性。预算编制的时间晚、周期短、内容简单、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不细致、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编制不全面,缺乏科学性。预算工作缺乏整合思想,缺乏整体性。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运行相脱节,缺乏客观性。

1.4单位资产管理不清晰、不全面

(1)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调拨、报废等方面不规范。有些单位长期不对固定资产盘点和复查,一些固定资产不入帐,存在帐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等问题。

(2)通过虚列开支、资金返还等方式将单位资金转移到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外,私设小金库,工款私存,大额开支使用现金,白条抵库等违反财务规定的问题。

1.5国土工程项目很少做成本分析

(1)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水平不高,许多国土单位本着省人、省事目的没有按财务管理规定进行成本核算。

(2)国土单位基础国土、市场国土交叉进行,目前的财务记帐方式不细,分类不全,无法开展成本核算。

2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1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管理体制,推进财务工作思路的转变

(1)在记帐方式上,由记帐性财务、报帐财务、事务性财务向管理性财务进行转变。传统财务管理主要是核算、记帐、算帐、报销等事务性工作,现代财务管理人员要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发展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具备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熟练运用各项账表中的数据财务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对经济趋势进行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经营管理型的财务职能。

(2)财务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的转变。在合同签定、设备采购、重大经济决策、工程的招投标管理等过程中积极参与,做到财务管理事先有依据,事中有监督、事后有结果的全程管理体制。

2.2不断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国土事业单位目前多是事业身份,内部企业管理双重运行方式。单位要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起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管理、财产审批、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计划制定、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方面都要有具体、标准的规定,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确保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专业财务管理队伍,使财务管理专业化。新形势对单位领导、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单位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依法理财和财务决策的能力。二是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三是大力推进财务工作电算化、信息化工作。四是大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通过各种分析数据,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2.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以预算为中心

财务管理模式,增强财务管理的计划性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采用预算方式。为加强单位预算管理,应做到:

(1)加强认识,转变观念,认识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强化预算管理的法制性。根据各煤炭勘查单位实际情况,可成立预算委员。

(3)实行零基预算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落实“零基预算”预算编制方法,摒弃“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等方法。

(4)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坚决执行预算,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4不断改进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财务控制作用。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财务控制,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有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各国土单位应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在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方面应逐步完善,确保单位的财务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规范。

(2)积极预防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事业单位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单位的财务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风险等。单位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必须坚持均衡、稳健、独立和适时等原则。再次是要重点分析本单位的财务风险点在那里,如资金结构是否不合理、负债比重是否过大、投资是否科学、日常经营策略是否得当、应收账款回收是否及时,不良资金占用是否偏大等。最后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抵抗财务风险能力。

(3)做好应收账款和现金流管理。单位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合同应收账款缓慢或迟迟不到已严重影响各单位可持续发展,各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来有力推动本项工作。因此,从源头控制,建立应收账款防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在应收账款尚未发生前,对合同谈判、签约阶段就应进行管理。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事后管理,欠款由专人负责。三是对客户实施动态资源管理,实行动态监督。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设备验收和使用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清点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帐帐相符、账卡相符、账物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同时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所有固定资产实行计算机管理。在项目经营和实施中,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3结语

第5篇

(一)理论思考与问题

一是职责不清。一些地区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财政部门设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科(处、室),虽然在宏观上划分了责任,由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科(处、室)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但在具体事宜上相互扯皮,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均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部分地区国资委也管,资产科(处、室)也管,导致企业不知所措。二是个别地区在财政部门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科(处、室)时,根据管理职能和事业职能分开、审批权和处置权分开的原则,使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资产管理科(处、室)和具体执行职能的事业法人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由于职责不清,业务不明,往往出现行政审批部门和事业单位争、吵、要现象。三是由于组织形式不统一,一些部门很难行使职权和有效地完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资产,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特别是执罚部门的罚没物品,多部门管理,往往造成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从中钻空子,从中渔利,使国有资产流失。

(二)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与绩效考评机制,很有必要。

1、加强各地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领导职数的编制制定明确其工作性质、任务、工作原则。

完善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操作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确保行政审批权和资产处置权分离

各级财政部门要相继成立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具体管理闲置资产、罚没物品的处置和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管理,使资产科(处、室)的审批权和闲置资产、罚没物品的处置权截然分开,明确职责、互相监督。

3、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鉴于目前我省个别市县资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力量微薄,监督检查措施不力的现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将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以政府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行政审批部门行使检查监督职能,监督各部门及下属机关严格执行政策和法规,检查其执行情况,对违反有关规定要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

4、严肃纪律,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加强同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的密切配合,将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列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和检查范围,建立严格绩效考评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实行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资产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监管。

5、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相对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干部队伍

各行政事业单位、乡村街道要设专人管理国有资产。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主观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编制干部素质,建立一支能担当起机构编制管理重担的精干高效的编制队伍。

二、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一)理论思考与问题

财政部门在行使财政职能时,要一手抓资金管理、一手抓资产管理,两手都要硬。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要提升到资金管理的认识高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影响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导致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同时也加大了各级政府运行成本。因此,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建议与措施

第6篇

(一)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实现事业单位工程项目高效管理的基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投资较大、而没有合理机制作支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工程项目评估、招投标、工程资金支付等方面的问题与腐败现象。因此,加大对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事业单位工程项目投资预算水平待于提升

工程预算是每个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果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预算不够合理,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该项目投资的有效预算,造成该项目的工期、施工质量等出现不同的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例如:某事业单位临时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由于缺乏对工程项目的充分了解,管理人员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沟通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了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管理等高于或者低于工程预算,使得工程项目造价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会对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投资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预算、概算审核,保证工程投资与使用的有效性。

(三)事业单位工程多余项目存在

事业单位的建设资金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支付的,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部门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事业单位工程的造价。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事业单位工程投资的浪费与国家财政的增加。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误区,例如:事业单位在财政拨款之外,会通过自筹基建款,在科技改革的条件下,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有一部分要通过单位的自筹款才可以完成的附属项目,这个时候也最容易产生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所以,不管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是事业单位自筹基建款,都要加大对工程款的合理使用,保证事业单位工程投资的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与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机制

在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单位工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在现代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注重战略性管理,以全局为重,明确工程建设的意义与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了解市场,找寻受众的目标,在不断的努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为事业单位工程各行项目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事业单位工程管理要以成本控制、制度完善为核心,加大对财政支出的高效利用,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

(二)加大对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控制

加大对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控制,保证事业单位工程项目投资目标的科学性,首先需要事业单位工程管理确定一个科学的管理目标。在目标确立的基础上,要通过质量目标责任制、项目施工周期目标、项目投资目标的优化,来实现事业单位工程项目与工程计划的优化提升。其次,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管理计划的制定。其中,工程进度的控制内容有:前期工作计划、工程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工程项目进度年度计划等等。另一个投资计划则是在具体的工程施工当中,同事业单位的工程管理构成一个系统。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事业单位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工程投资目标的科学设置与优化。

(三)提升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每一个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首先,需要加大对工程项目进程、工程资金投入、施工周期的控制与管理。其次,要加大对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以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为重点,有效的避免工程超标等问题的发生。再次,内部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从内部管理质量抓起,为工程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为事业单位工程成本控制的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培训提升工程控制人员的业务能力

第7篇

(一)新形势下网络会计应用广泛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越来越迅速,计算机网络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所谓的网络会计就是指在网络的前提下,对网上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认定和披露的工作。当前的网络会计管理工作给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会计也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的加大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比如说比较明显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提高到与有形资产同等的地位和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计管理工作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的科学和规范,并且越来越得到不断的完善,这就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与国际会计模式更加接近现阶段,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发展模式,也不断的开始实现与国家会计管理模式的趋近,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的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多,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实现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并应对国际事务。

二、促进会计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协调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会计工作主要需要负责的就是资金流动方面的情况,这是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必须调节好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好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相关情况,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妥善的调节好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服务。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规定,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才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健康并且有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就要在不断的参考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来制定,以便让会计体系更好的适应未来国际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之后,要严格的保证各个部门按照这一规则办事,充分的发挥这套规章制度该有的价值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变得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

(一)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

预算管理是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对预算的科学编制、执行、实施、考核,通过这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交通事业单位实现本年度的战略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单位内部所牵扯的部门比较多,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并不相同,因此,在进行预算时还必须将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等考虑其中。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中,预算基本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很多财务人员并不完全了解单位内部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可见,专业预算人员的匮乏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本单位的实际业务相脱节、分离。

(二)交通事业单位还尚未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方式

在改革前,交通事业单位所采取的预算模式主要是由本地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的,并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费税改革后,资金渠道发生了改变,很多地方的交通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真正适应预算管理的新方式,很多单位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严重影响着预算的执行与效果。

(三)预算编制的模式落后、陈旧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交通事业单位如果仍按照原有的预算模式进行预算,已经无法再满足新形势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与目标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基数增长法,这种简单的在原来基数上的加加减减不仅不适合交通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环境的变化。2009年税费改革后,交通部门的预算管理本应该纳入到地方财政的预算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还尚未完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中。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管

交通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部分,也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其经费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事业部门严重超编,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机构臃肿,同时还使得经费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严格的监控方法,对于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最终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首先,交通事业单位在预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梳理本单位可以使用的资源及其价值,及时了解政策信息与动向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预算编制时间。面对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粗糙的前提下,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年度预算工作,进行人员分工。

(二)更新观念培养专业预算管理人才

预算管理的加强要求交通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还必须尽快提高预算专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夯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时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本单位的预算做到心中有数。

(三)改变预算模式

交通事业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使这些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交通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编制预算。(四)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为保证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其次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管理,最后加强对预算调整的管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