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业管理论文

事业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4 06:30: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业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事业管理论文

第1篇

事业部制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P·斯隆参考杜邦公司经验发明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企业从事的行业,按产品、地区、顾客来划分部门。事业部制的特点是,企业将管理权限最大限度下放到事业部,事业部则在企业宏观领导下,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并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事业部将是模拟利润中心,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并自行组织该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业务活动,其经营成果实行独立核算。正因为事业部管理模式有着很多的优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得很多企业效仿这种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事业部制来增强自己的应变力,获得企业内部的竞争活力。

基于事业部制的许多优点,许多公司采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这种管理模式。对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都能形成各自市场的大企业,事业部是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实行完全的独立核算。但从一些具体情况来看,事业部的独立核算只是“相对的”,事业部只对与产品有关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成本、费用实行独立核算,诸如资金运作、物资采购、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等业务活动,仍由公司统一管理,所产生的费用按比例分配于各事业部。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主要原因是从企业整体考虑,有效地控制资金,杜绝盲目和重复采购,降低企业库存和资金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存在如何进行财务核算及考核,以及如何准确地模拟事业部利润等问题。本文从收入、成本、费用、存货、资金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其财务核算方法。

一、事业部营业收入和成本的财务核算

营业收入和成本是考核事业部利润的关键。在事业部管理模式下营业收入和成本的确认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事业部销售本部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二是各事业部相互销售其他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三是独立销售部门销售各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取得的营业收入和成本。

第一种情况属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济业务,均在各事业部内部进行,故其收入、成本及费用均按个体独立核算。即营业收入以该产品的合同销售价格为依据核算,营业成本以该事业部生产的产品,实际消耗的直接成本为依据核算,其销售费用也按该产品所发生的实际费用为依据核算。

第二种情况属于企业的各项经济往来在各事业部之间进行,在相互销售产品的价格不同时,选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毛利不同,因此,选择何种成本核算方法,将直接影响该各事业部的收入和利润,也将影响各事业部的业绩考核。

[例1]假设某企业事业部A销售事业部B生产的B产品,售出100件,售价2000元,成本1400元;事业部B销售事业部A生产的A产品,售出100件,售价1000元,成本700元。成本加利的比例为10%。(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1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的事业部毛利情况单位:元

按合同售价确认收入

内部成本结算法成本加利核算法(按10%计)

事业部A事业部B事业部A事业部B

营业收入200000100000200000100000

营业成本1400007000015400077000

毛利60000300004600023000

剩余毛利

(成本加利10%)700014000

毛利合计60000300005300037000

从上表计算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按“内部成本核算法”计算,生产产品的事业部无任何利得,有失公平。如按10%加利计算成本,事业部A自身产品的毛利为0.7万元,加上代销的毛利为5.3万元;而事业部B自身产品的毛利为1.4万元,加上代销的毛利为3.7万元。这样生产产品的事业部也将获得部分毛利。因此,财务部应与各事业部根据所生产产品的毛利确定加利的比例。在按合同销售价格确认收入的同时,按成本加利法确认成本,这样的计算结果更为合理,也有利于各事业部的竞争。

第三种情况是独立的销售部门各事业部的产品。如果销售部也做为考核部门,应按合同售价确认收入,并按“成本加利核算法”确认成本。如果以考核事业部为主,则销售部门可按销售费用来确认收入,即收取一定比例的费。不结转成本。

二、事业部期间费用的财务核算

一是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由于事业部只对与产品有关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业务,所形成的收入、成本、费用实行独立核算。因此在研发、生产及销售所产生的研发费用、直接成本和营业费用,均由各事业部自身承担,也无需分摊其他事业部的该部分费用。

二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税费的财务核算。由于管理部门是不承担生产,销售任务,故无收入利润产生,故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需要由产生收入利润的各事业部来承担,因此,所产生的管理费用按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各事业部间进行分摊。财务费用和营业税费等费用的发生,是直接与其销售收入相关,因此也应按各事业部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摊。

[例2]假设某企业除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外,还有两个事业部A和事业部B,预计公司××年度销售额1.2亿元,预计开支管理费用660万元,财务费用360万元,营业税费60万元。事业部A承担60%销售额,毛利率30%,研发费用占收入的10%,销售费用占6%;事业部B承担40%销售额,毛利率32%,研发费用占收入的8%,销售费用占5%。在进行费用分配时,A、B事业部产生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按比例计算后直接列示,总部产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税费按事业部收入的比例分配后列示(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某企业总部与各事业部利润预测单位:万元

项目总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A事业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B事业部

年销售预测占比

营业收入12000.007200.0060.00%4800.0040.00%

营业成本8304.0069.20%5040.0070.0%3264.0068.0%

营业税费60.000.50%36.000.5%24.000.5%

销售费用672.005.60%432.006.0%240.005.0%

管理费用660.005.50%396.005.5%264.005.5%

研发费用1104.009.20%720.0010.0%384.008.0%

财务费用360.003.00%216.003.0%144.003.0%

利润总额840.007.00%360.005.0%480.0010.0%

三、事业部库存商品和资金成本的财务核算

由于事业部的资金运作、物料采购等业务活动,均由公司统一管理,如何进行核算和考核,需从公司的整体布局来考虑。商品库存意味着对公司运营资金的占用。库存过度增加形成对运营资金的大量占用,会加重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一旦库存积压时间过长,造成库存产品技术落后甚至处于淘汰行列,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对事业部考核,不仅要考核其收入、利润指标,同时还要考核库存控制、资金占用成本等。

其一,库存商品的财务核算。事业部均按产品的性能、用途划分部门,其产品的主要材料均属专用材料,而辅料多为公用材料。专用材料属A类材料,该部分材料的采购,应根据事业部的产品销售计划,下达采购订单,并规属于事业部管理,定期考核其专用库存指标。由于预测与实际存在差距,容易产生库存不足或库存过剩现象,因此,财务部与事业部应根据顾客需求与供货提前期的变化,确定安全库存量,并据此作为库存考核指标之一。因为,将库存水平保持在安全库存上,可以防止顾客需求或供应能力突然变化导致缺货情况的发生。同时,控制好安全库存,即可以降低库存水平,又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而部分公用材料,为避免重复采购,应按“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司采购部门应根据各事业部的采购需求,与所购专用材料配比进行公用材料的采购。公用材料的库存部分按专用材料的比例进行分摊,并加以控制和考核。

其二,资金占用成本的财务核算。库存的管理和资金占用成本是紧密相联的,要减少资金占用成本,首先取决于库存商品的占用量,库存量小,资金占用成本就小,反之,库存量大,资金占用成本就大。其次,还应考虑应收账款对资金占用成本的影响,如果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可用流动资金就被占用,用于购买材料的货款,就需要贷款或其他方法筹资,就会形成资金成本。特别是在供过于求的态势下,往往企业的现金销售率较低,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资金占用成本较大。因此在确定资金占用成本时,应按该事业部的库存及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量,乘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该事业部的资金占用成本,并对其进行考核。

在考核资金占用成本的同时,还应关注营业收入的增减,营业收入的增长比率如果大于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增长比率,其资金占用成本绝对值肯定增加,但相对值是减少,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业务的增长而言,其资金占用成本实际是减少了。

[例3]假设某企业存货由2003年末平均占用额的3800万元上升到2005年末的5800万元,上升了52.63%;应收账款由2003年末平均占用额的3300万元上升到2005年末的4900万元,上升了48.48%;资金占用成本按银行贷款利率6%计算。显然,从绝对值看,公司资金占用成本从426万元增加到642万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主营业务收入也由2003年度的1.5亿元上升到2005年度的2.3亿元,上升了53.33%。相对于营业收入的增长而言,相对值是减少的了,由2.84%降低到2.79%,其实际资金占用成本是减少了(详见表3)。

表32003~2005年资金占用成本情况

2003年2004年2005年

金额(万元)金额(万元)增长比率金额(万元)增长比率

销售收入150001860024.00%2300023.66%

平均存货3800470023.68%580023.40%

平均应收账款3300400021.21%490022.50%

资金占用成本426522642

资金占用成本占收入比率2.84%2.81%2.79%

参考文献:

[1]刘文瑞:《事业部制适合哪些部门》,《管理学家》2006年第7期。

[2]米周、尹生:《中兴通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Abstract:Thealllevelsadministrationbusinessunitandthemanagementsection,shouldinsisttounifythepolicyandunifytheleadership,theratingsmanagement,responsibilitytoperson,thingtothemanagementandusagesofthefixedassetstotheutmosttheprinciplethatituse,andpasstheestablishmentperfectmanagethesystemwithfinanceandtransactthefixedassetsthatautomationconnectwitheachothermanagementthesoftwaresystem,thenormfixedassetsclassificationandcode,strengthenthesupervisionofthestocktakingandhandleetc.measure,makethefixedassetsmanagementsystemrigidtoturn,attainsolidhoursuperviseandcontrol,thepurposethatrigiditycontrol.

KeyWords:administrationbusinessunit;fixedassetsmanagement;fixedassetsmanagementsystem

1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增长迅猛,到2000年底,广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约达1529亿元,规模庞大,种类繁多。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于近年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需要有相应的会计体系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政府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完善,以满足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

2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时项目被挪用,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因历史原因违规购建固定资产,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2.2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3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不需用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闲置房地产及闲置电子设备等。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内部整合产生的闲置,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对部分政府部门进行了撤并,造成了撤并后资产的闲置;二是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这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因历史违规行为产生的闲置。最明显的例子,如无定编车辆、违规购建房产,因产权问题无法解决而闲置存在于账外。这些闲置固定资产占用了国家大量资金,有些资产已无法使用但只要不报废就可每年得到财政的拨款,所以,需要积极加以盘活处置。

3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预算单位曾在2001年进行了清产核资,在2001年和2005年开展了清产核资检查,相当于在全国进行了全面摸清预算单位“家底”的工作,规范了固定资产的入账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账实不符问题源于多年的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全面的解决。近年来,随着“责任政府”的建设及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逐步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有关负责人的任期业绩评价挂钩,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积淀,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3.1实施电算化管理,按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分类

由于近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增长迅猛,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电算化管理,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核算、处置、报废等各项业务予以反映,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固定管理系统将有助于政府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建议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固定资产电算化核算方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固定资产科目设定问题上。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将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在对房屋及建筑物、文物和陈列品、图书的分类中一般不容易产生差异,但在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其他固定资产的分类中则产生了不少的差异。两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分类,一个为行政机关单位,一个为事业单位(学校),从科目编码上就有不同,各个单位对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对某些单位是专用设备,对另一些单位又属一般设备,如幻灯机,在学校为专用教学设备,在大部分行政单位为一般办公设备。另外,单位自己分类明细,编码也多有重复,电脑与电脑微机就在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中重复出现。

作者认为,在实务中要按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根据GB/T14885-94摘编整理)作为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的分类依据更为可行。因该目录将固定资产分为四大类:(1)房屋及构筑物类;(2)交通运输工具类;(3)通用设备类;(4)专用设备类。每大类的分类非常细致清楚,比人为分类更科学、合理。由其对容易造成差异的分类项进行了明细分类,对专用设备更是按行业类别分为医疗卫生类、广播电视类、科研类、文化体育类、新闻出版、公安政法及其他类。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固定资产软件的编码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另外,按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的另一大好处即是可自动导出清产核资数据,因日常就按此分类与代码做账,清查时就可事半功倍。如无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则根据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建立会计科目与之对应,也会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3.2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桌面走向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进行办公业务操作处理,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本文仅以会计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通常仅在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为核算型软件,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向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发展。在财务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主要功能为核算资产数据,包括财产登记、登记财产卡片、财产单据、生成资产凭证、资产账簿(财产明细表、财产汇总表)等。而财产采购、财产处置、安全控制及财产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财务软件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出来,而在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中会涉及单位所有人员,为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功能,不同部门人员和同一部门人员,经常会发生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需要对某项事务进行合作处理。所以,必须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而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主要功能应包括:财产采购、财产登记、财产处置、安全控制等功能。但如何实现两个系统的结合及数据的交换,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实际应用的方案来予以解决。

将所有资产的验收、登记、领用、查询数据工作均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资产管理模块完成。在资产验收保存时直接生成领用单并登记财产附件、图片等资料,并进行验收单据、标签、卡片打印。在办公自动系统中可以按资产的名称、类别、登记时间、资产状况进行组合查询。资产分配给各使用部门、使用人员,以便相关的资产负责人可以随时查阅当前资产使用的状况。包括资产的借用、部门间资产的调拨、资产赠送等详细记录。同时,财产管理软件增加导入模块: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导入财产管理软件前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六条关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及其他的规定标准条件,自动将资产数据分成固定资产数据及材料、低值易耗品数据两部分,并提供数据结构导入至财产管理软件中。财产管理软件中进行变动数据的审核、登记或更新财产卡片、自动编制分录、结账、财产明细表。财产汇总表、打印财产数据、查询财产数据、资产盘点等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财产管理软件的分功能管理,资产数据根据既定的软件程序和规则自动生成资产卡片、会计凭证、报表等,会计人员只需要维护相应的分类和汇总机制,就可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输出的全部工作,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基础工作量。资产数据通过导入时的划分,进行了资产的分类,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就可分重点、分层次的管理。

资产数据通过一次录入的数据同时被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财产管理软件所共享,完成了几个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规范,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数据来源一致,划分口径统一,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数据分析产生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数据采集能够实现与交易事件发生、发展同步,真正达到实时反映资产的实际状态。

3.3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机制必须受到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具体措施如下:各预算单位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责任制,财政部门也应设立监督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责任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定期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作为管理责任人审计的重要一项等。

3.4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三章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应每年盘点一次。但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由于年终人手少、工作繁杂而未进行。所以,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领导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引入资产评估程序,进行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回收资金,或依法按政策捐赠边远地区等方式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处置制度的监督机制,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金额、数量上把关和审批,并定期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4结论

本文在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并通过建立完善与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规范固定资产分类及代码、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等措施,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刚性化,达到实时监控、硬性约束的目的。从而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广英,张俊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9-10.

[2]李海波.行政事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第3篇

1、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国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其现有的管理方式与观念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事业单位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财务工作有着编制、控制、执行、监督等作用。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保证财务收支上的平衡,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普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一切资金来源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来实现的,因此,以编制财务收支的指标来进行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最为常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与手段。预算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预算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保证事业单位一切活动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3、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明确管理人员责任

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来看,其对国家财政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那么对本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使资金的使用活动按照相关实施标准进行,还能够明确责任人的意识,从而使财务预算主体充分发挥出能动性作用,强化责任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用到合理之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预算程序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当前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情况来看,预算管理意识低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和认识是大部分财政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预算相关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论是从领导阶层还是到一般员工,在思想上都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意识,走程序化过程,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都是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简单预算并获得所谓的预算结果。预算编制往往起步晚,用时短,匆忙得出预算结果,既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和论证,也没有与本单位的经济目标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也没有做好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政预算工作。这样得出来的预算编制结果往往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也不具备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

2、预算编制的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

使用不科学、不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求以“零基预算”作为最佳预算编制方法,这样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编制时,就能够有效避免以往财务预算结果的影响。“零基预算”的优势就在于财务管理者能够根据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实际,掌控现有的财力资源情况,制定出新的预算编制,这与滚动式预算相比,编制数据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但是由于预算编制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等原因,致使事业单位的申报部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原有预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变换,导致事业单位在进行整体预算编制时,所得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或浪费,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功能不能够正常发挥出来。

3、预算的内部控制环节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整体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没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事业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预算管理活动,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对于经济效益较少关注,在预算的执行、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缺乏有效制度的指导,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管理负责人的薪资以及竟升机制没有挂钩,导致预算制度的约束力度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资金利用率水平低下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内容、预算标准、支出范围等都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制定,对于那些临时性的,计划范畴之外的支出,预算制度对其约束力度不足。

(2)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单位在进行日常财政活动时,不能够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进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编制严重不符,且单位各个部门的经费划分标准不统一,使资金在分配上难以形成有效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不经过允许随意变动项目的财政收支情况,扩大费用标准,从中牟取利益,导致现象在事业单位中屡屡出现。

(3)预算执行结果缺乏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从当前来看,事业单位还是以粗放型的预算分配模式为主,对于支出的管理、考核、监督等缺乏有力约束和激励,同时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与社会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大,造成资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三、有效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1、提高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预算能够做到科学、合理、规范

其一,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基础是上至领导下至财务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必须要有这样的观念,预算管理对于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贯穿于事业单位财政活动始终的重要环节,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二,在预算编制时间的设置上要做到充分、合理,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符合相应标准。预算编制是一个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单位与之相关的所有支出情况,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作支撑。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务必要抓住预算时机,合理安排时间。首先要对论证材料要进行仔细研究,制定出符合预算编制的指标;其次,在编制的具体环节中,要统筹兼顾国家预算拨付和经营性收入两方面,同时使用“零基预算”方式,综合考虑各个财政情况,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单位发展实际又具有远见性的年度预算表。

2、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对预算进行编制,其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最终都是靠预算执行来体现出来的,而预算的规范执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为其做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事业单位的预算在经过审批后,一些预算活动都要依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展开。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上,其监督重点是本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时,除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还要在内部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其与财务有关的部门都能够参与到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中,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也要进行监督,各事业单位要定期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那些数额比较大的支出要弄清楚其使用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彻底查清原因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3、建立预算考核机制

预算考核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做好基层各个事业单位的预算审批环节,同时更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以确保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绩效评价体系,包含定性、定量、财务、非财务等指标内容,充分结合各部门的预算考核指标,以使单位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考核紧密相连,并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报道,对参与预算的各个部门、人员进行考核,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要求预算执行各个部门、员工的薪酬与最终结果相挂钩,使其能够各负其责,按照考核标准,采用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形式,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单位或个人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规事项、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事项要严惩不贷,做到奖罚分明。

四、结语

第4篇

所谓物资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打破原有陈旧落后的物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网络技术对物资管理工作提供强大且高效的技术支撑。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军工生产性的企业来说物资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原始手工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工作效率低下,单据传递时间长,预算缺乏准确性等等,使用传统的沉重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够对企业物资的名称、型号、性能、库存等方面的信息有一个清晰的掌握,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信息技术是近些年突飞猛进发展的一项现代科学技术,目前它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尤其军工生产性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更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三)物资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军工企业生产上台阶,管理上等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都对物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物资管理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分析

对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业务的流程便是灵魂,抓住了业务流程,即为信息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只有合理有效的流程才能设计出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信息化产品,从而更好地为物资管理服务。下面结合军工单位实际,对物资管理中的计划和采购管理业务流程进行着重分析:

(一)物资计划管理

物资计划是按照企业本身的生产试验任务编制的,对军工单位来说主要是固定的采购周期长,项目确定的材料采购,用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供应。流程大致为:由综合计划员根据生产试验任务编制采购请购单,经各级领导审核。如未通过,则重新修改编制采购计划,如通过,则转到业务员进行具体办理。根据具体的采购类别和采购金额,执行不同的流向。最后按照采购到货单进行接货,并发出校验申请,检验通过则进行采购入库,形成入库单。

(二)物资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通常是各部门按实际需求选择相应业务流程,其中包括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的区分,而且还包括不同物资类别的区分。不同采购类别审批流程则不同,所以由申请部门来输入初始单据,部门主管审核后,转到物资管理部门的相应人员,进行统一平衡利库后生成请购单。经各级主管审批后,由价格审定室审定供应商及采购价格后,转采购订单(或先签定采购合同后再生成采购订单)进行采购作业。由仓库保管员按送货单收货,提交检验申请,再由质检员进行质检,合格后按货位存放并修改相应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各部门选择相应的业务流程,是采购业务的关键点。采购订单由前期单据传导数量,金额不可修改。这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采购指标“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均由前期所生成,后期无法进行修改。采购数量由申请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输入,并辅以部门主管监督,使其保证客观真实性。采购金额则由物资采购部门的不同科室合作进行供应商和价格的审定,以做到采购金额的最优。

(三)物资库存管理

具体是指管理物资的出入库,入库管理主要是在验收物资之后进行入库单录入;出库管理则是各个物资需求部门根据原来的物资需求计划领取各自需要的材料,物资管理部门应当认真核对发料单且做好出库单的录入工作。财务部门应当定期对企业的出入库实施稽核,并且构建有效的财务凭证。信息技术能够对种方式的出入库和调整活动提供高效支持。

三、物资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使用力度不够,尽管信息技术以其良好的传输速度和强大的处理能力在近几年的企业物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是,许多物资管理人员在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过程中发现了技术产品所存在的不足,与自身的实际业务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现今,大部分的规划编写人员往往仅仅依靠自身的管理观念来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用进行规划,在信息技术产品选用方面则较为笼统,甚至盲目选用完全不适应物资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投入使用,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流于形式,引入后的信息技术产品利用率也较为低下,严重影响了整个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除了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外,还要进一步熟悉业务需求,使信息化产品更贴近工作实际。

四、结语

第5篇

(一)理论思考与问题

一是职责不清。一些地区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财政部门设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科(处、室),虽然在宏观上划分了责任,由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科(处、室)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但在具体事宜上相互扯皮,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均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部分地区国资委也管,资产科(处、室)也管,导致企业不知所措。二是个别地区在财政部门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科(处、室)时,根据管理职能和事业职能分开、审批权和处置权分开的原则,使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资产管理科(处、室)和具体执行职能的事业法人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由于职责不清,业务不明,往往出现行政审批部门和事业单位争、吵、要现象。三是由于组织形式不统一,一些部门很难行使职权和有效地完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资产,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特别是执罚部门的罚没物品,多部门管理,往往造成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从中钻空子,从中渔利,使国有资产流失。

(二)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与绩效考评机制,很有必要。

1、加强各地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领导职数的编制制定明确其工作性质、任务、工作原则。

完善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操作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确保行政审批权和资产处置权分离

各级财政部门要相继成立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具体管理闲置资产、罚没物品的处置和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管理,使资产科(处、室)的审批权和闲置资产、罚没物品的处置权截然分开,明确职责、互相监督。

3、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鉴于目前我省个别市县资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力量微薄,监督检查措施不力的现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将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以政府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行政审批部门行使检查监督职能,监督各部门及下属机关严格执行政策和法规,检查其执行情况,对违反有关规定要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

4、严肃纪律,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加强同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的密切配合,将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列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和检查范围,建立严格绩效考评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实行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资产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监管。

5、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相对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干部队伍

各行政事业单位、乡村街道要设专人管理国有资产。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主观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编制干部素质,建立一支能担当起机构编制管理重担的精干高效的编制队伍。

二、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一)理论思考与问题

财政部门在行使财政职能时,要一手抓资金管理、一手抓资产管理,两手都要硬。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要提升到资金管理的认识高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影响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导致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同时也加大了各级政府运行成本。因此,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建议与措施

第6篇

(一)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水平以及生活平有了显著性提高,各个行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获得飞速发展,导致了第三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逐渐提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这部分人所获得税缺乏相关制度,从而出现了各种偷税漏税现象发生。主要问题是:事业单位在发放工资时候,认为已经将个人所得税缴纳过了,而发放的奖金、补助以及津贴等不需要进行纳税;对于单位外聘的人员,支付报酬时候没有进行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营业税方面的问题当前,许多事业单位一方面在从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从事着经营活动。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事业单位是不需要进行纳税,但是经营活动则需要进行纳税,而许多单位会将需要交纳税收的收入同行政管理事业活动混合,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偷税漏税现象。

(三)使用票据方面问题事业单位平时所使用的票据主要包括3个方面:财政部门票据;税务部门票据;上级部门发放票据。所以很多单位为了减少纳税金额,平时尽量不使用税务部门的票据,导致了在相关部门在核查时候,难以清除划分。

二、税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对于当前我国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需要按照指定的相关规定执行到底。另外,为了更好的消除边缘化的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要对相关单位的属性进行严格的划分,解决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对于很多公益性不强的事业单位,国家可以将这部分单位你的财政拨款予以取消,并按照相关的税收法进行税收管理,发现出现问题严厉制裁。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对于在税收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单位所获得财政收入都要进行税收的管理。为了做到这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使事业单位人员的纳税意识不断的增强;将以往使用的财政部门的票据予以取消,统一使用税务管理部门发放的发票来进行管理,管理要面面俱到,发现存在偷税漏税单位以及个人要严厉惩处。

(三)建立并完善现代事业制度在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中,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行政以及体制的改革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政府对于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间接导致了市场经济中的事业单位的税收管理出现了边缘化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的是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要想税收管理工作取得全面发展,事业单位的体制就得做出相应的变化。首先在事业单位中必须保证政企分开,只有政企分开,各个部门才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个担其险,各个部门也才能更好的完成分内的工作,履行该履行的职责。

三、结束语

第7篇

(一)新形势下网络会计应用广泛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越来越迅速,计算机网络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所谓的网络会计就是指在网络的前提下,对网上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认定和披露的工作。当前的网络会计管理工作给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会计也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的加大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比如说比较明显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提高到与有形资产同等的地位和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计管理工作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的科学和规范,并且越来越得到不断的完善,这就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与国际会计模式更加接近现阶段,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发展模式,也不断的开始实现与国家会计管理模式的趋近,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的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多,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实现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并应对国际事务。

二、促进会计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协调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会计工作主要需要负责的就是资金流动方面的情况,这是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必须调节好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好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相关情况,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妥善的调节好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服务。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规定,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才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健康并且有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就要在不断的参考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来制定,以便让会计体系更好的适应未来国际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之后,要严格的保证各个部门按照这一规则办事,充分的发挥这套规章制度该有的价值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变得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

(一)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

预算管理是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对预算的科学编制、执行、实施、考核,通过这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交通事业单位实现本年度的战略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单位内部所牵扯的部门比较多,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并不相同,因此,在进行预算时还必须将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等考虑其中。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中,预算基本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很多财务人员并不完全了解单位内部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可见,专业预算人员的匮乏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本单位的实际业务相脱节、分离。

(二)交通事业单位还尚未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方式

在改革前,交通事业单位所采取的预算模式主要是由本地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的,并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费税改革后,资金渠道发生了改变,很多地方的交通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真正适应预算管理的新方式,很多单位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严重影响着预算的执行与效果。

(三)预算编制的模式落后、陈旧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交通事业单位如果仍按照原有的预算模式进行预算,已经无法再满足新形势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与目标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基数增长法,这种简单的在原来基数上的加加减减不仅不适合交通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环境的变化。2009年税费改革后,交通部门的预算管理本应该纳入到地方财政的预算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还尚未完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中。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管

交通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部分,也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其经费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事业部门严重超编,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机构臃肿,同时还使得经费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严格的监控方法,对于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最终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首先,交通事业单位在预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梳理本单位可以使用的资源及其价值,及时了解政策信息与动向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预算编制时间。面对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粗糙的前提下,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年度预算工作,进行人员分工。

(二)更新观念培养专业预算管理人才

预算管理的加强要求交通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还必须尽快提高预算专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夯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时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本单位的预算做到心中有数。

(三)改变预算模式

交通事业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使这些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交通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编制预算。(四)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为保证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其次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管理,最后加强对预算调整的管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