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1 16:0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学籍管理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作者:张侨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推行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小学生数据库。该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具有连续学籍可跟踪、统一管理可共享、制式平台可监控、相关拓展可持续四个方面的优势,但在系统的安全、稳定、易用方面还有一些隐患。
关键词 中小学学籍;学籍统一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2-0035-02
学籍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成长记录,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学籍管理手段对于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地,学生跨地区、跨省转学日益增多,这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更是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截至2013年8月,全国已有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的14个省市完成了系统部署;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兵团、北京、浙江的20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数据采集或数据补录工作;包括内蒙古、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宁夏的8个省市的3520万名学生的数据已进入全国系统。有感于全国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学籍管理的统一,笔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有些期许,也有些担忧。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
为了解决各地各自为政的不统一的学籍管理局面,为了实现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教育部建立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并实行“籍随人走,终生不变”的学籍管理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这种系统和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1.连续学籍可跟踪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以受教育程度高低而进行区分管理的分段式管理制度,而每个阶段的学籍管理有所差异,甚至相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学籍管理也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学生异地转学、升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籍中信息的中断和缺失,难以追踪学生终身学习历程。而从小学入学开始建立唯一的学籍号,一直沿用到研究生教育甚至到继续教育阶段,便可以解决分段式管理中极容易出现的信息不连续问题,并拥有完整的学生终生学籍档案追踪,从而让学生在小学、中学换校时实现完美衔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统一管理可共享
一名多次转学的学生可能拥有多份不同的学籍档案,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地的学籍管理只是局限在自己所负责的小范围内,与周围地区缺乏必要的联系,继而导致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学籍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考移民”和跨区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如今,唯一学籍号和全国范围内学籍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包括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注册、学生信息维护、毕业升级、学籍异动等的信息化管理,及时跟踪全国各地的学生流动,全面掌握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的乱象和“高考移民”、跨区择校等问题。
3.制式平台可监控
以往的学籍管理制度很难掌控流动学生的准确数据,尤其在学籍异动时,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屡禁不止。如今,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则有效避免了学籍管理制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着力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因此系统可以精确地统计教育行政部门所需的信息,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拨付提供精准的数据,从而有效地杜绝教育经费拨付的误差,防止个别学校虚报学生数量套取教育经费、吃“教育空饷”的现象。
4.相关拓展可持续
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应用方法,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学籍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拓展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还可以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生资助、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善计划、校车管理、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同时,全国还将逐步推广使用免费的学生卡,这种学生卡可以把学生学籍管理、学期注册、图书馆、计算机房、网络缴费、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整合在一起,具有存储学生的各项信息、餐卡、借书证、学生证、公交卡等多项功能。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熟练,还将逐渐研发出更多的延伸功能以方便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用。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是显著的,但是其中也隐藏着不少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系统运行安全排在第一位,千万不能让系统成为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新途径。同时,系统运行稳定性十分重要,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的使用时段大都比较集中,即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较为频繁,如果出现类似铁路购票系统的“间歇性瘫痪症状”,那么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能就要变得毁誉参半。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多么的华丽漂亮,易用却是必不可少的,尽量不要给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增加额外的使用负担。
另外,以前一些地区学籍管理中的小问题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各个省市地区汇总到全国,便容易形成较大的困难。比如,就地区而言可能只有百十人转学、择校,但是放到全国范围内,数量可能就要以万来计,尤其涉及地区之间,省市之间,情况尤为复杂。可以预估的是,这种类似由大数量的小问题积累而成的“困难户”不在少数,如何省时省力、便捷迅速地处理好这种事情,在学籍管理统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的实行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效、简便地管理中小学学生学籍成为可能。而且由学籍管理系统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在多个省市地区也已经有所开展,比如,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籍卡中除了含有学生学籍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汇聚了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的功能,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深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学籍管理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刘红霞.注重细节,让学校生活更美好——中小学学籍管理科学化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1(12) .
江苏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6) .
王惠兰. 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35).
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
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后勤人员的管理以及以后的制度完善给了很大的帮助。在我校有200多名寄宿学生,学生的安全尤其重要。在排除一系列大的安全隐患(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在学校近几年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的重要工作,因为它是实施依法治校、提高管理绩效的前提。我校把现代学校制度定义为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制定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以鼓励与倡导为主的,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校管理机制。本着这样的思考,学校近几年开始了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梳理、修订、完善、建构的过程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的再思考过程。怎样的制度才是现代学校最需要的?本着“制度建设促发展”的思想,学校召开教职工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职工代表会,讨论了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制度?对此,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建设。不尽合理的,力求合理;力度不够的加大力度,落实各项制度,补充考核细则……学校逐渐梳理出了《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力求做到了科学,规范,合理,所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起到了规范与约束作用。从而尽量减少教师“必须要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心理压力。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大背景,以学校办学品牌与特色打造为根本目的,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学校建设出力流汗和不断促进专业成长上来。在学校的“软肋”上加上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的老师争优创先;在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加大引导力度,让老师知道可以怎么做以及做得好坏的评价要求。
作为管理者需要时刻思考:在发挥现代学校制度最大作用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的积极性,如何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引导到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上,如何让每位教职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作为一个冷静的管理者,千万不能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思想,恰恰要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如何让制度真正内化”的不懈思考与实践。用好制度,践行制度,完善制度是管理者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没有尽头。当管理者在遇到管理问题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发牢骚或泄气,而是从如何以更健全的制度或机制建设来规范和提高管理质量,解决管理问题,深化管理,使学校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一定时期产生的学校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对学校改革的要求,在适应和创新中形成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传统学校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促进了我国学校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尤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传统学校制度在促进学校发展上的力量越来越薄弱,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步履维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学校的包揽和对学校的统一规划、管理,导致了学校与政府之间单纯的隶属关系和学校主体地位的丧失、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学校内部体制的僵化和运作的刻板以及学校效能的低下和学校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我们认为:现代现代学校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科学管理,应尊重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一是
要求学校管理制度本身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符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还必须结合本校的历史、人文和现状等校情,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要求。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二)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我校的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首先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学校积极倡导:在用人制度上,“赛马”比“相马”更重要;在评价制度上,鼓励比“诊断”更重要;在分配制度上,激励比惩罚更重要: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集中体现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倾斜,加大了对学校作出贡献教工的奖励及在指导学生获奖方面的奖励。学校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教代会、工会为基础”的组织建设。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员的自身建设。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教代会、工会将肩负全体教工所赋予的重任,认真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在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四)以制度为准绳,构建人人参与的公平环境。公平不是用人制度上的平等,也不是分配制度上的平均,公平应该体现为人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人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将所有的岗位向教师开放,通过制定教师自我发展项目书、岗位竞聘形式,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开放性、发展性的制度环境。全校各部门条块结合,形成了科学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学校从找需求、找突破口出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将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学校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会尊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尊重开启心智,以和谐润泽心灵”的育人新模式。
(六)依法治校,构建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学校要求管理者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现在和未来、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要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协调发展。(1)制度上保证了“教育是服务”的实现。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保障。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将管理制度仅作为教职工的基本工作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制度鼓励、要求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实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并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环节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三是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
(5)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6)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测,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七)建构学校全员业绩考评体系
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但仍未能有效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学校管理应着力从促进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入手,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重点、难关,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考核的内容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该体系与传统考评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资讯完整、客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从个人à部门à学校整体团队,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键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与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关键词 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3-0153-01
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为规范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加快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某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建设省级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和规范化,为教育规划、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为省内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服务。
1 物理安全
我们认为,物理安全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所以,我们采取严格的中心机房建设和管理规范,采取双回路UPS供电和严格的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等措施,对进入中心机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网络线路尽可能进桥架、管道,注意设备的安装环境,特别是室外设备的物理安全。
2 接入安全
为了保证内部网的安全,防止外部对内部网络的攻击,我们在网络边界部署一台华为USG 3030防火墙,USG 3030华为公司新一代网关型安全防护设备,基于华为专业的硬件平台以及强大的VRP软件平台,不仅具备优异的攻击防范处理能力,而且能够提供完善的虚拟专网(VPN)功能以及完备的地址转换(NAT)功能,实现基于安全区域的隔离和防护。我们在防火墙中制定了如下规则:允许外部网络访问我们DMZ区的WEB SERVER及 MAIL SERVER,但只能访问几个特定的端口,如80/tcp(http),25/tcp(smtp),110/tcp(pop3)等,允许内部网络访问DMZ区和外部网络;拒绝所有的外部IP地址对内部网络的访问,拒绝DMZ区对内部网络的访问;内部网络有限制的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为出差人员建立了安全、可靠的VPN通道,他们可以通过VPN方式接入到内部网络。这样,首先可以保证我们的学籍管理系统对外服务不受影响,同时可以保证我们内部系统的安全。
3 虚拟网络(VLAN)划分
内部网络的核心交换机采用一台华为S5328C-EI三层交换机。该交换机能够识别和处理四到七层的应用业务流,能根据不同的业务流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我们使用华为S5328C-EI三层交换机将内部网划分为10个VLAN,VLAN 1-VLAN 8分配给不同的科室和部门,VLAN9分配给信息中心,VLAN10分配给内部服务器组(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不同的VLAN之间通过三层交换机通讯,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合理划分VLAN,隔离了不同VLAN之间的广播包,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同时大大增强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4 防病毒技术
为实现病毒的全面防范,我们部署了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 2008。首先,在信息中心建立一个一级系统中心,在科室和其他部门分别建立二级系统中心。上级中心统一发送查杀病毒命令、下达版本升级提示,并及时掌握全部系统中心的病毒分布情况等。另外,下级中心既可以在收到上级中心的命令后做出响应,也可以管理本级,并主动向上级中心发送请求和汇报信息。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反病毒的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通过部署网络版反病毒软件,整个单位和省级数据中心的计算机受到病毒和恶意软件破坏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5 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网络安全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在省级数据中心建成之后,我们制订了网络安全管理办法,主要措施如下:多人负责原则,每一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两人或多人在场,并且一人操作一人复核;任期有限原则,技术人员不定期轮岗;职责分离原则,非本岗人员不得掌握用户名、密码等关键信息;及时升级系统补丁,关闭不用的服务和端口;对重要的数据服务器,每日必须进行数据备份;管理员的密码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每周修改一次等等。
目前,省级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运行良好,网络安全状况大大改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防止网络攻击方面,尽管使用了防火墙,但是,对内部网络的攻击防范力度有限,我们计划在下一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与防火墙实现联动,进一步提高防范内外网攻击的能力。网络系统的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积累和借鉴经验,并及时付诸实施,才能确保省级数据中心网络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振华.B/S模式高职学生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06.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作为“家”的一份子,不仅要让学生们相互了解,作为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方方面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管理的意识。因此,我经常与他们进行双边、双向及多向的沟通,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一切行为活动,了解他们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等内容,并及时抑制他们的错误思想,鼓励他们认真对待新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课堂上,我也很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正确调控他们的情绪,用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抓住有利时机,给予表扬,树立起了他各方面的自信心,逐渐改掉坏毛病教师只做有心人。
此外,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我还经常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思想情况,对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家长多关注他们的孩子,配合好班级工作。
二、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温馨的“家”。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长的地方,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来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
在班上,我让他们参与到办板报、布置教室的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整个班级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勃发了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能。”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每次组织活动之前,我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班队活动,创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有所收获。例如:“故事大王”、“岗位轮换制”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坚强的毅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是“家庭”中的一员,人人都应该为班级工作,为“家庭”添砖加瓦。此外,我还经常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这些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班级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班级中主人翁的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深受家长的溺爱,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上小学生自控力较差、反复性强、活泼好动,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针对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我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如在小组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每个小组成员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在小组精神的带动下,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以“一帮一”、“同桌同学互帮互学”,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学习,不仅同学进步,自己也在帮助同学的同时巩固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找到了归属感。
五、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小学班级管理规章制度1
一、班干部职责
班长:负责班级全面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班委会,制订工作计划草案。做好班委会会议记录。 副班长:协助班长做好工作,做好课堂考勤工作和学校以及学院活动的考勤。
学习委员:负责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向有关部门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和基本技能训练。
生活委员:负责学生的后勤工作,协助班主任处理班级生活事务,发生状况主动与相关老师联系。
劳动委员:负责班级职责区群众劳动的安排及监察并及时反馈信息。
体育委员:负责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及组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组建并管理修改体育队伍。
文娱委员:负责开展班级的文艺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文娱委员每学期务必组织一次班级文艺活动)
宣传委员:做好班级活动及黑板报的宣传工作,并及时宣传时事信息。
二、学生课堂常规
1、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
2、听见上课的预备铃后,尽快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在自我的座位上静候教师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后,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师生相互问好,在教师示意下,学生方可坐下。
3、迟到的学生在教师同意后,应轻手轻脚走进教室,不得妨碍同学上课。
4、上课时,精神饱满,坐姿端正,自然挺胸,两手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做小动作,未经老师许可,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和教室。
5、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用心思考问题。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努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用心参加讨论。发言、提问,要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在教师指名后才能发言,发言时要姿势端正,说普通话,声音响亮,语句完整,并注意礼貌礼貌用语,发言完毕即自动坐下。
6、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如果经过思考还是不懂,要主动请教师辅导。作业要整洁,格式贴合规范,做到按时交。
7、写字要严格持续"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握笔手指离纸一寸"的正确姿势。
8、下课时,教师宣布"下课",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在教师招呼后,学生方可平静有序地走出教室。
9、值日生应督促全体同学持续教室整洁,一下课就帮忙教师整理教具,擦净黑板。
三、班级环境管理制度
1、班级环境要求
(1)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挂国旗。
(2)劳动、卫生等方面的工具一律摆放在教室后内墙角。
(3)奖状、锦旗一律挂在教室后黑板上方,做到整齐、美观。
(4)“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等贴在规定位置。墙壁、讲台、课桌等不得乱贴、乱画。
(5)教室黑板报资料每月更换一次,围绕当月主题;雏鹰天地资料丰富多彩,版面设计要有特色和创意,讲究艺术美
(6)教室持续良好的通风和整洁。
2、值日班长(生)职责
(1)监护班级各项环境设施、设备。
(2)开启和关掉教室里的灯、电扇和门窗。
(3)督促同学摆好课桌椅、持续整齐排列,负责讲台的清洁卫生,做到每节课后讲台持续洁净。
(4)认真记录值班状况,并送班主任审阅。
小学班级管理规章制度2
一、宗旨: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促进学生行为由规范向养成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具体办法:
建立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每班每月考核分50分,分项进行考核,各项分值扣完为止,不实行倒扣分。
1、考核分由大队部、德育工作小组、校园巡视员、校园110等共同评定。
2、本项得分直接记入班主任、副班主任学月考核得分。
三、扣分细则:
(一)早自习
1、迟到1人次扣0、5分;
2、未佩带领巾标志1人次扣0、5分;
3、个人卫生状况差1人次扣0、5分;
4、到处乱跑1人次扣0、5分;
5、大声吵闹1人次扣0、5分;
6、干扰他人早读1人次扣0、5分;
7、早读状况个性好可酌情加0、5-1分。
(二)眼保健操
1、1人未做扣0、5分;
2、做操时说话1人次扣0、5分;
3、做操时出教室一人次扣0、5分;
4、做操时窜桌1人次扣0、5分;
5、做操状况个性好可酌情加0、5-1分。
(三)课间操
1、出操时未做到路队制快、静、齐扣0、5分;
2、到达指定地点未按要求散开扣0、5分;
3、队伍排列不整齐0、5分;
4、班主任或副班主任未到位扣0、5分(特殊状况除外);
5、学生未参加课间操1人次扣0、5分;
6、领操质量差扣0、5分;
7、学生做操懒散,动作不规范1人次扣0、5分;
8、做操过程中有说笑、打闹等现象1人次扣0、5分;
9、上下楼梯拥挤,造成不良影响视其状况扣1-5分;
10、课间操状况个性好可酌情加0、5-1分。
(四)课间活动
1、未在指定区域活动1人次扣0、5分;
2、上下楼梯未靠右行走1人次扣0、5分;
3、不讲卫生,在地上滚爬或玩不健康游戏1人次扣0、5分;
4、不礼貌、乱吐口痰、说脏话或大声喧哗1人次扣0、5分;
5、在教室、走廊或楼道间狂奔乱跑或做不安全游戏1人次扣0、5分;
6、攀爬阳台、翻窗1人次扣2分;
7、不爱护花草,公物视其状况1人次扣0、5-1分;
8、出现打架等不安全现象1人次扣1分,造成严重后果扣2-5分;
9、课间活动安全、礼貌、有好处可酌情加0、5-2分。
(五)中午就餐
1、就餐时间在教室外逗留1人次扣0、5分;
2、未按时组织学生就餐扣0、5分;
3、就餐时教室里无老师扣2分;
4、未排队打饭菜,秩序差扣1分;
5、未吃完饭离开教室1人次扣0、5分;
6、有剩菜剩饭现象1人次扣0、5分;
7、未到指定地点洗碗1人次扣0、5分;
8.就餐状况个性好可酌情加0、5-1分。
(六)清洁卫生
1、桌凳、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扣0、5分;
2、讲桌椅上凌乱无序扣0、5分;
3、地面不整洁扣0、5-1分;
4、瓷砖未擦干净扣0、5分;
5、天花板上出现蜘蛛网扣0、5分;
6、门窗、玻璃不干净扣0、5-0分(靠教学背后一侧除外);
7、花坛内未清扫干净扣0、5-1分;
8、出现卫生死角扣1分;
9、垃圾未倒扣0、5分;
10、随地乱扔垃圾一人次扣1分;
11、蓄意破坏环境卫生1人次扣2分;
12、打扫并持续良好可酌情加0、5-1分。
(七)路队放学
1、未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放学扣0、5分;
2、班主任或副班主任未按时到位组织扣0、5分;
3、队伍不整齐,精神风貌差扣0、5分;
4、路队纪律差,秩序混乱扣1分;
5、过马路的学生擅自过马路一人次扣0、5分;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普通高校学分制的经验,试行了学分制改革,选择和坚持了实施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并以此推动整体的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1.统一认识,采取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普通高校的学分制模式一般概括为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课程资源及师资条件限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学院以人本教育理念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意志和教师意愿的整体改革方案。认真研究了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积极探索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在湖南的高职院校中较早地试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
2.制订了系列学分制管理办法和运行规程,确保学分制管理改革有效运行。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文件,建设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模式,使学分制在有理论指导、有规章可循的内部环境中顺利起步,正常运行。
3.制定系统的教学文件,用必修课、限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方案的要求,重新制定所有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构建起“以必修课保证基础、限选课确定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视野,培养特长”的高职学分制课程框架,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各60%、40%的比例构建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又按限选课30%和全校性任选课10%的比例开设课程。以必修课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选修课深化、拓宽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4.采取“分层”、“分段”的办法组织教学,保证学分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即在部分课程教学安排上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测验,按学生成绩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编班教学。各层次学生在达到国家英语A级应用能力标准后,给予本课程全部学分并可提前选修其它课程;体育课可由学生“选项”,分项组织教学。课程安排上注重“分段”: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阶段,重点安排必修课,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课程按原班级组织教学;第二阶段重点安排专业限选课与全校性的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按学生选课情况组织教学。
5.借学分制管理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将教学计划修订、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同步进行,制订了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时,注重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原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构建起适应职业岗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环节)列入必修课,基础必修课逐步引入选修机制。二是限定选修课以选择专业方向为主,可调节专业定向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任选课或少量其它课程允许用“实践”或“等级证”等其它途径替代。三是积极推进了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施学分制研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订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对高职实行学年学分制的认识
一是学校性质的专科性。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自由选课是其基本特征。一个学校学分制弹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多少,只有在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由选课和实行完全学分制。否则就只能进行有限的选课和实行不完全学分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来说,办学规模普遍较小,设置的专业也主要是与行业相关,专科性强、专业数量较少,且服务领域单一。因而,师资相对较集中,能够开出的课程门类也相对较少。以上情况从客观上决定了目前高职学分制的弹性不可能很大。
二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定向性要强得多。高职教育的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一般职业针对性都较强,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为选课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因人数过于分散而不能开班的现象,或不得不降低开班人数要求而使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高职培养目标定向性强的特征,还要求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且教学内容应以定向为主,因此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三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及课程的内容上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产教结合。高职教学过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开出不可能像理论课程那样做到“全天候”。实行产教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学生增进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这些生产、经营、服务项目与生产进程和生产效益密切关联,且许多生产项目还有严格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此,也只能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由教师统筹安排,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
三、完善学年学分制的主要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要使每位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改变原来那种对学生“包下来”教育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二是要争取相关教育、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校际间选课与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发放毕业证书与网上注册及按学分制收费等配套政策问题。
三是要加强高职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保证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按课时学分数、选修学生数和权重数来分配教学经费的分配制度等。
四是完善高职学分制运行机制。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学院的实际,解决选课资源和师资不足、选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断完善“三制”即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生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
五是完善适应学分制管理的现代技术手段。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及相关的学籍管理落到实处,解决学分制管理工作强度大、实时性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2] 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束剑华,等.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J].职教论坛,2005,(5).
[4] 伍建桥.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思考[J].中国素质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