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4 10:0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题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将体育专业标准嬗变成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标准,而如何指导护生明了体育课与护理专业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护生认识、体验、领会其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训练行为,为护生其后的学习、实训和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涉及少之又少。故造成许多护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清,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厌学的态度。特别是医药卫生学院更具备这种特色,因女生占医药卫生学院总人数的90%以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的训练,体育课没起到对专业技能、身体体质和职业素质打基础的服务目的。教师没有按照高职教学的新要求来更新观念,那么,就不会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出针对护理专业要求的合理训练项目和措施要求,学生不理解体育课的意义,无法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护生就更不可能获得对专业有较大价值的训练成果。实验证明:只有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为专业服务这条主线索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有实效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改进不利于体育教师为专业服务的体制结构
1.体育教师所属部门和体现的缺点。体育教师在总院的体制中,属于公共基础部,有集中管理的优点,但也有实际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教改上的难点,教师要承担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故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传统计划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竞技和球类为主的通用计划,这就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体育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
2.改革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方法。体育教师确定了教学任务后,行政体制还是隶属公共基础部,但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要下放到各个教学院,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与专业关联性强的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而进行教改上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回归担任教学任务的学院,在虚心请教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研究和探讨不同专业与体育的关联性,来制订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和符合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目标要求。
(1)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的工作性质来设置不同要求的手指功能训练项目。①护生增开手指功能训练项目,侧重点是训练护生手指的轻柔度和精确度。因护士的基本功是“一针见血”。打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根据专业需求,增开十字绣、剪纸,练习撕纸等训练项目。其一是每次上课时,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练习。其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常练习,课前检查,有进步的学生除表扬外,另体育成绩可适当加分。其三是在班主任协同配合下,定期举办此项练习的竞赛,获得名次的学生不仅院系表扬,颁发荣誉证书,还要在院系中或全学院中展览作品,体育成绩还要适当加高分。也就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将有益于学生的训练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白练习手、眼与脑的协同作用,它对手指精细功能的形成是非常有益,为护生今后熟练并准确打好输液针做好扎实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增开锻炼手指功能的项目,但它则注重手指的力度和准确度(柔中带刚)。因给病人推拿和按摩时,主要体现的是刚(力度),否则就达不到医疗效果。所以,增设手指悬空抓沙袋,武术中锻炼手指力度等项目。每次练习后,要用握力器检查学生手指的力度的练习效果,逐渐达到专业要求。
(2)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体能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耐力训练项目。①护士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工作强度并不很大,但烦琐事较多,来回穿梭,消耗体能较大,所以需要良好的体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保持原800米项目,但要求发生改变。现不强求速度,而注重耐力,跑下来要求不气喘吁吁,体态平稳,意识要清晰,自控力要强。故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设置一些小项目,来检查学生达标的程度。如师生进行口头交流,观察和考核此状态下学生反应、态度、注意力和意志力等。②针炙推拿专业,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一个病人或长时间连续给多个病人进行高消耗体力的按摩和推拿医疗。同时,按摩和推拿手指的力度还需要手臂、腰和腿协调配合。
三、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急需项目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训练
根据护理专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构作了一定的改革调整,将形体训练、手指精细功能训练和体能中耐力训练放在首位,并融合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三年来与体育教师一起多次参与医药卫生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发现用人单位,现场目测学生的体型,身高、外貌,气质放在首位,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趋势。根据用人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将形体选修课及时调整为护生必修课,同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教改突破口为后期体育项目训练打基础。因为,护生大多为女生,爱美是女生的天性,较容易,并乐于接受形体训练,每天7~8节课和9~10节课,学院的操场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400~500名护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在体育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形体训练,抓住了突破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提高学生认识体育对护生的现实意义后,再引入其他相关训练项目和强度较大的训练项目时,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并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四、紧密联系医学实际,做好“问题”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此方面做得不够,现充分利用体育特点来加强人文素质教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医疗事故的视频,从网络上截取下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视频,以一个体育教师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观看、讨论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责任事故多发生在下班前15~30分钟内,其原因之一是临近下班时,医务人员的体力下降、思想松懈,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想家事和其他事情,此时,患者和其家属要求医疗服务,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与其交流的语言、肢体语言、语气和态度不佳,两者在这个微妙时间段达不到有效沟通,最易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所以,围绕并牢牢抓住护理工作的特点,75%~90%都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体育教师改革了传统教学中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师利用这10分钟作意志力训练的意义。增加并充分设计好这10分钟内有针对性训练项目,即经过二节课的体育训练,临近下课前学生的身体体力下降和精神比较疲倦,体育教师一改以往形成的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设计一些考查和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其方法可是教师抽查,其他学生观摩的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体验方式;也可以是教师与班干部组成多个团队与学生团队的训练;偶尔也可组织学生一对一的训练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在此情境下的语言、态度和体力的状况等,培养学生在关键时间段的耐受力、注意力和意志力。通过此项的教学改革,教育学生树立今天吃苦是对自己负责,今后是对病人负责的责任心。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改的需求,也弥补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弱项,这样的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实际护理工作。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关键词:身体素质 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职专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职专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及职专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我研究了铁岭地区职专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很多专业男生女生比例失衡
我们学校有在校生一千多人,由于专业多,且应用和就业前景不同,造成很多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比如学前专业都是女生,汽修和机械专业全是男生,很少有专业男女生比例平衡。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职专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职专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专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按学生性别,分开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职业中专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并通过实践教学,我们认为中专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身体锻炼的全面性。围绕发展其运动发展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组织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鼓励,循序渐进,激发她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培养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至于职专男生,大家都知道,体育课是他们最爱上的课了,各个积极活跃,全身心投入,无论是体育游戏,还是竞技,还是技能,他们都会热情高。在完成大纲教育内容同时,只要精选一些他们喜爱的课程去完成就可以收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五)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1.1生源质量较差
生源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天因素,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又是高校所办专业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考生总数开始逐年下降,高校录取比率持续提高,到2012年我国高校的平均录取比率已达到75%,从而造成高校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而这一问题在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中显现的尤为突出。由上表可以看出,该校在2014年录取的8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专生中,入学前训练时间仅为半年以内的学生频数为49人,比率高达61%,而高考体育成绩在65-69分,专项技能成绩在24-27分的生源比率也分别高达53%与56%。说明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存在着,训练时间短、身体素质较差、专项技能不突出等问题。这一现状严重束缚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该专业的办学难度。
1.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方向模糊
教育部于1980年第一次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在以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对该课程方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修订,从而使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而教育部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却没有清楚说明。使得各高校在制定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时,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过分雷同本科体系、毕业生专业技术不强,综合能力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部分高校往往会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培养成相同的就业方向,更加剧了该专业的就业难度。综上所述,就业环境的恶化、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严重制约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其影响全国各体育学院及师范类高校纷纷减少甚至停止招收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使得该专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局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国内许多方面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体育师资,国家依然需要大批优秀的专科体育人才。因此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远未到被时代淘汰的境地,为该专业寻找到一个适宜于当代的新型培养模式,使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重新焕发青春显得尤为急迫。
2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1新型培养目标的树立
以往高校对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参考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然而受制于生源质量较差及入学时间较短等现状的影响,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差,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根据培养任务、学情现状与社会需要,确立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显得尤为关键。首先为学校提供合格的体育师资,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任务。该专业培养目标应重点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其次针对学生基础差、入学时间短的学情现实,不苛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一专多能”技术实践能力。而应结合社会的不同需要,多方向、多层次培养各类体育师资人才,保证学生在所选方向上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后还应考虑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使其具备适当的教育与综合知识。由此可见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具有相应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实践型体育人才。
2.2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就业环境日益恶化,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就业渠道的单一与就业需求的相对饱和,是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寻找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是使该专业起死回生的关键。
2.2.1重视学前体育师资需求自2010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兴起了培养学前师资与兴办幼教机构的浪潮。且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幼儿园对于引进专职体育师资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大。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把握住这一巨大的机遇,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为我国提供优秀的学前体育师资人才。
2.2.2着眼于社会非传统的体育师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各类公共机构也逐渐出现对不同体育师资的需要,这无疑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条件。首先是敬老院与老年学校对于体育师资的大量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众多老年人选择进入敬老院或者老年学校来度过晚年。然而由于身体的衰老与生活的枯燥,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与心理问题时常发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锻炼项目,适当提高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敬老院与老年学校等公共机构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加。结合这一需求适量培养相应的体育人才,无疑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条途径。其次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需求增加。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残障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受到了国家重视。该专业如能顺应国家政策,结合特体教育特点培养一批适宜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2.3不放弃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轻视,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缺乏需求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自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的召开及《中小学体育评估工作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与课时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为此高校必须结合中小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大对中小学体育师资这一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争取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就业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2.3构建模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 新媒体 转型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谈一下媒体的融合问题
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学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比如我校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台不够完善等等。
二、学校要进行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学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39-02
我国高等高专师范美术教育主要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合格美术教师。然而,许多高职高专培养的师范美术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理论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技术技能即动手能力上又没有太大的优势,也很难成为专业艺术家和专门的工艺设计人才,处在“似是而非”的尴尬状况。以致高职高专师范类的学生论专业水平,比不上专业及本科院校的学生,论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也难以达到基础教育的培养,高师美术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样的局面,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定位模糊、职业导向不明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美术教育同学的自我价值和就业方向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同学仍处于盲目状态,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今后的职业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表示非常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更有个别同学表示今后不再从事与美术有关的任何职业。在学校本身来说,学校往往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画展或书画、设计比赛,而几乎没有学校进行专门的学生教育教学比赛,如美术教案撰写、现场授课赛等。因此,客观上造成高职高专美术学生从踏入学校校门,学生的思维定式就是画好画,作一名知名的画家或者艺术家、设计师,而不是一名教师。很多人认为当美术教师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这些直接影响到其职业意识的确立与追求,以及自身定位的不明确。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设置美术教育、培养师范类学生的院校并不多,很多培养目标级培养方向也不明确、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因此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上沿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造成了美术课程计划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缺陷。
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院校一样,受前苏联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很重,学校长期以来注重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中的教育专业课的比例不到10%的份额。师范类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是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公共课和教育专业课不感兴趣,也不专心,而专业理论课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专业技法忽视审美意识培养,常常停留于僵化琐碎的课堂练习,费时很多,实际效果不好。
2、课程所涉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涉及面太窄,现在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意识形态较重,缺乏社会学、文学、文化史论、人类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科目,缺乏文化感和人文色彩;还有教育专业课程历年来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法等组成,而这些课程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内容陈旧、空洞,不能很好地紧跟现代形势;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手法、模式单一,任课教师大都是凭借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授课,课程内容狭隘、随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针对上述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加强教师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主要培训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因此,这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修养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要想培养出未来教育行业具有精湛专业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作为培养他们成为教师的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别人。
(二)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和酝酿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较高的人文素质,能够对学生有关爱之心;另一方面,人文素质对美术教育者来说,也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
(三)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综合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美术理论知识等等,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在将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上用于实践,全面培养美术师范生的德、识、才、学,使之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熟悉其教学内容与程序,学会独立从事教育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中,动手实践能力应该是优势,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应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进行上课实践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学生在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让学生不定期地参观和接触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请一些中小学优秀美术教师作专题报告,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联系实际,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弥补学生教学能力的不足,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的职业修养,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要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作用,利用博物馆、各种展览及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训练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随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增长他们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也是应这一背景产生的,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突出、人文修养高”的小学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2004年.
(一)审美能力与情趣不高
先抛开计算机的因素不谈,现在多媒体专业在高等教育中还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由于学生能够从小到大接受艺术熏陶人数的数量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艺术基础较差,没有专业的艺术审美能力。缺乏艺术审美能力的多媒体设计是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因为多媒体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艺术来作为支撑和辅佐。
(二)缺乏想象力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很多软件、技术都较为模式化,并且在学生审美能力不高的情况背景下,容易导致学生想象力的受限。想象力就是决定多媒体设计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且想象力属于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其教育培养必须要得到加强。但是确实存在学生想象力不足,且训练不足导致最终的操作水平不足的情况。
(三)相关教育缺乏重视,投入不足
多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培养缺乏领导重视,而且对于计算机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也不足。甚至很多领导都没有意识到多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重要性。往往多媒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是理论多于实践,缺乏真正的锻炼,不能够有效的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存在因为教学设备硬件不足缩减训练课程的情况,而审美教学培训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材料的缺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依赖计算机而计算机技能教育匮乏
现代多媒体技术多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很多的操作应用都必须要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之上。所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是单一方面,很多时候学生要能够展现出自己所要表达的设计思想还必须以熟练地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支撑,计算机操作技能虽然能够让学生自己依托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但是鉴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要真正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对计算机技术教学进行加强。
(五)计算机技能与审美教育融合不足
多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审美能力更好地进行结合,但是实际上现阶段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和审美的培养还没有融合。就算是开设了审美教学,开设了计算机操作的教学,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独立的。审美教育没有深入到计算机教学中,这样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多媒体设计操作能力。
二、如何加强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
要加强多媒体专业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我个人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入手,再慢慢扩大范围。
(一)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育需加强
首先,计算机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加强。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才是多媒体专业学习的基础,尤其是现代化的多媒体发展直接要求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深入到系统层。必须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加强训练,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在多媒体专业计算机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尤其加入PhotoShop、CorelDraw、AutoDeskAnimatorPro、3DSMAX、Flash、VisualC++、以及Authorware、Director、ToolBook等软件的教学,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方向对于不同软件的学习有所侧重,但是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要加入相关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接触到常用多媒体软件时候都能够具备相当的应用能力。其次,相关必须要在审美教学过程中加入计算机设计的内容。审美的教学培养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过单独的时间,课程来加强;而是可以在计算机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就进行加强。比如可以在多媒体设计过程进行文字描述的评比,对比不同描述方式的效果差异;可以在PhotoShop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图片的欣赏,也能够通过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图片材料来让学生感受美学差异的同时锻炼软件的操作;甚至能够通过3DSMAX、Flash的设计编辑,并且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对比,发现彼此的不足,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多媒体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扩展
教学始终应该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所以在进行各种计算机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到趣味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多媒体专业对于系统层知识教学的要求不高,但是为了便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扩充各种多媒体系统的知识、原理,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并且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给学生指导,也需要一定的考察来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与审美水平。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就必须要按照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必须要以美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按“四步骤”进行教学。所谓“四步骤”就是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步是赏析模仿案例,首先确保案例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品味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加强知识点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第二步是修改、美化。在具备基本技能和审美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对案例作品进行实现、改进,并进行修改美化,达到实践操作和创意创作相结合的目的。第三步是评价、对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和分析各种平面图形、二维动画、视频作品所呈现的美,更多地激发审美感受,为后续创作提供指导。第四步是再创作。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讨论的基础上再创作,审美意识已初具框架,而且实际操作技能也日渐熟练。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艺术素养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多媒体专业教师都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艺术类院校的很少,这就限制了老师的艺术素养。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仅靠教授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美学、美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技术和艺术双管齐下。例如,在专业课PhotoShop或3D等级教学中,可以将点线面的应用、光线明暗、动态效果、色彩搭配、肌理材质、平衡等美学知识融入到软件运用和技巧的讲解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怎样软件的运用技巧,更学会了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设计作品,并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审美能力与技能训练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多媒体能力
通过技能的训练与审美教育就能够真正提高多媒体专业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为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地多媒体作品,能够更好地、更熟练的操作各种多媒体软件,操作各种多媒体系统打好基础。同时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的直观感受也能够加强审美训练的效果。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从审美到操作技能都符合一个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正是由于计算机技能训练与审美的融合培养,就能够一边受审美训练,一边又通过训练来加强审美训练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模仿,感受,修改,训练,才能够不断地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学习多媒体技术。
(三)专业特性决定了必须要将审美教育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多媒体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科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等关联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而多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又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等。因此多媒体专业的从业人员与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同点在于: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在创作作品时要遵循审美原则,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要满足人们对文化认同的需要。多媒体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对美学的感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创作内容的审美需要、市场需要来设计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所以对学生实践训练不能局限于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技能训练中,让学生具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需要。
四、结束语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虽然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其核心是培养能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知识完成国际贸易工作的人才。但从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师资队伍薄弱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是指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并且较全面地掌握了先进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案例,但由于从未接触过国际贸易实际工作,导致国际贸易教学偏理论性,与实践的结合不足,甚至使教学脱离了实际,与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目的相悖。
(二)教学内容问题
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信息化的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我国与美国、东盟和非洲等几大贸易进出口地区之间的贸易形势基本采用了跨境电子商务,这就需要贸易人才掌握信息化的操作技术与知识,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际贸易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不足,也没有实践操作环节,所以学生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掌握程度较低。另外,虽然部分学校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授课和操作设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做到将信息化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不能在教学信息技术的同时有效推进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教学效率较低。
(三)教学模式问题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当前,很多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较多的不足。由于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听力及理解能力等的局限,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效果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是以书面英语为主,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名词和学生的口语能力关注度不够,导致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外聘的形式来充实师资队伍。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传授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学校可安排专业技能水平高、知识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并引进校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授课,丰富教学内容;还可派遣部分教师到企业内参与国际贸易的具体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丰富并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学校在完成必要的教育指标后,还可对当前国际贸易市场进行考察和研究,明确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先进的、生动的题材融入教学,进而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结合上文提到的实际问题,针对双语教学,笔者建议加强对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语言基础。学校可以定时地举办“国际贸易合同撰写比赛”“国际贸易谈判比赛”等活动,参赛过程中要求学生统一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实践能力。
三、结语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多,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地创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思想,改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明亮.浅析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