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2 14:2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员工学习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学矛盾;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项目中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内容,引起了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同时竞争的社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员工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这一挑战,但是目前员工迫切要求提升素质的现状与繁重的日常工作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致使培训工作受“工学矛盾”的影响日益严重,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努力寻找解决“工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并且在企业内部得以实践、推广,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 产生“工学矛盾”的因素
1.培训激励机制
培训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否,是企业产生“工学矛盾”的重要原因,企业急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施工企业培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员工在参加培训时既没有压力,也没有任何的动力;不健全的机制还引发了培训管理中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无法发挥培训组织的职责、没有调动起各个方面共同做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培训文化及和谐的学习氛围。
2.培训流程
在部分施工企业中,培训流程的好坏,会对培训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在部分施工企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第一是培训需求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导致培训计划制定的不够详细和科学合理;第二是实施培训组织不够规范;第三是对最终的效果评估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人员配置
不合理的人员配置导致了“工学矛盾”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岗位定员测算没有考虑到暂时脱离生产岗位的人员。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只是为了满足基本作业要求而配备了一定数量员工,没有充分考虑到可能会有外出培训、休假而导致无人接替的情况。(2)人才结构与岗位匹配不合理。施工企业中存在部分岗位与人员能力不匹配的现象,造成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和生产骨干无法离开岗位参加培训的现象,导致参加培训的人员经常是比较清闲的员工。
4.培训方法
脱产集中培训是培训的主要方法,对于培训大部分员工普遍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员工们认为只有正式脱产参加培训班才是真正的培训,经常由于“工学矛盾”导致无法参加这样的脱产集中培训。
二、解决“工学矛盾” 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机制
企业应制定实施持证上岗、岗位薪级调整、考核评价管理等制度,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一体化管理机制中,考核评价起着连接的关键作用,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员工培训等紧密联系起来,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薪酬动态的重要依据,改变员工培训内部需求不足的现象。
2.完善和规范培训流程
企业应制定出一套具有特色、以各部门为主导的培训流程,为有效的开展培训活动提供指导。(1)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培训组织工作的起点就是培训的需求分析,同样也是有效培训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应每年定期进行,分类、分层的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充分的分析每一名员工的具体需求,并与岗位能力要求、组织需求相结合,将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做好。让每一名员工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培训计划,企业应严格依据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策划和设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3)培训班申报、实施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是培训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管理好培训实施的过程。(4)分析、评估培训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优秀的培训效果评估能为其提供培训项目的整体信息,为后期的培训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使员工更了解自身的培训需求及水平差距。企业还应加强培训结束后员工满意度的评价以及员工长期和短期培训的效果评价。就培训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如何,培训组织、管理、服务如何等方面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了解员工通过参加此次培训感到有哪些受益(A.获得适用的新知识。B.可以用在工作上的一些有效的研究技巧及技术。C.将帮助我改变我的工作态度。D.帮助我印证了某些观念。E.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客观地观察我自己以及我的工作)等等。(5)培训工作总结:每次培训班结束后,培训责任人对培训情况进行小结,综合评价,分析培训情况,提出改进建议。(6)年度考核评估、表彰、奖励:企业将所属单位(部门)的培训办班情况、员工学习成果列人年度绩效考评中,每年年底企业对所属单位(部门)、员工全年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以增加培养工作的约束力。
3.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一方面合理测算,科学配置。在按照规定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应为员工的外出培训、休假等安排充足的时间,为保证工作和施工生产作业安全提供充足的备用人员。另一方面,加强考核评价,优化人才结构。将考核结果与持证上岗直接挂钩,建立能进能出的岗位制度,提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保证在生产岗位中的都是生产能手,确保生产骨干有时间可以参加培训。
4.创新培训方法
首先总结优秀的培训经验。应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的实践式转变,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幻灯片观摩或电视教学等新颖的方法进行培训,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总结优秀的培训经验。其次针对项目施工特点、施工技术复杂性、施工环境等问题,实行分层次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散学习与集中授课相互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业余学习与半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最后还可以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扩大员工学习空间,调动起员工学习的热情。
三、解决“工学矛盾”的主要途径
1.加强协调计划管理和监督检查
职工培训计划是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将职工训计划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计划中。当培训计划出现问题时要有应变计划,实现有计划的协调管理,这不仅是管理层的认识问题,同样也是管理层的安排问题,企业中的管理层和领导层必须加强协调经济和计划管理双方面的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监督检查管理,严格按培训流程实施培训,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全面推进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妥善处理“服务”和“依靠”两者间关系
职工教育必须要面向生产,并服务于生产,企业和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需要依靠职工教育来实现的。这是工学矛盾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和两者间的共同语言。为了提高这个基础。职工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服务上要多下功夫,只有认真的做好服务工作,依靠的才会更加紧密,也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改革搞活
解决工学矛盾的最重要途径即是改革搞活。例如合理改革企业的用人制度,将培训制度和用人制度相结合;校企联合,在企业施工现场成立培训基地,满足现场施工生产和员工培训的需要;调动起业余自学的积极性,鼓励开展业余自学成才的政策;改革培训的具体形式,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从实际出发因需施教等。
4.加强认识,端正态度
加强认识就是在思想上对职工教育引起重视,将是否认真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当做是否重视职工教育的试金石。端正态度就是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无论是职工教育工作者,还是企业领导层,都要具有一种迎难而上、不埋怨、不回避的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分析企业近几年解决“工学矛盾”的实践经验时,我们发现还是存在部分环节需要加强和完善:一方面是应合理的安排培训的具体时间,还需丰富和创新培训形式,将培训计划纳入进企业的生产计划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工作时间;还可以借助手机短信平台丰富培训内容, 另一方面还需加深网络培训平台的应用推广,应为其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可以将培训资料转化为电子课件,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可以看出解决施工企业“工学矛盾” 的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是值得应用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忠保,王新海,龚文平.平衡工学矛盾的措施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华蕊.上海市成人高校学生工学矛盾与教育改革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3]蓝健冬.推式培训:解决企业工学矛盾的有效手段[J].发展.2010(06)
[4]张苏.函授教育“工学矛盾”的主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案
[DOI]10.13939/ki.zgsc.2016.02.189
1总论
1.1研究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任务的两大保证。
教育的改革创新是破除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多种积弊的一剂良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职业教育领域,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字方针之“育人为本”方面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将顶岗实习视为准就业,将其纳入学校的就业工作来实施;学生和家长把顶岗实习理解为就业;企业把顶岗实习理解为新员工的试用期,以此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而企业实习内容与学校专业教学内容又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所学与所用无法有效对接,学不致用,由此而来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观念冲淡着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学校对学生实习中掌握的技能状况没有系统的考核办法,实习期满,学生常常以一份毕业论文应付了事。这种现象,是当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共有的教育缺陷,即顶岗实习阶段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具体体现。
如何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促进学生就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指导,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课题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方法指导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2研究内容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方向。
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理论的研读、分析、探讨和应用,研究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建立。
(2)行动研究。柏莱克威尔说:“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教职员,其研究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项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配合,且能给予实际工作者以深刻隽永的印象。”还有不少的提法,但它们基本上大同小异。把它们概括起来,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课题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顶岗实习管理阶段的教育功能缺失现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1.3.2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和创新
行动研究过程的五个步骤:
(1)明确问题。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顶岗实习管理阶段的教育功能缺失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确立解决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是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
(3)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本课题是按照制订研究计划、实施、评价和总结四个阶段开展研究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都有书面记录资料。
(4)对实习改革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5)在学校实习管理中实施、验证和修正。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以北京市交通学校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汽车商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100名实习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方法。
1.4研究假设
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中等职业学校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1.5研究成果
(1)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2)创建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实施模型。
(3)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在工学整合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方法。工学整合式学习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学习者的成长,这种学习应列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根据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的特点,从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四个维度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实施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
3.1四维模型
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建立四维模型(见图4),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
表2学习结果评定表
图4四维模型
3.2实施方法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分为实习前布置、实习中指导和实习后总结三个阶段(见图5)。
图5实施流程
下面就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个维度阐述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实施。
3.2.1学校维度
(1)组织建设。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实施。学校应成立“顶岗实习管理中心”职能机构,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为全校所有专业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提供全面的方法指导,同时促进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提升。
组织方式可以采用矩阵形式,如图6所示。
图6组织结构图
(2)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
①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对于与学校合作、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应负责推荐校外辅导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与工作配合学校给予指导。即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
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可以集合学校教师与企业辅导员的合作优势,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任务。包括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学习,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学校对企业推荐的校外辅导员进行审核,对于审核合格的校外辅导员发给正式的聘书。
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改变了过去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单一进行管理的状况,可以说,创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管理的新模式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
②确定选聘校外辅导员的标准。学校选聘校外辅导员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辅导员所在企业是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企业择优推荐。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技术能力。
③建立校外辅导员管理办法。对于给予学生认真指导的校外辅导员,应给予适当的课酬补助,在学生实习结束时,进行优秀校外辅导员的评选,对于当选的优秀校外辅导员,学校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3)教学管理。
学校对于学生实习的教学管理可以分为四条线索,三个阶段实施。
四条线索是专业教研室的专业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德育教研室就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三个阶段为实习前培训、实习中控制和实习后总结三个阶段。
①实习前培训。第一阶段,学生顶岗实习前,实习管理中心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和校外辅导员四方面人员进行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内容培训。培训计划见表4。
对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指导是从就业指导课导入,对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和布置。使就业指导教师了解和掌握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培训内容。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习指导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共同实施。专业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和指导方法的掌握是关键的。
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掌握学生实习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他们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表4培训计划
a.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b.学习领域课程讲解,包括目标、形式、内容、学习媒体、评价方法。
c.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指导包括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见图7)及学习领域课程表格讲解。
图7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
表5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
②实习中控制。第二阶段,实习过程中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中心对专业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指导情况的定期检查是这一时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检查途径包括:下企业实地考察、收取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指导效果、通过每月返校召开的学习交流会检查指导质量。
③实习后总结。第三阶段,实习结束时,由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共同组成联席评审小组,对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优秀校外辅导员、优秀专业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奖励。
上述这三个阶段,既相对独立,保持各个阶段各自独立的工作内容,又前后接应连缀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
3.2.2教师维度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实施按照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实习中 指导、实习后评价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见图8)。
(1)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将实习阶段学习领域课程纳入德育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工作的方法,为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职业人提供一条科学的途径、一种科学的方法。
①教学内容(见表6)。表6学习任务讲解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实习管理中心人员
学生
(1)学习领域课程
・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基本形式
・学习内容
・学习媒体
・学习成果评价方法
四步教学法
①举例讲解岗位学习流程图
(2)学习领域
课程学习流程
图讲解
案例教学法
②讲解学习领域课程形式――学习领域表续表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3)学习领域课程表格讲解
案例教学法
③讲解表格填写方法
(4)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案例教学法
④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建构方法――任务中心式
⑤介绍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②教学步骤:
a.举例讲解岗位学习流程图(见图8);
图8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
b.讲解学习领域课程形式―学习领域表;
c.讲解表格填写方法;
d.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建构方法――任务中心式(如图9)。
图9任务中心式
e.介绍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见图10)。
图10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2)实习中进行指导。
①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确定学习领域名称;
②根据学生工作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③指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再应用于企业工作实践;
④指导学生发现企业运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实习后总结。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①每名学生进行答辩,学校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参加;
②对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表现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毕业成绩,同时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学习任务完成优异、答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
3.2.3企业维度
(1)实习前培训。
介绍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环境、学习目标、岗位要求、安全事项。
(2)实习中指导。
①工作过程指导。
a.讲解工作过程要素:工具;工作方法;人员;产品。
b.讲解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
②知识和技能指导。
讲解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实习后总结。
企业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3.2.4学生维度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目标。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分析、总结和掌握企业运作流程;第二阶段围绕工作任务学习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是按照六个步骤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整合。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提高(见表7)。
表7实习指导内容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专业
指导
教师
学生
(1)企业运作流程
四步教学法
(2)围绕工作任务建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法
(3)用六个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案例教学法
(1)实习前学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实习前学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对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是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2)实习中完成学习领域课程。实习中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围绕工作任务学习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是用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一阶段学生每两周填写一次表格,同一岗位,不断深化,如果换岗位,完成不同岗位的学习内容。每两周学生给自己在学习过程评价表中打一次分,检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3)实习后总结。学生实习后要进行学结,总结学习收获,完成毕业设计,并进行答辩。
4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意义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一项校企合作计划,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有机整合。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是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为校企合作建立了一个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实习管理;学生学习学习领域课程的效果检验是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实习、去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实习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们来自企业一线的学习资料又可成为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习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使学生实习有目标、有方向,提高了顶岗实习质量,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依据,收获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4.1.1促进了学生结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熟悉实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丰富理论知识。
学习中,关于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艺过程的制定、工作步骤的确定、项目任务的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价等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1.2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一种方法指导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要领的一套方法,即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入手,通过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基本组成要素学会如何工作(见图11)。
图11工作过程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同企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这几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其达到要求的工作成果。
通过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获得相宜的工作方法、善于与其他员工协作,进而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任务,逐步实现从“新手”到“进步的初学者”的过渡;同时为学生今后的转岗或再就业提供长效的学习工具,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前进道路。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为学生岗位学习提供了一种方法指导,即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通过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4.2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意义
为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教学素材,为教师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手资料。
通过学生所在企业、所在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为学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学生完成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可以作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而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运作实际,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
4.3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学校和企业的意义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要求实施校企交流的合作教育计划。在实践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共同指导学生有效实习。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促使学校的实习管理水平和学生实习质量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为合作过程,企业认识到学校实际上是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学校已经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库。校企共同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力强、适应面宽、技能扎实、知识全面的合格员工。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既是学校的育人工程,又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程,这是双惠互赢的教育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学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自觉性,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变革:
(1)学习过程的变革。改变了以往实习阶段撰写实习报告的机械僵化形式,将实习考核设计为岗位课程的全过程学习,使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的优化塑造目标。
(2)教学过程的变革。将以往指导实习报告的撰写,改变为全部实习过程的岗位工作认知指导,履行着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使命。
(3)评价过程的变革。实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由学校教师单一评价,整合为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校与企业联袂育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3]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培训宗旨和指导思想
1.考虑到该公司参训的学员特点――专科毕业,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较好的学习能力,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较长时间没有接触英文,故本方案着重于培养学员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先行,读写跟进。
2.“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四个月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所学知识更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培训中单词、句型、文章的选择,都应考虑到学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争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始终注重兴趣培养和激励机制,避免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二、培训目的
采取自助和激励的形式,而不是通过死板的课程去强迫员工学习,毕竟每个员工的英语应用能力和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本英语培训计划不是定位于职场英语临时救急,而是带动英语学习以及除英语以外其他知识的学习热潮,营造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培训目标
1.能掌握基本的工作和社交词汇,熟悉和了解日常商务社交技巧、礼仪、礼貌用语;进行简单应用文写作和基本的商务交流。
2.增强口语能力,能够用英语描述某些事、某件东西,对一些日常的场景进行简单的对话,对某件事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讨论某件事并进行辩论。
3.能够阅读一些基础难度的英文文件,理解其大意。比如最常见的说明书等。
4.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员工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包括问候技能、沟通技能、阅读能力、读写报告的能力、接待技巧、翻译能力等。
四、培训程序
1.前期准备:对目标学员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评;设计并做好培训需求问卷调查。
2.培训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具体技能进行培训和提高:问候技能、沟通技能、阅读能力、读写报告的能力、接待技巧、翻译能力等,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职工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3.阶段性考查和反馈:每周进行阶段性考查,围绕所学的内容书面或口头考试。
4.全面系统的结业考核和总结。
五、培训时间
共80课时,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晚,每次2课时,学程四个月左右。
六、培训内容
包括通用英语、商务英语、电子专业英语、娱乐时尚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活动、看原声电影、地道美剧,听歌学英语、VOA、BBC,引导员工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
七、培训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水平测验和评估及问卷调查(2课时)
第二阶段:话题口语(30课时)
第三阶段:商务英语(20课时)
第四阶段:电子行业英语(20课时)
第五阶段:结业考试(2课时)
机动课时(6课时)
八、师资力量
授课教师持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证书,具备职业院校10年教学经验,英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责任心强,有亲和力。
九、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举例
1.注重词汇教学。着重抓好每次上课的效率,将词汇运用到课文对话当中来帮助他们记忆;另外,可以简单地复习国际音标,便于他们纠正发音及预习和记忆单词;用词根词缀法确保单词记忆的准确度,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设计单词接龙等游戏环节巩固单词、激发兴趣等。争取每堂课都当堂熟练掌握单词及课文的80%。
2.注重口语教学。通过视听说课程,让学员听、读、模仿、纠音,再要求学员根据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将所学内容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更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引入当前流行的英语配音软件、配音秀等,对英文原声电影片段进行配音练习或比赛,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并且鼓励学员尽量课后多讲英语。
3.采用激励机制。通过提问加奖励的形式,鼓励员工开口说英语。可从描述东西开始,再过渡到日常场景的对话练习。
4.运用小组教学的方法。把参训员工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在预习、竞赛、问答、复习、提问、作业等各个学习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给每次活动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小组加分,采取激励机制,进行定期总结和物质奖励。
5.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增强大家对于英语的兴趣,同时让大家的听说能力得到巩固。具体形式如下:
(1)热身游戏(Warming Up)会根据每篇课文的选材话题灵活设计,例如,连词接龙、自我介绍或描述他人(性别,年龄,喜好,穿着,外表)或描述办公室场景等。
(2)给单词造句、连词组句比赛等。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安全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我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安全培训工作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培训就是效益”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激发全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安全理论应知应会教育和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引导职工真正理解“条条规程血染成,不可再用血验证”的含义,激发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全员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我愿培训”自觉转变,营造了“争做学习型员工、争当本质安全人”的浓厚氛围。
二、找准切入点,合理制订职工培训计划。
今年以来,我们以全面提高员工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为目标,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安全培训工作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年初,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全面地考虑了员工文化层次、岗位工作以及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员工的岗位操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从时间上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工种、各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培训、考试促学习,以学习保安全,在“严”字上做文章,通过安全生产来检验培训质量。突出安全培训工作重点,首先抓好班组长以上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分工种培养有敬业精神、爱学习、有上进心的职工。通过对以上人员的培训,逐步引导和鼓励身边的职工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以达到培训一批,教育一批,引导一批的效果。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方式,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理论教学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易懂的课件演示,提高学员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学习兴趣。部门在工作现场坚持以安全隐患识别、现场操作技能和事故防范为重点,采取能者为师、以师带徒等方式,扎实开展现场培训工作。推广以“手指口述”为主要形式的现场安全培训活动,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创新现场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激发了职工学习技术、学习知识的热情。
摘 要 如何有效激活一线基层员工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是企业培训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题分析,提出具体管理措施,通过培训经费管理模式的转变带动了基层班组和员工个人学习态度的转变,并对其运用效果进行有效跟踪总结及应用,为供电企业培训经费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培训经费 责任主体 内在动力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高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把实施全员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取得阶段性成功,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其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培训责任主体不清,培训与使用脱节,有些直线管理者重使用倾培训。二是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现象,求数量不求质量,应急式培训过多,与员工职业发展关联不够,员工学习动力不足。三是基层工学矛盾突出,缺乏培训经费和场地,缺乏优秀的师资和精品课件等培训资源,自主培训困难。
二、培训经费管理模式转变思路
按照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创先思路,着力推行“人力资源部门+直线经理”的管理模式,将培训经费使用额度分解到各级业务部门和基层班组,赋予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一线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三、具体对策
(一)通过“下放”,落实培训管理责任
责权明确方能管理到位,力度充足才能激发活力。为确保经费管理到位、责任明确,划分了三级责任主体,对其责权进行了明确划分。一级责任主体:人力资源部归口,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各业务线条的新业务培训和常规业务培训。统筹使用企业层面的年度培训经费,用于一级培训项目,以及二三级重点培训支持项目。二级责任主体:基层单位。面向本单位非班组人员,统筹使用本部年度培训经费,用于组织二级培训项目以及重点支持的班组培训项目。三级责任主体:基层班组。面向全体班员,开展本班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个性化学习和内部自主培训。自主使用班组培训专项经费,重点是在岗培训、师带徒培训、课程课件开发等。
同时,把企业培训经费的一半用于基层划小分配,赋予二级单位、基层班组充分的经费使用自,预算内的自主培训、个性化培训由班组直接组织实施,无需层层申请。
(二)通过“用实”引导班组履行责任
经费管理要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首先要明确培训经费使用方向、费用列支范围,统一列支标准,包括:教材书籍等购置性费用、内外部师资授课费用、课程课件开发费等。其次,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员工积极向上,营造“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培训氛围。然后,要鼓励先进、激励先进、与绩效挂钩,从二级责任主体统筹的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基层班组重点培训计划,向年度绩效为A的员工开放自助外出管理培训,绩效与培训联动,业绩好才能享受更多福利。
(三)通^“管好”体现责任的落实
面对培训资源重新分配,管理机制必须相应调整,“放下去容易,管得好很难”,这是很多管理者所担心的。事前明确管理要求,规范经费支出范围和流程,事中加强过程指导,建立教育培训下基层服务点现场解答疑问、解决问题,检查培训工作情况。对费用使用进行现场确认,做到关键环节不缺位。事后加强效果评估,监控基层培训责任落实情况,通过培训评估抓住培训全过程管理最后一环,实现评估的统计分析,有效跟踪培训课程师资、学员知识掌握、行为改善及班组绩效提升的真实情况。
(四)加强培训资源建设的投入
培训经费和自下放以后,员工有了“我要学”的热情,然而员工“学什么、去哪里学”,培训经费管理同时加大了培训师资、课件、平台、简易实操场等资源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员工学习体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为基层班组和一线员工开展基本技能在岗培训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建立责任目标考核机制
对年度培训经费下达额度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通过编制培训目标考核制度,从岗位胜任力评价合格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培训经费额度完成率等方面,参考培训评估结果,对基层单位、班组进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和下一年度经费额度直接挂钩,实行上下浮动。
[关键词] 学习型; 路径; 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73-01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院理念,精心培育一支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员工队伍,是建设学习型医院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必然。因此,如何培育员工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是学习型医院建设路径思考的重点和着力点。
1 营造学习氛围,开启兴趣之门
1.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产生三种积极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少能够产生三种积极的作用。一是能形成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员工才会始终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一种责任和追求,一种目标和境界,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二是能形成竞争的压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员工深切地感受到学习使人进步、使人充实、使人得到发展,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缺乏竞争力、就会被淘汰出局;三是能提高员工的活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局面,有利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
1.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年复一年不懈的努力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这就要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员工在氛围之中更好地学业务、学技术、学管理,成为高素质员工;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员工在氛围之中学有所长,精益求精,成为专家和能手;提供更新的理念,让员工在氛围之中真切地认识到学习既是自我成长的需求,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两个需求的有机统一,成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
1.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设条件搭建舞台,组织“千名员工大练兵,百名员工大比武”、开设业务技能培训班、管理知识培训班、定期举办员工读书报告会和“我读一本书”征文活动。既培育了员工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建立三项机制,助推学习兴趣
2.1 建立有效的助推机制增强学习型医院创建意识 保持和延续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依靠有效的助推机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地助推员工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与建设一流医院的目标有机统一,始终保持学习型医院创建力度;二是能够有效地助推员工增强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走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单位实际的学习型医院创建之路;三是能够有效地助推员工确立学习无止境的观点和理念,用新内容、新形式、新举措、新成果来推进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2.2 建立有效的助推机制增强学习型员工培育意识 实践证明,激励、评估和保障三项机制在培育员工学习兴趣,激发员工学习热情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有效的助推作用。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不同。有针对性地满足员工需求,对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二是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评估机制。经常性地评估员工的学习兴趣是否浓烈,员工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能够及时找准员工学习兴趣的培育点和学习热情的激发点;三是建立以物质支撑为基础的保障机制。无论是学习软环境的建设,还是学习硬环境的更新,都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建设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院报院刊、一流的信息网络、一流的学习设施,离开了物质支撑和经济投入都是无法实践的。
2.3 建立有效的助推机制增强制度化建设管理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学习型医院建设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要在规范、流程和标准上下功夫。每项制度出台前听取意见,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精心修改,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合理、员工反响比较大的意见,及时召开相关会议讨论、修改并调整,使之更加配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切合民意;医院已将助推机制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十二五规划”》等院主要文件中,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同落实,使激励、评估和保障三项机制在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中发挥有效的助推作用。
3 树立学习标杆,引领学习风尚
3.1 标杆的引领作用能够激活员工浓厚的学习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同样需要标杆的引领。标杆的引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引领。把学习比作精神食粮是标杆的首要特点,他们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有挤劲、有钻劲、有韧劲,在员工的心目中,他们的行为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二是经验引领。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是标杆的又一个特点,他们学习有方法、学习有思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学习上不但出成效,而且出经验;三是学风引领。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结合运用是标杆的第三个特点,他们有知识、有才干、有头脑,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但能力强、素质高,而且学风正、形象好。
3.2 标杆的引领作用能够夯实学习型医院建设基础 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有以下三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载体宣传,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借助院报院刊、网络平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和员工,以此激励和引导员工学标杆、当标杆;二是通过学习交流,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丰富学习交流平台和渠道,加强优秀团队和优秀员工与广大员工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维能力、思辩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培训,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定期举办学习培训班,安排优秀团队和优秀员工进课堂,上讲台,介绍各自学习经验和方法,阐述学习思路和理念,让员工在培训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进。
3.3 标杆的引领作用能够加快学习型医院建设进程 随着创建学习型医院活动的不断深入,我院更加注重学习标杆的引领作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由党员民主推荐、组织考核批准,在全院范围内设立了30个党员示范岗。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认真、工作敬业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标杆引领作用成为我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
4 构筑文化底蕴,激发学习活力
4.1 学习型医院的文化建设孕育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创建学习型医院,要高度重视文化底蕴对学习型员工的养育和滋润作用。文化底蕴产生引力,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理念,使他们成为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员工;文化底蕴产生智力,能够提高员工的领悟性和理性思考力,使他们成为勤于学习、努力学习和刻苦学习的员工;文化底蕴产生魅力,能够增强员工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员工。
一、注重理念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终身学习理念的灌输,对新员工成长成才十分重要。新员工都是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掌握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要使他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形势,就要教育引导他们不断进行学习培训,用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此基础上,教育新员工学习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以企业利益为核心,为企业创造价值。以企业满意为宗旨,为企业做好每件事”的保供理念和“坚持与用户建立长期、双赢、健康的合作关系,打造在特殊管材领域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供应链”的营销理念。引导他们持续加强同客户交流、了解客户需求,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和快速周到的服务,吸引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实现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和分享。
二、强化素质培训
针对新员工业务生疏、缺乏工作经验的特点,明确标准、完善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适应性培训,较好地缩短了从大学生到合格员工的距离,使他们及早熟悉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
一是借鉴丰田公司看板管理的先进经验,以“看板化操作”为抓手,结合公司岗位实际,把公司管理与业务梳理成完善制度,看板化操作流程16个方面和25个操作手册。并对他们进行全面素质培训、使每一位新员工对工作要求、操作流程、风险控制、考核标准都能烂熟于心。全面推进风险管理,走出一条快速弥补管理短板的标准化管理之路。
二是按照“缺啥补啥、急用先补”的原则,制定了新员工培训的年度目标、季度规划、月度计划和周进度安排。运用“请进来、走出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或本单位业务骨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
三是坚持每日“半小时回头看”,倡导新员工每天下班后用半小时时间,回顾梳理当天工作,找差距、看不足,并研讨解决办法,筹划好明天的工作。
四是以员工任职资格评定工作为牵引,鼓励新员工钻研业务知识、学以致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任职资格评定,考取职称。
三、新老对口帮带
以老带新、以师带徒是国有企业行之有效的传统培训方法,通过老同志、老员工的言传身教,可以收到开源节流、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将新老员工结成帮学对子,对口学习,并明确培训内容、培训进度、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细化、量化了对师徒的考核。要求师徒之间每月一讲评、每季一总结,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徒弟未出师前,师傅对徒弟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负有连带责任。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新员工走出去拜师学艺,组织处级以下年轻员工跟班劳动,到石油石化企业和大型钢铁企业生产车间,深入一线,现场拜师学艺,对口学习专业知识,实地参观学习效果明显,很受大家欢迎。
四、经验融合共享
首先,在员工中间开展自助共享培训。每周安排两个下午用30分钟时间开展“经验与教训共享”自助式培训,组织员工总结本岗位工作中的得失,用案例进行分析。还组织群众性自助共享培训优秀讲义竞赛活动,请员工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全员共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收获。每次自助共享培训结束后,分别对授课人的讲义制作、授课内容、问题解决、分析阐述等进行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相应奖励。群众性自助共享培训优秀讲义竞赛极大地激发了新员工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专业化经营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公司部门、岗位之间的横向学习交流,建立知识管理和传承机制,完善知识管理三本台账。一是获取知识台账,记录员工从书本上、从同行、客户、对手获取了哪些知识,并转化为组织的知识积累。二是创造知识台账,记录员工在工作中创造了哪些知识,改进了公司哪些工作,确立了公司的哪些制度或例行工作。三是适应性调整台账,针对环境或者政策的变化,员工或岗位做出了哪些适应性调整,推进了哪些工作等等。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员工知识能力的提高,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五、联动考评机制
一是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检验。我们每月都组织学习考试,内容涵盖管理制度、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市场开拓等方面与公司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专业知识相关的学习、培训内容,强化学习力度、检验培训效果。
二是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培训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发挥好导向作用。我们对培训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将培训出勤率、远程培训系统在线自助学习、知识管理三本台账建设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促进培训工作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三是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与评估调整。每次培训结束后,都听取参训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反映,发现问题,拾遗补缺,及时整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农电改革 学习路径 农电员工培训
1.背景
县级供电企业农电员工是服务“三农”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推进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理顺农电用工关系、开展农电员工培养等。由于历史长期遗留问题,农电工学历普遍低下,学习自觉性差,农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面对农电战线新形势,基层农电员工培训工作如何开拓新思路、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切实提升农电工技能水平,规范农电用工,为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服好务,探索一种适合农电工的培训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农电员工培训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县级供电企业的农电员工培训工作存在有四个方面问题:
(1)农电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从农电员工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技能等级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行人力资源分析,现阶段,县级供电企业农电工素质的各个维度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其它指标整体偏低;在职业素质方面,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县级供电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也有待提升。
(2)员工持证上岗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县级供电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培训、考核、上岗、晋级、薪酬一体化用人制度,农电员工存在无证(特种作业证、职业资格证)上岗,岗、证不相匹配的情况较为突出。
(3)工学工教矛盾突出
农网覆盖区域范围较大,电网设备状况比较复杂,农网建设任务重,农电工工作量大,面对各种各样的培训及技能竞赛,疲于应付,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同时担任内部培训师的多是各岗位的业务骨干,饱和的岗位工作任务使得他们无法分担更多的精力用于培训工作,工作与培训教学的冲突现象比较普遍。
(4)培训效果不佳
很多农电员工培训只注重培训的形式,针对性不强,与实践脱节,对培训实效及培训作用未进行有效地分析与评估,培训考核不够严谨,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培训效果不佳。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农电体制改革相关要求,针对农电工培训方式进行研究,运用学习路径图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制定农电员工的培养模式,形成针对农电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农电工技能水平,为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服务好,特进行该项课题研究。
4.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学习路径图,指的是在一定学习目标下,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学习路径亦不相同,但目的都是让员工尽快在企业需要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学习路径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明晰学习成长途径:在学习路径图中,员工可以看到应知、应会、应熟练的学习内容被清晰有序地标注出来,员工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成长途径。
轻松识别培训需求:学习路径图清晰地体现了该岗位的学习的内容、方式及先后次序,培训计划部门只需要将员工能力现状与学习路径图进行对比,就可以识别培训需求。
确定培训策略:学习路径图清晰地说明了获得岗位所需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学习路径图的指引确定特定岗位的培训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路径图的绘制流程包括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制定学习方案以及地图绘制。
5.课题研究成果
本次课题进行培训模式的设计,培训模式设计过程包括岗位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学习路径设计、配套资源、实施运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5.1岗位分析
按照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职业工种技能评价标准、广东电网公司岗位胜任力评价标准、岗位培训标准等指导文件,结合调研信息,对装表接电、业扩报装、用电检查、配电线路运行和检修四个专业的农电工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四个岗位的农电工满足岗位履职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5.2农电培训课程体系
遵循“内容适用,费用经济,效果匹配”的原则,基于学习路径构建装表接电、业扩报装、用电检查、配电线路运行和检修四个农电岗位课程体系是课题的核心之一,其课程体系的按照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分类,其中知识类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类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
各岗位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详细识别各类培训课程的培训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形式、科学的培训学时,并识别部分培训使用教材。如下图1所示:
5.3农电岗位学习路径
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对培训课程需要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课程体系)及学习顺序,绘制农电工学习路径图。
对农电工培训方式的选择,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易于让农电工接受的培训方式,能够让培训真正发挥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同时结合农电员工的工作和能力特点,对电力生产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采取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技能采取“每日一题,每周一技”的在岗培养方式。
5.4农电培训配套资源
在建立起农电员工的课程体系和学习路径之后,培训体系需要匹配相应的资源保障,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农电内部讲师队伍,搭建农电内训师师资库、选拔农电内训师、培养农电内训师、开发标准化课件、教材、题库、案例等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培训网络平台等与传统培训互补的学习渠道等。
5.5农电培训实施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训中心根据农电工培训要求,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配备电脑、投影仪及现场模拟等教学设备和设施,配备专门资料及用具。培训力求标准化,教师提前按照学习路径的所指定的专业教材编制针对性的农电工教学计划。
规范化的培训实施:借鉴军培学员的管理模式,对培训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学员建立学习档案,配备责任心强且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强化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管理。
激发学习热情: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经验分享、理论学习、案例研讨、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农电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邀请优秀供电所代表深入课堂开展优质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播放供电所生产和服务习惯性违章事故录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交流和分享总结,同时采取技能竞赛的方式,以赛促学,通过上述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知识及经验共享。
做好培训效果评估: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是规范培训质量流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学员的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各项实操考核、考勤记录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是效果评估的维度之一,通过结果情况分析,不断修正培训内容、组织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