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3 21:4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汇报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改革
“个性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具优势、劣势。只有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学上精耕细作、扬长避短,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教育[1]。
一、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特点
个性化教学特色在于:(1)主题词:开放课堂,以学定教,发展个性,注重创新;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差异发展,考虑个别差异。(2)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个别差异,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依靠学生自身的心理动力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使他们成为有个性、有特点的学习者。(3)具体目标:独立,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创,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关于质疑问难,关于想象和联想,养成勇于探索、乐意实践的习惯。自律,能够有效地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调整信息、行为和习惯,初步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自信,相信自己、相信潜能,关于总结和改进学习方法,对自己充满自信,坚信自己,学而有成[2]。
教师可据此分组,使各组学生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色。另外,教师应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明确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并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步骤,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在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中,应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明确指导,使学生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二、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综合性学习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评价上开放,可以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3]。
学习的过程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软性理解和硬性记忆。二者应该统一于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往往偏向于具有直接性的软性理解上,即课堂教学上,而对于对成绩有着重要意义的硬性记忆来讲是相对不够系统。硬性记忆的特点是零散性的,但正是这课下的零散性差异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如果课上的理解体现的是学生自身的能力,那么课下的复习则体现着习惯的差异。而这一习惯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弥补的学生的不足,其自制力是有限的,而且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一些教师为创设情境而煞费苦心,很动了一番心思,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去挖空心思地设计迷人的情境教学,但结果使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之外[4]。
三、完善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对策
例如,在讲解“五角星”问题时,(1)通过改变一个封闭题的条件使其成为开放题,试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品质[5]。(2)通过进一步改变不规则五角星的条件,使之成为“退化”的五角星,把学生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并在探索和解决“‘退化’五角星”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中转化的基本思想方法。(2)“五角星”问题的进一步推广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满足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去探索[6]。
又如,在一堂课题活动课中,这是学生第一次,学生缺乏经验,为了保证各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感受,在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差异和学生自荐组长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指定分组的方式,对各层次学生进行搭配,4~6人为一组,并指定组长。这样可以确保各个小组学生的能力既有差异,又能互相补充,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同时也便于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
本堂课需要提出活动主题、收集相关数据、构造问题、制作汇报材料、进行汇报等,因而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对组长而言,这也是第一次。此外,还需要以这些组长为评委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析。因此,对组长需要培训,培训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分工与协调,如何拟定活动细则,如何对各组打分等。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当然,对于首次活动,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根据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评委确定小组得分。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需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例如,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把数学课程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它可有可无,或通过讲解告知学生即可,无形中就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科课时分配中,数学课程学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为了应对平时的考核,有些学校放弃开展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一些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的小学,由于数学课程的运动器材和设备都存在问题,导致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或无法开展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小学数学课程学的发展特点,也影响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和事物的认识,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各样的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理由,都有其优势,但不是万能药,不可全盘照搬。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吸收各种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张扬个性,唯有个性化的教学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志方. 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 学周刊,2014,02:122.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性学习打基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根据学生熟悉且比较直观,形象、新颖,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材料,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索研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例如,讲“圆角分”的认识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先去逛逛超市,或是到小商店实地体验一番。在课堂上,我还会把教学情境布置成一个现场小超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激起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解答,创设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开展开展一系列活动,学生从中认识了圆角分,学会了使用人民币,懂得了爱惜人民币的意义。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在教学理念上,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探究性学习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引导、探讨、交流来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自己将教材中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展现出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图上的人和物,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在练习中,我让每个小组把准备好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学具拿出来,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每位同学都很投入,有的说涂什么颜色,有的涂色,有的摆放……经过八分钟的探索研究,各小组都能找出装饰的彩花、彩旗、灯笼、男女学生的排列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我把每个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每组各请一位代表讲解本组涂色规律。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和发现者,使之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之一是学以致用。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让数学为生活实践服务。
例如,在教学“统计”之前,我组织学生对本班学生的生日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有关信息,列成下表:
根据这些信息,让学生把统计的结果绘制成方格统计图,接着进行讨论、汇报、交流:你的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查找统计图中数据?你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关键词:营造 快乐 培养 表现力
一、尽可能的创设愉快、民主、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勇于自我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和谐的气氛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组织学生智力因素。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勇于自我表现,关键是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转变教师统帅课堂的作风,放下架子,走下讲台,用亲切的语言、平等的身份、商议的口吻、换位的思想,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想说、想做,敢说、敢做,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的胆怯,有的是微笑,有的是民主,使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和聪明才智,在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使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求知的欲望。
二、创造学生表现的氛围,结合教学内容诱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力
杜威说:“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自觉地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三、营造课前调查,收集、整理材料,使学生在课中有表现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能力。
四、把机会让给学生来主动参与,以便提高表现?力。
以"兵教兵", "互帮结对".? 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主动表现的积极性 ,既训练了"小老师"的能力,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老师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只是一个"跑龙套"的,既轻松又悠闲,我觉得很值。
五、营造宽松氛围,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往往感到很吃力,很被动,处于一种只能应付的低级状态,倘若教师一味能批评、指责,更会影响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凭借生动的形象、新颖的手段,给后进生带来学习的愉悦感,同时给予后进生特别的关爱、鼓励和认可,使他们获得力量感和价值感,逐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再觉得教学活动与已无关。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六、抓住时期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是学生表现的基本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爱表现的天性才能得以发挥,从而使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注重留给学生尝试、探索的空间,启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力
理解教材,掌握策略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的基础。我在教授一些章节时,采用了让学生自编练习题的策略,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启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力。在期末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我采用让学生“先想后写再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编题练习。
八、充分发挥自我评价作用,以便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增强学生自我表现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浅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小结是自我评价的实施,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记得牢。如梁燕被同学们评为大胆创新者,他敢于打破老师固定的教学模式。“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九、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学困生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而不敢说。这时教师要为学困生创设条件,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让他们找到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推动学习。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活动给他们做,并注意及时指导,帮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觉得在班上有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力,敢于大胆表现。
十、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鼓励学生展示汇报问问题
小学数学每节课有35分钟,一般前五分钟由老师来揭示新课题,以及学习目标,中间的十五分钟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也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最佳时期,如让学生上讲台展示汇报学习结果并提问:“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是否还有不同看法?”“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或者没理解的地方?”等等。这种“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一改从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力。
十一、建立小组得分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意识
一、学具要实用
1.方便选材。
学具的准备是操作的前提,直观、实用的学具是进行操作活动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还是学生自制学具,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材。如在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没有配套的学具,在操作活动中使用的小棒就可以用冰糕棍儿、吸管、牙签等来代替。有的教师还教学生用玉米粒、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充当学具,这些学具的选材和利用既经济又实用,还突出了农村的特色。所以在学具的选材上提倡:只求实用,不求时髦。
2.利于展示。
反馈学生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是操作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学具的准备既要考虑学生操作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汇报反馈的需要。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究“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时,学生的具体操作是:用圆、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纸条面积的大小,引导得出: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计量。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展示操作结果,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硬纸板做的长方形纸板。这样,当学生上台前展示的时候,就不会由于纸板太软而使学具滑落,进而影响操作结果的展示。
另外,为了更直观、方便地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教师一般要精心地准备一套相应的教具。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广角”单元“排列和组合”一课时,让学生用数字卡片1、2、3摆出不同的两位数,在这里,教师为学生的操作准备了学具:数字卡片;同时,教师还准备了具有磁性的数字卡片教具,以满足学生在黑板上灵活展示操作结果的需要。
二、操作要有序
完整的操作活动,是学生有序动手的过程,更是学生有序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在操作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以有序地动手操作促进有序的思维活动。
1.学具使用有序。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使用学具的良好习惯。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学生有一个操作活动――模拟小猴分桃子。在这个操作活动中,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将小棒放在课桌的右上角,当教学活动进行到需要操作的环节时,再统一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操作结束,要将小棒整理后放进书箱,再进行下面的学习。
2.操作步骤有序。
明确操作目的和操作步骤,是有序操作的重要保障。操作是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提出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操作的实质。实践中发现:一些操作活动的任务或者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口头说一说,需要有一个文字的提示。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以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验证时就给出了这样的提示:1.用猜想的“长×宽”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卡片的面积;2.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出一种,来测量出这个卡片的面积,看测量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一个温馨的提示,可以为学生的操作指出方向,提供方法,保证操作活动的高效率。
三、提升要有效
操作活动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教学目标的达到。引导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整个操作活动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操作的核心内容,摒弃非本质的东西,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认知。
1.提高反馈效率。
反馈提升是操作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要保证省时高效。实践中,对在汇报时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汇报,还是在原位上汇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凡是学生能在座位上汇报的就不浪费时间走上讲台去汇报;凡是教师能走下去帮助学生把操作结果拿到前面展示、学生能在原座位上汇报的,教师就多跑两趟为学生做好服务。
2.提高引导效率。
在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提升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引导能架起学生已有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桥梁,能让学生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能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列车提速,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建构。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后,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引导过程中,教师以大屏幕展示学生拼摆的过程。同时引导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含有几个长度单位?宽是2分米,有几个长度单位?”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直观的手段加以辅助提升,同时又紧紧抓住了知识的提升点:所拼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几。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转化后,进而就完成了由动手操作到得出结论的有效过渡,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评价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实施有效的操作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在操作中的应有作用。操作活动中科学的评价不仅表现为对操作结果的关注,而且应对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合作的有效性、操作的创新性给予充分的关注。针对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的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我推荐的书
?筅《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筅《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肖川著,新华出版社
?筅《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筅《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黄志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当前的中国教育实践为基准,辩证地学习和借鉴教育发达国家母语学习的经验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研究“我们”的学问,发展“我们”的教育,越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越要致力于培养属于“我们”的、具有“仁义礼智信”和“中国气质”的优秀学生。
一、提供思维材料――培养数学思考的载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少客体,那么是不可能进行有效思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维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数学思考的载体。思维材料分为形象性思维材料和抽象性思维材料。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形象性的思维材料。对于一些不能用形象性的材料来展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述唤起学生的认知。
1.形象性思维材料。
形象性的思维材料有实物、模型、图表等。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和直尺,运用滚动的方法测得每一个圆形纸片的周长。这样,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表象。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圆的周长公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抽象性思维材料。
抽象性的思维材料有语言、数据、表达式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抽象性的思维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 “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商不变性质的等式、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等式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就能够为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有效追问――推进数学思考的进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追问是提问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思维出彩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通过有效追问的方式推进学生数学思考的进程,从而生成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当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点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小棒摆35的操作活动。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先摆3捆小棒,再摆5根小棒,从而理解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在汇报操作方法时,有一位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先摆3根红色的小棒,再摆5根绿色的小棒。其他学生看了,都说是他摆错了,认为这一位学生摆的是8。这时,那位学生说:“我的小棒不够了,根本不到2捆。所以,我用3根红色的小棒表示30,用5根绿色的小棒表示5,合起来也是35呀。”此时,学生们立刻醒悟过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我追问:“同学们,摆35一定要用到35根小棒吗?你能不能也用较少的小棒摆出35?”学生再一次摆起小棒来,他们的方法主要有:①+++-----,②-----,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对35的摆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追问是推进学生数学思考进程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让课堂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合作体验――搭建数学思考的舞台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时空,为学生搭建数学思考的舞台。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学具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碰撞,他们通过折、剪、拼的方式,自主探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小组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量出来,然后加起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小组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成一个平角;有的小组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小组的方法以后,我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操作的过程,利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了数学思考的过程,充分经历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小组内进行了有意义的交流,从而促进数学思考的发展。
1有利于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不足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几乎没有机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学习,更没有机会和时间把自己的独特想法和疑问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更多时候在处于被动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弥补了上述缺点和不足,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的思考、探究、合作与操作,汇报的时候可以充分地把学生的各种想法表达出来。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用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都在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小学数学课堂上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那么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很难发挥得充分。如果课堂上有了充分的、长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才可能发挥组织者作用,把全班每一个学习小组组织得活而不乱,有条不紊;教师才能发挥引导者作用,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收集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启发、诱导,让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都不会偏离方向;教师才能发挥合作者作用,教师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学生的身份深入到学习小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友好和亲切,感受到老师没有抱怨和责怪,老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和学习伙伴,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的合作者。
3有利于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始终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但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更多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并没有成为学习主体,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很难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小组学习中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行为、思维和情感上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不难想出,小组学习中尽管有教师的引导与合作,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活动,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实践操作,学生在归纳、总结,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有利于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小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从旧有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们改革追求的目标。目前看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改善小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平台。试想,小学生要在小组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在教师引导下要积累完成各种数学任务的方法和经验,日积月累,新的学习方式自然会建立起来的。
5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力
多数班级中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谈数学生畏,谈数学生厌。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差异问题。有的学生先天左脑发育的好,抽象逻辑思维发达,学习数学占优势,反之就差些。其次是课堂上经常被忽视,不敢举手,不敢发言,没机会锻炼,越落越远,逐渐丧失信心。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内同学互帮互学,没有拘束,没有压力,人人都有机会表现,逐渐增强了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会得以落实。
6有利于小学生团队、竞争意识的形成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团队,教师有意识的将竞争意识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教师小组学习评价机制的刺激下,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比学赶帮超的意识,小组学习过程中人人都想为自己的团队添砖加瓦,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不断增强学习的内驱力,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整合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多媒体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多媒体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探析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加上当前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贫乏,而这种生活经验又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
一、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税给扣除掉。
二、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墙脚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追及……。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其中两个圆一样大小)、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3、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说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说出自己书包里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