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7 15:3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德育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法与学法

序言: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当代教育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与"方法论",符合我国的教育的战略方向。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这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死板,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不是万能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平等、民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建立自信。

我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不能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

古人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经过自己反复的吟咏、朗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才能提高对语文的感悟。语文课因其知识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结合、整理、汇总。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是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留心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语文从生活中来,同时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社会,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会逐渐枯竭。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对任何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都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那只会费时费力。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三、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第2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第3篇

每接手一届初一新生,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我都会跟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的要求:聚精会神,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声音响亮。书面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一丝不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口头作业要求:每天听读英语半小时,熟练朗读直至能流利背诵所教内容,坚持听读新概念英语。在给学生提出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督促、表扬先进鞭策不足者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我总是满怀激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努力通过优美的字迹、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染学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许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相当辛苦的,要听、读、背,还要搞懂很多英语语法的东西才能把英语学好。我告诉他们学好英语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并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聋人大学生周婷婷靠观察别人的口型都把英语学好了,成了留美博士,在纯外语环境中接受教育,可想而知她的英语水平已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准。我们都是健全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一个意志力的养成过程。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我也身先士卒,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是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中师毕业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克服了很多困难,牺牲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靠自学和函授先后获得了英语大专、本科、教育硕士的文凭,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的所作所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们都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每一届学生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英语成绩。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我在教牛津英语8BUnit7InternationalCharities时,我问学生Howdoyouspendyourpocketmoney?学生们发言很踊跃,有的说Ilikeeating,soIbuyalotofsnacks.有的说Ibuynewclothes.有的说Ibuyalotoftoys.此时我心情无法平静,现在的孩子在蜜罐里长大,根本不懂有些需要帮助的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我慢慢地从电脑里打开我早已做好的PPT:一群群因贫穷无法上学的孩子,一批批因缺钱而无法治愈的病人,一只只处于困境中的濒危动物……一张张心酸的图片跃入他们的眼帘,他们呆住了,什么也不说,教室寂静无声。突然有一个学生好似醒悟了,说:Ishouldgiveittothepoorchildrentohelpthemreturntoschool.接着一些学生说道:Ishouldgiveittothepatients.Iwoulduseittohelpthesepooranimals.接着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国内和国际慈善组织,告诉他们我们可以把零花钱捐给这些慈善组织,使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觉得在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生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已广泛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并赋予了生活以特有的情趣和色彩。正如诺尔曼・丹森所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所谓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情感品质,优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在于“以情优教”,培养“情智双全,全面发展”的人,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③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多的重视知识传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随处可见,与此相应的是学生 “苦学”和“死学”,毫无兴趣可言。显然,语文教学偏离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受传统认知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追求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他们把认知教学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极大地割断了教育与情感的联系。“中学语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的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形尤其令人触目惊心。”④

(二)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高考考什么,语文就教什么;中考高考怎么考,语文就怎么教。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围绕着考试转。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这种只为应考,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做法,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带来的后果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这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决不应该这个样。

(三)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呆板

语文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情感教育能力更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情感陶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单纯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理性或逻辑的方面,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认识活动高度程序化,教学模式单一,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创作力的培养。”⑤从而忽略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不能充分地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得原本情感最丰富的学科变得了无情趣,语文教师这种情感教育能力的欠缺直接地就影响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可以说,谁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谁的语文情感教育就最成功。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根据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材多数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它们更是情的凝聚,美的结晶,文质兼美。它们有的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于平淡朴实中见真情,背影甚至都成了父爱的代名词;有的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如《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而有的则表现一种对自然、对真理的执着热爱之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章虽然风格各异,却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和审美情趣,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

2、结合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丰富情感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又一重要阵地。各种知识比赛、辩论、演讲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采取开放式学习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走向大自然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也都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延伸,是对课堂语文情感教育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学习《绿色蝈蝈》时,布置学生饲养小生物,要求每天写观察日记,每周作观察报告。这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语文教师情感素质和教育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说是情感的原动力。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因此,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情感教育的当务之急。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爱语文,有热爱语文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对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⑥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他对语文的冷漠厌烦的话,那么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智感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情感具有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特点,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情感共鸣。”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要对工作有一份爱,更要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也同样有爱。这样一份特殊的爱的维系需要教师注意施爱的方式。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进教师的爱。但是爱学生也绝不是放纵学生,师爱应该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父相济”,对学生应该是少批评、斥责,多鼓励、激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拥有学习的劲头,进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2、加强语文教师情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能深入地体验教材中的情感。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所打动。“教师对教材得冷漠程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得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更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课堂具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教师要能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深入体验还只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脑力劳动上的效率。”⑧在语文情感教育中,还需要教师用语言将教材中的情感对学生表达出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而如果教师语言功底不够扎实,语言贫乏枯涩,纵然教师能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时这样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段富含情感的导入语,很快就会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点燃学生的情感。

(3)教师要能用生动的表情辅助语言传递出教材中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⑨可见,表情在信息表达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一定要重视表情在教学中的辅助配合作用,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配合言语表达,更好地展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感情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眼神,一丝微笑,一昂首,一低头都会成为一种微妙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教师自身具有了丰富的情感素质,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引航的作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种情感教育方法,尤其是情景教学法,那么则是给语文情感教育的开展插上了双翼。例如在讲解《黄河,母亲河》一文时,教师安排先由男生小合唱《黄河纤夫曲》拉开帷幕,全班齐诵《黄河诵》,然后由历史小组的同学讲述黄河历史及传说;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歌、舞曲;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搜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的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环保小组介绍现状,着重介绍黄河断流和水污染情况;综合小组同学介绍公益广告,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⑩这样,这节课就运用了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景,再现黄河的印象,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对黄河母亲河的关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充分地熏陶。

(三)准确把握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势利导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不同的是,学生的情感往往具有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一旦他们感觉到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敏感、单纯、爱幻想、易激动、易受诱惑,情感生活易受暗示,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许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一情感特征,适时地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积极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如针对当今读物良莠不齐,网络文学鱼龙混杂,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不高的状况,鼓励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浏览健康的网络文章,这样他们的精神就会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的培养。

[注释]

①诺尔曼・丹森《情感论・序言》[M]. 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周正新《教师情感素质和中学语文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

③秦训刚,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④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67页。

⑤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⑥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250页。

⑦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9页。

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愉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70-0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史记》记载:“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显然,孔子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却一切的崇高境界,真可谓“乐之者”也。足见提倡乐学悠久的渊源。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的灌,一味的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获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甚至中途辍学。因此,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一、巧妙导入,愉快教学之开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之前,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一次应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的问:“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故事讲完之后,我接着说:“皇帝的新装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能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教学情境,自然连贯,乐趣自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愉快教学之享受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艺术殿堂,引出要讲授的知识,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比如,在教学富于情节的故时,教师如果按常规从分析情节开始,到归纳中心结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要是在学生学完生字、读完课文之后,便将学生分组分角色,编排课文中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既是导演、演员,又是观众。有时还要做评论员,他们往往总是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三、点缀趣味,愉快教学之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是,当人们运用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趣来。由严肃的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予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运用。在教学说话断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其严肃性和准确的运用,我讲了这 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 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约了。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深深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同时也觉得知识的力量大无比、乐无穷!

四、引导探索,愉快教学之升华

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 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 低向高一步步攀登。有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

五、深入浅出,愉快教学之效果

学知识有如登山,越往上越吃力。怎样使学习降低坡度,使学生化难为易,就需要教者深入浅出的引导。在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比如,在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可抓住“逐字理解、连字成句、结合语境、适当调整”这个口诀进行引导,避免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自信心,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如果教师巧妙导入,以趣激之,学生则乐在开头;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学生则乐在其中;引导探索、深入浅出, 学生则乐在其后。善教者,能使学生脸上有笑,心中有乐。课堂上生动活泼、迭起、情趣盎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英国著名教育 家思宾塞说得好: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因此,让学生快乐地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1998.

第6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作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信心,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和体验,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兴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也只有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学得更好。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同样如此,也需要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如实的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说”为“乐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方式方法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样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善说。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插图以简单的图画形式,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插图,使学生充分理解插图所要表达出的情境。然后,我们可从此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图画中的人物、情境等内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现如今的很多小学生,他们作文会写得很好,但是要他口头陈述,很多都无从下口。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紧张不敢说,一部分则是“哑巴”式的语文,对口语表达没有信心。大胆地说话,这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顾虑地说话,以逐渐养成说话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有意识的去极的指导学生学习口语,引导学生会说、敢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不应盲目的打击学生,逐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随意地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即使学生说错了,也应该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诚实不说谎的品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动向姑妈承认错误的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参与故事的讲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的参与,信心得到增强,口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单方面的练习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导学生互动。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工夫,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 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它决定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也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 让学生随便怎样说就怎样说,如不注意引导或者引导不当,有时不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的时,要注重从多方面的引导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互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时,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怎 么办呢”这个问题。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评议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有一颗爱心,乐于助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机械式的枯燥训练,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特别是语文口语,学生只有真正的运用于生活,形成最终的交际能力,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学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其实践,去有意识的学习和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中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或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练习,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交际,从而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的探究教学策略,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愿说、能说、会说、会听、敢说的“小口才家”。

参考文献:

第8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只靠外力“逼迫”则会处于消极、被动甚至厌倦的状态。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学习意识,其中,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采用活动课的方法,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现实社会。在课堂形式上,通过讨论、视频观看、生活大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高中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如何让“人生出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同学们都急切想知道,教师再告诉他们,这些问题,《哲学与人生》将为大家做出回答。只有学习《哲学与人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才能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辩证思维素质,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这一信息输入到同学们的脑海里,便激起了他们思想上的波澜,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节课都要力争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惊叹理论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一种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知识贫乏而渴望探求的心理,进而一次又一次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

2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自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要求地阅读教材、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疑难、理清脉络、为学好新知识作好思想上和心理上准备的活动。它是教师发给学生的一把去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在一切知识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是鼓励学生“同伴互助”,让学生之间多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是自然的、无障碍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互助活动,一帮一活动。二是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给出阅读书目、参考文章和相关部分的思考题,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思考题目应当覆盖相关内容的主要部分并且难度适宜,使学生不通过自学就不能作答。实践表明,学生大多是循着思考题的引导进行自学的。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读懂困难还是较大的。有的学生看了一节后,还不知道教材到底讲了些什么,不会分析和归纳教材中讲的问题。教师若不及时地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已产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①精读课题;②细读课文;③深读小栏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动脑、动笔。

3变“教会”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