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21:35: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亚道德;成因;对策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是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每一个人的生存目的和理想追求都不同,这使得人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呈现多样化。当人们发现那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社会现实与自己的生活价值观脱节或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便试图通过对“传统道德”反叛来寻求新的道德观。“亚道德”就在这种前提和环境下产生的。尽管它还没有自成体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存在和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一、青少年亚道德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道德观如何,将影响着他们道德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有些青少年对主流道德不认同,叛逆心理严重。因此,青少年亚道德是由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等构成的一种道德倾向。导致青少年亚道德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社会环境、教育状况和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三个方面。

在社会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使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进而使得人们的道德日趋多元化,以传统道德为主的主流道德观受到严重挑战。《境遇伦理学》指出:“完全不顾特殊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坚持普遍化原则,这同先知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先知的话决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的境遇,决不是永久有效的抽象的训诫,总是要联系实际境遇的。”就是说在新时期,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与具体的“道德境遇”结合起来才能对青少年的行为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社会化已经成为未来趋势,青少年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断得到提升,为了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他们将会努力创造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系,这促使了青少年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育情况方面,随着当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快速地发展,很多传统的、长期不变的行为规范已经很难适应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往往都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灌输社会既定的道德观念;有的甚至把一些符合时展需要的道德行为作为异端进行批判、否定。这迫使青少年自己建立适合时代以及自身特点的亚道德体系。另一方面现代德育已逐步向“学会选择的德育”“主体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开放性德育”迈进,德育方式的改进促成了青少年德育主体的形成,他们积极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生活、评价现有的道德规范、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探索新的道德准则,从而形成青少年亚道德体系。

在青少年自身特点方面,随着青少年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愿受社会主流道德的束缚,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去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或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吸纳自己认同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或者用怀疑、叛逆的眼光来审视传统道德,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情绪与行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青少年群体特有的亚道德体系。

二、加强对青少年亚道德的正确引导

青少年亚道德是与主流道德相对的一种道德体系,一方面青少年亚道德是对社会主流道德的补充。另一方面青少年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反叛”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出现不良倾向。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崇尚权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这些不良倾向不仅对社会主流道德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而且影响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正视青少年亚道德现象的同时还要进行正确地引导。

1.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要把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落实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针对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活动。此外,在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他们的行为修养,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坚决制止一切不良行为,及时表扬鼓励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从而使青少年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亚道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做到“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的建设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牢牢抓住实践环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针对青少年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如,有些地区开展的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手拉手等活动都立足于青少年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教育青少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而且在引导他们亚道德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3.为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的亚道德得到正确发展,社会各方面就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来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规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道德取向。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亚道德倾向。二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防止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不断地推出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正确地引导。三是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在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各有关组织都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两天后,佳佳和隔壁的小美一起玩时踢坏了小区里的垃圾桶。爸爸批评了佳佳,责问佳佳怎么不遵守公民道德,居然破坏公物,不是个好公民。佳佳摸摸头,不解地说:“我还没带上公民帽呢,我不是公民。”弄得爸爸哭笑不得。

从这个真实的小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到5岁的小佳佳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是依赖于情境的,他把道德规范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在佳佳的心目中,一旦戴上了公民帽,他就成为了小公民,要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要是没有戴公民帽,那他就不再是公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需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了。可见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道德意识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没有真正理解道德规则的产生和约束作用。一旦当前的情境条件与以前学习这种规范时的情境稍微有所改变,他们就意识不到这两种情境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而把规范抛到脑后,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呢?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道德感的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道德感。

2岁以前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识世界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既不理解规则,也不能用规则和权威判断好坏,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对他进行道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3~4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道德感体验不深,往往容易受自己的喜好及成人观点的影响,如果大人说是好的,或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而且,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往往直接依据结果,而不会考虑到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对策:家长应以身作则,让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的道德行为要始终如一,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把想要强调的道德规范设计在一个具有美好结尾的故事中,这样效果会比从头到尾大讲道理要好。

4~5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而且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关注,如果因为自己偶然的一个良好行为而得到老师表扬,那么以后他会用这种相同的方式来处理类似的事情。

对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并及时给以表扬。在表扬这种良性的强化刺激作用下,孩子会逐渐把遵守道德规范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逐渐内化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5~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道德感的发展开始趋向复杂和稳定,对好坏对错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同时,他判断事物不再单纯从结果出发,而是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

第3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物质文明大力提升的同时,精神文明也需同步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构件,社会道德建设成为关键所在。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道德新风尚。但是对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一、例证:道德建设的“囚徒困境”

作为博弈论中的基础理论模型,“囚徒困境”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结合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是否讲信用这一道德行为,通过甲乙两位陌生人如何去选择“讲信用”与“不讲信用”,以延伸的“囚徒困境”来具体分析:

初步结论:在上述前提下,乙方是否“讲信用”,甲方都会选择“不讲信用”作为最佳道德行为,同样乙方在作出道德行为前,也会优先选择“不讲信用”。在这中双方都认为的“最优选择”下进行结合,最终致使道德行为获得的效果最差。所以道德建设中的“囚徒困境”现象亟待破解。

二、道德建设中“囚徒困境”现象的原因解析

(一)主观层面

当前社会生活中,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依然薄弱。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失。一方面是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和彻底,“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道德风尚没有完全形成,道德行为的认知时常被误解;另一方面是道德理想不明确、不坚定,社会道德观极易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左右。

(二)客观层面

“十三五”时期,是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新的问题、新的现象的不断出现。社会道德建设也同样面临着新问题、新难题。一是社会自由度进一步扩大、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开放,社会大众的时间与空间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原有社会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不同程度的发生改变。二是制度建设存在的缺位与错位,新兴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标准没有及时、充分的融入到现有的制度建?O中,从而产生制度的盲区。三是道德监督惩戒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使得社会道德建设中屡屡出现道德底线被突破的现象,现象之后对于非道德行为的监督惩戒措施和方式存在大量空白。

(三)中观层面

当前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思想,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家庭构建、个人成长密切关联,密不可分。在道德建设领域中占有牢固的地位。但这其中“宿命论”等迷信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道德行为责任的论述和解释。

三、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十三五”时期,社会各领域建设大跨步向前迈进,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建设也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是否能有效破解道德建设的“囚徒困境”,也将成为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打牢道德责任制度化的基础

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通过道德制度的确立来强制社会公众去遵守一定的道德约束和道德准则,进而使道德责任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公众普遍认可、接受的道德习惯。这也是衡量道德建设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支撑,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平稳运行的市场经济都将有效促进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

(二)强化社会公众的道德修养

新时期社会道德修养的强化,一是可以充分借助发达的网络通讯等现代传媒终端,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道德模范,带动社会公众积极向上,激发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社团等小集体的组织作用,例如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开展道德宣传等方式整体促进区域范围内道德修养的形成。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形成良好家风,促进家庭成员自觉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4篇

关键词:衡水市民;生态道德;认知水平

一、问题提出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政治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题列为奋斗目标,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格局进行重点建设,这表明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步骤,是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也就是说,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的来源。[1] (P.54-57)综观当前生态道德研究文献,定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薄弱,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多,社会公民生态道德研究少。针对此研究现状,开展社会公众生态道德认知情况调研,非常必要,也非常有益。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由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民众,而发挥作用的则是三个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本次调查以衡水市公民为对象,从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职员三类群体中进行了抽样,体现了样本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问卷,结合对部分调查对象的访谈,课题组自行编制了《衡水市公民生态道德现状调查》问卷,从衡水学院、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中随机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回收率91%,对回收问卷进行校验,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93.4% 。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公民生态道德宣传力度不够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您是否知道生态道德这一概念”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4.7%的人做出了“知道”和“大概了解”选项,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不知道。有88.2%的人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生态道德概念的。这表明生态道德宣传渠道单一“生态道德”在宣传与建设方面不容乐观,生态道德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公民生态环境常识缺乏

为能让公众更形象地理解生态道德概念,我们设计了一组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题,如“纽扣电池的危害程度”、“塑料袋常态存放时间”、“汽车尾气一氧化碳含量”、“世界环境日及最近一届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等。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不知道”选项的比例平均为49.4%。尤其是后两项,比例高达“74.6%”和“88.2%”。这表明公众对生态环境常识仍处在认知的较低水平。

(三)公民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针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非常必要(82.4%),而且应从幼儿阶段开始抓起(70.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有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时,有99.4%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表明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势所趋。

(四)生态道德意识较强,生态法制意识淡漠

生态道德与法制意识密切联系,本次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两组有关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法制方面问题。前者如“您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态度,有94.1%的人选择了“非常反感”,对“使用一次性饭盒”、“ 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拒绝吃青蛙、蛇或其他野生动物”、“ 商品避免过度包装”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支持。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和噪音污染”属不属违法行为问题的回答中,仍有62.3%的公众选择了“不是”选项。这表明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较为强烈,但生态环保法制意识有待加强。

四、问题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对生态道德的认知主要存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公民生态道德宣传还不够到位,宣传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二是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深度不够,公众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还未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三是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快公民生态道德法制化建设,用法制的力量约束不文明的生态道德行为。

(一)进一步加强公民生态道德的宣传力度

生态道德知识的宣传应针对不同实践主体,采用不同宣传方法和方式。学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在“三进”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对社会公众而言,

应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共场所,如公园、车站、娱乐场所等,采用标语、公共电子显示屏或散发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公众获得生态常识;在企事业单位,可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方式,对全体职工进

行环保主题日教育活动,或举行环保在我心中征文演讲等活动,让每位职工全面了解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家庭教育则以社区管委会为单位,组织宣讲队深入千家万户,或开展社区生态道德知识讲座,举办生态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家长形成生态道德意识,自觉渗透于家庭教育中。本次调查显示,有88.2%的人是通过“大众传媒(即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这表明生态道德宣传渠道单一,户外和网络宣传不够。

(二)加快大众生态道德认知向生态道德行为转化

生态道德认识是形成生态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态道德理念和素质的教育、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生态情感的培养,行为规范的指导教育等。[2] (P.296-303)本次调查显示,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情感,如有100%的被调查者赞同支持国家实行的“限塑”政策,有94.1%的调查者认为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尽管如此,在生态道德行为表现上,还有不自觉的行为出现。如调查结果显示,如在“一水多用”上,分别有29.41%和5.8%的人选择了偶尔使用和根本没有选项。而在“主动宣传环保方面”,17.6%的人从来没有做过,说明生态道德意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没有形成自觉自愿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因此,深化生态道德教育,形成大众生态道德行为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三)着力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为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生态道德建设重要性认识,制定正确的政策与倡导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注重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关系。[3] (P.29-44)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道德建设考评机制,将生态道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对各部门生态道德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职工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学校要把塑造当代大学生生态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指挥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教务处、人事处、社科部、团委、学生处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机制。二是通过党团、社团工作,实践育人,建立活动机制。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爱心帮扶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体等活动之中。三是完善考评机制。把开展学习践行生态道德有机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放入院系评估、专业评估等指标体系,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公民生态道德素养的养成还需要加强法制化建设,将生态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具有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具有维护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态道德环境具有保障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法律与道德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4] (P.44-47)因此,加强和确立公民环境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营造生态道德建设法制环境,立足保护生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从根本上保证生态道德的健康发展。

公民生态道德水平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公民自觉的生态道德素质,必须选择和运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从生态道德现状调查来看,开展全民教育,实施规范约束和推动社会实践,不失为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致谢:徐东明、高春菊、刘占卿、孙瑞华也为本课题研究成员并参与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双霞.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生态道德研究回顾 与展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3.

第5篇

一、进行“爱国守法”教育

对中学生来说,爱国是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前后八十年的历史,中国由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人行为要遵循国家的法规,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中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中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外的一些不良习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小事做起。

二、进行“明礼诚信”教育

中学生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文明”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今中学生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中学生个人利益至上,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所以,要让中学生成为首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就是做人要“诚信”。

三、进行“团结友善”教育

现代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中学生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这样也就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中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中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亲善关系,增强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四、进行“勤俭自强”教育

现代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要培养中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素质。

五、进行“敬业奉献”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敬业”

第6篇

塑造儿童就是塑造未来,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在现代社会里,独生子女多,少年儿童不做家务、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适应我国未来的社会竞争。特别是不能满足与世界各国儿童共同竞争、发展的需要。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利用节庆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新时期的少年儿童需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需要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修身养性,立德励志。

创始人、革命先烈“叶天底”是谢桥人,又曾在谢桥小学内举办农民夜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内涵丰富。革命烈士叶天底短暂的一生、不朽的精神,一直是谢桥小学师生的精神财富。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学校在秉承革命先烈“为人类谋幸福”的办学遗志的同时,努力探索公民道德教育之良策。

为此,谢桥小学自2010年起,就围绕人人争做“天底少年,快乐学童”开展了一系列“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校本管理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2.实施措施

谢桥小学以“给孩子一个七彩童年,全面培育快乐学童”为口号,以“养德”为宗旨,以“五小行动”为抓手,以“天底之星”评选为激励机制,小公民道德教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教育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1以正确的目标、原则作为教育的“灵魂”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特点,学校制定了“七彩童年”校园系列活动和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将“小公民道德”、“传统节庆”、“感恩幸福”等作为载体,以礼仪、勤学、感恩、责任、诚信、励志等方面的德育培养为教学目标。

遵循“五条原则”:一是儿童自主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儿童自主策划、自愿参与、自我学习、自觉行动,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二是重在实践的原则。养德教育的推进贵在参与,重在实践。通过“回归乡村,感恩幸福”、“学习雷锋,争做时代先锋”等具体、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的儿童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努力使每个儿童的都受到教育,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四是创新求实的原则。把儿童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五是全员共建的原则。将养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和各项分线工作计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与社区社会人士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新世纪合格小公民。

开展“五小行动”,以争做“家庭小帮手、社会小标兵、学校小伙伴、社区小卫士、自己小主人”为目标,把整个学期的各类德育具体活动串成了一条线,使各类活动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科学规划月活动,如开展“天底之星、文明学子”系列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七彩童年、回归乡村、感恩幸福”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和“天底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德育要求,在“养德”的指引下获得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让学生在整个学期的活动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2以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作为教育的“体魄”

积极实施以“弘扬天底精神,触摸幸福乡村生活,传承乡土文化精髓”为核心的“天底之星”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各项活动做到了四大结合:一是与少先队活动结合,注重体验,凸显学生的主体;二是与节庆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弘扬传统,创新活动的内容;三是与“上虞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时代性,使“孝义与诚信”教育落地生根;四是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涵养,体现教育本质。学生了解了叶天底爷爷的成长足迹、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体悟到谢桥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润泽学生的心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和探究能力。

学校每学期印发《谢桥学子德育“学分制”登记册》,以学分制规范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纵向规定了四周一考核(月“天底之星”考核)、一学期两汇总的总体思路;横向把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积极体验、总结评比三个阶段,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天底之星”评选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和具体落实提供了重要保证。

2.3以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作为教育的“生命力”

首先成立了小公民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把小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做好规划、抓好落实。其次,建立和实施活动了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再次,做到了实施与反馈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及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总结、改进,以保证活动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榜样、表扬、竞争等激励机制,如国旗下讲话时,各班和校级“天底少年 文明学子”名单的通报表扬和奖状激励,校宣传窗的十佳“天底少年 文明学子”照片及主要表现的榜样示范作用等;以明确的达标要求作为活动的“方向”,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活动的指导思想,把小公民的社会道德“五小”的基本内容,进行具体分解量化,可在登记册中对照、落实;以具体活动安排作为行动的“支柱”,“七彩童年”的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让谢桥少年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

3.实施效果

该项工作开展两年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相互督促,相互提醒,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更文明、有孝心。如今谢桥小学内环境优雅,整洁舒适,看不到在地上的一张纸屑,学生见到老师都会恭恭敬敬行礼、问好。其中,葛雅淼同学被评为绍兴市十大励志少年提名奖,陆陈柯等4位同学被评为上虞市百名孝星、上虞市十大优秀少先队员。

第7篇

现就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认识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坚持讲“诚信”和“诚信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讲诚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做人的着力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处处离不开“诚信”,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读书做人,成就再大的事业也必须从学做人开始。对于学生来说,讲“诚信”,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讲“诚信”,一是要求诚实守信,有错就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二是对待他人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认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做到的才答应。跟教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时处处离不开诚信,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

二、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制订教育计划。学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制订各年级段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和主题。

(3)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并扩展到社区和学生家庭,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诚信教育的内容是: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3)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特别是作为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的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等。

(4)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5)道德规范进校园活动。学校继续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四、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各类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中穿插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非常人性化的好课程!同时,学校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1)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一是在全校升旗仪式上进行了“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国旗下讲话。二是班队活动课,引导学生做到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

(2)开展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征文、演讲、对话、辩论等。同学在课间进行了“诚信”演讲。个班出了一期“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举行了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比赛。开展了一次学生“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征文活动。

第8篇

李群:了解养成教育,必须先提及 “习惯”二字。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能改变人的一生,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学生从事学习活动需要良好的习惯相伴,但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学生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学习获得的。我们黄桥小学所开展的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通过多方教育资源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何锋:李校长,当时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要在我们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

李群: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开展养成教育,我们不是一时兴起而为之,而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缜密的调查而做出的一个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校命运的重大决定。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开展养成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所以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明天奠基,我们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我们黄桥小学实施养成教育。

何锋:李校长,任何一个课题提出都必须有相关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那么我们黄桥小学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呢?

李群: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从二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是小学现代养成教育的政策依据。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现代养成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九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深化研究,扩大成果,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实际、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觉得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注重现代性,重视学生的现代养成教育,也是完善、充实、发展、落实校本课程育人标准之一。

何锋:您刚才提到,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按照我校养成教育的实施情况,黄桥小学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李群:关于目标,我们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以此为纲,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特点,分别制定了相对应的达成目标。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卫生目标、纪律目标、安全目标、礼仪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目标在学生的各个年龄段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但总的原则遵循了家庭学校互动,遵循成长规律,启发阶段觉悟,引导主动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何锋:李校长,养成教育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的理论指导、方法的选择、目标的制定你事必躬行,但是微观的实践操作则是由老师们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此此项工作的研究中,你对老师又有何具体的要求呢?

李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的实施,关键是靠老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作为老师,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充分发挥好以下四种角色的作用。

1,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班级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大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成绩、能力培养、文体活动等,小到怎样背书包、怎样扫地、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学校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及时的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做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3,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不良的品质,不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示范作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监督者。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老师应当适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树立起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于发现的不良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做一点,老师及时地肯定一点,学生渐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学生的进步不闻不问,他们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不如想怎样就怎样,这样更轻松,这样就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何锋:李校长,我想任何教育研究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惑或者是阻力,能谈谈吗?

李群:阻力肯定会有的,即使是目前还会依然存在,主要是来自家长的压力。随着黄桥小学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大量外学区的学生不断涌入,但其中绝大多数家长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习惯的培养,对于学校与老师的要求,敷衍了事,置若罔闻,甚至还有对立情绪。像这样的事情,每学期都会发生,所幸的是,我们通过个别交流、开家长会或每学期一次的养成教育座谈会使得家长了解了我们做养成教育的真正目的,求得了他们的支持。

其次,养成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更新,避免僵化。结合新时期、新世纪、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发现、吸纳、丰富和发展新的行为规范,使养成教育赋予新特色,更赋有时代性,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何锋:李校长养成教育在黄桥小学已走过了十多个春秋,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您和您的团队还会一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能谈谈养成教育在黄桥小学的发展前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