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动化焊接技术论文

自动化焊接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4 05:5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动化焊接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动化焊接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 焊接 教学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之一,就是高校录取率大幅度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生源的质量也就区别于以往。

首先,扩招后,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低于往届,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偏低。其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感觉及社会看法的差异。因录取批次靠后,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短时间内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依旧不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部分学生在入学后有一定的自卑情绪,对所在院校及高职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及时明确学习目标,对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性,以及相应的生源质量的变化——是“降低”,还是“层次多样”,需要我们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树立与之相应的教育质量观,摸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应探索新的培养方式,真正符合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的焊接技能型人才短缺,在岗工人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八十年代末期的技校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焊接操作,对于先进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应用显得力不从心。我院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不仅能操作,还应读懂图纸、制定工艺参数、安排生产工序、分析工件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确定修复工艺、熟悉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与方法等。

据中国焊接学会与焊接协会统计,在焊接结构生产一线的技术员仅占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17%;焊接技术工人队伍中,焊接技师与焊工的比例是1∶140。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焊接生产一线严重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主要归结为“五少”:①掌握高新焊接设备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少;②熟悉高新焊接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技术人才少;③熟悉焊接结构生产,能合理制定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少;④懂得焊接结构生产管理特点的人才少;⑤焊接设备销售、售后服务的专业人才少。因此以突出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是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机械制造业、机械装备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尊重个人发展需要的职业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生源考分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意味其能力的偏低。我们着力于帮助学生及家长确定科学的学业成绩观念,淡化学生不良的自我感觉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或负面期望,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过去只用一个模式培养,扼制了某些人的个性,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了个人价值及兴趣的多样性特点。这一教育过程把目光从注重理论及研究转向了注重职业能力、实际操作等个人实际问题上,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考虑老师的分析及学生认真的选择之后的专业调整要求,力求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其全面的职业自我观念,形成基本的“职业角色技能”,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开辟的多种教育类型能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二)专业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是万能的,而是对某一能力有所侧重。焊接专业的能力大致可分为焊接操作能力、焊接工艺编制能力和焊接设备维护与销售能力。

1.焊接操作能力。焊接操作人员要动脑,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不仅要会操作,还要会读懂图纸;要熟悉操作各种焊接设备,选择焊接材料,使用工具、夹具、量具、掌握安全常识。按照国家焊工行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毕业生应达到焊工高级技能(国家三级),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

2.焊接工艺编制能力。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矿山冶金、铁道车辆、锅炉容器、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都急需焊接工艺人员。我国焊接结构生产技术总体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焊接技术结构不合理,焊接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②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缓慢,而且应用面不广,焊接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速度缓慢。

我国高校焊接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开发的相对较多,真正从事焊接结构生产工艺编制,现场解决焊接问题的人员不多,技工学校毕业生从事工艺编制又会有许多困难。而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完标准、规范、规程及一些相关知识后,再经过企业训练,就可初步具备编制工艺规程的能力,这也就是遵循培养目标的“错位”原则。转贴于

3.焊接设备维修与销售能力。随着焊接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相应出现许多先进的焊接设备,对这些先进设备的维修和销售也需要既会维修又懂销售的人才。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

二是改革课程内容,在重点主干专业课程《焊接方法及设备》、《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生产》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强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应用,组织编写相关课程的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

三是改革考核方法,在考核中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书面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把考核重点放在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指导方法,生产实习、综合实训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做到“真刀真枪”,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训基地非常必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不具备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充足的校内实训场室,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实训教学一般分校外实训和校内实训两大部分。校外实训一般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是认识和参观实习,包括现场聆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讲解,现场观摩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顶岗实习等。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很有必要。校内实训主要以培养基本工程能力和专业专项能力为主,一般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应的专业实训室进行,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应的专业实训室必须具备培训现场应用型技术人员的条件,应能体现出工程应用性、综合性的特色。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投资建成了焊接实验楼,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地改善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譬如焊接实训,我们就根据要求对学生安排了如下课题:水平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立焊位置单面双面成型、管—管对接水平固定全位置焊(单面焊双面形成型)等。通过这些强化训练,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焊接的操作技能,在实训结束后,即可由省劳动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3-4个国家劳动部门所核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按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已经毕业。2006年和2007年,本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了95%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良好。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有实质性进展的。但是,虽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是可以预计的,但它的真正实现却并非轻而易举。他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本国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出发,从市场的要求出发,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故障诊断;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

1 钢铁行业的简介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它包括金属铁、铬、锰等其它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刚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原材料的分类:钢铁生产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铁矿石、锰矿石、铬矿石、石灰石、耐火粘土、白云石、菱铁矿等矿物质的原矿机器成品矿、人造块矿、铁合金等化工产品,耐火材料制品,碳素制品等。铁是钢铁产品的初级产品,经过进一步冶炼就可以得到钢,铁经过直接冶炼得到的产品是粗钢,粗钢经过铸、锻等方法处理加工就可以成为日常使用的钢材。

2 异常振动带来的影响

假如在冶炼工业生产中,机械设备出现异常振动,那么可能是设备内部出现了潜在的故障,这是大的严重的故障发生的前兆。专业人员要对这种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旦发生异常振动,就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将隐患提前消除。假如对这种异常振动不予理睬,那么一旦故障真正发生时,后悔给企业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工艺质量,甚至会威胁人身安全。所以,一定要对机械设备出现的振动给予高度关注,根据振动出现的不同位置,对原因进行判断,找到故障发生点,消除隐患,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另外,转子不平衡在机械设备的工作中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转子的转动带动真个系统的运行,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离心力的作用,它有转子旋转的速度决定。所以,一旦出现频率幅度的巨大变化,可以判断是由振动产生的不平衡引起的。

3 焊接带来的弊端焊接的弊端

我们已经知道,激光焊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是利用高能量的激光脉冲对微小区域内的局部加热,激光辐射的能量通过热传导向溶化后形成特定熔池来达到焊接目的。它主要是针对薄壁材料、精密零件等进行焊接叠焊。可实现点焊、对接焊、叠焊、密封焊等,焊缝宽度小,热影响区小,变型小。可控制,易实现自动化。但是它也同传统的焊接技术一样,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钢铁行业中,焊接主要研究对象是熔化焊,而其中明弧焊问题最大。第一,电弧焊的主要有害因素是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一电焊烟尘。特别是焊条手弧焊。如果长期在作业空间狭小的环境里来焊接钢铁,而且在卫生防护不好的情况下,会对呼吸系统等造成危害,严重时易患电焊尘肺。第二,有毒气体在浓度比较高时会引起中毒症状。其别是臭氧和氮氧化物,它们是电弧高温辐射作用于空气中的氧和氮而产生的。第三,弧光辐射是所有明弧焊共同的有害因素,由此引起的电光性眼病是明弧焊的一种特殊职业病。弧光辐射还会伤害皮肤,而且会损坏棉织纤维。最后,有色金属气焊时的主要有害因素,是熔融金属蒸发于空气中形成的氧化物尘烟,和来自焊剂的毒性气体。

4 故障诊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1971年Beard发表的博士论文以及Mehra和Peschon发表的论文标志着故障诊断这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学科――故障诊断学――还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多种故障诊断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从学科整体可归纳以下几类方法。

4.1 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诊断方法:该方法以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基础,以现代控制理论和现代优化方法为指导,利用Luenberger观测器、等价空间方程、Kalman滤波器、参数模型估计与辨识等方法产生残差,然后基于某种准则或阀值对残差进行分析与评价,实现故障诊断。该方法要求与控制系统紧急结合,是实现监控、容错控制、系统修复与重构等的前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这种方法过于依赖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性,对于非线性高耦合等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系统,实现起来较困难。如状态估计诊断法、参数估计诊断法、一致性检查诊断法等。

4.2 基于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通过某种信息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来进行故障诊断,应用较多的有各种谱分析方法、时间序列特征提取方法、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等。这种方法不需要对象的准备模型,因此适应性强。这类诊断方法有基于小波变换的诊断方法、基于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特征提取的诊断方法。基于信息融合的诊断方法等。

2 钢铁行业中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钢铁行业中的主要机械设备是各种传动设备和液压设备,如轧机、传送带、各种风机等。它们的工作状况决定了生产效率和钢铁冶炼的质量,对这些设备状态的在线检测,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出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并给出相应的操作和建议。因此建立相应的故障诊断系统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别重要。主要原理是以运动机械的振动参量检测为中心,辅助以温度、压力、位移、转速和电流等各种参数的采集,从而对这些大型传动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再进行相应的处理。整套故障诊断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单元、检测元件、数据通讯单元以及专业开发软件组成。机械振动是普遍存在工程实际中,这种振动往往会影响其工作精度,加剧及其的磨损,加速疲劳损坏;同时由于磨损的增加和疲劳损坏的产生又会加剧机械设备的振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至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系统瘫痪、损坏。同时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也是造成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根据对机械振动信号和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的测量和分析,不用停机和解体方式,就可以对机械的恶劣程度和故障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根据以往经验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库,从而针对不同的故障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

结语

建立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上的钢铁冶炼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在线检测、通过对其监测信号的处理与分析,可真实地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松动磨损等情况的发展程度及趋势,为预防事故、科学合理安排检修提供依据,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对此类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菲.焊接方法与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研究了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一些重要技术热点。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梁进秋.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光机电信息,2000(8)

[3]宋云夺编译.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光机电信息,2003(12)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化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高职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一、“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就是评价学校的毕业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二是社会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依据,即评价毕业生是否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求。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敏锐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2.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改制为高职院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累,使学院具备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良好基础。学院面向先进制造业,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并形成了一批特色专业群。在课程开发设计上形成了“以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帮助学生胜任职业任务为目标”的方法;职业能力培养上构筑了“职业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项技能实训—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实习的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九大板块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和品行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共建了3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了22个在自治区同类院校中装备最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校内实训基地,设立了21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达到100%;学院依托行业背景优势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组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兼职型能工巧匠”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贯彻gb/t 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早在2005年就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通过两个标准的认证,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二、“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组成、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主要途径,并在企业或行业的积极参与下,综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形成基础知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职业化三级递进”的内涵,是指学院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三者并重,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对学生实施三级的职业化教育和训练。 

1.第一级为职业认知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学教育、校园认同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育培养等。各专业根据定位不同,组织学生到相应行业的典型合作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把课堂设在企业现场,把企业作为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完成部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职业基本知识,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要求等。通过职业认知阶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明确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懂得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明确努力方向,为职业认同阶段的角色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第二级为职业认同阶段。以职业意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施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职业行为规范训导、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规划职业生涯。通过职业认同阶段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3.第三级为职业熟练阶段。就是对学生开展至少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教育,主要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各专业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岗位,设计顶岗实习课程包,供学生选择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行业企业的顶岗实习岗位,并按照相应的顶岗实习课程包的要求完成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双主体的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职业熟练阶段教育,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学生的职业化程度得到质的提高。 

三、“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1.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确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要求,深化与地方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联合广西焊接学会、南宁市焊接协会等,学校、企业、协会学会三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指导,创建了“三方联动、全程合作”的职业化逐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培养电子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维修、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为目标,结合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创建了“任务驱动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加强与“自动化产品供应商”“自动化工程商”“自动化设备应用企业”等三类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企业的合作,创建“1+3合作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服务公司等企业密切联系,创建“订单导向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典型模具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创建“项目驱动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各专业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根据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工作过程序化课程结构,注重从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职业通用能力,根据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要求,打破过去侧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而职业意识教育缺失、职业道德教育乏力的学科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将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或渗透到课程中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基础课的内容通过课程重组,渗透或分解到新的课程,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改革授课方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3.建设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通过分析高职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建立高职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标准,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师教育培训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和人才互换交流、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形成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以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重点专业专兼教师比例基本达1∶1,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各级技术能手讲授的机制。 

4.校企共建具有浓厚职业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科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和先进性、适用性、系统性的要求,突出“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营造实训基地职业文化氛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摇篮,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打下基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5.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意识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的培养,改革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途径与方法,认真分析各专业职业意识教育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围绕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和职业意识教育公共平台。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团队,通过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 

四、“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院于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 

1.工学结合得到有效推进。“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就业市场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之上的,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了校企双赢目的。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管理、设备、项目等各种资源解决了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全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以及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接纳学生参与实训过程中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企业技术力量,也储备了一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人才。 

2.学生职业化程度大大提高。“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既考虑了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又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成长为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职业人。历年来,毕业生的“双证率”均达99%以上,学院代表广西组队参加全国的各类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如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专业课程;规划与设计;电气自动化技术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都要适应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职业活动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进行项目动作的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规划与设计

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规划与设计应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入手,包含教学大纲、项目任务(工作岗位)、项目教材(完整理论)、知识或信息资料的准备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技术条件)、实验条件、对教师的要求、项目总结等内容。针对专业课程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笔者拟谈一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一)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要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各行业、企业所要求的岗位(岗位群)需求,合理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再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项目教学任务,并结合学校自身的软件和硬件优势实施项目教学。这样的项目教学才能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实用能力更有效。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应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进行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是工业企业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可分以扩展为以下6个方向: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PLC的编程与调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维护、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管理。这6个领域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向,也是我们进行专业项目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二)专业核心课程中选取项目主课程

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选取部分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院在与企业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后,确定了一些符合企业实际的项目任务,将《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两门课程设定为项目主课程,设计并完善了有层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三十余个,并根据教学应用效果不断修改与提高。在项目主课程的选取及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项目主课程不是单一课程的内容 一门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法虽然操作起来较为容易实现,但从内容设计上基本局限在本课程内,不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不能科学地处理好不同学科间的关系,也违背了项目教学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在《PLC应用技术》主项目课程中,所涉及的其他课程的内容有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变频器、维修电工和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合理采用项目教学及设计,不是通篇采用 有些基础性知识不适合用项目教学方法。基础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疑难概念和实验技巧,是项目教学的基础。项目任务的选取和设计应该根据专业知识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项目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而不应是牵强地将全部教学内容分别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如在《单片机应用技术》主项目课程的教学中,若干基础知识分配到不同的项目中,有些内容如片内存储器的介绍,不是在一个项目中完全可以操作的,但将其分割又不是非常理想,对学生的学习掌握反而增加了难度。我们在《单片机技术实践》项目教材中以基础性知识与项目任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不能等同于技能训练 由于项目教学与技能训练在许多方面比较相似,不能把一个简单的技能训练当成一个项目来实施。虽然项目教学与实习教学都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都是通过学生完成一定的课题或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但项目教学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并加以运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理论的升华,通过工作过程引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实习教学相对比较单一,注重的是某一方面技能或技巧的训练,如焊接实习,主要训练的是学生掌握焊接工艺和娴熟的焊接技术,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不断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达到技能熟练、形成技巧的程度。总之,在项目中要兼顾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这是项目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不同之处。

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就是遵循项目教学的四大要素,设计出一个可操作的项目教学方案。首先,编写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是项目教学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体现的载体,是决定项目任务实施成败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项目任务书就是一个优秀的校本教材,汇总成册就是一本优秀的项目教材。四大要素在项目任务书中的体现要与典型的岗位任务特点相结合,不同的岗位工作特点应该对应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应该有较大的开放性。其次,素材资料和实验条件的准备。教师要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满足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技术实践知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掌控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实施阶段。这是完成项目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要对完成项目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于那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可采取“先记住再理解”的方法进行处理。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以知识连接的形式在项目完成后给出,让学生做完了再仔细领会。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最后,教学评价。在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团体合作意识,不但强调个人的发展,还要注重团体水平的提高。

从实践中看,项目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三)师资培养

建设一支观念新、专业化水平高、乐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项目教学的核心问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有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能力。

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和参加培训深造 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具备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的视角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项目。也就是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见习、实习、参加培训深造等途径了解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是,项目教学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应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成立专业教学团队。

吸收企业优秀工程师到教师队伍中来 在企业优秀工程师中选拔具有教学能力者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方法,从人才流动趋向上也比较好实现。

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地完成项目,从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和热情。

(四)教学条件

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在德国往往以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操作对象,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生产工作实践。而在国内,以先进生产设备装备学校存在着相当的难度,无论是资金、原料、生产损耗等都不是学校能够承受的。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片、Flash动画等对项目教学起辅助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项目教学法的实行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开发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他们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一页一页的讲义或工作页。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开发项目教材,要按照行业发展和教学特点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及时汲取新知识,教学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

(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第6篇

关键词:船舶工业;人才培养;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45-04

一、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总体现状分析

江苏全省登记注册的造船企业1 17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0个,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全行业人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江苏现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船舶行业职称评审体系,进一步营造了重视船舶行业人才、集聚船舶行业人才、发展船舶行业人才的制度环境。全行业重视高端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多所大学共建了高层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

(二)人才培养结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层次现状分析

中专与职高层次:船舶类中专或职业高中是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且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该类学校通常设有钳工、铆焊、电工、机加工、起重、铜工、船体等涉船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典型代表为中船澄西船厂技工学校、金陵船厂技工学校)。

大专层次:船舶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船舶行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船舶类人才,该类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设有涵盖造修船所需的各类专业,例如设有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技术、轮机管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类企业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典型代表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层次:船舶类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大中型造船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类院校通常设有较为完整的船舶类专业,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舾装、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该类院校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为船舶行业发展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生层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船舶类高等院校拥有船舶类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研究生学历层次是以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大型船舶类企业、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船舶类院校等组织机构。主要分为学校培养和研究所培养两种类型(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无锡702研究所等)。

2.人才培养途径现状分析

目前船舶行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全日制在校培养和在职学习两种形式。全日制在校培养是指船舶类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船舶类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对按照国家指令计划招录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三至四年的系统性学习,以使学生能掌握涉船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为其毕业后进入船舶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职学习通常是对船企的在职员工进行“在职不离岗”的学习,例如企业与高校联办工程硕士班、企业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夜大学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

(1)“产业教授”计划。江苏省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于2010—2012年从省内企业选聘300名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江苏产业教授,以此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所在企业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参与高校学科团队建设,对提升学科水平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构想。推动所在企业成为高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创造条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产业教授”计划实质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拓展,产业教授承担着类似企业导师的指导职能,将自身在企业中长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所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能便捷地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江苏省船舶行业高校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江苏熔盛造船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远、江苏申模数字化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啸等五位科技企业家成为该校选聘的首批“江苏省产业教授”。五位企业家加盟有利于产业教授所在企业与该校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智力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以自己选择或是教师指定为主,随着我校产业教授计划的实施,我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产业教授指导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产学研合作机制将会发挥实质性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在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确定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专业,以及2011年新获批增设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该校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已将此计划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该校力图通过推出全新的“3+1”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加强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指高校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力图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2.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1)高校与企业联办工程硕士班。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并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或与考生所在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论文的选题通常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考生所在单位应负责提供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

(2)高校参与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内容之一便是直接根据企业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及时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满足企业各类培训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针对船舶行业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定期开设针对船舶两大集团干部和员工的培训班,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最新的船舶工业发展动向、现代制造技术等知识。这表明该校作为人才、科技信息的集聚地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

从对人才培养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无论是船舶制造企业还是船舶配套生产企业或是船舶研究所均需要对员工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见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会越来越多。

二、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面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主管船舶工业行业的政府部门还未出整的扶持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下达的政府文件通常仅具有指导性质,对许多船舶企业没有硬性约束。政府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协调职能,还未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作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教育培训经费,同样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投入财政经费。当前不少船企思想认识不到位,投入的培训教育经费不足,而政府部门也未能投入适度的经费,从而使得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有效实施。

(二)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根据与多家船企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发现江苏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其他涉船类学校强,对船舶工艺比较了解,但是就所掌握的理论方面与哈工大等高校相比较弱。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但从另一视角看其又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等缺陷,众多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学习和研究船舶专业基础理论。而薄弱的理论又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又比如大学英语教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的前四个学期、而进入大三以后无任何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后根本无法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另外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课特别是结合工程实际的实习课所占比例小、资料陈旧、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自成体系[2]。

2.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少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及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同样还有不少企业需要,但江苏科技大学还未招生培养的船舶通信工程、船舶舱室设计、智能船舶等专业方向的人才。随着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未来一段时期这些新型产业将会获得较快发展,这就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

3.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这类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船舶企业工作的经历,因而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仍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当教师深入到船舶制造企业中去了解、去实践、去摸索、去探究才能发现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实施

尽管当前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已经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还未真正实施,产、学、研全面合作还未实现,合作协议仍停留在书面上,有成效可操作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三)企业层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一些船企对于员工培养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如怕员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就会“跳槽”;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对员工的培养培训需要花钱的一面,但看不到其有效的一面,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成果。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当前江苏省大多数大中型船企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使得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没有更多精力来提升自己,同时单位的激励机制也未建立,从而使员工没有寻求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3.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

不少中小型船企对于开展继续教育缺乏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对本企业的继续教育只感到需要而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与高校合作的计划。有些企业虽有培训计划,但很多是临时性的和分散的,对员工的培训无法形成系统化和针对性,因而培训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提升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管理层面

1.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船类院校和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的船舶工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对企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形成可靠的制度保障。

2.充分发挥船舶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职能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对整个行业起着引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鼓励国内外船舶行业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高校和船舶企业讲学和交流,以此激发年轻人对船舶行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通过制定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文件,对全省各船舶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予以管理和监督。同时应协调高校、行业协会等积极构建全省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3.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船舶工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各类资金与财政资金一起投入船舶行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机制。

(二)学校层面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拥有较完善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调研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传统品牌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例如需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如需要增加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和实践。我校可在“产业教授”进高校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两项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下,积极听取和采纳企业对课程设置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2.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

我校应抓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调整我校现有专业设置,增设未来一段时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游艇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方向,从而使我校能对传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对船舶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我校学生比较欠缺的方面。而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应由一支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来实施,因而教师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专任教师应该用创新的态度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去了解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此来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动力,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4.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机制

紧密结合船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强化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以船舶企业为依托,依靠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中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构,指导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高校教学与船舶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高校在进行学历教育培养船舶后备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培训任务;指导船舶企业结合发展要求,与高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企业层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机制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今后江苏省船舶工业将转变为以设计和生产“双高”船型以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主,因而需要引进那些适应先进造船模式的优秀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从船舶工业发达的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地引进,更应该考虑从国内知名造船企业、研究所引进,或者可以采用柔性引才的方式,鼓励这些人才以特聘、兼职、提供技术和专利的形式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在引进船舶人才的收益分配上,要按照国际标准,鼓励专家以个人专利、高新技术成果入股,以较高的收益来增强船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3]。与此同时,江苏省船舶企业还需要将吸纳船舶类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的招聘程序招收一批具有较大潜能、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高校毕业生。

2.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和充电,通过培训学习新知识将伴随着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上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其需要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对职工进行培训,重点培养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训的组织、内容、具体方式等方面要形成一套适合船舶行业的运作模式。

3.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船舶行业人才业绩考核评估制度,就是把考核结果与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奖惩、职级升降和工资调整以及员工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员工的内在动力。要参照本行业先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4.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江苏省船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应实行按岗、按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形成以业绩和贡献为取向的分配机制。真正形成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工作条件艰苦岗位的报酬比一般岗位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年鉴[K].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