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9 05:32: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 文化建设 探索

幼儿园文化是一个总系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在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只有同时实现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并强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形成合力,产生1+12的整体育人效应。

一、以“爱”为核心,提炼可感可知的精神文化

以园风、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的观念形态就是幼儿园精神文化。它是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幼儿园价值观和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意愿的、反映幼儿园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对幼儿园整体形象以及幼儿园师生个人形象的一种精神倡导。

1.总结提炼,外显能言传的精神文化

观念形态很多时候说不清,道不明。需要管理者和老师一道,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回顾办园历史,从爱生、爱师、爱园、爱自然、爱社会等角度出发,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将观念形态变成可以言传和比照的文字和图画,并将其融化于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之中。这些文字植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但又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师生思想观念正确形成,行为举止养成良好习惯的航标。

2.铸就传统,固定可感受的精神文化

管理者将观念物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爱”的行为细节,并逐步变成幼儿园全体员工的一种生活习惯,时时刻刻温暖着教师的心田。这样的幼儿园精神文化,对幼儿园师生有着巨大的激励、指导和凝聚作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在时间上也长久,甚至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作用。

二、以“乐”为主题,打造童话色彩的物质文化

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在其中的幼儿园师生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幼儿园环境是潜在课程,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它对幼儿的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要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幼儿的内在心理。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可在幼儿园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协调、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其包含的理念、道德、舆论、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和氛围弥漫于幼儿园之中,渗透到幼儿园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并以此自觉规范言行,这种软约束较硬约束更为持久、稳固、有效。

1.精选内容,从满足孩子的兴趣出发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准则。幼儿园教职工应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努力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如在园内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会让孩子们倍感亲切;让园中的小花园里的大公鸡自由走动,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新奇刺激;楼梯口长短粗细不一管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会让孩子们驻足凝神……这些内容,都是孩子们喜欢和需要的,所以才吸引他们的眼球。

2.优化内容,从启迪孩子的智慧入手

“走廊尽头的小手哪一只是我的呢?”“眼前的苹果树怎么会是落水管呢?”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卫生间门口鲜艳的小草莓、小香蕉在提醒着孩子靠右行走;楼梯上可爱的小脚丫在招呼着小宝宝们一个跟着一个走;活动室里各具特色的游戏区域是孩子们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场所;美丽的小花园里,孩子们自由徜徉在明媚的春光下;热闹的运动场上,孩子们尽情享受运动的酣畅……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都力求体现:孩子是环境的主人。

绿化、美化、诗化的幼儿园,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美;文明有礼、互尊互爱的幼儿园气氛,使幼儿在和睦合作的关系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和容纳感;在行为有序、生动活泼的幼儿园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生活乐趣;在充满科学、艺术的文化气氛中激发求知欲。这样的幼儿园多像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乐园,每一个细节都演绎着童心、童趣。

三、以“雅”为抓手,孕育刚柔并济的制度文化

幼儿园制度是以书面文件形式规定幼儿园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的权限、职责、任务等,以约束、引导全园师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使幼儿园形成一定的管理秩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形成一定的良好品格。建立和健全幼儿园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幼儿园制度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共同参与,提升认同度和执行力

“大家制度大家订”要成为幼儿园建设制度文化的一条不变的规则。因为,这样做,才能满足教职工共同的合理的正当需要,使幼儿园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激发幼儿园教职工对幼儿园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如不断拓宽幼儿园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渠道:民主生活会、园务管理委员会、伙委会、民主提案……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幼儿园的主人。园务工作计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家研究的结果,每一位教职员工对自己制定的岗位职责十分清楚。

2.平等交流,获得满足感和亲和力

幼儿园成员中,领导之间、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主动坦诚交流情感,把道理、制度寓于“亲近、理解、爱护、敬重、信赖”之中,通过情感桥梁作用,管理者对教师、教师对教师,教师对幼儿都能晓之理、动之情、用之能、解之苦、立之志,使幼儿园师生产生“士为知己者用”的情感,并奋发工作和学习。

3.搭建平台,形成默契度和合作力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幼儿园将环境作为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家长提供大量的教育资讯,努力成为家长育儿的学园。优秀的少儿作品及家教著作,适合孩子的经典名画、成语与古诗词,充满童趣的一幅幅作品,都在演绎着幼儿园与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以期引起家长的共鸣。幼儿园网站上家园互动、家园橱窗、案例推荐、家教指南、在园生活、幼儿作品等栏目,进一步拓宽家园互动的渠道,让家长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幼儿园,充满了书香雅气,多像个学园,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才流失感知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农)50多年发展起来的经营作风、产品特色、服务理念等均已积淀为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扬农对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统一了视觉识别系统,发行了《企业文化手册》,对扬农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这还很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继承中坚恃不懈地有效推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对于扬农来说,安全、环保、人文、质量、服务、社会关爱等许多方面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为此,我们要从这些小的方面抓起,在点点滴滴中让新员工来感知扬农的企业文化。

一是文化感知。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特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因此,我们要用《企业文化手册》来对新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扬农的发展概况,了解扬农是个优秀的企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多困难,以此激励新员工不怕苦、不怕累,在生产生活中迎难而上,不懈进取。

二是安全感知。许多新员工对于到化工生产一线工作,从内心来讲是很排斥的,认为从事大化工很危险,化工原料和产品毒性强,对人体伤害大,这情有可原。我们的企业和领导,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体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新员工,我们要从硬件上、业务上、专业角度上去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讲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劳保用品的佩带、日常饮食的调节……把新员工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三是环保感知。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要让新员工在这方面能和企业产生共鸣,需要我们做大量艰巨的工作。例如公司废水综合处理项目的建设、工业"三废"处置方案的实施,还有日常环保制度的严格执行,这样都能让新员工意识到扬农是个对环境、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企业。

四是人文感知。扬农傍运河而生,依托长江进行了二次创业,目前已挺进了西部宁夏中卫市,甚至走出国门。很自然的,组织生产需要的员工不可能都招收本地人,很多员工都来自异地他乡,我们要给予他们以家的关怀,要让员工在扬农上班有种回家的感觉。公寓、食堂、卫生所、幼儿园、俱乐部、图书室等硬件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给了员工日常生活的依靠,公司团委、工会举办的中秋节晚会、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使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提高,全公司上下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既有助于我们搞好生产,同时也让新员工产生归属感,形成主人翁意识,这就是扬农最大的收获。

五是质量感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显的比较懒散,这在化工生产中是必须要坚决杜绝的一个陋习。为此,需要我们在日常生产中督促新员工坚决按照技控指标要求和操作规程来操作,抓好产中质量控制和产后质量追踪。

六是服务感知。服务是展示扬农最直接的一个窗口,这体现在老员工对新员工的"帮、扶、带"上,体现在扬农的卫生所、幼儿园、食堂、浴室等窗口部门,相信我们至真至诚的服务会温暖新员工在异乡漂泊的疲惫之心,达到栓心留人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墙面环境装饰;教育功能

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马曾这样说:“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可想而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孩子,为孩子创设一个顺利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环境,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因为幼儿大部分的认知是通过环境的潜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而不是直接传授或讲述的。因此,甚至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大部分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环境教育。幼儿园教育与周围环境的墙面布置,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它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也对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起着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幼儿园墙面装饰的意义

(一)最开始的“学前教育”存在一个误区。老师与家长都忽视建构一个合适的幼儿游戏和学习环境,更谈不上对墙面的环境布置的研究,有时就写一些规范性的警句,如伟人名言,教育图片等一些简单形式,完全变成孩子自律的行为准则,不能达到循序渐进的教育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形态的提高,幼教事业迅速的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墙面环境装饰,已成为幼儿园环境建设的一门知识。加强幼儿园墙面环境建设,美化墙面布置自然成为幼儿园工作热点,同时也能达到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目的。我园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前进,不管从知识的展现到行为习惯,还是从区角墙面装饰到可操作的墙面装饰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学习,这样不但美化了环境,也使幼儿园增加了勃勃生机,真正成为幼儿的天堂,幼儿在这美的坏境与氛围中不但体会了美,感受了美,而且使幼儿有了自己表现美的兴趣与激情,感到其乐无穷。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说:“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于是幼儿园明确了环境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从改进活动室墙面环境布置开始,从而着手改进幼儿园整体的环境布置。

墙面布置艺术与提高幼儿园保教级别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墙壁布置与各领域的认知知识结合起来,使墙面布置体现出不同的教育功能,更显示出墙面艺术的无穷魅力。环境布置与创设并不是针对某一点而进行的。如:环境布置可以体现计算、自然、季节变化、节日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墙面装饰中应当考虑和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如何进行墙面环境布置

(一)我认为应发挥墙面装饰的三大教育功能。第一,要体现教育的功能。因为幼儿教育的本身就必须以教育为基础,所以幼儿园墙面环境也应具有教育性。它不但要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达到各种教育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布置墙面环境必须配合各种保教活动开展,同时墙面布置要具有可探索性,可操作性;要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欲望,扩展幼儿视野,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在玩中收获知识。第二,要发挥艺术性的功能。因为墙面布置是幼儿获得艺术经验的有力手段和方法,所以就必须精心布置和以美学观点来组织和布置墙面,并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使其具有鲜明性、生动性、感受性和多变性。第三,要发挥潜在性的功能,因为墙面环境还应具有激发孩子发问、思考、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使墙面布置形成一种“潜在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作品的“暗示”作用。在幼儿玩玩、做做、画画的过程中,运用构思、形象、色彩、装饰等美化手段,达成平面、立体、半立体的制作装饰,而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组织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在墙面环境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要的原则。只有随时观察孩子的动向,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创设布置幼儿喜爱、满意的墙面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教育孩子。二是,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独特功效的原则。不管是塑料空瓶、瓶盖、塑料袋,纸盒、瓦仑纸等都应有它自身的独特功效,都能产生自身效果的艺术效果。三是,了解掌握孩子年龄特点和个体技能的原则。拔苗助长,只会限制儿童个人的表现水平的发展。四是,在引导组织墙面布置的过程中,应采用谈话引导的原则。启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让儿童产生形象的表现欲,发挥其内在的创造才能。五是,师生共创的原则。在装饰墙面环境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只建“框架”,让幼儿动手增添制作内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六是,材料利废利旧的原则。一个不起眼的纸盒、信封、空瓶、卫生纸筒,但在幼儿的眼中是奇妙的,是变幻的,可变成楼房、面具、树干、火箭。幼儿思维是没有局限的,幼儿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总之,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尤其是教室环境的核心,希望每个幼儿拥有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美好环境,使幼儿在美的熏陶下茁壮健康的成长!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健康发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成败将影响儿童的发展成长。作为教师,注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把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赢得儿童,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加强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重视子女家庭教育的例子。如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为教子而“择邻处”、“断机杼”;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把他送到一位老农家参加劳动锻炼,告诫不能搞特殊化。以上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社会历史得以发展,是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灌输过度。现今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达目的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承受能力,拼命灌输知识。既要求在学校功课全优,又不惜花钱费时,今天学音乐,明天请人教英语、学绘画,什么走红就让学什么。结果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兴趣越差,有些竟一事无成。

(二)教育目标失当。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成才,只抓智育,不抓德育;只抓知识,不抓能力;只抓书本知识,不重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

(三)教育方法简单。一些家长完全按成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评价标准要求孩子,对新时期儿童的爱好和追求不理解,缺乏信任感,有的过份娇宠、溺爱,唯孩子的要求是从,甚至护短;有的过份严厉,稍不称心,非打即骂,严加惩罚。上述种种,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受到压抑。

三、对今后加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单打一。家庭、幼儿园、社会是构成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要素。幼儿园主要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巨大。家长的言行举止,社会的风气风俗,都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幼儿园费很大气力灌输的知识,可能被家庭或社会中的某个不良现象冲击得荡然无存。这说明,要使儿童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成人到独立生活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年龄特征。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他们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通,使其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和速度上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形成各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和特殊性。如现在的儿童普遍比过去的聪明、机灵。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分析掌握儿童一般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施以常规教育,又要根据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因人因事,采取灵活方法进行个别教育。

(三)加强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道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儿童的道德品质也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鉴于此,家庭教育工作中必须做到:(1)教育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传统的德教观念,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德教观念,使受教育者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更新过程中,在思想品德上适应新时展的需要。(2)德育教育内容要接近社会、生活和儿童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注重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人格教育,尽量做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教育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献身。(4)从具体事例入手,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现象中的是非曲直,学会与人交往处事的本领,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5篇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一种教育改革。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信仰和珍视,在存在文化差异的社会中与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人种、宗教、文化、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教育,获得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弱势民族与不同的种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文化社会系统的构成不仅来自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文化,还来自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关系

第6篇

【关键词】龋齿;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788.1 R780.1 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36-02

龋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自1960年以来卫生部就将龋齿规定为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重点之一。龋病流行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学生卫生行为等。为了解苏州市沧浪区中小学生患龋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口腔疾病的防护措施,于2005年起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区中小学生定期进行宣教并抽样调查。现将2005与2010年苏州市沧浪区中小学生龋病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苏州市沧浪区40余所幼儿园及中小学为调查点,分层整群抽取10所幼儿园及10所中小学,调查对象为4,7,9,12和15岁5个年龄组,每年龄组调查人数约为500人,21305年调查2892人,2010年调查2858人。

1.2方法 分别于2005年、2010年对抽取学生进行龋病调查,采用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3版龋病诊断标准,在自然光线下使用5号龋齿检查探针和平光口镜检查乳恒牙患龋状况。无龋牙:无充填体,也无须充填治疗的完整牙。在缺乏其他阳性症状时,有下列缺陷不计算为龋齿:(1)白色或白垩色斑点;(2)着色或粗糙的斑点;(3)釉质上有能卡住探针的点隙或窝沟并有色素沉着,但底部无软化,釉质无损害或洞壁无软化现象。龋齿:牙齿的窝沟或光滑面的病损有底部发软,釉质有潜在的损害或沟壁软化者即诊断为龋。对于釉质上的白斑、着色的不平坦区、探针可插人的着色窝沟但底部不发软及中到重度斑釉所造成的釉质上硬的凹陷,均不诊断为龋。

1.3质量控制 参加检查的医师均已从事儿童口腔专业临床工作5a以上,有龋病调查经验,每年实施前统一标准并进行临床校准试验,每个年份检查者的Kappa值均>0.8。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乳恒牙患龋率,龋(面)均及其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苏州市沧浪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2005年苏州市沧浪区学生乳牙龋患率为51.13%,恒牙龋患率为30.08%;2010年苏州市沧浪区学生乳牙龋患率为41.56%(t=42.69,P

2.25a间中小学生龋均变化2005年苏州市沧浪区学生乳牙龋均为(1.18±2.12),恒牙龋均为(0.87±1.65)。2010年苏州市沧浪区学生乳牙龋均为(1.07±2.35),恒牙龋均为(0.70±1.19)。自2005年以来,不论恒牙还是乳牙龋均均呈现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中小学生恒牙龋均下降水平高于乳牙。恒牙龋均下降19.54%,乳牙龋均下降9.32%。见表2。

第7篇

纸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得到的材料。纸可搓、可揉、可撕、可剪、可扭、可染,可塑性非常强,且相对使用其它的材料来说使用纸开展活动比较容易和安全。因此,纸可以说是幼儿开展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不应该把幼稚园课程彼此独立分科,而应该把各科打成一片”,同样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的纸艺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手工活动,而可以涵盖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

本文就以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在幼儿园开展纸艺活动的尝试与探索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幼儿园纸艺活动的两种表现形式

1、单纯的纸艺活动——单纯的纸艺活动就是使用纸进行单一的艺术创造活动,其中包括平面纸艺和立体纸艺。平面纸艺活动就是利用纸进行平面造型活动。如: 撕纸、剪纸、折纸、拓印、平面装饰、宣纸印染等传统的纸艺活动。幼儿创意立体纸艺主要指主题活动中的立体纸艺作品的创造、纸制立体玩偶等。

单纯的纸艺活动其显着的特点是比较重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及作品的本身。如:利用一些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如包装纸、纸袋、报纸等设计服装;利用废旧杂志进行剪贴装饰墙壁;利用旧纸箱制作吊桥;在木工用的砂纸上绘画等。

2、探索性纸艺活动——即在活动中探索纸的特点,并且把纸的特点和纸的作用与科学、生活、表现表达等活动整合起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是教师预设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生成的活动。如:用纸制作体育锻炼的用具并用这些自制的用具开展体锻等。

探索性纸艺活动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克服困难的能力,知识的迁移等综合能力的锻炼。探索性纸艺活动与陈鹤琴先生说的:应该把各科打成一片,并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自然”和“社会”为课程中心组织起来,实施“整个教学法”不谋而合。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也是幼儿欢迎的,顺应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如:“影子在纸上的舞蹈”这一活动。教师、孩子一起合作,捕捉自己的影子在纸上的变化,并用剪、贴、撕、画等方法进行记录,让幼儿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纸的特质,积累相关的经验。

二、幼儿园纸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幼儿园纸艺活动的特点是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启迪。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下几点:

1、安全第一

陈鹤琴先生的15条主张里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鉴于幼儿的年龄及纸艺活动的特点,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是安全的、无害的。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A、从多种途径收集工具和材料,把好安全关。举例:综合纸艺活动的工具箱及纸艺材料的收集。如废旧纸制品的再利用要做到无毒、清洁、不过分细小、无尖锐的棱角。

B、创设易于活动的环境——材料的摆放合理,易于使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C、定期清查工具箱里的物品,活动中注意观察及时消除不安全的因素。

2、幼儿为主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做人”,“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做中心的主体”。二期课改以来我们都懂得在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发展列在首位,以幼儿为主,尊重孩子,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知易、行难,要达到上述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教师的前期准备、纸艺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材料工具的选择和投放、环境创设等,都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现来自于孩子的需要,正确地衡量孩子的能力,不断反思调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在纸艺活动中同样需要教师有这样的精神,这样才能使纸艺活动的开展适应孩子的发展,真正激发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A、走在幼儿之前——二期课改强调以幼儿为主体,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跟在幼儿身后,许多方面教师还要走在幼儿的前面。如幼儿玩剪纸,教师要先玩并且要玩得比孩子还投入;又如探索用蔬菜造纸,教师要先自己来造纸,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教育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总之,工夫在活动之外。一次出彩的教育活动看上去可能是灵机一现,但其中必然渗透着教师的先行苦思。如:区域活动中的纸艺活动——即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的材料,可供幼儿随时取放和使用的一种纸艺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中纸艺活动的特点是比较随意,对结果没有预设的期待,环境比较宽松,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自主进行不同的游戏。但这并不是说明教师可以不动脑筋随意投放材料,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点及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

B、关注幼儿——“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陈鹤琴先生认为,师生有隔阂,教育是难以开展的,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了解他们的需要,追随幼儿的兴趣。如果能有选择地进行记录,则可以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光有关注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将自己对孩子的关注表达出来。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生成的纸工游戏时,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教其他的伙伴。幼儿注意到了

老师对他的关注,并且得到了来自于老师的一定的支持时,他的自信心会更高。

C、适时介入——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过早会扼杀幼儿思考的时间;指导过晚,幼儿又会感到困难重重,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适时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深入探索,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使幼儿有所发现。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尝试自主看图示折叠郁金香。有一个幼儿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当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想放弃时,适时介入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分析步骤图,观察范例,折叠示范,很快幼儿就在教师的支持、鼓励、引领下折出了郁金香花。教师这样的适时介入,不但有利于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利于幼儿帮助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增强自身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D、学会欣赏——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从每件作品中找到闪光点。在纸艺活动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奖励方式鼓励孩子。如教师的一句赞美,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扬的动作,一件小小的奖品都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同时,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伴,让幼儿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既让幼儿分享了同伴的经验,体验纸艺活动的快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综合性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紧扣生活

“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儿童能学的东西很多,若漫无边际地乱学,则什么也学不到。”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幼儿认知世界是感性的,只有紧扣生活的纸艺课程才是有生命的。首先,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其次,教师要考虑孩子原有的经验及现有的水平。再次教师要了解孩子的潜力。最后,教师要考虑活动的价值、可行性、活动的意义。让纸艺活动紧贴生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即纸艺活动不是为纸艺而纸艺,是有用的纸艺。如:引导幼儿在自然角中用纸箱自制的“看谁长得高”的背景图,运用剪贴的方式记录豆子发芽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就能形象地感受豆子成长的变化等。

4、强调游戏性和美感

第8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美术欣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美术欣赏课程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将培养他们利用美术欣赏课程来设计与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一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专业素质,在他们走上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之后,促使他们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幼儿师范类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虽然开设了美术欣赏课,但为了能快速而有效地适应幼儿园的“看得见的”需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专注于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于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些美术欣赏课开设的课时不足,有的甚至直接把美术欣赏课划成技能实操课。所以美术欣赏课的成了教学大纲上的点缀,课程设置里的摆设内容,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有的院校坚持开设美术欣赏课,但是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加之学生本身对于西方美术,没有文化基础,难以欣赏;对于中国美术,离现代生活太远,学生又觉得非常陌生。比如学生学了国画却不知道国画有花鸟、山水、人物,对古代、当代、及现代的名家及代表作品知之甚少。有时到了幼儿园也经常因不知道小朋友画的什么样的画更好,这样就严重地限制了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水平,更谈不上引导孩子们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所以即使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仍旧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理解不透,效果不佳。因此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导致在开展以美术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时觉得无从下手,到了幼儿园也严重限制了幼儿美术教学水平。

从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角度来讲,在幼儿园开设美术欣赏的课程教学,既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视觉形象的积累,又能使幼儿透过经典之作形成审美经验的积累,但由于美术欣赏教学自身特点的复杂性和对教师审美素养的高要求,在幼儿园教学中多被忽略或者误解成其他的美术教学形式。但是从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来看,这种适宜性的美术教育手段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并未彰显其实效性的功用,究其缘由,问题还是出在幼儿教师在受专业学习期间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深度不够。

2强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教育目标的需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在欣赏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要求的体现,教师应侧重于对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最基础的美术欣赏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2)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开拓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批评能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这是尹少淳先生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强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

狄德罗曾说“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真、善、美,认识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用了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的,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在自己创作或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表现出真、善、美。所以美术欣赏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合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3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

3.1重视美术欣赏课,开足、开透美术欣赏课

目前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是整合课程,要求幼儿教师要是能融会贯通五大领域的综合型人才。在开展艺术活动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观察美最后能表现美,最后能创造美。所以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准幼儿教师时,必须认识到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培养美术素养的非常重要、且不可忽略的课程。而且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能短时间速成,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3.2加强对美术作品欣赏引导,把欣赏融合于整个美术课程中

由于学生对美术作品接触少,不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应该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和欣赏,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未作品及作者、创造背景进行的探寻,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交流欣赏体会,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整理。

除了分模块的美术欣赏教学之外,把美术欣赏融入技法课中去。例如上泥工课,以我国的陕西凤翔彩塑、惠山泥人、“泥人张”的作品欣赏来引入,进而分析透彻这三种泥塑的造型风格,从夸张抽象到写实逼真,色彩的运用等。然后再来开始泥工技能教授和实训。 (下转第61页)(上接第42页)

3.3创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1)多学科的融合来欣赏。例如:马远《水图》结合古琴曲《流水》。马远的《水图》共有十二段,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中用线条描绘出水的不同姿态和种种意境。而古琴曲《流水》正好表现的是水滴不断汇集,奔流入海的情景。曲中可感受高山滴水,山涧潺潺,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之后的余波徐徐,直到渐渐平复。

(2)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没有相关前导课程和理论基础的西方美术欣赏,学生常常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概念混淆,可以结合电影《特洛伊》和《三百斯巴达勇士》帮助理解。让酷爱看英剧、美剧的学生们观看由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让学生在过“剧瘾”的同时,走进卓尔不群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深入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可以结合电影《富春山居图》,体会披麻皴。

(3)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手机”,等网络工具,建立qq群、微信群或论坛、微博等,让每个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收集该作者的简介、故事,制作成小博文,给偶像致敬。

4结语

美术的发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人的意识形态对外在世界的一些反馈和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都将成为美术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关注传统的、古典的、现代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养成运用各种美术形式进行鉴赏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凤清,李月亮.师范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 郝丹丹.美术欣赏教育对中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周燕琼.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增设当代艺术鉴赏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大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