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2 04:0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第1篇

农村空气污染调查报告一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农村空气污染调查报告

在上榜的中国32个城市中,成都位列第25名,污染情况较严重。

这种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烟囱和汽车尾气,对人体呼吸系统危害大。目前,成都市对此已有监测,今年还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等项目。

成都污染程度只比北京好一点?

该报告依据各国在2003年至2010年内的报告数据,测量了全球91个国家近1100个城市空气中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主要分析指标为此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查询了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该报告显示,可吸入颗粒浓度数据全球的平均值为每立方米71微克。美国、加拿大为全球空气质量最好国家。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的城市和蒙古首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

相比以上亚洲国家,中国状况稍好点。报告列出的国内32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成都可吸入颗粒浓度为每立方米111微克,排名国内城市第25名,污染情况较严重。

此外,海口污染指数最低,兰州污染指数最高;北京每立方米121微克(第28)、上海每立方米81微克(第11)、广州则是每立方米70微克(第7)。

本土空气监测全市38个监测点

成都有无关于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对此项又是如何监测?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在成都市环保局网站看到,首页左侧边栏公布着成都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每日和预报明日的空气污染指数。根据其显示,大成都范围内空气质量基本都是良,而主要污染物则基本是可吸入颗粒物。

目前,成都市共有38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均为自动监测站),其中8个国控监测点位,分别位于人民公园、草堂寺、梁家巷、沙河铺、金泉两河、三瓦窑、十里店和三道堰。成都中心城区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就是来源于这8个点位。

今年,成都市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26个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试点监测工作城市之一。成都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将从原来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增加为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等共11项。

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10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它能够渗入到肺部并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心脏病、肺癌、哮喘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每年全球有200多万人因吸入细小微粒而死亡。汽车尾气是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之一。

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中的隐形杀手

成都中心城区8个监测点位

人民公园、草堂寺、梁家巷、沙河铺、金泉两河、三瓦窑、十里店、三道堰

主要来自烟囱和汽车

通常,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简称为PM10。可吸入颗粒在空气中存在时间较长,一般来自于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其中主要来源就是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烟囱废气的排放;另外还包括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而在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厨房,烹调时候燃料不完全燃烧或油烟等,同时建筑材料、宠物的皮毛微粒也能造成可吸入颗粒。

对身体危害大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思想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97-02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教育的素材,教师努力挖掘并从其它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现笔者归纳如下: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2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在化学、化工领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对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在铜、钢铁、金、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方面均居于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此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发明了瓷器、青铜器、漆器等的制造技术和水法炼铜方法,在酒和醋的酿造、食盐和天然染料的利用等方面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些有关内容的教学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但我们也存在重形象思维轻理性思维的不足,黑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关于爆炸的理论却是英国人提出的,借此以激励学生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外杰出的科学家和化学家中,有许多爱国者,他们从小就有理想,他们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断然拒绝日本永利威逼合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而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把新发明的放射性元素叫做“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而显得更加灿烂夺目。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3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在化学课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化学教材是最好的环境保护教材。环境污染种类繁多,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等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巧妙地穿插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知识,将会使同学们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了化学,又能促使学生加深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进一步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时,通过物质性质、制备的学习,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如学习卤素、氮族、氧族、碳族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结合化工厂、冶炼厂、水泥厂、钢铁厂、火力发电厂以及汽车、火车等排放的气体,让学生认识到氯气、氟化氢、氮氧化合物、氨气、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对大气的污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对工厂的废气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汽车等要装尾气净化装置。学习金属元素时,认识到重金属对人的危害,如著名的“水俣病”和“痛痛病”等。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工厂去参观,了解工厂对污染物的处理。还可以回到家乡去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改进化学实验,养成良好环保习惯。如金属汞、重金属盐、氯气、溴单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在实验过程中一要注意药品的用量(尽可能少);二要设计多余气体的吸收装置,不要任意排放到空气中;三要注意废液等的处理。千万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量少没关系的错觉,老师要做出榜样,要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3篇

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对比了解中国,关心国家的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命运,关注影响中国发展的因素。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重要性,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更要做到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传授地理基本知识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同的载体和途径,地理教学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教师应注重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准确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分布情况,人口众多曾经是我们的优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会影响社会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达到76岁。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的过程,人有相当长的时间是消费者,所以人口要面临消费大量衣、食、住等资源的问题,还要接受教育和医疗等,当然人的一生也有近一半的时间是生产者和创造者,但是人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是消费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就业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现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对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呢?在讲八年级地理《众多的人口》一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当前人口形势,我播放了两段视频资料,一是每年春节前农民工返乡、学生放假回家人流如潮的画面,二是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的现场画面,甚至出现千人竞聘一岗的局面。我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有的学生说,这说明我国人口多,找工作难,还有的说交通拥挤等。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看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感触很深。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结合家庭及身边实际讨论人口多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到了上学难、看病难、农村人口多、养老难等问题。通过探究,学生对我国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有了正确的认识。只有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三、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教育要从学生身边事谈起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是世界资源大国之一,但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量小,而且一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消耗量过大。人们常说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可是人们未必懂得怎样珍惜自然资源,只有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我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荒是哪里吗?知道我国第一个国营农场在哪里吗?”学生回答:“我们这里过去就是北大荒啊!第一个国营农场就是赵光农场。”我接着问“:听说过过去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吗?”有同学说:“听爷爷说过,到处都是山林,又有兔子又有狼。”我接着问:“那现在呢?”“现在处处是农田,失去了大片的森林、草原和山泉、河流,过去的自然景象如今都变成了美丽的传说。”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曾经是我们龙江人的骄傲,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我布置了一项课内探究题目,请学生描述一下家乡的资源和生活情况,然后讲给大家听。一名同学说:“我家五口人,有三十多亩地,爸爸原来靠种地和养羊维持家庭生活,现在没有了山,没有了树林,草甸子也被村里人开荒种上了黄豆,有的沟塘被挖成了养鱼塘,没地方放牧了,靠种地不够维持生活就卖了羊去南方打工,村里很多人都去打工了,而且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很严重,农民种地用了大量农药化肥,喷洒农药把树都药死了,有的牛羊喝了沟里的水中毒死亡,我感到很可惜。”学生流露出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担忧。我总结学生的发言时说,如果我们继续杀鸡取卵,掠夺式开发,我们的生存环境可能会变成真正的“北大荒”。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也可以战胜自然,但更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战胜的是自然灾害,例如拦河修筑堤坝,兴修水利,目的是为了保护和调节水源,而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则属于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再如,我们对森林、煤炭资源及水产资源应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后人的利益。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国情教育入手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

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

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31-001

作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化学在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化学用品和化学工业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于是绿色化学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断规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学化学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一、化学教师――更新观念,以身作则,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课堂是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阵地的统帅,教师是否具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而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化学教学内容,即便教材中涉及到环保问题,也会被当作阅读材料一带而过。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对化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思想,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切合点。其次,教师观念要更新,要重新认识化学,认识化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绿色化学”的思想、意义和内容,增强环境意识,注意收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息,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污染问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普及、宣传、研究“绿色化学”的责任。

二、在教材中寻找绿色化学的结合点,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化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找准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结合点,阅读有关资料,广泛涉猎,洞悉前沿,以点带面,见缝插针,适时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其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处处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思想。如硫和硫的化合物中的酸雨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氮族元素中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水中氮磷过多造成富氧化而形成赤潮等;几种常见金属中,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废弃物的污染与分类处理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中学化学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内容还很少,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挖掘教材中的隐含因素,将绿色化学和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三、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教学是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首要手段。但现行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师生没有环保意识,随意丢弃有毒有害药品;二是现行教材中只重视操作简便,在实验操作的设计上不顾及环保问题。因此,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让绿色化学实验走进课堂,应该成为每个化学教师的共识。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体现绿色化学实验的新要求:省资源、无污染、无废物、多循环、多利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微型化

如:钠与乙醇的反应,可收集医院废弃的小粉剂玻璃瓶(带橡皮塞)代替试管或烧杯作反应容器,再利用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直接插在橡皮塞上作导气并点燃的尖嘴导气管用。操作时,向小瓶中加少量乙醇即可,放入一小粒钠立即塞紧塞子,观察现象,并可在针头尖嘴处点燃产生的气体,以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氢气。该实验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操作简单等优点。

2.设计封闭实验,实现污染的零排放

如: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可在一硬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滴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立即用塞子塞紧两端管口,观察现象。本实验完全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无任何有害气体逸出,实验现象更清晰。

3.注重循环、再用,降低实验成本

对某些化学试剂回收进行循环再用,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降低实验成本。如O2实验室制法,可将反应后的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回收得到二氧化猛可再用作催化剂或用于制备氯气。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仅在课堂上渗透是不够的,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有关科教片的收集、整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科技博览》、《科技之光》、《宇宙与人类》、《探索自然》等专题栏目及有关环境、能源、资源方面的新闻报导,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开展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造纸厂、化肥厂等,了解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工厂排放情况,如附近沿河有几家工厂向河内排污,排出的污水有哪些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当地环保部门有哪些要求等。

(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如:设置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降雨酸度的调查,食品中甲醛含量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研究性课题,放手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6篇

一、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分析

2007年6月,本课题组对本校学生425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评议法,了解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并汇总、分析。

1.学生对父母的关心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只有30.4%,能主动分担家务的只有20.6%,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的只有17.4%。而父母普遍的要求是孩子读好书就行了,很少让孩子分担家务,更不会把家里的困难、内心的苦恼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造成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劳累、忧烦视而不见。

2.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

在学生学习责任调查中选“为自己将来找份好工作”一项占34.8%,为父母读书占了52.3%,为国家富强读书仅占12.9%。可见,当今学生大多目光短浅。这是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父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学校“应试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共同作用的结果。

3.学生为他人服务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

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的占40.9%,工作大多是被逼无奈而为之,在校园里主动拣地上废纸的仅占35.4%;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的占8.7%;虽有82.6%的学生能主动跟左邻右舍打招呼,待人较有礼貌,但看见邻里有困难能积极提供帮助的只有32.3%。现在,父母生怕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助人为乐的少,怎样才能不“吃亏”的多,从而使得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意识。学生责任感教育是对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情感,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责任感教育可以分解为“四点四会”: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在具体实施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侧重,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渗透。

1.创设良好的责任感教育环境。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意志、个性及道德品质是在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是构成教育条件与过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不可避免接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他们的思想、观点、习惯等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尤其是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一种客观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创设良好的责任感教育环境是推进学生责任感培养必不可少的工作。

(1)创设良好的校内“责任”氛围。以“责任”为校训,规范师生的行为;在各处室办公室张贴相应的岗位职责;在各教室张贴学生的主要责任,悬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黑板右侧每天或每星期写一条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富有责任感教育内容的名言警句;在教室的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名人(名言)画像;在食堂、水池旁悬挂“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牌子;利用黑板报、橱窗、师生集会等强化师生责任感意识。

(2)通过家长会、家长联系卡等方式,使家长明白责任感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而主动创设良好的家庭责任感教育氛围。

(3)鼓励师生向省市刊物及校刊积极投稿,广泛宣传责任感教育,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大环境。

2.将责任感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课堂是学校开展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感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渗透,才能使责任感教育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落实。如自然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环境污染内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人口与资源进行人口方面责任感教育;结合水资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教育;结合传染的防治和“甲型H1N1L流感”时期形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的教育等。

为保证老师有效地开展以课堂为主阵的责任感教育,我校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责任感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计划,然后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最后开展责任感教育课堂反思活动。此外,还通过学科责任感教案、案例、论文评比等途径推动教师将责任感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师课堂渗透责任感教育的能力。

3.组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形成。

如果说责任感教育的课堂渗透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教育效果。我校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各处室、教研组、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责任感教育活动,如组织了“迎国庆・谈责任”、“向陋习告别”等征文评选,责任感教育班团课评比,责任感教育校园剧演出比赛,“身边环境污染调查”、“人口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把责任认识内化为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和责任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典范感召。

在实施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单纯说教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小的,而榜样的力量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处境相同的同龄先进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良好品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被他们领会和接受。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开设家长学校。给家长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多么重要,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2)培训教师,增强教师履行责任意识。校长给全体教师作了《教师应成为履行责任的典范》的报告,要求教师必须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用尽责的行动感染学生履行责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选取处境相同的先进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求每个教师广泛阅读,留意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及时摘下或剪下作为榜样的材料。

5.引入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行为。

责任感教育也离不开评价。只有对勇于负责的行为及时进行肯定鼓励,才能使学生勇于负责、乐于负责的行为得到巩固。

首先,学校利用班会、集会、各种奖励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想”过上一种负责任生活的愿望。同时,学校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以使他们能实践其高度负责的行为,并有机会为他人服务。

其次,学校根据责任管理目,结合“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采取学生自评、他评的量化考评方式,引导、鼓励和制约学生履行责任,提高责任意识。

最后,在开展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当好教育者、引导者、推进者之外,还充当了欣赏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尽可能采用“拉”的鼓励方式,而不是“推”的强迫方式。

我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互助服务团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通过建立表扬单,使学生的进步和勇于负责的行为得到及时肯定和巩固;通过每周的“三项”竞赛、星级寝室评比,学期末“责任标兵”、“守规范标兵”的评选等方式,使学生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三、实施责任感教育的变化

1.后测评估,效果明显。

2009年6月,本课题组再次对八、九年级学生280人作了跟踪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由30.4%增加到71.4%,主动分担家务的由20.6%增加到47.8%,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的由17.4%增加到40.4%;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的由40.9%增加到83.0%,为班级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的由56.0%增加到86.7%,在校园里会主动拣地上废纸的由35.49增加到75.2%;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让座的由8.7%增加到43.8%;看见邻里有困难能积极提供帮助的由32.3%增加到81.9%;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的由12.9%增加到47.19%。

从以上各项数据的变化,表明我校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呈现出较明显的效果。

2.通过对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生了可喜变化。

(1)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使家长们欣喜异常。原先的小王子、小公主们不见了,重新展现在家长们面的是另一番精神面貌:放学回家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亲端茶送水;当父母遇到烦心事时,关心体谅父母,尽量帮父母出主意,而不是漠不关心。

(2)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自觉性增强,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能根据学习指导的要求,自主选择薄弱项目进行训练,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原先课余时间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现象大大减少,网络成了第二课堂、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3)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增强。在学校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学生会、班委会所起的作用比以前更大了:能够自行组织黑板报的编辑,评比;协助值周教师维持食堂秩序;管理寝室的纪律、卫生;参与三项竞赛、星级寝室的评比,等等。

(4)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能自觉地参加义务劳动,主动分担班级各项工作,随手乱扔的现象少了。互助服务团能经常深人社区、敬老院,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投身于创建省级“生态示范社区(村)”、“文明社区(村)”的活动,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5)学生在“谈责任”、“除陋习”征文等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习作《责任》、《往事》、《今天我值日》在《21世纪初中生》杂志上发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德育报》上发表;九年级何梦漪同学的《店口印象――走向和谐》、屠宇俊同学《关于中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报告》、杨凡同学的《捍卫家园,从我做起》的中学生历史与社会调查报告获市一、二、三等奖;科学学科的调查报告《课堂外的植物调查》获市一等奖。

3.学校教师收获颇丰。

在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同时,我校的教师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身。教师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冶学,关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教师撰写有关责任感教育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获市、区级评比三等奖以上有40多篇次,其中论文《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研究》获市一等奖、《新时期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思考与建议》获市二等奖;《教师应成为履行责任的典范》、《让初中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团总支,市卫生先进单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步显著,年年考核优秀。

四、回顾与反思

通过两年的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

1.必须增强师生对责任感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不提高,思想不重视,研究难以奏效。

2.学校责任感教育,必须找准突破口和起始点。“细节决定成败”。我校结合实际,从“讲卫生”(如不乱扔果壳纸屑)入手,从抓“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方有成效。

3.要充分认识到责任感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责任感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常抓不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予以保障。

4.学校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作用也极为重大,然而目前却存在家庭对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普遍忽视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一现象,如何推动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三者如何形成强大合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新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各个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实施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教育的实施会有力促进教风、学风、班风、校风的全面优化,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育人,达到以学校“责任小环境”带动“社会大环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7,8).

第7篇

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应通过下列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新旧课程标准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揭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如我在教学西双版纳的旅游与经济时与学生谈到以下问题:

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是凭借什么而发展起来的?

(位置优势和动植物资源优势。)

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动植物资源。)

如果在产业发展中不注意保护环境、任意砍伐,其结果会怎样?

(山变光、水土流失、动物迁徒或死亡,无景可观、游客锐减、旅游业成无米之炊。)

旅游业的衰退,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吗?

(那是肯定的。)

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的减少会在当地产生什么后果?

(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通过上述简短谈话,学生就逐渐建立了环境保护与当地人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在研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毋庸置疑,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给课堂教学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和话题,这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其次,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教师应根据学生研讨的内容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具体事例进行展开。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且指向性明确,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组织学生研讨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时,组织学生讨论的题目是:“临淄区全区有23个民族。其中,汉族有59459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2%;回族911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蒙古族116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9%;满族98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6%。不同的村组都有一个主体民族,你认为这样的分布对各民族有什么好处?”经过小组研讨后,进行全班交流,在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心领神会了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三、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既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

一、创设情境,还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其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像一口清泉。比如:我借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让学生续写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的情景。如果写乌鸦衔着食物又遇到狐狸,狐狸再施计骗乌鸦的食物,乌鸦接受教训,没再上狐狸的当。这样学生对情节已滥熟于心,没有新意。所以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扮演乌鸦,B组扮演狐狸,黑板擦做道具,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表演课本剧。结果故事的结尾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B组扮演的狐狸再次骗A组扮演的乌鸦口中食物时,A组同学抒发了一下自己觅食的艰难过程,于是没有再听从狐狸的奉承,而是一口吞下寻得的食物,没想到咽下食物后却感到腹中疼痛难忍。原来,它捡到的是因环境污染而即将死去的鱼。A组同学明白后叹道:“没想到这次上了人类的当。”这样来讲述,反映的是现实中环境污染的大问题,就赋予了课文以新意。结合生活实际,还原生活本色,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保护环境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多么重要,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但是,如果把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入生活,就会产生裂变的效应。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后,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启发下你有过怎样的发现,你观察过那些有趣的现象?请将这些发现和现象用文字表述出来。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雷雨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先打雷,后下雨的话,那么即使是下雨也不会下的很多;反之则要下瓢泼大雨。你相信吗?只要多观察,你就会发现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课文的启发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此时在学生的眼中似乎又变得五彩缤纷,似乎处处都充满了宝藏,等着自己用眼、用心去找寻。此时安排学生写话,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精彩发现。

三、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联系学生生活,优化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