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31 11:26: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实践课程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课程单元设计 探索 实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而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职业教育需要,笔者在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课程单元设计要明确目标
1.明确知识目标
课程单元设计中的单元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教师可以将书本中的章节作为两个或多个单元进行课堂设计,也可以将一个章节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设计,也可以按岗位进行设计。无论如何,选择单元都一定要有明确的专业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哪些专业知识、达到怎样的程度,都要在教学设计时细化、具体化。如笔者将财务会计中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单元的专业知识目标定为能口头叙述“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结构,能口头叙述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含义等。
2.明确能力目标
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生通过对单元的学习,能够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对专业能力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学生而言,能力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3.明确情感目标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感情的很好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情感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做一些互动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何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单元设计要灵活使用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是有效教学。
1.任务驱动
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无论会计基础还是财务会计课程,很多内容都是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设计为教学训练任务,可以找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真实的原始凭证或复印件,让学生认识、辨别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分组讨论
中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仅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采用分组讨论学习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上财务会计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层次不同,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由一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并要求每组取一个健康向上的组名。当笔者布置好教学任务时,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对任务进行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此时的课堂已由“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转变为“学生讲得多,教师听得多”。
三、课程单元设计要激发学习兴趣
1.鼓励学生
中职财会学生正处于爱玩、贪玩的年龄,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严肃拘谨,学生总有被约束的感觉。笔者在会计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后,设计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讨论成果,笔者给完成任务好的优秀小组加一颗星星,学期结束后,根据每个小组所获星星的情况综合考试成绩评定期末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
2.活跃课堂
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要求上台展示的小组越来越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组都能上台。于是,笔者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小组之间自行决胜负,胜者上台展示。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笔者会临时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限时展开大讨论,然后进行大组间的PK。这种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倡导学校与校外企事业机关单位合作,采取“1+1”即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建设的模式。然而,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建设较为缓慢,教学现状仍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进展。各高职院校已对《经济法》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等达成共识。《经济法》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基础能力课程,对今后从事财会工作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是会计类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的共同科目。该课程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基础法律理论、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与经济程序法,涉及二十余部法规。教学体系由知识模块、案例模块和实训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结合成为十余项教学项目,已设计形成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此外,实验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课时结构日臻合理。课程标准已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教学项目任务化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正处于革新攻关阶段。例如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有所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践仍较为传统、单一。WWw.133229.coM该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文的讲解为主,内容高度概括且抽象,未能做到通俗易懂,也未能与经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方法仍以传递──接受式为主,即遵循“讲、听、读、记、练”的教学活动程序,或采用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并未完全建立、开放,为学生所应用。一些高职院校财会实验室尚未安装该课程软件,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需的专兼机房。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或设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2.《经济法》课程标准中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有待完善。第一,由于该课程被归为基础理论课,一般安排在一学期内授课完毕而未安排实训课程,总课时过少且课时结构安排欠合理,教学项目不能涵盖课程知识模块导致一些重要的经济法规未被纳入教学项目。第二,由于未确定专业、方法及社会能力目标的具体内容,各教学项目尤其是认知项目的设计目的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与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不一致,导致该课程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公司法和合同法的教学项目中仍以认知性项目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知法守法的素养而缺少能力性项目,有碍于实现用法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不具备深化型实践性教学项目所需的条件,例如缺少校内模拟法庭,不能真正地实施模拟庭审的教学项目。第四,三大模块在教学项目体系未能有机结合。案例与知识模块能够实现全面结合、相互渗透,而司法文书应用写作教学项目等实训内容较少。第五,各教学项目下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步骤,即教学活动程序含混、模糊,缺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活动程序,特别是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上,仍侧重于以前者为中心而忽视后者的主动能动性。
可见,如果按照目前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则教学效果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法守法素养和用法能力之间将存在较大的差距。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未深入展开,《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滞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1+1”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刚刚启动。校企合作协议、校外法律专家库、司法实践基地等均未全面签订和建立,后续课程建设的诸多环节和步骤流于形式。
可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有待深入,这也是上述教学实践和课程标准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进行“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律师事务所和各级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处于司法实践的第一线,对实际经济情况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及变化,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滞后的有效措施。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使校外司法单位和法律专家参与其中,以课程建设团队为主导,司法单位和专家进行,双方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面深入的有效紧密合作,彻底地进行课程建设,同时共同组织实际教学工作。《经济法》“1+1”课程建设的方式是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仅将“1+1”课程建设方式停留在倡导施行的工作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1+1”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方面,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而并未创建一种可行的模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应保证该课程“1+1”建设的经费落实和组织落实,营造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全面推进“1+1”课程的建设工作。另外,还应鼓励、允许师生进行《经济法》实际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创造教学实践条件,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三、“1+1”课程建设的路径和内容
笔者认为,为突破《经济法》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改革滞后的瓶颈,有必要对“1+1”课程建设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主要解决路径和内涵问题。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循序渐进,认真、有效地深入开展“1+1”课程建设工作。
转贴于
(一)初始工作的重点在于寻找适当的合作对象并签订合作协议。《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采取多方联系、主动上门的方式,以学校名义与当地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或律师事务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再根据协议条款,在校外与上述机构单位共建司法实践基地、校内共建模拟法庭实验室;聘请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建立专家库,并在其中有选择地聘请自愿执教的兼职教师,确定来校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人选。
(二)课程建设团队应与上述协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分析。该步骤包括学生分析和课程定位两个环节,对合作单位的法律专家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召开较大规模的研讨会以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估计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态度、兴趣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并与专家、毕业生一起撰写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2.课程设计。该步骤较为重要且环节较多,更应加大合作单位的参与力度。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确定环节,可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由合作双方共同对目前财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将会计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探究财会职业岗位群可能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对毕业后从事经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分项内容进行周详的确认。就此拟定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初步设计报告。
第二,在制定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方案时,应由课题组与校外专家共同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各单元的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形成各课程基于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的各模块框架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概要描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建设单位会计 实际应用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高职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应用,其目的是拓展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每个城市和地区城市基本建设正在蓬勃有序发展,建筑业用人呈现出增长态势。鉴于近年建设单位缺少专业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对基建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导致基建会计核算尚不规范、会计核算和监督不严谨,计划外和超概算项目发生频繁,至此,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在教学方面,通过对“建设单位会计”课程发展状况及实际应用的研究,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1 建设单位会计发展背景
建设单位会计,是基本建设单位会计的简称,是社会主义国家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核算和监督建设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务计划和工程建设预算执行过程与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
在计划经济下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是建设单位按计划供料,施工单位按计划施工的管理体制,会计工作主要是沿袭几十年的记账、报账工作,基本建设单位财务部门与材料部门以及计划部门等进行有效的配合,起到了有效的财务检查和会计监督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基建会计工作只能简单被动地接受计划和拨付工程款项,已不适合新的基建管理体制。通过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招标投标体制逐渐得到完善,并被大多数基本建设单位所采用,新的基建管理体制建立后,在运用财务手段控制支出标准和支出项目,加强了项目成本管理和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渗透到了项目的全过程。
2 高职院校开设“建设单位会计”课程意义
建设单位会计,人们习惯上把建设单位会计称为基本建设会计。实际上,基本建设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本建设会计包括建设单位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附属企业会计三部分。从微观上看,只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决策、筹集和使用基本建设投资,组织基本建设全过程的实施,并最终提供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而对建设项目和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全过程、全面管理的机构是建设单位,即只有建设单位的经济活动才体现了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的实质、过程和结果。因此,狭义的基本建设会计就是指建设单位会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基本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基本建设的内容和基本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作为对基本建设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建设单位会计也就更加重要。因此,认真做好建设单位会计工作,充分发挥建设单位会计的职能作用,对于监督建设单位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促使建设单位节约、有效地使用基本建设资金,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保证基本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会计”课程实践应用
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会计”课程实践应用是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应用不能仅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环节,还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建设单位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量学生亟待坚决的问题是提高实践能力。为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实际工作,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就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财会模拟实习室的作用,安排好平时的实验教学。通过会计模拟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1 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基本建设的资金运动,也就是建设单位进行基本建设活动从取得资金开始,到建成投产、资金为止的基本建设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基本建设资金的运动包括建设单位资金的取得、使用和转销三个阶段。
3.2 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会计”课程实践应用。从财会专业09、10届100名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会计知识理解不深,专业会计课程设计时感到时间少、不系统、不完整、不真实,出现许多困惑,实践技能训练效果不明显。鉴于此,要加大和完善实践应用环节力度,探讨开设“建设单位会计”课程,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能更好的培养财会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开设“建设单位会计”课程的实际应用思路:
3.2.1 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会计”课程基本思路。“建设单位会计”课程是建筑类学校财会专业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实践课,学时90左右,分布四学期(大二),以过程考核评价为该课程考核指标。授课地点设在会计仿真实训室,自编配套教材。学生上课按要求着装(职业装),注意仪表,根据岗位扮演相应角色,打造具有工作环境氛围。教师采用教学方法有:模仿“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探究法、启发法、实践法等。
3.2.2 “建设单位会计”课程设置主要内容。
3.2.2.1 了解建设单位。会计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要让学生产生专业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在该专业尚有许多发展空间,建立长远理想,产生学习动力,这种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教育;素质教育
本文为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2012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6日
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会计行业也将迎来全面竞争。在信息化时代会计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创新都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会计教育工作者目前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化与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如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学者则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则需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信息化时代的概念则最早来源于托夫勒的观点,即认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信息革命,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产业革命,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处于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中心,信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将大量地产生知识信息,并形成知识网络。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则由三个方面组成,即自动化、知识的创造和系统革新。信息时代将使人们从生存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新挑战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得到了普及。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会计专业课程在改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服务手段、服务效率等方面必须做出新的抉择,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会计专业课程的现代化。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会计电子化、会计自由化和会计全球化为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会计账务处理体系的电子化,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公司治理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自身安全问题等都对现有的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熟悉和善于应用各种软硬件设施,并能够准确判断、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甄别和获取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专业创新对会计专业教育的挑战。会计专业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制和增加新的教学手段,以获取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所无法取得的潜在能力,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已成为会计专业课程创新的主要动力。以我国近年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为例,我国会计专业课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会计行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是会计人才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对会计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国内现有的会计专业教育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即教师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会计的国际化、现代化,使得会计行业的创新层出不穷,会计专业课程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会计专业知识不断出现。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尤其是中高级层次的会计人才如果没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能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不能根据会计行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结构、财务创新及时进行和调整,在竞争中就无法取得主动。这就要求现阶段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敢于突破,善于创新,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教育应对之策
(一)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硬件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首先应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的硬件建设,从而创建一个有效、通用、能面向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会计专业院校可以在现有硬件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教学硬件的基本条件,具体包括:(1)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场所;(2)校园远程教育系统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卫星接收系统、远程广播教学系统、远程电视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相应的设施和用房的建设,以方便学习者能够进行远程学习;(3)校园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相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4)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网络时代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实物资源,越来越多的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已成为当今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通过购置权威经济论文库、数据库等数字图书资料,为师生提供了最新信息,提高学院师生的收集、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5)校园网络与广播建设,具体包括学校局域网建设,与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广域网网络的连接,以保证师生员工快捷、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在校园广播电视方面,应提升与信息化相关的广播、电视设备,建设相应的电、声、光学用房、实验室,建设校园广播网、电视网,使各种信息在校园里更好地流通和传播,满足师生的各种需要。
(二)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的软件建设
1、加快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使其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我国会计专业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适应信息化的会计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会计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与传统的会计课程有所不同,这些课程的特点在于需要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应用,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等需要应用一些重要的应用软件,而网络会计则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笔者建议在会计专业院校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在增加新课程的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上的合理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会计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2、加快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现阶段多数会计专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本文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会计专业课程考试应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从培养学生兴趣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信息化时代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的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快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本文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专业的授级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挥会计学科优势,建设特色教学资源。除加快了电子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建设、课程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程录像等资源建设外,还可购置如全球会计信息实时传输数据系统、企业财务报表等与学科相关的一些实时资源,使教学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出发,通过介绍信息化时代下的各种会计创新、账务处理的各种案例使学生能从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会计问题,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更高要求。
4、培养师生信息化素养。教学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够有意识、合理、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对教师应该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坚持通过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晋职、加薪等),鼓励教师参与。加强教师与国内外企业研发人员互动。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和软、硬件公司邀请优秀技术人员(专家)参与实际教学,同时委派教师到国内外研发第一线充实前沿知识、高新技术,以保证教学与IT产业技术国际化接轨。对学生则应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信息网络技术、有机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弢.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与现状分析.财会月刊,2010.33.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体系必要性;现状;方案实现
在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实施与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学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低于企业实际部署应用的版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最新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部署往往又很繁琐,技术环节障碍多。
一、更新“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的职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实施和应用方法,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和软件本身更新升级快等原因,在相应课程教学演示或者模拟实践中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过于陈旧”,主要表现在软件版本低,造成“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环境水平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不能很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所以,构建紧贴企业实际应用水平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应用最新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是高校专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中用友U8的应用现状
用友ERP-U8企业应用套件(简称用友ERP-U8)是中国ERP普及旗舰产品,是中国用户量最大、应用最全面、行业实践最丰富的ERP,并与中国企业最佳业务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企业应用最广的经营管理平台软件。由于用友ERP-U8的市场领先地位,它也成为广大高校会计专业优先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演示平台。
用友ERP-U8管理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历经版本821、850、852、860、861、870、871、872、890、v10.1以及现在最新的U8V11.0产品。U8旧版本在很多客户应用时需安装很多软件补丁,带来日常操作、年结的不便,同时也不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求。2012年12月,用友推出U8V11.0。由于u8软件近些年更新升级较快,新版本软件的安装和实验室部署又有新的技术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未能及时在教学中更新软件版本,普遍还在用u8的852、861、872,这些版本已经落后于U8V11.0至少2年以上,学生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软件。所以,有必要及时跟上专业软件的更新步伐。
三、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
1、构建基于情景认知、任务驱动理论的“角色与任务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总体思路:随着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可不断的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都以实践中的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角色出现在具体情境里。在教学中,每个模块可顺序讲述,在教师讲解完毕主要内容后,要求每个学生小组亲自动手总结角色,每次实验担任一种角色。
(1)角色重组。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但是,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讲述,将案例进行角色重组(打破学生一次实验体验全部角色的办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据角色(这个主线)分析整理实验材料。例如:总账系统中总账会计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记账凭证,某年某月进行对账工作等。
(2)轮岗设计。在小组完成本轮实验后,要求学生总结评价本轮实验。然后小组内进行轮岗,实验同学重新选择角色。和上一轮同学进行交接实验,完成本轮实验。这个过程是轮岗过程。具体方法:将学生分组,每个组根据角色需要配备5到8名同学,每轮工作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分组完毕后,要求小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资料,重组角色档案;小组内选择角色,小组内每名同学选择一种角色,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共同完成本轮实验,本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轮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真正理解数据流程,帮助同学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某种角色的实际业务,以及和他存在工作关系的其他工作岗位角色;本轮实验总结,一次角色轮岗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轮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做到头脑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对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轮岗,进行下一轮实验角色选择,角色交接,开始下一轮实验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实际工作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会计岗位实际交接工作的具体过程;小组内完成全部角色轮岗工作后,要对全部角色进行总结评价,当全部角色都完毕后,将各种角色融会贯通,要求学生画出操作流程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结合。
2、在日常教学演示与实验中,教师要设计并持续更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1)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根据行业政策和专业动态总结形成案例库,这样的案例既生动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2)更新课程教学教材,把综合性的知识和应用加入到会计软件中。
(3)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通过交流既能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3、部署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演示优化方案
用友U8V11.0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在企业实际部署应用中对于服务器端、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教学演示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实际部署中的方案不再赘述。
在教学演示、实验中,为便于研究该套软件的所有功能,一般将u8软件安装为“单机模式”,即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端、客户端都安装在同一台pc上,所以对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要求较高,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先进性、和操作系统的普及程度,U8V11.0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方案如下表:
方案 硬件要求 操作系统 数据库软件 说明
方案1 主流双核cpu、2g内存、500g硬盘 Winxp-sp3 Msde2000-sp4、sql2000 较经济
方案2 主流双核以上cpu、4g内存、500g硬盘 Win7旗舰版sp1 Msde2000-sp4、sql2005、sql2008 主流
以上2个方案,方案1对硬件要求略低,较为经济,安装实施过程较为容易。方案2能较流畅的支持win7运行,有利于学生同时掌握win7这一主流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立卫.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玲敏.提升会计信息化高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2(12).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accounting of n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e,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carried out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accounting of original non-accounting major,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accoun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updating teaching outline,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dding non-accounting major, etc.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改革;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
Key words: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non-accounting specialty;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3-03
0 引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类专业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公认的专业。即便到目前为止,会计专业仍然是每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各大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学课程。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对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一条较为创新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则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向授课的非会计专业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运用实践调查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非会计学专业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情况,以有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推广。学术界已经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孟祥英等、张慧、侯日敬、张健、李云梅、郝迎金、赵馨燕[1-7],但是基本是从理论视角来探讨的,本文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会计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会计学的教学实践。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而在2008年和2010年均作了修改,这无不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逐步接轨。这也必然要求在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的这些新的政策内容。因此,从外部政策的要求上体现出《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会计学》课程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可见该课程从自身知识结构和内容上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学是管理类的一级学科,《会计学》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因此,该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中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作用不容忽视。
2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情况
2.1 问卷的设计 为了准确的了解我校非会计专业对于《会计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本教改项目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会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不断的修正调查问卷,在2011年问卷的基础上,2012年6月再次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涵盖了26个方面的内容,每一部分都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要求所设计的。即这六部分内容分别为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及相关知识储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课件。
2.2 问卷的发放 问卷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发放,主要发放的对象是我校2010级信管专业、行政专业和国贸专业三个专业的班级。
2.3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69份问卷,回收了169份,但是其中有一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作为无效问卷,其他168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9.4%。由于教改项目的问卷发放非常具有针对性,采取现场填写、现场监督和现场回收问卷方式进行,因此问卷的回收率较高,有效率也较高。当然,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均采用匿名方式来填写问卷。
3 问卷的基础性分析
3.1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了解及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有39.05%的学生在修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不了解,而有43.20%选择的是一般,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后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调查学生是否在学习本课程前选修或者辅修其他课程时,有95.86%的学生之前没有选修或辅修过相关会计的课程,这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相呼应。而学生对于以后有机会选修或者辅修相关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排序方面也不尽相同,其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学生比较愿意选修的课程。
3.2 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有62.13%的学生认为非会计
专业有必要设置该课程,有21.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有必要设置会计学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②关于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选项中,学生们的意见不尽相同,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注:1: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2: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知识;3: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4:成本核算;5:其他.
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比较愿意获得在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体现了学生对本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正确认识。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非专业学生对于期望的了解程度非常基础,而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的核算等内容的了解需求不是很强烈。这可能与他们不是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③课程开始时间方面:有28.99%的同意在大二上学期上该课程,27.2%的同意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在大二以前上《会计学》课程。不过,也有23.67%的学生同意在大一下学期上该课程。
④课时安排方面:有72.19%的学生对该课时比较满意;有15.98%的学生认为课时有些太短,需要增加;有11.8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长,需要减少。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目前56个课时是较为满意的。说明原有课时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
3.3 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会计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角度上,不同的学生答案也不一致,但是通过调查也基本看出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关于会计的的教学目标,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规定,其根本意思是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和会计管理的工作,而其他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广泛的管理工作[8]。据此可以看出,会计学针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经过调查发现,有46.7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应该保持一致,而50.8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一致,两方面意见支持率基本相同,各占50%左右,这样可以考虑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基本保持一致。此外,有37.22%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为了解财务知识,有43.05%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看懂财务报表。
3.4 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个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调查中,针对“数字总结法”有
19.5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科学有效,66.27%的学生认为是有效的,还有13.61%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0.59%的学生认为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第二个问题:对采用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调查。其中有23.67%的人认为是非常满意,有57.4%是满意,18.93%认为一般。也就是说针对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值得继续推广的。第三个问题:针对非会计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的问题。该问题设置了5个答案,为了后期的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将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所示。
由于非会计专业是我校修《会计学》课程而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的专业,通过对图2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目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5 教学内容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材内容是否完整方面的问题,有53.8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完整,34.32%的认为一般,8.28%的学生认为非常完整,只有3.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不完整的。从总体上来说,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完整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教材内容较为完整的,但也需要作一些调整。针对老师讲解中是否结合新的会计政策方面,有86.98%的学生认为是讲解结合了新的会计政策,学生也基本领会到了新的会计政策。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关联性的调查中,有56.21%的人认为是有关联的,有11.83%人的认为是关联密切的。另外,有83.43%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需要增加太多的内容,这也与前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6 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会计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课件的完整性、课件整体设计的合理性、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五方面作了调查,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和设计、以及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方面均是非常优秀的,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其教学经验。
4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大纲的陈旧和缺乏针对性 原有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分别进行讲解,大纲的内容设置更适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要求不一样,通过调查发现,信管专业的学生更加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国贸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税收会计方面业务的处理等。原有的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安排。
4.2 原有教学方法的陈旧 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并且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的话比较枯燥,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况且旧的教学方法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没有进行案例教学,更没有将其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4.3 原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原有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在调研有些高校时,也有些高校用到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是针对《会计学》这门基础课程来讲,只用板书教学,或者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板书教学比较枯燥,针对会计知识点过多,书写内容较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时间过长可以造成学生上课疲劳,教学效果也不是最完美的。
4.4 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了解会计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熟悉掌握会计销等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对报表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最终可以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集中于从会计六要素进行讲解,作为初次接触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难度较大,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建议
5.1 教学大纲应具有针对性,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大纲内容的确定应该具有针对性,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在大纲中尽量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税法、新内部控制规范等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在内容的深浅安排上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更有助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会计学知识。
5.2 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不断增多,有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但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还是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板书教学,这样学生不会一味的去记录教学内容,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况且教学中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增强上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5.3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均肯定和认同教改项目的两种方法,即“数字总结法”和“实践教学法”。本次教改项目中首次推出了“数字总结法”,由于会计与数字联系最为密切,并且会计的知识点较多,运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记忆。因此,“数字总结法”将会计学每章的内容运用数字有效的总结出来,通过总结后使得学生对于会计所有的知识点很容易记忆,也容易扎实的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在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后,并不是会计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能将理论有效的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因此,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应该推广课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4 增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在我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专业中,除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外,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但是没有信管专业。通过前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信管专业中有82.09%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为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国内也有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是部分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部分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对西安工程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也可以从也一个侧面反映出非专业学生应该都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也应该在全部非会计专业中开设,这样也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另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孟祥英,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6-17.
[2]张慧.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7.
[3]侯日敬.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3-105.
[4]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10):149-151.
[5]李云梅.《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125-127.
[6]郝迎金.以实用性目标为导向探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经营管理者,2011(22):336-337.
Abstract: Through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course system,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ine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directl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raw support fro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more advanced course system together with enterprises.
关键词: 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会计专业
Key words: course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3-02
1 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在全国中职教育中具有一定影响。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由最初的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到之后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到现在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图1)
这套课程体系体现了“突出品行教育、突出技能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①专业能力课程与专业素养课程相对脱节,专业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讲授专业知识,基础教师从基础通用的角度讲授基础通用知识,融合不够。②专业课的设置还是延续以往的课程体系,优点是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系统性较强,伴随而来的缺点是仍偏重理论学习,学生必须将先前设置的理论课程全部学完学好后,才能进行后期的《会计综合模拟》等实训课的课程,课程安排需要按照一定顺序,不具有并列性,使得有些学生没有耐性始终学理论,一旦理论知识脱节,后面的实训也是一塌糊涂,这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带来一定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应积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课程的选定、课程标准的制定、专业教材的编写到评价体系的确定,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2.1 课程的选定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广泛,能从事专业相关的收银、会计、金融等方面工作,也可以从事文员、文秘甚至销售业务,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除了要重视专业课的安排和组合外,还应关注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接受程度、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应掌握的社会素养及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应如何融合,这就需要学校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范围要求,对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分析,学校与众多未来可能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行业及企业代表进行反复的座谈和推敲,共同商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并根据毕业生的反应进行适度调整。
2.2 课程标准的制定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做好工作的“人才”,并不是在单选、多选、名词解释、问答题里得高分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要学习如何答卷,而是学习如何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一旦课程选定后,每门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习到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个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或者说,更多的要借鉴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更知道企业需要他的工作人员在学校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3 专业教材的编写 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专业知识较为抽象,多年来的教材延续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结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只在内容、案例、结构上做了一定改动,整体偏理论性,操作性不强,这并不适应中专生的特点,而且这种教材结构导致学生理论学了一大堆,到了工学结合企业不会用,或者说,学生想到企业做点什么,必须等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学完,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难安排。本人认为,如果要使校企合作达到期望目的,学生的工学结合绝不能在校期间只施行一次,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一段知识的积累之后或之前,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或学习之前先有感官认识而便于更快接受理论知识。可见原教材的结构已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培养学生需要,强烈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组,规划为几个并列的小模块,使学生能够学习完一段内容后就能从事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任务,始终保有学习热情,且促进工学结合的良好发展。
2.4 评价体系的确定 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为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由企业与学校针对学生实习的校规共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单位应该在学生工学结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公司规章制度并做适当修整,关注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在校的评价也应尽可能的征求企业人员的意见,已达到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的目的。
3 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3.1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多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①工学模式下的企业付出多、收益少。企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工学生,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而且得到的回报少。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出政策并不够,而应真正吸引企业,给企业提供教学地点、提供优秀学生、提供企业间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真正从中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②会计专业知识以往的系统性学习,使得在校理论学习与在单位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脱节,很难使学生做到学一段知识就掌握一定技能,而必须将在校理论知识都学完才能在专业上达到一定水平,这就使得企业感觉工学结合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且不知从哪里教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安排进行重组,划分为几个并列的知识系统,方便工学结合的内容完善,这个问题也凸显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2 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短且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挂职锻炼,一是体验企业的工作、文化氛
围,将新知识、新体验传授给学生;二是为企业服务,不仅限于在企业执行日常工作,更需要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企业相关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通过参与生产时间,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通常都在1~2个月,时间短,效果不明显,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学校是工学结合的实施主体,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工学结合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把个体利益放在首位,也不能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一种助学举措,而应把它看成一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走出困境,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特征,实现多方共赢;政府应积极宣传、正确引导。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激发企业及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动因,特别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使校企双方形成稳定与融洽的合作关系,以此推动工学结合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J].求是,2006(5):48-50.
[2]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管理与创新[J].教育探索,2008(8):93.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课程体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源质量、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靠按学生人头的财政拨款,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连最基本的出纳工作都干不了,让教育者感到悲哀。为此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打破了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不再沿用传统模式,摒弃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或情境来实现教学。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结果不是形成职业培训
目前,有人认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公共基础课等不直接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全部删除。学生只需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开展实际操作即可。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不是对原有学科性课程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按前述的方式去架构课程体系,那“职业教育”就变成了“职业培训”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不过对“能力”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采用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的理解影响了我们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若是职业培训,则培养目标是前者;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为后者。它当然也包括前者,姜大源教授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制定出由“会计核算基础――业务核算――模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在项目教学中来锻炼和体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遵循: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调研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开发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调研,如“目前各单位设置的会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每个工作需具备哪些能力”、“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等,这些调查结果为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进行会计工作分析,确定专业课程
以会计专业调研为基础,确定主企业所需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执行。首先,分析和确定会计工作岗位;其次,分析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最后,把相关的职业能力归类并最终转化为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要基于职业生涯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程的中间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插着会计人员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的最高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企业内外部全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根据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