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06:50: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它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极强,往往会引起阅读者的深思和反省。寓言故事在特点方面也比较显著,其中不在乎于以下几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④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依据上述的寓言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会发现,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所需要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精练文字的表达方式,富有色彩的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方式,以及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意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去讲解论述的地方。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

前文我们提到了寓言故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表达上的一些特点,那么具体性的来讲,到底什么才是寓言故事呢?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第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寓言故事是什么,从而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性的教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寓言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寓言,寓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讲的道理。寓言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蕴涵在要讲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通过讲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其次让学生知道寓言的选材十分广泛,不仅古今中外的事可写,而且天南海北的事都可以写;不仅花鸟虫鱼可写、而且人物、动物、植物自然万物均可写,例如,《揠苗助长》的故事是将的农夫急于求成,提拉禾苗致禾苗死去的故事,《农夫与蛇》讲的是蛇忘恩负义的故事,《掩耳盗铃》讲的是小偷偷铃铛时犯蠢的故事。教师通过这样的事例性的具体的概念性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

二、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寓言教学

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学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来实现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通过寓言教学活动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寓意,又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互动经验。这需要基于教师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将故事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笔者也曾经组织过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先引导通过通读寓言来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寓言理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角色来进行表演。例如,《亡羊补牢》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牧民、狼、小羊,以及规劝牧民的邻居;《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张三和王二;《掩耳盗铃》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偷和铃铛。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扮演的亲身经历过程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蠢和傻,从而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内容印象,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认知结构上,一二年级的学生和五六年纪的学生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认知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进行寓言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寓言故事,教法一般都是先把寓言故事给孩子讲一遍,然后把寓言的寓意给孩子简单的说一下就可以,并不一定让孩子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能接受多少就是多少。教师可以选择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比如伊索寓言故事,拉封丹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比如乌鸦喝水,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或者给孩子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往往可以最大效果的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认知差距是教师不应该去忽视的一个问题,它往往会在某一重要层次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因而,任道重远是教师应当有所体会的。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此方面的教学。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寓言故事的概念、特点教学,寓言故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还是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寓言教学反思工作中的一个内容,如何教,如何教的有效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思虑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寓言故事的内涵、教学方式,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 中小学电教. 2015(04)

第2篇

我任职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基础相对较差。老师们在交流教学感受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些学生,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说对,到考试做题的时候就不会了。这些确实都是困扰老师们的问题。我们抱怨学生差,这种归因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合理的归因在现实中却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求人不如求己,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尤其是一群人容易得多。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许多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厚,业务能力较强,但是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讲的方法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在原有惯性下的教学导致教学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学习,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了,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已经开展过多次,可是还有一些老师有畏难情绪,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对课改的不接受、甚至是排斥。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课改并不是彻底的颠覆,不是否定先前的一切,我们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有用的,我们以往的很多教学经验是有用的,我们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影响学生,只不过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在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而在深入思考后的调整一定会带来课堂的效益。审视自己有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思维习惯走老路,容易形成定势,当你觉得走不出自己的固有认识的时候,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审视别人,通过和同行的交流,通过去听别人的课,包括用心地去评价别人的一节课,哪怕你发现的多数是缺点,你也会受到启发,从而很快找到出路。再有就是主动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要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他的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老师也一样。教学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课堂高效,确实需要自己多做思考。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却容易被忽略的优秀的课程资源,听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细节很打动我,比如,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他没有把答案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帮他一起理清了思路,说出了答案,老师在请这位同学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某某同学其实想清楚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那名学生眼里满是感激。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蕴含在教材中,也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师一站上讲台,就显得非常有魅力,我想这个魅力不仅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多的还有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心前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要点有三个: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预习。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建构在对学情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以往我们把讲完书上所有的内容作为目标,把教参上的目标当目标,仔细想来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目标自然就要有针对性,以往教学中强调过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就是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更加强调目标意识,这里既包括制定目标的意识,也包括目标检测的意识。制定目标时,要从主题或单元入手,高占位地把握教材。目标的检测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提问、方法总结、作业的布置和单元学习后的达标检测,更为理想的是在每一节课都有意识的进行目标检测,这样教学会更有效果。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衢,以往语文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即使后来有了教学媒体的辅助,也是侧重熏陶、涵咏、体验:我们以往的教案呈现的大多是学科知识要点,通过写教案,我们可以理清自己要讲哪些内容,但是对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层级关系缺乏思考,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斟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的结果有很多,揠苗助长,水过地皮湿,课堂上学生跟在老师的后头,老师的提问中已经说出了答案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应和着说出最后几个字,做的都是填空题,因为我们怕引导得不够,学生说不出正确的答案,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不了。可是,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答题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所以,教学设计对语文学科同样重要,要有意识的对每节课做出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给学生一个合理、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听、说、读、写在明确的设计意图之下有效完成。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预习,在新课改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专家不主张预习,认为它会让学生在课上丧失新鲜感,破坏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情境很重要。这些观点有他的合理之处,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课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后面的分析、鉴赏、学习就要打折。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既想要让学习内容“保鲜”,又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布置具体任务的预习来实现。

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被关注、主动学习。

第3篇

《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备课先备学生的道理非常浅显,也因为浅显,所以容易被忽略、被简化。一些老师,宁可花一个上午备教材、知识点、教法,也不肯花十分钟与学生交流,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些老师把备学生简化成教学设计前面的一段话,或者认为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课文读过没有,生字会不会写,知识点掌握情况如何。

关于备学生,我们在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备学生整体现状:对症下药,解决普遍问题

每接一个新班,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观察和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曾中途接手四年级教学,开学几节课,逐一听完每个学生朗读后,发现学生朗读时普遍装腔作势,于是,在前两个月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了朗读指导的比重,以开火车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暴露缺点,针对这些缺点及时指导,让学生明白“自然的像说话一样的朗读”才是正确适宜的。两个月后,学生朗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次接手三年级,开学之初学生上课发言声音一个比一个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每周都会开展两次演讲活动,鼓励每个孩子上台做30秒钟演讲,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音量。半学期以后,学生普遍发言声音洪亮。对症下药,想来就是如此。

备学生整体现状,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能为教师制订整个学期教学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如何尊重?作为教师,我们可否从备学生个性开始?走进学生中,用心去研究。谁胆大谁胆小?什么原因导致他胆小?谁适合严管,谁要松管?谁学习热情不够,是什么导致的?谁接收快,谁需要放慢节奏?诸如此类关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先心中有数,弄清楚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并理解这些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关照。这是一种教育的慈悲情怀。

所以,我还做了另一件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听课习惯、读书习惯、习作水平和阅读量,逮住时间就进教室跟孩子聊天,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語文学习状况,逐渐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哪个孩子喜欢語文,为什么喜欢?哪个孩子不喜欢,为什么?会倾听的学生有哪些?不会倾听者表现在哪里?谁喜欢阅读,读什么书?谁不喜欢阅读,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爱阅读?学生积累了多少名篇,认识了多少名家?谁作文写得好?谁字漂亮?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对于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

笔者甚至认为,充分了解学生比备课更重要。每上一堂课之前,首先要思考学生的起点是怎样的,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就可能导致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反之,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多数都已经会了,不了解这一情况的你还一味讲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老师要不断问自己:40分钟以后,我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哪些提升?这是备课时第一要做的事情。此外,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学生原本欠缺现在应该教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得用自己的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兴高采烈,而是冷漠呆滞,教师还要一成不变地照设计讲下去吗?如果学生心不在焉,学习信心越来越弱,教师还不赶紧悬崖勒马吗?这些看似与文本教学没有关系的细节恰恰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发现不同个性孩子的不同需求。以阅读为例。笔者班上的学生普遍喜欢阅读,但是仔细了解学生,会发现有的男孩性格懦弱、畏惧挑战,我就会推荐《老人与海》《女水手日记》《手斧男孩》《男孩的冒险书》,让他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勇气;而那些一脑子稀奇古怪想法的孩子就让他多读科幻小说、推理小说,使其思维更加清晰缜密;关心历史的可以读《上下五干年》《资治通鉴》;喜欢追星的读读《林肯传》《奥巴马传奇》《普京归来》《风雨哈佛路》;关心时政的去翻《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LooK英国》;热爱动物的去看《再见了,可鲁》《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醉心军事的读读《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理解水平很高就多读《呼啸山庄》《红与黑》这样的世界名著。不同的书籍塑造不同孩子的个性,前提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了解班级里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

三、备学生未来需要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語文素养”作为第一条,可见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优秀的教师意识到,教学生一年,想学生一生。所以,我们备学生,不但要备学生现状、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还要备学生未来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本語文书、一本教参之余,未来我们的学生还需要哪些能力和素养?课堂40分钟有没有立足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

第4篇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情感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应以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权利为前提,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导向[1]。遵循“恪守适合、自然成长”这个总体原则。所谓“恪守适合”就是谨守在课堂上选择此时此刻最合适、最有价值的资源为教学原则,“自然成长”是强调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以促进学生的自然成长为教学原则,千万不要揠苗助长,因为欲速则不达。

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来源

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来源于四大类: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应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品德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教材编写体系科学合理,按品行养成的先后顺序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深入研究品德教材,巧妙运用教材,并根据实际学情重组教材尤为关键。

2.媒体资源

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生活的不断渗透,为小学品德课堂带来了大量的媒体资源:网络平台、音像资料、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软件等。作为一名一线品德教师,想要与时俱进,就要学习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学会“精选资源、适切运用”,注重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教学的整合。

3.生活资源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儿童认识和理清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资源来生成教育主题和范例。[2]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的选取原则是“当下选取”原则,即以选取真实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的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3]

4.补白资源

品德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空间,本课程的资源也是多样的、开放的。由于地区差异很大,学生学情不同,品德教材在编写设计中留出了较多的空白,这也成为了品德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更是一大挑战。

补白资源有时呈现为来自师生、家长,与学生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资源;有时呈现为学校、社区中的各种文化教育设施、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环境资源;有时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兴趣、体验、发现等活动资源。[4]教师眼中要有学生,才能发现补白资源的价值存在;课堂当中要有师生,补白资源才能发挥其使用效益。

二、小学品德课堂选择教学资源的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

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在学生学情起点的基础上,对学生可能达到的状态之间提出的能够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要求。每一课教学目标的提出,都不可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而是能为儿童某一方面成长需求的开拓整理提供条件,为他们逐步学会生活,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教学资源是什么?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物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自然成长服务的。所以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选择方向,通过有针对性的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品德课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助产士”,激发学生去感悟,去行动。

2.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组合

很多的一线品德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面对文本资源、媒体资源、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等,似乎资源很多,都可以拿来用,但真正用起来又不知道如何取舍。实际经验告诉我,这时候往往需要组合教学资源,组合就意味着取舍、增补、变通、调整、提升。而组合资源是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来切入关键点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予学生直观形象、感染力强、交互灵活的教学资源,是最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是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如《父母的疼爱》一课教材在设计上原先分五个部分。我们区名师工作室一位同仁成功地重组了教材资源:她将教材重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疼爱,第二部分回报疼爱,清晰明了。在感受疼爱的环节,她又调整为爱在平凡与爱在严厉两条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5]这种站在学生立场,围绕重点难点的重组资源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品德教育观。

3.对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

对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正是课程资源运用的研究。一些原来教师比较难以处理的课,比如史地题材的课型都由于信息技术的加入而迎刃而解。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6]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一课题为《千年不衰的文字》,像这样史地题材的品德课,离学生目前的生活基础较远,更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在断层处架起通途。在运用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对于此类课型,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是必须要进行充分预设的,对于学生借助资源所能达到的状态也要充分预估的。对精选资源的呈现方式、出示时机、运用环节甚至资源的长度都要进行认真的考虑。

参考文献:

[1][6]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3]张茂聪主编.品德与生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4]赵亚夫主编.品德与社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第5篇

起初做教师,每当课堂上鸦雀无声时,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打破这种空白,让课堂活跃起来。这样的活跃并不是真正地满足了学生思考的要求,更大程度上是满足了我的感受。气氛活跃,却没有意识到,在热闹的背后有着很多隐患,还有很多学生就迷失在这种空洞的热闹后,很多知识根本就没弄明白就跟着我进入了下一阶段。其实,我们的课堂在需要热闹的同时,也需要安静地等待……,作为一名教师,不应将等待看成是空白,等待的过程才是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绝佳时段,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等待”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时下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高效课堂成了讨论的焦点,很多老师误解了把自归还给学生的真正含义,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开课时将课堂装扮得非常热闹,一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说,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在兴奋中度过,新奇热闹的教学设计比教学内容本身更让学生难忘,是喧宾夺主的表现。等待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学生差异的要求

每个班级都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必须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差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让他们的学习生成新的“生长点”,课堂的“等待”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譬如一段内容结束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于优等生来说,他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解法,是否可以更换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等等,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消化刚讲到的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

2.学生自回归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更大程度上都应依靠学生自身。现阶段虽然我们都在积极向这一方向努力,但还是常常会在提问前就无意识地给学生很多的提示,希望学生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回答问题,学生的角色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而是成了教师的“言人”。这种现状也要求我们更大程度地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多一点等待的时间,多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束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思考问题,将自还给学生。

3.教学内容本身的要求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章节,内容本身就比较难以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遇到这样的内容时,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讲一个复杂问题时,很想把问题讲清楚,学生脸上却总是一副不理解的表情,这时候很多老师都会不断地重复,认为多讲几遍学生就可以理解,实际上这时候更需要教师停下脚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思路,自己消化一下所学的内容,效果应该更好些。

二、“等待”的实施技巧

1.选准“等待”的时机

课堂上选择什么阶段停下来,等待多久,这都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选择时机。需要等待的经常有这样一些情况:问题提出来的时候;问题讲完之后;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小组讨论之前和之后等等,也就是当内容到达了一定的饱和度时,都需要我们空出时间,不要害怕课堂的沉静,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现在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模式也很需要这一点,由于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几个学生智慧的结晶,异质小组内的组员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热闹的讨论过后,让每个学生都能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是很有益的。

2.有效控制“等待”的“度”

选准了等待的时机,还要注意等待的“度”,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非常忙碌的,因为等待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唤醒,不是消极的拖延。在等待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用目光给有困难的学生以鼓励,必要时还可以给他们一点引导。其次,要提醒开小差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有时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就可以给学生提示了。再次,等待要收放自如,教师在等待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思考情况,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的瞬间,问题思考一旦成熟就及时收回来,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等待上。

3.“等待”要关注学生发展

通过等待,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情况,关注学生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视每个学生,由于各个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要在等待中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帮助,有的学生可能只需要眼神的鼓励,有的则需要口头表扬的方式,有的需要等待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我们的一次等待能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的等待很值得。其次,能抓住学生精彩思维的瞬间,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耐心,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常会“兜圈子”,这时候教师要有能发现学生思维亮点的能力,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不要随意地打断学生,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步兵武器维修专业 预选士官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57-02

随着新的院校编制体制调整方案的落实,士官学校承担了步兵武器维修专业预选士官的培训任务。笔者经过两期教学班的实践,在预选士官学员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感到相对于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士官学员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 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通过对近两年来培训的预选士官学员的调查统计,95%的学员都是来自基层使用分队,只有不到4%的学员来自修理分队,而来自军械修理分队的更是不足2%;25%的学员表示毕业回部队后岗位明确或会继续从事原来的岗位,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均不会从事军械员或军械修理分队岗位的工作;其余75%学员对回部队后的岗位表示不明确,或明确不会从事装备修理保障工作。可见,等待着预选士官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并不是为了需要他们回到部队马上会维修武器,而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在现有条件下对提高使用分队的武器维护保养水平有所帮助和促进,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人才储备,为将来做准备。

除此之外,由于绝大部分学员还只是刚刚学会使用属于自己的枪械,只会做简单的、最基本的维护保养,对连队的其他枪械仅仅停留在认识的阶段。所以,在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比较薄弱的装备认知基础之上,突然要求他们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掌握型号相对较多的武器装备并学会相关修理知识,显得有点揠苗助长。

然而,目前所制定的预选士官学员的培训目标中,专业业务的目标是要求学员掌握步兵武器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使用和维护保养,掌握其检测调试的基本方法,具备故障排除能力,这个能力目标对于预选士官学员来说要求过高、范围太宽泛、没有针对性,超出了学员实际认知能力和岗位能力的需求。

2.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

目前,预选士官学员的教学装备的选取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士官学员,在枪械方面仅仅是减少了1~2种主学型号,而将其列入选学或自主学习内容,在团炮方面则是完全一样。但是,具体到某一种武器,其教学内容大致一样,只是简单地增加了实践操作学时,减少了理论讲授学时,仍然是按照使用、构造、技术检查和故障分析修理的套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如此的教学内容对预选士官来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武器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操作、使用通用武器的人员应熟练掌握手中武器的技术性能和日常维护知识,做到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即可,对于回部队后绝大部分还是在使用分队、较少从事武器修理的他们来说,过多的构造知识、繁杂的技术检查要求和数据以及难以理解的故障分析意义并不大。

3.教学方式不合理

预选士官学员普遍年龄偏小,大部分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入伍,刚刚经过三个月入伍训练或分到连队不到两周就直接进入院校学习的新兵,他们对部队还没有一个完整、深入的认识,对部队的工作、生活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更谈不上对武器装备维修工作的深入了解。相对于在部队已经摸爬滚打两年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士官学员来说,预选士官学员的学习有热情,但是思维相对简单、视野相对狭窄、学习的方法相对呆板,其“方法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员教什么就学什么,教员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受制于入伍训练时形成的新兵老实听话、过于循规蹈矩的习惯,其思维相对僵化,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弊大于利的。由于预选士官培训开展时间不长,目前还是主要用与培养士官学员基本相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来对待他们,就显得有失偏颇,不仅教员教学效果差,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生搬硬套唯书本为是,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 教学设计改革的建议

针对目前预选士官学员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贴近岗位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

1.准确定位预选士官学员培养目标

根据预选士官学员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任职需要,预选士官学员的培训应以掌握武器基本性能和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为首要目标;另外加以日常检查项目的学习为主,包括管理情况和技术项目的检查;其次才是在对武器装备的结构进行简单理解的基础之上,学会排除一般故障,即学会用装备自身配备的附件就能排除简单的故障。

对于预选士官学员,不需要过多涉及武器的结构理论和相对复杂故障的原因分析和排除,因为他们回到部队后马上从事武器修理工作的还是少数;另一方面,除了预选士官的培训,现在装备保障岗位的士官,还有新装备保障岗前培训、士官升级培训等多种院校培训机会,可以说每提升一个层次都要参加相应的培训,预选士官培训应是士官培训方式中最低层次的,对于不同层次装备保障士官,其要求和培训内容也不一样,武器装备的结构理论和相对复杂故障的排除内容完全可以在以后的培训中逐步进行学习。

2.合理、适度地安排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对于预选士官学员,首先在教学装备的选择上不能追求大而全,应以部队普遍装备、具有代表性的主战装备为主,以各军、兵种部队区别装备的主战装备为辅,而少量装备的辅助装备则以选学武器的形式进行教学,另外加以适当学时的待列装新装备作为介绍性内容,并且在学时的分配上加以区分。

如某型5.8毫米班用枪族、某型5.8毫米手枪属于普遍大量列装的武器,并且其本身的结构具有典型代表性,应划归主学重点武器;某型5.8毫米自动步枪,虽然没有普遍列装,只是装备于某些特殊性质的部队,但是由于在结构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类似于之前为我军主战装备、目前仍然有一定装备数量的某型7.62毫米自动步枪的枪械,所以应划归主学武器,但可以不列为重点武器;某型12.7毫米重机枪、某型5.8毫米通用机枪和某型12.7毫米高射机枪虽然都属于主战装备,但是大部分部队是选其二作为主装机枪,所以,对这三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上选择结构特点鲜明、技术先进的重机枪作为主学重点枪械,对后两者则可以作为辅学装备,或根据教学班中学员所在部队装备的实际情况有选择、针对性地教学。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选取其他部队装备数量有限的枪械作为辅学或选学内容,选择待装枪械作为了解介绍性内容加以补充。

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中还应包含一定课时的装备技术管理知识以及轻武器用弹药相关标志、包装识别和使用知识,因为作为一个枪械使用者,这是必备技能之一。

第二,具体到某一种武器的教学上,不需要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结构理论及故障原因分析及修理上,因为他们对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对实际工作需要的意义也不大。教学课时的重点应放在装备的基本性能、操作使用、正确的维护保养上。附表是以某型班用枪族在总教学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将内容和课时调整前后的比较。

调整后,勤务使用成为教学中的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枪械的使用及操作、平时使用的擦拭保养和射击后的擦拭保养;机构的分解结合主要是指击发机、输弹机、枪架等主要机构和其他附属机构如机械瞄准具、弹匣、弹鼓的分解结合;武器的构造及检查内容融合在一般故障的排除中,因为按照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的构造知识只有在故障分析的过程中用得到,技术检查也完全可以在故障点确定和排除后进行装配时进行学习。其余枪械的教学也可以参考此方式进行。

这样安排教学的最大一个好处就是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分解结合和构造理论占据大部分课时、学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简单纯粹的分解结合上、为了分解结合而分解结合的问题,可以使正确的维护保养在步兵武器的使用和修理中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其次,将枯燥的构造及动作理论知识融入到故障原因的分析中,有利于教员真正将案例式、探讨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装备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充实教学过程

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必须把传统“以教员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员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使培训成为一个普通战士真正掌握武器装备的一个起点。灵活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使这个起点更好、更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预选士官学员的培训,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建立在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以讲解接受和“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今显然不合适,更为适合的是采取如情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组织操作比武竞赛、模拟演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近期开展的预选士官教学,在勤务使用课程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情境式教学,按照步兵班的构成,让学员轮流担任各个角色,体会不同武器的操作方法;在故障排除的课程中,则采用任务式教学,直接给出故障现象,使学员自主分析、判断原因并尝试排除;结合勤务使用和机构分解结合的知识,以全员操作比武竞赛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其学习训练积极性,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总之,预选士官学员将是士官学校步兵武器维修专业今后主要的培训对象,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学员自身特点和部队岗位需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对促进部队装备保障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对训练机构及各级人员的必然要求。

附表 某型枪族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注:括号内为课时中包含的实践课时数。

第7篇

关键词:人文主义;化学课堂;三维目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5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乃至人文教育的渗透。在这样的前提下,一节课承载的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课堂教学形式呈现立体化、多样化,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而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又不显生硬,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又不冲淡重点教学内容呢?教师需要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前的备课与课堂的实施是最重要的两大环节,如何做好备课与课堂教学实施呢?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新授课“空气的成分”一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案例。

一、课前精心备课要做到三个方面

1. 重教材。从教材编写的实际意图出发,把握教学核心内容,同时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把本节课所涉及的科学发展史的精彩内容充分挖掘出来,以科学家小故事或其他精彩的形式与本节主要学习内容有机地穿插在一起。

2. 重学生。一切教学安排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将学生可以自己获得的知识,完全设计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既不埋没学生的探究潜能,又不揠苗助长。根据以上两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策略。

3. 置多维度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目标设置要满足多方面要求,要注意层次性,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本节课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通过自行设计并亲自实验来验证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常见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探寻空气中所含有的气体成分,结合科学数据,补充自己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针对本节课所提出的探究课题“如何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占的体积分数呢?”寻找实验思路,不断地根据所设定的思路去完成对实验药品的寻找及实验装置的设计;最后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及科学探究的不易,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结合科学家在探究路途上的典故,体会科学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启迪心智。

教学重点、难点:氧气含量的定量测定(包括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选择、装置设计及实验的评价)。

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引人:空气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物质,可是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说说你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学生]竞相发表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①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说明有氧气。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说明有氧气。

②植物可以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说明有二氧化碳。石灰水放置在空气中会在表面生成一层白膜,说明有二氧化碳。

③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受潮,冰箱拿出的可乐外壁会有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④资料上说空气中有氮气和稀有气体,但我找不出相关的事例来说明。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否多呢?

[学生]普遍认为氧气最多,理由是氧气少了,人无法生存;二氧化碳也较多,因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之一是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比较严重。

[教师]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进行点评。对同学们的回答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这一点予以肯定,并进行补充。补充内容有:

①空气中含有氮气,而且氮气的含量最大。但同学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不是同学们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是氮气在常温下性质很稳定,因而可证明它存在的事例并不多。空气中含有氮气的事例是有的,如豆科植物固氮。

②因稀有气体性质更加不活泼,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再加上在空气中含量很少,所以也很难被同学们发现。

③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但生活经验代替不了严谨的科学数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在科学家大量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所测定的,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投影。)

一、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④结合投影内容进行讲解,促进记忆。

[教师]科学家在发现这些气体时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些气体并不是被同时发现的,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往往是性质活泼的、含量较多的先被发现,这一点作为认知规律来讲、科学家与常人是一样的。科学家首先发现了空气中有氧气,并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也亲自测一下呢?

[学生]想!(兴趣高涨。)

[教师]同学们打算如何来测呢?大家能否想个办法,说出一个大体的思路呢?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以下两种思路:①取定量的空气,想办法把其中的其他气体去掉,测余下的氧气体积;②取一定量的空气,想办法把其中的氧气去掉,恢复到原先压强,测空气体积的减少量。并最终确定第二种思路更好。

[教师]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大胆设计给予肯定。

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我们选取哪种物质来将氧气反应掉呢?该物质应符合怎样的要求?

[学生]争相发言,互相补充,讨论了蜡烛、木炭、硫磺等前面学过的物质。

[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局限性,给予知识的扩充。(出示投影,见图1)请同学进行总结。

[学生]最终选择铜或红磷来作为反应物,并总结出该药品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②只能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③反应后不生成其他的气体。

[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红磷,我们用该物质进行实验,那么应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呢?这个装置应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是密闭的,不能漏气。还要能体现出反应前后气压的变化。

[教师]同学们,老师设计了一套装置,大家看看能否用于此实验?(出示实验装置,见图2。)对这套装置,我们如何使用呢?(请同学,观察该装置,分析它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并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同学们对该装置使用方法的解读,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兴趣高涨地进行实验,对实验中产生的问题积极地探讨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结果出现三种情况:①水倒吸进入集气占集气瓶体积的1/5;②水倒吸进人集气瓶的体积小于I/5;③倒吸进人集气瓶的体积大于1/5。

[教师以上三种结果显然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出现偏差的测量结果能否反思一下造成误差的原因呢?

[学生]对误差进行分析,课堂上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若水倒流进人集气瓶的体积小于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耗尽;②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③瓶内温度没有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④装置的密闭性不好,在装置冷却过程中少量空气进人集气瓶……

若水倒流进人集气瓶的体积大于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点燃红磷伸人集气瓶时速度不够迅速,使瓶内部的空气因受热而从瓶口逸出;②红磷反应过程中,止水夹没有夹紧,使瓶内空气部分逸出。

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之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报告。附表是某一位学生的报告内容。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该装置只能用来粗略地对氧气含量进行测量,你认为该装置有什么缺点呢?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学生]七嘴八舌,产生了以下建议:①该装置在点燃红磷、塞上橡胶塞时有可能使部分气体跑掉,建议使用一直密封的装置;②该装置反应后通过水倒吸的方式来体现比较麻烦,若设计采用密闭容器,带有可移动活塞可以更好……

[教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意愿对装置进行改进或另外设计,该任务课下完成。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这与当年科学家拉瓦锡的结论是一致的。拉瓦锡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通过反复试验,第一次证实了氧气的存在并测得了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它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原理与我们是否相同呢?(出示投影,见图3,予以介绍,提升认识。)

[学生]感受到原来科学家与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再一次感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为今后再学习其他混合物组成的定量测定做好铺垫。

[教师]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是从氧气、氮气开始的。19世纪以前,人们只认识到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后来发现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但对含量很少且不活泼的稀有气体难以发现,直到雷利的出现。(播放视频,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观看雷利发现氩气的过程。)

[学生]投入地观看视频,被雷利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同时对雷利发现氩气的过程有了清楚的了解。

[教师]看完雷利的故事后,谁能说一说雷利获得氮气的两种方法有何不同?哪一种是真正的纯氮气?

[学生]一种方法是将空气中其他气体都除去,余下氮气;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含氮元素的物质分解来获得氮气。后者是真正的纯氮气。

[教师]根据第一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要比第二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大一些,这一点,你能否推测一下氩气的密度与氮气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呢?

[学生]氩气密度比氮气密度大。理由是第一种“氮气”实际上是氮气与氩气的混合物,第二种氮气是纯氮气,前者密度比后者大,看来氩气的存在使得“氮气”密度增大了,故氩气密度比氮气密度大。

[教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仿佛回到了雷利的那个年代,雷利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你能否谈谈哪些方面最让你感动?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感动。②不放过任何疑问,对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③科学家不盲信他人,勇于反叛权威,执着求真的精神鼓舞着我。④科学家虚心求教于他人,能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大家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①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含量;②学会了一种测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成分的方法;③了解了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④被科学家的精神感动,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课堂练习]1.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种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敞口久置的石灰水在空气中变浑浊。

(3)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

2.图4中装置能否利用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的说明理由或进行改进。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另设计。关于空气成分,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三、课后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受教育的方面是多维的,从现代教育的目标来看,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当前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而,一个小小的课堂,承载了教育者多方面的愿望,要想尽量发挥一堂课最大的价值,那么我们需要在把握好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立多维度的教学日标,并精心地将它们粘合起来。

第8篇

>> 数困生学习的特点分析及转化对策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转化“数困生” 小学数优生与数困生应用题表征策略使用的比较研究 体验式教学中转化数困生的几点尝试 小学“潜能生”转化策略探究 转化后进生策略探究 后进生的转化策略探究 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 后进生转化的策略探究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探究 高中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学习“暂困生”转化策略初探 浅析“体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谈“暂困生”的转化 跳绳“技困生”的转化对策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策略 探究“体育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探究 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策略探究 注重转化后进生策略与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数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数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数困生(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其相对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新课标、教育学、心理学及哲学观点为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详实地给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策略,期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数困生;转化;策略.

据统计:全国约有中小学生2亿3千万人,其中数学差生占总人数近30%,大概有6千万个家庭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子女数学学习差困扰着近6千万个家庭。所以由数学差生所引发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的范畴,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1]。很多学生因数学成绩差,还波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整个学习生活的兴趣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对数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意义重大,以下是笔者对该问题的拙见。

1.补基础,为新旧知识“牵线搭桥”

基础知识匮乏是数困生的“通病”,而作为系统性和连贯性极强的数学学科来说,学习过程中任何一块知识的缺失都会牵绊着学生的后续学习,都会阻碍着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所以帮助数困生把前后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是解决数困生在认知上所产生的矛盾的有效方法。在新知识学习前,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数困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障碍;二是“数困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困难。在新知识学习探究之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为数困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对于产生的新困难应及时引导排出,避免累积隐患。这样,数困生的新旧知识就能建立起桥梁,他们继续学习的障碍和困难也就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其前进的道路顺畅许多。

2.教方法,使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未来的文盲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学到了什么[2]。因此,教师在“授之于鱼”的同时必须重视“授之以渔”,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我们应该遵循课前预习,课堂投入,课后巩固拓展[3],可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呢?

首先,对于课前预习,虽然教师一直在强调,可学生执行的结果就是把课本粗略的浏览一下,并未起到预习的效果。其实刚开始,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先罗列出预习提纲。如:请整理出本节课中的概念、定理、公式;请认真阅读例题,勾画出关键步骤;请仿照例题尝试着完成随堂练习;请整理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课前先与同伴进行讨论等。在组织引导学生预习几周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其次,对于数困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应该实时掌控。学生一节课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一般在15分到20分钟之间,教师应该尽量把重点内容在这个时间段内讲完,应该不断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避免数困生“置身事外”。教师应该尽量让数困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适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其有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教会学生在课堂上记有效笔记,如记概念的解释、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补充内容、不懂的问题以及反思等。

最后,对于课后复习,由于学困生与学优生记忆效果有明显差异[4],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记忆规律及时、反复的对所学新知识加以巩固。与此同时,虽然数学学习不提倡搞题海战术,可适当的解题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解题中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有无其他方法,哪个更好?能否再拓展?如果出错应思考:错的根源在哪?今后应注意什么?建议建个错误集;如果不会做,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避免问题越积越多。长期坚持下来,数困生能够得到很大的进步。

3.提兴趣,让数困生学习“乐在其中”

3.1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通过访谈得知,不少教师觉得数困生是“扶不起的阿斗”,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高压强迫都无济于事。事实上,转化数困生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急躁、冒进等情绪,从而导致有些方式不当,如当众批评、变相体罚等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者敌对情绪。其实,数困生大都敏感、脆弱、自卑又自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尊重和关心,又因为学习差而躲避和抵触老师。教师应该像照顾“早产儿”那样细心、耐心的关注数困生的点滴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爱和温暖,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其慢慢地成长起来,切忌“揠苗助长”。让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

3.2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同样的数学课,有的教师上课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有的教师上课死气沉沉,学生精神不振。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不同所导致的。教师应该是“一眼泉”,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5],要充满激情、源源不断的向学生输送知识的养料。为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下列几点。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做游戏、做试验、多媒体动态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等情境创设来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课堂上的 “包办”行为尽量改善,应该把让学生“学数学”变成让学生“做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索中获得新知,体验成功。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肢体语言的恰到好处都是教师需要修炼的,用满怀激情的教学来改善数学课的沉闷。总之,教师应尽其最大能力让数学课变得充满活力和生机,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总之,转化数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反复抓,抓反复”的教学工作,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恰当的方法和具体有效的措施,一定可以缩小数困生的数量,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玉祥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著.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