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0 09:26: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固定资产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用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创新的内容。有些教材是利用往年的内容来编写,侧重理论,实操的内容少;有些教材是利用数据库程序来设计,教师和学生需要有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基础,才能有效利用教材教学和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对于偏文科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按照教材的内容学习,显得有些吃力,兴趣也因此消减。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综合实验资料,都是偏向于工业企业,操作相对复杂,对于中小企业的实际案例编写很少,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软件账务操作流程。
二、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会计人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缺口也相当大,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技术性人才,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而在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中,须重点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三年学年制中,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学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和基础实践操作课,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包括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都要适时、适度地加到该课程中。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内容,设置更为深入的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各行业企业的会计软件操作,特别是社会上主流的会计操作软件。第三学年第1学期的课程设置为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做账的流程,设立详细的资料。这学期是学生集中实训的时期,将前两个学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二)加重单项课程的实践环节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各项标准,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在基本专业理论课中,额外开设纳税申报环节课程及成本核算的单项实践内容。
(三)将电算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中
在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的实操演练,让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延伸。
三、实训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职业技能课程,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要通过该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学年中需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课程,继续开设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清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促进双向进步
会计电算化教学让学生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操作软件过程中,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向前一步寻找原因,一环扣一环,逆方向去思考和判断,便能理清操作流程,分辨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期末与总账不平衡,固定资产系统不能结账,根据常规操作顺序,“资产增加—计提折旧—资产减少—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对账结账”,反方向逐一分析和检查,就可以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样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能有效掌握软件操作并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实训型教学环境
应在校内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如会计基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多媒体实验室等,与学院的公共机房相分离,做到实训室1个专任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2个会计电算化实训专员,保证机房可以分配给30到50人规模的班级,达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满足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实训等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机房建设中,要配备常规教学需要的用友软件及中小企业日常业务需要的金蝶软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多媒体实验室。校外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与银行设立订单班,培养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分配相关的实习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可以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成立会计服务机构,对外记账、验资、审计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真实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划分的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目的明确,教学效果相对明显和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如根据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规划项目名称,分为软件推广、财务会计、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每个项目定义相关的能力训练任务,例如软件推广,则学习初始和探索财务软件;财务会计则需要学习建立账套,设置基础档案,初始化账套,处理财务日常业务、出纳往来款业务等;人事工资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人事工资系统,处理计提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用、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学习设置成本核算方法。把任务作为课堂的能力训练,开展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以赛促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技能大赛,就是模拟企业的会计操作流程,分岗位完成相关的任务,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得分高者胜出。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组队派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提高会计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国大赛,配备更好的教学软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大赛的前期准备阶段,积极参加院校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各种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渲染实际操作造就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实力。
四、总结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 会计岗位 岗位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教学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高职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 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个或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从而更贴近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就高职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提出以下构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应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理论支撑,并以此确立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一线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2.会计职业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知识结构。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人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等,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能力结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体能力要求有:
①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②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③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银行从事相关工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融入各技能模块中,而将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暂时搁置一边,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笔者根据本专业人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课程特点,将高职会计专业整个课程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通过各模块的设置真正达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1.公共基础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我们将进行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政治、德育、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的课程教学,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构建一个宽的基础平台。在这一模块中将由基础课的专业教师们对每门课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而不再进行小模块化的划分。
2.专业基础模块
这一模块是学习专业模块的基础,主要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使学生了解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会计机构与岗位设置,会计部门的职能,并掌握会计要素、记账方法、会计科目的运用、凭证的填制、账薄的登记、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报表的编制方法,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技能模块
在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设置会计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子模块。会计基本技能模块下设置珠算、点钞、POS收银三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珠算加减乘除基本运算、点钞技术与假钞识别技术、小键盘数字输入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中设置windows、word、excle、计算机网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这四个项目的操作方法。具体内容见表1。
4.会计岗位应用模块
这是培养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课程模块,是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是本专业的重点。根据会计岗位,本模块可分为出纳员岗位、资本资金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往来业务核算岗位、工资会计核算岗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岗位、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岗位、财务成果会计核算岗位、记账员岗位、财务报告会计岗位十个子模块。各个子模块又分成若干个项目,具体内容见表2所示。本模块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手工核算,而且要掌握电算化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多名专业教师对某一项目进行讲解。例如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岗位,这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的手工核算,并掌握其电算化处理。这样就涉及到财务会计与会计电算化老师。在授课时,每位涉及到的专业教师都必须了解这个模块中自己要讲授的内容。
学院应该对现行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按岗位设置课程(如出纳员岗位课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岗位课程),并按岗位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出纳员岗位教材、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岗位教材等等),尤其是这部分课程要注重实践,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训课比例,理论够用就行。同时编制每一门岗位课程时要把电算化的内容加进去。
5.专业实习模块
在专业实习模块,可划分为校内综合实习模块、校外实习模块。
(1)校内综合实习模块。这是在学习完相关模块后组织的一种集中性的校内模拟实习,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可采用以下不同的形式:
①会计分岗实训: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训小组,每一小组模拟大中型企业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 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把它分为财务负责人(兼财务管理)、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计等岗位,定期轮换。会计工作就形成一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为了达到实训目的,每组按成绩和能力均分,选好第一任财务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协调作用。
②会计综合实训:它是会计分岗实训在核算程序上的巩固、内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组织将若干会计岗集位于一人,即多岗一人,每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第一阶段,我们选用商品流通业的典型业务,以相邻的两个月来设计资料,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突出期末和期初的核算与结转工作。学生以手工方式用三周时间完成两个月的商品流通业的会计核算。第二阶段,将上述资料带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对比实训,用一周的时间,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掌握系统管理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处理及试算平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修改,记账,对账,结账、期末自动转账。熟悉账证表的查询、打印。掌握会计报表的设计与编制。熟悉会计流程,为今后从事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比实训中感悟手工账与电算化账的优劣与差别,以达到对会计技能的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2)校外实习模块。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可通过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或自行联系单位进行顶岗实行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来进行,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提高。
6.专业拓展模块
所谓拓展,就是要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量,扩大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外延,加大课程的信息量,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拓展模块是对专业基础模块和会计岗位应用模块的补充,这一模块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内容包括统计基础知识、财政与金融、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银行会计等。它的建立有利于毕业生适应更宽广的职业岗位以及在一定岗位上适应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的要求,也有利于他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此外,除了以上的六个模块,学院还应通过强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考证,如会计从业资格、ERP财务应用师等。
参考文献:
[1]刘文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材料类专业课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3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 学习困惑建议
中级财务会计也即一般财务会计,是以初级财务会计阐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基础,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或传统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并以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内容所涉方面广泛,精细,全面,具体,由浅到深具有层次性,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学,内容深奥。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主要有以下“5个不”
(一)不理解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
中级财务会计包括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济业务为核算,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分析等章节,其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属于特定会计主体一般的经济业务,通常这些经济业务可以正确地确认和可靠地计量,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学生就会因为对会计要素理解不透彻而出现会计核算错误。例如:“经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和“融资性租入的固定资产”。初学者都很容易统统当成企业固定资产核算,造成资产虚增。
(二)不了解各会计科目的性质及对其的准确运用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学员不懂得各会计科目的性质,也就是不知道会计科目背后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是什么,在做题目或编制会计凭证和记账的时候就会张冠李戴。例如,A公司出售原材料B材料600千克,每千克15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530,买进原材料的C公司已用银行存款支付货款,材料已入库。若是不理解会计科目背后所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就会把出售原材料理解成出售产成品,然后把会计分录写成:
借:银行存款 1053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收入混淆,会给财会信息的使用者反映不准确的信息,使其误解各类经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三)不注重掌握会计具体准则规定
中级财务会计中,除对各章节列明其概念,特征,内容,确认条件,方法以及计量方法和账务处理方法以外,还包含了各项具体规定,学生往往忽略这些小细节,在课后解题过程中造成困惑。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某些不起眼的小节有时却是解题的关键。细节的掌握应区分不同情况,像现金的使用范围,银行的结算方式等我们不一定要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只要知道,会处理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些特定的细节我们要重点掌握,例如,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成本法和权益法,除了初始计量二者有区别以外更主要的是投资期内盈亏分红的处理,在成本法中,只要被投资单位分红,投资方一律确认为投资收益,不论被投资方经营业绩如何,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一般不作变动。而在权益法中,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随着被投资方的经营业绩和分红而变动余额。如果这两项具体准则不能分清,就会出现错误的会计信息。
(四)不熟悉经济业务的计算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中不仅涉及具体准则还有很多计算业务,其各类计算方法需要重点掌握。借款费用中利息的计算,所得税计算等。例如:所得税费用中,要知道公式: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而递延所得税又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又联系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里有固定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联系紧密,缺一不可,应准确掌握。
(五)不熟悉会计实务流程
编制会计凭证,填制会计报表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做好会计分录,但在填制过程中还是忘记这个,忘记那个,比如划线,盖章,日期,借贷方向弄错,填写次序颠倒。最突出的问题是月末结账或年末结账时的划线问题,不确定是划通栏双红线还是通栏单红线,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二、建议措施
(一)准确认识会计要素
对于会计要素,要弄清要素的概念、特征和确认条件。例如上述文中的“经营性租赁和融资租赁,在认清资产要素概念、特征和确认条件的基础上,就不难发现经营性租赁不符合资产要素概念,不能确认为资产,而融资租赁承租人拥有实际控制权,符合资产要素概念,应当确认为企业资产。
(二)准确认识会计科目
对于会计科目要具体搞清其核算内容。例如上述文中销售材料涉及销售收入的确认,需要通过哪个会计科目核算呢?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产生的收入为主营业务的收入;企业除商品销售以外的其他销售及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它包括材料销售、技术转让、代购代销、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运输等非营业性劳务收入为其他业务收入;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为营业外收入。那么,如题所示,A公司获得的收入是由于出售原材料形成的,所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正确的会计分录应该是:
借:银行存款 10530
贷:其他业务收入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三)逐一掌握会计具体准则规定
对于如何掌握会计具体准则规定,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一分析会计具体准则规定主要描述同种经济业务的各种不同处理方式,找到这些情况处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例如上述文中长期股权投资的两种核算方法,就需要比较着记忆才能真正掌握这项具体会计准则。
(四)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掌握好各种计算方法是学好中级财务会计的关键,借款费用的处理,所得税的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等都涉及大量的计算,同一个内容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上述文中提到的所得税核算,就有公式法和表格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较分析着使用某一种计算方法。
(五)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实践
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实习实践。在校内要认真参加课程实训,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要想办法去会计公司、企业去实习,近距离接触会计业务、了解会计流程和会计实务中的难点等等,为毕业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三、总结
以上,是本人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一点经验愿同各位分享,同时还希望各位能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调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阅读教材加强记忆,做到事半功倍。对于理解,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在学习各章节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连成一个整体,比如,哪些资产有相同的确认方法,条件,相同的处理计量方法,又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可以把知识点画成树状图,在复习的时候便于联想,便于区分。在复习一个章节的时候联想到其他相关章节,多与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记忆。
(二)强调想与练相结合
想要巩固知识,特别是业务题和计算题,自然缺不了动手,学生应该多做练习,多参与实训操作,从题海战术中掌握方法。想是消化,是理解,是提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一个环节;练是多做练习,从做题中掌握解题技巧,总结出规律,找到联系。
(三)强调听与思相结合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上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获取老师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方式,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边听边想,积极思考,课后反复研读课本,理清知识系统脉络,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与方法。
(四)强调见多识广,博“会”群书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多阅读课外期刊,多思考,帮助提高理解课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见解,积极探索和创新,加强巩固知识。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目前许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针对是财务系统的基础设置、总账系统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的介绍。而对于往来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供应链和财务分析等模块介绍很少。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许多企业侧重财务软件的全面掌握,像供应链模块是实际应用的重点。这种情况下学生只了解部分模块的操作,只懂得简单的操作,不能掌握所有经济业务在财务软件中的处理,同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不够了解。这种没有结合企业具体需求的教学很难实现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目标。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会计电算化教学带来一些问题
虽然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实训室并推行一体化教学。但是考虑到课堂人数较多,许多老师仍运用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相结合,操作相关模块的同时解释相关原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单纯的记住教师演示的操作流程而具体相关会计知识和操作原理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确保课堂的教学进度,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虽然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相关经济业务处理是建立在会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如果学生前期会计知识不扎实,手工数据处理流程及方法不清楚,就会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电算化教学应结合会计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此外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岗位需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企业的电算化会计工作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应结合计电算化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企业的电算化会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岗位技能需求设置几个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围绕每项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相应工作技能,进行知识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对上机实践内容的选择,应结合相关案例涵盖账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多个模块,并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如报表系统如何从账务系统取数,工资系统的凭证怎样转到账务系统等,使分散的内容连结成一个整体,在各部分内容中指出本部分容易出错的地方及解决方法,系统地学习理论与实践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及相关的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
(二)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色,采用一体化教学
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以$做%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相关知识。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通过模拟实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总结不同会计软件公司通用财务软件的共性,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原理,掌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账务处理、报表、工资等的运行过程和方法,使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不同公司开发的会计软件
(三)合理安排课程,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结合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生均培养成本 测算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16-04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功用越来越重要,政府支持度和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家长和企业的认可度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从1999―200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逐年上升。1998―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由43万增加到284万,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命的主力军。在中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突出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资金筹措方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如此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下,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多方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的学生质量等方面反映,而经济效益则是从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经费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体现。其中,生均培养成本既是学校管理者办学应考虑的经济因素,也是学校投资者(政府、行业、企业)重点关注的经济指标。因此,做好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工作对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高等职业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研究的意义
1.进行高职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研究有利于高职学校的发展。目前高职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样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高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除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外,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学费收入是高职学校收入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或家长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特别是近年来,高职学校学费占高职学校全部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已成为学生或家长的沉重负担,因此,学生和家长对作为教育收费依据的教育成本非常关心,因此,通过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来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有利于高职学校的长远发展。
2.加强高职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的研究,有利于加强高职学校内部管理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研究,使各部门、各专业都能够明确了解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付成本的不同,有助于学校各部门树立经营理念,强化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并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使高职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可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高职学校创造条件。
3.加强高职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的研究,也是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当前,预算管理已是高职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式,而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则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依据应该是生均培养成本,只有掌握了准确的生均培养成本,才能确定预算分配标准,才能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高职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面临的问题
1.高职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尚缺乏动力。在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很多高职学校在学校经济运作方面处于“等、靠、要”的局面,“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经费支出靠拨款,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现象不乏其人,缺乏经营学校的理念。因此,对生均培养成本关注度不够,对这方面的工作研究缺乏动力。
2.生均培养成本的概念界定不清。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性,经费使用的复杂性及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的局限性,使生均培养成本的概念界定不清,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包括的内容不够清晰。
3.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操作比较复杂。进行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涉及数据量大、类别多,没有一个简单、标准的计算公式来测算,测算过程操作比较复杂。
4.学校管理体制不同给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增加了难度。规模较小的高职学校实行“学校一级”管理体制,学校是一个教学实体,下设教学系(部),这种管理体制下,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相对简单。但是当前,很多高职学校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每个二级学院都是一个办学实体,所发生的经费开支直接与学生培养相关,是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的主要数据基础。但作为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处室,虽然不是直接工作在教学一线,但其工作内容和目标都是间接的为培养学生而服务,其所发生的费用也应纳入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当中,给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增加了难度。
三、高等职业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的研究
(一)生均培养成本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生均培养成本的界定。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一个学生所发生的平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不包括其他职能),并达到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每个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
2.进行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还要明确成本计算的内容。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计算成本时需涵盖除固定资产外的所有费用。鉴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暂不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和国家相关政策保持一致,故在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也不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另以“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显示此数据。
3.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根据使用方向不同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学校维持日常运转所必须的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项目支出是指上级有关部门下达或学校申报的有着特定用途的经费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设备购置、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信息化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强教、教育教学等类别。为便于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我们将项目支出分为资产购置类项目、非资产购置类项目和其他类项目。除“其他资本性支出”以外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中的“非资产购置类项目支出”及“其他类项目支出”共同构成了教育经费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及“资产购置类项目支出”因其经费支出结果是形成固定资产,另以“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显示。
(1)基本支出的计算。
1)工资福利支出(即人员支出):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五部分组成。
a.教学系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工资福利按系学生人数分摊(此处的人员包括在职在岗的正式职工、临时职工、兼职教师等:下同)。即,教学系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b.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按各二级学院学生数平均分摊。即: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
c.总校机关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按全校总学生数分摊。即:总校机关管理人员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
d.某系生均工资福利支出=教学系生均工资福利支出+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生均工资福利支出+总校机关管理人员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e.某二级学院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总校机关管理人员生均工资福利支出
2)商品服务支出:除差旅费、培训费、教学业务费、实践费、实习费、学生活动费等中明确列示由某教学系负担外,其余二级学院费用均应按各二级学院总学生数分摊,总院机关的费用按全校共有学生数分摊。计算方法同工资福利支出。3)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奖助学金等。除学生奖助学金等项目可按教学系分别归纳外,本类支出其他款项,二级学院支出应按各二级学院总学生数分摊,总校机关支出按全院共有学生数分摊。计算方法同工资福利支出。
(2)项目支出的计算。1)非资产购置类项目:包括财政性专项(含专业建设、人才强教、科研等)、横向科研课题等。除其中能明确由相关二级学院或教学系负担外,由全校学生共同负担。计算方法同基本支出。2)其他类项目:除以上项目外,还有一些如维修类项目、教学设施租金类项目等,除其中能明确由相关二级学院或教学系负担外,由全校学生共同负担。计算方法同基本支出。
在计算生均培养成本过程中,应注意在有成本支出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时,还需设定各部门支出比例,进行成本归集。
下面是北京地区某高职学校部分二级学院2010年生均培养成本的数据(为简化表格,下页表1已将总校机关各职能处室的支出分摊进各二级学院相关支出科目中了)。
该校组织结构图(见下页图1)。该校的管理体制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校级机关由各职能处室组成,下辖二级学院,校级机关和各二级学院在财务处独立建账、独立核算。4.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方法的分析。(1)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发现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科目金额远大于其他二级学院,经过分析得知,机械工程学院由于历史沿革,离退休职工较多,相应的离退休费用支出较大,拉高了生均培养成本。但实际上离退休费用对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作用,若将此项费用纳入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基数,会造成生均成本的变化,而且,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历史沿革不同,离退休人员数量不尽相同,离退休经费支出总量也有很大差异,从而使生均成本的计算不尽合理,各校之间不可比。在实际计算该校生均培养成本时,会计人员进行了调整,将离退休费用支出进行了剔除。(2)在计算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固定成本支出及变动成本支出,将相应的支出项目进行细化计算,以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以该校为例,基本经费中的工资福利支出相对较为固定,可将其列为固定支出,如何利用好其他变动成本将是该校成本控制中的重点工作。
(二)生均占用固定资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前已述及,鉴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暂不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和国家相关政策保持一致,故在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也不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以“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显示此数据。
1.生均占用固定资产的概念。即平均每名学生占有学校固定资产的份额。此指标能客观反映学校对各个学院及各专业的投入情况。通过计算此指标对学校合理配置教学硬件资源,优化硬件分配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持。此处应区分每名学生共用的学校固定资产份额及各教学系、各二级学院学生专用的学校固定资产的份额。因学校共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很大,如学生宿舍、体育场、图书馆,公共教室、后勤服务设施等,如不将这部分价值剥离出来,得出的生均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差距相对较小,不足以说明问题,不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
2.生均占用固定资产的计算。此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各教学系生均占用固定资产=■
各二级学院生均占用固定资产=■生均占用学校共用资产=■
如需计算全口径的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数据时,应注意区分各二级学院或教学系独有的固定资产和与其他二级学院或教学系共用的固定资产。如有共用的情况,应根据使用的人数、时间等因素设定合理的使用比例,加权计算。下面是该校部分二级学院生均占用固定资产价值(不含共用部分)。
3.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的分析。通过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的计算我们发现,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生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相对较高,经过分析得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有独特的规律,所需的教学设施价值也相对较高。所以,这个指标结果是相对合理的,但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学校的固定资产投入,还需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
以上指标是在现有会计制度下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学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应逐步完善基础资料,加入固定资产折旧及设备使用率等相关指标,以期更加全面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较高的专业覆盖性、较高的可操作性的测算方法。还需要各所学校,学校的各个部门,尤其是财务、资产等部门在细化自身的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在遵循会计学、统计学基本规律基础上,得出适合自己学校的生均培养成本测算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00-02
我国高校的财务状况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财务资金状况紧张,高负债率运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和高校贷款举债进行新校区建设造成的;另一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基本上是一个粗放型、低水平的记账式管理,财务管理相对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而言一个薄弱环节,这也造成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一直处于粗放型、报账型状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单一接收政府教育拨款的使用管理层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市场化趋势,学校收入除了政府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外,其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加大。高校如何管理和使用多渠道的教育经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成本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统筹规划水平和使用效果,提高办学的社会、经济效益,将高校的财务管理真正从以日常的财务记账式工作为主,转变为以资金核算、成本管理为重点,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益为主的财务管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预算不科学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务预算编制不准确。因招生人数、财政拨款、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收入预算也难以确定。这造成了财务预算的不准确,使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成为一纸空文,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为学校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大多高校都采用上年基数加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科学,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对于基数标准是否合理,没有进行分析论证。如果上一年的基数存在较大的弹性,就会继续造成新的一年预算也存在较大的弹性,这就意味着可能使资金的使用效率继续低下,造成资金浪费。与此同时,新一年的增长率的确定也带有人为的痕迹,增长率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这也是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带来的弊端。
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较差。这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方法过于简单,预算失去了它应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造成的,这使预算不能真正反映学校实际情况,更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必然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即使预算科学合理,但由于目前高校普遍没有预算执行监督机构和机制,预算执行情况如何,往往没有进行相应的跟踪和评价工作,更谈不上责任追查了。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都是一个薄弱环节,高校固定资产重复投入现象严重,教学院部的教学设备重复投入现象尤其突出。财务管理方面,由于在我国相关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并没有硬性规定,使得对设备的投入产出没有财务成本分析。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薄弱,固定资产管理松懈与无序;相关部门间缺乏配合,各自为政;部门之间没有定期核对制度,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资产使用效率低。
(四)财务分析重视不够,缺乏成本控制机制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意识较弱,许多高校每年的财务报告只是简单的罗列收支情况,没有对各项收入、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尤其是对行政管理、理论教学、实习试验教学以及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的投入等没有一个科学精细的成本分析和核算。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机制,学校没有资产使用效益考核制度,部门乃至职工个人就不会形成资产投入、资产使用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部门就只会重视自身需要,不断提出资产需求、设备投入需要,这就造成了高校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产出的现象。
(五)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高校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由于高校长期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造成的。高校往往只重视专业教师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制定了吸引这方面人才的各种政策。高校财务人员不但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由于其主要工作都停留在报账、做账,上报各种财务表格等繁重的日常事务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方面,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久而久之,就影响了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六)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
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但能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快捷地实施财务的动态监控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提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加快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领导财务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首先要提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认识,让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其次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财务监控等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再次是要加强高校纪审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对主要财务工作开展定期审议。最后是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严格执行财务一支笔审批签字制度,校级层面的财务由主管校长一支笔审核,二级部门的财务工作由部门行政负责,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加强财务计划编制,提高财务预算水平
应大力推广“ 零基预算法”,对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开支的预算都按实际需要进行预算,不能简单的加一点、减一点。固定资产投入预算,尤其是对办公经费设备投入等费用应按实际需要作预算,这样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铺张浪费。
(三)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高校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管理机构,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资产保管、盘点稽核检查等职务分离,形成相互制衡。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管理,保证账、卡、物相符,形成固定资产有效管理机制。充分利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网络资源,将固定资产从审批、采购、使用到报废全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增加透明度,减少人工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
(四)加强成本控制,实施成本管理
首先是加强办公运行经费的管理和控制。本着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建立学校各级部门的办公运行经费标准,杜绝铺张浪费,推行办公资产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经费及资产的使用效率。
其次是建立教学经费标准,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要求,根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活动定额,核算和控制教学成本。推行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固定资产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五)加强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
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并完善各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为节约开支、降低成本、防范财务风险提供高质量财务建议。
(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培养和锻炼一支精通业务、 讲求实效、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搞好高校财务管理的根本保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其更新财会知识,及时掌握国家财税政策,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软件操作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敏.当前高校浅议――高校财务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胡慧玲.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初探[J].时代金融,2012,(21).
【关键词】优化;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效果;探讨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依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机械性的记录知识点,背诵相关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沟通,没有实现双向交流。此种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教师。所以,作为中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应冲破以往教学模式的禁锢,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简要针对优化会计专业教学效果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当前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起点较低。
当前,成绩良好的学生大多选择进入理想的高中,步入大学校园。而成绩较低,无法顺利进入高中的学生,因为自身年龄较小,家长不愿其过早进入社会,所以,就选择了中专教育。而进入中专院校的学生很多不愿意进行主动学习,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延误心理,也不懂得学习的方法,所以,为教学制造了很多困难。
1.2 教学形式及方法同现代教育不相符。
现今,很多中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教学内容及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与延误,进而对会计学习丧失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1.3 理论同实践相分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低。
很多中专学校中会计专业的老师仅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由各大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中专任教,缺少真实操作经验。例如:教师在讲解银行存款的对账知识点时,因为没有真正登记过银行的存款账目,没有看过银行的账单,也就不知道教学需要有何入手,教学过程较为模糊,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应用其处理真实事件,从而影响学生以后成长。
2 提高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提高教学效率。
2.1.1 创建企业会计核算的教学氛围。
很多中专院校的学生缺少社会事件经验,很少接触企业,所以,作为教职人员,应在讲解课程期间尽量多为学生介绍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在讲解会计第一堂课程时,就需要为学生讲解普通企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企业一般会设立的部门,各个部门的责任,部门中包含的岗位,人员分配等,经过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1.2 应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来讲,其前后都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固定资产折旧”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将其同无形资产的摊销时间进行对比教学。对于固定资产来讲,其当月就需要增加,而不提折旧,由下个月起计提,如果当月减少,则当月依旧照提,由下一月开始不提折旧。相反,无形资产如果当月增加,则当月即摊销。假如当月减少,则当月即停止摊销。另外,教师在讲解期间,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自行对企业会计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然后学生已经了解部分理论知识后,再利用不断练习进行强化。
2.1.3 施行主体对应的教学形式。
在讲解“复式记账”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对企业的业务经济流程进行介绍,具体包含:资金筹集、采购、生产、销售等,施行主体对应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期间,为学生举出一些关于经济业务的实例,让学生对其主体的核算方法进行思考。例如:思考投资方和受资企业、购买企业通发债企业等会计形式,通过此种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关知识点,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质量。
2.1.4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利用列举案例的方法,由多个层面对业务行为的重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记忆相关知识内容,灵活应用,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币资本进行核算”知识点时,会包含外币资产折算、合同约定利率等定义。假如教职人员采用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讲解,不仅占用的时间较多,同时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而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高效处理此类问题。教职人员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些企业受到外资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企业会计出现改变的会计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处理措施,然后引进新的相关概念,从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商业票汇”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由付款人、收款人及承诺人三个角度对会计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收集案例期间,应保证案例内容充实、形象,方便学生进行理解。
2.1.5 科学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掌握会计核算的动态,对教学时间进行压缩,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职人员在讲解会计专业知识点期间,可以借助归纳、分析等方法,把企业的运营管理行为、业务处理流程等通过图表显示出来,然后利用课件的形式进行讲解。此种教学形式更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有助于学生进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转账支票的应用”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将出票人、持票人、收款人等作为主体,教师自制Flash软件,将其业务处理过程绘制其中,从而帮助学生直观进行理解,同时深入记忆票据出票、付款、背书等流程,详见图1。
图1
再例如:教师在讲解银行现金提取及转账结算票据填写等流程时,如果单纯情节口述学生很难领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被学生播放一些会计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配合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实训。
2.2.1 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来讲,其知识点内容较多,专业性极强。假如遵照课本对内容一一讲解,则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作为中专会计专业教职人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审读,对各个章节教学进行总结,同时依据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章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2.2.2 定期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应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测,同时把平时检测的成绩同课堂的表现一起记录到学生的成绩总评中。教职人员需要及时对试卷进行审核,总结,并透过其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将成绩分布出来,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
2.2.3 进行针对性的实训练习。
作为会计教职人员,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实训练习。特别需要对重点岗位等进行训练。不但在日常教学中安排校园实训,同时还需要同社会一些企业合作,定期举行课外实训,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3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及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革新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杰,王亚坤,金大伟.论启发式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0(08).
[2] 黄淑敏.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成功(教育),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