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5 20:0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体育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拓展训练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训练学习方式,是保证学生团队协作和学生自主独立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训练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和自然环境充分接触,将学生之间组成优异的团队,使用典型的活动、场景对学生进行体育竞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接受合理科学的生存教学,培养大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培训,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得出个人的体会,同时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对自己不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思,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惰性克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迅速解决,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团体合作。
二、大学体育课堂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与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
我国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突出,对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是建设科学课程的核心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方式要分析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的自练、自学能力提高。拓展训练可以将户外运动与体育教学科学融合,使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拓展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将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打破,还完善和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方式,和当代体育改革趋势相符合。
(二)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符合
当前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用于挑战自我,好奇于新鲜事物,在体育课堂中不满足于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简单的、一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拓展性训练将将一定挑战性的运动以户外运动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拓展训练的方式多样,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活动中,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从而获取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知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大学体育和中学体育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大学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时要和社会体育相接轨,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融入到社会体育教学中。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大多是以俱乐部或者社团的形式进行。虽然每个学校的俱乐部和体育社团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一致。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体育课程有游泳、球类、田径、体育舞蹈以及武术等。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是将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融合的重要纽带,可以保证学生从学校体育教育稳定的向社会体育教学过渡。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多年来,传统大学体育理论教育始终在体育教学中占有核心位置,大学体育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特长和运动爱好,可促进终身体育教育有效形成。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多的将重点放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方法知识和技巧等,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根据我院拓展训练课程特征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原野课程、场地课程以及极地课程等,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解压课程、创新课程、团队课程、沟通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在安排体育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安排选择具备操作性的场地项目进行教学。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培养学生开朗性格、积极行为以及规范团队的行为的创新课程、团队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我国最初将拓展训练引入至大学体育教学的是北京大学,于2002年率先引入,自此之后,拓展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了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使用不同的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拓展训练,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拓展训练引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属于新型体育教学方式,还需要各高校不断引入使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使用。
四、结语
1.1物质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
1.1.1体育建筑文化
体育设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校园体育建筑设施将以实体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体育馆一直是学校的象征性建筑,承载着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理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体育教育以一种蕴含人们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性的丰满形象留存于校园文化中,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1.1.2体育健康文化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从而忽视自身压力下的心身疲惫而带来的健康隐患。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科学健身、运动保健、损伤及预防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有效方案,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根据个人所需,运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手段来减轻自身压力,维护健康的身心,以一种最佳状态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带动更多的人健康有效率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2组织制度层面的人文关怀
1.2.1体育组织文化
在良好的制度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得到良好的指引,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组织文化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体育的组织架构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如负责总体工作的是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课外活动等指导活动的是体育部,负责课程安排是教务处,负责学生的组织和体育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管理是学生处和校团委。分工明确的部门管理,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都是体育教育不断发展必要的组织要求和实施措施。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慢慢地接受和认可这种特定的组织,慢慢地意识到组织文化下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等的群体文化,然后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接受组织文化独特的文化沉淀。一方面实现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目标,另一方面更加体现了组织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2.2体育制度文化
大学体育教育包含各种竞赛活动,所以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体育竞赛纪律和维护体育道德。活动都必须有制度的规定、规则的要求和场地的限制,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体现出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感化,让他们更有群体意识,从而完善体育文化制度。
2结语
1.1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改革是否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指导着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高校推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试点更是凤毛麟角,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远远不能满足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展开试探性的研究。这不是某一个高校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高校圈子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亟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大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有着情有独钟的爱好,但是大专院校的教师为了追求题目科目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做不喜欢做的运动,大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创新也不能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无法激发体育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有些教师还采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脱离了教学的实际,还导致体育教学脱离了教学实际。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难以得到创新,束缚了大专院校的发展。
二、大专院校课程设置探讨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的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让体育教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让学生有更大的乐趣来学习体育项目。将学生放在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训练的积极性。教师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项目训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体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而言,也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学生看到教师都在努力的训练了,学生也就自然的会努力锻炼。
2、设置适合大专院校的锻炼方式和上课方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现状 课程质量 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的加强,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中文、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影响力较大的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单一母语国家的我们必须加强外语能力的学习。虽然,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不太一样,但是终归是语言的习得,都有相同之处。我们要同时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则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从英语教学大纲里就可以明显发现出翻译的地位并不高,对具体的翻译教学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大学里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中,翻译题型的分值也不大,只在5%左右。工作、生活上的需要,要求高校学子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英语能力,翻译成为越来越重视的项目。我们从主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英语翻译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并针对教学技巧、发法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
1.滞后的教学模式。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学却不同于中小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担子貌似小了不少,但是相应的配套改革却没有做得很好。大学教学氛围相对轻松,翻译基于课时较少的课堂,而且是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生而言,能力缺乏很大的锻炼,既没有氛围也没有训练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丧失了基本的兴趣,久而久之,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2.翻译理论知识不牢固。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去指导,那么作为翻译而言,同样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去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时,很少向学生进行翻译技巧和理论的讲解,最多的就是直译法的讲述。直译法的过多运用,就算掌握再多的词汇和语法,翻译也会显得没有生气。
当然,目前困惑最多的就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与结合在哪儿,很多大学生都搞不明白,面对翻译,他们很多人就会手足无措。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首先是课堂的教学行为,掌握好基本功之后我们才能逐步地深入实践。在学生学习一开始,就灌输英语翻译是跨国文化交际活动,这无形扩大了翻译的范围,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压力。
3.大学英语测试的局限性和教材编写、选择存在的问题。学生学学英语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考试而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哑巴英语的广泛存在,在英语能力上的运用非常少,然而这就是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常态。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教材编写、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没有基础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涉及也很少。课后习题也只是加强单词和语法的理解,针对翻译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就算是翻译题,也不是真正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教材对英语翻译针对性训练做得不够,基础是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较高的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翻译,现在我们连基础的都没有达到,更高要求的实现更是望尘莫及。
4.没有关注汉、英语法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语法与表达习惯上也存在很多不同。在长期母语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翻译就会显得有些别扭。比如说,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经常翻译成“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当然这句话的翻译还说的过去,虽说也是完全按照中文语法习惯来的。有的句子翻译可以说是彻底扭曲,要是外国人看到完全就是不知所云,“街上人山人海”,作为中文思维的我们就会想当然的以为是“on the street 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乍一看没错,一个个单词对应地非常正确,但是却完全不符合外语思维。这个句子里没有谓语,前面的介词短语onthe street和后面people没有任何连接词就放在一起,正确的应该是“The street wascrowded with people”。
二、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理解词义的转化。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中国语言也不例外,词语活用,词义范围的转移特别是在古文里就会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分在分析具体句子时,要结合语境,不能脱离语境单独分析。比如说,“今天我花了十块钱”和“我们家后面中的花真好看啊”这里面的两个花词性就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用,花费,后面的那个花就是名词。在英语中也是一样,have a rest,rest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却转化成了动词。在英语中,词类转化的情况通常有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在翻译时转化为动词,“She is out”,直译就是她是外面,但是读起来有点别扭,应该翻译成,她出去了,把副词“out”翻译为了动词。同样的,“She is up”就翻译成她起床了。
2.中英对比法。中文里句子成分和英文里大多一样,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在英语里也会出现倒装现象。在what引导的感叹句中就会出现,“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正常语序是“She is a beautiful girl”两者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女孩很漂亮。前一句用的是倒装式的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深,后者则显得十分平常,没有深意。
三、总结
作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掌握翻译技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翻译能力是英语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翻译技能的提升能为我们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最为普通高校而言,英语教学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准相应方法,努力提升翻译教学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褚雅芸,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中国大学生,为出生在“8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却比较浅,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难度的增大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心理发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1、因势诱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判断想出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教师也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要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具体教学中,教师良好的示范,鼓励的语气,及时的纠正,正确的帮助和保护都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这样,学生能够消除畏难心理、消除顾虑,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学生。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材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运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针对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则应恰当的帮助其设置较低的标准,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莫不有困难出现,教师一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这一壮举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其中“人文奥运”理念包含的内容和思想最为丰富,是此次奥运会从申办到结束整个过程中的核心理念,而对我国高校来说,该理念蕴含的人文思想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人文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的影响
1.1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这主要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各方面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的;而应试教育环境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并且由于学校对“三基”教育过度重视,这样就对我国广大学生的体育观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文化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发展和传播。对大学生来说,其体育行为的正确性与体育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确的体育观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体育行为,养成每天锻炼的体育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2加快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脚步
体育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大学体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体育观的养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奥运”理念,有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使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自发地宣传体育文化。
1.3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弘扬体育文化的责任心
大学生是知识的储物柜、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应该要认识到弘扬体育文化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了解“人文奥运”理念在我国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要想将大学体育中“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性,还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主动去宣传,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2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施行途径
2.1开展 “人文奥运”理念知识专题讲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对学生们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课堂上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人文奥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该理论,充分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从而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开展教学,系统地讲授“人文奥运”理念的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到该理念的内涵。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讲座,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人文奥运”理论,理解该理论的内涵思想。
2.2积极开展体育实践活动
在大学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方式辅助“人文奥运”理念教育,使学生们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在大学体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使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文奥运”理念不仅需要在大学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体现,而且还应该扩散到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而将“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到大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来。
2.3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在大学体育中需要借助学校中的媒体来传播,通过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管理人员及部门应该认真拟定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渠道,将“人文奥运”理念教育融入到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中来,从而使该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把学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对国语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没有设置像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大学语文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因而大学语文的地位显得十分低下和尴尬。因此,如何改进和提升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摆在有关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价值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满足社会需求。在大学里面,作为一门开设广泛的选修课,这一课程要有知识素养丰富的专业教师教授,要能够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要能够使学生走入社会踏入职场后持续受益。从课程价值取向方面来讲,它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理解和沟通能力、审美能力等。
二、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发现,“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知识的复制,缺少改革与创新。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随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有一些大学已经将其设定为公共必修课,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定位。一些学校将其安排成公共选修课,还有学校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数以大课方式处理。若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和研究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将导致教学的随意,硬搬大学语文教材和其思路,或沿袭中学的教学模式,重复着应试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的通识课或者说是公共课,每一个大学生皆要学习。作为公共课也必然带有强制性的特征,不论学生兴趣与否,皆要参加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特别是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不能较好的符合他们的专业需求。且不同专业,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以贯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是根据国家教学大纲订立本校的教学课程,并未针对自身的地方特色和生源情况做好调整,这就不能较好适应本校的整体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三)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
当下高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此外,高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内容毫无新意,多以传统思想为主,缺乏感染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没有时代代入感,更缺乏针对性,容易让高校的学生产生厌情绪。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思路及方案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变革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学语文作为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必须要统一,这是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却有“读书明理”和“以文教化”的重要特点和功能,正如《易经》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学者都把语文作为人格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入仕的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健全人格。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把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材需明确教学目标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是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能过于强调教材的专业性,但是教材编写的教学目的和目标需要明确。由于每本教材所选篇数不在少数,所以必然存在需要精读和泛读的篇章,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为学生指引方向。编写模式过于简单的教材通常达不到想要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教材的编写可以采用多种编写模式相结合,比如将文学作品类和实际应用类相结合;将文学体裁类与文史类的编写方式交叉;将古代与现代、当代文学结合;同时兼顾阅读、口语和写作部分等多样结合的方式。任何好的教材不可能把所有文学珍品全部包含,因此在教材可以提供适量的相关拓展阅读,使学生将阅读对象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在巩固原文的同时拓展视野。
(三)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讲解,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一些著名的诗歌和散文,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解,给诗歌配乐,或者采用诗、乐、画结合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获得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教师所作的优秀课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做动画和课件的兴趣,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生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四)要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打开语文课堂的大门,缩小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之水流进课堂,处理好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深入学校、农村,体验社会生活,了解民情、国情;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带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带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写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章,利用开学第一周抽专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自觉地提高语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文修养。
(五)严肃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应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并提高平时考核和作业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例。考核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认真考查学生的全面表现,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课外征文、演讲比赛等获奖要加分。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与“练”的教学过程,又有利于达到各种能力的培养目的(如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甚至可以考虑将演讲等口试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之中。考试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教学中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志,杨晓东,李秀萍.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走向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