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3 03:58: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态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最后一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公司的档案管理制度及公司档案室的主要职能。由于我是在档案室工作,并且已经进行过2个月的实习,对这一方面比较熟悉。我认为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在别人需要资料的时候,能快速及时地找到所需资料是档案是档案人员最主要的职责。公司的档案室已有了50几年的历史,制度健全,库房分类明确。在实习中,我就深深的体会到,我没有选错单位。有好的基本建设,有好的师傅,真正的让我能学以致用,并能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公司档案室还兼管着规范与杂志的管理,并有专门的阅览室,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了解新规范掌握行业新动态。
原因一:急于求成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然而,一旦自己在短期内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就会认为这公司不重视人才,没有伯乐,在人才的管理上存在问题,好象自己在这里工作没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又会产生一种想跳槽的想法。殊不知,在这里工作的老员工他们无论在工作的能力还是在工作的经验上都比现在的你做得更好。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很有潜力的股,也许领导会在对你考查一段时间后,会让你从事更多的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但由于一个急于求成的心态,让成功与你失之交臂。
原因二:“围城”
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和自己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表现出对目前工作的不满,甚至对别人的离职特别不了解,认为那么好的工作怎么会离职那,这就是一种“围城”的心态。
而公文写作的学习弥补了我们理科生在大学几年里都没有接触过文学教育的不足,也给我们传授了公文的有关定义和用途、如何阅读和处理公文等。如文件的格式、传真的格式等等。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一山望着一山高。人们都一直在向外思考,而没有向内去思考自我,去站在企业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当出现这种浮躁心态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一段时间,当真正的融入到企业里干一段时间后,也许你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价值。
原因三: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现在河南xx市场品牌很多,但主要也就是那几家公司,现在我们公司的产品从产品质量,功能上属于上等的产品。在价格上是卖得偏高的价位,在本年销售产品过程中,牵涉问题最多的就是产品的价格。有几个因为价格而丢单的客户,面对小型的客户,价格不是太别重要的问题,但面对采购数量比较多时,客户对产品的价位时非常敏感的。在明年的销售工作中我认为产品的价格做一下适当的浮动,这样可以促进销售人员去销售。
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很清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但在工作上都仍然会出现一些比较理想的想法,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规模要大,知名度要高,管理规范和成长空间大。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让大学生从底层的工作做起,从事一些简单和枯燥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所想象的理想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就会出现一些跳槽的现象。
在这半年里,我在领导的耐心指导和每月培训知识下我学到了很多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着眼长远,革新观念,科学系统规划
几年来,黄桥镇着眼于从战略上化解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女性化的矛盾,着力突破“务农不要求素质,农民不需要培育”的认识误区。认真实施《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五年实施纲要》、《公民职业化培训工程五年实施纲要》,全面系统地部署了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两大培训工程的软、硬件体系的建设,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落实。2008年又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规划用10年时间在全镇建设学习型农村,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机制,根据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农民培育新要求,突出塑造农民“自强、勤劳、合作、向上”的精神,提高农民的科技、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经营、健康和道德四大素质,把农村建设成为人人爱学习、会学习、有条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依托成教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黄桥工业园,实施校企合作,培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开发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但到了基层,在工作实践中常常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潜意识地被忽视、弱化,导致教育培训资源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态,难以形成工作体系、发挥现有培训资源潜能。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优化重组配置,建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村落社区培训活动室,解决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培训“上面有项目,下面没平台”、“项目有资金,落实难监管”的问题,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集中化、定点化、经常化。
3.创新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是有步骤、大规模、可持续地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部委结合部门职责,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部署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但到了基层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统筹不力”的问题。为此,黄桥镇着力突破“零散型、突击性、短暂式”培训的现实局限,按照“党委定方向、政府抓管理、基地搞培训、行业促指导、乡镇帮组织、村级荐学员”的思路,实施“四为主”的工作机制,即市级以统筹协调教育培训为主,负责制定教育培训优惠政策、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督促检查实施情况。县级以组织实施教育培训为主,负责组织农民培训。乡镇以组织农民参加培训为主,负责对辖区内农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按照需求组织参训。劳动保障部门以推荐就业为主,负责引导农民就业和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同时依托全市较为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灵活采取培训方式,按照岗位知识技能需求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履职能力。“点菜式”培训,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或社区培训室,实行农资技物结合,优化售后服务,组织大公司地派遣农技服务队,解决农民生产疑难问题;“赶集式”培训,依托农村社区文化中心户,在不影响户主家庭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村民可自由赶集一样,随时到社区中心户交流信息、咨询问题、参与娱乐;“师徒式”培训,通过政府给政策、市场化运作、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小户跟着大户学技能、学创业,不断扩大规模、增收致富。
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突出经常性教育是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特点的基本培育方式,确保培育新型农民取得实效。以“方便、快捷、高效”和“农民乐于接受、有兴趣参与”为原则,按照“农民参与办、办给农民看”的宗旨,开播了《新农村》、《农民讲堂》、《乡村报道》等栏目,为沟通三农信息、传授实用技能、教化乡村民风、丰富农民生活开辟专门的视频服务平台;开通了“12316”服务热线、移动短信群发平台,健全了乡镇农民服务中心、各类农民培训基地,解决了“农民有意愿,又怕花钱误工”等现实问题;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寓教于乐,激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热情。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主体
5.1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切实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农民培养成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情感态度;培训;新课标;积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可见,新课程改革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作为教育行为的最终落实者,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可以说,能否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有效推进,也决定着能否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笔者对所在的学校经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以下问题:
(1)凭借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
(2)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度不够,工作热情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4)面对国家新课标改革,没有吃透教育改革的内涵,不结合本校实际盲目效仿,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
要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培训已迫在眉睫,以下笔者就从情感态度方面谈谈年级对教师培训的几点较有效的措施。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一、重视常规学习,让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作为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都要有所了解。所以培训的第一步必须加强教师的理论认知。
(1)同时针对课改现状,组织教师分批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课改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方向,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使学校能够有效的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师的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2)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或本地区、本校优秀教育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3)定期召开教师培训会议,对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另外,对不同班级的授课教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不同管理方法和要求,制定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的知识要求。
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行为
对教师的培训一定要根据学校、年级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年级的所有资源,全方位对教师进行良性引导。年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和发掘本年级现有资源,充分发现老中青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1)实施“青蓝工程”,“帮扶工程”让骨干教师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每学期开学,年级给本年级骨干教师分配培训教师的任务,由年级组织骨干教师和被培训的教师之间签订培训协议,并明确规定骨干教师需要履行的义务,以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学期终,通过考察骨干教师的具体培训措施及落实情况和被培训教师的工作业绩,对骨干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把考评结果纳入到骨干教师的量化考核中。
(2)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作专题报告,起到良性引领作用。年级配合教学处组织骨干教师每学期进行示范课展示,作专题报告,并且组织年级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让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能够直接的、明显的影响教师。
(3)以骨干教师为载体,成立专家组,负责其他教师课堂情况的掌握与指导,把握教学进度、课堂内容难易确定。年级组织专家组成员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使教师走出去,通过和兄弟学校教师的交流学习,获取在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教学思路、理念、技巧以及对一些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充分发挥教互研组的指导作用,让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年级在同科教师之间形成互研组,负责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的督促与落实。从而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执行者和监督者,这样做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教互研组在学期初召开学科教师会议,制定本学期的教研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进行着不断进行调整,组织教师的集体备课、教案书写、周月考命题、流水阅卷、定时听课、课题研究、习题选择等教学常规活动。
(2)各教互研组配合年级进行教学常规检查,通过组织听课、检查教案、作业,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有效的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对个别教师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规范,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让教研组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做到“四落实”:计划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指导教师落实。
四、重视情感感染,推进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年级文化
年级组作为学校最小的基层管理单位其作用不可小视,经过一系列培训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了,但如何加强教师的凝聚力,让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还需要在情感上对教师进行感化。年级管理者应该充当教师正当利益的维护者,应该认真听取教师的心声,应该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年级在教师培训中,以情感态度为先导,持之以恒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年级管理者应该组织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五、年级制定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以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教师的培训能长期进行必须有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制度。
(1)把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师德师风当做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有些年轻教师可能教学经验、管理经验欠缺,但只要他工作的态度端正,也同样是一名好老师,这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2)对新课标的执行程度纳入教师考核。通过教互研组听课、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新课标的执行程度,从而有效推进课改。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交易平台工作,在近两个月的工作生活中,由陌生到逐渐慢慢熟悉,由不适应到慢慢习惯,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再回首,这段经历,可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一、提高了认识。省联社千辛万苦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就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做好资金业务,提升交易员的业务素质,宏观经济动向、微观经济变化,都无时无刻在发展演变,只有时时了解市场动态,不断关注这些变化,才能提升自己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应对能力。
二、要加强交流。本次来到平台的人员均是各兄弟行社的资金从业人员,里面有从业几年的交易员,从大家的自我介绍来看,很多都是金融专业毕业,课间大家在一起讨论的也基本上是国内外经济形势、银行间本币市场情况等,与他们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很多业务知识并及时获得一些市场信息。
三、学到了真知。由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方式具有场外市场、以询价为主、交易非标准化、行动空间大的特点,完善内部风控制度,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通过学习,也让我对资金业务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了些许想法:
1、需要培养对宏观数据的敏感性。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机械工作只能让我们学会如何操作,但我们都应该养成习惯利用8小时外的时间来学会如何思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每个人都不能被动的接受领导分配的工作,而多应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多些大局观。不见得非得通过波段操作赚取额外收益,但至少可以避免反向操作,高买低卖摊薄收益。对此,我们可轮流、定期根据国内外公布的经济数据,经济大事件分析、研判市场今后的走向。
【关键词】“3+1”;科技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更突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国家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质量的根本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普通本科生的职业教育不仅从校内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创新,更需要加强企业实训环节的培养,实现校内校外的联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本文就是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3+1”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3+1”实训模式内涵
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特色人才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办学的首要目标。按照“注重基础、加强技能、突出特色”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计,积极探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密切与企业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于2010年在本科生中实施了“3+1”培养模式。
“3+1”模式就是把本科生4年学制划分为三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企业实训。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4年课程压缩到前三年,学生基本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短、课程密,学生学习压力大,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生空闲时间多、空虚无聊的处境,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1就是最后一年的实践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克服计算机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学院近几年实地考察了江浙沪多家IT培训机构和IT公司,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前往基地免费参观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IT企业参观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专业兴趣点。同时,部分IT公司在学校设立了专业俱乐部,委派专业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参与一些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制约创新兴趣
由于高考人才选拔体系的历史原因,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而传统应试教育一贯比较强调灌输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成绩第一位原则,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少年时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入普通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维程序化、简单化,遇到问题首先翻书本或者用百度查找答案,不愿意主动去实践、主动去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2.教学模式束缚科技创新
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教育内容相对落后与社会技术需求的时代化。普通本科类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当部分老师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印的,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新意,而课时有限的实验课又往往受制于实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流于形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能够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培育出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3.大学校园缺乏创新氛围
从每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情况来看,部分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发展趋势比较良好,但在普通类本科院校中发展缓慢。这其中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此外,因为科技创新主要还在二级学院开展,但是因为学校不能给指导老师配套相关工作量,又或者有些学院的专业老师自身就没有太多的好项目,这些也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热情。往往表现出来,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奋斗在实验室,但是受制于项目自身的含金量,同时又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举步艰难。
4.大学生自身条件约束
大学生参加科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时的热情,项目申报时,大家都很踊跃,能积极参加。但是由于科研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同学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研究,许多同学很难定下心来,在1-2年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加上缺乏有力的支持,成功也不是短期内就能体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对待科研的心态和热情都逐步的变得消极。
三、“3+1”模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1.“3+1”模式优化教学管理
学院近几年通过实行“3+1”模式,进一步了解到IT企业对计算机学生的专业需求,通过反馈教学,从大一就开始重新调整了专业课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训基地的反馈信息,许多教师也都更换了教材,做到了与企业同步,与IT前沿知识接轨;学院也加强了实验室管理,对于JAVA、C语言等基础课程,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也在学校机房和实验室培育出较好的科研氛围。
2.“3+1”模式整合教师资源
研究表明:通过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经历而发现的;他人告诉而获得的;采取有意义的途径将发现得来的和接受来的知识内化,自己建构知识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信息源泉主要来自于教师。“3+1”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学院通过和实训基地共建,要求有横向课题的教授、博士必须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同时这些专家可以将手上的科研项目给实训学生完成,弥补学校实验室条件不够的困难。此外,由于基地的培训教师大多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IT经理人,他们经历过许多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校内外师资的有效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3.“3+1”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3+1”模式实际上就是培训基地或者IT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训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3+1”的构建,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新平台。爱因斯坦指出:要走向理论的建立,当然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摸索,而这种尝试是要受支配于对事实的知识的填密考察的②。所以,计算机专业的“3+1”模式实质就是学校与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由于学校内计算机类科研项目大多是偏理论型的,又或者博士和教授所带课题相对比较前沿,学生就很难直接参与。而学生通过直接在实训基地参与培训教师的科研项目,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普通类本科院校中,缺乏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缺乏指导教师的全心投入、缺乏优质的科研课题、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3+1”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探索,有效的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专业人才,“3+1”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ARTHUR A CARIN, JOEL E BASS.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Ninth Edition[M].New Jersey: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1:74.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关键词]网络培训 信息技术 教育 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徐喆(1980—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管理。(河北 张家口 075000)赵丙辰(1976— ),男 ,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苏广(1978—)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应用。(河北 邢台 054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91—02
一、实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搭建的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类企业培训等方面的应用日趋深入与成熟,为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纳入到培训教育工作中,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运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提高了培训教育的水平,实现了社会对培训教育工作与成效的更多更高的要求,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传统职工岗位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培训员工所需的培训费用较多。传统的培训需求主要有:职工专业文化素质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现场培训,各类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等。这些培训的性质有区别,且培训量大,相应的教学、教师、教材管理与考核评估管理都是繁重的工程。相应的单位与机构需要为员工培训投入大量物力与财力。因此,对目前多数企业的培训方式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员工培训带来了花费也在逐步增加。
2.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部分单位与机构在培训上采取请培训机构外包培训的方式,但是目前培训市场还不成熟,这些机构虽然专业化水平高,宏观视野开阔,但是,良莠不齐,收费昂贵,缺乏针对性,计算机技术手段仍待提高;培训师鱼龙混杂,有人戏称“白领下岗就去做咨询、做培训”。这种机构培训出来的人才,往往企业、单位或机构还需要再次对其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因此,对专业性、技术性、制度性、组织性的培训,还要以本机构内部培训为主,还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用于培训教育。
3.尚未建立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从已经成立的培训中心来看,工作开展十分不均衡。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有限。有些地区或高校对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教学和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紧张,工作开展较好。但有些学校有了资格却没有进行培训工作,各级培训部门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三、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的优势
1.针对职业教育服务,实用丰富,影响广泛。开发与提供针对性强的、实用丰富的、界面操作简便的计算机信息培训教育服务,包括职教信息、职教招生、个性化职教教学资料下载、虚拟实习、关联式学习、交互式实时授课、协同教学交流、教学点播、交互式评测、就业指南、职教教务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例如,河北张家口的“干部学习新干线”就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在浙江省率先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的应用。这个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员工培训内容上、形式上、管理上的创新与突破,进一步推动政府机关工作习惯与方式的变革,推进电子政务的实质性开展,对实现员工业务能力与国际接轨,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最终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实现网上办公的可能,提高信息运用能力。利用师资培训中心网站实行网上办公。教师可登录中心网站了解师资培训中心最近的工作安排与动态信息。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的与日常工作的管理,如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课程安排、教师档案管理、设备与图书资料等管理工作。为师资培训中心信息管理提供相互沟通渠道,实现师资培训中心内部动态信息管理,做到及时沟通信息与内部信息交流,并逐步与互联网上的其他教育网联合,有效地提高师资培训中心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同时促使老师不断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使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利用网络开展培训,充分挖掘了教育资源。网络信息的即时性,有利于员工自主学习,减少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网络信息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培训的效率。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员工及时学习与解决问题,有助于丰富员工的培训方式。网络信息的广泛性,有利于员工采集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接受到各种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有助于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培训,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先进手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与团队精神,创造人人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保证了培训质量,提高了员工与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创建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平台,改善员工培训工作
1.信息网络化员工培训系统模型的建立。在培训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上,可以分为系统管理、题库管理、人员管理、组织考试、在线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考试、统计分析等几个模块;参与这些模块的人员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辅员、培训讲师、培训学员等角色。系统需要将教学、自习、作业练习、测试及考核有机地组织起来,将整个传统的培训过程移植到软件系统内部予以实现。这个系统在网上实现教、学、研、考、管等多种功能,及时干部培训的动态信息,提供培训政策法规查询,推荐培训课程与教材,进行培训经验的交流,开发培训评估体系,为公务员教育培训搭建一个统一规范、快速便捷、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的学习管理平台。
2.E—Learning培训系统的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公众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E—Learning的培训方式,由信息管理系统、门户网站系统及学习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承担网站功能信息管理、用户权限分配等职能;门户网站系统下设学习(管理)中心、新闻中心、交流空间、考核考试、精品推荐、课程资源、图书馆、时政论坛等栏目;学习应用系统下设选择课程、考试考核、学习交流、学习记录、提交心得、课程评估、个人资料、学年学习情况等功能模块。通过E—Learning培训系统,可以实现对公务员、干部与员工培训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实现政府各地各部门的培训主管机构、培训教师、培训管理人员、参训公务员之间基于广域网的培训过程交流与管理,降低了培训成本,有效地提升了培训与信息管理效率。
3.E—Training培训课程的日渐完善。典型的基于网络的E—Training材料以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替代了与指导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表面上没有教师的课程实际上正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区别仅仅在于由计算机以及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子程序代替了教师对参与者进行指导、评估、强化与刺激等。E—Training方法可以进行分布式的学习,并有效降低学习所花费的成本。根据ASTD2001的报告,只有17.5%的使用者首先选择了E—Training这种培训方式。许多公司在自己的“学习平台”上安装了基于网络或基于计算机的E—Training课程,与传统培训相比,这些课程的使用率与优先选样的比例仍待完善。目前的E—Training方法产生了一大批由培训课程、电子课件,或者由各种素材、程序化的模板等组成的知识仓库,有些时候甚至组织为一种虚拟环境。因此,E—Training要想得到深入使用,必须从关注那些众所周知的、十分熟悉的培训产生、过程、角色等问题,转而关注那些从未进行过网络学习的学习者的现实状态,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网络环境下企业培训模式的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三级联动,搭建三优工作平台
在省“三优”促进工作指导中心及绍兴市的指导下,嵊州市适时出台了《“三优平台”建设计划》,建成了市、镇、村三级共45个“三优平台”网络框架。其中市级成立的“三优指导中心”位于五爱幼教集团乐优西区内,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根据省三优指导中心“U生代”品牌环境装饰标准,布置了互动培训室、亲子活动室、接待咨询室、视频阅览室及成长测评室等五室,并设立了奥尔夫早教等X项目,能同时容纳200多人开展三优培训,并有资深的专家定期提供三优咨询服务,具体负责全市三优工作的指导和示范。
培养师资,注重三优培训实效
业务精良、表达生动的师资是增强“三优平台”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关键。为此,嵊州市精心组建了由卫生妇儿专家、教育国家级育婴师、计生宣传骨干等三方推荐的市镇二级讲师团队。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组织专家参加各类三优培训,提高讲师团成员培训技能。出版了《与BABY共成长》早教课程集锦,目前已成为浙江省育婴师培训专业教材。此外还开展了育婴大讲堂活动,为新婚夫妇、准父母和0~3岁婴幼儿抚养人等目标人群树立优生优育优教的理念。到目前为止,市镇二级三优指导中心共开设各类讲座53次,近万名目标人群接受了科学指导。
创新载体,努力培育三优亮点
2010年,市三优指导中心派五爱男教师、骨干育婴师赴上海蹲点学习研讨后,在三优指导中心增设了男性育婴师,并努力将上海生态式早教模式引进五爱,更新和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能力,为0~3岁宝宝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产实习;实习实训;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79-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工科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上岗后能马上独当一面,并开展创新性工作。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虽然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场地、条件、经费和时间等限制,缺乏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生产实习多数情况是走马观花。这些做法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企业)服务。目前企业迫切需要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工程技术人才,也就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形成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宽口径人才培养与专门化人才需求的矛盾,而且这种冲突和矛盾在国内具有普遍性[2]。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改变这种局面,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郑州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对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生产实习中加大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从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下一步开展实践和创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建设实习型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虽然我们建立了很多校外的实习基地,但是这些企业都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所以实习效果就打了折扣。往届许多学生常常反映,生产实习中缺乏亲自动手的环节。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自2010年以来,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实践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创新精神,学院先后投入资金,由我系专业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建设了制冷空调设备实习型实训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实习训练。经过三年的建设,实习型实训平台在本科制冷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制冷空调设备实习型实训平台包含三部分内容:
1.常用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是必备技能。制冷空调设备实习型实训平台配置的工具分常用电工工具和制冷专用维修工具,电工工具有试电笔、钢丝钳、尖嘴钳、电工刀、剥线钳等,通过试电笔的使用使学生会区别电压高低、相线与零线、直流电和交流电、直流电的正负极等相关技能。制冷专用维修工具有割管器、倒角器、扩胀管器、弯管器、封口钳、快速接头、翅片梳、清洗喷壶等。配置的仪表有指针式和数字式万用表、绝缘电阻表、钳形电流表、电子温度计、压力真空表等。通过实际操作使用,使学生掌握制冷系统中有关电工操作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技能不仅在制冷系统中使用,而且在其他行业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在实训中,学生们都积极主动,仪表和工具的使用都能很快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加了自信心,而且大家对后续的实训充满了期待。
2.通过加工和焊接制冷系统的管道,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制冷专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掌握铜管的切割、扩胀和弯管等技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地将氧气瓶、液化气瓶、减压器、输气胶管和焊炬组装起来,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准确调出中性、碳化和氧化火焰,正确选用焊剂,完成铜管和铜管、钢管和铜管的焊接,特别是毛细管与干燥过滤器的焊接。通过这些实际的动手操作,使同学们明白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有差距的,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实践知识的兴趣。
3.制冷系统的维修技能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维修技能主要有制冷系统的试压检漏、抽真空、充注、封口和清洗[3]。在0.4MPa的整体试压检漏找不到漏点时,应分段试压检漏,高压部分按0.8MPa保压6小时,低压按0.5MPa保压6小时,学生通过这样的试压检漏的实践操作,和课堂上学到的制冷循环压焓图中高压部分的冷凝压力与低压部分的蒸发压力建立联系,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目的。两次抽真空(第一次抽真空后,加入制冷剂,使表压力回零,然后再抽真空)使学生明白了空气和水对制冷系统的危害。还有很多实践的操作都能和理论知识建立起联系,通过这些实践操作使学生的知识更扎实,并且重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型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创新和工程能力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在民权县成立了制冷产业集聚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2011年格力集团在郑州建立生产基地,加上原有新飞电器集团的规模,河南省已经成为制冷的大省,近几年,我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大部分从事制冷相关工作,从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看,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从学习知识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是先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是实践知识的学习,最后是理论联系实践才有了创新。所以,基于目前省内大环境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我们在本科生教学中改革了实践教学,增加了一些内容。下面分两部分内容介绍:
1.电冰箱制冷系统的故障分析及维修,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在电冰箱的动手维修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常见故障分析的原则和故障判断的方法,通常是“一看、二听、三摸、四测”,“一看”主要是观察管道是否断裂、蒸发器是否凝露和结霜,这就加深了对《制冷空调与装置》课程中有关电冰箱的知识的理解;“二听”主要是听压缩机和风机的运转声音,压缩机噪声太大可能是发生液击,这和《制冷压缩机》课程建立了联系;“三摸”主要是摸吸气管、排气管、压缩机、蒸发器等部位的温度,这自然就和制冷循环四大部件和制冷剂状态的变化联系上了;“四测”主要是测量压机风机的电流和制冷系统各部位的温度。通过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使学生感知到“冰堵”、“脏堵”和“泄漏”的现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维修,解决了故障,从而使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并且在相应的课程中找到了理论基础,长期做下去,就会有所创新。
2.创新实验装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在制冷专业的实验装置虽然种类很多,但都分为“动手”和“演示”两种,“演示”型的仅仅是让学生看看,只是验证性的;“动手”型的也只是在固定的连接好的实验装置上,改变个别数据,在实验装置的参数都稳定后记录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结果,从而完成实验,这类实验虽然可以参与,但是它是按照确定好的功能来完成的,学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实验,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方案和想法,目前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增加“开放”型实验的数量,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相应的实验设备却比较缺乏。在前几年对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临时购买设备和耗材,专业教师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但是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我们热能与动力专业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重复使用、功能较为齐全的开放性的制冷环保节能新技术创新实验平台[4],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设备并开展实验训练。在制冷工程领域内,蒸汽压缩式制冷方式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所以我们研制的这个创新实验平台也是蒸汽压缩式制冷,该创新实验平台可以组成包括单级压缩、单级压缩回热、单级压缩过热、单级压缩过冷、不同高低压容积比的双级压缩、双级压缩回热、双级压缩过热、双级压缩过冷、复叠式制冷循环、单级与双级复叠式制冷循环等十几种不同的制冷循环系统,还可以加入一些设备组成有特色的制冷系统,如多次节流的制冷系统、重力供液制冷和带中间负荷的制冷系统。所有设备和阀门的接口为螺纹纳子连接,在组成循环系统时不需要焊接,从而使设备和管路能够重复使用。这个创新实验装置由三台不同排气量的全封闭式压缩机、三台不同换热面积的风冷冷凝器、两台套管式换热器、一台板式换热器和含有蒸发器的保温箱,为了能改变蒸发温度,保温箱内放置多组蒸发器、电加热器和轴流风机,当然整个制冷系统需要的储液器、热力膨胀阀、电磁阀、截止阀和干燥过滤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制冷系统的四大件都有相应的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通过该创新平台,可以组成已有的十几种制冷循环系统,从相应节点上的仪表读取压力和温度的数据,从而完成制冷循环的性能计算,进行不同循环方式的性能比较,可以通过实验得出过冷、过热、回热和不同高低压容积比对系统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领域内,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使学生成为主体,是“开放”型的实验。利用该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连接不同的设备,甚至可以是另外增加的设备,来设计属于自己的实验装置,通过思考、设计、计算、安装、调试、测试和分析比较等环节的动手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综合性和创新性。学生通过该创新平台的锻炼,不仅对制冷专业的理论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激发了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增加了团队的协作能力。
根据这两年的学生反馈,通过开放型实习实训平台锻炼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开放型的学习促使他们翻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对以前的知识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由于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开放型实习实训平台,所以也磨练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训中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加深了对制冷专业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掘。
开放型实验平台是以实习型实训平台为基础,两者都不能缺少,其中制冷环保节能新技术创新实验装置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装置,学生利用该装置开展创新性实验可以结合开放性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来完成创新性的研究。随着我国空调制冷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出现了全国性的空调设计大赛,利用该装置可提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明健.学校内进行生产实习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5.
[2]刘忠宝.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制冷环保新技术实践基地建设[A].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厦门:2008.
[3]金国砥.制冷技术与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臧润清.制冷系统“综合创新”型实验台[A].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1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面向企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