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07:1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人与海鸥的资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

第1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生前喂海鸥、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描绘了一位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海鸥送餐的普通老人。这位老人看似普通,但却做出不寻常的行为。

课后,我查了一下资料,得知这位老人是社会的草根阶层,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0多块,仅够维持他生活,但“海鸥老人”——吴庆恒爷爷却慷慨地拿出一半,给海鸥买食,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一盒的金沙江牌香烟。

多么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啊!他的这颗爱护动物的心不正是我们很多人所没有的吗?当我读到“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时,我顿时泪如雨点,我被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令人震撼的感情所打动了。而在老人去世后,他一定还牵挂着他的鸥群!这位老人做了平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这不正与那些只为眼前利益,随意猎杀动物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在广西的思恩镇某个果园,有一个护林员,他有一条狗,他对狗十分爱护,有一天,护林员正在除草,就在此时,一条毒蛇向他扑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小狗猛地扑过来,与毒蛇进行搏斗,最后,它们同归于尽了。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震撼,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动物也是有情感的,也是会知恩图报的,只要你对它好,他也一定会对你好。“任何降临在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在人类身上。”我们不能再伤害了所有动物之后才感到后悔。

让我们行动起来,善待、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让他们的心和我们一起飞翔!

第2篇

关键词:插图;口语表达;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美感,激活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为阅读文本铺垫引路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地诉诸视觉,造成了鲜明的感受。优秀的插图能给学生以情感影响,而不像课文要借助阅读想象来间接地吸引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由图引出课文,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图文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如,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小鸡画竹子,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年级孩子年龄小,这个拟人化的句子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这句话,我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画的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在图中找到了。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子、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原来是这些小动物的脚踩在地上印出来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样子非常相似,进而了解了这些动物脚的不同形状,自然就不会混淆了。再如,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前,据我了解得知,大多数学生没见过海鸥,又怎么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深情呢?所以,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边看边读有关句子,结果老人与海鸥那种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便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课文,也要备插图,要对文中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努力挖掘插图中隐含的语言训练因素,必要时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插图,并把它纳入每篇课文的总体教学设计中。

二、为复述背诵推波助澜

借图复述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即使有人站起来复述,不是东拉西扯,就是形同背诵。究其原因,乃是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凭借,便无法把握课文脉络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而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则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乌鸦喝水》《小鹰学飞》《狐狸和乌鸦》等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至三幅插图,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展示插图,让学生复述这些故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了课文内容,又能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材料。《燕子》这篇课文是要求全文背诵的,第一自然段尤为重要。在背诵前,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燕子的颜色、羽毛以及尾巴,从图中看到燕子的外形,再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燕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背了。又如,《清平乐・村居》,在读了几遍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根据插图逐句交流,特别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想想:小儿卧的姿势是怎样的?看他光着小脚丫,卧在什么地方?卧在那里正做什么?再看他的表情,他静静的,他是那么……也送他一个词――“无赖”。经过这样的启发看图、思考问题、回忆课文内容,学生背诵诗句就不那么难了。

三、为写话训练铺路搭石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因此,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依图说话或作文时,以画面为支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大意后,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先左再右,从上到下,先主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无声语言”。引导学生观察重点,把话说得深刻、有意义,把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就是习作训练。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说话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

四、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展示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实施美育的载体。教师应利用这些插图去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理解,如果将包含有茅檐、青草、小溪、翁媪的插图呈现给学生,先让学生感知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去描述画面中正在“相媚好”的“白发翁媪”互相夸赞的内容,这样就在有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视听审美感知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中所蕴藏的独到的美。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课文着重描写的是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和声音美,通过欣赏插图,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已映入眼帘,再让学生一边欣赏插图,一边听老师范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并说说“哪儿最美?怎样美?”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好像一匹宽幅白练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美,犹如乐声奏鸣。”“黄果树瀑布周围的环境美,它在群山环抱中,绿树掩映间。”……瞧,孩子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还学会了表达美,真是一举多得呀!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它绝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改进了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和开发,认真地研读和运用插图,让课文插图走进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让插图的花蕾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春银.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语文教学,2002(6).

第3篇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56

从多年参与中考作文改卷,笔者发现大部分习作叙述不清,文句不通,书写不规范,表达不明白,学生作文能力弱。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文教学的网络化正在运行。资源共享的网络将为广大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利用网络培养习作的愿望

有一位名人说过,“我们做家长的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做些什么,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基于这一点,我们布置家作时利用“校讯通家校互动平台”,就作文这块通过校讯通便捷地把作文题目、要求发在家长手机上,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写作文,创造了家长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商榷与交流,互动与生成,哪怕是学到了一个词,一个字也是语言表达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时读写相结合,比如,读了《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摄影师亲眼目睹了一位老人是怎样十几年来一如既往地喂海鸥的,海鸥又是怎样围着老人吃食的情景。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画面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江边未见老人,在寻找时才从邻居那里知道他是一位孤单的老人,一直喂养着海鸥至病故呢?摄影师又一次被感动,他们拿着老人的相片来到江边,感人的一幕发生了:飞翔的海鸥认出了照片中的老人,顿时飞到照片四周,悲哀地扇动着柔软的翅膀……摄影师第三次被感动了。从写作的角度上深度思考:作者是在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把这些有关写作方面值得探讨性的问题发表在班级博客上。此后,博客里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发贴、跟帖是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实践,然后在博客上发的专题活动帖子上回复进行交流,讨论,当然,学生可以独立的重新发表和专题有关的新讨论帖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学习。这种从新帖子提出问题,跟贴回答问题的形式,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他们知道文章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老人的这一举动不但感动了摄影师还得到了邻居的认可,从邻居那里了解到他还是一位孤单的老人,一直喂海鸥实属不易,正因为他退休十几年来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喂海鸥,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围着它悲哀地扇动着柔软的翅膀飞翔……我们可以想像海鸥当时的心情、想说的话,对老人有多么的留恋,读出这份情感的交融,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揣摩作者是这样借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突显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就是这样在写的,安排了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场景――人与动物的和谐、友好,只有充满着和谐,充满着爱,人与自然才能和平共处。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利用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阅读方式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现象,而且因为怕抄写,学生极少做读书笔记,作文素材的积累较少,写起作文“无米下炊”了。网络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下设几个分类文件夹,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共享。这样,学生作文时就再也不会“无米下炊”了。笔者还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

三、利用网络优化习作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交互,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写作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反馈的及时和不及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一个评价。可是,等了两个礼拜之后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没了,学生已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这期间没人关注,没人评价,没有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控制过程。没有建立写作的反馈系统,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成果,也就很难再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有了多重的评价主体,多元的信息反馈,这种多次和高频率的反馈,不断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对学生的写作行为和结果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保证学生写作希望的及时实现,写作成就感的适时满足,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可随时在专题学习网站和页面链接的“小书房”、“小荷作文”、“核心作文”等作文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流。网页的设置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读后感等作文类别,分为“习作评价”、“习作修改”、“美文比赛”等模块进行设计。另外我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开辟了“小书房”专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除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外,还有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对其他人的作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其他人对自己在网上的作文的评论中获取信息。这就更大范围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全面的作文修改。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借助网络构建成功的体验

作文是学生花费心血最多的学习成果,其成功的幸福体验有时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作品“发表”。当然,教师也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发表与共享写作成果的机会。“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尤为显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网络作文教学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使其成为正规发表的作品,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在网络上,让大家共享。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继续创造,培养其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等其他发展性能力。网上作品,对学生有着更大的激励作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网上的作文,可以有效扩大作文的读者范围和影响效益,学生的成就感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另一方面,为了习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欣赏,可促使学生对习作进行完善加工,这就提高了习作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的习惯。网络的公开化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学生的抄袭。这些是网络写作教学较之于传统写作教学的不可取代的一大特点。我们能欣喜地看到学生除了在自己专题网站上发表大量作品以外,在教师和自己的博客上也发表了众多的文章,我班已有二十几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网上,有十几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校园教育网站上。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成功体验往往只是老师当众诵读时个体内心的短暂愉悦,作文公开发表这种彰显的成就感,只要一点击网页,就随时充溢在心间。另外建立学生“电子写作成长记录袋”,将耗费学生心血最多的作品,保存下来,成为学生自己终身的幸福体验,为架构他们积极而健康的精神家园涂抹亮丽的人生底色。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言语创造和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

第4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语文;教学

一、教什么

“先学后教”模式在各个学校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很多教师都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模式以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能够自己学习生字和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查阅资料,有些重点还记有密密麻麻的笔记,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学得很有热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没有采用有重要地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就会形成学生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了什么这样一种负面的情况。以下将介绍一些在“先教后学”的模式下,教师们应该做的事情。

1.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教,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先学”并不是让其毫无目的地去学习,而是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习。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先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呢?

(1)在学生初次学习的时候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之前,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自由练习读课文时,学生可以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通过查字典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楚;学生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然后在小组讨论时也提出一些要求等等。要从“学什么”“怎么学”着手,向学生提供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更加高效地学习。

(2)在学习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时,向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学生主要是通过利用以往的旧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清楚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帮助。比如在学生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纲让学生将故事有条有理地叙述。这样就不会出现混乱不清的情况了。

(3)在学生有所收获时,教师应该提供帮助。在学生很快就有所收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就像一双手,可以推动学生达到知识的彼岸。比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重点导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海鸥爱老人”时,先出示导学思考:当老人的遗像出现在湖边的时候,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些意想不到的画面中,哪些细小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爱?把词语圈画下来,批注学生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教师要抓住重点,对于学生不会的地方要重点讲解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面对“先学后教”带来的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要随机应变,合理调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对于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那么如何才能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呢?

(1)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之后总会有自己没有完全掌握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些地方。比如《乡下人家》一课的讲解,学生自学完以后,向教师反馈讨论的结果,大多说乡下人家门前种的鲜花是多么的美丽,而对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没有领悟。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点拨方式,及时补充学生的盲点。

(2)学生在学习之后,总会有一些模糊的地方,教师要对这些地方重点进行讲解。

3.教师要正确把握学情,教授学生课堂上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先学背景下的课堂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资源,及时顺势而导,扩展开去。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文章时,会教学生一些表达方式,比如拟人。文章中出现一些拟人的句子,让学生理解拟人的好处,然后在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几句拟人的话的作业,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

二、总结提升

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可以选择草拟小标题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材料的编者为了顾及小学生的解理,往往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以平实的大白话进行叙述。这时,就师可以在相关的情境中教学生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在《晏子使楚》的文章中,提到了齐国人多,这时就可以教学生“摩肩接踵”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多。在每次的提问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对这些提问的答案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思路理顺,以便进行下一个步骤的教学。

总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中心,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自学都能够学好。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不会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将语文的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述,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主体性 发挥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

首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其次,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用了三次不同的创设朗读情境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师口述创境:第一次:在翠湖边每天我能看到这样一位勤俭的老人。老师范读。第二次: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注视着这位老人,你深情地读着。指名读。第三次:每天这个熟悉的身影都会出现在翠湖湖畔,你们带着敬重带着感动把老人的形象在你的心里深深地铭刻,你们读着。学生马上齐读。我通过这种不漏痕迹的创境指导使学生达到了一咏三叹的目的,学生对老人崇敬的感情也跟着投入进来。

再次,指导质疑,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另外,还可以从句子入手进行质疑。当然,可以引发学生质疑的方法有很多,这就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

最后,教给正确学生自学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勤劳的汗水加珍惜时间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这就告诉我们方法是多么重要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金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课文。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学预习课文并且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出标记,以便在上课时师生交流讨论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运用好这把“金钥匙”,就会教给学生更多好的自学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 独立学习

“以学定教”的课堂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将思考的权力、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活动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时,课堂才会富有成效,充满生机活力。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你就会发现,“以学定教”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落空和落虚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学什么?如何去学?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落实、解决,就谈不上高效的“以学定教”课堂。

一、刨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

(一)“学习任务”呈现张弛无度

1.呈现常规问题,缺乏差异和针对

学生“独学”是否有效,首先就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笔者认为,任务应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年龄特征、课文类型有梯度、有层次而设计。然而,很多教师在布置课前“独学”任务时,忽略了这些东西,任务布置和传统预习无任何区别,单一,乏味。要知道,“以学定教”课堂下的“独学”任务远远大于预习。只有设计好课前“独学”任务,才能有效地为课中“独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前置理解偏差,局限延伸与拓展

很多老师在前置上理解偏差,认为“以学定教”课堂下的独立学只在课前进行,其实,“独学”还存在于课中、课后。所以,课堂上,你就会发现很多老师在反馈课前“独学”时,“走过场”“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二)“独学环节”操作施药无方

1.缺少技术指导

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布置“独学”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虽然表现得“忙忙碌碌,嘴不停歇”,实则“懒懒散散,忙里偷闲”。细细思量,这样的现象是谁造成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要知道,学生独立学开始后,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的角色,而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学法技术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2.缺乏激励评价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那么,在“独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在完成“独学”任务的过程中,学困生效果不明显。要么动力不强,要么完成任务随便。,然而,教师并没有去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一如既往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其间,很少听到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导致这些学生总是懒懒散散,缺乏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所谓的低效课堂。

二、梯度设计,人人参与“独学”

学习任务有效地布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自觉与同学开展交流、争论、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常规与针对有机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每个学生“独学”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快乐!

1.抓常规,夯实基础

所谓“常规性”的独学任务,是指不用老师布置,学生就能根据老师平时所教的方法,自觉主动地去解决一些最基础的知识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运用的“常规性”任务有:

(1)疏通文字,扫清障碍

学生在“独学”过程中,可以将易错字、难写字或难以理解的一些字词写在预习本子上。并借用工具书等查阅,加以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很多的词语,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2)常规专题,理解课文

所谓的“常规专题”,就是根据课文类型,而设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在“独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疑惑记录在本子上,以备在课堂学习时,有助于了解学情,任务提炼。这样,学生听课就有了动力,课堂生成就不再是句空话了。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二下《画家和牧童》一课所设计的常规任务:

A.请认真读课文3遍,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我已认真读了()遍。

B.本课比较难读的字有,难写的字有 ,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__________,因为。

C.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的任务设计,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既有疏通文字的任务,又有熟读课文后,整体感知、发现问题的任务,为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夯实基础、注重课本,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中“独学”的行列中去。

2.有针对,落到实处

所谓的“针对性”就是教师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而设计的。小学阶段文本体裁很丰富。常见的有记叙文、写景文、说明文、小说、童话等,不同的体裁,针对性任务的设计也就有所不同。

(1)记叙文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现代文记叙文要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或者是事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如《老人与海鸥》,有位老师根据课后思考题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写景文

写景文往往抓住景物的姿态、色彩、景物在动态或者静态时的样子等来写。只有了解了景物的特点,才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如《葡萄沟》是这样设计的:①你喜欢那儿的什么,为什么?②那里的什么最受人喜欢?

(3)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介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它注重的是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等。如《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是这样设计的: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海龟的习性。②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4)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如《凡卡》这篇课文,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①查找作家“契诃夫”的资料及《凡卡》的写作背景;②用几个词语写下凡卡留给你的印象。

三、对症下药,有效“独学”

每个学生都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生成的基点,是学生需求、兴趣和自我情感有效”独学”的内部基础。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所以,要想学生的“独学”扎实有效地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服务,就需要教师提供学生有力的外援条件,对症下药。

1.检索信息,提炼任务

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独学”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展开课中“独学”呢?笔者认为,课前批阅学案和课中反馈交流学案,是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

如一位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课一开始,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反馈了课前的前置性学习任务”;随后,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课前的问题,能解决的小组内互相帮忙,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最后,将问题的焦点定在“为什么课题取名为‘唯一的听众’”?“老人并没有指导我怎样拉琴,为什么带给我这么大的改变?”这两个问题上。老师紧紧围绕课前课前“独学”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合作交流的的方式,有效地反馈、检测,解决了学生课前已知、未知的问题,以学情为基点,带动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有效地学习与研究。

2.给予学法,提升能力

“以学定教”的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学生养成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意思是教师不仅要授“鱼”――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授“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1)常规学法,直接给予

方法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比如说,快速朗读、找重点句、圈关键词、写批注……这些也就是所谓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学法,教师直接给予就可。

如一位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老师在学生明白任务之后,就马上将学法跟进,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路上,有章可循,不会迷失方向,茫然无措。

(2)灵活学法,共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