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6 00:2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揠苗助长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务实课堂;传统教育;素质教育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教材的编排存在着“淡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特点,导致初中课堂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还不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使课堂教学明显地具有“追求短、频、快,忽视长、精、准”的特点。所谓“短”,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短浅,没有把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整个学生学习活动中去思考、去处理,没有让今天的课堂教学产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频”,就是让高频率、大数量的“练习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大量地讲例题习题,学生反复地做习题)。“快”,就是师生追求快速地实现“能够做得来题”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短、频、快”,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宗旨,从而让教师成为“照本宣科”的工具,让学生成为“解题做题”的机器。
关于“传统教育”,人们往往把她说成应试教育。这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传承性”。传统教育,强调“双基”,巩固“双基”;素质教育,是在认可学生具备“双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然而,我们今天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双基”的。试想,一个学生没有字、词、句、段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文学素养”的提升?一个学生没有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怎么可能会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如果让“揠苗助长”式的伪素质教育泛滥,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是舍本逐末之举,定将走入“注入式”教学的死胡同。
实施“务实课堂”,就是宏扬传统教育“注重‘双基’”的优秀成果,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双基”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要打造务实课堂的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就要做到:(1)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运用教材要达到的目的。(2)思考学生,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具备了怎样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教材的解读与自己对教材解读有哪些不同。(3)查询相关的辅导资料,将资料揭示的东西与自己解读出的东西进行比较对照,确定教学该内容时,哪些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在实现必须实现的目标中,哪些目标的实现学生有困难,找到解决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和方法。(4)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我任职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基础相对较差。老师们在交流教学感受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些学生,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说对,到考试做题的时候就不会了。这些确实都是困扰老师们的问题。我们抱怨学生差,这种归因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合理的归因在现实中却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求人不如求己,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尤其是一群人容易得多。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许多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厚,业务能力较强,但是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讲的方法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在原有惯性下的教学导致教学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学习,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了,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已经开展过多次,可是还有一些老师有畏难情绪,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对课改的不接受、甚至是排斥。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课改并不是彻底的颠覆,不是否定先前的一切,我们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有用的,我们以往的很多教学经验是有用的,我们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影响学生,只不过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在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而在深入思考后的调整一定会带来课堂的效益。审视自己有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思维习惯走老路,容易形成定势,当你觉得走不出自己的固有认识的时候,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审视别人,通过和同行的交流,通过去听别人的课,包括用心地去评价别人的一节课,哪怕你发现的多数是缺点,你也会受到启发,从而很快找到出路。再有就是主动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要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他的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老师也一样。教学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课堂高效,确实需要自己多做思考。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却容易被忽略的优秀的课程资源,听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细节很打动我,比如,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他没有把答案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帮他一起理清了思路,说出了答案,老师在请这位同学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某某同学其实想清楚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那名学生眼里满是感激。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蕴含在教材中,也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师一站上讲台,就显得非常有魅力,我想这个魅力不仅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多的还有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心前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要点有三个: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预习。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建构在对学情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以往我们把讲完书上所有的内容作为目标,把教参上的目标当目标,仔细想来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目标自然就要有针对性,以往教学中强调过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就是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更加强调目标意识,这里既包括制定目标的意识,也包括目标检测的意识。制定目标时,要从主题或单元入手,高占位地把握教材。目标的检测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提问、方法总结、作业的布置和单元学习后的达标检测,更为理想的是在每一节课都有意识的进行目标检测,这样教学会更有效果。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衢,以往语文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即使后来有了教学媒体的辅助,也是侧重熏陶、涵咏、体验:我们以往的教案呈现的大多是学科知识要点,通过写教案,我们可以理清自己要讲哪些内容,但是对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层级关系缺乏思考,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斟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的结果有很多,揠苗助长,水过地皮湿,课堂上学生跟在老师的后头,老师的提问中已经说出了答案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应和着说出最后几个字,做的都是填空题,因为我们怕引导得不够,学生说不出正确的答案,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不了。可是,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答题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所以,教学设计对语文学科同样重要,要有意识的对每节课做出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给学生一个合理、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听、说、读、写在明确的设计意图之下有效完成。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预习,在新课改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专家不主张预习,认为它会让学生在课上丧失新鲜感,破坏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情境很重要。这些观点有他的合理之处,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课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后面的分析、鉴赏、学习就要打折。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既想要让学习内容“保鲜”,又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布置具体任务的预习来实现。
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被关注、主动学习。
一、校长要坚守学习
“ 学不可以已”,校长要成长,就必须一刻也不能停止学习,停止了学习,校长的生涯也就可能停止,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是好校长,但一个好校长必定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校长有了持久的学习力,就有个人的成长力,就有学校的成长力,就有教师的成长力,就有学生的成长力,校长有了持久的学习力,就有一定的思辨力和创新力,校长的学习面要宽,要广泛涉猎,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摘记,在摘记中思考,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思想气质,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在思考中增长校长的管理智慧,增添校长的人格魅力。
二、校长要坚守常规
在学校的常规中,教学常规最为重要。教学常规是人们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教学规律,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坚守教学常规,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需要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教育更需要常规,没有常规就没有路,要在常规中寻求改革,在改革中遵循常规,教育教学常规需要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需要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抓好备课常规,夯实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落实教案和学案的设计,需要抓好上课的常规、作业的常规、课外辅导的常规、考试的常规,学生评价的常规,教学研究的常规、校本课程开发的常规,实验课的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规,课外活动开展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常规,坚守住这些教育教学的常规,我们脚下的路就厚实,就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教改中迷失方向。在这些常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常规、实验课的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规、课外活动开展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常规往往难于坚守,被学校忽略,而这些常规往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校长更要坚守。
三、校长要坚守教学
成为校长是因为过去在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曾经是教学能手,是本专业学科的佼佼者,这是校长的起家之本,那么一旦成为校长就不能忘了起家之本,要坚持带好一门课,不离不弃自己的专业,以自己教师角色不断成长的过程推动自己校长角色的不断成长,校长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只有不变教师的角色,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才有真正的影响力,才有真正的凝聚力,才有真正的研究力,如果丢掉了自己的专业,不从事教学,不站在讲台上,成为一个的管理者,恐怕就是自己落伍的开始。坚守教学,校长要姓“教”,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用更多的时间走进课堂,用更多的时间走近教师,用更多的时间走近学生,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课堂、教师、学生是校长真正成长的土壤,只有深深扎根于这个成长的沃土,校长自己才能茁壮成长。
四、校长要坚守厚德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易·坤·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长要以道德品行树威,做一名道德模范,校长在教职工中的形象和威望要建立在人格魅力上,而不是建立在威权上,威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乐意相信与追随自己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先有威后有权,不是先有权后有威。权力是刚性的,对教师的影响力有强制性和时限性;而人格魅力、个人威望是柔性的,对人的影响力是非强制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权力的更替而消失。学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教师对于人格魅力的崇拜远高于职位权力。作为现代校长,要淡化行政官员的角色,以自身人格魅力不断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
五、校长要坚守仁爱
一、价值目标与能力知识目标的对立。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价值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的对立(背离)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教学目标不分主次,甚至是主次颠倒,人为割裂了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目标放在第一位,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这就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在思想品德课中忽视价值目标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忽视价值目标的现象从根本上否定了初中思品课存在的合理性。新课标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道德素质是初中思品课的本义,在此基础上学习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能力。如果偏离了主题,坚持以灌输知识为己任,就会导致德育教育的失效。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错位,道德水平的低下,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二、初中思品课价值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对立的原因。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教师观念落后,因循守旧,没有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的课程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把教师职责依然定格在“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目标偏离、效果低下。
2.考试模式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考试是课程评价的唯一方式。在中考指挥棒作用下,教师教学以考纲为纲,在以中考,以笔试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自然是围绕中考考点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学,对于讲究课堂教学效率的老师来讲,自然不会将时间花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上。
3.在价值目标实施的问题。在情感价值目标实施过程中,目标形式化、说教化,忽略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升华,缺乏情感共鸣。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是它的灵魂,知识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其实只是它外化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初一思想品德课,若抛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那么课堂就没有内容可言,只是肤浅的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用传授知识与解题方法,则不免有说教嫌疑,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有甚者,某些老师所制定的价值目标仍停留在教案上,只是摆设。
三、有效达成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制定的目标内容要适当、具体、明确。具体目标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如果强制性地拔高,则只会揠苗助长。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要具体明确。比如说初一《祝福青春》,很多老师会写“充分感受青春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的情感”,但如果改为“充分感受青春带给我们的幸福、快乐,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生活,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培养良好品质”则目标更明确,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又比如说初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如果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负责”,引导性更强。
2.教学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事情做素材,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思想品德课需要大量的素材。在教学中,如果总是他人的事例,学生总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去思、去想,那么远不如学生自己的事例来得深刻,打动人心。因此,教师要学会留意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寻找鲜活的事例。比如,教学初一《创建新集体》时,教师可在课前做好充分调查,了解班级学生中为集体作贡献的好人好事,上课时直接应用,这种榜样的激励作用远比那些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事例的激励作用要强烈得多。再如,在教学《祝福青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青春的幸福,教师完全不必自己说教,可以课前搜集学生的个人生活照,集体活动中大家开心地合影,广播操时大家青春洋溢的视频等,制成电子相册上课时播放,这样可以充分打动学生,让学生发自肺腑地感受到青春的幸福,从而更好地实现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调动学生多感官,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情感的共鸣。教师应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触及人心灵的目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人类一切的感官都是连接心灵的大门。因此,各种能调动学生多感官的设备,都应该应用。比如,在教学初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在课堂导入时,我直接以一首配上鸟叫虫鸣、溪水流淌、树叶沙沙声的乐曲导入,我手拿一束鲜花,从每个学生身边走过,让学生嗅到花香,还播放动物世界影片的剪辑让学生观赏,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关键词:整体推进;娄底五小;课堂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420
娄底五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我们并没被困难所吓到,首先我们认真学习了有关课改的理论,确定了教学工作思路,以“老师队伍提升”为方向,搞好老师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以课题为抓手,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备课模式,进一步落实了集体备课,优化了课堂教学,强化常规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现就娄底五小课改的一些思考及做法进行如下分析。
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的背景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我校以此为契机,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娄底五小在校学生 2000多人,有老师90多人,老师的平均年龄为30岁。可以说,学校年富力强,富有朝气,他们是一支很有潜力的教研队伍,老师在参与教研改革的同时自己业务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
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教研的重要环节。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最初开展课程改革活动的时候,在形式上定时间,定地点集中进行备课的方法,每周保证有一个下午的课程改革研讨的时间,形式上搞的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出现的问题是走过场、闲谈、扯皮、打发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表面上大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研讨,实际上更加流于形式主义,只是搞了案,统一的记录,可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搞的教案只是一个应付检查而已,没有人案去组织教学,课程改革更像走过场,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我校的硬件建设、教研氛围和其他先进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都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因以上种种原因,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校并未放弃,努力寻找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针对“等、拖、满、混、散”等不良心态和“不愿干、不敢干和蛮干”等现象,在全校开展了课题动员专题会,让每个人谈感想、讲体会,端正工作心态,培养工作激情。凝心聚气、营造氛围,激发老师发扬艰苦创新的精神,为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以感情投入感化人,学校把关心老师生活作为激发老师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校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解决好老师的实际问题时刻放在心上,让老师舒心工作。在学校的多方努力下,各教研组将课程改革活动作为教研的主要形式,让课程改革走出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老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
(一)多措并举,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1、作好研究准备工作
建立了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建了教务处、各教研组骨干为成员,为开展好这项研究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进行了查新研究:我们研读了目前国内关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部分前沿文章,对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拟定了研究方案,根据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了课题论证,确定了课题内容,拟定了研究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我们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研究得以有效进行。
2、加强领导,条件优先
为了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学校将本课题纳入学校重点科研工作项目之列,使之形成合力。同时,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我们一线研究教师“架桥铺路”。学校还决定配备录音机、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些规定及投入都是为了使研究活动能在宽松、愉快、和谐且富有现代气息的氛围中进行。
3、保证时间,分工合作
学校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我们又结合实际,固定的研讨交流时间为每周二下午。为了保证每次交流研讨的有效性,活动的一般形式是:一人主讲,其他人附议。“一人主讲”是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主讲人必须在研究工作中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研究的成与败。活动的一般议程是:交流前期的教学研究体会;讨论下步设想。通过交流,达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发扬成绩、修正不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每周记录5次教学随笔,每次交流研讨,教师必须带着反思后的具体问题来。以上方法是课题组教师从教研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事实证明,此法能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收到了群策群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4、集中目标,各个击破
“围绕总目标,定出学期、阶段目标”,各个击破,有利于把握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循序渐进,避免揠苗助长;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型特点。比如,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就教学内容而言,根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相对独立的特点分块研究;就教学活动而言,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家庭成员的构成要素,着力发现学生自主发展利弊影响。在每次的教研活动时,负责本块研究任务的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活动两个方面,谈自己的教学成与败、教材的优与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和改进措施。每一块相对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进行阶段总结。这样,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研究工作才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
(二)理清思路,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型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深刻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们进行三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针对我校实际提出今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1、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说课、上课、听课活动。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说课,通过说课,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实行相关的主体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开展评课活动,评课要求科学性,主要从素质教育上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是否满足活动学习的要求,对某一段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板书,以及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参研人员都觉得课上得有新意,并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2、坚持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的实现智慧、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强势推动,落到实处。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一程序、二参与、三化、四定、五研究。一程序:“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完善个案―课后优化”。集体备课要把随机研讨与集中讨论结合起来,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分别参与其中。教导处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查。二参与:师生共参与 ,备课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三化:制度化、常规化、习惯化。要认真落实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的实施意见,将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实抓好。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有明确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1小时。四个研究:一是研究每周总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二是研究每个课时的总体教学设计,备课组应有大体一致的教学流程;三是研究重点难点及疑难问题的突破;四是交流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3、开展经验交流会
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讲座,半年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周一次研究活动,累计64次,其中:(1)课题研究方案;(2)课堂活动学习的内涵;(3)课堂“学具操作”活动;(4)课堂“语言表达”活动;(5)课堂“运用实践”活动;(6)课堂活动课主体性原则;(7)课题活动课开放性原则;(8)课堂活动自主性原则;(9)课题活动课激励性原则;(10)课堂活动成效性原则,累计12次研讨会。有(1)注意课题活动的时机;(2)注意课堂活动指导前、中、后教学三个环节;(3)注意活动语言的表达;累计4次问题研讨会。有(1)课题开题报告会;(2)课题阶段总结报告会;(3)学期经验交流会;累计9次。提供相互学习提高的机会。主要是对参研人员研究的项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研究方案;展示参研人员编写和整理活动学习的教案。
4、坚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坚持不懈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科学的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参与课改的自信心,创设良好的课改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进行高效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育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骨干引领, 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学科课程改革时通常是老师们按照要求平均分配课改任务,也不论年龄大小,不管谁,每个老师都平均承担了主备任务,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一个人也就负责这一种任务。这样的课改导致,一些学科骨干老师的才干得不到施展。由于平均分配任务,老师是大锅饭,使得每个人的备课不能参与到整体的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开发骨干老师的资源。骨干的优势,引领作用就不能在课程改革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了要发挥学科骨干老师的引领作用,把他们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头雁。同时,积极鼓励新老师参与其中,给他们展示自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块交流。这样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科骨干老师给青年老师来引路,青年老师迅速入门,以便早日成为学校的骨干。为更好地发挥青年老师的作用,积极地引导他们投入学习新理论、新教材,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使得老师们有了求知欲,通过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老师们的共同成长。
(四)科学评价,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评价倡导发展性、过程性,这是课程评价的变革,更是评价方法、评价理念和手段的转变。。为了让课程改革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在制定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做到有利于促进老师的发展,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实现师生共同提高。评价体系的实施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课程改革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针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增加了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把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作为重点,尽量降低结果性评价指标对过程性的影响。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老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展示自我。这样,老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课程改革也切实做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激发了老师课改意识也,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学习和探索,教师得到锻炼,教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对教育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驾驭课堂、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自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以前学生学习很被动,现在变得主动起来了。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整体水平较前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我校在开展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是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课程改革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了老师专业发展平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坚持下去,争取使我校的课改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龙安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特点[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
昆山市居大陆百强县之首,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系国家级重点开发区,需要塑造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形象。而我校又是昆山经济开发区着意打造的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拥有全市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并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学校发展亟须以“真”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以“致真”的理念,积极引领学校生本化课程建设,为地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致真”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至理名言,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求真。
(一)“致真”理念的内涵
致真,“致”,达到。“真”,既是真实、真知、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正确认知;又是真诚、本真、天真,是人的高尚操守和优秀品性。“致真”,就是立德树人,启智求真,努力到达“真”的境界。
“致真”理念的基本内涵是,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建立真诚人际关系,保持真实人格品性,树立求真的人生态度,修养敬畏真知的虔诚心理,培育探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建设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讲真效,做真人的优秀校风。
(二)“致真”理念的价值
1.以致真理念整合学校工作,可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真”特色。通过探索并遵循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高屋建瓴的核心文化,从价值观、理念的最高层面上,引领学校全局性工作,把教育教学、教育改革、特色创造等多方面工作融为一体,可以努力展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建设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讲真效、做真人的优秀校风。
2.以致真理念激发教师主体性,可以引领教师作为学校的“真”主人。致真理念包容性强,涵盖面广,教师可以广泛参与。因其内容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启智求真,合乎教育规律,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直观自我的创造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主体性和主人公意识。
3.以致真理念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可以引领学生成为积极发展的“真”主体。努力继承千百年来中国立德树人、启智求真的优秀教育传统,勇于革除当今教育背离自身规律的种种虚假行为,深入探求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定教,以学研教,以学改教,以学评教,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生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致真”理念下生本化课程建设
生本化课程建设,主要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经验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实施的根本目标,力求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研教,以学改教,以学评教。
1.开展学科建设,为生本化课程建设夯实基础。开展学科建设,引导教师以阅读为基础工程,以课堂为基本平台,以反思为必要条件,以改进为自觉追求,积极修炼真才实学,打造学科团队,培育学科精神,培养课程意识,为学校生本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基本要求是如下。
真诚为师,真情从教。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团结同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我提升,不断探索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学科教学的真谛。以对教育的忠诚和挚爱,孕育教育的智慧,建筑精神的家园。
脚踏实地,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认识自我,扬长补短,日有所学,日有所教,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日有更新,日有进步。深入研究学生,谙熟W生心理,了解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教学会,又教会学,确保学生课课有得,天天向上。
积极储备,扎实锤炼。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丰富阅历,为教学创造广阔的知识背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懂得教育的普遍原理和儿童心理的规律。勤奋阅读,追求深厚的学科专业文化知识和理论修养,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获得真体验、真感悟,将书本知识、他人经验,锤炼融合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断提高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和教学艺术。
为此,我校组织了丰富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例如,为了培养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把握学科的课程能力,我们组织教师展开了真效课堂评价研究。其中方式之一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表”二级指标,逐项细化为若干项三级指标,这实质就是将课程目标内容的具体化。这既是促进教师对宏观的课程目标内涵的深入解读,又是引导教师将课程目标教学化,也就在解读教材、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能够具体落实。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项,“教学设计”又包括“掌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教材处理得当”“ 教案设计完整合理”四项二级指标。如果说,这项二级指标就算勉强可用于对教师教学设计印象性评价,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却是很空泛的。语文组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得当”细化为如下。
(1)透彻解读文本,包括文本的自身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
(2)教学角度的二度解读,读出编者意义(编撰意图),读出学生意义(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
(3)合宜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文本体式特点、文本思想特点、文本艺术特色、具体学情;
(4)教学训练点的落实,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意、读写结合等;
(5)文本教学线索的寻找,挖掘可以链接若干语言点的文本线索。
这一细化条目,表明教师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多重视角、多重意义,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多层目标和要求,这就可能使语文“真效”教学有了前提性保证。
2.构建真效课堂,建设自主性生本化学科课程。真效,即真实,有效。“真实”是“有效”的前提条件,“有效”是“真实”的必然结果。真效课堂追求“三效”,一是追求真效果,确保知识有收获,能力有发展;二是追求真效率,力求用时相对少,负担相对轻;三是追求真效益,引导学生学中得方法,思中生兴趣,悟中长智慧。基本原则是:
真诚关怀,真心育人。主要是教学切合学情,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呵护天真的心灵,涵养率真的情怀,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圆满。
去伪存真,返璞归真。主要是教学目标适当,内容合宜,过程简明,手段简朴,精讲深思,当堂训练,夯实双基,不为应试而学生自能应试。
追求真理,获取真知。主要是教学过程,以疑为主轴,思为核心,掌握方法,领悟规律,提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围绕“真效”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例如,为了紧扣“学”字做文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编撰了《学会学习》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各门功课的学习实践中,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借鉴、实践、总结、创新,变教师随意零散地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系统探究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情,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活化学习内容,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探索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开发了《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如王程成老师在教学七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正好我校组织学生外出社会实践需要租车,在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各班学生人数在53人左右,而所租车辆只有48座,就存在每班要分一部分同学坐另外的车辆,也就意味着要多租车,或者租大一点的55座车辆,但每辆车费用也贵很多,就存在一个浪费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初一年级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经济?”《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原来,数学是那样的具体可感,那样近在身边。
在追求“真效”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根据学生的特长施教。例如,小学部创建了书法、美术、机器人、航模等若干社团,力求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五(2)的吕XX,曾经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校因势利导,让他参加了机器人活动,半年后他参加“第八届华东地区青少年机器人联赛暨泛太平洋VEX机器人锦标赛选拔赛”一举夺冠,并将于2016年12月1日参加广东亚洲锦标赛。让老师们感到惊喜的是,该生文化成绩也意外优秀起来,其中原因,他自己深有感触地说过:“我从玩机器人活动中,活跃了思维,还学会了规划学习。”
3.彰显真诚沟通,建设体验性生本化德育课程。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确立儿童立场,俯下身子,与学生真诚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多种系列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建设体验性德育课程。基本策略是:
真心实意,真诚沟通。就是真心关爱学生,真诚教导学生,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民主、和谐、坦诚、友好的师生关系。
以人感人,以事动人。就是努力通过多主题系列实践活动,以古今中外的真人实事,启迪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修养本真的操守,保持天真的品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实践体验,求索真谛。就是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古代圣贤的遗风余思,当今明哲的远见卓识,世界万物的奇光异彩中,求索人生真谛,追求事物真理,汲取真知,发展智性,涵养情性,促进智慧明达,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我们坚决摒弃德育中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长智慧,明辨是非,通晓事理。例如。本学期,我们在八年级开展了八个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包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顽强拼搏、刻苦钻研、崇尚艺术。如陈莹莹老师在初二(2)班上了一堂“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展示课课。在此之前,班级里每个学生都需收集诚信故事,以及有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并撰写自己对于“诚信”的感悟。W生搜集了“言必信,信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几十则名言,还收集了“孟母教子”“商鞅立木”“季札挂剑”等上百则故事。学生周君妍说:“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就像阳光,照耀每一个人,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诚信就像秩序,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没有诚信,社会将陷入混乱;如果没有诚信,人生将深陷痛苦。”而“谎言,就像一个雪球,你埋下一粒谎言之种,为此要再付出许多心血去圆谎;雪球越滚越大,你就会生活在疲于应付的痛苦之中”。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了心灵的自我发展,主动发展。
再如,小学部“习惯养成”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提炼出12个主题,开展“一月一主题”的习惯养成活动。包括理想、节约、公益、环保、劳动、才艺、交往、阅读、规则、爱国、感恩、毅力。通过“一月一个主题”的习惯养成活动,强化了德育的实效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渐彰显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如徐静老师在六(1)班上了一节“感恩”主题的诵读观摩课。《感恩老师》这一文章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交流感悟时,学生杨依静说:“老师是广阔的天空,用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的任性。”原来,该生曾在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顽皮时常闯祸,有次不小心用剪刀弄伤了同桌的耳朵,吓得他都说不出话,班主任在第一时间选择将受伤的学生送到医院而不是对他严加责备。过后,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启发使他懂得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小任性,可能会酿成大祸。感恩是一种善行,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的大智慧。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营造“真”的环境氛围,建设熏陶性环境课程。精心打造校园的一物一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求真,致真,积极营造“真”氛围,建设熏陶性环境课程。具体做法:
一是立足“求真,致真”核心价值观,设计连廊大墙文化。
二是围绕“教师修炼真才实学”的学科建设,设计走廊立柱文化。
三是结合“真效课堂构建”等主题,设计教育空间文化。
四是依据“真诚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和“智慧学习”的内容,设计教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