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6 20:3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素质如何提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孙子兵法曾讲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正规考试也应如此。如在监考过程中,就常见此类例子,院校考生不知道考试中除了要讲解省景点外,还要讲解市旅游景点;也遇到考生竟然不知道要回答景点、规范服务题和应变能力题,不知道有《现场导游必读》这一书的问题。由上面的实例可看出,有些学生压根没有把考试当一回事。因此,在考试前应对考试程序以及题型结构和各项题分值比例进行学习,并且熟记于心。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国导”)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如果两项都没有通过就拿不到导游资格证,本文就口试部分作个详尽介绍。“国导”口试总分为200分,及格分数为120分,可分为讲解部分、问题部分和仪态气质。讲解部分可分为省点、市点,此项可检验考生的基本功,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省点、市点都包括讲解内容分、技巧方法分和景点问题分,共占考试分数的60%,其中省点讲解内容占17.5%,技巧方法占12.5%和景点问题占5%,市点讲解内容占12.5%,技巧方法占7.5%和景点问题占5%,从所占分值可看出该部分的地位举足轻重。第二大部分是规范服务和应变能力,通过这一部分来检测考生的规范服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部分亦不可忽略,前面部分发挥不是很理想的考生就可以通过这一部分来弥补。规范服务和应变能力各两题,每题10分,该部分所占分数比例为20%。第三部分是由前两项延伸出来的,是从考生出场以及考试讲解中,观察他们的仪容仪表、语音语调和仪态气质。考生只有在考试前对这些有充分了解,准备时才能分清主次。
二、做好充分准备,熟悉考试内容
1.熟悉导游词的一般结构
这种工作就是孙子兵法里的“知己”,心里要有底,要了解自己掌握考试内容到了何种程度。前面提到考生了解题型后,接着就应该做准备了。在考试过程中,有些考生准备充分,对内容非常熟悉,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而有些考生虽然有所准备,可是一紧张头脑就一片空白,原因就是方法不对头。“国导”考试写文章讲究逻辑性,也就是带游客参观要有“游踪”,这样游客听起来就有一种现场感,方法分也就能得到提高。事实上,考生对市景点的内容比较熟悉,应试便熟练些;但对于省景点,由于基本没去过,就不能做到轻车熟路。那考生准备时就不能完全靠死记硬背,而应讲究一些策略。
这策略就是熟悉导游词的一般结构。导游词一般包含总说和分述,总说部分是对游览景点内容作总括介绍,告诉游客游览地的概况、旅游价值和将要游览的内容;而分述部分是对游客所观赏的旅游客体进行解说,各个景观的解说都其有相对的独立性。考生在考试之前,要对导游词有清楚的了解,然后自己撰写。撰写导游词的提纲就是游踪,即参观的路线。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记住游踪,就解决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导游词背起来很头痛的问题。第一,先把自己撰写的提纲掌握了,考试时就可按照提纲讲;第二,导游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比背别人的东西容易些,就算遇到再紧张的情景,照提纲讲解也会八九不离十,丢不了多少分。如果照这方法去做,考评员就有跟着你去“旅游”的感觉,技巧方法亦能提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2.景点问题
因为景点问题是从景点中提炼出来,只要熟悉导游词回答问题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稍微准备就行,准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答题过于嗦。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工作就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3.规范服务题和应变能力题
这两类题型是考察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处理问题的能力。对院校生而言,与在旅行社工作的导游比一定会处于劣势。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实际上来源于笔试内容,即景点问题、规范服务题及应变能力题,都在《现场导游必读》这本书里面。
关键词: 职中学生 心理素质 同一性获得 养成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中学生不断增加,职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的素质持续发展为本。国内教育理论普遍认为,素质基本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对于职中学生来说,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重点。因为心理素质是学生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生理素质发展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中介,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
二、问题的分析
本着提高职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宗旨,职业中学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职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质,遵循教育规律,对症下药,努力为社会输送责任心强、奋发向上的青年建设者。从职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上分析,学生正处于暴风骤雨、充满压力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8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危机或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青少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同一性”的问题。詹姆斯马西娅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对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提出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1.过早闭合型
个体从未经历过同一性的危机。他们根据父母的选择而不是自己的选择,过早地确立了同一性,他们对某种职业和理想信念做出承诺,但这些承诺过多地反映了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的看法,并不是他们自作主张做出的自我评价。过早闭合型的青少年处于最低自尊、最低焦虑的情绪状态。
2.同一性迷失型
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既没有择业意向,又没有对理想信念的任何承诺,当青春期结束时,他们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同一性迷失型的青少年处最低自尊、最高焦虑的情绪状态。
3.同一性延缓型
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已开始尝试对职业和理想信念做出选择,但是还不能对任何一种做出确切的承诺,他们正尝试各种生活选择。同一性延缓型的青少年处于最高自尊、最高焦虑的情绪状态。
4.同一性获得型
在这种状态下的青少年能做出自觉、明确的职业和理想信念的决定。这些决定是自主而自由地做出的,反映了他们自己真实本性及内心深处的承诺。处于最高自尊,最低焦虑的状态。
从以上同一性四种状态的表现形式来看,职中的青少年学生大部分属于同一性迷失型,他们缺少坚定而又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生活没有目标和追求,在人格上处于最低自尊,但在情绪上却处最高焦虑状态。
因此,在开展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使学生尽快进入同一性获得型的状态,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面对困难中表现出冷静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问题的解决
1.尽快使中职学生处于同一性获得型的稳定心理状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
(1)建立学生的人生使命感是帮助职中学生获得同一性的首要任务。
在人生舞台上,每一个人都充当多重角色,职中学生,同样担负多样角色:子女、学生、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教师在培养时,学生应努力做好子女、好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胜任力的接班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使命感。
(2)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我功效感,是引导学生确立正确择业意向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在新学期的班会课上,组织学生静思自己的人生角色,并联想每一个角色背负的重大使命,并把认真思索的内容郑重写下来,要求学生在每一个新的日子开始时,大声朗读自己所写的使命宣言,把自己所确立的人生目标存入大脑的潜意识中,让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因为只有清楚自己生活意义的学生才能处于心理上的最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职业中学的教师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职中的很多学生不善于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但是却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需要挖掘学生潜在的优势,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在发展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自己并不落后于他人,自我功效感因此增强,学生自己对将来职业的选择意向更加清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参加技能实践课的机会较多,如数控、机械、酒店管理、导游、园艺、动漫、财会等专业都有实训基地,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较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赛前备战全力以赴,比赛成绩喜人。此外,学校老师在文化课语、数、外的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学生自我功效感的加强。教学设计从学生现状出发,灵活调整原来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多设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积极性高。学生明确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目标,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和苏州市通用英语等级考试,具有较高的通过率。实践证明,培养职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感和较低的焦虑,即同一性的获得,需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加以关注,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从事将来的行业,学生每一次实际操作的成功都能使自己的自信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解决学生同一性延缓期的焦虑状态是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关键。
学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刚确立人生目标的学生,已开始尝试对职业和理想信念作出选择,但是还不能对任何一种选择做出确切的承诺,他们正尝试各种生活选择,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处于最高自尊、最高焦虑的情绪状态,很容易跟老师、学生发生冲突,这对老师是很大的挑战。这时候,教师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是解决学生高焦虑情绪状态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行为稳定的、积极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养成学生回顾自己一天的行为,清楚自己一天的收获和缺憾的习惯,改进甚至于舍弃即使被同伴所认同的却对自身不适宜的行为特征。老师不仅需要每天阅读学生的成长记录,而且要在学生文章后面写上公正的评价和充满激情的鼓励,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适当时候,以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和所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行为的根源,从源头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职中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在学生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并蔓延,如一位喜欢模仿男明星留长发、乱发的男生周围,会有一大批仿效的男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扭转学生追随他人错误行为的坏习惯,告诉学生盲目模仿只能表现自己的无知和缺乏主见,如一定的服饰、发型在适当场合才会有最佳的效果,明星特定的舞台形象并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因此,学生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合自己的年龄、身份,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和接纳,可见,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规则深入学生内心就显得非常重要。
2.养成教育是构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学生在确立人生奋斗目标之后,内心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文化、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同伴之间的各类竞争,等等,共同构成青少年一时难以承受的沉重压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帮助学生减压的最佳途径。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难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缺少强化训练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无力应对工作中的重重压力。
(1)养成学生专注训练和坦然面对挑战的习惯。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利·捷克仁米哈依研究发现每个人如果能够冲破情绪的制约,浑然忘我时,在工作中就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设置的各项课程考试和技能竞赛,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更在于在限时测试过程中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只有专注于学习和工作,才能排除焦虑、自卑、消沉等不良情绪对心理状态的干扰。学生在真正面对省甚至于全国技能大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放松心态,面对挑战,增强自身能力,而结果已不再重要。生活中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但是不同的个体面对相同的压力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当学生养成挑战困难、挑战自我的行为习惯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肩膀上所担负的不是压力,而是生活的动力。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坚持是很重要的。人在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过程中,轻易放弃,只能让自己更加自卑,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因为停止努力而没有机会发挥出来。中职学生在技能训练开始时凭着自己一时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可是不久就会懒散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开导学生做事要善始善终,锲而不舍。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阅读中外励志丛书,并针对阅读内容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最终学会战胜自己的惰性,养成做事坚持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职中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过于强调自我,不善于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处境,部分学生无法接受他人包括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批评和指正,很容易跟周围人群产生冲突,内心感到焦虑痛苦。因此,职中学生每周上一堂人际交往课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引用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使学生在辨析人际交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换位思考的理念,明白坦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忠告才是真正的勇士,随心所欲,缺乏自制的表现并非真正的勇敢。经常组织学生排演小品,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语言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态度和蔼,不卑不亢。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细化在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正直、善良、诚实、豁达、乐观自信,有同情心,有毅力,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七版.P52-5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一、课前精文导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熏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侵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书让学生来读片段。为了能使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时常给他们阅读《读者》、《青年文摘》、《中学语文报》等刊物上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共同阅读讨论,让学生的思想与时代同步,而且,在好的文章的激励下,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对待挫折的态度、身为学生肩负的职责。在我的带动之下,学生们也善于去订阅好的刊物、读到好文章之后,也踊跃地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阅读中的收获给每一个人带来了知识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二、课堂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德智识全面发展
所谓德智识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品德教育、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促进和提高。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角色定位,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一是营造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积累知识,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也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如何轻松自然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时,可以先讲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近了老师。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通过课堂情景再现教育,引导反思。在有些课文中,可通过搞好角色定位和情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主人公、观众等角色,模拟生活情景,促进情景再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现状,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波动,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及时补救、解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总结提练,促进学生共鸣。用精彩的结束语做课文点评,归纳提练,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
三、强化思想和情感渗透,加强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培养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疙瘩,心头肉,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课堂上,在讲解分析文章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有时候,也让学生来自我点评,谈出自己在学习文章之后的感想。使学生认识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沟通和调节学生心理隐患
【关 键 词】 理念;平等;高效课堂;兴趣;生活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育形势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注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加大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在2013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与理念指导下,联系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班级与校园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勇于更新育人理念,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 爱学生是教师诲人不倦的力量源泉,爱学生就要去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知道学生希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怎么做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小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情感歇息的驿站和远航的港湾,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才会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感情方面跟老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孕育着无穷的希望,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猎奇、好动和喜新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往往不能持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做到“寓教于乐”和“寓学于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就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推进数学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从经验中思考与探索,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本途径就是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就是将书本中枯燥乏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让书本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如带领学生测量旗杆高度、计算国旗和操场的面积、关注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等等。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寻找解决方案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归纳、类比、推理、转换等数学思维方法,这样做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规范教育。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下转46页)(上接45页)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个人禀赋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课堂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优秀生的发展往往越来越一帆风顺,后进生的进步则显得拖泥带水。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更要注意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班级实际情况相结合,适时整合班级资源,制定包括班规、课堂纪律、评价和反馈机制、小组合作、竞争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让学生的行动有指引、有监管,让教师的行为有参照和标准。完善的制度才能有力地保障已经建立的良好班级文化不被弃用或者破坏。
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能力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进步,精通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充分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优势,及其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教师要有能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概念、形象具体地解读题意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念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以更加投入的爱心和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的观点只是引玉之砖,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同仁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为小学数学的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杜贵军. 试论数学教师素质与专业发展的方向[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4).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各种素养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提升档案工作的整体效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信息载体日益多元,管理手段日益先进,档案资料的归集、管理与查阅、利用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打造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目的、内容和对象等决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档案管理人员的首要素质。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它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遵纪守法。同时,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机密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守口如瓶、严守国家秘密的政治素质。另外,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特点还特别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不热衷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二)业务素质。档案管理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文化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如要掌握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等,熟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应具备经济、法律、外语等学科的文化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档案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熟练完成业务工作。
(三)能力素质。一是协调能力。要做好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与有关部门打交道,这就需要发挥综合协调能力,以达到各部门档案管理的协调统一。二是管理能力。档案工作不仅包括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还包括对档案事业的管理,要求档案人员认真研究管理学理论,学习现代管理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新技能,特别是高新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三是学习能力。档案工作人员只有经常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学历层次,才能适应档案管理工作新形势、新需求。四是开发能力。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档案利用的拓宽与深化。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
二、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由于受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对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部分档案工作者自认为经济收入、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与一些行业相差甚远,思想上形成极大反差,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动摇,导致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欠缺,不注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业务上不精益求精,缺乏知识更新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业务素质不高。 近年来,虽然档案管理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在不断增多,但真正具有档案专业学历的人员微乎其微,大多都是“半路出家”,要通过自学和一定的工作实践才能对档案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不少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所占比例偏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和推广,极大阻碍了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管理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老化,思想懈怠、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甚至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仍然采用手工检索、人工操作等原始手段,使档案管理的工作创新举步维艰。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仍固守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懂得现代高新管理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极大制约着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下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高思想认识。随着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与日俱增,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新形势下高素质档案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给档案管理工作以人员、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关心爱护档案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具体到专业人员培养方面,一是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通过大学生招考、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积极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档案部门工作,不断充实专业力量。
关键词:声乐;心理;方法
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在呼吸节奏、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动作的组合。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中,听众更多的是注重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发音技巧,但在演唱者来说,这一切的基础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的驱动下进行的,心里活动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演唱者在面对突况,临场发挥的坚固基础。临场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演员自身的演唱技巧,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一个是就是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对如何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几个方法。
一、何为歌唱心理学及歌唱心理学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歌唱心理学,指歌唱者的主观意识对歌唱与发声的自我调控。歌唱时由多个器官共同组合配合引起。引起歌唱的外部器官,眼、耳、唇、舌、腭等,那么内部器官就是大脑,有大脑发出信号来控制外部器官的配合由此来发声。如果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那么由大脑来控制发声,换一种说法,歌唱和发声受心理因素的调控。
那么,在演唱者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就是心理学与声乐表演的联系。而心理因素受着性格的影响,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演唱者的性格或急或缓,表现在演唱风格中为激烈、优雅的两个方面中就尤为突出。如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需投入在情境中,使自己完全放松,产生心理情绪从而进入歌曲内容的角色,才能最大程度的演唱好歌曲进一步把歌曲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一个性格消极、遇事低迷的人演绎一个欢快积极的歌曲,就会使歌曲大打折扣。因此性格影响着心理素质和制约着歌唱者的表演路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再者,除了性格因素,演唱者有意识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也影响着演唱者是否能成功地塑造歌曲。通过书面的艺术有声化,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有声的语言传递给演唱对象。在这里,只有不断地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追求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技巧精湛,意境准确,才是完善歌曲的再创造的实质。而这一实质也是提高演唱者心思素质的要点之一。俗话说,用实力说话的人底气更足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演唱者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其在演唱中就更有自信,不会因为自身素质的高低而出现自卑心理,从而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水平。首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家,心中有着十分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歌唱与心理在上述的陈述中想必可以证明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而心理支配着歌唱者的积极或低沉或激昂的心理,从而发挥出歌曲的风格。而歌唱心理发复杂性也是每个歌者学习时的难题,下面就几种心理影响对声乐演唱的作用作浅谈。
(一)紧张心理
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难免会出现紧张心理,有时这种心理会助人一臂之力,但有时也会搞砸一切。紧张心理表现在现场中,会造成歌者的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思维活动减慢。更有甚者会造成歌者在演唱过程中忘词的情况。在遇到紧张情绪时,目前最普遍有效地方法就是做深呼吸。在临上场之前,许多演唱者都会做一个呼吸调整,这不仅是对演唱时呼吸的配合调整,也是可以对自己心理上的抚平,让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不慌不忙。
(二)情绪影响情境带入
培养情绪和情感是一个歌唱者的 必修课,若一个歌者的发声功能完全正常,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也将影响其发声演唱。歌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需先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面对特殊的情境调动特殊的感情,比如积极的情绪,会使人欢快,兴奋;而消极的情绪会使人压抑,悲伤。歌唱中需要表演哪种情绪就需要对歌曲风格、歌词、作曲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调动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歌唱者在面对犹如“酒干倘卖无”这类的歌曲时,需调动悲伤的情绪;而面对“欢乐颂”这类的歌曲时又要调动愉快的情绪。调动情绪的目的是要把情境带入到歌曲中去,换句话说,就是由歌曲来引发感觉,感觉带动情绪,让观众也感觉到歌者的情感。然而这些情感必须是由心出发,如对歌曲中美好事物的向往,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或对背叛、离别、分手的厌恶。这种两个极端的情感需要歌者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得多注意,勤加练习。
三、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上面说了那么多关于心理素质与声乐歌唱的关系,心理素质对声乐歌唱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上谈到的几点简单说明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宽广的词,有很多广泛的定义,那么就在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情绪的影响,性格的影响,自身水平的影响等等都是心理素质的概念。那么下面对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做个逐一讨论。
(一)如何调整情绪
我们可以见到成功的演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都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调整。如要歌唱是一个积极欢快的歌曲,他们会提前把自己带入情境,让自己的情绪高涨起来。那么如何调整情绪呢。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心情在面对难题时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那么我们有时也会受外界影响,影响自己的情绪。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坏的情绪的时候,如何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呢。美国心理学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装出一幅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这起事例其实比比皆是,人们有时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会闷闷不乐,但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放下工作的负担,努力开心起来,其实在装有这份情绪的时候,周围也洋溢着这种情绪,不知不觉间,往往能真正获得这种情绪,感受这种情绪的影响。就此,在声乐演唱练习中,歌者在演唱之前装着自己怀揣着那一份感情,练习真正的情感就会的降临。
(二)利用性格特点来提高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多大的程度上受着性格的影响,所谓拥有强大内心的人其性格也是坚不可摧的。而性格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证明是很难去改变,拥有一个怎么性格的人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其实这段话也有它的道理在其中。性格很难改变,我们何不找出性格中的闪光点,把它放大,成为我们强大心理的根本。在成为一个成功的声乐艺术家之前,每个练习生需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予以分析,找出自己的弱点,对演唱中不利的部分,需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逐一列出,优点放大,缺点掩藏,把性格中可以发扬的部分进一步发展成心理倾向和人们进一步学习进步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三)自身水平能力的提高
歌者在平时训练中,需加强自身水平能力。上面说到,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心理素质。但在训练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不忘自身水平的提高。训练发声,在和教师同学的共同练习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心理素质。俗话说,强大的内心都是一个高超的能力者,而同时拥有超群水平和强大心理素质的人,成功的脚步会越走越坚定。
四、结束语
心理品质是一个歌者进行完美演唱的基础,是面对突况,需临场发挥时的内心支柱。心理品质所反映的结果也是跟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歌者在现场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速凝结,如情绪、性格、自身水平等等。而心理素质反映的结果更是过程,它比心理品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说了许多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更多想说的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不易,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这期间更需要歌者的性格帮助自己,不成为情绪的奴隶,找出性格中的优点,利用起来把握每一个对自己磨砺的机会,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心理素质,成为一个成功的歌者!
参考文献:
[1]王文武.心理素质提高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16(03).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法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榜样的激励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己经逐步形成,这就为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对此,谢利凡诺夫说:"当意志的形成是在别人有目的的影响下进行的时候,通常说的是意志教育。
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言,初中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而且个别差异很大。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能有所作为。但仅仅通过一门课程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实有赖于各学科的全体教师协调配合,在各自的教学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主渠道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形成合力,方可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如何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
1.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方法
3.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专家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当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应是:将目标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大都只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素质,导致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出于较低水平。中职卫生学校与其它中等学校相比,科目较多,课程较紧,压力较大,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一些实训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如何通过心理学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在教学过程中,从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我都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比如我走进教室,是左脚先还是右脚先,我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板书有哪些内容,提出哪些问题等等这些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有意的记忆,然后在上课途中不定时提问。我会在上课时不经意的把板书内容擦去,让学生回忆我讲过的内容;我会在上课过程中不时用投影仪放一些跟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说出图片播放的顺序、颜色、内容,或把有关概念板书,让学生去分析总结归纳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加深记忆。还会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比如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原因、临床表现的分析;再比如用4个1搭配在一起等于1有多少种搭配等等。每时每刻都有提问和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性,时间紧凑,学生参与性高,学习氛围轻松又愉快。既掌握了目标内容,又提高了心理素质水平。
2. 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过程中除认识过程外,还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怎样才是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的重要性,不健康的情绪对身体、工作、生活会有哪些负面影响。优良的意志品质有哪些,应该如何培养,这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放相关的音像,让学生体验什么是自豪,为什么要自爱,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自卑或自暴自弃。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有挫折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 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心理学的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训活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准备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按7-10人左右进行分组,每人在自己的小组中选3位对象,主要观察他们的身材、面貌、衣着、发型、饰品及打扮等,将观察到的特征写在纸上,有最短的语言描叙观察对象在与他人活动中的状况,最后请被观察者说一下感想,从而分析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可掌握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语言表达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有更多沟通、互相了解的机会。还可以让教学更加成功,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以上几点外,还有对人、对己、对工作的态度等。如对人要真诚、热情、关爱、宽容,对己要自尊、自爱、自信、严于律己,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有关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它不纯属于心理学的教学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我们老师就是一个榜样,要从内到外,做到言传身教。全体师生应该一起,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