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22:34: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无
(f0003)移动护士站电子扫描仪在心脏专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张春霞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玚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
萍 陆丽芳 杨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璠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
花 赵国玺 彭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61)防治足下垂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肖秋香 陈仁英
关键词:PBL教学 大班口腔 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3-0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是一种自我指导以及小组独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1]。PBL的特点是将大班的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能巧妙地将原来学习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并能为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尊重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口腔科的学生采用PBL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效果进行对比,现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口腔科的医学生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医学生68例,女性医学生52例,医学生年龄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19.5±1.8)岁。随机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学生,其中观察组学生实施PBL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实施常规性教学,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教学
对照组教员按病种对学员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员在医院各科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学员完成实习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而学员在医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惑,包括医学上、心理上及社会上的问题则由学员自行解决。
1.2.2 PBL教学方法
观察组教学法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1)由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病例,病例并不是临床简化的情景,而是被设计为提问的方式开展,并让学生模拟患者病情作为病例让学生参与到病例的诊断及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根据相关病例提出疑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2)组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组长通过对他人及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个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并由助教向小组成员提出随机提出相关问题,并以他们遇到的问题作为方向性指引,在每个病例讨论结束时应向对组员提出课程相关的内容,并做简短总结,然后根据本专业知识回顾性分析课程重点,包括自我学习过程中遗漏的内容,并最终做出相应的评价。(3)阅读-讨论:阅读: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阅读,并将疑难问题记录待上课时向老师提问。讨论:让教师筛选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让学生得以启发,使得问题更加明确。小结:教师根据涉及的问题及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表述,使得问题变得明朗。(4)病例分析:通过演示-分析等,通过对学生演示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向学生展示病理、生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分析,并揭示现象本质,最后对病例分析进行总结及表述。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病例诊断能力、医学论文撰写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原有的口腔科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口腔科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选择一种新的口腔科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知识非常重要[3]。PBL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病例诊断能力、医学论文撰写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学检验;四年制本科;实习带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94-02
“检验医学”是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1],不同于被动向临床提供所需检查结果的辅助科室性质的“医学检验”,所以需求是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而不是技师型。10到12个月的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2]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改为医学检验技术类、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这一改变恰恰体现了现代医学检验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五改四”的这批技术类实习生将于今年暑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需要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者考虑探讨。
一 科室领导层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教学组,择优选拔带教老师;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分级管理
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副主任分管,总带教老师承上启下进行统一安排。各专业组选一到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技师作为专业组带教老师,具体落实专业指导、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件的科室甚至可以实行“一带一”带教模式。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慎密求实、从容熟练潜移默化的教导了学生,同时教师们由于带教需要,就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对个人及科室都是极为有利的。实习生人数多的科室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一到两名实,帮助老师管理的同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二 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化管理;注重岗前培训,特别是要树立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进入科室的一批不同层次的实习进修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实习生进入科室的第一天,由科主任监督、总带教老师负责安排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当然包括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侧重生物安全培训[3],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不能“重测轻防”。所以科室有责任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工作前上一节生物安全培训课,且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提醒学生,确保每一位实习生在整个实习阶段保持生物安全意识。
三 结合院校的实纲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次的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组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实习生并不是学会操作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应该注重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习生需要学会分析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合适的、符合临床症状及诊断的结果[4],这就需要深究,牵扯到方方面面。
1 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每一个结果都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强化学生“质量第一”的观念[5]。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了树立质量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中专门安排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专题讲座。
2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检验基本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几年,越来越先进的检验仪器以及各种完善检测系统在检验科得以普及,无疑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但可能会让实习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感觉没学到知识。所以要求学生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流程,了解仪器的操作过程,提高对检验结果随机应变的判断能力,同时还加强手工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6]。
3 注重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能力培养
实习生没有权限发放检验报告,但作为一年后的检验工作者,实习期间需要学习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本科室安排每位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最后阶段观摩老师发放、审核检验报告。具体包括结果的前后对比、异常结果复查及登记、急诊结果优先处理,危急值处理流程,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等等。
4 培养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注重与临床方面的沟通
检验医学已经进入了“标准化”和“临床化”的时代[7]。规范学生标准化操作的同时,注重培养临床诊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遇到某些特殊、矛盾的检验结果时,首先要自查,保证自己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然后主动与临床沟通,如实反映,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其标本采集是否有误、结果与临床治疗和用药情况是否相符等,做到对每一份标本负责。
四 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好本科生的论文带教工作
根据各院校大纲要求,也为了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的撰写论文,本科室一直重视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①选拔优秀的论文指导老师。②保证充足的论文写作时间。当然还需要学生利用好平时工作的空余时间。③提早落实毕业论文,改变以往不少同学因实习后期忙于考研究生、公务员、忙于寻找工作或转实习等导致无法静心写作的状况。④科室举行实习生论文预答辩,以便学生回校后答辩更加顺利。
五 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进行业务学习
必须重视实习生的业务学习,每月至少安排2次理论讲课,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R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习质量,跟上最新发展状况。实习生已经学习了大学所有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适合再应用传统教学法进行业务讲座,注重“教”而忽视“学”。科室要求年轻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应用目前较流行的PBL教学法[8],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最后由教师点评,给予补充纠正并适时对实习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思路给予肯定,再由教师即时延伸和扩展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六 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实施个体化教学,注重考核实效
检验医学的实习相当重要,可以通过PDCA循环的实习教学模式保证质量。PDCA循环[9]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顺序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找出每位实习生薄弱点,个性化教学,循环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实习生的考核很重要,科室制定了量化的考核俗迹实行千分制管理。力求公平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总分1000分。比如:①各专业组业务考核满分100分(共六个专业组,满分600分);②毕业论文考核满分100 分;③业务学习考核满分100分;④医德医风考评, 满分100 分;⑤实习生出勤管理, 满分100 分。积分在80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 701~799 分为良好, 积分在600~ 700分者为合格, 低于600分者为不合格。
七 根据学生爱好,侧重某亚学科的教育,培养专长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医学院校扩招、医院招聘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如今的检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将目光只瞄准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及医疗公司应该得到更多的青睐。科室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实习安排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的安排实习轮转。比如:对血库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血库轮转时间加倍安排;对去医疗公司感兴趣,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甚至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公司轮换学习。
综上,医学检验科早已不是简单的辅助科室,作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需要不断提高检验医学的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全面,实验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能和临床医生平等交流的检验医学人才。所以本科室成立专门的教学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纲、注重量化考核,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质量控制意识、基本检验操作、报告单审核及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考虑侧重亚学科的教育,同时不忘科研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实习带教的培养模式及新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永平,余水花,何兴兴,等.检验医学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7):177.
[2]谢圣高,宁勇,姚群峰, 等.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12):93-94.
[3]何伟业,蓝红云,杨平英, 等.检验科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认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 2666.
[4]乔姝,雷红华,王云华.检验专业医学生实习教学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88-89.
[5]徐礼杭.临床生化室实习带教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3):3030.
[6]陈键,赵洁.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22):106-108.
[7]贺军涛,张彦平,尹佳锋,等.CBE教学模式在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824-826.
关键词:临床带教工作;实习生;难点;对策
临床实习是实习生由课堂学习向临床工作转变的重要阶段,临床带教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专业思维的形成[1]。临床带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工作者。为了临床实习生带教中的矛盾和实际问题,我院从2013年3月开始加强了对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的问题
1.1 实习生不适应实习环境
实习生以前的学习经历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临床学习环境。医院的作息方式、环境和人群与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临床带教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个案分析能力,各科室患者的流动性很强,实习生需根据科室患者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灵活应变。医院的环境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医院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在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范,并对实习生的工作态度、着装和工作思维也有一定的要求[2-3]。
1.2 实习目的不明确
明确实习目的,是做好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点。临床实习中,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与带教教师处理好关系,研究带教教师的喜好,掌握拉拢带教护士的方法,就能获得较高的实习评分,这种做法实际上与实习目的相悖。此外,学生将临床实习当做一项任务,每天只是机械化地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事项,而没有真正分析各个实习事项的意义,对相关临床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上,忽略了实施方法的依据和原理。
1.3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
在开始临床带教工作前,带教老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了解,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床操作时,往往没有引用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理论知识,在带教过程中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由于自身的经验不足,实习生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过于紧张,即使对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操作项目也会产生逃避心理,带教老师没有正确地评估学生的这种心理,而是迁就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专业能力、表现自我的机会。
2.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的改善方法
2.1建立和完善带教管理机制
我院构建了由分院长-分科室-科室教研主任-科室责任教师以及带教教师共同组成的临床带教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分层责任制原则进行分层管理,保证教学目标由上至下落实到位,减少带教管理过程中的漏洞,避免出现职责不明、权利不清晰情况。保障学习生在严格的管理环境中开展安全实习,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同时,我院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拟定的带教教师的资质进行认定,综合考察各拟定人员的工作经验、学历情况、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业务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保证筛选出的每一位带教教师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此外,为了保证我院临床带教工作的有序开展,我院在对现有的教育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研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商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临床实习生生活、学习管理制度,带教教师教学及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
2.2 培养实习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根据各个批次临床实习生的学历构成,制定了针对性强的中专、大专及本科带教计划。在确认接收实习生后,详细分析实习生的个人资料、专业知识结构和临床工作能力,合理分配实习岗位,保证岗位要求符合学生的特点,让每一个实习生均能获得能力提升。
其次,在学生正式上岗前,引导全体实习生了解医院概况、病房环境、科室结构,组织专门的安全教育讲座和医院工作规章制度学习,各科室责任教师详细介绍科室的特点和相关岗位职责,各带教教师安排学生撰写实习计划。
最后,在临床施教过程中严格分配临床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控制好教学进度,保证教学内容全面落实。定期举行教学讲课,教学查房等活动,注重应用比较典型的案例启发学生,要求学生对案例中患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体征变化、临床症状和病情发展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自主完成病理报告。引导学生从治疗手段出发,深入分析治疗方法及本质,促使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能力学习转变[4]。
2.3 加强内部教学交流
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结束后,组织临床带教老师、责任教师和教研部负责人开展教学交流座谈会和总结大会,到其他临床教育基地学习。除了征集各位教学人员的工作建议,还选择部分科室的优秀实习生代表参与会议,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协商探讨。分别从理论知识、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各教学单元的教师进行考评,对工作先进者进行表彰,以激发带教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小结
随着一系列强化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管理活动的开展,我院的临床带教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据调查统计,2014年住院患者的满意程度达到了89.6%以上,实习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14年在教学质量评比会议上,各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均在2013年的基础上呈现出上升趋势,部分科室带教教师的教学工作总评分达到了90分以上。规范临床带教工作,加强相关管理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教学工作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永琴,乔娟,姜梦琪.临床实习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军医,2011,14(01): 84.
[2]雷卓英.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的几点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34): 134-135.
关键词 英语师范生 教师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9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cal College English Normal Studen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ZHANG L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Abstract By Shenyang two local university 90 senior English Teachers surve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Local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urrently found negligen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warenes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 of improper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ineffective education and other area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 words English normal studen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questionnaire
1 问题提出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练习、训练,形成、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流畅、熟练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其结构包括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学生教育技能。教师职业技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显示高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重教师基本功,轻教育技能;教育实习效果差等问题,导致高师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低下的现象。因此,了解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对促进英语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 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2.2 被试特征
本次调查以沈阳地区两所地方大学的大四英语师范生为被试。其中综合型大学以A代替,另一师范院校以B大学代替。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90份,回收率达90%。被试对象中,男生18人,占20%;女生72人,占80%。另外,参与教育实习2-8周的学生占样本80%,8-12周占20%。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认同感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 调查英语师范生入学时和师范专业学习后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变化及英语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学之初有75.4%的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所了解,而24.6%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并不了解教师这个职业。90%以上的英语师范生认为可以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前参观中小学校园或观摩课堂教学来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在了解教师职业方式方面,英语师范生认为主要有观看介绍教师职业的视频、录像,大学老师课堂讲授,中小学校长或优秀教师做报告等方式,可见英语师范生最倾向于观看视频、录像这一直观方式。
(2) 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设置两题,结果显示:81.4% 的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具有认同感,认为这个职业影响到社会的未来。然而,对师范生毕业后是否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调查结果是令人堪忧的,因为有41.3% 的师范生选择在考虑之中、别无他选或者根本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3)原因分析。当前,一些家长希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在毕业后能从做“稳当”的工作,所以替他们填报了英语师范专业;一些则是由于家庭条件、学校位置、自身性格等客观原因选择了这一专业,因此部分英语师范生入学时并不了解教师职业或对此职业毫无兴趣。
经历四年专业学习之后,近半数英语师范生毕业后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当今社会,关于教师的负面评论颇多,即使一些正面的宣传也是颂扬教师如何吃苦耐劳,很少提及教师职业的幸福与乐趣,加之教师普遍工资待遇又不高,导致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恐惧感和压力感。
2.3.2 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掌握的自我评价部分采用掌握较好、一般、较差3个梯度等级。调查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其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能力方面最薄弱,排在各项职业技能首位。其次,教学研究和自我反思等教学技能欠缺程度紧随其后。(2)对职业技能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设置5个选项,可多项选择。调查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影响其教师职业技能掌握水平前三位的因素依次为在校学习期间技能训练机会太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和学生自身重视度不够。学生在提出课程设置等客观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自身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其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设置一个因素,经过统计,90.4%的英语师范生都认为职业技能培养非常有必要,且有利于日后的教师工作。(4)原因分析。针对英语师范生技能情况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班级管理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非常欠缺。由于英语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许多职业技能课程均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职业技能停留在理论掌握的层面。因此,导致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较差。
2.3.3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针对职业技能课程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设置两个问题。第一题调查学生对其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看法。结果显示,13.2% 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第二个问题设置4个因素调查学生认为其职业技能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不足,可多项选择,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为57.5% 的学生认为老师只重理论讲授,缺乏训练指导,47.9% 的学生认为,讲课老师大部分时间在照本宣科。可见,多半英语师范生认为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强的授课内容和课堂技能的操练与指导。
(2)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参加教育实习、观看优秀教师课堂视频并有专家点评和实践案例学习是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
另外,英语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为,41.9% 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周期应为3~4个月,19.7%认为教育实习应为5~6个月,17.9%认为应该延长至一年。同时,多数学生认为大四安排教育实习并不是合适的时间。
(3)针对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显示,60.2%的英语师范生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接受考核,而只有3.1%的英语师范生通过期末试讲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可见,考核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问题。
(4)原因分析。目前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不给学生实践机会,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实训和指导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忽视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很多实习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无考核,英语师范生很难在实习中真正实践教师技能。另外,高校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统一要求,没有强调实训方式的重要性,导致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不够重视。
3 强化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建议
3.1 强化英语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是其追求自主专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调查显示,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象在英语师范生当中已大范围存在,这不得不令高师教育警醒。由此可见,帮助英语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是高等师范教育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英语师范生入学初的职业认知教育;增加积极乐观的职业规划和引导,使学生们了解教师职业虽然责任重大,但“绝不是异己的‘他在’,教师也绝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牺牲者。教师职业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充盈着自由和快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从而使英语师范生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完成职前教师职业技能的积累,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3.2 优化课程体系与考核方式
调查显示,目前高师职业技能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调整职业技能课程的授课形式,在保证合理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增加课堂技能训练与指导,以播放教学视频并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点评代替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以学生参与的各国优秀教学案例分析和模拟班级管理与教师实时指导代替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纯理论学习。另外,目前多数职业技能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以期末+作业为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理论学习与职业训练的结果。由此可见,高师教育应增加期末试教、作品展评、开展班级教学竞赛和基于教学视频观看、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作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考评方式。
3.3 强化教育实习管理
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使英语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得到初步的提高和发展,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调查显示,目前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还存在着时间短、学校和实习基地支持力度不够和学生自身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提前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并增加教育实习周期。具体采用教育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即大二实行2~4周的教育见习,大三开展8-12周的教育实习,大四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循序渐进,延长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周期,使他们提前进入教师职业的状态。另外,高校和实习基地应共同派出负责人员组成基地管理小组,对学生教育实习的整个进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英语师范生教育实习中“见多习少”或“只见不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万敏.由师范生看家本领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7-48.
[3] 杨富英,胡卫东.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37-138.
[4] 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4):63-67.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生产实践
当前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预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这造成了现有的人才无法满足扩大的需求这一尴尬的局面。所以,具有良好的个人实践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作为具有一定个人独立科研能力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很有必要,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投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必由之路。
1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社会和预防医学的共同发展使得它们对于基层疾控人员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环境,如何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当前卫生防疫环境的适应性,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难题。预防医学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其工作内容有很强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未来预防医学中间力量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学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强的临场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力。通过毕业生产实践可以很好的增长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相应的各种综合能力。在新的要求下,公共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政策与项目执行、实施与评估的能力、文化技能、公卫基础技能和经费预算与管理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刻不容缓。
1.2 目前的毕业实习模式
1.2.1 学生在各大疾控中心或者附属医院度过实习的整个阶段,分科轮转 在每个科室通常会学习两周到四周的实践。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带队,并协助各个科室的实习教学工作。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学校规定填写实习报告并经相关单位加盖公章,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学生逃避生产实践的现象。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的弊端,因为实习会抽调大量的教师带队,可能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大量的人员涌入医院或者是疾控中心会造成管理上的负担,影响了医疗机构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病患的安宁。
1.2.2 整个实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结合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在医疗机构观摩学习。导师和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会对学生的疑问和工作中的注意环结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第二个阶段是在导师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之下解决工作中较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临床实践,这个环节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是相关文件的撰写和审批。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通过审批才可以批准毕业并颁发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明。
2 当前毕业生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乏生产实践兴趣 当前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生产实践工作中,部分学生对生产实践缺乏兴趣,参与生产实践的热情不高,甚至出现在相关材料上造假来逃避生产实践的现象。这一方面与现有的生产实践模式和学生对于生产实践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另一方面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方面沟通不足造成的。
2.2 实习内容与急需掌握的知识不相符 由于受当地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实践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需要。这使得很多学生对生产实践的效用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不利于生产实践既定目标的实现。
3 促进生产实践的方法
3.1 取得有关部门支持,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 生产实践是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可以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更好的参与工作创造条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非常重视,这对各大高校的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场所。在实习内容上,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确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生产实践,学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然,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寻求有关部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计划能够得到确切的落实。这一措施既是高校学生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有关部分应该尽量的给予支持。
3.2 转变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果 我国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强的固定性,僵化现象严重。在生产实践上也是如此。生产实践的过程和内容常年保持不变,严重制约了生产实践工作的发展和学生对于生产实践的参与热情。被迫的接受生产实践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十分有限。为了顺应时代和学生的要求,现有的实习模式非常有必要进行改善和转变。在生产实践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他们提出的各项建议在经过可行性和实效性的考虑之后,要大胆的采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生产实践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发挥生产实践教学工作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锻炼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云鹏,申元英,张文.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
[2] 王丽.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疾控中心现场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
[关键词]高职院校2+1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者简介]谭波(1974-),女,黑龙江宁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仓储管理、战略管理、高职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经贸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C11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7-02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机制与体制的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应变能力。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最后1年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就业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如何做好“2+1”教学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了“2+1”模式下基于职业发展“三维平台”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并加以实施(如图所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后的后续跟踪辅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了第5学期,大多数毕业生已逐步落实用人单位,特别是针对“2+1”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第5学期学生已经出去进行顶岗实习,在校的相应教育要求在第4学期前完成。进行顶岗时大多数学生已知道找到实习工作单位的重要性,虽有就业压力,但毕竟还是在校学生,相对而言就业压力不大。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如何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后,如何使学生换工作率降低,入职早,上手快,与企业的融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是摆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前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从第3学期就要着手做好相关工作。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后,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离开校门后,受到学校的控制和制约比较小,对学生的跟踪如果跟不上,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虽然院校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专人进行辅导,但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问题解答的并不多,或者缺乏专业知识,使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断档。
2.指导与辅导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理论水平不高。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致使教学师资相对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低,进而导致能够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资深教师资源缺乏,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就业指导教师由二级系部和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但大多数辅导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经验不足,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却很少参与其中,致使整个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专业理论水平偏低。
二、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历练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专业知识的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该平台共同的支点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在平台教育过程中,以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引导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相衔接的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与做,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与良好的行为。
2.以学生职业发展为起点,以顶岗实习为重要载体,制定专题化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求与提升为重心,教师作为其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给予辅助和引导。职业能力的养成在第1和第2学期开展,创业教育在第3和第4学期开展,开拓事业的养成在第5和第6学期开展。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而是学生社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其中。采用课题组的形式,每次都进行专题化教学与讲评,设定每一次课程,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不断检验教学结果,改进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最终目标。
3.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一年的时间,加强就业指导和专业辅导,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让社会检验学生,同时让学生不断强化认知和自我能力的提升。主要内容为职业应用能力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期间岗位工作,适应工作岗位,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这一年是学生与社会接触最多、能力提升最快的一年,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过程化的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教学实施
1.重视大学生在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的教师,担任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人,人格的塑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同时还应是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专业技能的训练者、职业工作的介绍者、岗位适应能力的引导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等不同的角色。
2.建设一支全员化、过程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有: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两课”教育与学习对大学生塑造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是指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是指导和带领学生社团。据统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7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类学生社团,20%~30%的学生在其中担任过领导工作。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社团也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阵地。三是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专业课教师。针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去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要求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过程中提出突出操作性、重视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到产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的岗位工作;提出管理创新,用就业实习替代毕业实践,用实习(实践)报告、总结替代毕业论文等。五是行政管理人员。其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工作办事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对事务的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抓住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这一关键时期,依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专业后进行一年半的学习后,对专业进一步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也基本明确,到了第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职业、就业课程为载体,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为学生的创业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转入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技术处理、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实习前得到综合能力的历练。同时,这一学期也是教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的时期,教学环节不仅仅检验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情况,也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检验;时间安排上使毕业设计并不是只局限于毕业前,而是贯穿到相关的学期中,解决了与就业时间矛盾的问题。要求教师指导融于课程,以主讲教师为主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毕业设计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于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4.依托“学生社团”,不断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调查显示,2/3以上的大学生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90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团的归属感也被不断放大。不难看出学生社团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第二课堂。借助学生社团的广阔空间,加强引导,充分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同时,笔者也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学生社团”,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团委所组织或者注册的学生社团,也包括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学习团队或者小组,如技术攻关小组等,也许规模比较小,但发挥的作用却不能小看,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发挥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事过团委和学生会工作的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者是参加过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是不争的事实。
5.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当组织者,教师作为被邀请对象,角色置换,使其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化是人类社会化的最基本形式,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培养在校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必备的职业综合素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在“2+1”顶岗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的就业能力,进而开始创业,作为一项事业进行工作是值得很好地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现状,必须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全院教职员工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志新,杨锐英.云南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2]刘建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关键词]以中小学为基地;教师培训模式;BEd课程;PGCE课程
Abstract:Sincetheearly1990s,Englandhasreformedthetraditionalteachertrainingpatternanddevelopedanewpattern,whichisschoolbased,andBEdandPGCEarethemajorparts.Thispapernarratesbrieflythepatternandanalysesitsconcretecharacteristic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China''''steachertraining.
Keywords:schoolbased;patternofteachertraining;courseofBEd;courseofPGCE
一、英国教师培训模式概述
英国的教师培训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学科专业学习与教育专业训练同时进行的“4+0”模式,它以“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ofEducation,简称BEd)课程为代表,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另一种是学科专业学习与教育专业训练先后进行的“3+1”模式,即先获得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它以“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为代表,主要培养中学教师。目前,PGCE课程越来越受到英国政府的推崇,已成为教师培训模式的主体。
1BEd课程
BEd由大学、非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与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入学要求与大学其他本科的招生标准持平或更高。其中,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的中等教育会考合格证书是入学的必要条件。其课程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经验、主要课程四部分构成。其中,教育实践经验在课程计划中占很大比重。
以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MorayHouseschoolofEducation,theUniversityofEdinburgh)2005~2006年度BEd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为例[1]:学院第一、二学年的主要学科课程包括数学、语言、环境研究、宗教和德育、表达艺术;教育理论课程包括四个部分:教育思想、终身发展与学习、学习与教学、教育的社会背景;课程的原则和问题;教学与学习;教育的社会背景。后两学年中,数学、语言、表达艺术仍然是主要的核心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集中在发展学生的专业责任,以满足教育过程各个阶段课程的需要。最后一年主要包括一个专业计划,即对教与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行动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实践。实习通常在中小学进行,由中小学和大学教师合作指导。另外,还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如现代语言、科学、技术与环境;宗教、道德与哲学研究;儿童文学;英国课程历史;小学主题教学;合作学习;家庭、学校与社区;信息与传播技术;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专业与政策背景;学习的额外支持等。学生必须至少选择一门课程进行选修。
2PGCE课程
该课程的招生对象是希望担任教师的大学非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根据中央教育局的规定,意欲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其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英语和数学的成绩必须合格。课程学制一年,之后,学生可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拥有教师的法定资格。该课程主要由学科研究(SubjectStudies)、专业研究(ProfessionalStudies)、教学实践经验(PracticalTeachingExperience)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教学实践经验是课程的重心。
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theInstituteofEducation,UniversityofLondon)2005~2006年度面向中学的PGCE课程计划为例[2]:课程主要由“作为实践活动的教学"(TeachingasaPracticalAction)、“影响教学的背景”(ContextsAffectingTeaching)、“教学与专业发展”(Teaching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三个主题构成,具体包括四类课程:①课程学科研究:要求师范生关注学科专业方面的发展,掌握特定学科的教学技能,在课程教学上,与著名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并学会充分利用学院的科研成果。②专业研究:旨在提供专业学习更广阔的背景,注重师范生从专业角度对学校政策与实践的充分理解,包括了解教育过程和影响教学的因素,以及教师的专业职责和法律义务。③教育实践经验:由“小学经验入门”与“教学实际训练”组成。课程开始之前的第一周,师范生在附近一所小学进行课堂观察,了解小学阶段的专业经验。之后,在中学进行三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让师范生获得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师范生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被安排到两所不同的学校,体验不同学校的学习需要和管理方式。这类课程约占整个培训课程时间的2/3,是培训课程的主干。④学科专业选修课:由课程学科研究提供,包括艺术与设计教育、经济与商业、地理、历史、宗教教育等。师范生从中选修一至两门作为自己的发展领域。
除了向师范生提供相对稳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外,学院还提供一些临时性的短期课程,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2005~2006年度,学院开设的短期课程多达21门。课程在形式上也是灵活多样,有讲座、学科研习班、接受导师的个别指导、从学院的研究项目和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图书馆中寻找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等。学院采取连续评定的课程评估方式,通过定期评价与学校咨询对整个课程学习进行监督。
二、英国教师培训模式的特征
1师资培训完全高教化,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目前,英国的师资培训基本定位在本科以上,实行开放、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对师资培训尤为重视,并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监控。英国成立了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Councilforthe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简称CATE),专门负责根据最新制定的课程鉴定标准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进行鉴定和评估[3]。CATE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对教师教育直接干预的开始。此外,英国还通过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来控制师资培训课程,BEd和PGCE均与教师资格证书相联系。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
BEd和PGCE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非常注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有的甚至以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就开始盛行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教师)——徒(师范生)制”教师培养模式[4]。1992年,教育大臣帕顿发表的《职前教师训练》报告,强调师范教育机构必须建立服务教师培训的中小学基地学校,两者的关系应是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式开始实施。新的模式以“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改革应基于彻底了解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完全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使中小学与大学培养机构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师资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的这种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一大特色。
3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灵活、形式多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BEd和PGCE这两种培养方式各异、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的模式形成了英国颇具特色的“混合型”教师培养体制,它能灵活地适应教师数量的供求变化,保证师范教育的办学效益。课程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实践调查、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自由交换意见,这也是一个鼓励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英国教育有注重个性的传统,这在师资培训课程中也有明显体现:既有必修的主干课程,又有选修的辅助课程;既有学习时间较长的课程,也有几天或几周的短期课程。这些课程种类繁多,明码标价,师范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爱好、特长及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些课程学习。这样,课程的开设、学生的选修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师范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5]。
三、启示
1教师教育体制由单调、封闭走向开放、多元
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长期实施的是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制度,政府严格控制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从而造成整个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师范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导致办学效率低下,进而限制了教师教育的发展。而今,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这种封闭运行的教师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教师教育中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制,才能使教师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优势正在于其开放性。同样,单一的师范院校也可以通过走综合化的道路来创造同样的优势。我们要寻求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最佳平衡点,尽快在新的背景下形成师范教育新的内部机制。
2加强师范院校(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教育实践活动一直是我国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中小学除了向师范生提供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基本不和师范院校发生联系。这种情况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影响教师培养质量,也不利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武装,也需要真实的实践体验。大学是教师的理论学习场所,中小学是教师的实践基地,只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也有了师范院校与学校合作的尝试,出现了教师发展学校。它是在原学校建制内,由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共同体,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不过,教师发展学校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困难与障碍。英国在此方面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
3将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它应该贯穿教师的一生。在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之下,职前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进行,在职教师培训主要是中小学的事。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这种分离状态不利于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在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师范生在学校度过大量时间,由专门的学校指导教师对其教育实习进行专业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要接受由大学进行的指导教师培训,这也是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保证教师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我们可以建构一种能把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实习模式,双向校本师生培训模式便是这样一种模式。所谓双向校本师生培训模式,是指高师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师生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种种资源,主要在校内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工作需要以及每个师范生和在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的双向专业发展,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6]。总之,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场所,通过教育实习中的教学指导这一环节,把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有机联系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大学与学校的资源,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BEd(Honours)PrimaryEducation[EB/OL].,2006-09-01.
[2]SecondatyPGCE(fulltime)[EB/OL].,2006-09-01.
[3]Furlong,J.&L.,Miles.,Whiting,C&Whitty,G.Teachereducationintransition:reformingteacherprofessionalism[M].OpenUniversityPress,London,2000.22.
[4]胡艳,蔡永红.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