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8 17:3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文基于网络素养视角下探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来源于2016年影响较为广泛的“徐某某”电信诈骗事件。2016年8月,某省高考录取新生徐某某的考生信息被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窃取,并假扮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名义骗取徐某某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在得知被骗后,徐某某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该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网络安全又被推向舆论的浪尖。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素养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网络素养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信息接收、信息解读、网络安全、网络利用、网络伦理道德1。网络安全与网络素养的关系是包含、融合和发展的关系。网络安全是构成网络素养的重要部分之一,网络安全进一步发展了网络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网络素养包含了网络安全,缺乏网络安全的网络素养注定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
1.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对信息判断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而言一旦遇到虚假信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如网络兼职,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是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途径,而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促使很多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兼职手段,而是涌现了部分网络兼职群体,也出现了很多网络兼职网站。虽然网络兼职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信息流通更快捷等优点,但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却增多,如个人信息被盗,骗取押金、冒充亲人骗取钱财等。同时,大学生对二维码风险、公共wifi、伪基站风险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网络成瘾
包括“游戏瘾”、“购物瘾”、“社交瘾”等网络成瘾问题。长期处于网络成瘾会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心受损等严重后果。如网络购物,虽然突破了传统商务模式的障碍,无论对消费者、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网上商品的物美价廉和便捷性也极大吸引了大学生消费群体。但是网购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虽然现在网络支付手段和环境相对安全,但也难免有不法分子投机取巧,利用不法手段窃取用户支付信息导致财产损失2。此外长期沉迷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会造成大学生超前消费,意志消沉,从而构成网络犯罪。
3.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也是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在刷微博、朋友圈和其他APP上获取资讯时候,“三观”尚未成熟且理性思维尚缺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尝新心理,导致错误的信息判断,网络舆论暴力、网络涉黄、网络诈骗、网络涉谣等现象出现。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规划个人消费,盲目攀比,或者部分大学生需要资金支持个人创业,如果遇到不正规不合法的网贷渠道,风险意识较弱的大学生必定成为弱势群体,倘若大学生欠下债务而无力偿还就有可能走向犯罪。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1.建立网络安全防护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要建立网络安全产业链,构筑网络安全壁垒。一是从法律保障和安全监管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推动和完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做好法律保障;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力和打击力度。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推出为保障网络安全,为信息化健康运行奠定了有法可依的基础。二是从社会监督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形成行业监管氛围;三是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企业之间都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并严格自律。由此肃清网络环境的不良行为,对净化网络环境,为互联网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拓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再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要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课堂教育、教材融入和科研课题研究基础上,在大学生之间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实践教育,通过正反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互动、技能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自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虽然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之法律观念淡薄,从而导致一些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大学生自我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是现实需要。首先,学习计算机使用知识。大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计算机为个人发展服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辨别那些是有害信息、有害软件,通过知识的学习铸造一道网络安全心理防线。其次,加强自身法制观念。因为必要的法律认知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约束,但也更是一种保护手段。再次,要提高社会实践防范能力。大学生面临着从学校过渡到社会人的关键阶段,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之一,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成熟,对危险预判的缺乏往往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现实问题,是一项紧迫且必需完成的任务。网络安全作为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网络安全引导是我们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将开辟网络素养教育更多途径,丰富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2]吴泽鹏.大学生自身网络安全问题研究,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2015.
注释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行为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06-05
一、引言
大数据已不仅是一个流行的新潮词汇,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将极大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1]目前,“大数据”在学术研究领域、商业、军事、教育、通讯等行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最普遍的大众媒介,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关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受众的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在大学生中电脑和手机等上网终端的普及化程度非常高,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等越来越普遍,这些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大稻菔贝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个体的网络行为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的网络交往及树立健康的上网理念提供可靠依据,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国内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现状
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研究的文献,利用我国目前比较权威和收刊量最大的数据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5-2015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以“网络行为”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67篇。按照文章的年发表量统计如图1所示。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对“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思辨、“现状+建议”以及利用具体的某种技术或算法建立网络行为分析系统上。如: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对策的理论思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调查以及基于数据流分析的网络行为检测系统的建立等。在“网络行为”的实践研究层面,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网络行为分析的实践研究大多是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特定的群体进行网络行为的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或访谈结果归纳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一类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国内在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的手段还是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的网络行为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靠性,但是其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学习者可能故意输入不准确的数据或因为完成调查问卷需要花费时间,增加了被调查者的时间负担,可能存在胡填乱答的情况;二是分析结果较为笼统,只可以针对一个群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无法实现个体的网络行为测量,以及无法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而随着大数据的产生,这个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利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不仅可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还能实现个人网络行为预测。
三、大数据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的价值
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数据”这个词来分析,大数据是海量的,巨大的,它关乎数据量。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丰富的数据集。也就是说,“大数据”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也不是一种新的产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3]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4个“V”:第一,数据量巨大(Volume),一般是以TB为单位,现在跃升到了以PB为单位;第二,数据的种类复杂多样(Variety),包括各种商业信息、教育数据、地理位置等各种类型的数据;第三,处理速度快(Velocity),遵循“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数据中快速的获得具有高价值的信息。第四,数据的价值(Value),主要表现为大数据的巨大的预测价值。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对实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与以往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行为的分析,会使其结果更加精准,更加具有针对性。
1.大数据保证了网络行为分析的精确性
与以往利用问卷调查实现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的方式相比,通过收集大学生网络行为数据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确性。将大学生网络行为记录下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每个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具体问题,保证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的精确性和针对性。
2.大数据保证网络行为评价的及时性
以往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评价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并针对一类人提出比较宏观的建议和对策。而大数据的出现使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利用大数据实现了对网络行为的过程性评价。只要大学生一上网,产生了网络行为,就会将网络行为数据记录并存储下来,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实现过程性、及时性的评价。总之,只要有网络行为的产生就会有评价。
3.大数据实现网络行为的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指导就是对以往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获得大学生的网络喜好和网络兴趣所在,为其提供和推荐相关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大数据下的个性化服务,更加便捷,针对性更强。同时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和老师,对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
4.大数据实现了对网络行为的预测
预测价值是大数据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其达到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是基于之前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分析,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特征,从而对以后作出预测。针对预测得出的结论,及时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干预,以避免网络行为的失范。
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行为分析模型
1.大数据下网络行为的内容构成
李云先(2013)[4]、楼巍(2014)[5]认为大学生网络行为方式大致可以从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和网络交易4个方面来概括;李庆真(2015)[6]、郭玉锦(2005)[7]、李一(2006)[8]按照使用网络的目的将其分为互动交流类、休闲娱乐类、实用工具类和公共参与类等4 种类型。
根据已有的文献,笔者按照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爱好,在调查和总结其网络使用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消费四个方面。网络学习可以细分为信息获取、网络平台两个子方面;网络娱乐可以细分为网络小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四个子方面;网络社交可以细分为网络交流、网络互动两个子方面;网络消费主要是指网上购物。
(1)网络学习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网上课件,信息获取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工具搜索学习资料或者通过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下载学习资料;网络平台主要是包括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以及教育社区的使用。
(2)网络娱乐主要包括W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小说和网络音乐,主要包括浏览各种新闻(时政、娱乐、体育等);使用网站(如PPTV、豆瓣、百度音乐等)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使用下载工具(如迅雷等)下载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
(3)网络社交包括网络交流和网络互动,网络交流主要包括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网络互动主要指使用社交网站(QQ空间、人人网等)互动、使用网络发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
(4)网络消费主要是指通过天猫、淘宝、苏宁等网络购物平台进行网络购物。
2.大数据的技术架构
大数据是近年来随着数据集的急剧扩展和汇聚从数据科学中发展形成的一个研究前沿。[9]大数据基础架构必须具有分布式计算能力,以便能在接近用户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减少跨越网络所引起的延迟。[10]大数据可以采用四层堆栈式技术架构:基础层、管理层、分析层、应用层。[11]基础层是整个大数据技术架构基础的最底层,主要作用就是实现数据的获取。利用现有的网络行为监测系统将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娱乐、社交和消费的一系列网络行为跟踪并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了数据基础;管理层是大数据技术架构的第二层,本层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以及数据的计算。大数据架构中需要一个管理平台,使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具备实时传送、查询和计算功能。该层主要是对网络行为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抽取、数据转化、数据的装载,使数据格式统一,以保证后续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可行性;分析层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对上一环节存储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度价值挖掘,提供基于统计学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分析和解释数据集,从而获得对数据价值深入的领悟。[12]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潜在联系,以保证后续决策的可靠性;应用层是对针对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提出实时决策,以及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应用。
3.大数据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模型构建
要利用大数据实现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并提出个性化的建议,首先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模型。在大数据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对大数据技术架构的分析,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了网络行为监测客户端、客户端后台、以及线下教师学生活动三个层面,客户端层面是以校园网为依托,主要实现网络行为数据的收集、网络行为的评价以及指导性反馈三个模块;客户端后台主要是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两个模块;线下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根据反馈结果采取适当手段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1) 客户端层面
客户端所有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校园网为依托,只要学生连接上校园网,网络行为监测客户端就可以捕捉到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行为数据。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网络行为监测管理客户端,这些软件的开发设计在行为数据收集和上网控制方面比较成熟,但是对于行为数据的评价和反馈方面较为欠缺,需进一步的完善。
1)网络行为数据采集
通过网网络行为监测客户端可以对大学生产生的网络行为数据进行捕获,这类数据主要是指在校园网环境下大学生产生的网络行为数据。网络学习行为数据是指浏览和下载的学习资料、使用的学习平台、使用的数字化图书馆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网络娱乐数据是通过捕获浏览的娱乐新闻、网页游戏、网页小说、通过网页观看影视、网页版音乐、下载的游戏、下载的小说、下载的影视、下载的音乐而获得的;网络社交数据是指使用即时通讯工具(QQ、MSN、飞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站(QQ空间、人人网等)、网络发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数据;网络消费数据是指通过使用淘宝、天猫、苏宁进行购物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创业已成为创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创业又以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拟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一种主要方式;现有文献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普遍意义上的创业,而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研究尚没有深入,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对网络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研究作一个综述,并提出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框架。
一、国内外网络创业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产业标准》杂志2000年6月公布关于美国网络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2%的创业者有管理经验,86%是男性,80%的创业者获得过学士以上学位。MassimoG.Colombo,Ma「coDelmast「o[1](2001)发现网络创业者与其他创业者相比相对较年轻且少受教育,经常是首次职业经历,如果他们有工作经历,也往往是在不相关的行业。但Canta「ella[2](2001)报告多数突出的网络创业者具有创业经历,并有学士以上学位,这些大企业多数以团队创业,而不是个人。LaRaeM.Jome,Ma「yP.Donahue,Lau「aA.Siegel[3](2006)指出女性网络创业者的数量增多,并对女性网络创业者特性进行了研究。OlivierBe「thod,ClaudioHuyskens,Claudialoebbecke(2007)提出了一个用户社区型网络创业成功驱动因素框架,认为创业团队的个人网络和个人特性、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可用的资源和能力、有重点的市场策略、首次进入市场的速度等因素驱使用户社区型网络创业的成功。Te「「enceC.Sebo「aSangM.LeeNittanaSukasame[4](2008)研究结果表明成就感、创业者经历、商务交易的可靠性、电子服务质量中的方便使用性等因素对电子商务创业成功正相关,而创业者的敢冒风险和电子网络,电子服务的响应性和自我服务功能,政府支持等因素并不重要。
国内曹祎遐(2006)指出网上创业具有门槛低、成本少、风险小等优越性,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选择,分析了“网络店铺”运作模式的优势和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沈先钊,甘泉(2006)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失败率高的因素,包括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施、能力和成本结构,提出了建立柔性化单一型电子商务的必要性、方法及途径。程艳林,周勇炜[5](2007)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背景与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其中原因包括“兴趣驱动”的创业动机难以适应“利益驱动”的商战规则、单纯“以创意为资本”的创业方式缺乏资金保障、技术受限、创意穷尽等,提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出路在于协同创业,并结合案例论证了大学生网络协同创业平台创建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的研究综述
在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方面,谈龙河(2006)指出现在网上创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设立专门的网站作为销售平台,从网站的维护、更新到宣传、销售自己一手包办,另一种就是利用其他网站提供的平台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易趣、淘宝、一拍等网站。罗德远(2006)认为售卖的商品雷同、销售手法单一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现在网上创业的人不少,但赚钱者不多的现状。对于刚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初次创业的人来说,网络文化服务业是个机会。如收藏品的图像处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朱艳(2008)认为个人可根据自身资金、经验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可选择网上创业、网上销售结合实体经营、网上加盟等模式。Ja「oslavJandos[6](2008)通过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有多种方式的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卖实体货物,网上开店卖数字货物,网上卖服务和为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网上营销提供服务等。郑传洋[7](2008)认为大学生结合网络的创业,可以有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个人办网:具体有创办BBS论坛;开设博客网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其他办网盈利途径,如做特色信息类的网站,如论文专着型、出行旅游型、房屋或商品购买参考型等等;二是文明上网:博客盈利;威客盈利;网上开店;其他上网盈利途径,如闪客盈利、兼职网络编辑、游戏代练。
在大学生网络创业支持体系研究方面,多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等方面考虑。谭祖谊(2008)指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配套资金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包括三级统筹规划体制、政策协调机制、共同基金扶持系统等。涂娟娟(2008)提出应着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包括外部政府社会的支持,内部设立创业教育专职机构、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基地为依托搭建创业平台、组建“创业导师”队伍等。杨寒(2008)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要搭建系统的政策体系、设立毕业生创业种子基金、成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咨询服务中心、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教育和课题研究、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联盟、加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等。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与支持体系框架
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主要从自己建立网站创业和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创业两个方面去考虑,自己建立网站类型和盈利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体或软体商品的交易网站、可以是信息服务类网站、可以是知识交流性网站等,盈利模式可以是会员费、广告费、服务费、交易中介费等;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创业,主要方式有网上开店、网上加盟、运用各种网络工具提供服务等。
大学生网络创业支持体系主要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个层面来构建,各层面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出台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从而有效的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政府层面应制定发展电子商务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电子商务;建立网络创业园区,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提供大学生网络创业基金,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再就是提供一些支持网络创业的服务和政策,如大学生网店申办工商执照绿色通道,免税收等。
学校层面应在创业教育中大力开展网络创业教育,建立学校网络创业基地,依托基地开展电子商务或网络创业的培训和竞赛,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应提供一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和服务,如设立网络创业学分,提供网络创业配套服务(如物流)等。
社会层面首先应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努力,树立一种创新、创意、创业文化,营造一个网络创业好的氛围。其次应有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足够的网络带宽、丰富的网络资源、良好的网络文化。再也需要社会上企业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货源、安全的支付和便捷的物流。
家庭层面应对大学生创业和网络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重对自己孩子的创新、创意、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培育,注重对网络应用的引导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不良网络行为 表现 危害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2-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深入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尚处于发育、成长期,心智及心理仍不够成熟,缺乏自制约束力,容易被网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诱惑,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和出现一些不良网络行为。
一、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主要表现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是指其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无视基本的网络使用要求,不遵守网络规范,不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行为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甚至出现违法和犯罪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沉迷网络游戏。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属于高考成绩中相对靠后的,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一般不高,对学习的专注度也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一有空余时间宁肯花在玩上,也不愿意将精力花在学习上。玩,成了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重要事项,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网络游戏。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玩网络游戏的主要是男生,90%以上的男生会上网玩各种网络游戏,在这部分男生中把课余时间的主要部分(睡觉以外)放在网络游戏的学生达到25%以上。
(二)浏览不健康网页。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互联网环境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好的整治,绝大多数的不良网站网页被关闭,网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互联网世界难以有净土,不健康网站和网页仍然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于好奇、猎奇不良心理,去寻找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寻求视觉的刺激。
(三)痴迷网络购物。近年来,男生游戏,女生购物,是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商的出现和物流业的不断壮大,网络购物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不会网络购物俨然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可见网络购物的发展是何等的快速。调查发现,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女学生中,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达到80%以上,其中一个月有五次以上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达到23%以上。这部分学生网购部分物品是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但所购物品也有相当部分并非生活必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购物的心理,可以说是对网络购物形成了依赖,达到上瘾的程度。
(四)无原则转发信息。网络是一个便捷也是相对宽松的交流平台,很多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鱼龙混杂,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良性的,也有负面的。很多高职学生不分良萎,喜欢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这种无原则的不经鉴别的转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泛滥。
(五)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确实可以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东西,如学习需要的资料,甚至是各种专业课的答案。由此,一些学生学习遇到了困难,到网上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对促进学生学业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些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网络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甚至作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再自己动手,而是通过网络直接查找答案。笔者曾作为评委,参加某学校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评比,在评选中发现参评的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80%以上是通过网络抄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数据都全抄照搬,由此可见学生完成课业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何等的程度,这样的学生离开网络,必将是一事难成。
二、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
大量不良网络行为的存在,对于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危害极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荒废学业。业精于勤,学业是需要付出的。大学作为一个W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没有充足的时间,是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很多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为了玩游戏,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作息时间,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一些沉迷游戏的学生晚上不睡,白天要么到教室无精打采地趴桌子睡觉,要么就直接在宿舍睡觉,把游戏当成了主业。长此以往,学业荒废,也是必然。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过度依赖网络,慢慢地养成使用别人现成果实的习惯,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造性,逐步丧失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二)损害身心。生命在于运动,但在不少高职院校,非上课时间,只要到宿舍,就可以看到众多游戏爱好者在电脑前乐此不疲、埋头苦干,这些学生一心扎在电脑游戏中,往往是长坐不起,极少活动,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久而久之,自然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沉迷电脑,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也就减少了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慢慢地离群,往往会形成独来独往的习惯,不与人接触,不与人分享,养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对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心理,无形中使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离,造成人际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损害心理健康。
(三)加重家庭负担。网络购物本来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的消费提供更多的选择,然而,部分学生网络购物活动的不断增加,助长了学生的过度消费。近年来出现在高校中的各种“校园网络贷”,就是应一部分过度消费的大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消费方式加重了家庭负担,使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四)形成不良的人生观。网络购物不只加重家庭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消费观。一些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应该量力而行,在进行校园消费的时候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而是为了面子产生攀比的心理,以超过家庭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却要满足自己的不合理消费要求去进行借贷消费,甚至有一些女生进行“裸贷”,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W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无所顾忌,毫无约束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进行恶搞,不经鉴别地转发各种信息,以此为乐。在游戏中挥霍时间和金钱,愉快地体验游戏过关的和成就感,满足于游戏人生,成了他们最大的人生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防范措施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未来,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这些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纠正其不良网络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减少与避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建立好网上思想工作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易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按照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丰富这些媒体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
(二)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充实其知识、完善其思维、提高其思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技、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以及讲座、报告会、志愿活动、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社会,用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日常交际与学习的主要部分,在搞好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入学生班级或组织QQ群、微信群,经常留意学生QQ群、微信群、空间上的消息,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引导、教育、更正,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网络正能量,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网络在立德树人、助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清.“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刘杰,王冰莹.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4(29)
[3]周丰,许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4]万洪莲.大学生网络资源利用情况分析[J].才智,2014(17)
[5]谢香.新媒体下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及引导方法[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
[6]林秀娟.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7]马鸣华,哈刚.浅谈针对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高校应对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育人机制研究”(桂教科研〔2016〕3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日常不良行为方法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接受理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借鉴
一、接受理论的兴起及其内涵
接受,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容纳而不拒绝。这种含义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尤其是到了大众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20世纪下半叶。接受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接受”问题的研究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后来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早期的解释学,如古典文献解释学、圣经解释学和法律解释学等都是局部性和技术性的,目的是想找出一套正确解释的规则和方法,以获得与语言材料和经典文献一致的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接受。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继承施莱尔马赫把狭义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历史学和心理学方法,使古典解释学发展到新的高峰。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则实现了解释学本体论的转折,使古典解释学跨入现代解释学阶段。海德格尔认为,对任何本文的理解总是受到解释者(接受者)的“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预先有的假定)组成的“前结构”的制约和引导。伽达默尔则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任何作品本文和事件要找到读者.都必须依赖于阐释的接受,接受过程就是作品本文与读者“视野融合”的过程。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德国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培育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文学史教授、文艺学专家赫伯特·姚斯和他在孔斯坦泽大学的同事沃尔夫冈·伊泽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让语言学家去解析才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诉诸于历史的理解。不同于以往文学史只注意作品和作家的传统,姚斯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重要意义,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和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本文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它的人的理解意识之中,没有读者的艺术经验和理解意识,本文的意义结构始终是封闭的。作品的意义只存在于欣赏的理解和理懈的欣赏之中。正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以意义和价值。在他看来,接受过程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参与过程。由于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都会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范式,又因为接受者的天资经历和文化修养千差万别,故不同的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理解、领会的变化范围异常广阔。某一作品在历史、社会的各种不同背景中呈现不同的意义结构,在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对于不同读者也具有不同的意义结构。伊泽尔则把本文与读者在阅读中相互作用、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生发的观点作为自己接受理论的逻辑起点。他认为,意义不是本文或读者单一方面的产物。本文在未被读者接受之前.只是一种有待实现的未定性“召唤结构”,只有依靠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主动地去挖掘,才能实现本文意义的生发。而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所做的思维加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美学对接受现象的重视是颇有意义的。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其受众理论大致经历了“靶子论”一“影响有限论”一“社会类型论”三个阶段。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就像毫无防御能力的“靶子”,处于完全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传播者与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如同子弹击中靶子那样有效。此即所谓的“靶子论”。但是,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传播者和传播工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强大的,受众也并非任人摆布。他们往往不会因传播者向其“射击”而“中弹”倒地,有时传播的效果会与预期的恰恰相反。事实上,受众对传播信息接受的状态受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人们各自的心理构成千差万别,先天条件与后天知识形成了个人之间的差异;一个人的心理构成之所以不同于他人,是由于他在认识客观环境时获得的立场、价值观念和信仰所造成的。他们为了避免给自己造成两难抉择或心理冲突,往往只选择那些与自己信念和成见相符并能加强它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抵触的东西,因而外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这就是所谓的“影响有限论”。对传播积累效应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和受众的反应总是与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受众因年龄、性别、种族、文化水平、职业、信仰、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属于同一社会类型大群体内的受众对同一内容的反应基本一致,并以大体一致的方式去选择大致相同的大众传播信息内容。这就是“社会类型论”。
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的受众理论表明,受众对信息的态度是接受活动的关键因素。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凡是涉及接受问题的学科领域,比如文化的传播、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对接受教育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则是教育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好双方的交互主体性,对于教育十分重要。离开教育就谈不上接受。而没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动都会成为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只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和提高心智水平的手段与条件,而教育目的与教学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接受活动,掌握接受规律,对于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此可见,无论是高校德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还是教学过程的优化,都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接受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中,几乎每一位教育者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自己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常常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有的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有兴趣、愿意接受。有的受教育者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义务和要求,有的受教育者甚至讨厌和反感道德教育。原因何在?说到底就是道德教育接受效果不理想。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教育与接受的契合问题。不可否认,受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接受效果不好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特点和规律不了解或不重视,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提高高校德育成效和促进高校德育科学化的生长点。解决了接受问题,高校德育就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种借鉴也是可能的。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对教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使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与重新定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教育提供了一个N-新的技术平台。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只是类似投影仪、录音机等感官外接系统,其功能就是人的感官的强化,有时空限制,服务于“班级授课”制度,以“集体组织”为基本单位,而且以“控制”为管理手段;网络时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它们是人的大脑、人的智慧的间接系统,没有时空限制,服务于个性化的学习,以“个体”为单位,以“选择、对话、交流”为手段。
2.使教育目的产生变化。网络时代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无微不至的引导者。
3.使教育内容得以拓展。过去教育以封闭、稳定与线性的知识传授为其特征,而在网络化社会里,教育则突出表现为取消有限性与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和生成性,进一步强调知识的个性化与经验化。所以网络时代将极大地拓展教育的内容,说到底,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
4.使教育方式变得丰富。网络的交互性与开放性,使教育由过去单一的认知性活动,变为各种合作式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信息网络将文本、图像、声音等集成一体,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以与世界自由地进行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教育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5.重建教学关系。在过去的社会条件下,教学关系是很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界限难以打破,而且打破这种关系就意味着危险,“师道尊严”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一条规则。而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将蕴含全新的丰富内涵。首先,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所有的教师首先要当学生,终生学习,终身是学生;其次.“终身教育”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当教师,当一辈子教师。自己不能充当自己的教师.就不可能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就形成了相对的边界不明的教学关系。既当学生,又当教师,成为络时代每个人必须兼备的品质。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网络技术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与虚拟性,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得到格外的重视,与“接受理论”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有许多契合的地方,即特别注重接受主体、特别尊重受众个体、特别突出交流互动、特别强调受众参与。因此,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接受”的研究,从而切实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完全可能的。
三、借鉴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是指通过以大学生为德育受众的网络道德教育行为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网络道德教育实际收效程度和网络道德教育资源投入比例适当平衡,从而保持网络道德教育的高收益水平。换言之,网络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德育受众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够以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大学生德育受众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接受理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一)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接受美学认为,任何好的作品,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都是“有许多空白与未定性”,“正是这种未定性和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并激励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大众传播学则认为,大众传播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受传者是否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而受传者是否接受这一宣传,又取决于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满足受传者的需要。读者与受传者都是接受者。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般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出现,没有认识到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而事实上,鼓励受教育者参与教育的“主一主”模式,对于我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要鼓励“读者参与”,就必须在德育过程中留有一定的“空白”和“未定性”,给受教育者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教育方式上教育者要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不仅可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尊重与强调。这在网络德育中是可以办到的。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使得大学生易于和乐于参与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德育的“空白”和“未定性”是相对的,是以其教育目的的确定性为前提的。否则。忽视了德育的确定性与引导性。就否定了德育本身。因此,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坚守德育主渠道,唱响主旋律,仍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就要考虑接受者的需要。以往我们更多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太注意考虑接受者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术教育割裂开来,给人造成似乎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是他们自己的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不是他们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的印象。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了。事实上,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知识技术,同样需要学习做人和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接受者)的主体性,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通常,教育者易于把自己当作指导者而不是引导者。指导者在上,具有权威性;引导者在前,权威性弱化。我们提倡教师做引导者而不是指导者,并不是降低或消除教师的威望,而是使教育者与接受者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交流,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好。这在网络时代尤为重要。
(二)强调参与,充分发挥接受者的能动性。在接受活动中,接受者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一种被动的消费。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赞同或拒绝的审美活动。接受者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有吸收外部信息的要求和愿望,其中既有关于事实性、知识性的信息.也有关于价值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接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的外部信息,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选择和重组,吸收一部分,排斥一部份。大众传播学的“影响有限论”就说明了这一点。早期大众传播学流行“靶子论”,认为传播者与传播媒介力量巨大,可以把各种信息灌输给毫无抵抗能力的受众。事实证明,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单纯地任人摆布,他们往往不会因传播者向其“射击”而“中弹”倒地,而是只选择那些与自己信念和成见相符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抵触的东西,因而外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
我们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就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点、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站,开发更多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软件课件,使大学生在自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自我教育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三)分类指导,格外注重接受者的差异性。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世界上不存在划一不变的传播对象。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个人差异并非先天赋予,而是后天习得。就是说,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遇的社会经历和所受的社会教育不同,他们各自的个人素质、心态体系也就不同。当这些心态各异的受传者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时。所作出的反应也势必闲人而异。在德弗勒看来.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信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信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读者的审美经验对于读者阅读作品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态度上。当读者发现作品与自身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时,就会顺利接受;反之,就会对作品产生抵制心理。那么如何由“验美”到“受美”呢?接受理论认为,在审美经验和作品之间有一个“美学距离”。当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为零时,读者完全进入角色,审美经验对作品失控,不能达到“受美”的效果;而距离过大,则审美经验对作品不理解,也不能达到“受美”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个“美学距离”应该是适当的。
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达,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网络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学习、工作、提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工具,它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上网成了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潮时尚,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生们,自然是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
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甚至使得部分学生遭遇到一定的迷茫,从而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异常,导致人格的发育不健全。
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么样的影响,又是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具体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上网情况,我利用这次机会对我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及调查形式
(一)调查时间
2014年7月1号―8号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用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及历史数据查询比较的形式。本次问卷调查中,样本总量为200份,实获有效样本195份,有效问卷率为97.5%。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共涉及青岛科技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200名学生,60%为男生。其中艺术学院学生40名,经济与管理、传播与动漫、自动化与电子工程、机电工程、数理、中德科技、外语等8个学院160名学生。
三、大学生上网状况及总结
(一)大学生上网条件比较成熟,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生上网率已达到100%
78%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虽然另外22%的同学没有电脑,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手机,通过手机也可以完成上网的需求,也就是大学生网普及率已达到100%。
(2)学校上网环境比较优越
82%的学生上网地点是宿舍,另外在家中上网的学生15.9%,在网吧及其他地点上网的学生仅占仅占2.1%。据可靠数据显示在2010年,大学生在网吧上网的占到80%,学校上网占了10%。这个数据充分说明,在这4年的时间里,高校的网络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大学生生提供了良好的上网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选在舒适的宿舍上网而非嘈杂的网吧。
(3)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
6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32%的同学使用电脑上网,还有14%的同学使用多种工具上网。根据数据分析,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们以往主要依赖报纸、电视的信息接受方式。如今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校园网络环境的优越及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的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对大学生来讲,寻求信息的深度性并不是他们的唯一要求,恰恰信息的广博和便捷才是他们的追求。因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二)大学生上网时间分配不合理
每天上网的时间在1-3小时的65%,3-5小时的占18%,1小时以下占12%,5小时以上占5%;数据显示78%的同学会利用空余时间上网,11%的同学是利用晚上睡眠时间上网,还有11%的同学是利用旷课、开会、集体活动时间上网。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节假日期间,学生会选择与家人及朋友玩耍,因为上网条件比较成熟,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然而在工作日中,学生会把分散的时间用来上网。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后学习的时间太少。11%的同学是利用晚上睡眠时间上网,这样会使该部分学生休息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及效果,在我们学校大一新生要上早操,大一的学生由于上网而影响休息的话会影响到早操的出勤情况。
(三)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娱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做的第一件事情,81%的学生是打开QQ、微信、飞信等聊天交友工具,游戏、看电影或听歌;12%的同学浏览新闻;7%的同学登陆购物或团购网站。几乎没有同学上网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学习资料。
调查显示,学生上网的目的,53%是为了聊天娱乐;19%为了查阅学习资料;16%是为了了解新闻;12%是为了购物。
通过对上网第一件事情及上网目的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上网的目的很多,但网络知识平凡,对于网络的利用只局限在娱乐交友方面,真正利用网络来获得更多知识的还是较少。对网络的利用还是比较贫乏,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更多的人都不知道上网来做什么的。这也正好跟学生上网打发课余时分散的时间相吻合,
(四)大学生上网的潜在花费在增长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每个月上网的流量费用,100元以下为30%;40-100元占52%;100元以上占18%。每个月网上购物或团购花费,300-500元为69%;500-1000元为25%;1000以上占6%。
虽然大学生上网所花费的流量费用并不是很高,但是通过上网后的其它潜在消费,比如购物、团购美食等费用远远高出了上网的流量费,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模式。
(五)大学生网上交友趋向于理性化
调查显示90%的同学不会为了结交网友而可以上网。3%的同学赞成网恋;对于网恋49%的同学表示反;48%表示无所谓 。
从上述数据中了解到,网恋并不是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对网恋的成功率和可信度也持怀疑态度。大学生使用聊天工具的主要目的是跟同学朋友交流情感,了解信息,与陌生人的交流较少。对于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有限的,尤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面对网络,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态度是理性的
四、针对大学生上网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针对现状,调查者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倡议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监督,净化上网环境
目前政府对那些低俗的、甚至不堪入目的信息的管制始终成效甚微。腾讯网的部分图片信息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尤其对青少年的心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政府部门应该对各个网络媒体工作人员以及监管人员实行问责制,设法屏蔽一些不良信息,布不良信息的人进行责罚。调查对民众的知情权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这才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当然,仅仅有网络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提高网络交友类工具及其附带网络信息的质量,任重而道远,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大学生自身都要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全民努力为大学生甚至所有网民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从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聊天工具入手,提高信息的品味及深度性
既然腾讯QQ和微信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聊天工具。腾讯网的消息大多转自纸媒,缺少原创性,应该加强自己的记者队伍,采写具有独家或者独创性较高的新闻。对于一些重大的国家事件、民生事件,网络媒体应该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报道,不仅可以做文字报道,还可以配以视频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同时,新闻内容应该担负起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任,选择适当的新闻事件,于潜移默化中向大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相关部门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选择和识别健康网站。网络在大幅度拓宽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空间的同时,也增加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倡导网络之间的责任意识。还网络世界一片纯净的天空。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机器的束缚,不再被困网中央。
关键词:校内网;网络促销;公共主页营销;互动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6702
WEB2.0时代已经来临,随着Facebook在美国的巨大成功,全球正在兴起一股SNS网站开发的浪潮。2009年7月27日,校内网推出公共主页营销服务,将其定位为“校内与外站的大门,学生与明星品牌交流的平台。”可以看出,校内网逐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寻求创新SNS网站盈利模式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与目标客户紧密而亲密的接触平台。
笔者认为,校内网目前的功能和定位主要是帮助企业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客户关系的维系。因此,笔者所在的大
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小组对校内网用户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校内网开展网络促销。根据调查数据,笔者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可以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网络促销方式。
1 导入期:网络广告,树立品牌形象
在产品的导入期,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力争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网络广告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获得广大受众的认知和接受。
1.1 旗帜广告
目前此类广告在校内网上运营手段已经十分成熟,在笔者的调查中,旗帜广告的关注度和点击率都高于其他的网站。因此,企业可以利用校内网现有的“旗帜广告区”广告。
在笔者的调查中,32.88%的用户会注意首页最上方的区域,所以这部分区域经常是商家的首选。正因如此,那里的旗帜广告费用较高,广告变化速度较快,这点会影响到用户对广告的接收情况。与此同时,8.22%的用户会注意首页最左方和最右方的区域。虽然这个比例无法与32.88%的关注度相比,但有趣的是笔者发现,当问到“参加过一下哪些活动”时,“谁最闪亮•校内新歌榜”13.70%的活动参与度仅次于“麦当劳•见面吧”的17.81%。
1.2 富媒体广告
在校内上富媒体(如视频、音频)是可以通过外部链接引入、被分享、被评论的,也就是能够借助口碑营销和病毒营销进行传播,而旗帜广告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调查中,31.51%的用户倾向分享视频(见表2所示)。
其次,如果说表现形式有限的旗帜广告是基于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而制作的,那么形式多样、感官性强的富媒体广告则是基于大学生猎奇的心理特征而创造的。富媒体为网络广告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融入“兴趣”这一重要元素。另外,企业需要像普通用户一样的去创造信息、创造话题。利用校内网的“公共主页”,上传本企业的富媒体广告(一般为视频广告),引发讨论。
2 成长期:关系营销,培养客户忠诚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企业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校内网高度互动的特点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培养客户忠诚度,稳定企业收益率。
(1)博客营销。
博客赋予企业人性化的一面,能够让它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同用户进行沟通和接触。校内网推出公共主页营销服务是博客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可以利用校内网的“我的个人主页”建立自己的校内博客,企业主要的工作就是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笔者认为企业利用“公共主页”开展促销活动上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的展现形式。笔者认为,软文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首先,57.54%的用户喜欢分享“日志文章”形式的信息(见表2所示)。其次,撰写软文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创造话题讨论。用户看完软文后可以直接留言,还可以评论他人的留言。最后,从校内网提供的的日志服务上看,日志里可以包含图片、音频、视频、Flash、链接等,也就是丰富了软文的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窗口。
第二,信息传播的内容。“实用型”的信息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喜爱,企业应该投其所好。笔者建议,企业既可以撰写与产品的使用保养相关的软文,例如某某产品的使用手册或者小窍门等;也可以撰写以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软文,这部分范围就比较广泛。笔者认为,只要这些信息的内容与公司树立的形象和理念不冲突就可以,哪怕与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相关。因为在博客营销里,当企业不把自己当买家时,客户就不会那么明显地感觉到它是在销售产品。当企业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传播者时,它离客户又进了一步。
(2)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与博客营销相比,应该侧重将用户对企业的认知和好感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是促进产品销售最直接、最关键的一步。企业在校内网上的互动营销主要是开展在线活动,但调查显示真正参与互动活动的用户只有8.22%。那么,企业如何开展互动营销呢?
第一,用户体验。校内网的用户在消费者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通过看、听、用、参与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用户的感官、情感、思考、行为、关联等感性和理性因素。用户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用户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企业可以将用户体验作为一种促销手段,通过产品在线虚拟体验、用户自主产品设计等形式,一方面宣传新产品的功能,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一方面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方便企业正确做出决策。
第二,在线与线下的互动。企业的在线活动与线下活动往往是脱节的,这容易使用户产生在线活动“不感兴趣”、“意义不大”的感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而言,在线活动只能潜移默化的改变用户的心智,但不能促进及时的购买行为。而线下活动的成功举办,依赖在线活动长期以来建立的影响。因此,两者一定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
3 成熟期:销售促进,激发购买行为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同时,随着产品同质、标准化生产现象出现,市场竞争更加加剧。此时企业的促销重心也将从在线活动逐步转移到实体的销售,企业提供实物或者虚拟的奖励,加速产品流通速度、刺激购买行为。
4 结语
我国以校内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具有真实信息和高度互动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精准营销的实现,有利于提升网络广告的性价比、有利于发现和培育忠诚客户。虽然现阶段企业只是将校内网作为产品营销的辅助手段,运用十分雷同的促销方式,但随着校内网的用户从大学生向白领、大学生、中学生的三维层面的转变,也随着国内SNS网站的日趋成熟,笔者相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和依赖利用SNS网站开展营销活动,不仅仅是网络促销。或许,社会性网络(SNS)真的会成为网络营销新蓝海。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施密特(D.H.Schmitt).张愉,徐海虹,李书田译.体验营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50.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10-02
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网络发展之初,仅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情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旋风开始席卷全球,网络的使用以指数形式递增。从用户数量来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截至2011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4.4%[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QSNYJ2013124)],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全国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学家通常将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为11岁左右到21岁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的认可和追捧。它已经涉及到青少年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无可否认,网络正在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网络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但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河南省属于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步晚,经济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沿海城市,而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用工需求少,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于是出现了大量河南人外出务工,衍生出了一些新群体“留守青少年”、“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等等,另外,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也给网络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河南省的社会特征。从上文的数据中可知青少年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建立亲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所面临的网络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冲突也最多。
鉴于河南省青少年的新情况以及网络生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本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为调查样本,主要从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等方面调查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具有建设行、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省的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以及一所职业学校的308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完整回答了《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此量表参考了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86%,其中男生占57%,女生占43%,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来自城市的约占52%,来自非城市的约占48%。
2.研究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3】,删除原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面的调查,增加适用于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项目,修订原有项目表述以便适合青少年,最终形成本次调查量表《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本量表主要由人口统计变量和量表组成,其中量表又由几部分组成: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量表内各条目按照1-5级评分,1分:非常不同意;2分:比较不同意;3分:中立;4分:比较同意;5分:非常同意。
3.填表方法
在正式实施问卷调查时,研究者在班级的自习课上进行发放,郑州市外的由班主任在自习课发放指导学生填写,所有的施测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任何量表只要有一整个项目未填,即按无效回答处理,不计入统计分析。
4.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数据模版里,使用SPSS17.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63.2%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88%的人使用的是台式机,只有12%的学生使用的是笔记本,相比于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普遍性,仍然有36.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电脑;在上网频率这个项目中,有占一半的学生回答“偶尔上网”,只有24%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每天必然上网;在上网地点上,55.2%选择的是在自己家里上网,27%的选择在网吧上网;在上网时使用的电子设备选项上,用台式机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样,都超过了30%。在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上,总的平均时间达到17.43小时,平均2.5小时/天。
在网络使用活动项目上,问卷数据显示青少年只是偶尔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教程等进行网络学习;青少年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达到85.8%,青少年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使用率分别占比例处于前列;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即时通信、微博、社交网站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也高于网络学习的,经常在网络上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达到75.3%;青少年网民网络购物行为较少,86.8%的青少年表示不经常网购;73.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目前的休闲娱乐多半与科技产品有关(上网、游戏、听歌);而在其他的例如:在网络上经常做现实不允许做的事(19%)、我喜欢在网络发表我的看法和观点(29.4%);在互联网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24.5%)等等这些脱离社会的行为青少年并不如我们所预先认为的高比例。
在网络使用能力项目中,65.9%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和操作浏览器软件对于自己是很容易的;71.6%的青少年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有关电脑使用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方法;只有13.1%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电脑高手;73%的人不认为学会使用各种网络技术是容易的;83.7%的人不会解答自己身边同学问的关于互联网的问题。
在网络使用动机项目上,较显著的特点是,青少年上网没有特别明显的动机,达到30%以上的几个动机分别是:和朋友分享心情(30.2);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31.4);为了休闲娱乐(35.3);为了缓解压力(39.3%)。在其他动机如为了节省电话费、及时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实现自我价值等上,青少年大部分都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只有少数人有这些动机。
在对互联网的观点项目上,分别只有不到20%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中自己更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喜欢网络交流方式;认为在网络中感到兴奋和快乐;认为网络可以激发创造力;认为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家认为互联网是积极向上的,是能改变生活的,在“网络可以帮我提高现实技能(如沟通技能)”;“认为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得太迅速”;“认为互联网几乎对我的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项目上的比例达到20%以上甚至30%。
三、问题与对策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青少年网络使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虽然使用的项目目的等方面与设想的不同,但从大体的结果来看还在可控之中。下边讨论下青少年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主要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网络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使用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社交网站与软件。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项目奉行娱乐至上,很少触及下载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网络视频学习等内容,并且电脑使用时间较长,2.5小时/天,这应该与青少年平时课业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有关,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娱乐项目占了绝大部分。
1.2在网上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比例虽然不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网络上做一些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不允许青少年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网络危害,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无法操作的事情,比如与较远地方的同学亲友联系等等。前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要进行监管和教育,防止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1.3上网动机不明确,需要引导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网络,没有一个主要动机,所有项目都比较平均,但是从上文使用情况来看,最终选择娱乐项目的占绝对比重,与原始动机不明确不符。
1.4使用网络能力不足,需要提高网络使用能力
在统计中可以看出,上网时出现问题,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解决上网问题,对网络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当出现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或者帮别人解决问题,需要给青少年一指导,帮助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使用项目以及使用能力方面的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处理问题,并且防止网络对青少年造成伤害,提出以下对策:
2.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伤害
青少年主要使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不适合青少年的音乐、视频、音乐中增加限制,防止青少年接触到不健康的娱乐项目,造成身心的损害;家长应指导青少年网络使用,帮助青少年在上网设备上屏蔽不健康信息,经常检查青少年网络设备,加强监管;网吧监管要加强,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拒绝进入,一旦发现有网吧接收青少年上网,直接关门整顿;净化网络环境,把毒源清除出网络。
2.2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减少网络使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多组织大集体活动,减少青少年无聊独处时间,让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同时也能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技能,拉近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建造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家长和学校要做好沟通,多交流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的真正想法,更好的处理青少年遇到的困惑。
2.3学校增加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以及解决网络问题。
中学应开始计算机课程,介绍计算机文化,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当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多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介绍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网络知识;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学习,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部分已经可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其他措施需要监管部门、学校、家长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引导、教授青少年合理、健康使用网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让青少年不受网络的侵害,正确获得知识。但由于提出的措施还未全面,后续需要在大范围内检测相关措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pdf》.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pdf》.
[3]赵国栋等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8,No.4 (147-162) 2010.10.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7.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0-07-15].http:///special/cnnic26/.
[6] 石绍华,高晶:北京市青少年的上网情况及心理发展调查报告。北京市政府、共青团市委编,2002年.
[7]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 .社会学研究.1995 ,(4) :41-48.
[9]侯磷.网络消费行为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33-34.
[10]吴明隆. SPSS 统计应用实务[M] .台北文魁信息股份公司,2000.
[11]郭良, 卜卫.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