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0 05:0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部师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部2月5日《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教师绩效工资要以绩效考核为基础。
通知强调,要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考核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教师专业发展重点考核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情况。要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通知表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知要求,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学校按规定的程序与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同时适当听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意见。
通知还强调考核要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
据了解,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工资以绩效考核为基础
《意见》指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为教师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和教育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
《意见》将师德放在绩效考核的首位,明确要求“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
《意见》指出,要鼓励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使他们有热情、有时间、有精力,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班主任工作,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意见》指出,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下来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从此,钱永刚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钱永刚说,“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不教育’是我们家的‘教育秘诀’。”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话,却充满了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模仿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好的言行习惯,他们会效仿;父母的粗言秽语、不良行为孩子同样“全盘照搬”。毫不夸张地说,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濡染、默化着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一次同学聚会,朋友带来了他十岁的儿子。有人问:“你爷爷奶奶好吗?”“不好!死了才好呢!”孩子的回答令提问者非常尴尬。朋友的脸涨成了红布:“这孩子!胡说八道!”扬手要打孩子。孩子一面躲,一面嚷道:“谁胡说八道,咱家买房子他们不给钱,你们不是经常这样说吗?”
父母“经常这样说”,那就不能怪孩子“胡说”!
爸爸的学习是异常艰苦的。夏天,草屋里没有空调,甚至连电风扇都是后来高中时才买的。坐在饭桌上写字如同蒸桑拿般,汗水湿透了胳膊下面的作业本。可恶的蚊子、牛虻,会悄无声息地叮咬皮肤,贪婪地大口吮吸着血。农村的孩子,只得将双脚浸泡在水桶中。冬天,屋里冷得像冰窖,手脚长满冻疮。奶奶经常点燃火炉,爸爸紧紧依偎着炉火温习功课。打谷场上,每年一次的露天电影,吸引无数少男少女前去嬉闹。而我的爸爸,对此视而不见,独自在家里埋头苦读。他告诉我,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爸爸的学习是持之以恒的。无论寒冬腊月,无论炎夏酷暑,无论礼拜周末,无论过年过节,他都坚持每天学习。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之后,爸爸背上书包,独自一人行走一个小时的泥泞山路,赶在学校开门前到校。回忆往昔,爸爸对当年的求学之路记忆犹新。
爸爸的学习是勇于竞争的。他们期中、期末每次考试都会排名,全年级前三十名将列入红榜中,在学校布告栏里张贴出来。爸爸说,每次经过布告栏处,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红榜的前三甲处,内心便无比快乐。他的学习是苦并快乐着。
爸爸的学校是非常普通的。全县28所中学,他们初中是第28名。即便这样教育非常落后的农村中学,也没有扼杀爸爸对学习的热情。很快中考降临了,全班55名同学,只有爸爸和另外两位尖子生考上高中,其余的52名同学只能走进社会:要么回家种田,做一位与世无争的农民;要么拜师学艺,混迹于某个建筑工地上。
关键词:惩戒 体罚 境界
道德教育有个惩戒传统,是将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综合起来的一种特殊践行,它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行为,使道德行为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最后变为无律,无需道德判断和思考,凭借着直觉就导出向善的行为。这是德育的一个境界,但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因为操作不好就容易“过”,特别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容易形成仇怨与对立。
一、惩戒:古老的德育方式消融在现代文明中
惩戒这种古老的德育方式,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惩戒并不必然等同于打骂或体罚。很多人往往把惩戒与体罚混同起来,事实上它们不是一回事。体罚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体罚的度,它常常会伤及孩子心灵,表面上虽然规范了行为,一旦没有了戒律,坏的行为会变本加厉地出现。尤其是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推理判断能力,已经能从道德动机的层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罚这种简单的办法已经不能使其充分地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而惩戒作为一种教育职能,可以使孩子认同规范、融入规范,在规范允许下行使自己的自由,在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相应阶段的时候,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向善行为的自然导出,有时甚至不需要通过艰难的道德抉择,最终在一定的年龄,内心的良善与人外在的品格和行为互为表里,把内心的良善和人生意欲以及行动统一起来,发挥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意识的力量。
二、无所畏惧:德育永远的隐痛
这是一个教育反传统的时代。中职教师上课得花大力气去组织教学,课堂都快成为“学生老爷”家的“堂会”了,因为“我们是花了钱进来的,我想怎么样怎么样,老师上课就得听我们的”;中职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学生,学生竟然说:“你现在批评我,放学以后我收拾你!”部分中职学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敬畏的,他们没有公共的法则概念和道德律令,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偏执的要求,而这种偏执的要求是不能把他们带到“值得的生活”中去的。在他们的意识和经验中没有道德的原则,他们不知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生命和生活就无从圆融发展,在他们的意欲中当然也就无从形成向善的欲念。没有对规则的敬畏,怎么会有道德呢?
三、小惩大戒: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
小惩大戒是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惩戒让其认识到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是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如若超越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以及规章制度,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现有律令。学校生活也同样如此。不遵从社会道德,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服从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戒。而现如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犯错误的孩子惩戒措施无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无疑是现今德育的软肋。一味地强调道德认知能力,忽视惩戒这种特殊的道德践行在德育中的作用,难免会出现孩子胆大妄为和无所惧怕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下,孩子还可能出现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严重偏离,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如果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错过了纠小错的机会,一旦发展到孩子“无所畏”的地步,德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惩戒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职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小惩大戒是德育不可回避的责任。
四、戒律:找回德育的“法门”
关键词:双语教育;高等教育;语系;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2-03
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优势,确立了英语在科技、文化和信息传播上的主导地位。[1-3]加上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多达几十个,因此,最终使得英语成为联合国最为流行的工作语言。正是因为英语流行之广泛,而通常被公认为是一种准国际语言。在科技领域,英语更是被公认为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首选语言。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与世界交流频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三和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提高使用英语的技能显然十分重要。为此,教育部在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上不断推出新的政策。除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还在全国范围内从2007年至2010年建设50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然而,值得强调的是,真正解决科技人员使用英语传递信息的困难,仅仅从教学层次上强调双语是不够的,而应该将双语提高到教育层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使用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也就是,应该把双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双语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不敢肯定地说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民族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思想领域能够影响全人类发展的如耶稣基督、摩西、卡尔·马克思、佛洛伊德;在文学领域,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先后有十多位犹太裔作家问鼎;在艺术领域,门德尔松、奥芬巴赫、鲁宾斯坦、贝多芬、毕加索等无一不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在自然科学方面,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电子计算机发明人冯·诺依曼、控制论的创建人维纳、电磁波先驱赫兹、原子物理学家波尔、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等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不朽的成绩。自诺贝尔设奖以来,不到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在所有获奖人数中却占有大于17%的份额。[4]不仅如此,犹太人在商业、经济、传媒、政治等方方面面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分析犹太人成功的原因,不同的社会学家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他们的语言天赋或许是他们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从2000年至今,多年在以色列和美国学习和工作使我明白,犹太民族除了对事情的那种严谨和执着之外,他们对语言的那份娴熟使我惊讶!以色列有600万人口,除了小部分建国前就居住在以色列这片土地上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外,他们中大部分人有双重国籍。他们要么来自欧洲,要么来自美国和非洲。其中有100万人来自前苏联。因此,他们可以熟练的掌握几种语言。例如,他们不仅可以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还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或俄语,甚至能够使用法语和德语。在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园里,他们的学术报告均由英语进行。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非常熟练地用英语和希伯来语交流,并且经常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换。课堂上,有的老师使用的是全英语,有的是双语。不仅仅在校园,在以色列的任何地方,你可以随时听到使用不同语言交流的人群。在Technion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难道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有关系吗?难道他们刻意去掌握不同的语言吗?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答案,那是因为他们对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他们明白,作为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对他们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次学术报告上,世界著名学者,以色列材料物理冶金学家[5]Emeritus David Brandon教授突然用汉语说,下一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从现在起,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必将在经济和文化上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以色列的发展,犹太人的成绩,使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为了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掌握外语至关重要,尤其是掌握科技语言——英语。
二、提升双语教学为双语教育
应该强调从教育层次上高效率使用英语,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上。因为,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上,教育是人类活动中知识、文化、经验和习性传承的一种社会和意念活动;狭义上,是人类活动过程中通过知识传递,规范和塑造人生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环节包括知识、文化、经验和习性等信息体,包括传播的载体和传播方法,还包括受体和受体接受方式与方法,通过教育,信息体可能会发生变形和创新。教学则不同,一切教育过程中,通过某种特定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可称为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集,是一个过程和一种方式。教学主要强调信息的传播者通过某种方式将信息传给受体。从以上教育和教学两个概念可以发现,高等学校使用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选定一门合适的教材、通过组织教案、规划传授方式和时间、用中文和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从教育理念思考,双语教学显然不是知识和信息传递最完整和有效的形式。在高等学府这个具有独特的教育环境里,如果能够扩展双语教学的范畴,使学生以不同方式接收双语信息、用双语理念思考问题,也就是将双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为全人类的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双语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教育整个环节中,要找到合适的双语教育切入时机,选择合理的课程并配套适宜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对象,调整教学过程中外语使用的频率。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变为真正的教育。通过双语实践,要渐渐铺开双语教学的内容,从一门核心课,到一个系列核心课程组,从而巩固学生英语层次上掌握科学知识。根据我们的经验,本科阶段要选择几门课程,形成系列的双语教育。从研究生开始,根据条件尽量使用英语教育,对于博士研究生,应该完全使用英文教材,中文资料为辅助。总结过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经验,仅供相互交流。
1.合适的双语教育切入时机、课程和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特点,选定一门合适的课程非常重要。比如,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主要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如果从此时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英语,选择由美国Utah大学冶金系WILLIAM D. CALLISTER,JR.教授编著、John Wiley & Sons,Inc.出版的《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作为教材,[6]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教师合理选择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可以阅读教师没有选定的部分,扩充材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材料科学英语的表述。同样选定这本教材,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主要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例如我们开设的国家双语示范课程《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7]该课程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学位课,其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是铸造、焊接和材料科学类,通过液固转变制备新材料最为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我们采用了国外原版教材《CASTINGS》(第二版)。该书由著名冶金和凝固专家,英国伯明翰大学John Campbell教授编著,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出版。为了探讨形成系列核心课程的双语教育,我们正在尝试继续使用双语开设铸造工艺课程,选定由University of Leeds大学Peter Beeley教授著的《FOUNDRY TECHNOLOGY》[8]为教材。这样通过专业英语——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的教育,学生基本上可以初步阅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掌握专业英语的初步规律。
2.解放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敢于使用英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清楚青年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然而,在高等学校,很多青年大学生都非常反感学习和使用英语,虽然我们年年强调英语四六级英语,学生年年成绩不够理想。分析原因,不是学生不愿学、不愿用,而是学生对使用英语存在心理障碍。一是我们长期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学生羞于开口在众人面前讲话,更羞于使用英语讲话。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只有客服他们的这种心理,才有可能掌握它。为此,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提倡使用英语完成课堂和课后练习。
3.巩固他们使用英语的成果。巩固学生英语的掌握更为重要。在英语教学探讨的基础上,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应该有计划地开设系列英语教学。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科技文化和教育水平。对于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形成《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大学物理UNIVERSITY PHYSICS》、《材料科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凝固原理与控制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铸造工艺FOUNDRY TECHNOLOGY》系列双语教学,完成这样的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完全可以得到巩固。
四、高校双语教育的难度
当然,开展双语教育难度不言而喻。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其次要有合适的教材,还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不仅如此,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汉语是我国语言的主体。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语言,已经非常丰富和完美。无论在文学还是科技领域,汉语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表达和传递知识。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外语。对于好的外国文学,无非需要几个翻译家将其译成中文,而丝毫不影响品味和欣赏语言和文学的美;对于欧美发达的现代科学,同样可以翻译成为中文,传递并延续。由此可见,丰富、发达和完美的汉语言,本身就限制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法国科学院推定,世界有2796种语言,国际辅助语言协会估计为2500种。如此多的语种大概可以分为七个大的语系,即:印欧、汉藏、阿尔泰、闪含、德拉维达、高加索和乌拉尔。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各语言都是屈折语,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以汉语和藏语为代表的亚洲一个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思考习惯。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从汉语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理解英语的思维,显然难度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花去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效果并非显著的原因。尤其是在听和说上面效果更差,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有厌学英语的倾向。由此可见,无论从历史层面,还是语系方面,我们使用和掌握英语相对有较大的难度。如何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推广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也必须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双语教育,掌握好汉语的同时,熟练应用英语,才能更高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领导世界科技进步。
我们应该提高双语教学到双语教育的高度,双语教育对于科技乃至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历史上,心理上,还是语系上,我们使用和掌握英语都有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合理的找到切入时机,选择合适的课程和教材,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双语教育,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好科技英语,最终使我们领导未来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乐乐,胡惊雷.冰与火——英美科技教育趋势比较[J].科学时报,2005,8,22.
[2]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地位[DB/OL].
.
[4]刘中民.犹太名人传[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3.
[5]S.Ranganathan,W.D.Kaplan.Advanced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Brandon Symposium[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6,41,(23):7667-7668.
[6]W.D.Callister,J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John Wiley & Sons,Inc.,2001.
[7]John Campbell.CASTINGSM].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3.
[8]Peter Beeley,Foundry Technology[M].Butterworth-Heinemann,2001.
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惩罚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也是一种义务。”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时代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教育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笔者看来,教育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通过系统文化浸染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另一个是通过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社会构成系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惩罚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要对每个少年违规者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如对懒惰者的善意惩罚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马卡连柯故意让一个有些懒惰的孩子去领导一个特别懒惰的人进行劳动,结果是使他们双方都看到了这种惰性的不可容忍,从而促使双方痛改前非,树立起劳动观念和习惯。
教育的惩罚是必要的。一位中学的老师介绍过,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犯了错,学校有要求学生“面壁”(强迫要求其做这种动作),还可以叫家长领回家去反省(停课反省)。说起美国中小学的惩罚教育,其历史也曾很“辉煌”过。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打电话给警察,警察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带走家长。但是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却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允许的。美国有的私立学校曾以惩罚学生之严厉而出名。其体罚之酷并不亚于中国的私塾。公立学校当然要比私立学校宽松些。然而,公立学校的惩罚教育也是五花八门的。前面提及的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即为惩罚的一种。这才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一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1920年,美国一个12岁的小男孩,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窗玻璃,小男孩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请老太太宽恕,可老太太坚持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能买125只生蛋的母鸡,在今天,约合人民币3000多元。男孩的父亲把12.5美元给他的时候,严肃地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一年之后必须还我。”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半年后,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也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因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和承担医疗费3000多元。他好不容易凑够替儿子交上去,可是儿子又参与赌博,被罚款5000元。后来他的儿子又参与抢劫杀人,被处极刑。在临赴刑场的时候,他却不愿见为他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说是父亲过多的“爱”害了他。多么可悲的父亲哪!这样的结局是善良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却以血淋淋的事实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
事实证明,“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每个教师应该明白: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缺少自身的示范。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要存在的,教师的自身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是其它形式无法代替的。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新课程 自身示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看的设计上都在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应该说是值得庆幸的。但我发现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和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教学中缺少了自身的示范,我认为实施新课程并不是说就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行课中,教师的自身示范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其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的不足集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带准备活动替代教师的示范不足
(一)学生带准备活动丧失教师组织教学的主导作用
体育课也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的目标之一。体育课上安排学生带准备活动,教师来回巡视,不直接组织和要求学生的练习方法,也不直接示范练习正确的动作方法,丧失了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二)学生领操对准备活动的质量的影响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让关节、肌肉充分预热,并使内脏器官植物神经系统逐渐兴奋,为体育课的相对大运动量做好准备。教师针对课的主要任务升级准备活动的内容,其科学性是学生所不能简单替代的。上体育课让学生带准备活动,虽说是发挥了学生骨干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组织准备活动的学生个体是一次锻炼机会,但对全体学生而言,则是一次低水平主导下的主体学习过程,学生带准备活动对准备活动的预期目标大打折扣。学生是一个学习群体,体育课准备活动必须教练在教师精心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
如有必要让学生领操时,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身份进行认真地练习(起到直观示范作用)。领操结束后,教师还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并对学生领操情况和编排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告诉学生教师为什么要补充等等,使学生真正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这样教师的行为不但可以起到主导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
二、学生替代教师示范的不足
(一)学生替代教师示范会影响动作技术的正确性
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练习,探究学习方法,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一个体育技术、技能基础正确掌握的细节。不能否认,有些学生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可能比教师要强,在进行动作整体连贯性演示时,让这些学生表演一下是可以的。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替代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会影响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前会向学生讲解动作的方法要领、完成动作的力学原理。完成动作各环节的正确用力时机和发力部位,减少学生盲目练习的时间,增强学习效果,特别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演示不可替代的。学生表演性演示只能给参与学习的同学造成一个动作影像,而不能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正确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表演性演示不能替代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学生替代教师示范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体育难度动作学习的安全是通过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和保护来解决的。在短时间内学生能学会和掌握相对难度的技术或技能,教师就应该通过自身的示范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学练效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技术的技能上。如果被模仿动作有一定难度,保护措施再跟不上,可能会发生运动损伤等安全问题。另外,被模仿动作有一定难度,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敢模仿,只看不练,也影响了体育课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媒体替代教师示范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利用挂图、课本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内容是有益处的。但并不是说明用了这些手段,教师就可以不做示范了,因为挂图与课本是静止的,多媒体展示的动作是完美的,远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教师自身的示范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能使学生产生欣赏、羡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练习的欲望。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手段,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既然是辅助就不能喧宾夺主,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示范不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因课因时而定。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使用有阶段性要求,起初是鼓励使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则用;后期是理想使用,能不用就不用。因为体育课毕竟是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通过自身体验来完成学习目标的。
四、学生相互纠正替代教师示范的不足
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相互观察同伴动作并进行相互纠正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该说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仅靠学生相互纠正来替代教师的示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体现在巡回指导的过程当中,即通过教师巡回观察,对各组的练习进行及时的讲解、评价,并帮助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和通过正确的示范引导,使学生尽快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假如此时缺少了教师的辅导环节,用学生相互纠正替代,对学生正确掌握学习的方法是不利的。
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学校的成功实施,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主导和示范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李祥,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关键词:情感 英语教学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影响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并张开思维的翅膀去探索新的知识,以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认知任务的完成,达到知(知识)、能(能力)、情(情感)、思(思想道德品质)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而四者有机统一的过程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如何恰当实施情感教育呢?其实,利用情感教育,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以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只是单纯地把课本的知识点、语法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不知道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并掌握。也不知道学生是否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整节课总让人觉得那么的枯燥、乏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尝到了“情感教育”带来的甜头,在此略作肤浅之谈。
我认为,情感教育传递的前提是教师能给予学生爱。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是无法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的。我所任的班级有位男生,人长的不可爱,上课纪律很差,学习成绩又不好,很令任课老师讨厌。每当老师一走进教室,看到他的坐相,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自然,在上课时不免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批评上几句。而该学生确实很不尊重老师,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就不服气,有时还要顶撞老师。凡给他们班上课的老师经常会说:“这个学生难教育难管理。”听了老师们的这些话,我心里有许多感慨。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帮助这个同学。有次我上课时,看到他不好的表现,我没有直接批评他。我知道,中学生的年龄是个特殊的年龄,他们有着叛逆心理。你批评他的目的是要他改正缺点,而他不但不会领你的情,而且有时还会对你不服气。所以那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耐心地指出他身上的毛病,并谈了此行为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危害。同时,我也表扬他身上的优点,使他能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信心。经过我一番耐心的教育和帮助,这个同学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一定听老师话,上课不破坏课堂纪律,认真学习,做个好学生。他说到做到了,老师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尤其我上英语课,他不但认真听讲,而且还大胆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在小组活动中积极配合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时,我看到他举手,一般都会叫到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满足他的表现欲。也可让其他同学改变对他原来不好的印象。有天英语课,上课内容学的是“When is your birthday?”(新教材Go for it! Unit 8, Section A。七年级〈上〉)。我问了几个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问题。当我问他:“When is yourbirthday, David?”(David是他的英文名)时,他居然能立刻回答:“My birthday is October 16th.”碰巧那天是16日,刚好是他的生日,我马上说了句:“Happy birthday!”。想不到他反应很快,立刻说:“Thank you!”,刹那间,我被他这句话感动了,师生间的感情似乎深了许多。想不到以前不好好学习英语的他,居然能听懂并作出如此准确的回答。我为他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因为我的真诚换来了他的转变。为了鼓励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一番。那天,他特别的开心,因为对他来说,受到老师的表扬实在是太难得了。他的心里真的比吃了蜜糖还要甜呢。从此,这个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更浓了,信心也更足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