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9 15:49: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

第1篇

体育院系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不仅应具备教学、训练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应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程序。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访谈和对沈阳体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完成过程的调查,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部分教师和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3届150名应届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2问卷调查法;2.2.3访谈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的分析

有88%的同学选题方向是正确的,研究的内容是合适的。但是从研究方法的选择中,不尽人意,有些同学东拼西凑,照搬照抄,题目重复,内容没有新意。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甚至有些同学直接从网上下载文章,应付差事。

3.2 毕业论文对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作用的分析

在调查中请同学们对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水平进行自评,只有11.2%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完成科学研究。说明仅靠一次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效果不很显著。在调查中有84.8%的学生表示对大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实践的机会。

3.3 毕业论文撰写面临的困难与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在并列第一位的分别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少;还有就是缺乏计算机知识、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科研能力不强的原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在学习期间“没有培养科研能力的实践”和“学校没有要求”。此外,毕业论文质量不髙的原因,根据笔者以前曾经做过的研究和访谈中了解到,还有指导教师力量薄弱和完成论文时间不足等。

4.结论

4.1 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选题较好,但研究方法有所不足。41.6%同学的毕业论文中的主要数据借用他人而来,个别还有编撰所得。应严格毕业论文的评审,坚持标准,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4.2 体育教育专业仅有一次毕业论文,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所局限,只有11.2%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科研程序,63.2%的同学对科学研究还有个别环节不懂,25.6%的同学对科研基本不懂,个别的甚至一窍不通。体育院系应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大学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或两篇学年论文,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第2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作为体育院系的重要专业支撑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育师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的产品滞销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系条件的学校,毕业论文 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教育专业,因而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2.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这与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相径庭的,离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要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当前流行的、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4.受用人单位的影响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学生诚信受到质疑,由于学生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较差,加上自我包装(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中水分较大、签约后毁约、往届毕业生跳槽等现象,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应对策略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职称论文 政府机构如能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表示,今年国家将从奖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以奖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试点。目前,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规定。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2.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把不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根据现实而定,不能照搬照抄。打破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现阶段优秀的体育人才。以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如哈尔滨有学校率先增设体育旅游专业,这就迎合了市场需求,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如前分析,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同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这样在面试中才能以实力获得机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5.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留学生论文 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英玲.辽宁省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I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6.

[3]张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45.

[4]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9.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课余篮球 开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3-02

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群体性健身活动,因其群众参与性强,场地小,技术及对抗性强,娱乐性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吉州地区是吉安市的中心部位,大部分中学在此聚集。分析该地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情况对于吉安市乃至其他省市中学的篮球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吉安市吉州区部分中学,包括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吉安八中、白鹭洲中学、吉安三中的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学生及体育教师,分管体育的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课余篮球运动及本课题相关领域的资料,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文开题和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本人访问了吉州区中学体育教师及德育处主任(分管体育),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吉安八中、白鹭洲中学、吉安三中等中学部分体育教师,在访问过程中,对有关负责学生体育工作的领导、专家、体育教师进行面谈,了解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作为撰写此文的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设计了两类调查问卷表:一类针对中学生,一类针对体育教师。问卷就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参与目的、每周练习次数及每次运动时间、练习方式、练习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回收率100%,其中发给学生问卷220份,教师20份。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采用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目的

通过表1调查发现,中学生参加课业篮球运动主要的目的是:健身、增进健康,占36.8%;还有人际交往、娱乐、丰富课余文体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各占较大的比例,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

2.2 吉州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2.2.1 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每周活动次数及每次活动时间

通过表2及分析可知:(1)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每周活动3次及3次以上最多,占48.9%,有每周活动2次的占29.2%,每次活动时间最多的是61min~90min,占44.5%,可以看出吉州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活动情况总体一般。

2.2.2 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方式

通过表3的调查显示: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主要的方式是四对四和三对三,分别是41.8%和30%,而五对五的全场方式仅占19%,这说明了在吉州区中学当中,半场的3~4个人为一组的课余篮球运动最为常见,分析原因主要是:(1)人数较少容易组织。(2)场地在课余运动时间相对不足。(3)符合现在大部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查还发现五对五的全场课余运动方式只占19%,这大多为校内篮球联赛和友谊赛,平时开展全场五对五的篮球活动并不多,主要受裁判、人数、场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2.2.3 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形式

通过调查表4可知: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课余篮球训练队和校内篮球联赛,每个学校都有开展,而篮球活动周(三分远投比赛)和篮球夏令营也有部份学校举办,总之吉州区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形式比较丰富。但也看出校内三人赛没有开展,其分析原因是:(1)受裁判和经费的不足的影响。(2)主要一方面原因是:厦门市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企业杯和全国分赛区的三人篮球比赛,学校都允许自由组队参加。而对于篮球俱乐部各学校有关领导表示将在条件成熟下组建。

(1)组建中学课余篮球训练队的标准和目的。

通过表6及表5可看出:学校组织课余篮球训练队主要标准是有篮球天赋[3]、特长的学生,占85%,而组建篮球训练队的目的是丰富广大中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和推动课余篮球运动发展,两方面占70%。可以看出,现在吉州区中学生组建课余篮球运动训练的标准和目的不相一致。通过表5的调查显示,吉州区中学篮球俱乐部[2]目前还没有创办,是一片空白。因此,可通过在吉州区组建中学篮球俱乐部以满足广大师生篮球爱好者的需要,促进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开展。

2.3 影响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

2.3.1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反映,影响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当中,学校领导对课余篮球运动的开展重视程度(场地、经费投入[4])将起到最关键的因素。在吉州区的中学学校领导对篮球运动的开展较重视程度一般,表现在,学校每年都会投入相当部分的场地器材、比赛训练经费。

2.3.2 学习时间紧、压力大

通过表7显示,学习时间紧[4]、压力大[2]也是影响学校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一个因素,占11.8%,在调查问卷当中,这个因素大多是毕业班学生的反映,故呼吁有此现象的学校要适当给予毕业班学生一些下午的课余运动时间,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2.3.3 校园课余篮球运动气氛

通过表8可知:中学生进行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本校篮球场[1]占60.5%,所以营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篮球风俗将对更普及课余篮球运动起到关键的作用。校园篮球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完善将有利于中学生课余篮球运动。表7显示,校园课余篮球运动气氛不足,占10.9%,它也会影响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发展,我们的领导不仅要重视,同时也要对于开展课余篮球运动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女生的引导和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吉州区中学生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健身、增进健康,人际交往和丰富课余文体生活。

(2)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方式是四对四和三对三的半场方式,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半场的方式,认为半场的更具有街头篮球式的观赏性,全场五对五的正规篮球比赛开展比例不是很高,主要受场地和篮球裁判缺乏的影响。

(3)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训练的标准和目的不相一致的问题的解决——良好的组织模式,校园篮球俱乐部的创办。

(4)影响吉州区中学生的课余篮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它对于场地、经费、器材、裁判等的改善最为关键。

3.2 建议

建议吉州区中学,尝试构建校园俱乐部,让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形式更广泛,完善管理制度,主要是继续开展校内篮球联赛和篮球课余训练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有利于课余篮球运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要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健.长沙市雨花区中学篮球开展的调查与分析[N].上海体育学院优秀论文毕业论文汇编,2005.

[2] 木子.路桥区青少年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2004.

第4篇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毕业论文范文在线/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他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假如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假如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体育成人教育

学刊.2003,2(19):107-10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广东水利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感悟.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理论观察.2004,5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陕西教育.2005,12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现在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毕业论文范文在线/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2006年1月开题,2005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

2006年1月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06年2月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第5篇

摘 要 拉丁舞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运动,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美是拉丁舞中的重要的体现,本文通过培养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认识和发展是高校拉丁舞教学的目的,把握拉丁舞在高校教学中的欣赏和审美价值的培养规律。

关键词 欣赏 审美价值 拉丁舞教学

一、前言

拉丁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的,是由体育、舞蹈、音乐、服饰为一体的一项时尚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人体肢体来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动作美、和艺术美。拉丁舞中体现着美感及舞伴间的互动和人们对它的审美需要,势必会将拉丁舞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在高校拉丁舞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强美感的培养,充分挖掘拉丁舞中的美育资源,这样不仅能满足大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对婀娜多姿的美态的吸引和对线条美的追求,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点。所以,拉丁舞的发展在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展拉丁舞这门课程必须得加强教学方面。

二、欣赏在高校拉丁舞教学的应用

欣赏是拉丁舞在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舞伴尽情的舞蹈,有助于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与人际交往的意识,使个性和礼仪逐步得到改变,而且能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欣赏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的方式,情感上的交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辨别事物的重要途径。

三、欣赏和审美价值在高校拉丁舞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上或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学习某运动的动力,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也标志着对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强烈的动机是建立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长期在对体育运动实践中形成的,在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对体育运动的满足感,能否对此项运动产生重复运动的欲望等。

(二)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对拉丁舞的理论知识

拉丁舞是一项“美”的体育运动,它通过人体的各种肢体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形象。拉丁舞中体现的美感是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识,从人们的审美需要使其成为一种时尚、耀眼、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拉丁舞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要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意识、教会大学生欣赏拉丁舞蕴含的美。在欣赏的同时,大学生会对拉丁舞的发展演变、各舞种的风格、音乐特点,运动员在参赛时的作风和礼仪,精神面貌,拉丁舞的竞赛规则的演变,裁判员的执法与作风等等都有所了解,进而丰富了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知识面。

(三)丰富教学形式变化,辅助教学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求将反复地讲解或播放相关的画面,甚至详细讲解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反复地强调动作要领,使大学生在视觉上直接冲击,在大脑中对那个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也可进行分组练习进行欣赏,以便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形成。

四、把欣赏和审美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

(一)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欣赏审美主体性

对于欣赏者来讲,通过舞者优美动人的舞姿,欢快的音乐节奏,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也是欣赏能力的提升和素质培养的主体地位。在拉丁舞的教学中虽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学生欣赏。以自己反复地练习来达到精神上和视觉上的提升。拉丁舞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拉丁舞,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其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培养创造美和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发展自己独特的美,养成良好的舞者风范。主要的方法表现在:(1)通过授课中表现动作美、形体美、表现美,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2)教师应以规范、得体的着装进行授课,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获得美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审美与欣赏的能力。(3)在授课中加强舞者规范的礼仪动作训练。(4)将课堂上的行为规范融入到生活中。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拉丁舞中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美观、健身、朝气蓬勃,其舞伴间的眼神交流和与动作的配合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表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欣赏美,感受拉丁舞动作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评价和鉴赏性。发展学生心灵的健康美,行为的健康美、配合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不断的提高审美价值观的提高。

五、结论

拉丁舞中蕴含着诸多审美价值,拉丁舞集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妆容美、礼仪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突出了对身体美的塑造,培养欣赏和审美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审美能力的发展得充分的认识到拉丁舞教学的目的,把握拉丁舞审美能力的培养规律。有助于提高艺术欣赏和对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黄帝全.高校体育舞蹈的价值观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3.

[2] 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41-42.

[3] 朱玲珍.论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第6篇

【关键词】二传手;青少年;排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大连市体育学校20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排球技术及专业二传技术文章15篇,为本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访问有关排球高级教练员12名,高级排球专业教师8名。对大连市体育学校20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长期从事排球运动的学习经历,具备理论分析的能力,为论文撰写提供可行性的分析。

1.2.4归纳法

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和场上实践及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如何提高二传传球能力的方法。

2.研究内容

2.1传球概念及分类

2.1.1传球

即是利用于指手腕的弹击动作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由于手比较灵活、感觉灵敏, 双手控球面积较大因而传球准确性较大。但具有熟练、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传球技术, 必须具有良好的球性球感。

传球技术在比赛中主要用于组织进攻,即用作二传。二传是从防守转入进攻的桥梁和纽带,二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攻质量和技战术的发挥。二传质量好可以弥补一传和防守不足;还可以用假动作迷糊对方,达到助攻的目的。有时二传可直接吊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二传质量不好,不能充分发挥扣球队员的作用和威力,不能保证战术配合的质量,不能组成最有效的进攻,往往造成被动挨打。

2.1.2分类

传球一般按照方向可分为正面传球、背传球,侧传球和跳传球。另外, 随着技术战术的发展, 二传技术中有顺网正面传球, 传快球, 传平拉开球, 传背飞球, 传后排快球等。二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攻的质量和技术的发挥, 为此, 要适应各种战术打法, 掌握球性, 传出理想进攻路线, 为得分创造条件。

2.2二传手型的难点及训练注意事项

2.2.1二传技术难点形成的原因

(1)由于受习惯抓握动作以及拇指对掌握动作等习惯影响,十指屈肌力量大于伸肌,导致大拇指前突,十指张不开,有意识的用力张大时,十指平板状,无法与球体相吻合。

(2)手指与手腕力量较弱,为了增大对球的反作用力,有意强直收缩,导致指腕无缓冲反弹的冲击球动作,体现出击球动作僵硬。

(3)手指与手腕力量太强,加上理解与体会不了缓冲动作的具体方法,控制不了指腕高度紧张产生的张力,导致硬腕,用“爪型”指尖来接触球。

(4)对教练员的示范动作不能选择合理的观察位置以及观察顺序,对动作要领含糊不清,难以形成正确的要求去做,导致新的感知错误持续强化,从而记忆原有的错误动作的形象。

2.3练习方法

2.3.1自传

自传有自抛自传和连续自传。初学者学习时一般采用自抛自传传球, 但对球性练习来说, 应采用连续自传, 可随机调整传球高度, 也可调整传球时球相对于练习者的位置, 反复无数次练习。

2.3.2对传

(1)两人相对对传。①两人两球相对互传,二者之间距离可相互调整,一人传高球同时另一人传底球,多次后互换,若球传不到位则多移动,力争球传准、传稳,连续多次练习。

(2)顺网传球。站在网30cm~40cm 处对传, 可近可远, 可高可低。

(3)相向跳传球。练习者相对距离较大, 跳起传球要求在空中手势要固定不变, 且动作要协调一致, 连续多次练习, 增加空中触球、传球的感觉。

(4)三人三角传球。②三人三角传球:传球时按顺时针传球或逆时针传球,同时调整身体站位,也可网前三角传球。高度自行调整。

2.4相向跳传球

2.4.1三人变换练习

③三人变换练习,甲、乙、丙三人同处一条线,且三者之间固定位置,甲依次到丙,甲和乙、丙相对站立,球由甲传到乙,乙背传到丙,然后丙长传到甲,依次类推练习,练习适当时间时,三者相互调整位置或相互换位练习。

2.4.2四人阵形练习

甲乙丙丁四人站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然后对角传球或相邻对传。丙可随便将球传给甲、乙、丁任何一个队友, 或乙- - 甲- - 丁- - 丙依次传球, 反复长时间练习。

2.4.3四角跑动传球

先由后排任一队员把球传给对角的前排队友, 然后, 按传球的路线跑到网前位置, 在网前的队员接球后, 垂直网间后传, 传给后排队员的、立刻绕过后排队员跑向对角, 后排队员接球后, 再传给对角的另一个前排队员, 然后跑向对角, 如此循环。

2.4.4四人三角跑动传球

四人三角(ABC)位置站立,若C位置有两人,一人将球顺时针或逆时针传球,传球后迅速顺时针或逆时针跑至另一位置人后等待下次接传球,依次循环,练习移动中传球。

2.4.5 移动变换练习

由一名队员将球抛向场内任何一位置, 要求传球队员传到规定位置, 也可在场上把每个位置的球传到适当进攻位置, 也可在传球中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近、远距离和高低弧度的传球, 抛球者抛出适当球, 让练习者进行背传、跳传、侧传、传快球、传平拉开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对排球运动要具有强烈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球性练习中, 必须对排球运动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对球性的熟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

3.1.2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的练习

在球性练习中, 不能三心二意, 三天打鱼二天晒网, 这会影响球性练习效果, 因为每一个技术的熟练必须经过循序渐进过程, 二传手在球性熟悉练习中,必要坚持不懈, 从不气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有人说:一天没有练球, 自己看得出来,两天没练球,教练看得出来,三天没练球,观众看得出来。因为每一个技术的熟练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还能发展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项身体素质,培养果断、机智灵活、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运动员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3.2 建议

3.2.1 针对二传手击球手型及击球用力不够准确,以及传球过程中出现大拇指前突,十指未呈半球状,两肘过分外展,分指与手腕无短暂退让,屈指屈腕动作过大的错误动作,做好二传手指、手腕的力量训练工作,并协调好其他方面的训练。

3.2.2 在训练中必须结合少年运动员生理、心理特点,坚持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与专项素质、技、战术相结合去发展身体素质,在训练中要注意调节强度、负荷,做到从实际出发。■

【参考文献】

[1]张锦文.排球二传手的培养和训练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告(自然科学版),2007,(02).

[2]葛萍.优秀排球二传手二次进攻的技术特点及落点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增刊):6-7.

[3]张锦文.排球二传手的培养和训练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02)

[4]李应宏.浅析第28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M].沈阳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4(3):158-163.

第7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训练质量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75

1 问题的提出

训练离不开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工具。主体(学生)+客体(老师)+工具(训练方法、手段),是每个运动项目的三个主要因素,只有三者之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老师除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前沿的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培养学生外,如何在学生身上,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的问题上寻找一些工作的方向和突破口,这些是目前学校专项训练体系中所缺乏的。通过本文,简单讨论一下如何通过改变学生本身的一些可控性因素来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使学生和老师配合更加紧密,提高专项训练效率,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2 工作对象与方法

2.1 工作对象和工作情况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Y,20岁,训练年限6年,专项游泳。

主要问题:该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运动成绩也在年级中较为突出,平时训练认真刻苦,是个为数不多的好苗子,但在近一年时间内主项成绩起伏较大。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几次重要比赛都不能发挥自己真实水平,出现懈怠的状态。其生活中比较内向、腼腆。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逐渐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专项训练中,从而导致专项训练质量不高。在尝试了很多不同办法后,训练效果不是很明显。

2.2 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

2.2.1 工作过程

恰逢有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W(以下简称心理老师)做毕业论文需要数据采集,我希望可以通过他,能够在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Y,通过双方配合工作,使学生Y能够改变现状,有所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状况。从心理老师介入工作以来,工作的过程记录如下:

从2015年9月14日开始进行心理干预,到2015年12月5日结束(共12周),分为四个阶段:

第1周为第1阶段:

方式:心理老师每堂专项课临场观察训练,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心理老师与老师和学生Y建立工作关系。

发现问题:该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他在训练时对训练带来的压力,不能从容处理,容易焦虑。

第2周为第2阶段:

方式:心理老师全程观察Y的训练过程,并在休息时给予指导,对训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转达给Y,使其在训练中运用和注意。

发现问题:在训练中偶尔会有紧张的应激反应。

第3周至第10周为第3阶段:

方式: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进行有效沟通。心理老师每天临场观察训练,然后把Y的思想情况和一些意见反馈给我,根据这些在训练上做出一些调整;同时将学生在训练中的一些表现,特别是失常,情绪失控的表现以及建议提供给心理老师。

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Y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在其训练中遇到困惑时。通过沟通有效解决其主动性不足,意志品质差等问题。

第11周和第12周为第4阶段:

方式:安排Y参加首都高校游泳锦标赛,心理老师赛前给Y制定了一些比赛的行为程序,通过赛前测试赛的初步运用,根据使用效果改进一些环节。

2.2.2 心理干预的手段

第1阶段工作内容介绍(见表1)。

第2阶段工作内容介绍(见表2)。

第3阶段工作内容介绍(见表3)。

第4阶段工作内容介绍(见表4)。

3 结果

以上工作的结果通过对学生阶段性总结评估和运动成绩两个方面检验,结果如下:

3.1 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4 结论和分析

通过心理干预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意志力和主动性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Y的转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持续的、有计划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欠缺,但是在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形成前,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从总体上来说,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心智的成熟,能很好理解与训练有关问题,加上生活上事物处理的合理化,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间接的为专项训练提供了帮助。师生之间关系的合理构建能加强双方的配合紧密程度,在促进训练质量大大提高的同时,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何耀慧,汪晓赞.对我国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现状的思考[J].w育科研,2009(5).

[2] 李群力.CUBA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第8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学习评价;出发点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育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内容。在这些评价指标中,更多的是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来实现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变,如何适应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学习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体育学习评价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这些弊端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学习的效果,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1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1.1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现状。通过对江西省工科院校调查,毕业论文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平时成绩、课外锻炼、理论,而体育能力、综合能力极少纳入其中,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等因素则基本没有纳入。此外,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工科院校的身体素质内容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要求测试的素质一致。以上说明目前江西工科院校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是为了完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检查,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考试时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过分追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或以体能为中心,致使“教学”与“教育”因素被淡化。存在着对体育学习评价认识上的误医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

l.2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通过调查,工科院校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等方法。学生对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评价,有81.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和不太合理。主要原因是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方法似乎沿袭了过去的老方法,既没有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没有熔入固有基础和进步程度因素,而完全是“一刀切”标准。同时将《学生体质锻炼标准》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再次。评价主体单一。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却仍然是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而事实上最能了解学生学习的还是学生本人,而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机会的。

2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出发点的分析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2.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资料表明: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硕士论文必须确立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其评价内容与标准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的学识水平及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然而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脱节并且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是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将评价看成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或更窄化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甚至将评价等同于考试等。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注重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对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也就是目标与实践相脱节。

转贴于 2.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体育活动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而纵观工科院校,他们的评价方法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致使素质好的学生不费丝毫努力就可轻松地得到好成绩,素质差的学生就是花费很大努力也得不到好成绩,挫伤了的信心,厄杀了运动兴趣,从而与体育评价出发点背道而驰。

2.3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从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整个课程设计始终应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要实现这一出发点,必须重视学生自我评定和相互评定的作用,做到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相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但是工科院校整个体育课程设计没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只注重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人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结论与对策

3.1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医学论文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过分追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或以体能为中心,致使“教学”与“教育”因素被淡化。

3,2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方法都是采用

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只注重教师的评价。

3,3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很好,

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实施,致使目标与实践相脱节。

3.4构建合理的评价内容,采用科学评价方法。在构建评价内容时,必须以《纲要》要求为指导,结合工科院校学生的耗而设置。改变以往只注重外部——教师的评价,并且重视内部——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小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2]由文华,张黎.陕西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高松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评价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