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1 21:0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光电检测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光电测试技术 教学内容研究 电力特色

《光电测试技术》是上海电力学院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了光学、电子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也是现代检测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优选教学内容

光电测试技术课程包涵的知识点很多,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测试技术不断地出现,需要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而不同的院校有又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领域上有所侧重,需要量体裁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一)突出电力特色

上海电力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要为电力行业的科技进步服务,培养电力行业所需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突出本校的电力特色,尤其考虑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电厂等相关电力领域工作,所以在教授内容中加入最新的电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光电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火焰图像检测器

光学成像技术在燃煤火电厂煤粉炉炉膛火焰视频监视上的应用,可以直接地反映炉膛内的燃烧情况,给运行人员提供相对直观的判断依据,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操作起到及时的指导作用。安装好、调试好、使用好炉膛火焰电视设备,对锅炉的安全和节能经济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的固体成像器件配合起来教学。

2.激光盘煤技术

传统的煤场存煤量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测量结果也极不准确,严重制约了电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新型的自动盘煤方法为激光盘煤仪,采用二维高频率激光扫描仪对料场的表面进行高频率断面扫描获得高密度的断面数据,结合行程测量器获得的料场长度和回程测量器获得的扫描仪偏转角度数据,实现料场体积的计算、料场三维模型的显示。在盘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该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器配合起来教学,还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对图像恢复重建等展开探讨。

3.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具有细而柔软、抗电磁干扰、绝缘性能好、防爆性能好、 耐腐蚀、导光性能好、信号衰减小等特点,可以解决常规检测技术难以完全胜任的测量问题。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随着“智能结构和智能材料”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集传感与信息传输于一体,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中:电缆状态监测,如电力电缆的表面温度检测监控、事故点定位、电缆隧道、夹层的火情监测等;变电站监测,如母排、桥袈、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配电盘的温度分布、测量及故障点检测等;水电站、发电厂监测,如加热系统、蒸汽、输油管道;送煤系统的温度监测和故障点的检测等等。

光纤传感技术正好和书本教材的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匹配,在了解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后,引入大量的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工程实例,更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二)适应科技发展

光电测试技术内容多,知识面广,又是多学科交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前沿科学。通常情况下,教材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础效应介绍较多,对具体应用和设计方面则较少;对经典的光电器件介绍较多,新型光电器件较少;传统技术叙述较多,尖端技术和综合应用较少。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找到一本非常完美、各方面都满意的书本教材,我们只能选择较合适的,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补充最新的相关内容,将新型的光电检测器件、新型的光电测试技术和手段、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等最新相关科研成果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进,有效的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比如在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对接时,激励学生关注其中所采用的最新光电测试技术。

以上的内容是书本教材所无法包括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注意学校的行业特色,关注火电厂及电力设备等的光电测试技术,对于教材上没有提到的但是有益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提出,或者给出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所需资料,不断的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等来添加教学内容,给《光电测试技术》注入新的血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上海电力学院将该课程核定为32学时,在短课时内,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精心组织安排,否则会使得内容杂乱无章,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课程认识和章节联系

首先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各章节的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然后具体到每一个章节。在开始学习前都列出教学要求,学完一章后都有复结,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也方便期末考试。第一部分光电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我校未开设《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等相关课程,学生只是在《大学物理》中接触过有关光的知识,这部分必须详细讲解。第二部分是常用的光辐射光源,只有这一章是讲如何产生光信号的,其中光电测试用主要的光源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都是从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正好与第三部分光电检测器件是如何进行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相对应,可以让学生更换地理解光电转换。第三部分是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应用,要结合它们各自典型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注意知识点的联会贯通

光电测试技术涉及光、机、电、自动控制等许多领域。如在讲到光电器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连接时,模拟电子技术中运算放大器的三大特点:“虚短”“虚断”和“虚地”,如何运用它们来完成电压放大、电流放大和阻抗变换,而这牵涉深度负反馈的概念,又与自动控制相关。所以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不断地回顾先前学习过的课程,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会觉得什么都是新的,都要从头开始学,能够温故知新。

(三)重视实践教学

《光电测试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讲解光敏电阻后,先采用浙江英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YL系列传感器实验仪及系统实验台开设光敏电阻的特性测试实验,让学生先了解光敏电阻的光电特性、伏安特性和光谱响应特性,对书本知识深入掌握后,再鼓励学生从光敏电阻特点出发自己设计路灯自动点熄电路,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并与实际应用电路比较,能否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等,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更是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电检测系统应用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到光电开关,就会提到在洗手时,是如何实现手到水出的?除了光电开关外,还有什么器件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热释电器件可不可以?

三、结论

对《光电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结合我校电力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适应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虚拟技术 实践教学 传感器 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2

目前在我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模块来实现各个参数的测试,但因受实验硬件条件的限制,检测中测量参数无法实现自由改变,这对它的特性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设备容易损坏,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对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虚拟技术教学,通过虚拟的操作面板,用LabvIEw仿真软件来实现相关参数的测试。

一、虚拟仪器简介及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一)虚拟仪器的含义

所谓虚拟仪器,就是用户在通用计算机或者工作站平台上,根据测试任务的需求来定义和设计仪器功能,通过数据采集卡,利用软件来处理采集进来的数据,实现用户自扩展传统仪器的所有功能。

(二)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引用虚拟技术,学生通过虚拟平台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初步分析及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不受实践硬件条件的限制,通过虚拟操作面板设计、选择,及大地弥补了设备的不足。学生可以不用担心损坏设备问题而大胆地进行实践,并根据实践情况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省去了大量繁琐的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检测技术受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如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虚拟制造技术还可以应用计算机、交互外设及软件来构建一个虚拟的生产环境,使学生能如同在制造现场一样,与荧屏上出现的制造过程进行自由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和虚物实化,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利用虚拟技术,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将实训等技能训练搬到课堂中进行,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在虚拟实训室中进行训练,可以节约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费用。解决在教学现场训练实验实训设备的损坏、训练材料的消耗等问题,从而有效节约教育成本。

二、基于虚拟技术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模块中是由多光电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环境检测模块、力检测模块等组成。就其中的温度检测模块来说明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基于虚拟技术的温度检验技术,主要是通过LabvIEw平台构建虚拟画面,模拟仿真实际的温度检验仪器,检验仪器通过软件实现部分功能。主要思路是: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现场温度信号,经过信号调理,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数据,再由信号选择、调理之后送入计算机,由测控软件进行分析、显示、存储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完成实体设备无法实现的大部分功能,最终通过数据参数的变化,来自动实现对温度的检测。

在原有温度检测模块操作中,学生只能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实现电路的构建,完成温度到电压信号的转变,但现有的硬件无法实现电压信号的变化到实际监测环境中温度的变化。而虚拟仪器中可视化图形编程语言平台,提供丰富、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包,通过虚拟温度程序框图构建及虚拟的温度运行结果画面监测,能直观的反映温度的变化情况,与企业实际运行环境一致,非常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基于虚拟技术的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的实现

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的硬件实现是由计算机、加上数据采集及电路组成;软件实现运用编程方法,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库来实现温度仿真检测。采用虚拟技术进行检测优点突出,即可以缩短检测时间、可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数据检测时可及时保存、显示,方便读数。

(一)硬件实现

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主要由虚拟仪器和信号接口采集组成。温度检测过程中首先由热电偶传感器检测温度变化,采用运算放大器对取样电阻两端的信号进行差分运算放大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信号以过通道选择送到数据采集卡,最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K型热电偶电路如图:

(二)软件实现

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参数库及函数库调用模式。模型库的开发主要建立在LabVIEW仿真模块上。这些工具为建立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的模型库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程序连接图如下:

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结果可以在面画中进行显示,如下:

四、结束语

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虚拟技术应用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能够在各个检测模块中直观地反映测量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晓程.虚拟技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1-32

第3篇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樊立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

[2]李婧,高雅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53-03

Research of Local university creative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CAO Yang PEN Xiao-f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Autom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task to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e dilemma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practices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re discus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multi-level ope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is established, in the end, the long-term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re give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 Curriculum system;coordina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多重难题,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变化,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纵观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不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科技、产业创新的要求,这使得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愈显重要而突出,研究和探讨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要素,如何构建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具有广泛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承担一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建立了一批教育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使得研究生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更加完善。以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为例,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已在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积极投身到重庆市的经济建设中,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的研究生规格还不能满足区域内人才战略发展需求。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表现如下:1)课程体系所需的基础和交叉知识不够,宽厚的基础和交叉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土壤,学者薛永武指出,理想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是“山”型人才培养,“山”型形象的解释:即“一横”代表基础知识面,用“长竖”代表专,用“两短竖”代表辅助方向,也就是具备交叉知识素质。2)研究生所需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欠缺,普遍对本学科或领域前沿动态缺乏了解,这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地方高校缺乏国际化视野教师,二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或会议机会少。3)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平台不够充分,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和聚敛性思维,缺乏主动思考和发散性思维。4)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节于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发展;5)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术活动空间囿于师徒间狭小圈子,不利于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了研究生投身学术和科技创新的热情[2]。

3 研究生培养的要素整合

从研究生教育培养条件、导师队伍、科研实力、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来看,地方高校与部委属高校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因此,部委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在地方高校推广和借鉴价值有限[3]。地方高校要破资源限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要实现理论和实践并举,形成校内、外多维协同培养体系:知识体系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学科知识的融合,人才培养形式突破单一导师制,组建跨学科和校外专家协同培养的导师组,强化与行业的开放式协同培养,切实保障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4,5]。

3.1 重构面向“夯基础 强交叉”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研究生课程在其培养体系中处于

核心地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体现出广度、深度、前沿和交叉等多方面特征,同时,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应符合产业发展、学校特色、学科方向和培养定位多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6]:

1) 在所属专业的一级学科下,要注重夯实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了稳定性、适用性和拓展性等属性,在知识传授中,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再培养和深化,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把培养目标的基础理论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探讨夯实基础理论的矩阵实现途径。

2) 强化学科课程的交叉。我们整合和统筹了不同院(系)课程资源,一是开建立跨学院(系)的课程设置与研究生申请机制;二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和产业界充分协调下,增设一些精、短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由企业方面的专家授课。

3) 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一是从人才需求变化、学科发展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及时优化、调整和凝练研究生课程内容,以工程研究案例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三是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2 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协同培养模式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各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资源,我们建立高度融合、共享、交叉和协同研究平台,为多学科协同育人搭建条件支撑。课题组所在学院有两个市重点学科,学校相关学科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相关科研平台有“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座谈会,形成校内多方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育人环境和机制。

校内外协同共享、共建创新平台,以平台为基础,突出课题研究育人促创新。加强与巴南工业园区内惠科电子、深圳桑德、重庆桴之科等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主要举措:一是邀请行业技术、研发主管部门和企业协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培养目标的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二是以双方联合科技攻关产业关键技术、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育人的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平台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要突出源于社会需求的科研课题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以企业、科研院所的国家课题和企业课题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产业基地,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应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区域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关

键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等,因此,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离不开校, 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制度[7]。其一,积极整合学校和各协同单位的人才培养资源,完善协同单位间人员互聘机制,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书面确定导师各自的岗位职责;其二,研究生进入直接进入科研攻关团队,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导师组由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导师组包括1名为校内责任导师,至少1 名企业专家导师或跨学科指导导师,建立定期的指导工作会议制度,以反馈前期限培养工作。

4 协同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长效落实,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形成协同各单位责权利明晰的分配体系,协同方以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人才培养所需的办公场所、相关科研项目和设备、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二是强化协同单位间的约束机制,从事科研课题涉及企业机密时,应另行签订知识产权协议书,协定知识产权归属,避免合作中因企业核心技术泄露而造成损失;三是形成利益的互动,以学校的“三种经历”为导向,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等,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能够解决企业科研人力不足的困难,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鼓励多方共同参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中,我们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各培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不以学术成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考虑教学效果、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因素,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投身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中;二是在考核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时,我们主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还要兼顾研究生学术创新性和工程创新性,不能用简单学术论文的发表作为依据;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企业作为培养相关方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企业所关心一些基本素质,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职业态度也是重要评价指标。最后,我们对各培养主体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

5 总结

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重构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构建多层次校内外协同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研究生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孙宇.新形态下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6):79-180.

[2]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2):74-82.

[3] 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0-15.

[4] 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63-166.

[5] 周向阳,李善妮,李.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