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5 21:5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个人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新浪乐居大学生实习计划概况:
新浪乐居传承新浪“回馈社会”的企业宗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推出了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的腾飞计划。本计划立足帮助高校大学生学有所用,更快更全面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解企业用人标准,同时亦为满足新浪乐居优秀人才的储备计划,我们将实行在校园中招募优秀在校生作为短期实习生。
二、实习生报名要求:
(1)大三、大四在校生,求知欲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或语言编辑能力;
(2)热爱传媒事业,特别是对互联网行业或房地产行业充满兴趣;
(3)拥有大量课余自由支配时间;
(4)具有充沛的精力、热情、韧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5)新闻、传媒专业、房地产相关行业、计算机专业者优先。
三、培训费用及奖励措施
新浪乐居对参加新浪乐居联合大学系列培训的学生均不收取任何费用;
四、实习培训证书颁发及手续办理
1、提交《学校准许实习证明》;
2、提交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招商银行一卡-通复印件;
关键词:自考生;能力;调查;浙江省
收稿日期:2007―04―16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科研课题,(课题编号:40)。
作者简介:应跃兴(1963―),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从单一的学历考试发展成为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形式,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社会化开放教育,以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严格的考试制度,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函授教育的大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民办教育的迅速崛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就业难度加大等都是目前自学考试所必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自考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调查,从各个层面分析如何提高自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改革自学考试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调整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分六部分,包括自考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创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以外的特长、爱好。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调查对象为浙江省英语、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学前教育、法律、音乐、体育、美术等部分专业的本、专科业余自考生及全日制自考助学生。自考生分布在浙江省各地,包括已经就业和未就业的两部分,共发放问卷2648份,回收2440份,回收率92.15%,其中全日制自考助学生1100名,业余自考生1340名。利用计算机进行百分比数学统计,并结合文献调研及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理解记忆和有计划的学习――提高自考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自学考试是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它是“宽进严出”的教育形式,具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因此,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对自学考试的合格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
自考生个人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只占49.7%,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能通过读课文,查资料等方法进行学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只有64.9%,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的只有9.2%,有40.8%的学生平时很少看书,以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相对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生,业余自考生情况要好得多,绝大部分学生有学习计划(76.7%),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能读课文,查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86.1%),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的占45.3%。学习时间的安排及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自学考试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自考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善于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自考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创业是在知识创新合理运用的前提下,对所从事的行业和服务项目进行体系改革和价值增值,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的行为。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创业至关重要。
绝大部分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打算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即使第一次创业失败,他们也会总结经验,把握时机,积累经验,筹足资金重新创业,只有及少数学生是依靠父母的关系,安排一份工作。从择业方向看,大部分学生选择资金少,风险小,社会需求量大的行业,而选择的地方是家乡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人愿意去相对落后而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的西部地区,反映出自考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很少学生选择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的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和教育需求量较大的西部地区,缺乏冒险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自考生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自己,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保持正常的心态,既要对新事物的敏感,又不盲目的追逐潮流,具备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创业素质,对自己的理想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
3.合理的自我评价,恰当的目标――自考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核心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状况的感受能力,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追求和梦想的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合理定位,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报考四门课程一次性通过率较低,计划在2~3年内获得自考毕业证书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业余自考生40.5%、全日制自考生68.8%)。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一次报考的课程门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影响自考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习惯、态度、合作和创新精神,处理同事关系、上下属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的能力对其学习、考试和就业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事业成功者一定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大部分自考生都能积极参加单位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乐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能热心的帮助同事和朋友改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宽容对待别人,充分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来勉励自己,恰当的处理和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反映出大部分自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5.适者生存――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社会适应是指在社会认知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良好的适者生存的本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自考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主要考察自考生对陌生环境、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程度。
大多数自考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对待失败与挫折,尊重、接纳他人,具有较强的心理调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提高就业竞争力。相对而言在对环境和作息时间方面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6.特长与爱好――自考生成功就业的助推器
除了专业技能外,自考生所具备的特长、爱好对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许你选择的单位或企业正好急需你所具备的某方面特长的人才,比如要组织一个篮球队、乒乓球队,或者要策划一台文艺晚会等,更重要的是,特长、爱好能够从多个侧面反映个人的综合能力。
表6自学考试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特长及爱好情况调查表
自考生除了会唱歌所占比例较高外(54.2%/55.6%),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特别是绘画、书法、舞蹈、乐器演奏、各种球类等技能项目,这将对自考生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全日制自考助学生缺乏从思想上对自学考试的高度重视,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不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往往是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相对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生,业余自考生情况要好得多。
(2)多数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打算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但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很少学生选择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的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和教育需求量较大的西部地区。
(3)从特长、爱好方面看,具有绘画、书法、舞蹈、乐器演奏、各种球类等特长的学生比例较低,不利于就业竞争。
(4)自考生在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开拓进取、永不言败,乐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把自己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当中。
2.建议
(1)对自学考试,自考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合理衔接自学、助学和考试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努力使自己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2)自学考试主考院校在课程设置、考核形式等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克服理论知识偏难、偏多的倾向,增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网上助学系统,使学生和教师能充分交流,有助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学单位在助学的同时,增加一些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3)从改革考试内容入手,使之更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强化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训练,增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辅导,编制实践环节考核的配套教材、辅导材料和多媒体课件等,提高自考生的实践能力。
(4)目前,自学考试的学习媒体匮乏,助学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够,就业协议书的签署、报到证的办理等各地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不允许自考毕业生参加就业考试。为此,要加强自考学习媒体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方式,进一步明确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提高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邓红霞.浅谈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李齐鸣,刘诗宇,程越.论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
〔3〕马敬峰.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4,(1).
〔4〕邹炎炎.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单位职业指导工作初探〔J〕.大众科技,2005,(8).
在大学校园内,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与控制时间的能力,学习计划一拖再拖,虚度光阴,或者在遇到众多任务时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亟需一款使用方便的时间管理工具。而当前已有的时间管理工具,主要面向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群,针对性不够强,不能满足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使用要求。因此,在调查并掌握大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从时间管理领域出发,运用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设计并开发一款满足大学生时间管理需求、同时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时间管理软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能帮助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群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研究基础
2.1理论基础
根据StePhenR.Covey的研究,时间管理的方法从基于时钟和手表的提醒工具时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基于日历和预约笔记的计划工具时代以及基于优先权的计划与控制工具时代,直到当下,进入强调效率与能动性,将目标与角色也融入到时间管理中的第四代。面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即以当前时间管理工具的主流理论GTD为依据。GTD方法由DavidAllan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该方法主要分为5个步骤,即Collect,收集、记录下所有的任务;Pro-cess,将所有的任务按是否可以付诸行动加以分类整理;Orga-nize,这是GTD方法的核心步骤,组织相应的任务和清单;Review,对GTD系统的回顾与检查,进而更新任务清单;Do,按照GTD清单去执行、完成每一项任务。面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系统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功能模块划分。
2.2技术基础
采用Web应用或者桌面应用方式进行时间管理,有很多的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群体百分之百的手机拥有率,使得安卓应用有着更为广泛的市场和使用前景,因此时间管理系统的开发以手机终端应用为主。开发安卓软件,需要搭建安卓开发平台,在搭建环境时,必须先安装JDK,也就是JavaDevelopmentKit,这是整个Java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Java运行环境、Java工具和Java基础类库。在集成开发环境IDE的选择上,所选择的是Eclipse,它是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最后在此基础上安装An-droidSDK,即SoftwareDevelopmentKit,便可进行时间管理系统安卓应用的开发。
3大学生群体特征与系统架构
在系统开发前,对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做了相应的调研。根据对大学生的座谈访问,以及参考现有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管理意识,但是时间管理意识与行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对应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有非常富裕的自主时间,除课堂统一学习外,学生个体表现的优劣差异正是源于对课外时间的利用和掌控。因此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将分为上课模式、课外模式和时间管理模式3种。在上课模式下,软件不进行任何提醒,同时按照手机时钟,已经完成的上课任务,对应在时间管理系统中予以标记;在课外模式下,启动提醒功能,每隔一个时间周期,会提醒用户查看任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时钟周期可由大学生自行确定;在时间管理模式下,将启动管理功能,这也是时间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大学生需要收集整理自身的任务,如上课、校园社团活动、课外实验作业等,并将相应的任务及时间分配录入时间管理系统中。
4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与设计
在时间管理器的3种模式中,管理模式包含了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根据大学生对时间管理的需求,在管理模式下,包含了今日任务、任务查询、任务收集、任务整理、任务提醒与执行5大部分。
4.1今日任务
在此模块,可以看到今天的任务列表和任务完成的进度、执行情况,这里包括已经完成任务、待完成的任务,即等待完成的任务,另外还包括尚未完成、正在执行的任务,能够让大学生清晰地了解当天的状况。
4.2任务查询
任务查询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查看在今天以前完成的历史任务,系统记录了每天各个时间段所做的事情,完成的任务,并可以生成一周表,根据产生的报表,提供立体的任务完成图示,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时间的用途,以便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大学生也可以根据时间报表调整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分配。同样,也可以自行制定查询的时间范围,系统会保存最近一年的任务记录。
4.3任务收集
按照GTD方法,收集、记录所有的任务信息,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特定时间段的任务以及预计完成时间和计划记录下来,如是去上课,还是去参加社团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在这里将任务分为两类记录,一类是不可调节时间,指在这一段时间内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每天的上课时间不能更改,其次是课堂外可调控时间。对可调节时间的任务,在记录的同时,还可以设定任务的优先级。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将任务分为红、橙、黄3色。
4.4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对任务执行列表中的所有任务,进行相应的管理,这里主要包括任务的修改、任务的删除以及任务的添加。任务添加的主要作用,是将任务记录中所列的任务加入任务执行列表。
4.5任务提醒与执行
按照时间管理系统中记录的任务和时间,在相应的时间点做出提醒,尽可能地提醒使用者去完成制定的任务,以及完成自己制定任务的时间,衡量自己的实力,方便今后制定计划。当任务呈现红色时,为重要级别,会在手机全屏显示,并且震动,提醒使用者,要做事情的时间即将到达,请使用者做好准备,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设置预先提醒时间,是否连续提醒。如果是橙色级别,则会以发送提醒对话框来提醒使用者在本模块中。如果是黄色级别,只做最基本的信息提示。
4.6其他辅助模块
除上述主要功能模块外,在时间管理系统中,还增加了励志模块和留言模块。励志模块每周都会展示出在分享的时间规划中获得推荐数最多的规划方案。留言模块提供一个同一个地区按距离远近划分的使用者的公共留言板,当然,使用者也可以屏蔽掉该功能。
5软件部署
大学生可以在任意终端、任何时间、地点使用时间管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使用的一致性,在部署时,将用户的数据存储在云端的用户个人空间中,实现Android客户端与云端数据的同步,如此,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共享,也能避免终端设备遗失而丢失个人信息。
6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43-01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每年的就业率却仅保持在70%左右。
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成僵硬局势,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下滑。09年610万新增大学生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指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然而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根据De Grip et al.的研究,早在1909年Beveridge就已经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但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Beveridge提出就业能力在于判别人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用以分辨失业人士是否具有就业能力。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在国内,就业能力又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我国学者陈薇静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3]。
二、就业能力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英国教育和就业部认为可转化技能是就业的核心,包括: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荷兰心理学家Hejide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胜任力不断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维度:职业专门知识、期望和最优化、个人的灵活性、联合的意义、平衡。Fuguate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这种心理社会建构包括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构建元素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研究者邹齐清、乔向东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讲,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例如经济状况、行业因素、经济环境的不透明性、对可利用资源的错误管理和认识、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等等。企业因素例如企业内部职业分类体系和报酬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流动性政策、个体职业生涯管理、战略性培训、企业可就业能力开发模式等等。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发展阶段、是否愿意采取预防措施、对外部信息的开放心态、职业层次等等。个人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择业心理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就业难度。不良的择业心理,如过高评价自我的自大心理、过低评价自己的自卑心理、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都会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政府应当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机制干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地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策略,积极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不能只靠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生资源才不会浪费。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政府还应当出资,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生,转变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使失业的大学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其次,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当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我国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生还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禀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还应当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构想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应永红(1966-),男,汉族,浙江省富阳人,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
一、学分制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它真正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于19世纪末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得以实施,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与学年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除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行弹性学制。它只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不规定严格的修学年限,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确定修学进程。就如“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当学生修得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即可毕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三是管理的开放性。学分制淡化了学年制以固定的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概念,不再有年级、班级之分,代替以组合的教学班甚至是学生个体。学生可以跨年级、专业听课,只要在同一学期选择相同的课程的条件下,学生才可能在同一教室上课。
由此可见,学分制其运行的方式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人全面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部分社会青年。学员之间首先在年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年龄小的不足二十岁,大的可到五、六十岁。因而,体现在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其次,成人学员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往往是带着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由于各人所处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所以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再次,成人学员由于还要担负起工作、家庭的责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工、学矛盾突出。部分学员由于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工学矛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学业,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函授教育学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必然具有开放性,业余性、个别性、自主性等特点。
二、学分制更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
学年制是成人教育传统的管理模式,它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便于对教学环节的贯彻与落实,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表现了相应的灵活性。
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更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首先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度。成人学员职业、年龄的差异性,反映在智力、需求、兴趣爱好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家在学习上一起“同步走”,只会使一些人吃不饱,而使另一些人吃不了。学分制条件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课程,对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与选课结合起来。弹性的学分制完全摒弃了学年制固定学习年限的特性,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大缓解了工学矛盾。
学分制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成人教育的招生数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大的专业班级可达上百人,小的可能只有十几人,生源分布十分不平衡。按专业、按班上课,结果导致不合理的重复开课,浪费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大班教学效果差,小班课堂氛围不好的尴尬情况。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教学班人数在预定的基础上通过选课自由组合而成。
三、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构想
普通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学分制管理在各高校中已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处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它依托普通高校这个母体的教学条件来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上都具备实行学分制管理所必需的基础,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在管理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因为成人教育毕竟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及实行学分制的有关配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
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是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方向,又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同一科类专业实行按类培养的方式,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大课程平台,每一个课程平台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各课程平台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开出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三大课程平台学分可按40%、25%、35%的比例分配。必修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以保证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是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根据选修课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普及型、专业延伸型、边缘交叉学科型三种类型,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0%。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拓宽视野、提高适应能力的需要。
课程学分根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授课时数和安排课外自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以函授教育的专科为例,总的学时数在1600―1800之间,可考虑6个授课时数加10个自习时数共16个时数计1学分,实践教学与毕业环节以32学时计1学分,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大约100学分。在“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大类培养”的方针下,经过1.5年的大类培养后实施专业分流。在修完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以基本学制为基础,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
在选课安排上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证必修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选修课,每一学期都要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对有严格先后修读关系的课程,应先修完先修课程,才能选修后续课程。要充分考虑相同课程、同专业课程在上课时间上的交叉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使学生不仅可以选修读的课程,还可以选上课时间、任课老师,以满足成人学员个体性的需要。
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建立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取消补考、留级、退学制度,实行重修制,重修不分次数,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时间,保证学籍管理简化易行。对学费的收缴上,最终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四、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尚需解决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给学生增加了选课的自主性,同时也容易受个人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知识了解局限性的影响,产生
盲目选课的现象,结果导致知识的断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加以解决。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须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招生、毕业等环节上改变目前学年制的做法,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为成人高校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其次,现行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年制条件下形成的,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要求。一些学校难以开出足够数量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学生选课余地不大,缺乏学分制的选课基础。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提高、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等途径,组建一支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同样,实行学分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既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又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主的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之,不同学校的成人教育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差异,在学分制改革这个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身特点的学分制实施方案。毋用置疑,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心存疑虑,更不能退缩不前,因为学分制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拉德尔(Flavell)率先提出的。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从此,认知科学家开始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元认知上。近二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时至今日,元认知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科学发展中有影响的概念之一,更是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它在教育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日益显现。
2004年起,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使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学习转向自主式和个性化,但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多媒体技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不是有了网络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就一定会比在传统课堂中学得好。许多研究者认为元认知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反馈及监控和评价自我学习的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实现自主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课题组抽样调查了我院20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后发现:第一,我院多数学生在外语学习方法和心理上仍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课程平台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学习需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按照自己的目标制订使用这些学习材料的计划,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评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不仅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更是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外,还应当包括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外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造成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反而不知如何学习。国家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元认知在具体语言技能教学方面有如下作用:元认知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促进口语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提高写作水平;能够使学生成功解决词汇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管理和支配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掌握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指认知主体在认知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它包括三方面:(1)有关认知主体的知识,它是认知主体对于人的认知规律,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自己与他人及自己内部各种认知能力相似和差异的认识;(2)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由于呈现方式的差异等因素,也影响学生认知;(3)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即在认知活动中,应采取什么的认知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元认知水平与英语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高效性和顺利完成性密切相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习惯等的知识;认识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等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有关于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认知,在依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同时,分析学生需求,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形式和策略。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个人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认识,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制约学习任务完成因素的认识,对学习策略种类及各个策略特点的认识,等等。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剖析其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发现其兴趣点所在并积极引导。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完全是为了应付英语测试而学习英语,忽视了英语作为文化载体的特点,无法感知语言的魅力,导致英语学习的机械性和低效性。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个人学习能力,了解优点和不足,确定学习目标和制订适合个人的学习计划。例如,面对同一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设计学生英语学习档案,对症下药,对于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其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并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英语学习方法,特别是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
(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感受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指人们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它既包括“知”的体验,又包括“不知”的体验。元认知体验可能出现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可以是对成功时喜悦的体验,也可以是对失败时沮丧的体验;可以是对知的豁然体验,也可以是对未知的困惑体验。认知主体对这些体验有时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有时可能是下意识的;它们有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有时转瞬即逝。元认知体验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愉快、喜悦的体验可以引导认知活动进一步深化,进而圆满地完成认知任务,而失败、沮丧的体验可能会导致认知活动的终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使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借助朗读课文、智力问答、情景会话、英语短剧、主题讨论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语言交流意识,自我表达意愿,使他们在逐步的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学习信心,认识自我价值。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做出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强化其成功的愉悦感,弱化其失败的挫折感。
(三)培养学习能力的保证――重视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指个人在认知活动时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它表现为通过不断地对认知结果进行检测,形成反馈机制,对认知计划、认知策略等进行修正,使顺利地达到认知目标,完成认知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积极地反馈、调节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及时修正策略,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使自己尽快地达到学习目的。
目前,大多数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考试成绩被视为唯一的检测手段,其目的主要是判断学生是否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学生因此视检测为教师的责任。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身参与评估的过程,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在评估形式――自我评估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我国当代教育家文秋芳在调查传统与非传统学习方法时发现,对学习成绩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之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策略,而该策略的核心是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但是检测不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学位,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和促进今后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语言学习是一种无止境的积累性学习,而学会自我监控则是成功地进行自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不断检查、反馈和评价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分析发现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他们自身的弱点,明了自己已达到什么水平,并希望达到什么水平,并据此及时强化、维持或中断、修改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反思―检查―计划―补救―再反思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实际认知活动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它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节。
三、结语
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外语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但实际精力的投入很少,英语学习缺乏计划性、监控性、评估性、补救性和方法性。课题研究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划性不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具体到听、说、读、写、译等单项能力的培养计划性更差。(2)即使有计划,也很难保证计划的实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计划还只停留在文字阶段。(3)自我评估不够。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缺乏记录,没有建立持续的评估习惯。(4)课堂利用效率比较低。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主动质疑的学生更少。(5)课前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而课后又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6)不能多渠道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只是做模拟题,听一下课文录音,或看英语类电影,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平台的学习资源。
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方法和心理上,绝大多数学生仍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不会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制订与之相配合的自学计划,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不能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在扩大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摆正自己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学会如何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萍.论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28-31.
[2]李允,李如密.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1999,(4):32-36.
[3]吴迪.元认知与大学英语教学: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2009,(2):38-43.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学习风格;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学习对策
引言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习者。因此,最高效的学习就是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爱因斯坦、丘吉尔等人之所以能成名、成为大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找到了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不少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和风格,采用与自身特点不符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低效。所以,此文旨在介绍大学生学习风格,并提出有效学习对策。从而,期望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质量。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学习风格有不同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①。由于学习者喜欢的或惯用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经常是稳定的,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从而形成了带有学习者鲜明个性特征的、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②。
二、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指大学生对学习时间、感知觉及学习环境的偏爱。例如,在生理刺激方面,有的学习者学习时需要绝对安静,有的则喜欢在背景音乐中进行学习;在时间节律方面,有些人喜欢清晨学习,有些人则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与冲动、大脑左右半球型、内外向型、焦虑水平差异型等方面。例如,在内外向型方面,有些人喜欢独立学习,与他人一起时则难以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则相反,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
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准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据学习风格设计学习对策
大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在学校、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其学习风格或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学习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③: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学习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学习对策。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强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与学习对策
(一)学习时间
动物有生物节律,人类也不例外。生物节律简称“生物钟”,处于不同时期,人的身心状态会不一样。在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情绪饱满、反应灵敏,学习工作效率高。在低潮期,体力衰退、容易疲劳、烦躁健忘、判断迟钝,学习工作效率低。
生物节律在学习者身上表现为对不同学习时间的偏爱,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学习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大学生对不同学习时间的偏好,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清晨型(百灵鸟型):这类学习者清晨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记忆和思维效率高。
2.上午型:这类学习者上午学习的效率最高。
3.下午型:这类学习者喜欢下午学习,这时学习效率最高。
4.夜晚型(猫头鹰型):一到夜间这类学习者大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这时学习效率会特别高。
了解自己的时间偏爱后,大学生应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制度,遵循生物节律,在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期”进行学习,以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率。
(二)感知觉通道
众所周知,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进行学习活动,需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通道,如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等。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爱,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④。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同,所应采取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听觉型,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来学习。这类学习者一般喜欢通过讲授、讨论、播音、谈话等方式接受信息,但他们易过多地注意原有的知识,有时反而影响了潜力的充分发挥。这类大学生需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先不要急于向他人请教,应该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或借助查字典、查有关参考资料去寻找答案,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视觉型,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来学习。这类学习者一般喜欢阅读,充满自信,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学习有自主性和计划性,但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负倾向,且有“书呆子”气。视觉型学习者应设法扩大自己的视野,主动向别人学习和请教,在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的同时,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动觉型,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如做笔记、在课本上作标记、亲自动手操作等,他们一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尝试分散法进行学习;逐渐培养自己集中精力学习的习惯;同时,应该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因为这样可以最小限度地避免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上述三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各有长处。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后,积极主动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三)学习环境
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包括对声音、光线、温度、坐姿等。
1.声音偏爱,学习者对声音的偏爱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安静的学习环境,这类大学生可以选择较安静,不受进出干扰的地方学习。二是有一些背景音乐或其他非噪音的声响环境,这类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设计、安排相应的音响环境,以提高学习效率。
2.光线偏爱,学习者在学习时对光线明暗有不同偏爱,主要有两种:一是喜欢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学习,二是偏爱在光线柔和、偏暗的环境中学习。
3.温度偏爱,学习者对温度的偏爱主要有两种:一是喜欢在温暖的室内学习,另一是喜欢在凉爽的环境下学习。
4.坐姿偏爱,学习者对学习时的坐姿有不同的偏爱,有的坐姿正规,喜欢固定座位,端坐在桌前看书,这时学习效率较高;有的学习时坐姿随便,喜欢随遇而安,或坐或躺在椅子上、沙发上、床上。所以,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前提下,大学生可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感觉舒适的坐姿学习。
五、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与学习对策
(一)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得出的重要概念,又称独立型和依赖型。场独立型学习者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好,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社会性科学,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型学习者在学习时要注意与他人交流观点和意见,并认真考虑他人的看法和建议,不要断然拒绝;场依存型学习者学会在听取他人的要求、意见或建议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评判,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冲动型和沉思型
冲动、沉思型是杰罗姆•卡根等人于1964年提出的。冲动型学习者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应虽快但错误较多;沉思型的学生则不急于回答,深思熟虑后给出较有把握的答案,反应虽慢但错误较少。冲动型学习者需培养做事的毅力,多读些有趣的书,逐渐培养踏踏实实读书的习惯和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能力。此外,还可用分散法学习,每天都安排短时间的学习,间隔变换学习内容,平衡地安排学习,克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沉思型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提问,不管把握多大,都要鼓起勇气积极发言;抓紧学习时间,按计划执行,多参加室外活动,锻炼身心,培养兴趣。
(三)内外向型
内-外向的概念最早是荣格于1913年提出,他认为内向型人是安静的、富于想象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和防御性的,对人的兴趣漠然;外向型人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内向型学习者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如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爱好和兴趣;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多与同学、他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外向型学习者应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的读物,逐步养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读书习惯;制定学习进度表,简明、扼要地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写在纸上,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可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必须做的重要的事情记下来,也适合早起学习④。
(四)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有不同的表现。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学业成就的高低。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清楚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努力发挥自己气质的优点,向积极方面发展,防止和纠正消极品质的形成,弥补自己气质的不足⑤。
1.胆汁质型,学习精力旺盛,热情、积极发问,大胆坦率,学习情绪易于外露,但思考欠周密,受到挫折容易冲动、急躁。该类型学习者应注意学业消化,加强复习巩固,做作业和考试时应多做检查,克服粗心的毛病,培养自制力,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学习时间。
2.多血质型,学习反应迅速,热情易激发,思维敏捷。 这类学习者需注意不能满足于知识的表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业深度,培养自己学习认真、工作扎实和专心的态度,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防止兴趣多变和任意转移,坚持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固定的任务,如记日记等,加强自己耐心的培养,学会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努力向目标迈进。
3.粘液质型,学习勤奋、踏实,思考问题较稳重,学习耐受力强,注意力稳定但不易转移,反应较迟缓。这类大学生可通过参加一些需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来锻炼应变能力,努力加强联想能力的培养,注意多与多血质类型的学习者交朋友。
4.抑郁质型,学习敏感性强,认真细致,善于察觉细节,不喜发言,学习行动缓慢,学习易疲倦。这类学习者注意给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业程度的学习计划,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使自己合群,在与同学交往中寻找乐趣并争取表现的机会,努力扮演成功角色。
六、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学习风格及其对策地深入研究还有待于研究者做更大更多的努力。我们作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和深入地钻研自己的专业内容,更应该积极投身到有效的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实践研究工作中去。对大学生学习风格及其对策的了解和有效研究,必定会对大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注释:
①王新菊.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与教学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340-341.
②叶剑萍.浅谈“学习风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37-38.
③祝茵,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与教学对策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6-59.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25-02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牵动各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符合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就业、考研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以山东农业大学创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建立“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块化、个性化重点培养,增强考研、就业竞争力,破解就业难题为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途径。
一、种子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
该专业于2003年设立,同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6年来共培养了500余名本科毕业生。从2007届至2011届种子专业就业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毕业生的59.5%就业率上升至2012年的98.61%。随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逐年提高。该专业毕业生考研质量逐年提高,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改变以往考取研究生和到种子公司工作这一单纯的二元就业格局,出国、公务员、创业等就业形式丰富了种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区域日趋广泛。随着种子行业地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区域也呈现出日趋广泛的特征。
二、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具体做法
种子专业是理论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一门学科,学校将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新生入学后,注重从思想引领、专业认知、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个性化培养、导师负责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及时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坚定成才信念。由于多种客观、历史原因,农科类大部分专业在社会上都属于冷门专业,每年新生同学中调剂志愿人数比例较高,新生报道后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努力方向不明确等情况,不利于新生个人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认知和专业教育为契机,学校通过院长论坛和校友论坛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专业教育,让新生了解身边的榜样,通过学业规划,确定目标和制定学业方案,树立“学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扎实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2.掌握社会需求,科学分析论证,完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当前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以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将培养方案分为侧重于理论研究模块和侧重于实践应用模块,每一名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通过对生物学、经济学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全面了解发展方向,理性客观地做出选择。学校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设立学生职业测评系统、配备学业规划导师等措施,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重点的选择符合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块,在模块内选择个性发展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4.搭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不同人才培养模块的设置,让学生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准备中,有更多、更细化的选择,学院也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块,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增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学习,在实践创新环节中增设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创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等,积极为同学们搭建成长锻炼的平台。同时,学院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竞赛性等学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侧重于理论研究型的同学,学院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开设科研岗位等措施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和实验创新提供条件;针对将来侧重于实践应用型的同学,学院开展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实习、“三产田”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通过模块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5.完善导师指导制,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学院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班主任和学业规划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大学生活,解答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学三、四年级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针对每个学生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意愿选择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发展条件,通过导师指导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
三、构建“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几点思考
本文所论述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按照培养对象个体对自己全面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做出选择,按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等作出选择,有侧重地进行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考研、就业打好基础。
1.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其根本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化教育的根本要求,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服从服务于人的根本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需求变化,体现细化模块和动态调整的特点。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90后”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力,他们身上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及时做出调整。“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需要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主体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
3.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化与复合型的协调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体现了对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满足,只有将个人学习进步与自身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复合型体现出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注重学习理论而忽略实践环节,重理论而唯理论,反之也不能只重视实践创新而放弃课本知识的学习,重实践而唯实践。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性学习锻炼,个性化、复合型才能做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2]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7-9.
[3]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4]高荣岐.高校种子专业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