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职称论文

教育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3 01:18: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职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职称论文

第1篇

(一)课程设置总体现状

1.课程分部。从特性上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

2.课程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平均为3393学时。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平均为8.731。理论与实践比为0.771。

(二)课程分布特点

1.各院校总学时数相差较大。如,总学时最多为4188学时,最少为277时,相差140时。

2.各院校部分课程教学时数相差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校际之间最大相差114学时、英语课相差167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如:人体解剖学,最多为144学时,最少51学时,相差93学时;专业课程存在类似情况,如:全科医学概论,最多为68学时,最少为18学时,相差50学时;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都存在学时数相差亦较大的情况。

3.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门类相差较大,选修课类型复杂多样。必修课开设门数,最多为39门,最少为18门,相差21门;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者为17门,最少者为4门。

4.基层(社区)实习环节相对薄弱。通科轮转实习平均41周,其中,基层(社区)平均实习周数仅2周。

(三)主要课程学时分布

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开设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来处理。分析可见,共有主要课程33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3门,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基础课9门,包括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专业课11门,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

(四)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关课程开设情况

此类课程,共有18门,仅有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为多数院校普遍开设,开设率为88.10%;其次是全科医学概论,开设率为35.71%。其他有关课程,如卫生法规、社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健康教育技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开设院校数均在五所以下,说明这些与全科医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重庆医专、浙江医专、天津医专、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这七所学校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或乡村医生”为方向,制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凸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现行课程设置的特点

1.选修课比重增加。说明各院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2.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普遍开设。这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学科门类日渐增加和扩展有关。

4.课程设置标准不一,差别进一步扩大。这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的扩大有关,各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凸显自身优势和灵活性、自主性。

二、关于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以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为起点,合理设置主要课程,发挥骨架支撑作用,同时,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适应基层岗位的能力。加强全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合理开设全科医学课程。

(二)加强课程管理,统一课程设置标准

第2篇

1.质量工程的影响机制。

为完成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计划,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高校成果斐然,有些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首先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影响机理入手来进行宏观化的分析。这里我们应用市场营销学上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理论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宏观外界因素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结合学生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特性作用于学生个体,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培养质量。环境因素这一部分分为内部因素(如英才计划导师的影响和学校内部政策和资源的投入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等);在学生黑箱这一部分中,又分为学生自身的特性(如能力和态度等)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如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来反映教育工程的培养质量。总体上,是资源输入、作用以及输出的连续过程。

2.质量工程的影响因素。

(1)基于学生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都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培养计划中资源的接受者和结果的呈现者,学生自身对整个培养工程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分析学生成为分析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以英才计划学员为切入点,围绕学生自身的素质、规划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程度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以期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英才学员的因素。(2)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的自我认知、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考查知识的积累、科创能力的优劣,道德素养也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因素。因此,道德素养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因素。思想道德是影响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生观会带来奋斗的动力和愈挫愈勇的斗志,所以良好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督促,对目标的执着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从而影响英才计划的培养质量。自我认知对人才的发展也是很必要的,只有在对自身的一系列认知之后才能清晰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并为导师制定个性培养方案提供切合点。除此之外,学习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肖红梅,2011)。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卢继传,2000)。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发展中,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具有快速学习能力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创新性。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饱满的热情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而且要具备将思维转化为成果的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中过于机械,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内化,从而阻碍了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个人规划及完成情况

谈到规划,自然而然想到目标和计划。个人规划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自己的所需,从而计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规划能力。因此有明确的个人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总体上,个人规划是对学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展望,通过个人规划可以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定自我实现价值的方向;细节上,规划可能包括了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包括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没有全面的计划就会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懒散随意、盲目跟随的状况,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然而仅有完善的计划也是远远不够的,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生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和坚持将会影响计划的预期效果。综合比较优秀的英才学员,明确的规划加上按时完成计划,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们成功的经验。

1.资源利用。

“英才计划”为每个学员配备了适合自己的导师并提供大量图书阅读资源和参加科研创新专题讲座的机会。这就好比将学生看作一台加工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资源利用率对产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从导师资源来看,英才计划选聘的导师都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作为这些领域的初探者,空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创新意识,却不敢或者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因此导师则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导师对于学生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导师紧密的联系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那么学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度也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继而影响了英才的培养质量。

2.基于导师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今天,高校导师所面临的科研压力是比较大的。导师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英才计划的人才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直接制约人才的发展。因此,导师的投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提升。(2)导师对学员的引导方向。正确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员成为了首要职责。导师的研究方向符合学生的兴趣或与他们的发展方向一致时,这种引导就成为一种推动力,但当该方向与学生期望的相悖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科创的意识和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质量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3)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才导师具有丰硕的科研果实,有渊博的知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的负责认真、严谨谦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的热情,由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的内在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

3.基于学校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3篇

知识工程学科诞生于1977年,目前为止还没有受到广泛的普及,知识工程遵循的是人工智能的原理,也就是说面对诸多在没有掌握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解答的问题提供求解的一种手段和解决途径。知识工程所拥有的是根据专家所提供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过程而针对问题给予恰当解答的技术系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工程专门通过智能系统而建立起一个专家系统,可谓是在人工智能科学在海量信息的处理技术上的飞跃性的发展。知识工程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活动: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表示、推论、解释和理由,不难理解这一工作流程。利用计算机这一信息载体将知识内容表达出来,进行问题的自动求解。知识工程将智能系统当中存在共同性的基础问题统一规划,作为其核心内容,使之成为指导具体研制各类智能系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工具,从知识工程的实际价值而言,是能够为各专业领域提供方法论的一门新兴科学。

2我国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1988年美国在本土教育上投资510亿美元,致使美国的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终身学习的物质条件;1998年德国大力推广国家教育体制,侧重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马来西亚同样在教育技术上实施科学策略,为多媒体教育开创了新型通道,使其教育信息化程度大大提升,很快便达到国际水平。我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真正兴起于八十年代后期,最早的教育技术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教育技术甚至影响到教育方式方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唯有跟上国际社会的教育技术脚步,才能够使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的大力培养是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先后推出有关教育改革的各项优化标准,进一步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推向正规的发展轨道。2004年,国家教育部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在教育技术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规定,目前我国的信息媒体教育正处于逐渐普及与推广阶段,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彻底优化了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3知识工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3.1推动教育技术创新

知识工程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整合科学,具有完善的知识存储功能以及优越的知识管理系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而知识工程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创新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发展教育技术革新,必须具备相应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思想。在现实的教育环境当中,如何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甚至是培养学生们对知识产生爱好都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知识工程目前进行的多样化的知识处理与知识传播模式的科学化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二维的简单知识表述,更加可以利用高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虚拟学习空间,通过利用教育技术的这一领先优势,能够为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在学习上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创新意识产生浓烈的兴趣。第二,知识工程对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工作需要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即利用知识工程的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信息的高度整合系统,可以识别与分析教育技术领域当中的最新方法和发展趋势,从而为知识工程的理论建设提供崭新元素,同时能够为教育技术的革新建立理论基础,使得实际教育革新工作与理论相结合,稳固教育技术创新的根基。第三,知识工程在不同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丰富知识内容,在交互式的网络平台上形成流水性质的知识流通架构,使得各个学科交叉理论得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与相互补充,从而创造出具有新型体系的创新性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3.2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根据知识工程的概念不难理解知识工程为各专业领域提供解答问题的知识的工作流程,那么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不难达到与之相协调的高度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中为其提供坚实的实际力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随时调动与应用。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及时根据自身需求在为学生解答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为其提供相关拓展内容,使教育内容丰满,教育技术的方方面面能够起到巩固基础、推动发展的作用。

4结语

第4篇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第5篇

中职体育课程实现素质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有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各个中职院校体育设施的配备,同时各个院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是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2提高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老师才能从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学习。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观念,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如何能够做到准确示范和讲解会让学生更快领悟动作要领,同时教师身体力行地融入课堂也会让学生增进与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备课方面,仪表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并提高,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以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更要动脑花费心思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体育和德育两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体育情景活动,将需要讲授的体育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并有耐心,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2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开设体育课的最初目的也是要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以加分奖励,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各类比赛,例如各种球类比赛、马拉松长跑等等,并设立一些奖项,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乐趣,并能在乐趣当中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3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而且收益终身。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生活例子中感受到运动员刻苦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选取恰当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并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体育活动和平时的活动当中要注意给学生打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平台,树立友谊第一的思想信念,重视集体利益,培养自身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会形成自我的感受,对于平时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正确认识并且采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3.4其他方面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包含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身体、心理素质之外,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其他品质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要适度渗透有关体育基础知识和理论常识,另外国家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也要向学生予以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进行体育器材的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肢体活动教学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在生活当中的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从而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4结语

第6篇

平时教学,虽然不会有初次登台的紧张与不安,但要做到上课思路清楚,讲话条理清晰,课前肯定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否则,教师会越讲越混乱,学生会越听越糊涂。教师应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甚至要预设课堂导入、过渡与结束。一堂课,40分钟,教学内容不会是单一的。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为主,什么为次;什么内容应该贯穿课堂始终等,教师应在这个“次序”上多动脑筋。书面表达往往可以多线索,多层次推进,但课堂语言属于口语表达,最好采用单一结构形式推进。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这些均说明了只有课堂脉络清晰,才可能做到纲举目张,这样课堂内容就会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前后连贯,学生听课才会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语言要力求简明扼要

语言表达要简明,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能力。“简”是量上的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明”是质上的要求,指表达效果要佳,表达的明晰度要高。语言表达简明,也是学生所应具有的语言能力,故而教师课堂语言的简明就应给学生示范性效应。同时课堂时间又具有短暂而有限的特点,简明扼要的课堂语言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语言表达,若冗长繁杂,势必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课堂语言的凝练性,以有利于学生从教师洗练的语言中一下就能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悟教师的意图。如在讲授《离骚》这首古诗时,我考虑到高一学生文言底子较薄,其中一个班,就一字一句的给他们翻译串讲,面面俱到,生怕有遗漏。而另一个班我让学生朗读感知,并结合注释自行理解诗歌大意,然后再简要点拨和关键强调。而作业情况,后一个班远远好于前一个班,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到位。

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精心设计课堂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这样学生听课才抓得住重点,突出记忆,印象才会深刻,才可能在最短的课堂时间内有最大的课堂收益。

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新信息大量涌现,而这些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的变化。因为语言的功能是用于表达交流,它势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特别是网络,已成为一个容量巨大而又变化迅捷的信息媒介,网络语言就是充分例证。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就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折射出当前流行文化。一方面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其构成情况比较复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感知这些变化,同时也要慧眼识珠。

不仅要善于利用网络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与时代同步;同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去粗取精,选择性运用新词新语的任务。比如新造词“特首”是我国成功实行一国两制后,对香港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的称呼;“雷人”指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的举动或事件;“给力”表示给劲、带劲。

而又有旧词载新义,从而成为新词语。“豆腐渣”原是制豆浆剩下的渣滓,近年来被人们用来比喻劣质产品。“下课”本意指学生一堂课结束后休息,现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使用新词新语、网络热词,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不断求知与上进,也可以让课堂语言变得生动鲜活,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收效颇丰。

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而不失睿智

一道佳肴,不放适量的佐料,尽管原料珍贵稀有,长时间食之,也会食之无味。其实教学也是这样,每天都是那几节课,那几个学科,那几位教师,如果课堂不注入新鲜的东西,都是简单轮回,再有学习激情的学生都会厌倦而降低学习效率。此时,除了新知识的注入外,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就是睿智而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它就好比一味强有力的调节剂。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妙趣横生的课堂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力催化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关键因素。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诉求,他对学习的愿望和情绪就会低落,学习效率理所当然也就很低下了。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黏住学生,激发起他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消除学生的课堂疲惫感,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思索探求。而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的应该是睿智,而不是简单低级的逗乐。

第7篇

(1)积极去听其他教师的课

特别是公认讲的好的老师的课,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是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能力,这也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在学到别人长处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才能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

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去工厂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也才会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本身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平时多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理论和业务水平

要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做到言传身教,一方面我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平时还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丰富自己,拓宽知识面。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参加学生活动中,要身先士卒,跑在最前面,这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感染了学生,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为工作顺利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掌握本学科的科研前言,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授课教师在科研上也要有较强的能力,讲课过程中把科研实例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科研吸收学生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粉体工程课中程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

1教学方面

(1)在讲课过程中渗透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平时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课本中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给他们做人与做事的道理是比交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的。

(2)讲课过程要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知识做到运用自如,更要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对课本知识进行创新和加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外界信息、自己多年来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以及课本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堂上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一些实践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所教授的粉体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入多次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不仅有操作性试验,更有设计性试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做设计性实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粉体工程这门课程的是以“认知—加工—利用—安全”为主线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更快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设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训练环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对工厂的某个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标定来完成。例如:带领学生去混凝土搅拌站,对生产混凝土的原料水泥、矿粉、粉煤灰进行粒度、含水量以及成分分析,通过测试混凝土试块的性能,可以得出制备混凝土的最佳原料条件。通过实践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真实能力

甚至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粉体工程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专业论文或者设计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第8篇

(一)语文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素养、思维品质、自知能力、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人文素养,对工程素质有着巨大影响,是培养和提高工程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人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效果。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直接关乎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对于获取工程知识、形成工程能力和培养工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与影响。杨雄里院士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二)工程素质对语文教育的制约

工程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科学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理念和素养。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也是语文教材选篇的重要内容。科学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达尔文进化论颠覆了西方的神创论,基因的发现揭示了生命遗传和变异规律,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改变了人的价值观,知识和信息成了无价之宝,生态环境被重点保护;科学改变了人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要爱护地球,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遭到抨击和禁止,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变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语文教育要为提高工程素质服务

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主体在工程活动中会表现出对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工程质量和生命意义的追求等。没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工程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生命财产与人民生命财产选择时,由于缺乏正义、诚信和职业道德,而成为假冒伪劣工程的干将和奴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质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服务。

二、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

语文教育兼具两种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大学语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课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树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服务。

(二)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和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问题,又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科学典故讲解进行渗透,也可以通过尊重历史文化的求实精神加以熏陶,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比分析能力。

(三)在工程素质培养中植入人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