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5 13:04: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信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融合途径

一、引言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文件,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从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双创”教育,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由于发展较晚,且是由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几个专业合并形成,一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其课程体系各个学校各不相同,遇到了各方面的评论和质疑,更遑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因此,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1]由于本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直没有明确。各所学校按照原有的专业定位,有的注重情报管理,有的注重信息系统,有的注重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正确认识,感觉迷茫,“双创”教育不能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双创”教育和信管专业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双创”类课程主要还是选修课,特别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本身与“双创”类课程有重叠之处,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设置分离,缺乏有机融合。[2]

3、“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双创”意识和经验,但因为我国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起步迟,受重视成都不够,教师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这也成为“双创”教育的软肋。

4、考核与评价方式落后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无论哪一个专业还是那一门课程,基本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这与企业的决策咨询管理需求一致,与企业CIO的目标培养一致。参考我国2011信管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和国际信管学科课程体系(IS2010)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智能经济、智能管理、智能商务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双创”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双创”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全方位融于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双创”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在学时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双创”教育课程相融合,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学”、“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有机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专业相比,信管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有极大优势。“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成长管理》、《创造学》、《电子商务》、《就业指导》、商务谈判模拟、创业计划、企业家讲座等课程。和信管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有很大重叠,因此与其它专业相比,可以适当增加IT战略、商务智能、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等课程,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有机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对几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实践和创业意识。这样的队伍对所有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是学校可以聘请高级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企业家、管理人才、工程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CIO等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入人才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从学校引进应届毕业生。

4、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

课堂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又一主战场,经验丰富的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创业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客、O2O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5、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室是基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含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立项、专业竞赛和创业竞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学生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参加如“挑战杯”等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积极探索和推行大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毕业不再是简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该有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证明,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从而反促学校教育考核的改革。

四、结语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双创”教育,忽视和弱化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双创”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3]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5(4)73-77.

[2]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87-88.

第2篇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现状

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专门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专门教育,使学生掌握的创业基本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两种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基本知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只是纳入了学分管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结合专业教育,定期开展创新研发、众创空间等活动,培养和指导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将专业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试验、创业尝试,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不紧密、不衔接的现象

各高职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只停留在创业基础课上,并没有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是带有“创新创业”标签性质的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触角从普通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却很少,依托专业课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创新的创业,应该是站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最高端、最前沿,走学术创业或专业创业的创新创业道路,以区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创业模式,彰显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与活力,若无法对自身所学理论有持续性研究,就会使得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领域较窄,不利于产学研转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申报项目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据调研发现,我院电气类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从餐饮行业入手进行创业项目的研究,忽略了专业与创业项目的有机结合,缺失了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扎实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

(二)专业教育中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基本都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教授,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关系不大,主要是创新创业课老师,或是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主要职责,这无形中人为地割裂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也涵盖其中。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于教授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对专业教育的内容了解甚少,尤其是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授课内容变得单一,教师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与反思,仅仅是创业基础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创业实践的锻炼。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聘任了部分企业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外聘教师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讲座和比赛指导,对于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持续性。所以说加强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缺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的融合,不仅局限在“第一课堂”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即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完备,创新创业师生工作室、模拟公司等实践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程度,学生在“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无法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第三课堂”即社会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互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实习中往往只是劳动力的输出者,无法对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进行梳理,无法获取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理念,对企业的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感悟更是无法习得。所以说“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无法真正有效运行,学生在专业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递进、资源共享、多维联动都无法发挥出来。

三、专业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教育资源的建立与完善

(一)开展前沿微讲座

专业教育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多方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形势也是架起专业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桥梁。各专业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方向的前沿微讲座,并纳入课程学分。让学生通过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双创理念的更新,可自主进行创新实验,完成创意作品等,并将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社会。电子创新工作室在课下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前沿微讲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升级。如针对电气系专业开设的《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前沿科技》《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等前沿微讲座,对学生把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转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科研成果进课堂

产教研的融合也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学术成果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趋向于能力和成果考核,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授中,将自己的立项课题《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设备资源的设计制作研究》带到了课堂,学生通过低压电器展柜里的设备进行认知,对电工职业资格有了直观的印象,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

(三)教学与比赛互融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参与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首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指导其结合专业进行实用性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论文、开发专利,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其次,创业通过各类竞赛、活动等形式,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项目,之后将这些项目运行到创客空间等机构进行孵化。最后,将成熟的项目推向社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实现了一次大融合。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指导电气系学生在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精准配方施肥的应用发展》论文,之后将论文内容进行深化,以《水肥一体化自动节水灌溉系统》项目参加自治区的“互联网+”大赛,获得铜奖。现已在获奖项目基础上建立了提供精准农业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农田灌溉技术的服务机构。

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借鉴“专业群”建设的方式,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需求,创建适合于专业或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成果风险防控等实务类课程;而文秘、管理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设立公司企业、金融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等实务类课程。积极推动校内系部之间的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从而达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课程互选”。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企业专业技术支持,与校外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构建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协同联动的师资队伍,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交叉教学,形成多渠道、分层级的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有机融合。校友创业的优秀经验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建立校友企业创业导师制度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子创新工作室对毕业且创业的学生进行建档立卡,形成数据库平台,并对这些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创业优秀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校友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感悟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得以敬佩,无形中对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教育进行了深化,实现校友的反哺作用。

(三)积极搭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6.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应用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根据不同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进行优化,方能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始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基于文科专业的类别特点,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呼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从大学教育或社会需求的角度看,高等学校开设各专业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因此,各类型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即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就是通过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来适应并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将“适应社会需要”笼统地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本科层次高校各专业的应用性。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抓住培育创造型人才的本质。这种本质在于培养文科专业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知识和能力,乃至跨专业跨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把职业教育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为“综合素质”培养,即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素质的全面性。这是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同理工科专业或其他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

(二)教学形态的联动性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态。由于高校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其创新创业教学形态和组织机制也更加丰富多样,其教学形态主要是以跨学科融通为突破,以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综合采用理论与知识传授型教学形态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联动性教学形态。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机制支撑上,基本形成了以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等机构为主干,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各院系为支撑,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依托的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组织机制体系。联动的教学形态和组织机制涵盖了高校文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将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到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中,全方位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潜能。

(三)创新创业成果的非物质性提及创新创业,人们通常都会联想到技术发明、实验室等有形的物质形态,而对文科专业创新创业的成果很难用有形的物体来描述。这是因为文科和理科研究领域的不同。理工科的研究在实验室,而文科的研究在整个社会,因此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是精神和文化的成果,难以形成具象的东西供人参观。虽然其成果是无形的,也不是最直接的生产力,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创新,同样需要社会科学的创新,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需求层次的提升,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前景的第三产业正蓬勃发展,这都为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更多的机遇。

(四)服务面向的广泛性高校文科生就业后主要面向的是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或管理服务类专业性的职业。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以及形形的人,提供的是多元个性的服务。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商品和服务提供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模式,传统的以提供者为中心的思维逐渐演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日益强调跨界发展和用户体验。这种用户评价体系正倒逼着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同时也表现出了服务行业创新创业的广阔前景。正如互联网行业流行的一句话:谁掌握了用户,谁就掌握了未来。“互联网+”时代下的行业转型和服务升级,也为高校文科生更好发挥特长、减少专业对口与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创造了条件。

二、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伴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和创新创业浪潮的蓬勃发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高校文科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日益突出。

(一)有利于细化和拓展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抓住人才的创造性,因此高校文科专业根据其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成长规律“量身定做”,细化和拓展了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方式。在教育机制上,人们意识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展科技比赛或办科技园进行培养,但如果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经营套路老化或形式主义的实践教学,将不能体现其本质。基于此认识,很多高校在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逐步拓展了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基本构建了以人才为核心、创新为关键、平台为载体、服务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基于高校文科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后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在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时,除了采取当下的常规考核方式外,同时将创意、创效、创优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元素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为推行创意教育、创效教育、创优教育。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创新创业就成为本届政府施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的关键词。教育部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这种种迹象都充分表明创新创业正在成为一个时代命题,而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承担着中介作用,教育者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双创”教育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本文综述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成果,抛砖引玉,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1]-[3]

美国是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1947年哈佛大学最早开设创业教育算起,已经有接近70年的历史。其他比较知名的如斯坦福大学于1949年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更是声称自己“集中于创业教育”并于1967年开始设立创新创业课程。随后各个大学都开始设立相关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相关的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出现了美国百森商学院、滨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克雷顿大学等知名创业研究中心。其中百森商学院著名的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影响较大,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成果应该是享誉全球的“硅谷”的诞生。

1.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

百森商学院依据优越的师资力量,通过真实的案例模拟和研究,帮助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创新创业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实战应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前瞻性,设计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且以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创业过程中每个细节进行现场教学。因此学生能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学习中,教学效果很好。

2.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被称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及相处的社会环境,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规划整个创业系统流程。具有全球一流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汇聚了顶尖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一流的专家学者,得到了快速发展。

3.其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除此之外,其他高校也有较为知名的创业中心,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丁曼创业中心等。它们都已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对成功的经验和实践案例。

二、欧洲创新创业教育

欧洲的创业教育有别于美国,如果说美国的创业教育是市场主导的话,那么欧洲的则是政府行为占了很大比例。目前欧盟已有芬兰、丹麦、瑞典等9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创业教育战略[4]。欧盟委员会于2006年进一步关于创业教育的报告,将创业教育与培育欧洲独特的创业文化联系在一起[5]。

德国综合创新能力位居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在德国,一半的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应用创新为基础,并且比例逐步提高。德国以高校为启动载体,开展创业和创新方面的研究。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多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有效引导,中央和地方政策型银行融资资助,以及其本身创新创业社会组织类型发达、体系综合和基础扎实,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管路通畅和有效运行[6]。

荷兰的特文特大学是一所富有创业精神的研究型大学,该校提供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属于顶尖水平,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在欧洲排名第六位。学校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其鲜明的创业特色[7]。

三、其他国家创新创业教育

亚洲在全球创新竞争中不甘示弱,日韩居于前列。韩国政府在1995年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创新教育,指出大学教育必须由传播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向科技、文化创造的方向转移。此后,韩国高校开始相关研究,韩国仁荷大学设有创新研究中心。韩国政府于2009年1月并启动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2013年初,朴槿惠总统提出了实施“创造经济”的创新战略发展思路。1996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出了《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方向,也出现了日本一桥大学设有创新研究中心[3]。2007年出台《日本创新战略2025》、2010年出台《未来10年经济增长战略》后,2011年又提出要成立科技创新战略[8]。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创业型大学。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系列的研究成果不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要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就需要建设一支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就十分必要与迫切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1-94+90.

[3]雷家X.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02:26-29.

[4]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98-103.

[5]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4,04:145-151.

[6]徐振强.德国“工业4.0”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基于对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园的案例研究[J].中国名城,2015,11:38-49.

[7]张卫国.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03:53-58.

第6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

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中职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此,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浙江省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率先在中职学校试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中的创业教育课程都是由德育教师负责执教,他们缺乏实践岗位工作经历,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模式不十分熟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集合力度,需要引入专业课教师,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教育。笔者旨在从旅游专业入手,结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阐述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2013年新旅游法规的出台,旅游行业面临白热化的竞争状态,特别是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更是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旅游基础人才的摇篮,对于养成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肩负着重要责任。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学校修炼好自身的综合能力,具备足够的创业能力,才能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有一席之地,立足生活,自力更生。因此,打造中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迫在眉睫。

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解析

1.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从生源方面看,目前,在象山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大环境中,笔者学校旅游专业的生源质量越来越高,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旅游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观念创新,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视野开阔,极具创业头脑。从学科方面看,旅游专业的创业可能性大,可操作性强;从师资方面看,旅游专业教师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观念新颖,企业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激情高,师生间融合度高。以上这些都为旅游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劣势

现阶段,笔者学校专业课的教育模式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训课程与企业实践接轨不紧密,一旦到了工作岗位,绝大部分都得从头学起。学校虽有校企合作模式,但合作模式并不健全,学生的实践岗位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岗位创新、技术创业。

3.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并未做到有效结合

近两年,笔者学校在高一、高二年段全面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开设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结合旅游专业的现状和特色开展有效、有机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要学习课程,更重要的是学习完该课程后所发散出的使用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创新创业的课程与专业、学科、实践等方面的有效结合。

三、学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1.打造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打造,关键在于旅游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可让政史教研组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来给旅游专业教师做专题培训讲座,增强旅游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其次,通过教师国培项目,让旅游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将行业前沿信息带回课堂,教授给学生。最后,社会上旅游相关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较多,可以通过聘请这类企业家或成功人士来校担任客座教师,传授创业实践经验,与教师创业经验不足形成互补,让专业教师牢牢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构建全新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就必须将其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例如,在一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心理与技能》等,二年级开设《专业实践》《创业项目案例分析》等,也可开设介绍旅游专业时下流行的发展趋势,旅游专业成功创业案例等专业选修课程例,如:《烘焙技艺》《茶点新制作》《导游带团案例精选》等。

3.旅游专业学生创业基地的开辟

依托学校资源,建立旅游专业的“学生创业园”,使之成为旅游专业学生创业实习、创业服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利用旅游专业的茶艺实训室、烘焙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构成四间门店,在学生创业团队提交的创业方案中筛选出优秀项目,由旅游专业教师带领优秀项目的创业团队开启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之门,这既体现了专业特色,也做到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1)门店一――“咖啡物语”。由提交该项目方案的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以茶艺实训室为门店,由茶艺社团负责。平时利用周末时间到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利用闲暇时间到网上采购各种花茶、速溶咖啡、咖啡豆等。利用茶艺室里的咖啡机、榨汁机、冷藏冰柜、制冰机等实训设备,制作各种饮品,在中午午休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饮品和小憩的空间;还可为工作繁忙的教师提供饮品送上门(教师办公室)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

(2)门店二――“烘焙物语”。由提交该项目方案的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以烘焙实训室为门店。由于该门店的经营需要较强的烘焙技能,因此,指导教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到超市采购面粉、新鲜奶制品、鸡蛋及各种烘焙原料,到网上采购各种烘焙小工具等。利用烘焙实训室里的烤箱、微波炉、打蛋器等实训设备,在实训课时制作蛋挞、泡芙、饼干等各种小点心,在午休和下午茶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也可为邻近学校的师生提供外卖服务,扩大影响力,提高营业额。

(3)门店三――“伊人礼仪工作室”。由提交该项目方案的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以礼仪实训室为门店,由伊人礼仪社团负责。借助微信平台和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网站,宣传本工作室的业务,并接受平台和网站上的订单。再利用周末时间到本县繁华的商业地带发放宣传单,以此来承接更多的业务。通过校方的宣传和支持,承接兄弟学校以及县内大型会议和活动的庆典业务,以此来稳定营业额。

(4)门店四――“至高导游服务工作室”。由提交该项目方案的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以导游实训室为门店,由导游社团负责。此门店的基础业务是为来校的各方领导和客人提供“美丽校园”的导游讲解业务。此外,借助微信平台和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网站,宣传本工作室的业务,并接受平台和网站上的订单。再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到本县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县内兄弟学校发放宣传单,以此来充实业务量,提升营业额。

“咖啡物语”和“烘焙物语”两个门店在每日营业结束后都必须做好账务结算,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放学,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召开每周例会,总结本周经营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做好会议记录。每月必须推出一款“特色饮品”和“特色西点”,为自己的门店增加特色,提升自身的技能。“伊人礼仪工作室”和“至高导游服务工作室”两个门店每月召开一次月会,做好账目清算工作,并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本月的业务进行逐一点评,以达到稳固工作室业务、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

除此之外,以上四间门店每学期的期中给全校师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从中感知自己门店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为契机,为自己的创业之路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一学期结束后,指导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干“事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老板”。通过四间门店的开设,又可带动旅游专业学生其他创业新方案的提出,从而形成旅游专业独特的创业基地,也打造了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

4.打造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研基地

笔者学校已与象山影视城管委会签订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将县教育局下属的象山海蓝教育旅行社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这也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之路开辟了新捷径。旅游专业导游方向的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导游服务技能,利用每年黄金周和各个节假日到象山影视城做景区讲解员的实践工作,也可根据自身爱好,到象山海蓝教育旅行社做兼职导游,这既有机会历练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将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检测,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开辟自己的创业之路。如此,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研基地便得到了有效的打造。

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有更多的职教者一起携手同行,在不断探索的征途中,全力打造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为旅游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3]张良.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 2004(27).

第7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性、创新性、开创性为内涵,以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素质教育[1]。自1947年,从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算起,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鼓励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2]。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举措也越来越多。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国家方面

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同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政府创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引导,无疑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进步。

(二)社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掌握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接受者。随着高校的创业热,来自于社会各类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很多创业交流平台和很多分支的创业团体。由于大学生创业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涵盖专业范围广泛,相应企业均开发或者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类服务和产品,如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行业提供的贷款融资服务,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援助支持等。

(三)学校方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统筹下,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迄今已举办了13届。随着社会对创业的逐渐熟识以及国外创业教育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青年学生又把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引介到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全国学联等单位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迄今举办了8届[3]。“挑战杯”竞赛在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有涉及,不仅推动了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及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

(一)盲目创业

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更多地是艺术理论知识,创业设想太大,对创业充满无限的乐观情绪。所学理论知识难于与创业的实践相结合。对商业前景缺乏真正的认识,创业思想与观念经不起现实与市场的考验。然而创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创业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如果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几率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认真地思考,选择合适的行业发展。

(二)创新创业不具有持续性

a.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残酷激烈,使得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难以达到理论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呈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且与专业课程联系较少,目前大学最为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开展各种讲座和创新创业竞赛,然而这种形式的着眼点只在于加强创新创业的技能训练,缺少了对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理论研究不足,不能有效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2][3]。b.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已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单一,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问题使得各个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一致,形式多样,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没有考虑普及性、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的不好,缺乏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2]。

四、解决方法

(一)加大高校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主角。各高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优势,应深化改革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的构建,健全完善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建构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融合,搭建品类众多的创业实践平台[2]。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坚持文科与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我国可借鉴美国经验,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艺术类高校,对于经济管理等的科目的学习较少,而学生亟需这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丰富的理论作基础。所以课程设置不仅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也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同时,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5]。

(二)引导学生做好长期规划

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创业学生的引导和规划,使其了解社会环境,做最明智的创业选择。学校应该有组织的对有创业想法并有能力的创业者进行课堂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清创业现实,有效的规避毕业后创业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风险,还可以请社会知名学者做正确的创业理念指引。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需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展开。

作者:黄晶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49-50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3]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275(12):231-235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化视角;云南高校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的创业学家普遍认为创业是个动态过程:创业者创造企业,发现并捕获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更进一步,创业是把产品、服务、成果等,通过组建团队、开发产品、申报专利、组织生产、开展营销、策划宣传、开拓市场等系列运作,最后变成经济事业、成就主体(个人或组织)成功及财富增长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建立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体系,强调经济已转变为创新经济,企业唯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才能再创生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创业教育在西方大学中体系化、专业化。21世纪,创新创业的理念逐渐融合到教育中,渐渐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出现讨论研究的新。当前主流观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上升至高校三大功能有机统一的层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相联系。综合近年来专家观点和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解释,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有能力并且乐于创新地运用专业知识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制度等领域进行创新式发展,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或方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教育活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云南高校应牢牢抓住创新驱动战略机遇,加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助推云南跨越式发展。

二、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按照创新创业理念的内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过程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素质为目标,注重竞争能力、自我选择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条件,充分运用各类社会化手段和平台,鼓励其创新发展,使其在适合条件下能够学以致用。但事实并不如人意。1.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校重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定位模糊,创新创业教育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高校忽视甚至漠视创新创业教育相反,95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不只是开公司,而是凸显自己的专业特点、竞争优势和个人兴趣爱好,整合资源,开创性地去做一些事情。过半学生认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可以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改变世界。2.师资匮乏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教师多由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教师充任,不然就是招就处就业导师,少有成批、接受过系统化教育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量少、知识结构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来源单一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普遍特点。师资匮乏、力量薄弱已成为影响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制约因素。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不成体系。课程学习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既是重点,也是现实难点。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要载体的云南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零散碎乱。当前云南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为分散、非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覆盖全部大学生,甚至不能覆盖那些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学生。究其原因,云南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短,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多数高校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机构,普遍未开设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仅有的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必需的知识体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招就处承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形式上有: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地方就业局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班;招就处和团委会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全校仅有商科教育中,一些教师适应时代变化自行在专业课程中加入零散的创新创业知识。(2)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缺乏设计。教育是出发点,实践教育是最终归宿和检验利器。十以来,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环境,创新实践导向非常明显,高校内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竞赛应接不暇。总结来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最为普遍的形式有三:一是开展邀请企业家、风投、各路专家进校开创新创业讲座;一是举办如“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一是组织各种冠于创新创业名称的技能竞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多停留在以赛代训和以赛代练上,结果就是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的“创意”组获奖级别可能较高,但赛后获奖项目即使有国家政策支持也很难落地。深挖根源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的。面对面访谈,多数同学认为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多亲历、多动手、多实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他们最欢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其后依次是创业者亲身示范、创业模拟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等。但由于缺少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借鉴、实践课程设计难度远高于理论课程等原因,使得大部分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3)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课程结合不紧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如何实现有机融合仍在探索,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专业课程教学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缺乏适应本土培训的优质教材、教学方法不先进等。具体到云南高校,少独立设置、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欠缺。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协同发展,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涌现出一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深挖后却发现这些实践平台很难真正发挥预期作用和效果。如何建设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必要的技术和商业咨询,使学生的成果走向产业化,是一个现实困境。

三、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化思考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8月,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制定意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云南的优先战略,指出:“人才为先,要补齐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高校作为前沿高地,肩负重任,须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说,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系统性、实践性和人本性的基本准则,将之视为系统工程加以考虑,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务、团委、学工、招就、教学院系等多个部门,要理顺校内体制机制。操作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为拓展,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发展,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并尽快普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融合度更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范围、内容和质量等随时展不断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不断拓展。应该从大学的功能层面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创业教育,更不是技能培训,它是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道路,是大学保持长久活力的保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云南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和行为,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人人创新,持续提高。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打造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师需理论和实践兼备,师资已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问题。2016年8月,云南省教育厅签约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中国人民大学为云南高校提供为期一年的“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干部师资培训”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及线下辅导”培训服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择优聘请企业界人士和创业者、风投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一是创造条件将受过培训的创新创业教师派出去,派到合作企业和机构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弥补教师从校园到校园实践不足的短板。最终,在高校内形成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快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按照教育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可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主管机构,积极推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工作,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根据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凸显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知识逐步融入专业教育中;凝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准,系统规范设置课程;选用并形成优质适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思考学分制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的量化评价。(2)分层、分级和分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教育,应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可细分教育对象,实行分层分级分类的教育模式:分为启蒙、培育、孵化三个层次进行教育;按年级将大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进行教育;将创新创业团队、个人按类别进行区分,分类展开个性化教育。(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突出实践性。要防止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孤立化和狭隘化。理论教育重在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与亲身经历。应打通第一与第二课堂的隔阂,将一、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创新创业学分,拓宽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应对接创客文化进校园,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4.加强内外部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是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要见成效,还需要内外部系统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校内、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多渠道聚集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部门,可以对接众创平台、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采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服务,鼓励发展校园创客经济,校内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