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效学习计划

有效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4 18:06: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有效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有效学习计划

第1篇

1.制定自主学习评价的检测表

评价检测表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交往的状态、学生思维的状态、学生情绪的状态、学生生成的状态等。自主学习评价表可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是小样本调查,在小范围学生内调查一周之后,再次对相同调查对象进行相同调查,以检验量表的项目设置、信度、效度等,保证量表本身的真实可靠性;然后是大样本含量的抽样调查,用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2.确立自主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主体性原则: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实行教师、同伴、家长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

多元性原则:评价除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应用性原则:对学生运用工具对信息的搜索、加工、筛选、传递等应用能力的评价。

发展性原则:面向未来的评价,重视学生今天与昨天比有哪些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性原则:对于学生的进步应及时予以肯定,定量评价中以等分不等值的方法,让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这样能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掌握自主学习的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采用经常性的口头评价,如用恰当的语言真诚赞美学生的点滴成绩;使用体态语言,如赞赏、信任的眼神,的动作;在作业中书写评语,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状况,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定量评价采用积分累积和等级评定的方式。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重视定性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以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的方法。教师点评—及时鼓励:教师点评还包括对学生的上课状态、学习态度、发言积极与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小组互评—共同进步: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处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反思:通过自评可以让学生回顾学习历程,认真总结,认清学习的欠缺与收获。在这一过程性评价中,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能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评价主体多元给了学生一个更全面的评价。

(3)适时使用即时评价与延缓评价。教学中常采取学生的实践在前、教师的归纳在后、学生的评论在前、教师的评价在后的形式,教师不作任何权威性的“先行”或中端的评价,只是作为普通一员来参与讨论,并把评判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当每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给学生一定的评价,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让他们自己来处理,教师只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才适时给予点拨,达到“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的延缓评价,让学生充分展开了思维的过程,展示了思维的发散性,展现了鲜活的学情。

4.体现了自主学习评价的特色

(1)评价指标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观察、评价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学习状况何等不理想,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只要与自身相比有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励他们前进。评价时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并不片面追求统一性,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

(2)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实践作业、建立成长档案袋、分析小论文和组织专题活动等方式。评价内容可包括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认真思考、愿意与他人交流、会欣赏别人、作业书写等。将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但也不忽视总结性评价的定量功能,两者有机结合,既可关注结果,又可关注过程,和谐统一。

(3)评价主体多边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评价主体的多边化,组成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学生和家长可参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也可以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重视评价者与学生的互动,在相互沟通协助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同时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调动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自主发展。

以评促学作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学生能在矫正性评价中改善学习的方法,在激励性评价中提高学习的情感,在导向性评价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数学;学习策略;途径

1.技校学生学习策略重要性分析

1.1新课改的背景需要优化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学习策略,学习者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在学习中快速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和综合素质。传统的学习策略已经难以满足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1.2提升学习效率需要优化学习策略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技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低效而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对于那些不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的学习者而言,难以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放弃了数学课的学习。在这其中,不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缺乏适合的学习策略是主要的原因。构建必要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习者绕过学习弯路与盲目尝试,使其学习效率随着学习策略而得到提升。

1.3教师改进教学需要优化学习策略

在技校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意识到:教师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方法,使之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认知,而其中的关键之处便是使学习者能够找到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构建基于有效学习理念的策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提升技校生数学学习策略的途径

2.1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当围绕如何发掘学生的个性学习价值,促进其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诚然,技校生的学习基础不如高中生,学习自信心更是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去引导他们,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在宽松而紧张的自主环境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2.2增强学习趣味,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者如果拥有学好数学课的期望,便会由于这种“成就动机”而自觉地寻求学好数学课程的策略。而学习者如果有信心对自己的内部认知进行控制,则会更加容易地接受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反过来讲,假若学生本来就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便不会去考虑数学学习的策略。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是激发其学习动机,进而唤起其自发地寻求学习策略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例如,在数学函数知识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例:假如在新年时收到了三千元的压岁钱,而银行的一年定期利率是3.25%,该同学一共在银行存了3年,最后取出的钱是多少?学生由于接触到在日常中与自己相关的事例,便会引起兴趣。教师此时即可引入函数的概念与特点,并通过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题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数学知识。并开始由于兴趣的增加而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2.3引领学生以科学的方式学习数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并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地位,将课堂让渡给学习者本身,并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其积极性。 可以引入探究式学习,在学习伊始,教师结合讲授的主题,以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大家的兴趣,并引领和协调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逐步深入地了解知识、掌握方法。由于数学知识属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避免使课堂上呈现出灌输性的属性。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形式丰富的小课题供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便会感到数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引入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合作学习的模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同伴合作时对自我进行控制,进一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此外还可以引入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凸显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以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统领了课堂教学流程,教师的角色退居而成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4培养元认知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反思,从而不断增强其元认知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形成反思的习惯。举例来讲,学生应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反思:本节课程上教师所强调的解题重点自己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假若遇到类似题型,能否顺利解答?假如难度增加,该如何寻找解决方法等等。而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学生还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一阶段自己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培养起来?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需要调整?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是否存在一些非智力因素导致的问题?下一步的学习中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弥补或者改进等等。而面对具体的题目时,也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理解了该题目对于具体知识点的体现,在解题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知识点的脉络,迅速找到解题方法?题目能够套用到显示生活或者生产中的哪些方面等等。

3.结束语

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我国的技校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动手能力均不容乐观,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是吃力。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非来自于学生的智商,而是来自学生所持的学习方法与手段。本文从笔者在技校的实际教学实践出发,探讨构建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方法与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书平.从教学准备和课堂实施的层面谈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02:47-48.

第3篇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重点介绍了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合成等知识。由于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独特,学习时有一定难度,所以复习时寻找正确的切入点以及合适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怎样有效复习有机化学:

一、抓住基础,注重概念

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油脂、糖、氨基酸、蛋白质及合成高分子,认识它们的概念、组成、分类命名、代表物的表达式、结构、性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并能由性质、结合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红外光谱图的作用,推测其结构,能辨别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达到纵览全局的境界。

如复习醛时,应明确醛是烃基(氢原子)与醛基相连的有机物,可分脂肪醛、芳香醛、一元醛、二元醛等,饱和一元醛通式CnH2nO,代表物乙醛:

1.分子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C2H4O,电子式: 。

结构简式:CH3CHO,及球棍模型、填充模型等。

2.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与水、乙醇、乙醚等互溶。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与O2发生催化氧化,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强氧化剂氧化。②加成反应,与H2发生催化加成得醇(即还原反应)。注意醛基不能与金属反应,也不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其他代表物还有甲醛、苯甲醛,重点是典型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类型,这样对醛类有一个完整的复习。

二、抓住官能团,掌握规律

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的特征性质,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金钥匙,是物质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物质具有的性质就是官能团具有的性质,某物质含多种官能团,其性质也是所含官能团性质的叠加(注意官能团相互影响),同时决定了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复习时抓住烯烃一大片,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一条线的转化关系:

其中卤代烃是烃和烃衍生物相互转化的桥梁,伯醇连续两次氧化成羧酸,明确它们转化时的反应类型,对应条件,熟练掌握转化规律,是有机合成推断及设计的关键。

三、善于对比,增强联系

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只要善于对比,寻找异同,就能强化知识,加强记忆,增强联系,如从有机物性质上对比:

1.能使溴水退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及苯同系物。

3.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会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酮羰基及苯环。

4.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醛基。

5.能与钠反应放氢气的有机物含有羟基或羧基。

6.能与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7.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浓硫酸加热)、卤代烃(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官能团的β-C上含有H。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氢氧化钠溶液加热)、酯(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糖(单糖除外,稀硫酸加热或酶催化)、蛋白质(酶催化)。

9.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酚羟基。

10.能连续氧化的醇具有―CH2OH的结构。

又如从反应物量上对比,从物质空间结构上对比等既能巩固物质性质,又加强了相互联系,从而能0多角度灵活掌握物质性质。

四、学以致用,寻找题眼,设计、推断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机合成设计及推断题容量大,关系复杂,综合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化学选考的重点、热点,关键是审清题干信息,题设问题,寻找题眼,根据性质、不饱和度,推测物质结构,观察碳骨架构建及官能团的转化,运用正推法、逆推法或正逆结合法,分析反应类型,理顺物质转化的来龙去脉,全面解决题设问题,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明确限制性条件,结合物质性质、等效氢的要求及同分异构体的对应关系,全面书写同分异构体,这样既综合运用知识,又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一定的教学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对教学案例(包括片断)书写或分析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过案例可以真正触及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笔者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同课题、不同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许多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且结合观看课后教学录像、专家及同事的评论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不同设计下的教学实践作有益的反思。

1 练习要立足课本,注意知识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各方面知识恰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们可设计如下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同样,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2 练习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练习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①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知识难点,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只让学生移小数点):0.35÷0.5,3.5÷0.05,28÷0.14,0.208÷1.04,这几个重点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

3 练习要新颖有趣,让学生在玩中练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这一特点,从练习形式、题型、要求出发,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各种题型: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小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参与练习。或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些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的要求起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学生通过这个趣味性的游戏把枯燥的概念快乐地完成了运用。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4 练习应注重拓展性和开放性

第5篇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第6篇

一、适时提出问题

优秀化学教师和获奖化学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化学问题。化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化学思维火花,使学生活跃起来。由此可见,化学问题对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化学问题:

1.从化学实验中提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经。化学实验中富有启发性的化学问题无穷无尽。比如: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后,让学生去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第92页实验5-1。教师根据天平指针不指中央的现象,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因为本实验没有在密封装置中完成,导致逸出的气体未能称到”时,教师可提出“大家猜想在密封的体系中完成该实验天平就能平衡,是吗?”“我们怎样设计一个密封的体系来完成该实验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在容器口上套上气球后完成实验即可”时,教师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当观察到天平仍然不平衡且气球鼓起的现象时,教师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有影响天平不平衡的其它因素吗?”等问题。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2.从生活化学中提出。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可充分体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化学的有用性,进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比如: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提出“你用洗发液洗发后用护发素吗?”“护发素的作用是什么?”“这里存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能将两者反过来用吗?”“酸碱性液体谁对发质影响更大?”等问题。这种层层推进的问题在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态思维品质。

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过深、过偏,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太深奥,从而减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二、合理使用奖惩

心理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表明,受奖励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有长期的效应。表扬或批评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立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强化其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比如:A生是班上化学成绩的优秀生,教师可把他作为典型,让其他学生向其取经或让其在班级里介绍学习化学的经验。B、C等生后来成绩提高很快,教师也把B、C生作为典型。这样做不仅能使得到表扬的A、B、C等生对化学的学习激情大为增长,而且能让其他学生看到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榜样,从而强化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

2.写评语。有人说评语是班主任学期末的事,与任课老师无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批改化学课堂作业和试卷。在批改时教师不能只是为学校或上级检查而批改。通过批改教师要注意了解各个学生化学学习的状况,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答题边上或试卷总分边上注上公正性的评语,如“很好!”“有进步!”“继续努力!”“发挥不佳哟!”等激励性语言这些很简短显目的文字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不能表扬过度,这会导致学生反感;批评时不能过于急躁,要把握好“度”。

三、及时利用反馈

这里的反馈就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结果。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默写可反馈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课堂答问可反馈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完成实验可反馈出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思维能力等;试卷检测可反馈出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化学综合学习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或检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好反馈信息,把握好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强化对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对学习化学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四、合理组织竞赛

组织化学学习竞赛是强化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班级中,有化学教师的激励,就会有学习化学的竞争;有学习化学的竞争,就会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让各组解决同样的化学问题,小组进行竞赛并评出公正的竞赛结果。这样既可强化所有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又可培养出有合作学习习惯的好学生。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可以是本班同学,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的竞赛,一个阶段后看谁的化学成绩进步快。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要求自己把本课题学得比前一课题好,本单元学得比前一单元好;本学期学得比上学期好等。不与别人比,只求自己不断进步和对化学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这是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最佳策略,也是一种较为妥善的、最值得提倡的竞赛方法。

五、准确分析归因

这里的归因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调查表明,教师及时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失败归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应认真细致地分析学生学习化学失败的原因,利用课余时间与其在平等的基础上单独进行交流并进行讨论,让其在后续学习中自觉克服。

第7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影般地创造了一个动画场面:小芳要过生日了,同学们决定给她买个礼物,然后亲手用纸制作一个漂亮的长方体的盒子来摆放礼物。在动画中,出示了这个盒子的制作要多少卡纸的问题。真实的生活画面和动听的《生日歌》,改变了传统教法枯燥乏味的新课引入,极大地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激活了学习的动机,在此过程中,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理解、掌握角的概念后,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谁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屏幕中出示了角的大小不一、边的长短也不一的一些角,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些角进行比较,在电脑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画出边的长短无关。如此教学,教学重难点被轻易突破,学生不仅轻松获得了知识,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交流平台,发散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动感性强,能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变”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在课件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了新的启示,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达到了拓宽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四、借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决定了数学是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加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学习数学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声音、画面、动画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使难以察觉的本质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求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展开铺平,形成一个以圆柱体底面的圆周长为长、以圆柱体的高为宽的矩形,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就知道要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只要用其底面的圆周长乘高就可以了。整个演示过程就把抽象的书面知识化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了,学生通过形象地感受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能把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推理得很清楚,学得轻松、积极。还有,求一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图形的体积是多少?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的思维一度出现了停滞,对于小学生来说旋转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想象起来比较困难,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过程,学生被难住了,这时,老师进行Flas演示,清晰地呈现出长方形围绕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的轨迹,就这样,新知形成的过程简单、清晰、明了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8篇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概念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突破这一难题,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其独特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给概念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

一、 巧用信息技术,鲜活地引入概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抽象的定义,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得出数学结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手段,已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而通过观察事物变化的轨迹,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引入的重要方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鲜活形象地引入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线》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垂线的概念: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道路,哪些路是相交成直角的。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垂直点,课件演示红蓝两条直角边,蓝线闪烁,告诉学生蓝线垂直于红线;红线闪烁,红线垂直于蓝线,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接着,课件演示红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蓝线垂直于红线;同理,蓝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红线垂直于蓝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上述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从学校周围的道路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层层演示,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把生活化经验和感性材料抽象出概念,为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巧用信息技术,形象地讲解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传统的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精讲,讲清概念,理解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求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用PPT动画的形式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连续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使学生弄清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三角形为平行四边形的道理,从而切实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知识。

这样恰到好处的动画演示,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巧用信息技术,深入地巩固、辨析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或接近,学生常常因为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而混淆。此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对比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启发思考,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这一对概念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显示一条直线,用flas的形式进行延长演示,学生就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利用变色、闪烁的效果在直线的某一部分上点上两点,并指出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它的长度可以度量,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深刻理解“直线”和“线段”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四、 巧用信息技术,恰当地拓展、深化概念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概念的教与学,适当地拓展、深化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对概念的了解,拓展、深化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绘出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所学概念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在“几何画板”中自由创作。有的学生直接用鼠标拖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其进行复制、旋转,再移到一起;有的学生拖出一个长方形,再拖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们按轴对称的要求进行组合;有的学生甚至画出颇有创意的复杂的轴对称图形。